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顾炎武的经学思想(一)

合集下载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顾炎武(1613-1682),名敬,字天汉,又字应良,号永谷,江苏无锡人,清代思想家、学者、政治家、文学家。

他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他对中国的政治、历史、文化等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主要体现在其治学之道上。

他认为,学问的目的在于致用,即取之真实、直接、明晰,引以致用,求得治道。

他主张以经世思想去影响和改善现实社会,认为知识与实践要相结合,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他对历史的研究也着重于经世致用,提出“经国学”、“经世学”的理念,即要以史为鉴,治国先治家,鼓励人们学习历史经验以应用于实际社会中。

这种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使人们将历史研究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寻求历史经验的启示,以解决现实问题。

顾炎武的历史影响主要表现在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贡献上。

他对儒家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总结,提出了新的解释和认识。

他强调儒家思想的实践性,认为学者应该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对社会进行有效的改革。

他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政权应该由民众来决定,强调人民的权利和地位。

这些思想对后来的中国思想、政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顾炎武对中国的宪政改革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出了“君主立宪”、“独立司法”、“选官举贤”等一系列宪政改革的思想,主张以宪政为基础来进行政治改革,以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这些思想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变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中国近代政治制度的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顾炎武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

他提倡以实用主义的思想来发展文学,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和价值,强调以文学来影响社会和改善人们的精神世界。

他主张文学要关注社会问题,反映社会现实,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这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近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式。

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其历史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对治学观念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影响,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影响等。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顾炎武,字朴園,号稼轩,江苏吴县(今苏州市)人。

清代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学者,文化名人,被誉为“闽学宗师”、“海东大儒”,是中国近现代重要的状元、教育家、哲学家、历史学家和思想文化领袖。

他的著作具有启蒙性和领导性,为中国近现代思想和文化的复兴作出了卓越贡献。

关于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这是一个非常广阔的话题。

要全面深入地展开讨论,就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研究。

本文将从顾炎武的生平、思想体系、主要著作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顾炎武对中国历史、思想和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顾炎武的生平顾炎武生于明朝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卒于清朝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享年107岁。

他自幼聪慧过人,十岁即通《易》、《书》,十二岁就中进士,被封为庶吉士。

后来,他一直致力于文学创作、教育改革和思想体系的建构,成为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

顾炎武的一生经历了明朝末年的乱世和清朝的建立,他对国家政局和社会状况有着深刻的认识和反思,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和建议。

他的思想和行为一度遭到朝廷的打压和排斥,但他仍然坚持不懈地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步而努力奋斗,最终在晚年得以重见天日。

二、顾炎武的思想体系顾炎武的思想体系包括政治思想、历史观念、教育理念等多个方面,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他对历史和政治的思考和建议。

他主张历史学应当是一门以实证为基础的科学,应当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历史事件和人物,而非以偏见和成见来对待。

他的政治思想则主张“仁政”、“治国有常”,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治国理政方略和政策体系,被誉为“文治主义”的代表人物。

顾炎武还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教育改革理念和方案,主张以“格物致知”为目标,注重实践和经验教育,强调学以致用,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是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的先驱者之一。

三、顾炎武的主要著作顾炎武是清代孔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学术著作颇丰,主要有《日知录》、《日知录续编》、《阳明学实录》、《江西通志稿》等,其中以《日知录》最为著名,被誉为“闽学宗师之作”。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顾炎武,字元甫,号石谷,江苏省句容人,清朝末年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之一,他对中国近代思想有重大影响,被誉为"经世致用之士"。

顾炎武提出了"经世致用"的思想,他主张政治学应当立足于个人的实际生活,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重点在于解决国家和个人实际问题,并拥有广阔的社会发展背景和脉络。

他的思想对中国近代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创了近代中国经世致用思想的实践和探索,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顾炎武提出的"经世致用"思想,体现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批判性思考,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财富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资源,并且应该重视其经世致用的思想。

顾炎武主张要根据中国的国情和社会现实,发挥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

他认为,政治学应当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政治思想的价值应当在于实践,并且要能够为社会人民谋福利。

顾炎武认为,只有在解决了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才能够真正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安康。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是以其批判性思考和实践性要求而著称的。

他对中国传统政治学提出了批判性的反思,认为传统政治学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已经落后于社会发展的要求,需要进行批判性的变革。

