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件结构设计要点说明

合集下载

塑胶产品结构设计要点

塑胶产品结构设计要点

塑胶产品结构设计要点1.胶厚(胶位):塑胶产品的胶厚(整体外壳)通常在0.80-3.00左右,太厚容易缩水和产生汽泡,太薄难走满胶,大型的产品胶厚取厚一点,小的产品取薄一点,一般产品取1.0-2.0为多。

而且胶位要尽可能的均匀,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局部地方可适当的厚一点或薄一点,但需渐变不可突变,要以不缩水和能走满胶为原则,一般塑料胶厚小于0.3时就很难走胶,但软胶类和橡胶在0.2-0.3的胶厚时也能走满胶。

2.加强筋(骨位):塑胶产品大部分都有加强筋,因加强筋在不增加产品整体胶厚的情况下可以大大增加其整体强度,对大型和受力的产品尤其有用,同时还能防止产品变形。

加强筋的厚度通常取整体胶厚的0.5-0.7倍,如大于0.7倍则容易缩水。

加强筋的高度较大时则要做0.5-1的斜度(因其出模阻力大),高度较矮时可不做斜度。

3.脱模斜度:塑料产品都要做脱模斜度,但高度较浅的(如一块平板)和有特殊要求的除外(但当侧壁较大而又没出模斜度时需做行位)。

出模斜度通常为1-5度,常取2度左右,具体要根据产品大小、高度、形状而定,以能顺利脱模和不影响使用功能为原则。

产品的前模斜度通常要比后模的斜度大0.5度为宜,以便产品开模事时能留在后模。

通常枕位、插穿、碰穿等地方均需做斜度,其上下断差(即大端尺寸与小端尺寸之差)单边要大于0.1以上。

4.圆角(R角):塑胶产品除特殊要求指定要锐边的地方外,在棱边处通常都要做圆角,以便减小应力集中、利于塑胶的流动和容易脱模。

最小R通常大于0.3,因太小的R模具上很难做到。

5.孔:从利于模具加工方面的角度考虑,孔最好做成形状规则简单的圆孔,尽可能不要做成复杂的异型孔,孔径不宜太小,孔深与孔径比不宜太大,因细而长的模具型心容易断、变形。

孔与产品外边缘的距离最好要大于1.5倍孔径,孔与孔之间的距离最好要大于2倍的孔径,以便产品有必要的强度。

与模具开模方向平行的孔在模具上通常上是用型心(可镶、可延伸留)或碰穿、插穿成型,与模具开模方向不平行的孔通常要做行位或斜顶,在不影响产品使用和装配的前提下,产品侧壁的孔在可能的情况下也应尽量做成能用碰穿、插穿成型的孔。

塑料模成形件结构与尺寸设计

塑料模成形件结构与尺寸设计

塑料模成形件结构与尺寸设计一、结构设计1.模具尺寸:模具尺寸的设计应考虑到产品的尺寸要求以及塑料材料的收缩率。

通常情况下,模具尺寸要比最终成型产品的尺寸大一些,根据不同的塑料材料,收缩率的大小也不同,一般在0.1%~2%之间。

2.分模方式:根据产品的外形和要求,选择合适的分模方式。

常见的分模方式有上模固定,下模活动、上模活动,下模固定,左右分模等。

分模方式要考虑到产品的形状、制造难度、模具结构以及成本等因素,力求分模平稳、生产效率高。

3.冷却系统:模具中的冷却系统对于塑料制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有很大的影响,应合理设计冷却水道的布置和尺寸。

冷却水道应尽可能地接近产品轮廓,以提高冷却效果。

同时,还要注意避免冷却不均匀导致的变形和缩短冷却时间,提高生产效率。

4.排气系统:在模具设计过程中,应考虑到塑料材料在模具中的充填和冷却过程中产生的气体需要及时排出。

排气系统的设计要尽可能地避免气泡和短针等缺陷的产生,提高产品质量。

5.料斗设计:料斗设计应合理布置料斗和喷嘴的位置,保证塑料材料均匀流入料斗中,避免堵料和喷嘴处的气泡产生。

同时,还要考虑到料斗与模具的连接方式,方便拆卸和清洁。

二、尺寸设计1.壁厚设计:产品的壁厚直接影响到成型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壁厚过大会导致成型缩短和变形,壁厚过薄会导致产品强度不足。

