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_王夫之政治思想之异同
2019-2020同步岳麓历史必修三新突破讲义:第1单元 第5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第5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课程 标 准素 养 解 读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1.从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角度理解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主张。
2.从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角度,评价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的地位及影响。
3.从中外关联角度认识明清进步思想与西方启蒙思想的差异。
一、“异端”思想家李贽1.背景(1)政治:专制统治腐朽,农民起义频繁发生。
(2)经济:在商品经济浸润下社会拜金逐利风气盛行,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
(3)思想: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因循守旧。
(4)不少士人冲破传统儒学的束缚,蔑视礼法,追求个性发展,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重要波澜。
2.思想(1)鞭挞程朱理学,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之至论。
(2)认为人皆有私,要顺“自然之性”,使个性得到自由发展。
(3)提出男女平等的观点。
(4)提出“万物皆生于两”,从根本上否定了“天理”的存在,摇撼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1.王夫之(1)特点:系统地批判宋明理学,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
(2)思想①本体论:强调“理在气中”,即天地万物的规律体现在物质世界之中。
②认识论:宣扬“形、神、物三相遇而知觉乃发”,即通过考察客观事物可以得到正确认识。
③伦理学:提出“私欲之中,天理所寓”,充分肯定作为人本能要求的情感欲望和私利的合理性。
2.黄宗羲(1)特点:反对专制暴君政治、鼓吹早期民主思想。
(2)思想①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者”。
②认为臣对君的关系是平等的“师友”,从根本上否定了陈腐的伦理纲常。
③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倡导言论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
3.顾炎武(1)特点:倡导“经世致用”。
(2)思想①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唤。
②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经世致用”“明道救世”。
考证顾炎武、王夫之和黄宗羲的反贪倡廉主张

考证顾炎武、王夫之和黄宗羲的反贪倡廉主张关键词: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从祀;孔庙摘要:光绪二年,时任礼部左侍郎的郭嵩焘提请将王夫之从祀孔庙, 为礼部尚书徐桐所格, 光绪四年被内阁驳回;光绪十年, 江苏学政陈宝琛请将顾炎武、黄宗羲从祀孔庙, 得到翁同龢、潘祖荫、孙家鼐的支持, 但礼部仍然议驳;光绪二十年, 湖北学政孔祥霖疏请将王夫之从祀孔庙, 次年复为大学士李鸿章等会同礼部议驳;光绪三十三年正月, 御史赵启霖奏请将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从祀孔庙, 次年九月得旨, 命将三儒一并入祀。
在顾、黄、王入祀孔庙的过程中, 每次请祀都引发了巨大的争论, 而正反双方的意见异同和势力消长, 则显然与时势的变化密切相关。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虽然同处于明末清初, 在思想学术上也都是极有建树的大儒 ,身后的声望却各有沉浮, 这已是人所共知的史实。
光绪初年以后 , 三人先后数次被提请从祀孔庙, 但是接连被驳 , 直到光绪末年才得以入祀两庑,而且每次请祀都引发了激烈的争论, 最后一次请祀更是聚讼纷纭, 成为清末朝堂之上的一大掌故。
从祀孔庙是传统社会中儒者所可期望获取的最高荣誉。
影响孔庙祀典的因素极其复杂 ,可能会牵涉到学术和政治的许多方面。
因此,对先儒从祀过程的研究, 不仅可以加深对重要历史人物的理解 ,更可以借此观察到思想史和政治史的某些面相。
顾、黄、王从祀争论发生的三十年 ,也是晚清历史上变化最剧烈的三十年 , 他们的著作、思想与个人形象都被赋予了某些“现实意义” , 从而成为时代变革的参与力量与重要表征。
学界对三儒从祀事件早有注意 ,直接以此为主题的研究论文已有数篇① ,有关孔庙的学术著作也常有涉及② 。
但是, 由于在材料的搜集与使用上还存在较大疏漏, 一些重大关节仍未清晰,误解与缺环所在多有。
笔者在复旦大学图书馆发现了关于此事的官方文件汇编———《三儒从祀录》 , 提供了大量尚未被学者使用的新材料,结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与此事有关的原始档案,足可使我们重现这一历史事件的真相。
浅析王夫之的政治思想

