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柳曾巩的思想感情

合集下载

咏柳(曾巩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咏柳(曾巩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咏柳
宋代: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标签
讽刺、咏物、春天、古诗三百首、柳树
译文
杂乱的柳枝条还没有变黄,在东风的吹动下狂扭乱舞。

把它的飞絮想蒙住日月,但不知天地之间还有秋霜。

注释
倚:仗恃,依靠。

狂:猖狂。

解把:解得,懂得。

飞花:柳絮。

赏析
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

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

抓住了事物的特色。

使之性格化了,使人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未变初黄”,准确地点出了早春季节,此时柳树枝上刚吐新芽,正是“且莫深育只浅黄”的新柳。

第一、二句写凌乱柳枝凭借东风狂飘乱舞,第四句以“不知”一词,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

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关于作者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

汉族,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

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

嘉祐二年(1057)进士。

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为“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之一。

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贡献卓越。

咏柳曾巩古诗的意思

咏柳曾巩古诗的意思

《咏柳》是曾巩的一首诗作,表达了他对春天的热爱和对柳树的赞美。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先,曾巩的《咏柳》以柳树为题材,借景抒情,寓意深远。

整首诗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展现了春天柳树的美丽和勃勃生机。

曾巩运用了比喻、拟人、对仗等多种修辞手法,使诗歌语言既优美又生动,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其次,曾巩在《咏柳》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春天柳树的美丽和生机。

在第一句中,他描绘了刚刚发芽的柳树,用“绿丝”来形容新叶的嫩绿和柔软。

接下来,他运用了比喻手法,将新叶比作“绿线”,形象地描绘了柳树的柔美和生机。

这种细腻入微的描写方式,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更让人们领略到了大自然的美妙之处。

最后,曾巩在《咏柳》中表达了自己对春天的热爱和对柳树的赞美。

整首诗通过形象的描写和深情的抒发,展现出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

同时,这首诗也传递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让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够思考如何更好地保护自然、珍惜生命。

总之,《咏柳》这首诗是曾巩的代表作之一,它以柳树为题材,借景抒情,寓意深远。

整首诗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和深情的抒发,展现出了春天柳树的美丽和勃勃生机,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

咏柳古诗——精选推荐

咏柳古诗——精选推荐

《咏柳》是⼀⾸托物⾔志之作,作者是唐宋⼋⼤家之⼀的北宋的曾巩。

曾巩少即见长于⽂章,他的⽂风,雍容平易,不露锋芒,⽽曲尽事理。

下⾯⼩编为⼤家整理了关于咏柳古诗的相关内容,仅供⼤家浏览。

咏柳古诗1 碧⽟妆成⼀树⾼,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春风似剪⼑。

注释 1.碧⽟:碧绿⾊的⽟。

这⾥⽤以⽐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2.妆:装饰,打扮。

3.丝绦:丝线编成的带⼦。

这⾥形容随风飘拂的柳枝。

赏析 这是⼀⾸咏物,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对春天的⽆限热爱。

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

⾸句“碧⽟妆成⼀树⾼”是写整体,说⾼⾼的柳树像是碧⽟妆饰成。

⽤“碧⽟”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美。

第⼆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

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

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

⽽第三句⼜与第四句构成⼀个设问句。

“不知细叶谁裁出?”——⾃问;“⼆⽉春风似剪⼑。

”——⾃答。

这样⼀问⼀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

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

它是⾃然活⼒的象征,是春的创造⼒的象征。

这⾸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赞美春天,讴歌春的⽆限创造⼒。

咏柳古诗2 【教学⽬标】 1、学会本课7个⽣字,了解词语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背诵课⽂。

3、领略春天⾃然景物的美,联系⽣活实际,培养学⽣的观察能⼒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 学会本课的⽣字,熟读背诵两⾸古诗。

【学习难点】 领悟春天⾃然景物的美,激发学⽣读书求知的乐趣。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检查作业,导⼊新课 1、同学们上课⽼师布置的⼀样特殊的作业给你们:你们完成了吗? (学⽣出⽰收集的柳叶) 2、知道⽼师为什么要你们完成这样的作业吗?因为,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赞美柳树的古诗。

(板书咏柳) 3、全班齐读课题。

4、我们以前学过⼀⾸古诗叫做 (学⽣答:咏鹅) 5、咏鹅就是赞美鹅的意思,那么咏柳是什么意思? 6、出⽰课件中的图,你们右图中看到了什么? 7、这⾸诗的作者就是贺知章。

