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纸鸢咏柳曾巩阅读对比赏析

合集下载

郑谷《柳》曾巩《咏柳》阅读附答案及对比赏析

郑谷《柳》曾巩《咏柳》阅读附答案及对比赏析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郑谷《柳》曾巩《咏柳》阅读附答案及对比赏析 柳郑谷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咏柳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柳”是传统意象之一。

两首诗同为咏柳诗,但画面风格迥异,所表达的情感也不同。

请分别分析。

(4分)(2)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两首诗不同的艺术手法。

(4分)答案:(1)郑诗:描写了一幅江畔桥边柳丝轻拂,依依袅袅、柔美而富有生机的春景图;表达了离人难舍难分的眷恋之情。

曾诗:描绘了一幅杨柳借东风之势,柳条狂舞柳絮纷飞的画面;讽刺了得势猖狂的恶势力。

(2)郑诗:衬托。

以春风骀荡,杨柳妖媚之美景,衬托离人眷恋之情。

曾诗:比拟。

以借东风之势狂舞之柳比拟得势猖狂的小人。

托物言志(象征)。

借对杨柳的贬抑,讽刺(小人)邪恶势力。

郑诗赏析:题目只一“柳”字,“柳”即“留”。

古人折柳赠别,有“挽留,依依不舍”之意。

古典诗歌中,柳这一意象与离愁别绪、思乡怀远紧密相连。

所以,题目虽只有一字,但却主题鲜明。

然而,描写对象为柳,诗中却无一个“柳”字。

其实,诗歌句句写柳,句句含情。

试看:首句“半烟半雨江桥畔”,写柳树在烟雨中摇曳多姿。

“江桥畔”是离别的地点,而柳却偏偏生长于此,不免触动离人的满怀愁绪。

“半烟半雨”表明送别是在春季的一个阴雨天。

四周烟雾飘渺笼罩,给人一种朦胧之感。

此处诗人用意精妙:一是朦胧的烟雾就像是离人朦胧的眼泪,就像是萦绕心头、挥之不去的离愁别绪。

纵观一、二句,写景清新自然,但又愁绪绵绵。

用语复沓回环,节奏舒缓,平仄声调起伏,与离人步伐缓慢、难舍难分的眷恋之态十分吻合。

如此愁绪,恰似一江春水,蓄势待发。

第三句“会得离人无限泪”,一语点破离情,奔涌而至,并迅速弥漫,令人窒息。

“会”作“领会,体会”解,连无语的柳树都深受感动,专注下一代成长。

《咏柳》曾巩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优秀范文五篇)

《咏柳》曾巩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优秀范文五篇)

《咏柳》曾巩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咏柳》曾巩原文注释翻译赏析《咏柳》曾巩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咏柳》是北宋散文家、诗人曾巩创作。

是继盛唐时期著名诗人贺知章咏柳诗之后,描写春柳的力作。

但和贺知章的咏柳有一定区别。

贺知章的咏柳用了拟人、物的手法,写活了柳和风,曾巩的`咏柳则借柳讽刺那些势利小人。

作品原文咏柳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①得东风势便狂②。

解把③飞花④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作品注解①倚:仗恃,依靠。

②狂:猖狂。

这两句形容柳树在春天绿得很快:柳条似乎还没有发黄,但趁着东风吹暖,一下子便飞快地变绿了。

③解把:解得,懂得。

④飞花:柳絮。

作品译文一杂乱的柳枝条还没有变黄,在东风的吹动下狂扭乱舞。

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降临、柳叶飘零的时候。

作品译文二纷乱的枝条还没有变成嫩黄色,便凭借着东风疏狂恣意地生长。

只懂得将它的飞花漫天飞舞,蒙蔽日月,却不知道这凛凛的天地间还有清寒冷冽的霜的存在。

作品鉴赏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

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

抓住了事物的特色。

使之性格化了,使人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未变初黄”,准确地点出了早春季节,此时柳树枝上刚吐新芽,正是“且莫深育只浅黄”的新柳。

第一、二句写凌乱柳枝凭借东风狂飘乱舞,第四句以“不知”一词,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

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作者简介曾巩(1019-1083),字子固,建昌南丰(今属江西省。

宋仁宗时官至中书舍人。

•他是北宋散文家,诗也写得有特色。

)生于1019年八月二十五日(9月30日),死于1083年四月十一日(4月30日)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

嘉祐二年(1057)进士。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巩的诗词《咏柳》赏析

曾巩的诗词《咏柳》赏析

曾巩的诗词《咏柳》赏析《咏柳》宋•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赏析】诗题为“咏柳”,实为讽柳,这也算是此诗的标新立异之处。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两句写凌乱的柳枝。

