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炉课程设计
锅炉第二版课程设计

锅炉第二版课程设计1. 简介本课程设计是基于锅炉第二版的教材,主要面向锅炉的学习者,旨在通过锅炉的结构、原理、工作流程等方面的介绍,让学习者了解锅炉的基本知识。
2. 课程设计目标本课程设计的目标主要为以下几点:1.熟悉锅炉的基本概念;2.理解锅炉的结构和工作原理;3.掌握锅炉的调整、控制和运行;4.熟悉锅炉的安全操作和维护。
3. 课程设计内容本课程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锅炉的基本概念本部分主要介绍锅炉的定义、分类、用途等,让学习者对锅炉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3.2 锅炉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本部分主要介绍锅炉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锅筒、炉排、过热器、再热器、空预器、除尘器、脱硫器等,以及锅炉的工作原理、热力循环和水循环等方面的内容。
3.3 锅炉的调整、控制和运行本部分主要介绍锅炉的调整、控制和运行方面的内容,包括锅炉的运行控制策略、操作控制技巧、运行参数的调整等。
3.4 锅炉的安全操作和维护本部分主要介绍锅炉的安全操作和维护方面的内容,包括锅炉的安全操作规程、事故处理流程、日常维护检修等方面的内容。
4. 课程设计教学方法针对本课程设计的内容,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讲授法:通过讲授来介绍锅炉的相关知识,让学习者了解锅炉的基本概念、结构和工作原理等方面的内容。
2.案例法:通过具体案例来讲解锅炉的调整、控制和运行方面的内容,让学习者了解实际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和技巧。
3.互动法:通过提问、讨论等形式来促进学习者的思考和交流,加深对锅炉相关知识的理解。
5. 课程设计评估方式为了评估学习者对本课程设计内容的掌握情况,本课程设计采用以下几种评估方式:1.期中考试:对学习者在学习本课程过程中掌握的基本概念和结构、工作原理等方面的知识进行考核。
2.实验报告:对学习者在锅炉调整、控制和运行方面的操作技巧、实际操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
3.期末论文:要求学习者对本课程内容的整体理解情况进行总结,并针对锅炉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做出探讨和思考。
锅炉课程设计说明书 220th超高压燃煤锅炉课程设计

锅炉课程设计说明书设计题目:220t/h超高压燃煤锅炉课程设计一、锅炉课程设计的目的锅炉课程设计是《电厂锅炉原理及设备》课程的重要教学实践环节。
通过课程设计来达到以下目的:对电厂锅炉原理课程的知识得以巩固、充实和提高;掌握锅炉机组的热力计算方法,学会使用热力计算标准方法,并具有综合考虑锅炉机组设计与布置的初步能力二、锅炉设计计算主要内容1、锅炉辅助设计:这部分计算的目的是为后面受热面的热力计算提供必要的基本计算数据或图表。
2、受热面热力计算:其中包含为热力计算提供结构数据的各受热面的结构计算。
3、计算数据的分析:这部分内容往往是鉴定设计质量等的主要数据。
三、整体设计热力计算过程顺序1、列出热力计算的主要原始数据,包括锅炉的主要参数和燃料特性参数。
2、根据燃料、燃烧方式及锅炉结构布置特点,进行锅炉通道空气量平衡计算。
3、理论工况下(a=1)的燃烧计算。
4、计算锅炉通道内烟气的特性参数。
5、绘制烟气温焓表。
6、锅炉热平衡计算和燃料消耗量的估算。
7、锅炉炉膛热力计算。
8、按烟气流向对各个受热面依次进行热力计算。
9、锅炉整体计算误差的校验。
10、编制主要计算误差的校验。
11、设计分析及结论。
四、热力设计计算基本资参数⑴、锅炉蒸发量: Dec=61.11kg/s⑵、汽包压力: Pqb=11.02MPa⑶、给水温度: tgs=216℃⑷、过热蒸汽温度: tgr=540℃⑸、过热蒸汽压力: Pgr=9.8MPa⑹、一次风温度: t1=186℃⑺、二次风温度: t2=186℃⑻、环境温度: tlk=20℃⑼、烟气出口温度: t=128.8℃五锅炉整体布置的确定1,锅炉整体的外型---选π型布置选择π型布置的理由如下(1)锅炉的排烟口在下方送,引风机及除尘器等设备均可布置在地面,锅炉结构和厂房较低,烟囱也建在地面上。
(2)对流竖井中,烟气下行流动便于清灰,具有自身除尘的能力(3)各受热面易于布置成逆流的方式,以加强对流换热2,受热面的布置在炉膛内壁面,全部布置水冷壁受热面,其他受热面的布置主要受蒸汽参数、锅炉容量和燃料性质的影响本锅炉为高压参数,汽化吸热较少,加热吸热和过热吸热较多,为使炉膛出口烟温降到要求的值,保护水平烟道的对流受热面,除在水平烟道内布置高、低温对流过热器外,炉膛内布置全辐射式的屏式过热器,前会隔墙省煤器采用光管式水冷壁结构;设置省煤器时,根据锅炉的参数,省煤器出口工质状态选用非沸腾式,采用双级空气预热器。
锅炉本体课程设计指导书

锅炉本体课程设计指导书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掌握锅炉本体结构的基本原理,理解各部件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2. 学习锅炉热力过程的基本知识,理解锅炉的燃烧、传热、蒸发等基本过程。
