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史学思想及其价值观论文
顾炎武精神作文

顾炎武精神作文《顾炎武精神》篇一顾炎武,一个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名字,他的精神就像一盏明灯,在岁月的迷雾里为我们照亮前行的路。
我最初了解顾炎武,是在历史课上。
那时候,他对我来说不过是课本里一个有点遥远的人物,和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一样,没什么特别的吸引力。
可是啊,随着我渐渐长大,对他的认识就像一颗种子在心里慢慢发芽。
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那可真是振聋发聩。
我就想啊,在他那个时代,天下动荡不安,就像一艘在暴风雨里飘摇的破船。
他一个人,却有这样的胸怀,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也许就像超人一样,不过他没有超能力,他有的是满腔的热血和对国家、对民族深深的责任感。
我记得有一次,学校组织了一个关于传统文化的活动。
我们小组负责介绍顾炎武。
当时啊,我就想把他的精神传达给每一个同学。
我在台上讲得那叫一个慷慨激昂,就好像我自己就是顾炎武附身似的。
我说:“同学们啊,顾炎武在那个乱糟糟的时代,都能想着为天下做点事,咱们现在生活在这么好的时代,难道不应该也有点责任感吗?”他的那种务实精神也特别打动我。
他不是那种只知道空喊口号的人。
他到处游历,考察山川地理,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探险家。
他做学问,那是实实在在的,就像盖房子,一块砖一块瓦都稳稳当当的。
我呢,有时候做事情就特别浮躁,今天想干这个,明天想干那个,没有一件事能干得踏实。
跟顾炎武一比,我简直就是个小毛孩在瞎胡闹。
可是呢,有时候我也会想,顾炎武的精神在现代社会真的能完全实现吗?现在大家都忙着自己的生活,追求自己的梦想,很多人可能连自己家的事儿都顾不过来,还谈什么“天下兴亡”呢?但是啊,我又觉得,虽然我们不能像他那样去拯救天下,可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啊。
比如爱护环境,这也是为了咱们这个地球这个“天下”好嘛。
顾炎武的精神就像一阵风,吹到了现代社会的各个角落。
他让我知道,一个人活着不能只想着自己,要有一种大的格局。
虽然我可能永远也成不了像他那样伟大的人,但他的精神就像一颗星星,在我心里的天空中闪烁,指引着我前行的方向。
顾炎武的演讲稿

顾炎武的演讲稿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分享顾炎武先生的一些思想和观点。
顾炎武先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见解和独到的观点。
在他的一生中,他不仅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和改革方案,而且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我想和大家谈谈顾炎武先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
顾炎武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精神财富,对于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顾炎武先生也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在某种程度上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封建礼教的束缚、思想的守旧等,这些都成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因此,顾炎武先生主张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创新,使之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其次,顾炎武先生对于中国社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中国社会在当时正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比如封建制度的崩溃、民族危机、社会动荡等,这些都需要中国人民共同努力来解决。
同时,顾炎武先生也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比如倡导科学、民主、自由的思想,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倡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理念,鼓舞人们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倡导教育、思想的开放和进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人才等。
这些都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指明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和方向。
最后,我想谈谈顾炎武先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顾炎武先生是一位爱国者,他深爱着自己的祖国,为了祖国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不惜付出了自己的一切。
他曾经说过,“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道出了他对于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
