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笔下孤儿形象的文献综述
从《雾都孤儿》看狄更斯的反犹主义倾向

从《雾都孤儿》看狄更斯的反犹主义倾向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查尔斯·狄更斯在他的经典小说《雾都孤儿》中所展现的反犹主义倾向。
作为19世纪英国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狄更斯的作品一直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对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而备受赞誉。
然而,《雾都孤儿》中的一些描述和情节却引发了关于狄更斯是否持有反犹主义观点的争议。
本文将通过对小说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深入分析,试图揭示狄更斯在处理犹太人物形象和犹太文化元素时所持有的态度和立场,并对这些观点和倾向进行客观评价。
在概述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雾都孤儿》的故事梗概和主要人物,特别是那些与犹太文化或犹太人物有关的情节和描述。
我们还将概述反犹主义的一般定义和历史背景,以便为后续的深入分析提供基础。
我们还将阐述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方法,即如何通过对文本的细致解读和分析来探讨狄更斯在小说中所展现的反犹主义倾向。
二、《雾都孤儿》中的犹太人形象在《雾都孤儿》中,狄更斯对犹太人形象的描绘显得尤为引人注目。
尽管这部小说并非直接以反犹主义为主题,但通过对犹太人的描绘,狄更斯无疑展现了他对犹太社群的一些刻板印象和偏见。
在小说中,犹太人常常被描绘为贫穷、卑微且道德败坏的群体。
例如,当奥利弗在伦敦的街头迷失方向时,他遇到了费金这个犹太老头的窝藏。
费金是一个小偷和扒手,他的同伙也都是犹太人。
狄更斯通过这一群体的描绘,将犹太人与罪恶和贫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无疑加深了读者对犹太人的负面印象。
狄更斯在小说中使用的语言也充满了对犹太人的贬低和歧视。
他常常使用“犹太人”这个词来指代那些不道德、狡猾和贪婪的人。
这种语言的使用不仅加强了犹太人的负面形象,也激发了读者对犹太人的不满和敌意。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狄更斯在《雾都孤儿》中确实表现出了一定的反犹主义倾向,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反犹主义者。
在他的其他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对犹太人的正面描绘和同情。
因此,我们在分析狄更斯的反犹主义倾向时,需要综合考虑他的所有作品,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某一部小说。
狄更斯作品中儿童形象的分析【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英语狄更斯作品中儿童形象的分析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是英国19世纪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在他的小说中,有一类值得我们永远记住的形象———“在伦敦迷雾、盗窟贼窝、暴君学校、后母家中众多的孤独可怜、游荡迷惘、挨打受辱、危险濒临、惊悸不安”的孤儿、苦儿、弃儿、流浪儿、低能儿、小乞丐———他们完整准确地展现了作者的精神世界,并且深入人心地牵动着读者的情思。
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曾说过:“英国作家中,没有一个能比狄更斯更好地描绘童年。
”因此,对于狄更斯作品中儿童形象的分析,历来讨论和研究的文献都层出不穷。