他主张要从实际出发,用实践的原则推动政治学的发展,并且用经世致用的理念来处理社会问题。

他认为,政治学的任务应当是要解决实际问题,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政策和进行实践,使其能够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有力工具。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对中国近代政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提出的"经世致用"思想为中国的政治学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方法论基础。

他以批判性思考和实践性要求为政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路径,开创了中国政治学研究的新方向。

他主张政治学应当与社会大众生活紧密联系,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一项具有广泛实践意义的学科。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顾炎武是中国明末清初思想家、政治家、散文家,他的经世致用思想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顾炎武的思想主要体现在《日知录》、《思考录》和《求是》等著作中,他在这些著作中呼吁“明思大化”,通过推进科举改革、提高学术水平、加强军事力量等途径,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做出贡献。

首先,顾炎武提倡推进科举改革,认为科举是中国官员选拔制度的核心,对于国家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他主张取消留发和买官两种方式,鼓励优秀人才通过科举制度进入官员体系,建立起科学公正的官员选拔制度。

这一思想在清朝康熙时期得到了贯彻,推动了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官员的素质水平。

其次,顾炎武强调加强学术水平,认为人才是国家发展的源泉,只有有才能才能推动国家的进步。

他主张建立学术制度,鼓励人才产生,重视科学研究,在教育和科技等领域推进变革。

他的思想不仅为当时的社会提供了指导方针,而且也对未来中国的教育和科技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顾炎武在《求是》中提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点,强调个人的责任和担当。

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秉持正义和慷慨精神,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不断努力,反对不义之事,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这一思想在中国的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促进了中国民族的团结和文化的交流,而且也为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他主张推进科举改革、提高学术水平和加强个人责任和担当等思想,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的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本质和未来的方向。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孙晶晶(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1100)摘要顾炎武是明末清初提倡经世致用思想的重要代表,他做到了“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对中国后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启蒙的作用。

经世致用思想的“原”与“源”是其思想产生发展的重要历史背景,经世致用思想蕴含的人性、治学、爱国情怀的是他理论中的光辉。

在这些鲜活、丰富的思想火苗的晕染下,造就了顾炎武,造就了一代伟人。

关键词顾炎武经世致用历史影响中图分类号:K248文献标识码:A顾炎武(1613—1682),江苏省昆山人,明清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一生的著作十分丰富,在学术上造诣颇深,有《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肇域志》等著作。

顾炎武在6岁时,习读《大学》;9岁,习读《周易》;14岁,便取得诸生资格,博览群书。

但他以“八股为害”“败坏人才”为旨,决然放弃科举考试。

27岁,在遍览历代史乘、郡县志书的同时,亲身游历、以身犯险,研究了包括历史、地理、文学、哲学等各个领域。

他有着清代“开拓儒师”、清学“经学之祖”、“开山始祖”等美称,其经世致用的思想对我国思想界、学术界的影响十分深远。

1经世致用思想的“原”与“源”从发生学的理论视角来看,思想与文化的产生和出现都与思想文化本身的“原”与“源”,有关,“原”与“源”两者交互综合作用推动思想理论的成熟与完善。

“原”是指这种思想文化所产生的社会本原,包括社会现实的政治经济状况、阶级矛盾冲突及变革。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社会现实决定了这一思想文化的阶级属性、价值导向和朝代特征。

“源”则是这一思想文化产生的具有典型民族特点的传统历史文化资源。

任何思想文化都是以其传统文化为既有前提,而后在此基础上生发建构形成。

“原”体现了思想文化的现实性。

“源”则彰显了历史演进与传承特点。

1.1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的“原”经世致用思想的“原”主要指的是顾炎武所处的时代背景。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顾炎武(1613-1682年)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家、经学家、历史学家和散文家。

他主要著作有《日知录》和《青箱四笺》等。

作为清代前期文化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顾炎武的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顾炎武认为,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要从治理民风、加强军备、治理贪污、提高文化素质、改善土地制度等多方面入手,以达到“致用”的目的。

他主张政治民本主义,并且寄希望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通过整合经典和学派的观点,来构建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