3. 了解锅炉运行中的安全知识,掌握锅炉安全防护措施。
技能目标:1. 能够分析锅炉本体结构图,识别各部件并说明其作用。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锅炉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初步判断和解决。
3. 能够运用锅炉安全知识,进行简单的事故预防和处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锅炉行业的兴趣,激发学生投身能源事业的热情。
2. 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其认识到锅炉运行安全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实践课程,以理论教学为基础,结合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化学基础,对锅炉有一定了解,但缺乏系统学习和实践操作经验。
教学要求:教师需结合锅炉本体结构、热力过程、安全知识等方面,进行系统讲解和案例分析,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安全意识。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后续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1. 锅炉本体结构原理:讲解锅炉的组成部分,包括锅筒、炉膛、烟道、空气预热器等,分析各部件的工作原理和相互关系。
教材章节:第一章 锅炉概述及本体结构2. 锅炉热力过程:介绍锅炉的燃烧、传热、蒸发等基本热力过程,分析各过程中的能量转换和效率。
教材章节:第二章 锅炉热力过程3. 锅炉安全知识:讲解锅炉运行中的安全防护措施,包括锅炉压力、温度控制,以及事故预防和处理方法。
教材章节:第三章 锅炉安全与环境保护4. 锅炉运行维护:介绍锅炉的正常运行维护方法,分析常见故障及其处理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教材章节:第四章 锅炉运行与维护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周:锅炉本体结构原理第二周:锅炉热力过程第三周:锅炉安全知识第四周:锅炉运行维护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教材章节进行详细讲解,通过案例分析、实际操作等方式,使学生掌握锅炉本体及相关知识,为实际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锅炉课程设计220t

锅炉 课程设计 220t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锅炉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及其在工业中的应用。
2. 掌握220t锅炉的主要参数、性能及运行维护知识。
3. 了解锅炉安全操作规程和节能环保要求。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锅炉运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2. 提高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对锅炉进行安全、稳定、高效运行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锅炉运行数据监测、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锅炉行业的职业兴趣和敬业精神,增强职业责任感。
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在锅炉运行过程中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关注锅炉行业的环保问题,树立绿色发展的观念。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锅炉课程性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根据教学要求,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旨在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实际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为锅炉行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二、教学内容1. 锅炉概述- 锅炉的定义、分类及发展历程- 锅炉在工业中的应用及重要性2. 锅炉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锅炉本体结构及其功能- 锅炉燃烧设备、传热过程及热效率- 锅炉辅助设备的作用及配置3. 220t锅炉主要参数与性能- 锅炉蒸发量、压力、温度等参数- 锅炉热效率、燃料消耗及排放标准- 锅炉的安全保护装置及控制系统4. 锅炉的运行与维护- 锅炉启动、运行调整及停炉操作- 锅炉水处理、除垢及防腐措施- 锅炉常见故障分析及处理方法5. 锅炉安全操作与节能环保- 锅炉安全操作规程及应急预案- 锅炉节能技术及措施- 锅炉排放污染物控制技术及环保要求本章节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教材章节进行组织。
