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的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顾炎武,字朴園,号稼轩,江苏吴县(今苏州市)人。

清代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学者,文化名人,被誉为“闽学宗师”、“海东大儒”,是中国近现代重要的状元、教育家、哲学家、历史学家和思想文化领袖。

他的著作具有启蒙性和领导性,为中国近现代思想和文化的复兴作出了卓越贡献。

关于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这是一个非常广阔的话题。

要全面深入地展开讨论,就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研究。

本文将从顾炎武的生平、思想体系、主要著作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顾炎武对中国历史、思想和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顾炎武的生平顾炎武生于明朝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卒于清朝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享年107岁。

他自幼聪慧过人,十岁即通《易》、《书》,十二岁就中进士,被封为庶吉士。

后来,他一直致力于文学创作、教育改革和思想体系的建构,成为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

顾炎武的一生经历了明朝末年的乱世和清朝的建立,他对国家政局和社会状况有着深刻的认识和反思,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和建议。

他的思想和行为一度遭到朝廷的打压和排斥,但他仍然坚持不懈地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步而努力奋斗,最终在晚年得以重见天日。

二、顾炎武的思想体系顾炎武的思想体系包括政治思想、历史观念、教育理念等多个方面,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他对历史和政治的思考和建议。

他主张历史学应当是一门以实证为基础的科学,应当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历史事件和人物,而非以偏见和成见来对待。

他的政治思想则主张“仁政”、“治国有常”,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治国理政方略和政策体系,被誉为“文治主义”的代表人物。

顾炎武还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教育改革理念和方案,主张以“格物致知”为目标,注重实践和经验教育,强调学以致用,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是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的先驱者之一。

三、顾炎武的主要著作顾炎武是清代孔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学术著作颇丰,主要有《日知录》、《日知录续编》、《阳明学实录》、《江西通志稿》等,其中以《日知录》最为著名,被誉为“闽学宗师之作”。

顾炎武思想的现代价值

顾炎武思想的现代价值

顾炎武思想的现代价值目录摘要: (2)第一章批判上的创新 (2)第二章爱国主义的魅力 (4)第三章新型的人才选拔制度 (5)第四章政治思想的特色 (6)第五章教育教学新风 (8)总结 (10)参考文献 (11)摘要:顾炎武(1613-1682),原名绛,字忠清,明亡,改名炎武,字宁人,亦字署蒋山傭,学者称为亭立先生,江苏昆山人。

主要著作有《日知录》《因学武术》《天下郡国利病书》等。

他被称作是清朝“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是著名经学家、史地学家、音韵学家。

他学识渊博,在经学、史学、音韵、小学、金石考古、方志舆地以及诗文诸学上,都有较深造诣,建树了承前启后之功。

我们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特别是一些名家的著作,来了解顾炎武思想在当今社会中的应用价值。

顾炎武的核心思想主要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和爱国主义思想;对理学的正面批评,崇尚创新的独特见解;“行己有耻”“多学而识,经世致用”的教学思想;政治改良思想和新型人才选拔制度。

本文中将重点介绍顾炎武的教育创新思想,爱国思想,人才选拔及政治思想。

第一章批判上的创新序:顾炎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对教学和思想的创新,是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

儒家思想在孔子以来不断发展,尤其在西汉和宋朝时期得到很大的丰富。

程朱理学是宋代是儒家思想的典型代表,就理学而言,发展到王阳明的良知之学时可以说是达到了顶峰,当泰州学派兴起时,理学的流弊越来越突出了,王阳明乃至整个理学的没落。

客观地提出了建立新学派的课题,顾炎武顺应历史趋势,在批判理学之时开始构建自己的经学体系。

顾炎武对理学的批判直指心学,他把明末心学的空谈与魏晋玄学的清谈相联系,只在以史明鉴,告诫世人切勿空谈误国;其次又对程朱理学提出质疑,程朱理学津津乐道“性与天道”,而不讲出处,去就,辞受,取之于辨,也不顾国家之安危。

