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思想
[10401]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0401]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https://img.taocdn.com/s3/m/ba75ed5cad02de80d4d8404e.png)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清初三大思想家,即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他们在明末清初社会激烈变革之际,提出了许多人本主义论点,比如反对君主专制,提高商人地位,重实践、轻理论的实用主义。
他们的思想,在后来君主集权严重的清朝并没有多少发展,但对于中国传统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王夫之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晚年隐居衡阳的石船山麓,世称船山先生。
明亡,他在衡阳起兵抗清,败后退至广东肇庆,在南明桂王政府中任职;桂林失陷后,长期隐藏在湘西地区的苗瑶山洞,自称瑶人。
直到康熙八年(1669)才在石船山麓定居下来。
他刻苦钻研,勤于著述,著作有一百余种,主要有《周易外传》、《张子正蒙注》、《思问录》、《黄书》、《噩梦》和《通读鉴论》等。
后人集为《船山遗书》。
顾炎武顾炎武(1613-1682)初名绛,字宁人,江苏昆山亭林镇人。
世称亭林先生。
少年时参加“复社”反宦官权贵斗争。
清兵南下,嗣母王氏殉国。
他参加昆山、嘉定一带的抗清起义。
失败后,十谒明陵,遍游华北,所至访问风俗,搜集材料,特别注重对边防和西北地理的研究。
同时垦荒种地,联络同道,不忘兴复。
晚年居住华阴,死于山西曲沃。
他学问渊博,对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很有研究。
他一生的著作很多,主要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黄宗羲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梨洲,又号南雷,人称梨洲先生。
浙江余姚人。
思想家、史学家。
父东林名士,为魏忠贤所害。
他受遗命就学于刘宗周,19岁入都为父讼冤,以铁椎毙仇人。
领导复社成员坚持反宦官权贵斗争。
清兵南下,他召募义兵,成立“世忠营”抗清。
明亡后隐居著述,屡拒清廷征召。
学问渊博,研究天文、算术、乐律、经史百家及释道之书,史学上尤有成就。
著作有《宋元学案》、《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南雷文集》等。
三大思想家的特点三大思想家继承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传统,植根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生产关系中资本主义的新因素,在明清之际“天崩地解”的形势下,开创了新思潮、新学风,特点如下:①反对宋明理学,提倡唯物主义思想宋明理学的哲学思想是唯心主义的。
考证顾炎武、王夫之和黄宗羲的反贪倡廉主张

考证顾炎武、王夫之和黄宗羲的反贪倡廉主张关键词: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从祀;孔庙摘要:光绪二年,时任礼部左侍郎的郭嵩焘提请将王夫之从祀孔庙, 为礼部尚书徐桐所格, 光绪四年被内阁驳回;光绪十年, 江苏学政陈宝琛请将顾炎武、黄宗羲从祀孔庙, 得到翁同龢、潘祖荫、孙家鼐的支持, 但礼部仍然议驳;光绪二十年, 湖北学政孔祥霖疏请将王夫之从祀孔庙, 次年复为大学士李鸿章等会同礼部议驳;光绪三十三年正月, 御史赵启霖奏请将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从祀孔庙, 次年九月得旨, 命将三儒一并入祀。
在顾、黄、王入祀孔庙的过程中, 每次请祀都引发了巨大的争论, 而正反双方的意见异同和势力消长, 则显然与时势的变化密切相关。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虽然同处于明末清初, 在思想学术上也都是极有建树的大儒 ,身后的声望却各有沉浮, 这已是人所共知的史实。
光绪初年以后 , 三人先后数次被提请从祀孔庙, 但是接连被驳 , 直到光绪末年才得以入祀两庑,而且每次请祀都引发了激烈的争论, 最后一次请祀更是聚讼纷纭, 成为清末朝堂之上的一大掌故。
从祀孔庙是传统社会中儒者所可期望获取的最高荣誉。
影响孔庙祀典的因素极其复杂 ,可能会牵涉到学术和政治的许多方面。
因此,对先儒从祀过程的研究, 不仅可以加深对重要历史人物的理解 ,更可以借此观察到思想史和政治史的某些面相。
顾、黄、王从祀争论发生的三十年 ,也是晚清历史上变化最剧烈的三十年 , 他们的著作、思想与个人形象都被赋予了某些“现实意义” , 从而成为时代变革的参与力量与重要表征。
学界对三儒从祀事件早有注意 ,直接以此为主题的研究论文已有数篇① ,有关孔庙的学术著作也常有涉及② 。
但是, 由于在材料的搜集与使用上还存在较大疏漏, 一些重大关节仍未清晰,误解与缺环所在多有。
笔者在复旦大学图书馆发现了关于此事的官方文件汇编———《三儒从祀录》 , 提供了大量尚未被学者使用的新材料,结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与此事有关的原始档案,足可使我们重现这一历史事件的真相。
思想史选择题

思想史选择题1.朱熹说:“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而听、而言、而动),便是人欲”。
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A.心即理也B.反对人的各种欲望C.理是万物本原D.反对人们违反社会规范的欲望2.关于近代前期的维新思潮,民主革命思想和激进的民主主义思潮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B. 是进步和爱国的思潮C.在中国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D. 是爱国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产物3.《汉书·夏侯胜传》:“胜每讲授,常谓诸生曰:‘士病(害怕)不明经术(儒家经典),经术苟明,其取青紫(高官)如俯拾地芥耳。