我从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的期刊获知,其中包括《从狄更斯笔下的儿童形象看其人道主义思想》(楚雄师范学院附中)《狄更斯笔下的儿童形象》(上海师范大学)《狄更斯笔下的两个儿童形象——谈奥列佛退斯特与大卫科波菲尔》(常州工学院)《狄更斯的儿童情节及其笔下的儿童形象分析》(赣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狄更斯作品中的儿童教育》(沈阳工业大学泉州师范学院),这已经充分说明国内相关学者对狄更斯作品中儿童形象的共性与规律都有了一定的注意,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本文通过对这些相关文章的分析与总结,希望对狄更斯作品中的儿童形象有个总体上的了解。
二、主题部分(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百年来,在批评家的笔下,狄更斯的声望起起落落,但是,不管怎样,单凭其描写的众多深入人心的儿童形象,就足以成就其在文学史上不朽的地位了。
连狄更斯的反对者萨克雷也不得不承认他给孩子们“以天真的欢笑,以美而无暇的篇章。
”马克思在《英国资产阶级》一文中列举了英国杰出的小说家,狄更斯的名字更是名列榜首。
而某种程度上,狄更斯的文学成就与其作品中的儿童形象是相辅相成,互相成就的。
(一)狄更斯作品中儿童形象的划分朱挺柳,郑克鲁教授(2003)关于狄更斯儿童形象提出了自己的想法,首先,他们肯定了狄更斯在儿童形象的创作中,取得了独创性的成就。
论《雾都孤儿》中人性的善与恶文献综述

论《雾都孤儿》中人性的善与恶文献综述论《雾都孤儿》中人性的善与恶文献综述——以南希为例摘要:《雾都孤儿》是由十九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狄更斯所著,在该小说中主要是将奥利弗设置为主角,但是笔者认为在本书中刻画得最深刻的人物是却是极具悲情色彩的小人物———南希。
作者在小说中运用了很多精炼的语句来描写南希的性格特征,特别是在人物塑造方面,狄更斯在《雾都孤儿》中塑造了一个充满“矛盾”的南希。
本文仅此对南希的身世、性格及爱情观进行论述。
关键词:小说《雾都孤儿》南希双重性格善与恶一、前言《雾都孤儿》一书出版于1938 年,当时的狄更斯仅仅才25 岁,这也是他个人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年轻的狄更斯敢于直面当时伦敦社会中冷酷的现实,在小说中对当时的伦敦进行了真实的还原,让读者了到了在这样一个繁华都市的背后,生活在贫民窟的人们的悲惨状态。
本书先介绍了儿童主人公奥利弗特维斯特是狄更斯笔下善良的化身,他拥有许多难能可贵的性格特征。
再次,充分暴露了费金和塞克斯的罪恶形象。
最后,分析了性格复杂的南茜,陷入了良心的发现和对爱人忠诚的两难境地。
为了帮助小奥利弗恢复身份,南希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去通风报信,结果南希被窃贼所抓住,最后被塞克斯无情的杀害。
二、人物形象分析2.1身世对于南希的身世,作品并未进行详实的描述,在南希4、5 岁的时候,她就已经在饿死或者做贼求生两者中进行选择,当南希求助无门的时候,最终被盗贼头子费金所发现并抓了回去。
费金是一个专门训练儿童做扒手的魔鬼,在南希还是个孩子的时候,费金就要求她到街上去行窃,南希在成长的过程中总是以寒冷肮脏的街道为家,她凄凉的身世直接决定了她未来性格的形成,而性格在最后决定了她的悲惨命运。
她在小说中首次出现时已有十七八岁,且早已沦为二号贼首塞克斯的情妇。
例如在南希施计找回行窃意外失踪的小奥利弗后,费金对其一顿暴打,此时南希不顾一切,夺下棍子扔进火堆,并与贼首费金进行了激烈对话。
此时南希触景生情,痛苦不已,哭诉着自己悲惨而不堪回首的童年往事:“……你这个无赖!”她说,“……我不到他一半年纪的时候就替你去偷,打从那时起干这个臭行当十二年了……”主人公小奥利弗年仅9岁,可见如今正处在花一般年纪的她,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为了生存为虎作伥已达十几年之久。
雾都孤儿论文

雾都孤儿论文1. 引言《雾都孤儿》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创作于19世纪的一部小说,被广泛认为是维多利亚时代小说的典范之作。
该小说以浓厚的社会现实主义风格展现了工业革命时期伦敦的贫困和社会不公。
本论文旨在对《雾都孤儿》的主题、人物塑造、社会描写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2. 主题分析《雾都孤儿》的主题主要集中在对贫困人民的关注和对社会不公的揭示上。
狄更斯通过描写贫民窟中的孤儿奥利弗的遭遇和奋斗,展现了工业革命时期贫穷无助的人们所面临的艰辛生活。
小说通过奥利弗的经历,呼吁社会对贫困阶层给予关注和援助,并对社会不公进行了深刻的揭示。