在设计过程中,应根据产品的用途和要求,合理控制壁厚,提高产品的质量。

2.锁模力设计:锁模力是模具分模过程中所需的力量,应根据产品的大小、结构和材料的性质来确定。

锁模力过大会增加设备的负荷,锁模力过小会导致模具分模不完全。

3.滑动件设计:针对有滑动结构的成型件,应合理设计滑块的位置和形状,保证滑块流动灵活,防止在使用过程中卡死或损坏。

同时,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滑动件与模具的配合尺寸,以确保分模顺利。

4.拉伸设计:对于有需求的拉伸结构的成型件,应合理设置拉伸杆的位置和形状,保证拉伸过程平稳,防止拉伸不均匀导致的变形或拉断现象的发生。

塑料制品的结构设计规范

塑料制品的结构设计规范

塑料制品的结构设计规范塑料制品在现代生活中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处可见的塑料制品的使用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和美好。

为了保证塑料制品的质量和功能,制品的结构设计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材料选择、结构设计和工艺控制三个方面阐述塑料制品的结构设计规范。

一、材料选择塑料制品的材料选择直接影响着塑料制品的使用寿命、强度和耐热性等性能指标。

在选择塑料制品的材料时,应该综合考虑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能,场所和使用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

一般而言,工程塑料比通用塑料具有更好的机械性能、化学稳定性和耐热性,比如PC、ABS等工程塑料。

二、结构设计1、合理的壁厚设计塑料件的壁厚是指制品壁厚与外径或内径的比值。

塑料制品的壁厚应该尽可能的薄,并且均匀一致。

因为塑料的热导率很低,导热性差,如果部分壁厚过厚,会造成热应力,导致塑料制品变形或开裂。

所以,在设计塑料制品的壁厚时,需根据使用场合、力学要求以及成本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2、结构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设计结构时需充分考虑结构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既要满足使用的要求,又要尽可能的减小结构的体积和材料消耗。

此外,结构设计时还应该考虑未来可能出现的一些异常情况,如使用环境的变化、超负荷的物理作用和力学应力等因素都应该在结构设计中进行考虑。

三、工艺控制优秀的结构设计标准是塑料制品质量保证的前提,但良好的生产工艺过程也是确保质量的关键。

生产过程中应该选择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如模具设计、注塑机选型和注射参数的调控等。

此外,应该做好产品的标准化、精细化生产和检验工作,以确保产品品质达到标准。

综上所述,塑料制品的结构设计对产品质量至关重要,必须遵循一定的规范和标准进行设计和制造。

同时,在生产过程中也需要遵循简单、精细、标准化、自动化和人性化原则。

一旦遇到质量问题,企业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及时处理,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影响公司声誉。

塑料产品结构设计注意事项

塑料产品结构设计注意事项

塑料产品结构设计注意事项1.减少应力集中:在进行结构设计时,需要避免应力集中的情况,因为这样容易导致产品的断裂和损坏。

可以通过增加圆角、过渡半径和增加支撑结构等方式来减少应力集中。

2.提高结构刚度:塑料产品通常需要具备一定的结构刚度,以保证其在使用中不易变形和破损。

为了增加产品的结构刚度,可以采用加强筋、加厚结构和增加内部支撑等方法。

3.增加产品的抗疲劳性:塑料产品在长时间使用或重复加载下容易发生疲劳破坏。

为了提高产品的抗疲劳性,可以采用设计增加圆角和过渡曲线,同时避免锐角和过渡面等设计措施。

4.考虑产品的装配性:在进行塑料产品结构设计时,应该考虑产品的装配性,使得产品易于装配和拆卸。

可以通过设计合理的拼接接口、预留装配空间和减小装配工艺难度等方式来提高产品的装配性。

5.考虑产品的可维修性:塑料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可能遭受损坏或磨损,因此需要考虑产品的可维修性。