”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思想上确立了儒家学派的统治地位B.儒家思想有助于提高政治地位C.儒家思想吸收各派学说形成新体系D.儒家经典成为考试的主要内容4.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的共同之处是( )A.批判君主专制 B.反对经世致用C.提倡重农抑商 D.主张学习西方5.陈独秀指出:“若一方面承认共和政体,一方面又要保存孔教,理论上实在是不通,事实上实在是做不到。
”为此,他当时致力于( )A.反对袁世凯复辟的军事斗争B.宣扬资产阶级民主与科学思想C.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D.创建无产阶级政党6.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是在封建社会初创的秦汉时期形成的,从建立与巩固新的封建秩序出发,科学技术直接为发展生产服务就成为必然的事,因此它更多地具有……的色彩。
材料省略处应该是A.经验性 B.描述性 C.实用性 D.本土化7.邓小平指出:“如果(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的地位。
”对邓小平的这段话理解最准确的是①说明尖端科技的发展对国家国际地位有重要影响②当代激烈的国际竞争实质是科技竞争③“两弹一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④科技事业的发展促进了综合国力的提高A.①②③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8.唐朝中期到宋元时期是我国数学发展的鼎盛时期。
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思想主张

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思想主张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有:一、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倡“法治”,改革君主专制,强调衡量治理天下成功的标准应当是看广大百姓快乐与否.顾炎武也激烈反对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认为,保卫一家一姓的国家,是君主及其大臣的事,而保卫天下是所有人的事,这段话后来被后人提炼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鼓励人民关心国家大事.王夫之认为天下的土地不能被君主一人所有,而应当是从事农业的老百姓都有份.二、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强调经世致用.黄宗羲驳斥轻视工商业的传统思想,指出工商业和农业一样,都是“民生之本”,应该受到保护.顾炎武、王夫之主张文人多研究一些有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反对空谈.三、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黄宗羲批判旧儒学的“君为臣纲”的思想,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新思想命题.顾炎武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发挥孔子的“博学于文,行已有耻”的积极思想,提倡走出门户,到实践中求真知.王夫之批判理学先前宣扬的“天命论”和“生知论”,建立了超越前人的唯物主义体系.唐甄的思想主张如下:1、贵实是唐甄思想的基础,讲求实事、实行、实治和实功是其先进的思想,更是其毕生的追求。
在唐甄看来,实治实功落实到政治上,就是要凡是为民,而为民的首要标准就是实现富民。
2、唐甄把富民提高到惟-正确的立国之道竭力宣扬,他认为民富才能国强,立国之道,惟在富民,为政首在富民,他从根本上强调统治者要以富民为执政宗旨。
同时,他明确指出:富民不是富在府库,富极少数为政者,而是富在编户,要让占社会绝大多数的人民都富裕起来。
这一认识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正是他思想的进步性所在。
3、明清之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新兴市民阶层逐步壮大,唐甄从中汲取政治营养,并在继承儒家传统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思想体系,涵盖哲学、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思想。
明末清初三大儒

明末清初三大儒在我国的历史上,百花齐花,每一个朝代都有每一个朝代的方方面面的代表人物,作为文学如家思想家,在明末清初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三大儒家思想家是谁?分别叫什么名字?如果你也想对这类文史内容感兴趣的话那就赶紧来下面看看相关的介绍吧!声明:图片由网友上传,来源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明末清初三大儒介绍明末清初时期,整个社会正经历着各种各样的变革,人们的思想也开始觉醒。
其中,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三人提出了许多人本主义观点,反对君主专制,他们提倡重实践、轻理论的实用主义,讲求经世致用,被后人称为“明末三大儒”。
三大思想家继承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传统,植根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生产关系中资本主义的新因素,在明清之际“天崩地解”的形势下,开创了新思潮、新学风。