他不仅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而且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倡导科学、民主、自由的思想,努力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为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顾炎武先生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见解和独到的观点。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孙晶晶(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1100)摘要顾炎武是明末清初提倡经世致用思想的重要代表,他做到了“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对中国后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启蒙的作用。
经世致用思想的“原”与“源”是其思想产生发展的重要历史背景,经世致用思想蕴含的人性、治学、爱国情怀的是他理论中的光辉。
在这些鲜活、丰富的思想火苗的晕染下,造就了顾炎武,造就了一代伟人。
关键词顾炎武经世致用历史影响中图分类号:K248文献标识码:A顾炎武(1613—1682),江苏省昆山人,明清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一生的著作十分丰富,在学术上造诣颇深,有《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肇域志》等著作。
顾炎武在6岁时,习读《大学》;9岁,习读《周易》;14岁,便取得诸生资格,博览群书。
但他以“八股为害”“败坏人才”为旨,决然放弃科举考试。
27岁,在遍览历代史乘、郡县志书的同时,亲身游历、以身犯险,研究了包括历史、地理、文学、哲学等各个领域。
他有着清代“开拓儒师”、清学“经学之祖”、“开山始祖”等美称,其经世致用的思想对我国思想界、学术界的影响十分深远。
1经世致用思想的“原”与“源”从发生学的理论视角来看,思想与文化的产生和出现都与思想文化本身的“原”与“源”,有关,“原”与“源”两者交互综合作用推动思想理论的成熟与完善。
“原”是指这种思想文化所产生的社会本原,包括社会现实的政治经济状况、阶级矛盾冲突及变革。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社会现实决定了这一思想文化的阶级属性、价值导向和朝代特征。
“源”则是这一思想文化产生的具有典型民族特点的传统历史文化资源。
任何思想文化都是以其传统文化为既有前提,而后在此基础上生发建构形成。
“原”体现了思想文化的现实性。
“源”则彰显了历史演进与传承特点。
1.1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的“原”经世致用思想的“原”主要指的是顾炎武所处的时代背景。
清朝顾炎武对家、国、天下的思想-政治思想史论文-政治论文

清朝顾炎武对家、国、天下的思想-政治思想史论文-政治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有亡国,有亡天下。
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
仁义充塞而至於率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日知录正始》《日知录》作为顾炎武的重要代表作,以明道救世为宗旨,囊括了顾炎武全部的学术、思想,遍布经世、警世内涵。
其卷十七中对于亡国亡天下保国保天下之阐述更是集中体现了顾氏对家、国、天下的思想。
也从另一个角度明确的表明了顾氏对中华民族命运的深层思考与探索。
一、国仇家恨17 世纪的中华大地上,正是暴雨肆虐. 浩浩荡荡的农民起义刚刚了一如僵尸般的明王朝,随之又迎来了满清蛮夷的统治。
神州处处是凄凉,人人俱哀愁。
黄梨洲口中的地解正是如此!为何在中国历史上再平凡不过的朝代鼎革到明清更替成为了文人口中的天地崩裂呢?更是衍生出了一群独特的明遗民士群?这一切,除了明清易代所带来的人事创伤外,更因明清易代直接的后果就是满族入主中原。
这在深信夷夏大防的汉族士人不仅意味着汉族正统的丢失,更是象征着中华文化因夷族的践踏而有毁灭之危。
传统儒家学者与明代遗民的双重身份的顾炎武自然亦是夷夏大防的守护者,明清易代给他的一方面是国破家亡的人间惨剧,另一方面更是净胜上的传统的。
首先,明王朝的覆灭与夷族统治的芒刺在心。
1 4 年,顺治元年十月顺治亲诣南郊,告祭天地,即位,称大清祗荷天眷,以顺民情,兹定鼎燕京,以绥中国,仍用大清国号,顺治纪元告天祭地,改元称号,意在向天下郑重昭示,清朝之得统乃蒙天眷佑,顺天应人。
自此开始,清朝的正式确立宣告了明王朝依然成为历史。
正如历史上的改朝换代都要经历人事的冲刷与百姓的灾祸一般,清朝的建立亦是在无数的鲜血与牺牲之中,无一阶层可幸免。
可是,为何独独清的建立在广大士人阶层激起如此大的反抗?甚至于产生了阶层中遗民与贰臣的长达几百年之久?这一切,都要归咎于满族入主中原,的易主发生在汉族与非我族类的满族之间,这就挑战了汉族士大夫的夷夏之防,不仅仅是政权上的交易,更像是文化上的、道统上的一记响亮耳光。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摘要】顾炎武作为明清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提出了经世致用的思想,影响深远。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作出了富有建设性的贡献,同时对社会政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顾炎武的思想紧扣当时的时代背景,对理学进行批判并进行了创新,提出了治学、治学、治身的思想。
他的思想影响了当时社会,并对后世也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顾炎武的思想持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他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当代社会也有着启示意义。