教学大纲明确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旨在使学生全面掌握锅炉知识,为实际操作和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三、教学方法针对本章节内容,采用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 讲授法:通过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案例,讲解锅炉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运行维护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理论体系。
锅炉课程设计600

锅炉课程设计600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锅炉的基本原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学会锅炉的选型、安装、调试和维护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1.了解锅炉的定义、分类和性能参数。
2.掌握锅炉的热平衡和物料平衡原理。
3.熟悉锅炉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4.理解锅炉的运行原理和操作方法。
5.掌握锅炉的安全技术和环保要求。
6.能够熟练使用锅炉相关的计算软件。
7.具备锅炉系统的设计和施工能力。
8.学会锅炉的运行调试和故障排除方法。
9.能够进行锅炉的维护保养和节能改造。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锅炉行业的兴趣和热情。
2.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锅炉的基本原理、结构和运行机制,锅炉的选型、安装、调试和维护方法。
1.锅炉的基本原理:包括热平衡和物料平衡原理,热量传递和压力升高原理。
2.锅炉的结构:包括锅炉本体、燃烧设备、辅助设备及控制系统。
3.锅炉的运行机制:包括启动、运行、停炉和事故处理过程。
4.锅炉的选型:包括锅炉类型选择、容量计算和参数确定。
5.锅炉的安装:包括安装程序、施工要求和安全注意事项。
6.锅炉的调试:包括调试步骤、参数调整和性能检测。
7.锅炉的维护:包括维护内容、维护方法和维护周期。
8.锅炉的节能改造:包括节能原理、改造方法和案例分析。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锅炉的基本原理和知识。
2.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工程案例,使学生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4.实验法:通过实验室实践,使学生熟悉锅炉的运行原理和操作方法。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
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锅炉专业教材作为主要教学资源。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600wm锅炉课程设计

600wm锅炉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600wm锅炉的基本结构及其工作原理,掌握热力学在锅炉中的应用。
2. 学生能够掌握锅炉主要参数的计算方法,如热效率、蒸发量等。
3. 学生能够了解锅炉运行中的安全知识,如压力容器安全、防火防爆等。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锅炉的简单故障分析和处理。
2. 学生能够运用计算方法,进行锅炉运行参数的估算和分析。
3. 学生能够独立完成锅炉操作流程的模拟演练。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锅炉在能源转换和利用中的重要性,增强节能环保意识。
2. 学生能够培养对锅炉操作过程中安全、严谨的态度,提高职业素养。
3. 学生能够通过课程学习,激发对热能动力工程领域的兴趣和热情。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实践课程,以600wm锅炉为载体,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为高中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热力学基础和动手能力,对实际操作有较高的兴趣。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确保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能够将所学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通过课程目标的分解,为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的方向。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锅炉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介绍600wm锅炉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及热力学在锅炉中的应用。