柳枝在贺知章的笔下是垂下的“绿丝绦”,是非常美丽的形象。

在曾巩的笔下,柳条是讨人厌的,它的枝条凌乱不堪,而且无生机可言;不仅如此,它还是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形象。

首二句,作者抓住了柳条的特色,并使之人格化,丑恶化。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两句,以“不知”一词,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

意思是说,柳树试图想用柳絮把天日遮住,殊不知到人间还有清霜降临的时候,到那个时候,不正是柳叶凋零之时吗?这两句依旧紧扣柳树的特点,以柳絮纷飞来比喻势利小人妄图蒙天蔽日的行径;以天地间的清霜喻指人间正气;以清霜摧残柳叶的自然现象暗写邪不压正的真理。

咏柳而讽世,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扩展阅读:曾巩的简介曾巩(1019年-1083年),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江西南丰)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诗*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

代表作有《元丰类稿》50卷、《续元丰类稿》40卷、《外集》10卷。

曾巩以著称,师从欧阳修门下,主张“文以明道”,把欧阳修的“事信、言文”观点推广到史传文学和碑铭文字上。

文风以“古雅、平正、冲和”见称,自然淳朴,自成一家。

曾巩生于1019年,1057年中进士后,先任太平州司法参军,1060年经欧阳修举荐,分别任过馆阁校、集贤校理兼判官告院。

在京九年,一直从事古籍整理工作。

后经本人要求,先后任越州通判,知齐、襄、洪、福、明、毫诸州。

任地方长官十二年。

一心为民,所到之处,都关心和帮助解决人民疾苦。

他在任齐州太守时,有一周姓豪族,横行乡里,欺压百姓,官吏不敢过问,曾巩到任后,将周家首恶“取置于法”,解人民之忧。

齐州地势低洼,常遭水患,他倡修水利,对内外水位进行彻底治理,修渠道、筑水厅,既解决了城内水患,又有利于农业生产,美化环境。

曾巩《咏柳》原文及译文赏析

曾巩《咏柳》原文及译文赏析

曾巩《咏柳》原文及译文赏析咏柳曾巩〔宋代〕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译文及注释译文杂乱的柳枝条还没有变黄,在东风的吹动下狂扭乱舞。

只懂得用它的飞絮蒙住日月,却不知天地之间还有秋霜。

注释倚:仗恃,依靠。

狂:猖狂。

解把:解得,懂得。

飞花:柳絮。

赏析曾巩少即见长于文章,他的文风,雍容平易,不露锋芒,而曲尽事理。

他的一些咏物诗寓意很深,如这首《咏柳》,就把春天的柳树比拟为得势便猖狂的小人,借以讽刺邪恶势力。

诗的前两句是说:当春天刚到来的时候,零乱的柳条还没来得及转变为浅淡的青黄色,它就倚仗着东风吹拂而飘忽摇摆,气势更加猖狂。

诗刚开头即语带嘲讽、蔑视,它描写“乱条”如何倚仗权势,张牙舞爪,逞性妄为,实际上是在为全诗主旨作准备,亦即古人所谓“蓄势”。

蓄足了气势,则必然有力地得出颠扑不破的结论,于是后两句水到渠成,警语立出:那些柳条只会使柳絮飞上半天,企图遮蔽日月的光辉,却不知秋季来临,天地间还将有一场又一场的严寒霜冻,到那时它就要枯萎凋零了。

“不知天地有清霜”一句为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它对那些得志一时的小人提出了严正的警告,振聋发聩,促人警醒。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

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曾巩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

汉族,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

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

嘉祐二年(1057)进士。

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为“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之一。

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贡献卓越。

曾巩《咏柳》原文译文鉴赏

曾巩《咏柳》原文译文鉴赏

曾巩《咏柳》原文|译文|鉴赏
曾巩的《咏柳》是继盛唐时期著名诗人贺知章咏柳诗之后,描写春柳的力作。

但和贺知章的咏柳有一定区别。

贺知章的咏柳用了拟人、物的手法,写活了柳和风,曾巩的咏柳则借柳讽刺那些势利小人。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
《咏柳》原文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杂乱的柳枝条还没有变黄,在东风的吹动下狂扭乱舞。

把它的飞絮想蒙住日月,但不知天地之间还有秋霜
注释
①倚--仗恃,依靠。

狂--猖狂。

这两句形容柳树在春天绿得很快:柳条似乎还没有发黄,但趁着东风吹暖,一下子便飞快地变绿了。

②解把--解得,懂得。

飞花--柳絮。

③这两句的意思是: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临降、柳叶飘零的时候啊!
鉴赏
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