通过研究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我们认识和处理当代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顾炎武, 经世致用思想, 历史影响, 思想批创, 治学治身, 社会政治, 传统文化, 启示, 时代背景, 理学, 中国思想史1. 引言1.1 顾炎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顾炎武是中国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是深远而重要的。
顾炎武致力于继承和发扬儒家传统,他坚持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灵魂,是中国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柱。
在他的著作中,他对儒家经典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解读,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和观点,为后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提供了重要参考。
顾炎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体现在他对经学的执着追求和对儒家思想的深刻理解上。
他注重实践和经验的结合,主张“经世致用”,强调知行合一,提倡将学问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顾炎武的观点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对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顾炎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他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观点和理念在当今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我们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2 顾炎武对社会政治的影响顾炎武对社会政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他的政治理念和实践中。
顾炎武提倡“明义”、“廉洁”、“忠恕”、“勤治”的治国理念,认为君主应该尊重法治,倡导廉洁政治,重视忠恕之道,励志勤治国事。
顾炎武时代之问的历史启示

顾炎武时代之问的历史启示【摘要】本文探讨了顾炎武时代之问在历史中的重要性与价值。
首先从思想解放与启示的角度分析,指出顾炎武时代的问题促使人们深刻反思传统观念,推动了社会思想的进步。
从历史观念的转变来看,顾炎武时代之问引发了人们对历史真相的重新审视,促进了历史观念的更新与完善。
探讨国家治理的启示,指出顾炎武时代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启示了国家治理中的弊端,为今日政治实践提供了借鉴。
从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角度探讨,强调顾炎武时代之问对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促进作用。
总结认为,历史启示的重要性在于引导人们思考历史经验,而顾炎武时代之问的价值在于提醒我们历史教训,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引言:探索历史问题的意义、顾炎武时代之问正文:思想解放与启示、历史观念的转变、国家治理的启示、社会进步与发展结论:历史启示的重要性、顾炎武时代之问的价值1. 引言1.1 探索历史问题的意义探索历史问题的意义在于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过去,从而更好地面对未来。
历史是一面镜子,通过研究历史问题,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了解人类的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变迁与演变。
通过对历史问题的探究,我们能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同时也可以借鉴历史的智慧,为当下和未来的选择提供参考。
探索历史问题的意义还体现在对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能力的提升上。
通过对历史问题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进而提升自己的社会认知能力和综合素养。
历史问题虽然发生在过去,但其内在的逻辑和规律在今天依然具有启示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下的社会现象和问题。
探索历史问题的意义不仅在于对过去的了解和认识,更在于对当下和未来的思考和启示。
通过深入探讨历史问题,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更好地认识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变迁趋势,更好地为人类社会的繁荣和进步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1.2 顾炎武时代之问顾炎武,字品亭,号子不远,海宾居士,江苏常熟人。
浅论顾炎武思想

浅谈顾炎武的思想顾炎武(1613—1682)本名继坤,改名绛,字忠清;南都败后,改炎武,字宁人,号亭林,自署蒋山俑,学者尊称为亭林先生。
汉族,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属江苏)人。
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
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明末诸生,青年时发愤为经世致用之学,并参加昆山抗清义军,败,幸而得脱。
后漫游南北,屡谒明陵,卒于曲沃。