教学大纲:- 锅炉的构造及各部分功能- 热力学基本概念在锅炉中的应用2. 锅炉参数计算:讲解锅炉主要参数的计算方法,如热效率、蒸发量等。
教学大纲:- 热效率的计算及影响因素- 蒸发量的计算及实际应用3. 锅炉安全知识:介绍锅炉运行中的安全知识,包括压力容器安全、防火防爆等。
教学大纲:- 压力容器安全常识- 防火防爆措施及应急预案4. 锅炉操作流程:通过模拟演练,让学生掌握锅炉的操作流程。
教学大纲:- 锅炉启动、运行、停炉操作流程- 故障处理及日常维护方法5. 实践操作:结合实际锅炉设备,进行操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100mw锅炉课程设计

100mw锅炉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100MW锅炉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锅炉各主要部件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2. 学生能掌握100MW锅炉的运行参数,如蒸发量、压力、温度等,并了解其对锅炉效率的影响。
3. 学生了解100MW锅炉的燃料种类及其特性,明确不同燃料对锅炉运行的影响。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100MW锅炉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常见问题。
2. 学生具备100MW锅炉操作的基本能力,包括启停、运行监控和事故处理等。
3. 学生能够运用锅炉运行数据,计算锅炉的热效率,并对锅炉性能进行初步评价。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能源事业,增强对电力行业的责任感。
2. 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树立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在了解100MW锅炉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掌握锅炉运行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学生年级特点和教学要求,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以便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明确的指导和评估依据。
二、教学内容1. 锅炉概述:锅炉的定义、分类及发展趋势,重点介绍100MW锅炉的典型结构。
教材章节:第一章 锅炉基本知识2. 锅炉工作原理:热力学原理在锅炉中的应用,水循环过程及蒸汽生成。
教材章节:第二章 锅炉工作原理3. 锅炉主要部件及功能:炉膛、过热器、再热器、省煤器、空气预热器等。
教材章节:第三章 锅炉主要部件4. 锅炉运行参数:蒸发量、压力、温度、湿度等参数对锅炉性能的影响。
教材章节:第四章 锅炉运行参数5. 锅炉燃料种类及特性:煤、油、气等燃料的燃烧特性及其对锅炉运行的影响。
教材章节:第五章 锅炉燃料6. 锅炉操作与运行:启动、运行监控、停车及事故处理等操作流程。
教材章节:第六章 锅炉操作与运行7. 锅炉热效率计算与评价:运用运行数据,计算锅炉热效率,评价锅炉性能。
锅炉原理课程设计

锅炉原理课程设计本文提供一个针对锅炉原理的课程设计方案,帮助学生了解锅炉的基本原理和操作过程。
1. 课程概述本课程旨在介绍锅炉的基本原理和操作过程,包括锅炉的工作原理、热力学基础、燃烧过程、调节与控制、故障诊断与排除等内容。
2. 教学内容2.1 锅炉工作原理介绍锅炉的基本原理和不同类型的锅炉,如火管锅炉、水管锅炉、循环流化床锅炉、煤粉锅炉等等。
2.2 热力学基础讲解热力学基本概念,如物态方程、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等,为理解锅炉的热力学原理打下基础。
2.3 燃烧过程介绍不同类型的燃料及其特点,讲解燃烧过程中的氧化反应、热量释放、烟气产生等过程,并配合实验演示燃烧过程。
2.4 调节与控制讲解锅炉的调节与控制方法,包括手动和自动两种方法,介绍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
2.5 故障诊断与排除介绍常见故障的诊断方法和处理措施,如燃烧不良、积灰过多、排烟不畅等。
3. 实践活动3.1 锅炉安全实验进行锅炉安全实验,测试锅炉的安全性并记录数据,如水位是否合适、压力是否稳定、运行是否正常等。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安全操作,防止意外事故。
3.2 燃料燃烧实验进行燃料燃烧实验,了解不同类型的燃料的特点和燃烧过程,以及不同温度和氧气量对燃烧的影响。