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

抓住了事物的特色。

使之性格化了,使人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未变初黄”,准确地点出了早春季节,此时柳树枝上刚吐新芽,正是“且莫深育只浅黄”的新柳。

第一、二句写凌乱柳枝凭借东风狂飘乱舞,第四句以“不知”一词,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

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曾巩《咏柳》的翻译与欣赏

曾巩《咏柳》的翻译与欣赏

曾巩《咏柳》的翻译与欣赏曾巩《咏柳》的翻译与欣赏这是诗人曾巩描写春柳的力作,诗中的咏柳用了拟人的手法,写活了柳树和风,也借助柳讽刺那些社会上的势利小人。

下面是此诗的翻译和欣赏,欢迎阅读。

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译文】杂乱的柳枝条还没有变黄,在东风的吹动下狂扭乱舞。

把它的飞絮想蒙住日月,但不知天地之间还有秋霜。

【注释】①倚--仗恃,依靠。

狂--猖狂。

这两句形容柳树在春天绿得很快:柳条似乎还没有发黄,但趁着东风吹暖,一下子便飞快地变绿了。

②解把--解得,懂得。

飞花--柳絮。

③这两句的意思是: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临降、柳叶飘零的时候啊!【赏析一】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

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

抓住了事物的特色。

使之性格化了,使人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未变初黄”,准确地点出了早春季节,此时柳树枝上刚吐新芽,正是“且莫深育只浅黄”的新柳。

第一、二句写凌乱柳枝凭借东风狂飘乱舞,第四句以“不知”一词,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炖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

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赏析二】这首诗由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大家曾巩所作。

它是继唐代诗人贺知章咏柳诗之后,又一描写春柳的`力作。

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

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

抓住了事物的特色。

使之性格化了,使人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未变初黄”,准确地点出了早春季节,此时柳树枝上刚吐新芽,正是“且莫深育只浅黄”的新柳。

第一、二句写凌乱柳枝凭借东风狂飘乱舞,第四句以“不知”一词,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

曾巩《咏柳》古诗赏析

曾巩《咏柳》古诗赏析

曾巩《咏柳》古诗赏析 曾巩《咏柳》主要写的是什么呢?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释 ①倚--仗恃,依靠。

狂--猖狂。

这两句形容柳树在春天绿得很快:柳条似 乎还没有发黄,但趁着东风吹暖,一下子便飞快地变绿了。

②解把--解得,懂得。

飞花--柳絮。

③这两句的意思是: 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 遮天蔽日, 要知道还有清霜临降、 柳叶飘零的时候啊! 赏析: 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

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 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

抓住了事物的特色。

使之性格化了,使人 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未变初黄”,准确地点出了早春季节,此时柳树枝上刚吐新芽,正是“且 莫深育只浅黄”的新柳。

第一、二句写凌乱柳枝凭借东风狂飘乱舞,第四句以“不知”一词,对柳树 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 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 使这首诗 不是炖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

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附: 一褒一贬 各有千秋 ——古诗 《咏柳》比较赏析我国璀璨夺目的古典诗歌 中,有两首题为《咏柳》的七言绝句,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堪称咏物诗中 的“双璧”: 咏柳(一)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二) (宋)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 倚得东风势更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 不知天地有清霜。

《咏柳》(一)的作者是唐朝诗人贺知章,他自号“四明狂客”,一生豪放不 羁,本诗最能体现他的清新洒脱的风格。

全诗以精巧的比喻、奇特的想象和清新 的语言完美地塑造了柳树和春天的形象, 创造了一个美妙的意境。

它以“碧玉” 喻柳,柳树形象则浑然一体,柳的婆娑、袅娜、妩媚多姿,春天的绮丽柔媚,尽 皆呈现出来;它又用移觉的手法,把读者只有靠触觉才能感受到的“二月春风” 喻为可以亲眼看到的具有神奇功能的“剪刀”, 从而状无形为有形, 实乃造语新 颖而想象奇特。

李商隐《柳》曾巩《咏柳》阅读答案及对比赏析

李商隐《柳》曾巩《咏柳》阅读答案及对比赏析

李商隐《柳》曾巩《咏柳》阅读答案及对⽐赏析李商隐《柳》曾巩《咏柳》阅读答案及对⽐赏析 柳属落叶乔⽊或灌⽊的⼀种,枝细长下垂,叶狭长,其中多种有重要经济⽤途,如作⽊材,编篮⽤柳条,或树⽪⽤于鞣⽪,其中少数(如⽩柳和垂柳)为观赏遮荫树⽊。

下⾯是⼩编为你带来的李商隐,欢迎阅读。

《柳》曾巩《咏柳》阅读答案及对⽐赏析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①。

如何肯到清秋⽇,已带斜阳⼜带蝉! 咏柳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①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