设计时应该考虑到易损部位的更换和修理,尽量采用可拆卸结构和标准化零件,以方便维修。

6.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在进行塑料产品结构设计时,需要确保产品的安全性。

要保证塑料产品在正常使用和意外情况下都能够满足安全要求,避免出现塑料破裂、断裂和松动等情况。

可以通过增加防护结构、增加强度和使用合适的材料等方式来提高产品的安全性。

7.选择合适的材料:塑料产品的性能取决于所选用的材料。

在进行结构设计时,应根据产品的具体要求选择合适的塑料材料,考虑材料的强度、硬度、耐温性、耐化学性等指标。

同时还需要考虑材料的成本和可塑性等因素。

8.结合生产工艺:在进行塑料产品结构设计时,需要结合产品的生产工艺来考虑设计要求。

不同的生产工艺可能对产品的结构设计提出不同的要求,例如注塑工艺需要考虑产品的模具结构和塑料流动性等因素。

总结起来,塑料产品结构设计需要考虑产品的强度、刚度、抗疲劳性、装配性、可维修性、安全性和材料等因素。

只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才能设计出质量可靠、使用寿命长的塑料产品。

塑料件结构设计要点

塑料件结构设计要点

产品开发的结构设计原则:a、结构设计要合理:装配间隙合理,所有插入式的结构均应预留间隙;保证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安规测试),并适当设计合理的安全系数。

b、塑件的结构设计应综合考虑模具的可制造性,尽量简化模具的制造。

c、塑件的结构要考虑其可塑性,即零件注塑生产效率要高,尽量降低注塑的报废率。

d、考虑便于装配生产(尤其和装配不能冲突)。

e、塑件的结构尽可能采用标准、成熟的结构,所谓模块化设计。

f、能通用/公用的,尽量使用已有的零件,不新开模具。

g、兼顾成本大略的汇总下结构中常见的问题注意点,期抛砖引玉,共同提高。

1、关于塑料零件的脱模斜度:一般来说,对模塑产品的任何一个侧面,都需有一定量的脱模斜度,以便产品从模具中顺利脱出。

脱模斜度的大小一般以0.5度至1度间居多。

具体选择脱模斜度注意以下几点:a、塑件表面是光面的,尺寸精度要求高的,收缩率小的,应选用较小的脱模斜度,如0.5b、较高、较大的尺寸,根据实际计算取较小的脱模斜度,比如双筒洗衣机大桶的筋板,计算后取0.15 ° ~0.2 °。

c、塑件的收缩率大的,应选用较大的斜度值。

d、塑件壁厚较厚时,会使成型收缩增大,脱模斜度应采用较大的数值。

e、透明件脱模斜度应加大,以免引起划伤。

一•般情况下,PS料脱模斜度应不少于 2.5 °~3°,ABS及PC料脱模斜度应不小于1.5 ° ~2°。

f、带皮纹、喷砂等外观处理的塑件侧壁应根据具体情况取2° ~5°的脱模斜度,视具体的皮纹深度而定。

皮纹深度越深,脱模斜度应越大。

g、结构设计成对插时,插穿面斜度一般为1° ~3°(见后面的图示意)。

2、关于塑件的壁厚确定以及壁厚处理:合理的确定塑件的壁厚是很重要的。

塑件的壁厚首先决定于塑件的使用要求:包括零件的强度、质量成本、电气性能、尺寸稳定性以及装配等各项要求,一般壁厚都有经验值,参考类似即可确定(如熨斗一般壁厚2mm吸尘器大体为2.5mm),其中注意点如下:a、塑件壁厚应尽量均匀,避免太薄、太厚及壁厚突变,若塑件要求必须有壁厚变化,应采用渐变或圆弧过渡,否则会因引起收缩不均匀使塑件变形、影响塑件强度、影响注塑时流动性等成型工艺问题。

塑料件结构设计概述

塑料件结构设计概述

塑料件结构设计概述塑料件结构设计是指在使用塑料材料制造零部件时所涉及的设计过程。

塑料件的结构设计在产品开发的早期阶段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着产品的性能、质量和成本。

在进行塑料件结构设计时,需要考虑材料的特性、制造工艺、产品的使用环境和功能要求等多个因素。

首先,塑料件的结构设计需要考虑材料的特性。

不同的塑料材料具有不同的物理、化学和力学性能,因此在选取塑料材料时需要综合考虑其强度、韧性、刚性、耐热性、耐腐蚀性等特性。

同时,塑料材料的热胀冷缩特性也需要考虑,以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尺寸变化导致的问题。