3.3 锅炉系统调节实验通过实验演示锅炉系统的调节和控制,让学生体验手动和自动控制的差异,了解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
3.4 故障诊断实验通过模拟常见故障的场景,让学生进行故障诊断和排除,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 课程评估4.1 考试评估通过课堂测试或期末考试,考核学生对锅炉原理的掌握程度,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
4.2 实验报告评估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评估,检查学生的实验过程和结果,评估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3 学生参与度评估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课堂表现,参考学生课堂提问、讨论和合作等因素。
5. 教学资源支持5.1 锅炉实验室建立锅炉实验室作为课程的实践教学平台,包括锅炉设备、燃料存储设备、控制系统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符号 tgr″ igr″ θ ′ I′ θ ″ I″ Δ α grII Ilk° Qd η g η q Xnz Qf′
单位 ℃ kJ/kg ℃ kJ/kg ℃ kJ/kg kJ/kg kJ/kg
kw/㎡
14
Qf″
kw/㎡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凝渣管的校核计算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数值名称 凝渣管受热面 位于凝渣管区 的侧墙水冷壁 管径 横向相对节距 纵向相对节距 沿烟气流程的 管子排数 横向每排管子 烟气的有效流 通截面积 辐射层有效厚 凝渣管入口烟 气温度 凝渣管入口烟 气焓 凝渣管出口烟 气温度 凝渣管出口烟 气焓 热平衡时烟气 侧的放热量 饱和水温度 平均烟温 平均温压 平均烟速 对流放热系数 凝渣管壁温 三原子气体的 总吸收能力 三原子气体的 辐射减弱系数 灰粒子的辐射 减弱系数
炉膛 烟道后的过量空气系数 差值 平均过量空气系数 Vh2o Vy rRo2 rHO2 rg Gy uh质量 uh
1.25000 0.05000 1.22500 0.51274 8.14284 0.14872 0.06297 0.21169 10.91715 0.01632 0.02188
第二级过热器 第一级过热器 1.28000 1.30000 0.03000 0.02000 1.26500 1.29000 0.51678 0.51931 8.39952 0.14417 0.06152 0.20570 11.24710 0.01584 0.02121 8.55995 0.14147 0.06067 0.20214 11.45332 0.01555 0.02081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卫燃带热有效 Ψ4 系数 平均热有效系 Ψ pj al 炉膛出口黑度 θ l″ 炉膛出口温度 炉膛出口烟气 炉内以辐射方 式传递的热量 炉膛截面热负 炉膛单位辐射 受热面的平均 热负荷 Il″ Qf qF qfpj
℃ kJ/kg kJ/kg kw/㎡ kw/㎡
热平衡计算
序号
1 2
数值名称 燃料的可支配 热量 化学未完全燃 烧热损失
符号 Qr q3
单位 kJ/kg %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机械未完全燃 烧热损失 排烟温度 排烟焓 锅炉房冷气温 冷空气焓 排烟热损失 散热损失 炉渣带走的物 理热损失 热损失总和 锅炉效率 保热系数 锅炉机组蒸发 汽包内蒸汽压 饱和水温度 饱和水焓 给水温度 给水焓 过热器出口蒸 汽焓 排污率 锅炉机组的有 效利用热 燃料的总消耗 燃料的计算消 耗量 炉膛的有效容 炉膛容积热强 计算值 允许值
hr/Hl
Δχ ΧL M α l″ Δα l Δ α 2f trk″ Irk° Qk Ql θ a θ l″ Il″ Vc rH2O rRO2 rg ρ gS kq kn kj x1 x2 k kPS ah ξ sb ξ w Ψ1 Ψ2 Ψ3 l/m*MPa m*MPa l/m*MPa l/m*MPa l/m*MPa ℃ kJ/kg kJ/kg kJ/kg ℃ ℃ kJ/kg kJ/kg*℃
符号 H Hfj d s1/d s2/d Z2 Z1 Fy S θ ′ I′ θ ″ I″ Qd tb θ pj Δt ωy α d th ρ gS kq kn
单位 ㎡ ㎡ ㎜
㎡ m ℃ KJ/kg ℃ KJ/kg KJ/kg ℃ ℃ ℃ m/s W/㎡℃ ℃ mMPa l/m*MPa l/m*MPa
k kPS a α f ξ α 1 ε K Qcr^n Qcr^s Qcr ΔQ
l/m*MPa
W/㎡℃
W/㎡℃ ㎡℃/W W/㎡℃ KJ/kg KJ/kg
%
第二级过热器的校核计算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数值名称 第二级过热器 出口的蒸汽温 出口蒸汽焓 过热器入口烟 过热器入口烟 气焓 过热器出口烟 过热器出口烟 气焓 漏风系数 冷空气的焓 热平衡烟气的 放热量 沿高度热负荷 分布系数 各 面 墙 之 间 (后墙)热负 荷分布系数 凝渣管的角系 出口烟窗每单 位面积的辐射 吸热量 透过烟窗每单 位面积上的辐 射热量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燃烧产物的总 减弱系数 燃烧产物的吸 收能力 辐射介质的黑 辐射放热系数 受热面的利用 系数 烟气对管壁的 放热系数 污染系数 传热系数 按传热方程凝 渣管吸收量 贴墙水冷壁的 吸收量 凝渣管烟道内 总吸热量 计算吸热量的 偏差