曾巩的诗词《咏柳》赏析

曾巩的诗词《咏柳》赏析

【导语】《咏柳》这⾸诗是继盛唐时期诗⼈贺知章咏柳诗之后,描写春柳的⼒作。

但和贺知章的咏柳有⼀定区别。

贺知章的咏柳⽤了拟⼈、物的⼿法,写活了柳和风,曾巩的咏柳则借柳讽刺那些势利⼩⼈。

下⾯就和⼀起来了解下曾巩的诗词《咏柳》,欢迎阅读! 《咏柳》 宋•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不知天地有清霜。

【赏析】 诗题为“咏柳”,实为讽柳,这也算是此诗的标新⽴异之处。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两句写凌乱的柳枝。

柳枝在贺知章的笔下是垂下的“绿丝绦”,是⾮常美丽的形象。

在曾巩的笔下,柳条是讨⼈厌的,它的枝条凌乱不堪,⽽且⽆⽣机可⾔;不仅如此,它还是⼀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句,作者抓住了柳条的特⾊,并使之⼈格化,丑恶化。

“解把飞花蒙⽇⽉,不知天地有清霜”两句,以“不知”⼀词,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

意思是说,柳树试图想⽤柳絮把天⽇遮住,殊不知到⼈间还有清霜降临的时候,到那个时候,不正是柳叶凋零之时吗?这两句依旧紧扣柳树的特点,以柳絮纷飞来⽐喻势利⼩⼈妄图蒙天蔽⽇的⾏径;以天地间的清霜喻指⼈间正⽓;以清霜摧残柳叶的⾃然现象暗写邪不压正的真理。

咏柳⽽讽世,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深思。

扩展阅读:曾巩的简介 曾巩(1019年-1083年),字⼦固,建昌军南丰(今江西南丰)⼈,北宋⽂学家,“唐宋⼋⼤家”之⼀,北宋诗*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

代表作有《元丰类稿》50卷、《续元丰类稿》40卷、《外集》10卷。

曾巩以散⽂著称,师从欧阳修门下,主张“⽂以明道”,把欧阳修的“事信、⾔⽂”观点推⼴到史传⽂学和碑铭⽂字上。

⽂风以“古雅、平正、冲和”见称,⾃然淳朴,⾃成⼀家。

曾巩⽣于1019年,1057年中进⼠后,先任太平州司法参军,1060年经欧阳修举荐,分别任过馆阁校、集贤校理兼判官告院。

在京九年,⼀直从事古籍整理⼯作。

后经本⼈要求,先后任越州通判,知齐、襄、洪、福、明、毫诸州。

《咏柳》古诗赏析

《咏柳》古诗赏析

《咏柳》古诗赏析《咏柳》古诗赏析“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这两句的意思是: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临降、柳叶飘零的时候啊!出自唐朝诗人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解①倚--仗恃,依靠。

狂--猖狂。

这两句形容柳树在春天绿得很快:柳条似乎还没有发黄,但趁着东风吹暖,一下子便飞快地变绿了。

②解把--解得,懂得。

飞花--柳絮。

翻译杂乱的柳枝条还没有变黄,在东风的吹动下狂扭乱舞。

把它的飞絮想蒙住日月,但不知天地之间还有秋霜。

鉴赏《咏柳》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的曾巩。

曾巩少即见长于文章,他的文风,雍容平易,不露锋芒,而曲尽事理。

他的一些咏物诗寓意很深,如这首《咏柳》,就把春天的柳树比拟为得势便猖狂的小人,借以讽刺邪恶势力。

诗的前两句是说:当春天刚到来的时候,零乱的柳条还没来得及转变为浅淡的青黄色,它就倚仗着东风吹拂而飘忽摇摆,气势更加猖狂。

诗刚开头即语带嘲讽、蔑视,它描写“乱条”如何倚仗权势,张牙舞爪,逞性妄为,实际上是在为全诗主旨作准备,亦即古人所谓“蓄势”。

蓄足了气势,则必然有力地得出颠扑不破的结论,于是后两句水到渠成,警语立出:那些柳条只会使柳絮飞上半天,企图遮蔽日月的光辉,却不知秋季来临,天地间还将有一场又一场的严寒霜冻,到那时它就要枯萎凋零了。

“不知天地有清霜”一句为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它对那些得志一时的小人提出了严正的警告,振聋发聩,促人警醒。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

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曾巩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