康熙间被举鸿博,坚拒不就。
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
著作繁多,以毕生心力所著为《日知录》,另有《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1、启蒙思想顾炎武生当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明清之际,这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向近代缓慢转变的开始,当时中国思想界出现了在价值观与思维方式上近似于十八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社会思潮,这一思潮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启蒙意义,顾炎武是当时最重要的启蒙思想家之一,其启蒙思想突出地表现在,他把儒家的“仁道”思想与日益扩散和流行于当时社会的自私自利的市民价值观协调起来,提出了“仁寓于私”的新仁道观,这种新儒学思想的实质不在于崇尚“私情”,而在于把“仁道”解释得合于人之“常情”,从而使儒家“仁道”获得新的生命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以弘扬和发展。
从总体上看,顾炎武的经济思想仍属于农本思想范畴,认为“天下之大富有二:上曰耕,次曰牧”,“而卒可以并天下之国,臣天下之人者莫耕若”,但他已然具有浓厚的重商意识,提出了“必疾耕,必通商”的经济主张。
(参见:《田功论》)他不仅对商人毫无世俗偏见,还专门为一位生前专营盐业的徽商写过一篇歌功颂德的墓志铭,在另一篇墓志铭中更将“商贾”跟“豪杰之士”和“古之君子”相提并论,对商人做出了很高评价。
(参见:《歙王君墓志铭》、《富平李君墓志铭》)他还曾亲自“下海”经商,这在当时启蒙思想家中尤为罕见。
他批判“有公而无私”之论,认为对人的自私自利之心,“先王弗为之禁,非惟弗禁,且从而恤之”,主张把“私”与“公”统一起来,利用“私”来成就“公”。
顾炎武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与国学大师

顾炎武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与国学大师顾炎武(1613年-1682年),字梦莹,号梦圃,是明末清初的一位重要思想家与国学大师。
他的学术贡献不仅体现在政治哲学、经济学等方面,更在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与弘扬。
本文将从顾炎武的思想观点、学术成就以及对国学的贡献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顾炎武的思想观点顾炎武的思想观点主要体现在他的《日知录》一书中,该书被誉为中国古代最早的百科全书之一。
顾炎武在书中提出了“物尽其用”、“包罗万象”等观点,对于人性、社会伦理等问题也有独到见解。
首先,顾炎武提出了“物尽其用”的观点,他认为人类社会中的每一物质、精神、知识都应该得以合理利用。
他主张通过探索、实践、开发人类所能掌握的一切资源,以实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其次,顾炎武倡导“包罗万象”的见解,他认为人类应该广泛涵盖各个领域的知识。
他提倡人们要善于学习,不仅要掌握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还应该涉猎其他领域的内容,使自身的知识面更加广博。
另外,顾炎武对于人性、社会伦理等问题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人性本善,并主张“务实”、“节俭”、“勤奋”等美德。
他主张人们应该具备实际行动,注重社会责任与道德伦理,为社会做出贡献。
二、顾炎武的学术成就顾炎武是中国明清时期重要的思想家和文化名人,他的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政治哲学、经济学等领域。
首先,在政治哲学方面,顾炎武提出了“两安”思想,即“两安于人、治理安于物”。
他认为国家的治理应该以人民的安定和社会的稳定为目标,并强调君主应把握正确的统治方法与原则,使人民得到真正的福祉。
其次,在经济学方面,顾炎武关注社会公平和个体生活质量的问题。
他主张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权益,避免贫富差距过大。
他的“王道经济”思想强调要均衡发展、适度调控,以实现社会的全面繁荣。
此外,顾炎武还涉及文化史、教育学等领域的研究。
他对于传统文化的执着坚守以及文献整理的工作,对后世的国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三、顾炎武对国学的贡献顾炎武是中国古代国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国学的发展与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顾炎武的史学思想及其价值观浅析
[摘要]清代乾嘉考据学尊奉顾炎武为清代学术鼻祖,顾炎武注重对历史现实的揭示,但是他揭示历史真相和考订史料的目的并不是为求真而求真,而是要揭示历史成败兴坏之理,顾炎武史学思想有其独特认识实用论和价值观,但是也有其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关键词]顾炎武史学思想价值观
一、顾炎武史学认识实用论
顾炎武的历史认识思想的主要特点在于体现了“实用”的效用和价值。
他主张学术应该与实际相结合,这很容易使人联想到西方的实用主义哲学。
实用主义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强调知识或思想的效用与价值,把一种知识是否用于人与社会的实际生活作为评判其真与假的标准。
顾炎武强调学术的实用,这与实用主义哲学有相似之处。
他的“实”是如何才能有利于人的道德建立,以扭转人心风俗。
他说:“亲亲,治之始也。
”顾炎武认为史学的作用在于“劝善惩恶,亚于六经”,史学可以使人成为“通达政体之士”。
他所谓的史学的主要目的和价值就在于阐释人的治乱兴衰的根由,“揣摩古今风俗,整齐教化根本,原始要终,长辔远驭者”。
其史学目的在于扭转不良的风俗。