断肠:销魂。

试题 试题 (1)两⾸诗中,李诗以柳⾃喻,曾诗以柳喻⼈,请简要分析两⾸诗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4分) (2)简要分析李诗中的“逐”字和曾诗中的“倚”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4分) 阅读答案阅读答案: (1)李诗重在抒情,以春⽇之柳的繁盛,反衬秋⽇之柳的零落憔悴,表现对秋柳也是对⾃⼰的悲叹之情;曾诗重在议论,表达了对倚势猖狂、得志⼀时的.⼩⼈的憎恶之情。

(4分,“悲叹之情”“憎恶之情”各2分。

意思对即可) (2)“逐”字⽤拟⼈⼿法,本来是东风吹动柳枝,⽤⼀“逐”字,说柳枝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形象更加⽣动可爱,表现了柳枝的蓬勃⽣⽓。

(2分,⼿法1分,效果1分。

意思对即可)“倚”字运⽤拟⼈⼿法,⽣动地突出了⼩⼈得志、倚势猖狂的丑态。

(2分,⼿法1分,效果1分。

意思对即可) 对⽐赏析对⽐赏析 两⾸咏柳诗中,李诗以柳⾃喻,曾诗以柳喻⼈;李诗重在抒情,以春⽇之柳的繁盛,反衬秋⽇之柳的零落憔悴,表现对秋柳也是对⾃⼰的悲叹之情;曾诗重在议论,表达了对倚势猖狂、得志⼀时的⼩⼈的憎恶之情。

李诗中的“逐”字⽤拟⼈⼿法,本来是东风吹动柳枝,⽤⼀“逐”字,说柳枝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形象更加⽣动可爱,表现了柳枝的蓬勃⽣⽓。

曾诗中的“倚”字运⽤拟⼈⼿法,⽣动地突出了⼩⼈得志、倚势猖狂的丑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袁枚纸鸢咏柳曾巩阅读对比赏析 导语:袁枚的《纸鸢》和曾巩的《咏柳》一个具有鄙夷权贵的意思,一个具 有讽刺权贵的意思。

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关于袁枚纸鸢咏柳曾巩阅读对比赏析。

欢迎阅读! 纸鸢 袁枚 纸鸢风骨假稜嶒①,蹑惯青云自觉能。

一旦风停落泥滓,低飞还不及苍蝇。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 ①稜嶒:指才气、品格等卓越超群。

14. 袁诗中的“纸鸢”和曾诗中的“柳”倚仗的都是 。

(1 分) 15. 对两首诗歌 中的字词解说错误的一项是(3 分) A.袁诗首句中的“假”是对“风骨”否定。

B.袁诗第二句中的“自觉”二字饱含讽刺。

C.曾诗开篇的“乱条”已经透出感情倾向。

D.曾诗中的“飞花”“日月”隐含作者之喜。

16.《纸鸢》和《咏柳》两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请就两者的“同工”之处做 简要分析。

(4 分) 参考答案 14、(1 分)风(答“东风”不给分) 15、(3 分)D 16、(4 分)两首诗都是咏物诗,所咏之物都是借他人之势,得意忘形,作 者都对此进行了严厉的讽刺和批判, 并严正警告他们不会永远得意下去, 终有一 天会受到打击(2 分)。

两首诗都借物抒情(托物言志)(1 分),表达了作者 仗势得志的小人的批判和警告(1 分)。




【作品赏析】 《纸鸢》 “纸鸢”正是诗人所鄙夷的,指那些凭借权势权贵而得到了很高的地位。

咏物诗 (答托物言志亦可) , 诗中处处笔笔似乎都在写“纸鸢”, 其实, “纸 鸢”正是诗人所鄙夷的: 正是那些凭借权势权贵而得到了很高的地位, “一阔脸 就变”, 还自鸣得意, 飞扬跋扈, 显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势利小人。

不矛盾。

在 《憎 蝇》 一诗中的苍蝇不管怎么说也还“天教生羽翼”, 在诗中诗人也预言着这些人 好景不长。

如果说《憎蝇》中的“苍蝇”已经叫人厌恶,叫人鄙视,那么在《纸 鸢》中,作者说掉到了地上纸鸢还赶不上苍蝇,那意思是很明白的,是在说“纸 鸢”式“人物”就尤为叫人厌恶鄙视了。

《咏柳》 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

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 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

抓住了事物的特色。

使之性格化了,使人 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未变初黄”,准确地点出了早春季节,此时柳树枝上刚吐新芽,正是“且 莫深育只浅黄”的新柳。

第一、二句写凌乱柳枝凭借东风狂飘乱舞,第四句以 “不知”一词,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 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 使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

咏 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 长,令人深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