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顾炎武、王夫之和黄宗羲的倡廉思想

合集下载

[10401]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0401]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清初三大思想家,即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他们在明末清初社会激烈变革之际,提出了许多人本主义论点,比如反对君主专制,提高商人地位,重实践、轻理论的实用主义。

他们的思想,在后来君主集权严重的清朝并没有多少发展,但对于中国传统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王夫之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晚年隐居衡阳的石船山麓,世称船山先生。

明亡,他在衡阳起兵抗清,败后退至广东肇庆,在南明桂王政府中任职;桂林失陷后,长期隐藏在湘西地区的苗瑶山洞,自称瑶人。

直到康熙八年(1669)才在石船山麓定居下来。

他刻苦钻研,勤于著述,著作有一百余种,主要有《周易外传》、《张子正蒙注》、《思问录》、《黄书》、《噩梦》和《通读鉴论》等。

后人集为《船山遗书》。

顾炎武顾炎武(1613-1682)初名绛,字宁人,江苏昆山亭林镇人。

世称亭林先生。

少年时参加“复社”反宦官权贵斗争。

清兵南下,嗣母王氏殉国。

他参加昆山、嘉定一带的抗清起义。

失败后,十谒明陵,遍游华北,所至访问风俗,搜集材料,特别注重对边防和西北地理的研究。

同时垦荒种地,联络同道,不忘兴复。

晚年居住华阴,死于山西曲沃。

他学问渊博,对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很有研究。

他一生的著作很多,主要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黄宗羲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梨洲,又号南雷,人称梨洲先生。

浙江余姚人。

思想家、史学家。

父东林名士,为魏忠贤所害。

他受遗命就学于刘宗周,19岁入都为父讼冤,以铁椎毙仇人。

领导复社成员坚持反宦官权贵斗争。

清兵南下,他召募义兵,成立“世忠营”抗清。

明亡后隐居著述,屡拒清廷征召。

学问渊博,研究天文、算术、乐律、经史百家及释道之书,史学上尤有成就。

著作有《宋元学案》、《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南雷文集》等。

三大思想家的特点三大思想家继承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传统,植根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生产关系中资本主义的新因素,在明清之际“天崩地解”的形势下,开创了新思潮、新学风,特点如下:①反对宋明理学,提倡唯物主义思想宋明理学的哲学思想是唯心主义的。

医学知识一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

医学知识一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
其代表了中小地主和工商业者的利益,具有 很大的进步性。
第八页,共二十页。
二、三大进步思想家
顾炎武
黄宗羲
第九页,共二十页。
王夫之
共同的生活背景
政治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锋利,封 建社会的危机日益加深,土地兼并 严重,农民起义频繁发生
经济——商品经济开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 开展〔根源〕
思想——自然科学也有了一定开展 西学东渐中,近代科技传入中国
顾炎武—亭林先生
第十二页,共二十页。
材料二
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 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
寓封建〔允许官位世袭〕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
之。 观点: “众治〞。把君主的 宗法立权而刑力清分。散天给下百之官宗,子以,削各减治其君族主,以辅人
君之治。权力 .
评价:—反—映顾了炎武当?时日社知录会?进步 根据以上的材愿料望,和结合要时求代,背这景,些归具纳有、民评价顾炎武的 观点。 主色彩。但是这些思想未能
课标要求:列举李贽、黄宗羲、顾 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 儒家学说的开展。
第一页,共二十页。
明清时期时代特征:
是我国又一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经济: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开展 文化:明八股取士,清大兴文字狱;心学.
第二页,共二十页。
一、反正统意识
“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 死,公也。〞
“国祚之不长,为一姓也,非 公义也。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 私已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私 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 哉!〞
根据材料归纳王夫之政治思想的 主旨。
第十五页,共二十页。
主要思想: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标要求: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说明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及影响。

难点:明清之际反封建民主思想兴起的历史背景、影响及其评价。

知识结构:一、李贽的离经叛道1、历史背景(明朝后期):①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②政治上:阶级、民族矛盾尖锐,封建统治危机严重③思想文化上:思想文化专制,理学仍占统治地位2、生平及代表作品:《焚书》《藏书》等、1527-1602,明朝后期反封建专制启蒙运动的先驱,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自称“异端” ,一生追求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永不妥协,晚年被捕入狱,死于狱中3、主要思想:①否定孔孟及儒学的权威性③强调人正常的私欲(反权威)(尊人性)②批判程朱理学的虚伪性④倡导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反正统)(倡个性)(八股取士)4、评价:①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具有进步意义;②将矛头对准封建正统思想,具有鲜明的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是明清时期反封建专制主义启蒙运动的先驱。