浅析王夫之的政治思想【摘要】王夫之作为明末清初著名启蒙思想家,其政治思想历来为人们所重视。
王夫之的政治思想十分庞杂,主要包含四方面:“以民为基”的政治思想,“均天下”的均平思想,“不以天下私一人”的反专制思想和“宽以养民,严以治吏”的政治主张。
这些思想对当今社会的民富国强和反腐倡廉这两方面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王夫之;政治思想;意义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别号一壶道人,湖南衡阳人,因晚年隐居衡阳石船山,故世称“船山先生”。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与方以智、顾炎武、黄宗羲同称明末四大学者。
王夫之学识渊博,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等均有研究。
他的著作很多,最重要的有《读通鉴论》、《宋论》、《黄书》等,他的政治思想基本上反映在这些著作中。
王夫之的政治思想内容丰富,体系十分庞杂。
我们可以把王夫之的政治思想体系看成一棵树,他的政治思想的基础或者说是树干就是“以民为基”的民本思想,这是他整个思想的核心。
从这个根本思想出发,他又提出了许多政治思想,主要包括“均天下”的均平思想,“不以天下私一人”的反专制思想和“宽以养民,严以治吏”的政治主张。
1“以民为基”的民本思想王夫之目睹明王朝封建统治者对民众实行重压政策最后葬身于农民起义风浪中的事实,认真总结了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深深地认识到民众在治国中的重要地位,因此他从维护中小地主阶级利益的立场出发,提出了“以民为基”的民本思想。
他说:“君以民为基……无民而君不立”,“人君之当行仁义,自是体上天命我作军师之心,而尽君道以为民父母,是切身第一天职”。
他认为,君民二者的关系,君主应该以民为根基,民心的向背是统治者地位是否稳固的关键,作为君主应当推行仁义的君道,真正关心民众,体察民情,应该以此作为“第一天职”来看待。
《读通鉴论》有一条“社稷不存以能保民者为重”,这也是王夫之引用史实对民本思想的具体阐释。
王夫之的民本思想对后世产生重大的影响,他以此被人称为“东方孟德斯鸠”。
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思想主张

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思想主张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有:一、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倡“法治”,改革君主专制,强调衡量治理天下成功的标准应当是看广大百姓快乐与否.顾炎武也激烈反对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认为,保卫一家一姓的国家,是君主及其大臣的事,而保卫天下是所有人的事,这段话后来被后人提炼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鼓励人民关心国家大事.王夫之认为天下的土地不能被君主一人所有,而应当是从事农业的老百姓都有份.二、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强调经世致用.黄宗羲驳斥轻视工商业的传统思想,指出工商业和农业一样,都是“民生之本”,应该受到保护.顾炎武、王夫之主张文人多研究一些有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反对空谈.三、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黄宗羲批判旧儒学的“君为臣纲”的思想,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新思想命题.顾炎武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发挥孔子的“博学于文,行已有耻”的积极思想,提倡走出门户,到实践中求真知.王夫之批判理学先前宣扬的“天命论”和“生知论”,建立了超越前人的唯物主义体系.唐甄的思想主张如下:1、贵实是唐甄思想的基础,讲求实事、实行、实治和实功是其先进的思想,更是其毕生的追求。
在唐甄看来,实治实功落实到政治上,就是要凡是为民,而为民的首要标准就是实现富民。
2、唐甄把富民提高到惟-正确的立国之道竭力宣扬,他认为民富才能国强,立国之道,惟在富民,为政首在富民,他从根本上强调统治者要以富民为执政宗旨。
同时,他明确指出:富民不是富在府库,富极少数为政者,而是富在编户,要让占社会绝大多数的人民都富裕起来。
这一认识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正是他思想的进步性所在。
3、明清之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新兴市民阶层逐步壮大,唐甄从中汲取政治营养,并在继承儒家传统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思想体系,涵盖哲学、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思想。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黄宗羲:
1、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提出了维护百姓的利益,君主是为百姓服务的,著作《明夷待访录》。
2、他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要求限制皇帝的权力,维护人民的基本权益。
顾炎武:
1、他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口号,鼓励百姓关心国家大事。
2、提出了“经世致用”的治学思想,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著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王夫之:
1、提出“天理即在人欲”,反对禁欲主义。
著作《宋论》、《读通鉴论》、《张子正蒙注》。
2、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思想,“动而成象则静”,“静者静动,非不动也”,“动而趋行者动,动而赴止者静”。
他们的思想强调了“人”的重要性,解放了人民的思想,为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思想道德基础。
此三人还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又被称为“经世致用之学”。
这个思想的特点就是以史为鉴,学术研究和现实相结合,全方位诠释了古代典故为手段,从中发挥出自己的社会和政治见解,并用在对社会的改革上面。
生活在明末清初时期的这三位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继承了明朝晚期进步的思想传统,反对民族压迫和封建专制主义,重视手工业和商业,批评了继承传统儒学,构建具有当代特色的新体系思想。
这些主张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跨历史意义。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e m p e r o r , o n t h e c o n r t a y r , t h e y a c c e p t t h a t i t i s r e a s o n a b l e t h a t t h e r e a r e e m p e r o r i n t h e c o u n t y r . I n
a n d Q i n g d y n a s t y . A l o t o f p e o p l e w i t h I n 御i d e a l s b e g i n t o c o n s i d e t h e t h o u g h t o f t h e r t a d i t i o n p o l i t i c s a n d t h e f r a m e w o r k o f t h e p o w e r . H u a n g Z o n g x i , G u Y a n w u a n d W a n g F u z i a n n o t a t e
为合理的,而传递出了时代的气息
关键词:公天下 人性 君主制
政 教
Ab s t r a c t
I t i s t e m p e s t u o u s t u r b u l e n c e i n s o c i e t y w h e n t h e d o m i n i o n a l t e n r a t e s b e t w e e n Mi n g d y n a s t y
r t a d i t i o n m o l e p o l i t i c s w i t h e p o c h - e y e s . T h e y a i f r m t h a t i n d i v i d u a l s e l f - d e s i r e i s r a t i o n a l . T h e y e x p l a i n a f r e s t t h e p r i n c i p l e o n t h e p o l i t i c s f u n c t i o n , w h i c h i s G o n g t i a n x i a . I t i s t h e m i x t u r e o f t h e p o l i t i c s b e t w e e n t r a n s c e n d e n t a l i s m a n d e x p e r i e n t i a l i s m . I n t h e t r a n s c e n d e n t a l i s m , t h e y d o n ' t d e n y
黄宗羲、王夫之和顾炎武等人的启蒙思想对中国有何实际影响?