其次,制造工艺是影响塑料件结构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塑料制品通过注塑成型、挤压成型、吹塑成型等工艺制造,不同的工艺需要不同的结构设计来保证产品的成型质量。

例如,在注塑成型中,需要考虑壁厚的均匀性、产品的冷却时间、模具的设计等因素,以避免产生缺陷,确保产品的精度和质量。

此外,产品的使用环境也是塑料件结构设计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使用环境对塑料件的耐磨性、耐腐蚀性、抗老化性等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例如,在汽车零部件的设计中,需要考虑塑料件对汽油、润滑油、酸碱溶液等的耐腐蚀性和耐高温性能。

最后,塑料件的结构设计还需要考虑产品的功能要求。

不同的产品对塑料件的形状、尺寸、连接方式等都有不同的要求。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根据产品的功能要求确定合理的结构布局和形状设计,以满足产品的使用需求。

综上所述,塑料件结构设计需要考虑材料特性、制造工艺、使用环境和功能要求等多个因素。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并通过合理的结构布局和形状设计来满足产品的性能、质量和成本要求。

通过科学合理的塑料件结构设计,可以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竞争力。

塑料产品结构设计资料

塑料产品结构设计资料

塑料产品结构设计资料目录一、零件壁厚 (1)二、脱模斜度 (4)三、圆角设计 (5)四、加强筋的设计 (7)五、支柱的设计 (8)六、螺丝柱的设计 (9)七、孔的设计 (10)八、止口的设计 (11)九、卡扣的设计 (13)十、反止口的设计 (18)零件设计必须满足来自于零件制造端的要求,对通过注射加工工艺而获得的塑胶件也是如此。

在满足产品功能、质量以及外观等要求下,塑胶件设计必须使得注射模具加工简单、成本低,同时零件注射时间短、效率高、零件缺陷少、质量高,这就是面向注射加工的设计。

现将详细介绍塑胶件设计指南,使得塑胶件设计是面向注射加工的设计。

一、零件壁厚在塑胶件的设计中,零件壁厚是首先考虑的参数,零件壁厚决定了零件的力学性能、零件的外观、零件的可注射性以及零件的成本等。

可以说,零件壁厚的选择和设计决定了零件设计的成功与失败。

1、零件壁厚必须适中由于塑胶材料的特性和注射工艺的特殊性,塑胶件的壁厚必须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不能太薄,也不能太厚。

壁厚太小,零件注射时流动阻力大,塑胶熔料很难充满整个型腔,不得不通过性能更高的注射设备来获得更高的充填速度和注射压力。

壁厚太大,零件冷却时间增加,零件成型周期增加,零件生产效率低;同时过大的壁厚很容易造成零件产生缩水、气孔、翘曲等质量问题。

零件壁厚可根据材料的不同及产品外形尺寸的大小来选择,其范围一般为0.6~6.0mm,常用的厚度一般在1.5~3.0mm之间。

表1是常用塑料件料厚推荐值,小型产品是指最大外形尺寸L<80.0mm,中型产品是指最大外形尺寸为80.0mm<L<200.0mm,大型产品是指最大外形尺寸L>200.0mm。

表1 常用塑料件料厚推荐值(单位mm)2、尽量减少零件壁厚决定塑胶件壁厚的关键因素包括:1)零件的结构强度是否足够。

一般来说,壁厚越大,零件强度越好。

但零件壁厚超过一定范围时,由于缩水和气孔等质量问题的产生,增加零件壁厚反而会降低零件强度。

产品结构设计——塑胶件结构设计基本原则

产品结构设计——塑胶件结构设计基本原则

——塑胶件结构设计基本原则塑胶件结构设计基本原则1.避免翘曲准则2.细长筋受拉准则3.避免内切准则4.避免尖锐棱角准则1.避免翘曲准则翘曲现象经常出现于塑料构件中,所以塑料件的结构设计应特别注意避免翘曲。

翘曲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模塑成型过程中,构件冷却不均匀,产生内应力,引起翘曲变形。