汉族,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

咏柳曾巩简短意思

咏柳曾巩简短意思

咏柳曾巩简短意思咏柳曾巩简短意思这首诗是继盛唐时期著名诗人贺知章咏柳诗之后,描写春柳的力作。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咏柳曾巩简短意思,希望对你有帮助。

咏柳宋代: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译文杂乱的柳枝条还没有变黄,在东风的吹动下狂扭乱舞。

把它的飞絮想蒙住日月,但不知天地之间还有秋霜注释①倚--仗恃,依靠。

狂--猖狂。

这两句形容柳树在春天绿得很快:柳条似乎还没有发黄,但趁着东风吹暖,一下子便飞快地变绿了。

②解把--解得,懂得。

飞花--柳絮。

③这两句的意思是: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临降、柳叶飘零的时候啊!【作者介绍】•曾巩(1019—1083)字子固,南丰(今属江西)人。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嘉祐二年(1057年)登进士第,儿童时代的曾巩,就与兄长曾晔一道,勤学苦读,白幼就表现出良好的天赋。

其弟曾肇在中称其“生而警敏,不类童子”,而且记忆力超群,“读书数万言,脱口辄诵”。

嘉祐二年(1057年),39岁的他才考取了进士,被任命为太平州司法参军,踏上了仕途。

翌年,奉召回京,编校史馆书籍,迁馆阁校勘、集贤校理。

熙宁二年(1069年)先后在齐、襄、洪、福、明、亳等州任知州,颇有政声。

元丰三年(1080年),徙知沧州,过京师,神宗召见时,他提出节约为理财之要,颇得神宗赏识,留三班院供事。

元丰四年,神宗以其精于史学,委任史馆修撰,编纂五朝史纲,未成。

元丰五年,拜中书舍人。

次年卒于江宁府。

理宗时追谥“文定”。

曾巩在政治舞台上的表现并不算是很出色,他的更大贡献在于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

曾巩的思想属儒学体系,他赞同孔孟的哲学观点,强调“仁”和“致诚”,认为只要按照“中庸之道”虚心自省、正诚修身就能认识世界和主宰世界。

在政治上他反对兼并政策,主张发展农业和广开言路。

他在任地方官时,总是以“仁”为怀,“除其奸强,而振其弛坏;去其疾苦,而抚其善良”()。

由于他思想有一定局限性,因此,对王安石变法有些不同看法。

《咏柳》两首诗歌的解析

《咏柳》两首诗歌的解析

《咏柳》两首诗歌的解析《咏柳》两首诗歌的解析《咏柳》诗有两首,分别是贺知章、曾巩所作,下面是《咏柳》两首诗歌的解析,欢迎阅读了解。

比较赏析我国璀璨夺目的古典诗歌中,有两首题为《咏柳》的七言绝句,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堪称咏物诗中的“双璧”:咏柳(一)(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二)(宋)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更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解析《咏柳》(一)的作者是唐朝诗人贺知章,他自号“四明狂客”,一生豪放不羁,本诗最能体现他的清新洒脱的风格。

全诗以精巧的比喻、奇特的想象和清新的语言完美地塑造了柳树和春天的形象,创造了一个美妙的意境。

它以“碧玉”喻柳,柳树形象则浑然一体,柳的婆娑、袅娜、妩媚多姿,春天的绮丽柔媚,尽皆呈现出来;它又用移觉的手法,把读者只有靠触觉才能感受到的“二月春风”喻为可以亲眼看到的具有神奇功能的“剪刀”,从而状无形为有形,实乃造语新颖而想象奇特。

特别是诗的最后两句,自问自答,问得新奇,答得有理,意趣盎然,饶有兴致。

全诗言近而旨远,借咏柳赞春天,不言春之美好而言柳之婀娜,以柳之可爱衬托春之妖娆,可谓匠心独运。

《咏柳》(二)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的曾巩。

曾巩少即见长于文章,他的`文风,雍容平易,不露锋芒,而曲尽事理。

他的一些咏物诗寓意很深,如这首《咏柳》,就把春天的柳树比拟为得势便猖狂的小人,借以讽刺邪恶势力。

诗的前两句是说:当春天刚到来的时候,零乱的柳条还没来得及转变为浅淡的青黄色,它就倚仗着东风吹拂而飘忽摇摆,气势更加猖狂。

诗刚开头即语带嘲讽、蔑视,它描写“乱条”如何倚仗权势,张牙舞爪,逞性妄为,实际上是在为全诗主旨作准备,亦即古人所谓“蓄势”。

蓄足了气势,则必然有力地得出颠扑不破的结论,于是后两句水到渠成,警语立出:那些柳条只会使柳絮飞上半天,企图遮蔽日月的光辉,却不知秋季来临,天地间还将有一场又一场的严寒霜冻,到那时它就要枯萎凋零了。