顾炎武的思想影响最深远的还是他的“敬业学”的思想。

顾炎武认为,知识分子应该抛弃平庸、个人私心和享乐主义的生活态度,而是要坚守道德注重职业精神,为国家、为民族的繁荣和强大贡献自己的才智。

他鼓励各级官员以身作则、清正廉洁,并提高民众的文化素养。

他认为,唯有这样才能支持“致用”,才能创造最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环境,才能使中国实现强大、崛起和文明发展的目标。

顾炎武的思想为后世政治家、公务员、教育工作者、文化界人士奠定了思想基础,其“敬业学”的理念成为当代社会的一种价值观念。

在现今中国,提倡勤政廉洁、注重职业道德、倡导学习努力、坚守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的价值追求,成为推动中国文明进步的有力力量。

总之,顾炎武的思想不仅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当代时代也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他的“致用”思想,为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提供了灵感和思路,同时也为人们倍增自信、爱国奋斗、服务社会的信念和精神注入了新的活力。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摘要】顾炎武作为明清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提出了经世致用的思想,影响深远。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作出了富有建设性的贡献,同时对社会政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顾炎武的思想紧扣当时的时代背景,对理学进行批判并进行了创新,提出了治学、治学、治身的思想。

他的思想影响了当时社会,并对后世也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顾炎武的思想持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他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当代社会也有着启示意义。

通过研究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我们认识和处理当代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顾炎武, 经世致用思想, 历史影响, 思想批创, 治学治身, 社会政治, 传统文化, 启示, 时代背景, 理学, 中国思想史1. 引言1.1 顾炎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顾炎武是中国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是深远而重要的。

顾炎武致力于继承和发扬儒家传统,他坚持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灵魂,是中国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柱。

在他的著作中,他对儒家经典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解读,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和观点,为后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提供了重要参考。

顾炎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体现在他对经学的执着追求和对儒家思想的深刻理解上。

他注重实践和经验的结合,主张“经世致用”,强调知行合一,提倡将学问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顾炎武的观点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对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顾炎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他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观点和理念在当今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我们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2 顾炎武对社会政治的影响顾炎武对社会政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他的政治理念和实践中。

顾炎武提倡“明义”、“廉洁”、“忠恕”、“勤治”的治国理念,认为君主应该尊重法治,倡导廉洁政治,重视忠恕之道,励志勤治国事。

摭谈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

摭谈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

摭谈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作者:王予来源:《文教资料》2019年第22期摘; ; 要:经世致用思想盛行于明清之际,为多方面关注。

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在著述中重视这种求实之学。

《历代帝王宅京记》是顾炎武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历代都城的叙述,表现其爱国情怀,让后世吸取经验教训,体现了经世致用,对后世产生了积极影响。

关键词:顾炎武; ; 经世致用; ; 《历代帝王宅京记》一、顾炎武简介顾炎武(1613年7月15日—1682年2月15日),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现江苏省昆山市人)。

本名绛,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因为仰慕文天祥的学生王炎午不屈不挠的品格,后改字为宁人,明亡后改名为炎武。

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又被后人尊称为亭林先生。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经学家、音韵学家和史地学家,在很多方面颇有造诣。

顾炎武一生坎坷,明朝灭亡后,他一直积极从事反清复明的斗争,失败之后云游四方。

他一直坚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主张经世致用,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将其誉为“清学开山之祖”。

顾炎武学识渊博,一生著述颇多,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亭林文集》《肇域志》《亭林诗集》《历代帝王宅京记》等,被世人称为“通儒”。

二、关于《历代帝王宅京记》《历代帝王宅京记》全书共分为20卷,前两卷为总论,后18卷主要辑录了从伏羲至元有关都城建制年月、布局、都邑、寺观、城郭、宫室等方面的内容,阐述了建都和封建政治关系,总结了历代王朝从鼎盛到衰落的经验教训。

《历代帝王宅京记》分论共18卷,据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五二七册,全书主要分为:提要、总序上(卷一),总序下(卷二),卷三到卷七叙述关中地区,卷八到卷十一叙述洛阳,卷十二记载南阳(缺)、成都,卷十三记载邺城,卷十四记载建康,卷十五记载云中,卷十六记载晋阳、太原、大名,卷十七记载大梁,卷十八记载宋州、临安、临潢,卷十九记载幽州,卷二十记载辽阳、大定、会宁、开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顾炎武的经学思想(一)【摘要】顾炎武素称清代经学之祖,他在明朝衰亡、理学颓废之时,提出“经学即理学”的学术纲领,倡导以经学实证理学,反对以臆说空衍义理。