顾炎武能够在所出时代敢于直批理学,不得不佩服其勇气。

这是对权威的一种否定,同时在批判中创新。

批判中的创新,是许多企业或者是其他机构不断发展的源泉与动力。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的故事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的故事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的故事顾炎武生于1613年,卒于1682年。

原名绛,字忠清。

明朝灭亡后,他立志坚持抗清。

因为他平生十分敬仰南宋末年的民族英雄文天祥,而文天祥有个弟子叫王炎午,于是,就把自己的名改为炎武,字宁人。

他的家乡江苏昆山有个亭林湖,后人又称他为亭林先生。

他的祖上三代都曾中过进士,是个官僚地主家庭。

顾炎武小时就受到很好的教育和影响。

从10岁起,他就在祖父顾绍芾的指导下,读孙子、吴子等兵书,《左传》、《史记》、《国语》、《国策》和《通鉴》等史书,并作札记。

当清兵不断扩张势力,侵犯明朝边境时,他的嗣母王氏就选择许多历史上爱国者的故事讲给他听。

到15岁的时候,开始接触社会。

当时正是天启朝和崇贞朝更替的时候,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阉党的恶势力受到抑制,士大夫继东林党之后又组织了复社,顾炎武参加了复社。

他在广泛接触了一些士大夫之后,对于当时科举制度的弊病,社会的黑暗,政治的危机,认识得更清楚了。

他读实用的书,读五经,读二十一史,读大明一统志,读各州县的志书。

他认为,只有从这些书里,才能找到当时许多重要问题的具体答案如有关土地、国家税收、养兵、开矿、贸易,以及改革当时空疏的学风等。

在那样的时代,一个少年在开始接触社会时就注意这些重要的问题,是难能可贵的。

1645年(清顺治二年),清军南下攻破南京、进兵苏州时,顾炎武积极参加苏州人民自动组织的抗清义军,不幸这次起义很快失败,几乎半城的居民被清兵屠杀。

接着,顾炎武等人又在家乡昆山举事、杀死清朝派来的知县,焚烧了县衙门,并推举出守城的指挥官,封闭城门,准备抗拒清兵。

保卫昆山的战斗,坚持21天,终因势孤力单,被清军攻破了城池。

顾炎武由于掩护得好,没有遇难;但他的四弟和五弟,都被清兵杀死,他的生母何氏,也给清兵砍断了右臂。

清兵接着攻破常熟。

顾炎武的嗣母王氏得到消息,绝食15天后死去。

面临苏州和昆山百姓的灾难,国亡家破的遭遇,顾炎武痛心疾首,他的抗清思想更加坚定了。

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思想主张

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思想主张

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思想主张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有:一、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倡“法治”,改革君主专制,强调衡量治理天下成功的标准应当是看广大百姓快乐与否.顾炎武也激烈反对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认为,保卫一家一姓的国家,是君主及其大臣的事,而保卫天下是所有人的事,这段话后来被后人提炼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鼓励人民关心国家大事.王夫之认为天下的土地不能被君主一人所有,而应当是从事农业的老百姓都有份.二、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强调经世致用.黄宗羲驳斥轻视工商业的传统思想,指出工商业和农业一样,都是“民生之本”,应该受到保护.顾炎武、王夫之主张文人多研究一些有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反对空谈.三、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黄宗羲批判旧儒学的“君为臣纲”的思想,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新思想命题.顾炎武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发挥孔子的“博学于文,行已有耻”的积极思想,提倡走出门户,到实践中求真知.王夫之批判理学先前宣扬的“天命论”和“生知论”,建立了超越前人的唯物主义体系.唐甄的思想主张如下:1、贵实是唐甄思想的基础,讲求实事、实行、实治和实功是其先进的思想,更是其毕生的追求。