顾炎武通过自战国一直到宋代的历史说明了如果君主尊崇儒学,那么形成的风俗就是好的,王朝就是强盛的。
他说:东汉光武帝“尊崇节义,敦厉名实,所举用者莫非经明行修之人,而风俗为之一变。
至其未造,朝政昏浊,国事日非,而党锢之流、独行之辈,依仁蹈义,舍命不渝,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三代以下风俗
之美,无尚于东京者”。
而这一思想也确有“充分发挥道德舆论对于官员的监督作用”[4]的意味。
二、顾炎武史学的价值观
顾炎武认为史学价值在于阐释古今成败兴坏之理,在于说明儒家的传统道德是如何被丢弃的,儒家的道德伦理的实用价值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指出儒家思想是决定历史盛衰的关键所在。
顾炎武的史学思想是在阐述其“经学即理学”的思想。
顾炎武认为通过史学可以知道经学是如何废弛的,也只有通过史学才能恢复起经学的正统地位,使人们了解历史的来龙去脉,才能切实地使经学成为人们普遍尊崇的学说。
顾炎武尊崇《史记》的“于序事中寓论断”的书法。
他通过历史叙事说明了“明初的文化高压政策和官方提倡的抄袭成书的办法”多与明末空疏学风之间的关系。
顾炎武通过历史叙事说明了是否尊崇儒学决定了社会的治乱兴衰,决定了风俗的好与坏。
东汉尊崇儒学,所以才使“风俗”无“尚于东京者”;魏晋时期崇尚玄学,以至于形成了“仁义充塞,率兽食人”的“亡天下的局面;明代君主为了维护专制统治,以至于“八股行而古学弃,大全出而经说亡”,导致了明代空疏学风,以至于“亡国”和“亡天下”。
顾炎武强调贯彻儒学对社会治乱有着重要的影响。
需要指出的是,顾炎武重视儒家伦理与他重视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是不矛盾的。
儒家的“上长长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悌,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挈矩之道”、“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弗人之性,灾必逮夫身”等等思想,说明
人做事情符合大道,那么对国家的财富的积累和使用,促进经济发展也是有益处的。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君主好仁,那么在下位者一定好义,“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在原始儒家看来,仁义不仅仅局限于精神层面,它是一种人际关系,是关系到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并非是一种与事功对立的问题。
顾炎武通过史学阐述儒学的重要性,也是在说明史学对于人们实际生活的重要意义,说明儒学与现实生活的重要意义。
顾炎武认为史学的本意就在于阐释儒家经典的含义,但由于儒家经典言有尽而意无穷,所以他说:“盖下之理无穷,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故昔日之得,不足以为矜,后日之成,不容以自限。
”他主张“立言不为一时”。
他说:“天下之事,有言在一时,而其效用见于数十百年之后者。
”这反映了顾炎武对于史书价值深远的看法。
三、顾炎武思想的影响
顾炎武对以集权为特征的政治体制的批判以及对集权体制调整
的观点,体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点,发扬了传统思想重视对自身价值和责任的认识,表现了心怀天下的广阔胸怀和改造社会的积极态度。
在经济方面,顾炎武承认人人为私的为常情,体现了人性化观点,并表明如此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不仅有利于民也有利于国家。
发展地方经济不仅有利于促进人民生活富裕,也有利于保证地方的稳定;税制改革有利于遏制官府苛捐杂税的剥削,
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解救社会危机,促进社会稳定与进步。
思想方面,顾炎武不从宋儒先验的天理史观来论说历史,而是从人类的生活和实践中去探寻历史的规律,这种“引古筹今”是史论卓识更加科学,更加符合中国社会历史的实际情况,体现历史兴衰成败之理,所以其指导作用也就更强。
综上所述,顾炎武的史学的主要作用和价值在于阐明历史兴坏之理,在于体现经世致用的实用精神,而这种实用精神又是有限定条件的,那就是儒家思想精神指导和影响下的“经世致用”,它的实用在于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而历史兴衰成败之理又是随着历史的变化而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内容。
但是,顾炎武的史学思想仍然没有脱离儒家思想体系的范畴。
他代表了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的特点,但这不是主动地而是被动地。
如同西欧资产阶级借助文艺复兴运动恢复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艺术来为现实服务一样,顾炎武学说所扮演的角色正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艺术”,为辛亥革命中国的资产阶级提供了思想解放的武器,而不应将顾炎武看作推动资本主义改革的思想启蒙者。
顾炎武的反专制思想来源于他对于专制体制的憎恶,来源于明代文化高压,而这种文化专制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参考文献
[1]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二)·兴利之臣[m].张京华.湖南:岳麓出版社
[2]顾炎武.亭林文集(卷一)·钱粮论(下)[m].北京:中华书
局
[3]顾炎武.日知录(卷十)[m].张京华.湖南:岳麓出版社
[4]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一)·以钱为赋[m].张京华.湖南:岳麓出版社
[5]顾炎武.亭林文集(卷五)·军制论[m].北京:中华书局
[6]顾炎武.日知录(卷十四)[m].张京华.湖南:岳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