黄宗羲简介黄宗羲(1610.9.24-1695.8.12),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
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
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
“东林七君子”黄尊素长子。
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陕西李颙、直隶容城孙奇逢并称“海内三大鸿儒”,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
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黄宗羲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一生著述多至50余种,300多卷。
顾炎武简介顾炎武(1613~1682)原名绛,字忠清。
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学者尊称为亭林先生。
汉族,南直隶(清改江南省)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苏州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
顾炎武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顾炎武简介顾炎武(1613~1682)原名绛,字忠清。
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学者尊称为亭林先生。
汉族,南直隶(清改江南省)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苏州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黄宗羲:
1、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提出了维护百姓的利益,君主是为百姓服务的,著作《明夷待访录》。
2、他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要求限制皇帝的权力,维护人民的基本权益。
顾炎武:
1、他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口号,鼓励百姓关心国家大事。
2、提出了“经世致用”的治学思想,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著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王夫之:
1、提出“天理即在人欲”,反对禁欲主义。
著作《宋论》、《读通鉴论》、《张子正蒙注》。
2、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思想,“动而成象则静”,“静者静动,非不动也”,“动而趋行者动,动而赴止者静”。
他们的思想强调了“人”的重要性,解放了人民的思想,为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思想道德基础。
此三人还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又被称为“经世致用之学”。
这个思想的特点就是以史为鉴,学术研究和现实相结合,全方位诠释了古代典故为手段,从中发挥出自己的社会和政治见解,并用在对社会的改革上面。
生活在明末清初时期的这三位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继承了明朝晚期进步的思想传统,反对民族压迫和封建专制主义,重视手工业和商业,批评了继承传统儒学,构建具有当代特色的新体系思想。
这些主张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跨历史意义。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e m p e r o r , o n t h e c o n r t a y r , t h e y a c c e p t t h a t i t i s r e a s o n a b l e t h a t t h e r e a r e e m p e r o r i n t h e c o u n t y r . I n
a n d Q i n g d y n a s t y . A l o t o f p e o p l e w i t h I n 御i d e a l s b e g i n t o c o n s i d e t h e t h o u g h t o f t h e r t a d i t i o n p o l i t i c s a n d t h e f r a m e w o r k o f t h e p o w e r . H u a n g Z o n g x i , G u Y a n w u a n d W a n g F u z i a n n o t a t e
为合理的,而传递出了时代的气息
关键词:公天下 人性 君主制
政 教
Ab s t r a c t
I t i s t e m p e s t u o u s t u r b u l e n c e i n s o c i e t y w h e n t h e d o m i n i o n a l t e n r a t e s b e t w e e n Mi n g d y n a s t y
r t a d i t i o n m o l e p o l i t i c s w i t h e p o c h - e y e s . T h e y a i f r m t h a t i n d i v i d u a l s e l f - d e s i r e i s r a t i o n a l . T h e y e x p l a i n a f r e s t t h e p r i n c i p l e o n t h e p o l i t i c s f u n c t i o n , w h i c h i s G o n g t i a n x i a . I t i s t h e m i x t u r e o f t h e p o l i t i c s b e t w e e n t r a n s c e n d e n t a l i s m a n d e x p e r i e n t i a l i s m . I n t h e t r a n s c e n d e n t a l i s m , t h e y d o n ' t d e n y