黄宗羲、王夫之和顾炎武等人的启蒙思想对中国有何实际影响?这个问题需要拆分成几个层面来讨论。
首先,顾、黄、王的思想是否是启蒙思想?其次,我们习惯将顾、黄、王视为清初学术的象征,但这三人是否应当并提?最后,顾、黄、王的思想对于他们所处的时代是否存在明确的影响?正如一般历史课本上面所说的,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都属于明遗民,也都参与过抗清斗争。
他们在晚年著作中,都对君主与国家问题做出了不同程度的反思,其中尤以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最为著名。
但是,这并不能称作是“启蒙思想”。
西方意义上的启蒙思想,是通过高扬理性来对抗教会和神权,从而发展起来的。
启蒙把中世纪塑造为一个蒙昧时代,所以才称作“启蒙”。
这样来说的话,顾、黄、王的思想并不具有启蒙的性质,因为在中国古代的历史叙述中,我们并不存在一个蒙昧时代或是“千年黑暗王国”。
既然本来没有蒙,又如何谈得上启蒙呢?接下来,一般的历史教科书总会把顾、黄、王统称为“清初三大家”,这样的说法比比皆是。
但是很有趣的是,假如我们穿越到清代,在道光朝之前,去往文化最发达的江浙地区或者北京的话,要与其他知识分子谈及顾、黄,多半大家都会顾左右而言他,谈及王则会异常茫然。
实际上,顾的书在乾隆朝前期都是属于禁书,绝大部分人不敢提及。
黄的《明夷待访录》绝不能公开传播,否则也会遇到危险。
至于王呢,他的一些具有比较鲜明思想性的著作刊布,是在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之乱以后,由曾国荃推动进行的,于是王夫之的著作才从湖湘之间走进江浙读书人的视野中。
所以在清代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学者都是只知顾、黄而不知船山。
所以三人在清代地位并不均等。
所谓三大家之说,是后来清末以后,由于排满思想的提出,学者回溯思想史,才建立这样的说法。
从这样的过程来看,我们当然就可以理解,他们对于君主与国家的思考,对于当时历史中的人影响是非常有限的。
其思想在中国历史中发挥作用,实际始于清末,随着清帝退位,民国学者对于这三位学者格外重视,才能毫无避忌地讨论他们的思想。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思想

三大思想家的特点三大思想家继承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传统,植根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生产关系中资本主义的新因素,在明清之际“天崩地解”的形势下,开创了新思潮、新学风,特点如下:①反对宋明理学,提倡唯物主义思想宋明理学的哲学思想是唯心主义的。
王夫之痛斥陆王心学是误国之学、亡国之学,认为“陆子静出而宋亡”(《张子正蒙注·乾称篇》上),王守仁为“祸烈于蛇龙猛兽”(《老子衍·序》)。
他否定了“理本气末”、“理在气先”的谬论,肯定了“理在气中”、“理即气之理”(《思问录·内篇》)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把被程朱颠倒了的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重新颠倒过来。
他反对理学家坐而论道,空谈心性的恶劣风气,提出“形、神、物三相遇而知觉乃发”(同上)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黄宗羲也反对理学家的空谈,倾向于唯物主义思想。
②反对封建专制主义黄宗羲在政治专著《明夷待访录》中提出“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敲剥天下之骨髓”的君主是人民的“寇仇”与“独夫”,宣布“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否定了君为臣纲的封建教条,主张通过学校和实行法治来监督君权。
这种学校具有面对天子直言“政有缺失”,“公其是非”的职能,类似于近代的代议机构。
提出以“天下之法”取代君主的“一家之法”,从而实现“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理想。
王夫之的“不以天下私一人”的“均天下”主张,顾炎武的以“众治”代“独治”,扩大郡县守令职权的主张,都与黄氏的思想是相通的。
③反对浮夸空谈的,讲求经世致用顾炎武痛斥王阳明学派“置四海之穷困不言,而终讲危微精一之说”(《亭林文集》卷3,《与友人论学书》),致使社稷倾覆。
他认为治学就是求治道,强调“多学而识,行必有果”,学以致用。
他注重实地调查,提倡独创,反对盲从和剽窃,开辟了清代治学方法和学术门类新途径,为考据学派宗师。
王夫之、黄宗羲也都力主学以“救世”救民。
④倡导均田说与“工商皆本”说黄宗羲以恢复井田制为口号,提出“授民以田”、“田土均之”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