其经学会通今古,兼采汉宋,不蹈一家门户,超迈森严壁垒,以“通学”名于一世。

顾氏治经主张遵从经文,不废传注,稽古右文,平易说经,以还原儒家经典原貌,重构古代圣人本义。

其治经之旨,则强调通经致用,经术当以经世,反对皓首穷经,泥古不知论今。

顾氏之经学,上矫宋明理学末流,下启清代朴学先路,对有清一代三百年的经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关键词】顾炎武古文经学今文经学汉学宋学顾炎武素称清代经学之祖。

他在明朝衰亡、理学颓废之时,提出“经学即理学”的学术纲领,上矫宋明理学末流,下启清代朴学先路,对有清一代三百年的经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对于顾氏的经学思想,学术界一直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

多少年来,鲜有学者的眼光能够触及这一重要的理论课题,更毋庸说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探讨了。

本文试图对顾氏经学思想加以初步的归纳和整理,以期能引起学界同仁对这一课题的注意。

一、经学宗传作为开创一代学风的先行者,顾炎武之经学自有其师承渊源,亦有其学派归属。

然而学者们对于这个问题一直有着许多争论和分歧。

在经学史上,本有所谓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别,有所谓汉学和宋学之分。

于是,有的学者把顾氏之经学归于古文学,有的学者把顾氏之经学归之于汉学,还有的学者把顾氏之经学归之于宋学。

其实,我们只要细看顾氏的《日知录》、《左传杜解补正》、《五经同异》诸书,即可知其治经走的是“通学”的路子,与一般困守宗派、森严门户的经学家迥乎不同。

1)关于今古之别问题经学自汉武帝罢黜百家、表彰六经而兴起,在两汉则有今文经学派和古文经学派交替流传。

今文派盛行于西汉,依据汉初隶书本的《五经》,偏重于“微言大义”。

古文派盛行于东汉,依据汉武帝时发现的古文经典,偏重于“名物训诂”。

到汉末,郑玄、王肃前后继起,他们混合今古,遍注群经,不论家法师法,自创一家之言,于是又产生通学派,今古文学之争于是逐步消亡了。

顾氏笃志经史,对于历代经说,均很重视,并一一进行了专门的研究。

他曾说:“经学自有源流,自汉而六朝而唐而宋,必一一考究,而后及于近儒之所著,然后可以知其异同离合之指。

”(《亭林文集》卷四《与人书四》)故其经学研究,唯求是为真,以通经为的,既不讲究师法、家法之异,亦不突显今文、古文之别。

从其所考究的经典来说,顾氏对今文经典和古文经典一视同仁。

例如,关于《尚书》的今古文问题,他说:“汉时《尚书》,今文与古文为二,而古文又自有二。

……今之《尚书》,其今文、古文皆有之,三十三篇固杂取伏生、安国之文,而二十五篇之出于梅赜,《舜典》二十八字之出于姚方兴,又合而一之。

”(《日知录》卷二《古文尚书》)对于《春秋》,他在《日知录》卷四《左氏不必尽信》、《楚吴书君书大夫》、《纳公孙宁仪行父于陈》、《杀或不称大夫》、《五伯》、《王子虎卒》、《卿不书族》、《陨石于宋五》等条以及卷五《奠挚见于君》条中对古文之《左传》,今文之《公羊传》、《谷梁传》,都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考订,误者批评之,正者表彰之,毫无门户之见。

在《文集》卷三《答俞右吉书》中说:“若鄙着《日知录·春秋》一卷,且有一二百条,如‘君氏卒’、‘禘于太庙,用致夫人’当从左氏;‘夫人子氏薨’当从《谷梁》;‘仲婴齐卒’当从《公羊》;而‘三国来媵’,则愚自为之说。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对《易》、《诗》、《礼》诸经,顾氏亦皆不立今古门户,能持是非之平。