二、三大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1、背景和经历(明末清初):①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并缓慢发展②政治上:社会动荡,阶级、民族矛盾尖锐,封建统治危机日益深化③思想文化上:思想文化专制(文字狱),自然科学有一定发展,西学东渐④生活经历: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隐居著书立说2、思想主张及其影响、代表作品:黄宗羲主要思想具体主张抨击封建君主专制①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②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的民主思想;③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其他思想代表作品具体影响共同影响“工商皆本” 《明夷待访录》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一定影响区分“亡国”与“亡天下” 朴素辩证法思想(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开一代脚踏实地学风;对近代民权有启蒙影响《周易外传》《读通鉴论》、(《船山遗书》)影响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顾炎武经世致用①书本知识与实践结合;②学以致用王夫之唯物主义思想①世界是物质的;②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变化有规律;③一切事物都是可以认识的①批判地继承儒学,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②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进步性;③影响了近代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考证顾炎武、王夫之和黄宗羲的反贪倡廉主张

考证顾炎武、王夫之和黄宗羲的反贪倡廉主张

考证顾炎武、王夫之和黄宗羲的反贪倡廉主张关键词: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从祀;孔庙摘要:光绪二年,时任礼部左侍郎的郭嵩焘提请将王夫之从祀孔庙, 为礼部尚书徐桐所格, 光绪四年被内阁驳回;光绪十年, 江苏学政陈宝琛请将顾炎武、黄宗羲从祀孔庙, 得到翁同龢、潘祖荫、孙家鼐的支持, 但礼部仍然议驳;光绪二十年, 湖北学政孔祥霖疏请将王夫之从祀孔庙, 次年复为大学士李鸿章等会同礼部议驳;光绪三十三年正月, 御史赵启霖奏请将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从祀孔庙, 次年九月得旨, 命将三儒一并入祀。

在顾、黄、王入祀孔庙的过程中, 每次请祀都引发了巨大的争论, 而正反双方的意见异同和势力消长, 则显然与时势的变化密切相关。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虽然同处于明末清初, 在思想学术上也都是极有建树的大儒 ,身后的声望却各有沉浮, 这已是人所共知的史实。

光绪初年以后 , 三人先后数次被提请从祀孔庙, 但是接连被驳 , 直到光绪末年才得以入祀两庑,而且每次请祀都引发了激烈的争论, 最后一次请祀更是聚讼纷纭, 成为清末朝堂之上的一大掌故。

从祀孔庙是传统社会中儒者所可期望获取的最高荣誉。

影响孔庙祀典的因素极其复杂 ,可能会牵涉到学术和政治的许多方面。

因此,对先儒从祀过程的研究, 不仅可以加深对重要历史人物的理解 ,更可以借此观察到思想史和政治史的某些面相。

顾、黄、王从祀争论发生的三十年 ,也是晚清历史上变化最剧烈的三十年 , 他们的著作、思想与个人形象都被赋予了某些“现实意义” , 从而成为时代变革的参与力量与重要表征。

学界对三儒从祀事件早有注意 ,直接以此为主题的研究论文已有数篇① ,有关孔庙的学术著作也常有涉及② 。

但是, 由于在材料的搜集与使用上还存在较大疏漏, 一些重大关节仍未清晰,误解与缺环所在多有。

笔者在复旦大学图书馆发现了关于此事的官方文件汇编———《三儒从祀录》 , 提供了大量尚未被学者使用的新材料,结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与此事有关的原始档案,足可使我们重现这一历史事件的真相。

高考历史重点知识汇总:明清三大进步思想家

高考历史重点知识汇总:明清三大进步思想家

[键入文字]
高考历史重点知识汇总:明清三大进步思想家
对处于明清时期的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思想家的观点进行简要概括汇总,具体内容如下:
1、黄宗羲的思想主张:
(1)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2)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3)影响: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1)主张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2)著述《天下郡国利病书》。

这部书记述了山川形势、物产风俗、民生利弊,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3)影响:顾炎武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3、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1)思想来源:他继承了以前思想家的唯物思想,并加以发展。

(2)思想主张: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

他还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影响: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进步思想家思想的积极意义:
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1。