在唐甄看来,实治实功落实到政治上,就是要凡是为民,而为民的首要标准就是实现富民。

2、唐甄把富民提高到惟-正确的立国之道竭力宣扬,他认为民富才能国强,立国之道,惟在富民,为政首在富民,他从根本上强调统治者要以富民为执政宗旨。

同时,他明确指出:富民不是富在府库,富极少数为政者,而是富在编户,要让占社会绝大多数的人民都富裕起来。

这一认识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正是他思想的进步性所在。

3、明清之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新兴市民阶层逐步壮大,唐甄从中汲取政治营养,并在继承儒家传统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思想体系,涵盖哲学、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思想。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顾炎武,字元甫,号石谷,江苏省句容人,清朝末年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之一,他对中国近代思想有重大影响,被誉为"经世致用之士"。

顾炎武提出了"经世致用"的思想,他主张政治学应当立足于个人的实际生活,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重点在于解决国家和个人实际问题,并拥有广阔的社会发展背景和脉络。

他的思想对中国近代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创了近代中国经世致用思想的实践和探索,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顾炎武提出的"经世致用"思想,体现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批判性思考,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财富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资源,并且应该重视其经世致用的思想。

顾炎武主张要根据中国的国情和社会现实,发挥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

他认为,政治学应当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政治思想的价值应当在于实践,并且要能够为社会人民谋福利。

顾炎武认为,只有在解决了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才能够真正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安康。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是以其批判性思考和实践性要求而著称的。

他对中国传统政治学提出了批判性的反思,认为传统政治学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已经落后于社会发展的要求,需要进行批判性的变革。

他主张要从实际出发,用实践的原则推动政治学的发展,并且用经世致用的理念来处理社会问题。

他认为,政治学的任务应当是要解决实际问题,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政策和进行实践,使其能够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有力工具。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对中国近代政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提出的"经世致用"思想为中国的政治学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方法论基础。

他以批判性思考和实践性要求为政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路径,开创了中国政治学研究的新方向。

他主张政治学应当与社会大众生活紧密联系,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一项具有广泛实践意义的学科。

有关顾炎武担当的演讲稿

有关顾炎武担当的演讲稿

有关顾炎武担当的演讲稿顾炎武,字懋庵,号燕农,江苏无锡人,生于清同治三年,卒于民国二年。

他早年留学日本,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成为了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先驱。

他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主张,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强调实用主义教育。

他还主张变法维新,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自强自立。

他的思想对中国近代的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顾炎武一生都在为中国的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而不懈努力。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还是一位坚定的爱国者和社会改革者。

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国的现代化事业而奋斗,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国的进步事业而努力。

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国的未来而奋斗。

顾炎武的担当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顾炎武的担当精神,努力学习,不断进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我们应该立足现实,着眼未来,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我们应该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为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我们应该不断创新,不断进取,为实现中国的强盛而努力奋斗。

我们应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顾炎武的担当精神,给我们树立了榜样,激励我们勇往直前。

让我们继承和发扬顾炎武的担当精神,努力学习,不断进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愿我们共同努力,共同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愿我们共同努力,共同奋斗,为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愿我们共同努力,共同奋斗,为实现中国的强盛而努力奋斗。

愿我们共同努力,共同奋斗,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顾炎武的担当精神,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激励我们前行。

让我们继承和发扬顾炎武的担当精神,努力学习,不断进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同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愿我们共同为实现中国的强盛而努力奋斗。

愿我们共同努力,共同奋斗,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顾炎武知识点总结

顾炎武知识点总结

顾炎武知识点总结一、顾炎武的生平顾炎武的生平颇为传奇,他在明末清初之际,见证了明朝的覆灭和清朝的建立。

他曾环游南北,结交名士,广交朋友,深受当时诸多士大夫的赞誉。

在政治上,他曾出任湖广提学,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为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努力奋斗。