3. 人物塑造《雾都孤儿》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丰满,对于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物进行了精细的刻画。
其中,奥利弗这一主角形象是整部小说的核心。
他是一个单纯善良的孤儿,对待他人总是充满了善意和正直。
奥利弗的形象反映了社会中受压迫的弱势群体的纯真和正义感。
与奥利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小偷首领费金。
费金是一个狡猾聪明、阴险狠毒的人物,他与奥利弗的对比反映了社会中的善与恶的斗争。
狄更斯通过费金刻画了社会中那些不择手段追求个人利益的人物。
4. 社会描写《雾都孤儿》通过对伦敦社会的描写,展现了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现实。
小说中的伦敦被描绘为一个充满恶劣环境和不公平现象的城市。
贫民窟的贫困和犯罪氛围对比明显,显示了社会的不平等。
小说中描写的孤儿院,则体现了工业革命时期对弱势群体的冷漠和漠视。
孤儿院的管理者对于孤儿们缺乏关爱和呵护,在小说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5. 主题的现实意义《雾都孤儿》所展现的社会现实问题在当今社会仍然存在着。
贫困与社会不公是全球范围内面临的严重问题。
小说中对贫困人群的关注和呼吁为我们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本书通过塑造奥利弗的形象,唤起人们对于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与关心,促使读者思考我们对于社会不公的态度和行动。
在当代社会中,我们也可以通过捐赠、志愿者服务等方式,为贫困人群提供帮助和支持。
狄更斯笔下的儿童形象

狄更斯笔下的儿童形象英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在塑造的各色人物形象当中,儿童形象是作家组织故事脉络的中心,他们身上带有作家童年时代饱受凌辱和摧残经历的影子,被作家寄予了无限的希望,他们的身上折射出作家的人道主义思想光辉,成为了狄更斯小说作品中最为闪亮的部分。
本文将从狄更斯本人的童年经历入手,深入分析狄更斯作品中儿童形象的特点。
19世纪的英国,正是工业革命完成、英国走向强大的资本主义工业强国的重要时期。
庞大的英吉利帝国在全球各地占据殖民地,号称日不落帝国,是英帝国的全盛时期。
也正是由于中产阶层和工人阶级的兴起,英国人改变了立法、选举等各方面的制度,资产阶级国家的雏形逐步形成,资产阶级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不断提高。
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英国社会产生了大量的社会问题,特别是工业化过程中,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从过去的利益共享的关系逐渐演变为由于经济利益分配不均而产生的对立阶级。
机械生产地位的逐步提高更使得工人逐渐由生产的主体沦为机器的附属。
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使得资产阶级企业家想法设法地盘剥工人,甚至雇用大量妇女和童工以压低成本,同时却不能保障工人的生命安全,工伤事故不断,特别是童工的待遇极差,严重影响了儿童的身心成长。
可以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狄更斯的作品向受苦受难的儿童投去慈爱的目光,同时揭露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展现了其人道主义思想。
与狄更斯笔下的很多儿童形象一样,狄更斯的童年经历是十分悲惨坎坷的。
狄更斯出生在英国朴茨茅斯的波特西地区,他的家庭十分贫困,父亲原是海军中一个小职员,依靠微薄的薪水支撑全家的开销,由于子女众多,家庭逐渐开始入不敷出,依靠借债勉强度日。
后来,狄更斯一家辗转迁居伦敦和查坦木,父亲更是因为负债无力偿还,在狄更斯10岁这年全家被关进马夏西债务监狱,这无疑对狄更斯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为了谋生,他12岁时出外寻求工作机会,挑起了维持家庭生活的重担,他在一家皮鞋油作坊当上了童工,依靠在当街的玻璃窗中劳动当活广告挣钱养家糊口。