F′ Qf θ pj Vy Rq μ fh ωy α d Q∑ Iz′ Tz′ Tpj ν ωq α z S PrS Kq Kh K KPS a ε Thb α f α 1 Ψ K
㎡ KJ/kg ℃ Nm³/kg kg/kg m/s W/㎡℃ KJ/kg KJ/kg ℃ ℃ m³/kg m/s W/㎡℃ m m*Mpa l/m*MPa l/m*MPa l/m*MPa
高温级过热器 入口烟道截面 高温级过热器 的辐射吸热量 烟气的平均温 烟气容积 总容积份额 飞灰浓度 平均烟速 对流放热系数 高温段过热器 总吸热量 蒸汽入口焓 入口蒸汽温度 蒸汽平均温度 平均温度下蒸 汽的比容 蒸汽的平均速 管壁对蒸汽的 放热系数 辐射层厚度 三原子气体的 总吸收能力 三原子气体的 辐射减弱系数 灰粒子的辐射 减弱系数 含灰烟气的辐 射减弱系数 烟气总吸收能 辐射介质的黑 污染系数 污染管壁温度 辐射放热系数 烟气对管壁的 放热系数 热有效系数 传热系数 烟气与蒸汽之 间的温差 最大 最小 逆流时的温压 顺流部分的受 热面面积 参数 烟气总温降 蒸汽总温降 参数 参数
序号
数值名称 第一级过热器 蛇形管受热面 积 顶棚贴墙管的 角系数 附加受热面积 第二级过热器 总的受热面积 倾斜烟道入口 烟气流通截面 水平烟道出口 烟气流通截面 倾斜烟道部分 平均烟气流通 截面积 倾斜烟道部分 受热面面积 水平烟道部分 受热面面积 第一级过热器 平均烟气流通 高温段过热器 入口蒸汽焓 减温器内蒸汽 焓降 第一级过热器 出口蒸汽焓 第一级过热器 出口蒸汽温度 入口烟气温度 入口烟气焓 入口蒸汽干度 入口蒸汽的焓 从工质侧计算 过热器吸热量
(cθ )H2O 45 151 305 463 626 795 969 1149 1334 1526 1723 1925 2132 2344 2559 2779 3002 3229 3458 3690 3926 4162
(cθ )N2 39 130 260 392 527 664 804 948 1094 1242 1392 1544 1697 1853 2009 2166 2325 2484 2644 2804 2965 3128
I″ θ ″ θ pj Vy α t
d ’ 1
kJ/kg ℃ ℃ Nm3/kg w/m2℃ ℃ ℃ m3/kg m/s w/m2℃
tpj v wq
s rq Pqs kq Kh K Kps a ε thb α
f
m
mMPa 1/mMPa 1/mMPa 1/mMPa
m2℃/ w ℃ w/m2℃ K
Tqs A Lg Lq α f’ α ψ K ∆tmax
炉内换热的校核计算
序号 1 2 3 数值名称 炉膛容积 辐射受热面的 总面积 未覆盖涂料 的水冷壁辐射 受热面积 覆盖涂料的 水冷壁辐射受 热面积 燃烧室炉墙总 面积 火焰辐射层有 效厚度 燃烧器布置高 炉膛高度 符号 Vl Hf Hslf 单位 m³ ㎡ ㎡
4 5 6 7 8
Hfsf F S hr Hl
1
m m w/m2℃ w/m2℃ w/m2℃ ℃
50 51 52 53 54
过热器出口端 温差 比 值 ∆tmax/∆tmin 受热面的温差 第一级过热器 传热吸热量 计算吸热量的 偏差
∆tmin
℃
∆t Qcr ∆Q
℃ kJ/kg %
第二级省煤器的校核计算 序号 1 2 3
数值名称 第二级省煤器 入口烟温 省煤器入口烟 焓 省煤器中工质 流量 省煤器出口水 焓 符号 ϑ' I’ Dsm 单位 ℃ kJ/kg Kg/s
㎡ ㎡ m m m
910Βιβλιοθήκ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燃烧器布置的 相对标高 考虑炉内最高 温度的位置偏 高燃烧器布置 标高时的修正 修正后的相对 标高 系数 炉膛出口处过 量空气系数 炉膛漏风系数 制粉系统漏风 系数 热空气出口温 热空气出口焓 空气带入炉内 的热量 炉内有效放热 绝对燃烧温度 炉膛出口烟温 炉膛出口烟焓 燃烧产物的平 均比热 水蒸汽的容积 份额 三原子气体的 容积份额 三原子气体的 总容积份额 乘积 三原子气体减 弱系数 灰颗粒减弱系 焦碳粒子的减 弱系数 无因次参数 无因次参数 炉膛内燃烧产 物总辐射减弱 燃烧产物的吸 收力 火焰黑度 水冷壁沾污系 卫燃带沾污系 前侧墙水冷壁 热有效系数 后侧墙水冷壁 热有效系数 出口烟窗热有 效系数
18
kJ/kg kJ/kg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过热器出口烟 过热器出口烟 第一级过热器 的平均烟温 第一级烟气容 积 对流放热系数 第一级入口蒸 汽温度 平均汽温 平均汽温下的 蒸汽比容 蒸汽平均速度 管壁对蒸汽的 2 放热系数 辐射层有效厚 三原子气体总 的容积份额 三原子气体的 总吸收能力 三原子气体的 辐射减弱系数 灰粒子的辐射 减弱系数 烟气辐射减弱 系数 烟气总的吸收 能力 辐射介质的黑 污染系数 污染管壁的温 度 辐射放热系数 本级前面的烟 气室烟气温度 系数 顺烟气流程方 向本级管束深 顺烟气流程方 向本级前烟气 室深度 已考虑本级前 面烟气空间辐 射的辐射放热 烟气管壁的放 热系数 热有效系数 传热系数 过热器入口端 温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