从其对经学家的态度来说,顾氏对今文学家和古文学家均不偏不倚。

如他在《日知录》卷二《司空》条中对古文学家孔安国提出了批评,而在《日知录》卷五《莅戮于社》条中则引孔安国之语以证他提出的“古人以社为阴主”的观点。

他在《日知录》卷二十七《左传注》中考正了古文家杜预《春秋左传集解》的一系列错误,而在《日知录》卷四《杀或不称大夫》条中又引杜氏之语以证其“杀或不称大夫”的观点。

又如在《日知录》卷一《卦爻外无别象》条中,他对今文学家荀爽和古文学家虞翻都进行了批评。

如此等等。

顾氏之经学不仅超迈今、古门户,而且对郑玄、王肃等所谓“通学”派,亦既不回护,也不贬损,而是舍短取长,唯求其是。

如他在《日知录》卷七《考次经文》条、卷三《韩城》条、卷五《三年之丧》条中对郑、王之学皆各有褒贬。

凡此之类,皆可见顾氏之学能博赡群言,无分畛域。

2)关于汉宋之争问题所谓汉宋之争,其实是一个很有歧义的问题,历来学者们对汉学、宋学等名称有诸多不同的理解,由于汉学、宋学等概念的歧义性,所以,学术史上关于汉学与宋学之间的许多争论往往看似激烈,而实际上并不在同一个层面上展开。

本文的论点以对汉学、宋学的如下规定为基础:所谓汉学,是指两汉学术思想的主流而言,主要是指两汉经学,包括西汉今文学和东汉古文学,与宋学相比,汉学主要着重于经典的注释和训诂。

所谓宋学,是指宋、元、明时期学术思想的主流而言,主要是指宋明时期的所谓“性命义理”之学或宋明理学,包括以二程、朱熹为代表的程朱学派和以陆九渊、王阳明为代表的陆王学派。

相对于汉学而言,宋学更加注重义理之阐解和发挥。

依照这种理解,以汉宋之争论顾氏之学者所持之各种观点,实均值得商榷。

有的学者以顾氏之学为汉学,然以顾氏对汉学之态度来说,他对汉学,无论西汉今文学,还是东汉古文学,都既有赞同,亦有批评。

如他在《日知录》卷四《仲婴齐卒》条中说:“《公羊传》:‘仲婴齐者何?公孙婴齐也。

’此言仲婴齐,亦是公孙婴齐,非谓子叔声伯。

故注云:‘未见于经,为公孙婴齐;今为大夫死见经,为仲婴齐。

’此汉人解经之善。

”而在卷二十七《汉人注经》条中则说:“《论语》‘子见南子’注:‘孔安国曰:行道既非妇人之事,而弟子不说,与之祝誓,义可疑焉。

’此亦汉人疑经而不敢强通者也。

”等等。

此点上文已言之甚明,兹不赘述。

有的学者以顾氏之学为宋学,然以顾氏对宋学之态度来说,他对宋明诸儒虽褒贬扬抑各不相同,却能破门户窠臼,不执一己之偏。

对宋学空疏不实的学风,顾氏一向深恶痛绝,故他在《日知录》和《文集》等著作中,对宋明诸儒之经说提出了许多批评。

如在《日知录》卷一《孔子论易》条中批评了陈抟、邵雍,在卷一《鸿渐于陆》条、卷三《大原》条中批评了朱熹,在卷十八《朱子晚年定论》中批评了王安石、王阳明,在《文集》卷六《下学指南序》中批评了二程、象山,等等。

但对于宋明诸儒经说言之有理者,顾氏亦并不掩饰,而是实事求是地加以称引。

如他在《日知录》卷四《春秋言天之学》条中引邵雍之言以证己说,在卷一《七八九六》条中称述欧阳修,在卷六《鬼神》条中表彰程颐、张载,在卷一《朱子周易本义》条、卷十四《从祀》条、《文集》卷五《华阴县朱子祠堂上梁文》中表擢程朱之学,等等。

尤可贵者,顾氏虽对陆王心学绝不苟同,然其在《日知录》卷十七《通经为吏》条中却对象山大加褒奖。

由此可见顾氏学术胸次之宽博。

至于以顾氏之学为汉宋兼采之学,亦须注意两个问题。

第一,顾氏之学不仅兼采汉宋,而且兼批汉宋,此点已详见上文。

第二,把顾氏之学归入汉宋兼采派,乃后人为顾氏所立之门户,非顾氏自觉之所为,正如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所云:“国初诸儒治经,取汉、唐注疏及宋、元、明人之说,择善而从。