三大思想家简介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比较生平简介:1、李贽(1527~1602),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
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
嘉靖三十一年举人,不应会试。
历共城知县、国子监博士,万历中为姚安知府。
旋弃官,寄寓黄安、麻城。
在麻城讲学时,从者数千人,中杂妇女,晚年往来南北两京等地,被诬,下狱,自刎死。
他在社会价值导向方面,批判重农抑商,扬商贾功绩,倡导功利价值,符合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
李贽著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等。
2、黄宗羲(1610年9月24日—1695年8月12日)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黄尊素长子,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
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鱼澄洞主、双瀑院长、古藏室史臣等,学者称梨洲先生。
黄宗羲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家”,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
与陕西周至李顒、直隶容城孙奇峰并称海内三大鸿儒。
3、顾炎武于明万历四十一年五月二十八日(1613年7月15日)生于昆山千灯镇,原为顾同应之子,曾祖顾章志,顾氏为江东望族,徐干学、徐秉义、徐元文三人是顾炎武的外甥。
顾炎武过继给去世的堂伯顾同吉为嗣,寡母是王逑之女,十六岁未婚守节,“昼则纺织,夜观书至二更乃息”,独力抚养顾炎武成人,教以岳飞、文天祥、方孝孺忠义之节。
顾炎武14岁取得诸生资格后,便与同里挚友归庄共入复社。
二人个性特立耿介,时人号为“归奇顾怪”。
顾炎武以“行己有耻”、“博学于文”为学问宗旨,屡试不中,“感四国之多虞,耻经生之寡术”,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盛于咸阳之郊”,自27岁起,断然弃绝科举帖括之学,遍览历代史乘、郡县志书,以及文集、章奏之类,辑录其中有关农田、水利、矿产、交通等记载,兼以地理沿革的材料,开始撰述《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大思想家的特点
三大思想家继承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传统,植根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生产关系中资本主义的新因素,在明清之际“天崩地解”的形势下,开创了新思潮、新学风,特点如下:
①反对宋明理学,提倡唯物主义思想
宋明理学的哲学思想是唯心主义的。
王夫之痛斥陆王心学是误国之学、亡国之学,认为“陆子静出而宋亡”(《张子正蒙注·乾称篇》上),王守仁为“祸烈于蛇龙猛兽”(《老子衍·序》)。
他否定了“理本气末”、“理在气先”的谬论,肯定了“理在气中”、“理即气之理”(《思问录·内篇》)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把被程朱颠倒了的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重新颠倒过来。
他反对理学家坐而论道,空谈心性的恶劣风气,提出“形、神、物三相遇而知觉乃发”(同上)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黄宗羲也反对理学家的空谈,倾向于唯物主义思想。
②反对封建专制主义
黄宗羲在政治专著《明夷待访录》中提出“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敲剥天下之骨髓”的君主是人民的“寇仇”与“独夫”,宣布“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否定了君为臣纲的封建教条,主张通过学校和实行法治来监督君权。
这种学校具有面对天子直言“政有缺失”,“公其是非”的职能,类似于近代的代议机构。
提出以“天下之法”取代君主的“一家之法”,从而实现“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理想。
王夫之的“不以天下私一人”的“均天下”主张,顾炎武的以“众治”代“独治”,扩大郡县守令职权的主张,都与黄氏的思想是相通的。
③反对浮夸空谈的,讲求经世致用
顾炎武痛斥王阳明学派“置四海之穷困不言,而终讲危微精一之说”(《亭林文集》卷3,《与友人论学书》),致使社稷倾覆。
他认为治学就是求治道,强调“多学而识,行必有果”,学以致用。
他注重实地调查,提倡独创,反对盲从和剽窃,开辟了清代治学方法和学术门类新途径,为考据学派宗师。
王夫之、黄宗羲也都力主学以“救世”救民。
④倡导均田说与“工商皆本”说
黄宗羲以恢复井田制为口号,提出“授民以田”、“田土均之”的主张。
王夫之、顾炎武也反对土地兼并,力主自占自耕与均田。
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
的思想,与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相对立,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与普通地主的要求与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