贺知章、曾巩《咏柳》对比阅读及答案

贺知章、曾巩《咏柳》对比阅读及答案

贺知章、曾巩《咏柳》对比阅读及答案贺知章、曾巩《咏柳》对比阅读及答案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
宋·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贺知章笔下的柳是的形象,曾巩笔下的柳是的形象。

(2)请赏析这两首咏柳诗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参考答案:整理
23.(1)表现春天的创造力的美的形象,得势猖狂的势利小人形象。

(2)贺知章咏物抒情,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曾巩借物说理,贬抑与嘲讽了小人尽管一时得志、气焰嚣张,但终究逃不出历史的惩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人才,在抚州居所侧建有“兴鲁书院”,并亲自定学规、执教席,推动抚州学风。在南丰“子固公园”,有曾巩幼时读书处──读书岩、曾文定公祠、仰风亭、思贤堂,县博物馆亦建在其内。南昌市有一条子固路,也是后人为纪念这位先贤而命名的。
南丰曾氏为耕读世家。自巩之祖父致尧于太平兴国八年(983)举进士起,77年间曾家出了进士19位。进士中,致尧辈7人,其子易占辈6人,其孙巩辈6人。此外,巩之妹婿王安国、王补之、王彦深等一批人亦皆进士。披阅《建昌府志》、《南丰县志》及诸曾著作如巩之《元丰类稿》,我们不能不被该家族的儒学底蕴、文化积淀与苦学精神所震惊。曾巩进士同年苏轼、苏辙赠诗称:“儒术远追齐稷下,文词近比汉京西”,非虚言也。
事业上贡献卓越。
主要成就
散文
曾巩散文成就很高,是北宋诗文革x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宋代新古文运动的重要骨干。作为欧阳修的积极追随者和支持者,几乎全部接受了欧阳修在古文创作上的主张,他在理论上也是主张先道而后文的。但比韩愈、欧阳修更着重于道。在古文理论方面主张先道后文,文道结合,主张“文以明道”。其文风则源于六经又集司马迁、韩愈两家之长,古雅本正,温厚典雅,章法严谨,长于说理,为时人及后辈所师范。《宋史·曾巩传》评论其文“立言于欧阳修、王安石
曾巩强调六经为本源,借圣人之学加强文章底蕴,追求一种雍容典雅的艺术风格。无论叙事、议论都冲和平淡、委曲周详。布局完整严谨,节奏舒缓不迫,语言干净,思致明晰。文章平易理醇,且其开阖、承转、起伏、回环都有一定的法度,显得规矩严密,故唐宋八大家中最便于学习。明清唐宋文派和桐城派散文作者,学“古文”多由模仿曾文入手,这当是一个重要原因。
咏柳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译文
杂乱的柳枝条还没有变黄,在东风的吹动下狂扭乱舞。
把它的飞絮想蒙住日月,但不知天地之间还有秋霜
注释
①倚--仗恃,依靠。狂--猖狂。这两句形容柳树在春天绿得很快:柳条似乎还没有发黄,但趁着东风吹暖,一下子便飞快地变绿了。
②解把--解得,懂得。飞花--柳絮。
间,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可谓难矣。”。王安石说:“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苏轼认为:“曾子独超轶,孤芳陋群妍”。苏辙则用“儒术远追齐稷下,文词近比汉京西”来概括曾巩的学术成就。朱熹也推崇他“予读曾氏书,未尝不掩卷废书而叹,何世之知公浅也。”其议论性散文剖析微言,阐明异议;记叙性散文舒缓平和,翔实而有情致,对后世创作影响极大,明清两代著名作家都将其作品奉为典范。曾巩为文,自然淳朴,而不甚讲究文采。在八大家中,他是情致较少的一个。
作者介绍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汉族,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嘉祐二年(1057)进士。北宋政治家、散文
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为“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之一。在学术思想和文学
曾巩一生用功读书,家里藏书二万余卷,他一一加以校勘,至老不倦。收集古今篆刻500卷,编为《金石录》。所著文集《元丰类稿》50卷现存于世,有《四部丛刊》影元本。曾编校过《梁书》、《陈书》、《南齐书》、《列女传》,整理过《战国策》、《说苑》,另有《续稿》40卷、《外集》10卷,宋后亡佚。