由后人论之,为汉、宋兼采一派;而在诸公当日,不过实事求是,非必欲自成一家也。

”总之,顾氏之经学,会通群经众典,博采历代经说,对汉唐旧注,宋明传说,均详加疏通,一一考明,不蹈一家门户,超迈森严壁垒,继往学,开来者,故能成就宏伟之气象,开启一代之学术。

顾氏之学,若必有所归依,则当归之于此。

二、稽古明经1)尊经而明道经学是中国学术史上的一种特殊的学问,也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学术的主流。

在传统的经学家们看来,“经”乃孔子载道之具,是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

既然“圣贤之道存于经”,所谓“五经”、“十三经”等经典在经学史上当然就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因此,经学家们认为,明道先须尊经,而尊经正所以卫道。

顾炎武之经学,继宋学之末流而起。

宋学发展到明末,流弊日甚。

一则宋明以科举取士,天下经生皆诵章句而舍本经,使经学沦为帖括之学;二则宋学本以义理见长,而训诂为弱,故学风流于狂诞,宋儒空衍义理,横发议论,使经学偏离尊经述古之的而步入荒经蔑古之途。

故顾氏承晚明经学极衰之后,起而倡导稽古右文,尊崇儒经,以矫宋学空疏之弊。

针对宋明儒者以己意说经,强改经文以从义理的学风,顾氏主张遵从经文,不妄改经。

他认为,不通经义而妄自改经,是侮圣人之言。

他说:“钱氏谓:‘古人之于经传,敬之如神明,尊之如师保,谁敢僭而加之评骘?评骘之多自近代始,而莫甚于越之孙氏、楚之钟氏。

……句读之不析,文理之不通,俨然丹黄甲乙,衡加于经传,是之谓非圣者无法,是之谓侮圣人之言,而世方奉为金科玉条,递相释述。

学术日颇,而人心日坏,其祸有不可胜言者。

’”(《日知录》卷十八《钟惺》)顾氏认为,后人不考古而妄改经,不仅造成古书舛讹,而且败坏了学风,其影响极坏。

他说:“余因叹夫昔之君子,遵守经文,虽章句先后之间犹不敢辄改,……乃近代之人,其于读经卤莽灭裂,不及昔人远甚,又无先儒为之据依,而师心妄作,刊传记未已也,进而议圣经矣;更章句未已也,进而改文字矣。

此陆游所致慨于宋人,而今且弥甚。

”(《日知录》卷二《丰熙伪尚书》)又说:“万历间,人多好改窜古书,人心之斜,风气之变,自此而始。

……此皆不考古而肆臆之说,岂非小人而无忌惮者哉!”(《日知录》卷十八《改书》)宋明时期,经学衰微,儒生唯科举是从,只知记诵《四书五经大全》及章句注疏以求科名,而不读经典本文,更不知学以致用。

顾氏对这种欺君负国、败坏人才的学风提出了严厉批评。

他说:“唐宋取士,皆用《九经》。

……今乃去经习传,尤为乖理。

苟便己私,用之干禄,率天下而欺君负国,莫甚于此。

经学日衰,人材日下,非职此之由乎?”(《日知录》卷七《九经》)又说:“唐时入仕之数,明经最多。

考试之法,令其全写注疏,谓之帖括。

议者病其不能通经。

……今之学者并注疏而不观,殆于本末俱丧。

然则今之进士又不如唐之明经也乎?”(《日知录》卷十六《明经》)针对宋明儒者争立异说、放言高论以搏取名利的学风,顾氏主张平易说经,反对标新立异,故弄玄虚。

他说:“近世之说经者,莫病乎好异,以其说之异于人而不足以取信,于是舍本经之训诂,而求之诸子百家之书;犹未足也,则舍近代之文,而求之远古;又不足,则舍中国之文,而求之四海之外。

……夫天子失官,学在四裔,使果有残编断简,可以裨经文而助圣道,固君子之所求之,而惟恐不得者也。

若乃无益于经,而徒为异以惑人,则其于学也,亦谓之异端而已。

”(《日知录》卷二《丰熙伪尚书》)故顾氏之经学,尊崇经文而不盲从,注重本经而不废传注,遍考历代经说而无怪异玄渺之论,此其学所以可征可信而风靡久远之故也。

2)稽古以明经顾炎武强调尊崇经典,然并不拘执经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