造成冷却不均匀的原因主要有三种:(1)材料分布不均匀;(2)散热边界条件不均匀;(3)结构不对称。

1.避免翘曲准则壁厚不均匀的构件易出现却不均匀现象,从而导致构件翘曲变形。

在因构件本身功能要求的限制无法做到的情况下,应在两不同壁厚之间留有缓慢的过渡段。

不合理结构合理结构1.避免翘曲准则壁厚过大的塑件内部易产生空洞等缺陷,所以常设置加强筋提高构件的刚度。

过薄或过厚的加强筋也会导致构件的翘曲变形。

加强筋的壁厚要与底板壁厚相当,不要超过底板的壁厚。

不合理结构合理结构s 0.6s3s1.避免翘曲准则壁厚均匀的塑件也会产生翘曲变形,下图左侧的大平板从几何形状上来说完全均匀,但冷却不均匀;外部冷却快,内部冷却慢;板越大,不均匀越严重。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将平板改成拱板,下图右图所示,这样提高了板的抗弯刚度,从而有利于减少或消除构件的翘曲变形。

不合理结构合理结构1.避免翘曲准则另一种因冷却不均匀而产生翘曲变形的结构是带拐角的塑件。

拐角内外散热速度不一样,内慢外快。

解决的措施是加大内拐角的散热面积,改直角为倒角或设置一槽。

不合理结构合理结构2.细长筋受拉准则加强筋是塑胶件中的常见结构,一般比较细长。

塑料的弹性模量很低,所以易出现失稳问题,特别是细长结构。

应使细长筋尽量处于受拉状态。

不合理结构合理结构3.避免内切准则有内切结构无法直接脱模,必须用模芯或侧向抽芯机构,增大了模具制造的复杂性,从而增加了模具成本。

塑料件的结构设计应考虑到脱模的可能与方便,应避免有内切的结构。

下图左侧结构内外都有内切问题,即不可能用单一模具制作,从而增大模具的制造成本,其改进结构如右图所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品开发的结构设计原则:
a、结构设计要合理:装配间隙合理,所有插入式的结构均应预留间隙;保证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安规测试),并适当设计合理的安全系数。

b、塑件的结构设计应综合考虑模具的可制造性,尽量简化模具的制造。

c、塑件的结构要考虑其可塑性,即零件注塑生产效率要高,尽量降低注塑的报废率。

d、考虑便于装配生产(尤其和装配不能冲突)。

e、塑件的结构尽可能采用标准、成熟的结构,所谓模块化设计。

f、能通用/公用的,尽量使用已有的零件,不新开模具。

g、兼顾成本
大略的汇总下结构中常见的问题注意点,期抛砖引玉,共同提高。

1、关于塑料零件的脱模斜度:
一般来说,对模塑产品的任何一个侧面,都需有一定量的脱模斜度,以便产品从模具中顺利脱出。

脱模斜度的大小一般以0.5度至1度间居多。

具体选择脱模斜度注意以下几点:
a、塑件表面是光面的,尺寸精度要求高的,收缩率小的,应选用较小的脱模斜度,如0.5°。

b、较高、较大的尺寸,根据实际计算取较小的脱模斜度,比如双筒洗衣机大桶的筋板,计算后取0.15°~0.2°。

c、塑件的收缩率大的,应选用较大的斜度值。

d、塑件壁厚较厚时,会使成型收缩增大,脱模斜度应采用较大的数值。

e、透明件脱模斜度应加大,以免引起划伤。

一般情况下,PS料脱模斜度应不少于2.5°~3°,ABS及PC料脱模斜度应不小于1.5°~2°。

f、带皮纹、喷砂等外观处理的塑件侧壁应根据具体情况取2°~5°的脱模斜度,视具体的皮纹深度而定。

皮纹深度越深,脱模斜度应越大。

g、结构设计成对插时,插穿面斜度一般为1°~3°(见后面的图示意)。

2、关于塑件的壁厚确定以及壁厚处理:
合理的确定塑件的壁厚是很重要的。

塑件的壁厚首先决定于塑件的使用要求:包括零件的强度、质量成本、电气性能、尺寸稳定性以及装配等各项要求,一般壁厚都有经验值,参考类似即可确定(如熨斗一般壁厚2mm,吸尘器大体为2.5mm),其中注意点如下:
a、塑件壁厚应尽量均匀,避免太薄、太厚及壁厚突变,若塑件要求必须有壁厚变化,应采用渐变或圆弧过渡,否则会因引起收缩不均匀使塑件变形、影响塑件强度、影响注塑时流动性等成型工艺问题。