大卫科波菲尔人物性格文献综述

河西学院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查课材料课程:英国文学II班级:姓名:学号:得分:《大卫•科波菲尔》的人物形象的研究综述引言《大卫•科波菲尔》是查尔斯•狄更斯最受大众喜爱的小说之一,是一部带有半自传体性质的小说。
在小说前言中他也写道:“在我所有的著作中,我最喜爱的是这一部”[1]小说中作者以逼真动人的文笔刻画了大卫•科波菲尔等十多个性格鲜明的主要人物形象。
近年来,众多学者分析和研究了《大卫•科波菲尔》的人物形象,其论著从人物的外貌、语言、行为、身世、性格和命运结局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争鸣。
本文通过对原著的细读,对进五年国内文学界对其研究论著的整理,对该作品中的大卫•科波菲尔形象、男性形象中的米考伯、斯蒂福兹、西普以及女性形象中的贝西小姐、朵拉、艾妮斯进行了整理研究。
主题一﹑大卫•科波菲尔形象研究大卫•科波菲尔作为小说的主人公,狄更斯如他所喜欢的那样创造了一个善良、勇敢、坚强的大卫。
作为主人公的大卫一直都受到学者们的青睐。
宋纯花认为狄更斯的“大卫生性是善良的,作者一开始就把他安置在了‘善’的模型中,于是,在他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他始终保持着他善良的本性。
”[2]而朱晓莉在《大卫•科波菲尔的性格分析》中也对其性格进行了较为系统而全面的分析,得到了“出生于单亲家庭,大卫的性格极大地收到了懦弱的母亲的影响,童年的大卫天真而又善良。
青年时代的大卫的性格既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如真诚、圆滑、不成熟和不自信。
最终,狄更斯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成熟的大卫。
”[3]的结论。
二﹑男性形象研究学者们对在小说中男性形象的研究也不在少数,而其中尤以米考伯、斯蒂福兹、西普受到学者们的研究和争鸣。
米考伯,大卫的朋友,是正面人物的典型代表。
刘静在其论文中总结了其行为后认为米考伯个性鲜明,为人善良正直,明辨是非,他最明显的性格特点却是他的不负责任和快乐主义。
[4]何辉英也以“乐天知命”概括了其“债多不愁”、无远虑而老想走运的乐天派性格。
雾都孤儿狄更斯的社会批判小说

雾都孤儿狄更斯的社会批判小说雾都孤儿:狄更斯的社会批判小说查尔斯·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的作品多次通过描绘社会弊端来引起公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其中,《雾都孤儿》是狄更斯最著名的社会批判小说之一。
本文将探讨《雾都孤儿》中所呈现的社会问题,以及狄更斯如何运用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人物形象来揭示这些问题。
一、贫穷与阶级分化《雾都孤儿》以贫穷与阶级分化为核心主题。
小说中的孤儿奥利弗从小就经历了无尽的苦难和贫困。
他被迫到孤儿院居住,遭受虐待与剥削。
后来,奥利弗进入伦敦城,直面了残酷的现实:寄宿家庭的剥削、街头小偷的勒索,以及上流社会对底层阶级的冷漠。
通过奥利弗这个形象,狄更斯生动地呈现了当时社会贫穷和阶级差距的现状,激起了公众对这些不公正现象的关注。
他透过奥利弗的眼睛和心灵,揭示了贫穷所带来的痛苦和无助感,以及底层阶级对权力和资源的无尽渴望。
二、道德腐败与社会伦理沦丧《雾都孤儿》中的坏人形象塑造十分鲜明,他们具有浓烈的道德败坏和欺诈行为。
从邪恶的弗的和莫米摩,到社会精英中的“绅士混账”法金,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凸显了当时社会的道德沦丧和伦理缺失。
狄更斯以细腻而生动的笔触,展现了这些坏人的丑恶本质和卑鄙行径。
通过他们的形象,读者看到了社会上存在的不公正和腐败现象。
狄更斯通过描写这些道德有败坏的人物,以启发人们清醒地反思社会伦理的重要性,并促使社会对道德准则的反思与改变。
三、人性的纯洁与仁慈的力量在《雾都孤儿》中,狄更斯并不仅仅描绘了社会黑暗面,也通过一些正面的人物形象,探讨了人性的纯洁和仁慈的力量。
比如,奥利弗正直、善良的性格,以及对他伸出援助之手的一些善良人士,如布朗罗、罗斯司等。
通过这些人物,狄更斯向读者传递了人性中纯洁和仁慈的力量。
这些形象也启示了社会对于善良品质的渴望,以及人们在艰难困苦中仍然能保持纯正善良的勇气。