在文学上,他也作为一位文学家、思想家,对当时的文学和思想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二、顾炎武的思想顾炎武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在政治、社会、伦理、教育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见解和理论。

他反对儒学正统,提出“尚书精神”、“天人合一”、“诚意诚行”,主张“政之本在民,政无常立,但民常立”。

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上的很多思想家和政治家,对于明末清初的中国社会变革和学术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尚书精神顾炎武提出尚书精神,主张从《尚书》中获取真理、道德规范和政治准则,认为“书本易知,而其大教不易”。

他认为尚书是中国古代经典的精华,是儒家文化的源泉之一。

他通过研究和解读尚书,提炼出尚书精神的核心观念,强调修身、治国、安民、利世的价值取向,主张“仁”、“义”、“礼”、“智”;提出“上庸颂”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规范,是中国古代儒学的一种自我反省和道德塑造。

2. 天人合一顾炎武主张天人合一,他认为天地万物都是连绵不断的整体,人和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交融的。

他认为“阴阳调和、五常充盛”是天地万物生长发育、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

他提出道德行为应该与天地万物的发展和变化相适应,主张“仁者以治之,曲直容而宽纵之”,强调政治家和君子应该顺应天地万物发展的规律,布置政治制度、处理政治事务,推行政治政策。

3. 诚意诚行顾炎武主张诚意诚行,他认为人应该以诚意诚行对待天地、对待社会、对待国家、对待人民,应该积极努力、真诚坦率、单纯朴素地履行道义、守信用、取得社会信任和人民拥护。

他主张“天下公平,方乃无忧,故君子、诚则固”;主张“作者造物之人民,宁使其老弱、清富各有所长,逡巡箕踞款诚其区”,提出颇具现实意义的政治指导思想。

顾炎武教育思想读后感

顾炎武教育思想读后感

顾炎武教育思想读后有感
哎呀妈呀,顾炎武这老爷子的教育思想可真不是盖的!读了之后,俺心里那叫一个敞亮!
这教育思想,就好比是咱东北的大炖菜,啥都能往里搁,还越炖越香!首先,得注重实践,别整那些虚头巴脑的。

就像咱种地,不能光搁那儿瞅着,得动手干啊!其次,要广泛涉猎,啥都得知道点儿,别做那井底之蛙。

再者,要有自己的思考,不能人云亦云,得有点儿主见!
在实践的过程中,可得注意安全啊!别整得虎头蛇尾的,到最后鸡飞蛋打。

要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儿。

就像咱走雪路,得小心脚下,别哧溜一下卡秃噜皮了!同时,还得保持稳定,别今儿打鱼明儿晒网的,那可不行!
这教育思想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那是杠杠的!它就像咱东北的大炕,稳稳当当的,能让咱舒舒服服地躺着。

而且,它还能让咱在学习的道路上少走弯路,不至于摔得鼻青脸肿的!
这教育思想的应用场景那可老广了!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都能派上大用场!在学校,能让咱娃儿们学到真本事,不做那书呆子。

在社会,能让咱更好地适应环境,不被淘汰!它的优势就在于实用,能解决实际问题,不像有些东西,中看不中用!
比如说,俺有个朋友的孩子,以前学习不咋地,后来用了顾炎武的教育思想,注重实践和思考,现在成绩那是蹭蹭往上涨啊!这就是实际应用效果的体现!
总之,顾炎武的教育思想就像咱东北的黑土地,朴实无华却又孕育着无限的生机与希望!咱可得好好学,好好用,让它在咱的生活中发光发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顾炎武的教育思想
摘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①”这句名言就是出自顾炎武的代表作《日知录》,他不仅仅这样教学生,而且自己也做到了。

他的“经世致用②”的进步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强调学习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对今天的我们也有很大的启发。

关键词:顾炎武;明末思想家;教育家;代表作《日知录》;经世致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是明末与王夫之、黄宗羲齐名的三大进步爱国思想家、教育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名言就是出自他的代表作《日知录》。