b、塑件壁厚一般在1—5mm范围内。

而最常用的数值为2—3mm。

c、常用塑料塑件的最小壁厚及常用壁厚推荐值:(mm)
d、尽量不要将加强筋和螺钉柱设计的太厚,一般建议取本体壁厚的一半较保险,否则容易引起缩影等外观问题
e、尽量不要将零件设计成单独的平板,尺寸很小另论,否则变形导致零件不平整
3、关于塑件的加强:
为了确保塑件的强度和刚性,而又不致使塑件的壁厚过厚,可以在塑件的适当部位设置加强筋。

加强筋还可以避免塑件的变形,在某些情况下,加强筋还可以改善塑件成型过程中塑料流动的情况。

a、加强筋的厚度不应大于壁厚的1/2,以免引起塑件表面缩影;同时从成型流动性考虑,最小不宜低于0.8mm。

b、在必须采用较大的加强筋时,在容易形成缩痕的部位可以设计成纹理,来遮盖缩痕。

c、加强筋应加脱模斜度,筋应标注大端尺寸(但是考虑加工工艺,3D图上可以不做出,模具加工时EDM加工会自然产生斜度,高精度零件另论)
d、除特殊要求外,加强筋应尽可能矮,加强筋的高不要超过(3~4)*T(T为零件厚度)
小技巧:把表面制成拱形和波形也是增加强度和刚性的方法之一。

下图示意筋的设计要点:
4、关于塑件的圆角设计:
在塑件设计过程中,为了避免应力集中,提高塑件强度,改善塑件的流动情况及便于脱模,在塑件的各面或内部连接处,应采用圆弧过度。

另外,塑件上的圆角对于模具制造和机械加工及提高模具强度,也是不可少的。

在塑件结构上无特殊要求时,塑件的各转角处均应有半径不小于0.5~1mm的圆角。

允许的情况下,圆角应尽量大。

对于内外表面的拐角处,外圆角应为内圆角加壁厚,可减少内应力,并能保证壁厚均匀一致。

5、关于塑件的合页式结构设计:
6、关于塑件的螺钉柱设计:
塑件之间的连接常采用自攻螺钉的连接方式,在螺钉柱的设计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a、在允许的情况下,螺钉柱应尽量低一点
b、应加一字形或十字形斜筋保证螺钉柱的强度,并考虑防止缩影
c、外观要求严格的表面螺钉柱应做斜顶式的结构以防止缩影,见下图示意:
d、螺钉柱内侧应加倒角,利于螺钉的安装,倒角大小一般为(1~1.5)X45°,个人建议使用下图第二个方案:
螺钉柱的内外直径应符合加工工艺性,优先选用值:
7、关于嵌件设计:
在嵌件的设计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a、嵌件周围塑料层厚度不宜太薄,否则会因收缩而破裂。

b、嵌件各尖角部位应倒圆角,这样可减少内应力。

c、嵌件在塑件中应固定牢固,可采用开槽、加凸台,或滚花结构。

d、在设计中应考虑嵌件在模具中便于安装,正确和牢固定位,成型时有利于塑料流动,模具制造方便。

注塑成型时,塑件会收缩,金属件不会收缩,所以嵌件周围会产生内应力,过大则塑件开裂,解决办法,其一是塑件包围嵌件的尺寸不要太薄,其次,选择弹性较好,收缩率较小的塑胶材料,比如ABS,PC等,而脆性材料则不适合嵌件,比如PS。

8、外观要求及材料、收缩率、分型面:
在产品开发设计,作为开发工程师应该了解:
a、产品使用的材料
b、外观光洁度要求,如镜面、皮纹、喷砂、亚光、喷漆等,以及需处理的范围。