结语《雾都孤儿》作为一部社会批判小说,深刻地揭示了19世纪伦敦社会的贫困和阶级分化、道德腐败与伦理沦丧,以及人性纯洁和仁慈的力量。
雾都孤儿文学介绍

01
他笔下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充满
生命力
《雾都孤儿》中的奥利弗、费金、
02
邦布尔等角色,都以其鲜明的个性
和生动的表演,深入人心
狄更斯通过这些人物,展现了社会
03
的善恶与矛盾,激发了读者对社会
公正的深思
5
叙事风格
叙事风格
狄更斯的叙事风格独特而引人入胜,
01
他以其幽默、讽刺和感人的笔触,
成功地吸引了大量读者
着深远的影响
8
结语
结语
《雾都孤儿》是英国文学的 一部经典之作,它以其生动 的描绘、深入的社会剖析和 鲜明的人物形象,成为了世 界文学的瑰宝。这部小说展 示了19世纪英国社会的各种 问题和不公,挑战了当时的 道德价值观,并激发了人们 对社会改革的思考。它不仅 展示了狄更斯的卓越才华, 也展现了英国文学的独特魅
2
3
以下是对《雾都孤儿》及其所代表的英国文学的一些深入介绍
1
查尔斯·狄更斯
查尔斯·狄更斯
1
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是英国维多利亚 时代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被誉为"英国文学的灵魂"
2
他以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和批判 而闻名,用生动的人物描绘和极富 表现力的叙事风格,揭示了19世纪
雾都孤儿文学介绍
-
1 查尔斯·狄更斯 3 小说主题 5 叙事风格 7 社会影响
2 《雾都孤儿》的故事背景 4 人物塑造 6 英国文学特色 8 结语
雾都孤儿文学介绍
1
《雾都孤儿》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一部深具影响力的作品
这部小说深刻地描绘了19世纪英国社会的底层生活,以其生动的人 物塑造和细腻的社会环境描绘,赢得了读者和评论家的一致好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狄更斯笔下孤儿形象的文献综述
摘要:狄更斯笔下的孤儿形象令人难忘,狄更斯在其作品中展示了各种类型孤儿的不同命运,其目的是为了唤起社会对孤儿的同情关心爱护和帮助。
狄更斯疾恶如仇对社会的罪恶势力冷嘲热讽暴露了社会的丑恶面。
他描述了儿童的处境和遭遇从多方面剖析了他们的迫切要求向社会呼吁要关心孩子们的成长这正是狄更斯小说所具有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关键词关键词::::狄更斯;孤儿;奥列佛·退斯特;大卫·科波菲尔前言前言前言前言查尔斯·狄更斯,一位十九世纪文坛巨星;一个续莎士比亚之后,英国文学史上最辉煌的名字。
一生中为我们留下15部长篇小说和大量的中短篇小说以及特写。
狄更斯所有作品都广泛描写了十九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生活,揭露了资产阶级金钱世界的种种罪恶。
关于这位维多利亚时代伟大而又多产的作家,人们普遍所关注的是他作为十九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最高成就代表所凸显的犀利锋芒,而对他作为儿童题材小说家所表现的卓越才华相对冷清。
童年印象,往往是人一生中最深的印象。
童年生活,更对于人生是一种深刻的意义。
狄更斯的童年是不幸的:父亲因无法清偿债务而被投进马歇尔负债者监狱。
刚满10岁的狄更斯不得不挑起全家生活重担,11岁时就被送到一家皮鞋油作坊去当童工。
为节省开支,母亲和弟妹都搬进监狱和父亲住在一起。
狄更斯在外做工,每逢星期日领到薪水就买些食物去监狱看望父母弟妹。
也许是这段痛苦的生活经历给他留下刻苦铭心的记忆,激励着这位伟大的作家。
在他的十四部长篇小说以及其它作品中,几乎都是由少年儿童的不幸遭遇构成,无不闪动着儿童稚嫩的身影:有童年时代经历过各式各样考验的奥列佛·退斯特;济贫院和贼窟里的儿童;资产阶级教育的殉葬品的牺牲者艾斯黛拉;不幸早逝的耐儿;艰苦生活的过来人、迷雾中的寻求者大卫·科波菲尔等等。
追求无情的追求无情的追求无情的追求无情的真实真实真实真实在小说《奥列佛·退斯特》序言中,狄更斯说:本书的一个目的,就是追求无情的真实。
作为狄更斯早期的一部作品,它大胆地揭开了维多利亚盛世的罗帷绣幔,把其中的败絮朽木暴露在世人面前。
奥列佛是一个浓缩,狄更斯把对于社会上千百万孤苦无靠的弱小者的同情和深切爱怜倾注于奥列佛这个儿童主角身上。
奥列佛·退斯特的世界是一个贫困、压迫和死亡的世界。
这种贫困是十足的赤贫。