顾炎武在教育方面提倡“经世致用”,在当时的封建社会是一个很进步的教育理念,对今天也有很大的启发。

“经世致用”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能运用于实际。

学习、征引古人的文章和行事,应以治事、救世为急务,反对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

在封建社会时期,许多读书人一股劲的钻研“八股文章”和诗词,但这些知识除了能够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实用价值不高。

所谓的社会人才、国家栋梁,都是迂腐、脱离现实、空谈主义者。

而经世致用就是关注社会现实,面对社会矛盾,并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

体现了顾炎武希望后世的读书人能够讲求功利、求实、务实的思想特点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这一思想对后人影响很大,包括清末维新运动中的发起人之一——梁启超,他非常支持和鼓励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教育思想。

直到清末,终于废除了科举制度,读书人开始投身实业建设,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知识,如孙中山,通过学医和在国外接触民主社会,回到国内后先是医学救人,后来参照美国先进的民主制度,领导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

经世致用在今天对我们来说也有很大的启发。

我们作为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就是为了今后走出社会能将知识运用到社会建设中,范围缩小一点的话,就是为了能够用自己所学来谋生、甚至打拼一番事业。

考试只是一个形式、一次对自己一段时间乃至整个大学学习以来的一次总结考评。

我们在大学里追求的不仅仅是为了考试不挂科、拿到文凭,而更应该利用这些时间,学习更多有用的东西。

文凭只是一把敲开未来的钥匙,而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才是自己将来打拼事业、建设国家的资本。

今天许多大学生将许多精力和时间浪费在了玩电脑游戏、看网络小说等吃喝玩乐的事情上,晚上熬夜玩游戏、看小说,白天上课睡觉,到了考试的时候再通过各种方法让自己不挂科。

这样就算你在网络世界里取得了怎样的成就,看过了多少小说,顺利拿到了文学文凭,将来走出社会,你会发现这些大部分都运用不到你的工作中,那时候才会突然醒悟,假如大学将玩游戏的精力用来例如学习制作网页学到精通、将看小说的时间用来看例如学习、研究顾炎武的《日知录》,或者一些英语文章等。

将来能运用到的范围也是很广的。

2006年著名的中南大学将“经世致用”作为了校训,让每位求学的大学生铭记于心中。

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

所以,我们在大学的学习生活,要做到“经世致用”!
顾炎武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不忘告诉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指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顾炎武不仅仅这样教学生,自己也做到了。

明末爆发了农民起义,李自成的农民军攻占了北京城。

关外的满清国趁虚而入,侵略中
原,国土纷纷沦陷,在这国家危急存亡之秋,顾炎武投身抗战,和抗清队伍试图收复被清兵占领的苏州城,结果在城内遇到埋伏,光复苏州战败。

顾炎武又回到家乡昆山抵抗清军,最终失守,家乡死难者4万人,顾炎武的母亲清兵砍断手臂,两个弟弟也牺牲了。

后来他又继续坚持抗清,不断受挫,最后南明抗清队伍纷纷瓦解,他自己已经无力回天。

后来回到了沦陷为满清统治的家乡,继续教书,清政府多次邀请他去当官,他都拒绝了。

他在《日知录》写道:“有亡国, 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是故知保天下, 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 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 保天下者, 匹夫之贱, 与有责焉耳.”意思是:自古以来,就有亡国的事, 也有有亡天下的事.如何辨别亡国和亡天下呢?......首先要知道保天下, 然后才知道保国家.保国家, 是位居国君和臣下的那些统治者所要考虑的; 保天下, 即使是普通的百姓都有责任。

这也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原意。

顾炎武无论他“经世致用”的进步教育思想,还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高尚的民族气节。

都值得我们向这位伟大的爱国思想教育家学习!
参考文献:
①、②:顾炎武·《日知录》[M]历史文献.明末卷13《正始篇》,198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