还需与客户以及模具厂沟通确定以下:
a、分型面的位置、滑块抽芯允许的分型线位置,允许设浇口的位置、哪些地方不允许有顶出痕迹…
b、若塑件上需塑出文字、符号等标识,应落实文字、符号的大小、深度、位置等。

c、对塑件成型后难以避免的缺陷如:融接痕、微量收缩等应向客户提出,征得客户的认可。

并尽量采取措施减轻缺陷。

d、修饰特征如logo,塑件上刻字等,宜设计先沉下然后凸起,模具加工时为下凹,加工容易实现。

常用塑料及收缩率如下表:(含添加剂及其他特殊要求的材料视具体牌号及客户要求定)其他见下图:
1、分型面尽量不要有台阶,可以改为斜面,便于修边以及模具加工,也便于精度实现;分型面能平面不要斜面,能斜面不要曲面等等。

2、螺钉柱防止缩影可以加火山口,如下示意:
9、关于强制脱模的结构设计要点:
尺寸允许如下,且强脱的地方全部做成斜面和R角过渡,不能尖角。

10、一些结构优化举例:
关于产品一些圆角处理的地方。

下图是一个产品扣线卡槽,以前的产品在设计时是没有加小圆角的,后来再才发现一个松下的产品上不是这样做的,他们是在转角的地方加了一个小圆角,防止线材破皮,这样小小的人性化设计。

上图:需要加圆角的地方
如果直接加上圆角的话会有倒扣出不了模,所以结构上要改进一下,如下图所示:
如何改进呢?我们可以在圆角处再起一级:
脱模检测分析,模具问题解决。

再看另外一个常见的例子。

如图所示:对于这样的矩形通孔,往往会忘记做一些圆角处理,如果要在四个拐角处加上小
圆角,出来的效果也许就不一样,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小缺陷。

这样做的目的很简单,防止在出模时由于应力集中,会有拉白拉裂等现象,一般留个0.5mm左右的小圆角就行了,也不影响外观和功能。

关于产品保修贴,规格贴的一些问题。

象这些诸如标贴凹槽,还有一些孔位,我们都要说明清楚是要留出来,还是需要镶出来,不同做法出来的效果也是不同的,如下图:
这个地方前模上需要留出,所以会有相应的小圆角,如果需要利角的话就需要镶出来。

在图纸上尽量表达出来,这些小的细节,工程师不去提出来,往往模厂会遗漏掉。

关于合壳螺钉柱的一些细节。

紧固的螺钉柱要注意其强度问题,根据产品的要求,要经得起跌落实验这一关,另外也常遇到跌落时,连根拨起的现象和打螺钉爆裂的情况。

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这些问题,留有一定的余量。

对于螺孔的内外径要给出合适的尺寸,外径不宜过大,大了有可能缩水,内径偏小容易爆裂,过大了要容易滑牙,根据对产品特性的了解给出恰当的经验值。

举个简单的小例子:
如下图:锁壳螺丝柱的配合端面,更改之前第一个图,更改后见第二个图。

模具对插结构。

结构中常见散热孔,不建议直接切槽散热,这样透光可以看见内配线,给人产品低档的感觉,可以改为侧面散热,即做成百叶窗式的结构:
其他细节:手穿过的尺寸不少于30*90,若出口到欧美,建议30*100以上,手持式的,手握的尺寸,如手柄,(25~30)*(30~35),手提的面积尺寸不少于15mm,指甲抠起的尺寸不少于4~5mm。

11、塑件自攻螺钉规格尺寸表:
12、3D结构设计完成后,工程师自检以及开模前与模具厂需要检讨的:
a、自检:零件有没有未完全约束的情况;零件是否有干涉(结构设计时经常干涉分析),配合的间隙是否合理;所有的设计数据是否可以在装配模式下再生成功(结构设计时经常再生分析)……
b、自检:产品厚度是否分布均匀(多做剖视图检查)
c、自检:产品是否有拔模,或存在倒勾(拔模检测,做剖视图检查)
d、模具厂讨论:产品分模线的具体位置,是否可以接受,对外观的影响程度
e、模具厂讨论:模具的进料方式,进料点以及所产生的结合线是否接受
f、模具厂讨论:斜顶、滑块的位置是否足够,产生的分型线是否被接受
g、模具厂讨论:其它特殊要求,比如模具的材质和寿命,产品表面的要求,咬花面的规格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