它使人们彻底沉沦,它完全符合现实。
奥列佛是个不幸婚姻的产物,他诞生在济贫院,奥列佛在济贫院肮脏愚味的环境中长大,虐待和饥饿使他的身心无法震撼和共鸣,读者感到这个人物形象和自己休戚相关,因为这关系到世界每一个贫穷的、受压迫的和忍饥饿的人,而且济贫院的管事不是任何个别现象,而是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找得到的压迫制度的代表。
奥列佛敢于对济贫院的非人待遇流露不满,敢于回击棺材店强者的挑衅,以“出逃”表示毫不畏惧教区的小吏。
济贫院是压迫的一种象征,但压迫决不仅限于济贫院。
济贫院外边的世界是一座更庞大的“济贫院”。
奥列佛逃离棺材店后,忍饥饿只身来到伦敦,企盼能在这里改变他所遭到的非人待遇。
然而,这座大英帝国的首都虽然繁华热闹,却并非奥列佛这个孤苦伶仃的小孩的温柔富贵之乡,最后他立身不正,反倒误入贼窟。
奥列佛生活经历中给人印象最深的两个场所:济贫院和贼窟。
它们都是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代表着当时英国资本主义社会最阴暗的角落,那里暗无天日的生活,有其严重地摧残着儿童的身心发展。
狄更斯笔下的济贫院是英国社会的大脓疮。
狄更斯愤怒地抨击对童工的残酷剥削,抨击英国法律坑
害那些为一块面包而卖命的孩子,抗议英国的法律置穷人和他们的孩子于不顾。
金钱占有欲下的灾难金钱占有欲下的灾难金钱占有欲下的灾难金钱占有欲下的灾难大卫诞生在一个小康之家,由于父母的相继去世,他仅有的家产都被后父骗了去。
他被迫当了童工,成了奥列佛式的弃儿。
不同的是大卫体验过与母亲一同度过的几年甜蜜的生活,更有一些善良的下层人民和破产倒运者作为朋友。
因而他身处逆境时,内心的痛苦和反抗也就比奥列佛的更强烈。
奥列佛的反抗行为只是迫于饥饿,不甘受辱的自尊心和正义感,从侧面反映了儿童要求起码的生存权利。
而大卫有一种屈辱感,他觉得本应享有的家庭温暖和学习权利被无情剥夺,并失去了做人的尊严,因而他的反抗就体现在摆脱屈辱、恢复或超过他后来的地位,以便实现他幼时的目标,成为“有学问有名望的人”。
他用牙齿咬人来反抗暴行,又用“出逃”来摆脱童工的生活,但他和奥列佛不同,他的“出逃”虽带有试探性,他的目标还是明确的,他把成败的希望寄托在姨婆的身上。
由于机遇和奋斗,大卫成为名作家,大卫的生活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是从富裕入贫困的社会层,反映了家庭破产这一具有时代特征的产物带给儿童的灾难和创伤;第二阶段是由于姨婆的资助的偶然因素和大卫自我奋斗的主观因素,大卫从穷困到富裕,复归原来的阶段地位。
在描写大卫时,狄更斯则确切把握儿童特征和表现儿童性格。
例如,大卫天真的总是上当,,虚荣得对当童工的伙伴缄口不谈自己的过去,对下层人既同情又保持距离。
大卫没有任何人可以真正代替他的死去的父亲。
那一度把大卫当做他家庭里一个成员的密斯考伯,确实对他提供了一些温暖和欢乐,但在他的家里没有安全。
摩德·斯通是一个暴君,在争夺孩子母爱这方面是孩子憎恨的对手。
后来,大卫又把他的姨婆叫做“我的第二母亲”。
但她对于大卫,实际上更象是个“很有用的朋友”。
这些都很好地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表现了大卫所处的阶级地位所特有的摇摆性在他性格上打下的烙印。
总述总述总述总述狄更斯所赋予的儿童形象的基本特征是批判性的,通过揭露社会对儿童的摧残以及儿童对社会的认识来达到社会的批判。
批判的锋芒指向金钱统治;指向资产阶级教育;指向上流社会的人们。
当代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说:“英国作家中,没有一个能比狄更斯更好地描绘童年。
”无论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现实的观点来看,形象堪称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珍品,蕴育着深刻的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1) 查尔斯·狄更斯著.荣如德译.《雾都孤儿》.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 2) 查尔斯·狄更斯著.宋兆霖译.《双城记》.燕山出版社.2002. 3) 查尔斯·狄更斯著. 李彭恩译.《大卫·科波菲尔》.燕山出版社.2000. 4) 伊瓦肖娃.《狄更斯评传》.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