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思想主张

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思想主张

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思想主张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有:一、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倡“法治”,改革君主专制,强调衡量治理天下成功的标准应当是看广大百姓快乐与否.顾炎武也激烈反对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认为,保卫一家一姓的国家,是君主及其大臣的事,而保卫天下是所有人的事,这段话后来被后人提炼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鼓励人民关心国家大事.王夫之认为天下的土地不能被君主一人所有,而应当是从事农业的老百姓都有份.二、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强调经世致用.黄宗羲驳斥轻视工商业的传统思想,指出工商业和农业一样,都是“民生之本”,应该受到保护.顾炎武、王夫之主张文人多研究一些有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反对空谈.三、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黄宗羲批判旧儒学的“君为臣纲”的思想,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新思想命题.顾炎武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发挥孔子的“博学于文,行已有耻”的积极思想,提倡走出门户,到实践中求真知.王夫之批判理学先前宣扬的“天命论”和“生知论”,建立了超越前人的唯物主义体系.唐甄的思想主张如下:1、贵实是唐甄思想的基础,讲求实事、实行、实治和实功是其先进的思想,更是其毕生的追求。

在唐甄看来,实治实功落实到政治上,就是要凡是为民,而为民的首要标准就是实现富民。

2、唐甄把富民提高到惟-正确的立国之道竭力宣扬,他认为民富才能国强,立国之道,惟在富民,为政首在富民,他从根本上强调统治者要以富民为执政宗旨。

同时,他明确指出:富民不是富在府库,富极少数为政者,而是富在编户,要让占社会绝大多数的人民都富裕起来。

这一认识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正是他思想的进步性所在。

3、明清之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新兴市民阶层逐步壮大,唐甄从中汲取政治营养,并在继承儒家传统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思想体系,涵盖哲学、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思想。

明末清初三大儒

明末清初三大儒

明末清初三大儒在我国的历史上,百花齐花,每一个朝代都有每一个朝代的方方面面的代表人物,作为文学如家思想家,在明末清初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三大儒家思想家是谁?分别叫什么名字?如果你也想对这类文史内容感兴趣的话那就赶紧来下面看看相关的介绍吧!声明:图片由网友上传,来源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明末清初三大儒介绍明末清初时期,整个社会正经历着各种各样的变革,人们的思想也开始觉醒。

其中,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三人提出了许多人本主义观点,反对君主专制,他们提倡重实践、轻理论的实用主义,讲求经世致用,被后人称为“明末三大儒”。

三大思想家继承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传统,植根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生产关系中资本主义的新因素,在明清之际“天崩地解”的形势下,开创了新思潮、新学风。

黄宗羲简介黄宗羲(1610.9.24-1695.8.12),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

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

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

“东林七君子”黄尊素长子。

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陕西李颙、直隶容城孙奇逢并称“海内三大鸿儒”,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

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黄宗羲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一生著述多至50余种,300多卷。

顾炎武简介顾炎武(1613~1682)原名绛,字忠清。

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学者尊称为亭林先生。

汉族,南直隶(清改江南省)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苏州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

顾炎武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顾炎武简介顾炎武(1613~1682)原名绛,字忠清。

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学者尊称为亭林先生。

汉族,南直隶(清改江南省)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苏州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黄宗羲:
1、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提出了维护百姓的利益,君主是为百姓服务的,著作《明夷待访录》。

2、他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要求限制皇帝的权力,维护人民的基本权益。

顾炎武:
1、他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口号,鼓励百姓关心国家大事。

2、提出了“经世致用”的治学思想,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著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王夫之:
1、提出“天理即在人欲”,反对禁欲主义。

著作《宋论》、《读通鉴论》、《张子正蒙注》。

2、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思想,“动而成象则静”,“静者静动,非不动也”,“动而趋行者动,动而赴止者静”。

他们的思想强调了“人”的重要性,解放了人民的思想,为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思想道德基础。

此三人还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又被称为“经世致用之学”。

这个思想的特点就是以史为鉴,学术研究和现实相结合,全方位诠释了古代典故为手段,从中发挥出自己的社会和政治见解,并用在对社会的改革上面。

生活在明末清初时期的这三位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继承了明朝晚期进步的思想传统,反对民族压迫和封建专制主义,重视手工业和商业,批评了继承传统儒学,构建具有当代特色的新体系思想。

这些主张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跨历史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