曾巩还十分重视兴教劝学
曾巩的学术和文章在他生前就享有很高的声誉。降及南宋,盛誉不衰。朱熹在北宋各古文家中独服膺曾巩。吕祖谦编选《古文关键》时,只取曾巩,不取王安石,可见当时风尚。元末明初朱右及三苏并列。明代唐宋派的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作文都推尊曾巩。茅坤编《唐宋八大家文抄》,将曾巩正式列为八大家之一,这更奠定了他在散文史上的重要地位。清代桐城派的宗祖方苞,以及刘大櫆、姚鼐等,将欧阳修、曾巩的文章作为楷模,从学曾入手学欧文。这种风气在从方苞到方东树的几代桐城派作家中都没有多大改变。从宋到清,虽也有个别贬抑曾巩的言论,但不是主流。
应用文
曾巩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元丰类稿》和《隆平集》传世,从他传世的文集来看,他的兴趣主要在于史传、策论一类的应用文。尤其是他从事史书编纂工作多年,对史传碑志的写作较有研究。对他有关应用文的理论进行研究和总结,对现代应用文的发展不无指导意义。
应用文起源于尧舜时代。他在《辞中书舍人状》中论述应用文的历史发展时,断定应用文起源于尧舜时代。在唐、虞、夏、商、周时代。君主一方面创新政事,按百官的实绩赐与爵位和恩惠,另一方面教化治理平民,一定要有诏、号、令、命一类的应用文诏告天下,传达君主的意图。于是君主挑选聪明、才能出众、工於语言的文学大臣载於典册,使君主的意图传布畅达,施行於天下,传於后世,这样就产生了应用文,以作为教化治理的工具。“窃以唐虞三代之君,兴造政事,爵德官能之际,所以播告天下,训齐百工,必有诏号令命之文,达其施为建立之意。皆择当世聪明隽逸、工於言语文学之臣,使之散扬演畅,被於简册。以行之四方,垂之万世,理化所出,其具在此。”(《辞中书舍人状》)应用文起源于尧舜是他根据有圣君就有应用文推断出来的。因为圣君要治理国家,治国的号令要使天下人周知,唯一的途径就是借“能言之士”通过文字传达,应用文是治理国家所必须的。”盖圣君难谕之情,将欲施於号令,得当世能言之士,然后是於文辞”(《谢中书舍人表》最早的应用文见於甲骨卜辞,是现今通行的说法,曾巩认为应用文的起源早于甲骨卜辞。这种说法还是可信的。其一,符合应用文为应用而产生的实际;其二,符合有文字便有文章的基本原理,据考古研究的资料表明,汉字历史可远溯到五六千年前。(节选自《应用写作》学术月刊1995年第1期《曾巩应用文论》)
咏柳曾巩的思想感情
咏柳讽刺、揭露得势便张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无好下场。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咏柳曾巩的思想感情,希望大家喜欢。
《咏柳》这首诗是继盛唐时期著名诗人贺知章咏柳诗之后,描写春柳的力作。但和贺知章的咏柳有一定区别。贺知章的咏柳用了拟人、物的手法,写活了柳和风,曾巩的咏柳则借柳讽刺那些势利小人。
③这两句的意思是: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临降、柳叶飘零的时候啊!
赏析
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抓住了事物的特色。使之性格化了,使人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未变初黄”,准确地点出了早春季节,此时柳树枝上刚吐新芽,正是“且莫深育只浅黄”的新柳。 第一、二句写凌乱柳枝凭借东风狂飘乱舞,第四句以“不知”一词,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 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诗歌
曾巩的主要成就在文,但亦能诗。现存诗400余首,大都写得比较质朴,雄浑超逸,含义深刻,略似其文。元代刘埙认为曾巩“平生深于经术,得其理趣;而流连光景,吟风弄月,非其好也。往往宋人诗体多尚赋,而比与兴寡,先生之诗亦然”(《隐居通议》卷七),道出了他诗歌艺术的主要特征。但他并非只善赋体,也有一些诗长于比兴,形象鲜明,颇得唐人神韵。他的各体诗中以七绝的成就最高,精深,工密,颇有风致。如《西楼》、《城南》、《咏柳》等,称得上宋代近体诗中写景抒情的佳作。就“八大家”而论,他的诗不如韩、柳、欧、王与苏轼,却胜于苏洵、苏辙。但为文所掩,不受重视。词仅存《赏南枝》一首。其诗文曾被选译成英文,在国外发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