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下册创造必要条件 认识事物的本质

合集下载

《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本质》政治教案

《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本质》政治教案

《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本质》政治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事物本质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2.培养学生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事物本质的含义、创造必要条件的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本质。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事物本质吗?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事物本质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三、课堂讲解1.讲解事物本质的含义:事物本质是事物固有的内在属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2.讲解创造必要条件的方法:观察、实验、调查、分析、归纳、推理等。

四、案例分析1.让学生分析教材中的案例,理解如何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本质。

2.教师点评并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问:什么是事物本质?如何创造必要条件?二、课堂讲解1.讲解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本质。

2.举例说明: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手段,发现事物的本质属性。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本质?四、实践环节1.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本质。

五、课堂小结2.教师点评并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问: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本质?1.讲解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政治素养。

2.举例说明: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手段,发现事物的本质属性,并应用于实际生活。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政治素养?四、实践环节1.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本质。

五、课堂小结2.教师点评并布置作业。

六、作业布置1.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本质的实践报告。

2.预习下节课的内容,做好学习准备。

高中政治 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本质课件 新必修4高二

高中政治 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本质课件 新必修4高二

方法论:学习知识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 两个条件,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1.进入人脑的感性材料,往往是个别的, 彼此分离的,这就需要把它们综合起来 进行思考,从总体上进行研究,我们把 这一过程称之为( )
C
A.去伪存真 C.由此及彼
B.去粗取精 D.由表及里
2.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关键是(
孔子也是这样。
情感爆发
复习提问
1. 什么是感性认识?什么是理性认识?
2.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是 认识的低级阶段
区别
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以 概念、判断、推理等抽象 象的形式反映事物
6.上述实验结果表明 A.感性认识具有欺骗性,是假象
B.感性认识不是对事物的真实反映
C
C.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可靠
D.理性认识不依赖于感觉
7.一些商家利用人们的上述弱点,达到 多赚取不义之财的目的。为了防止上当受骗, 从哲学角度看我们应该 A.对现象进行理性分析,认识事物本质
A
B.舍弃感性认识,多学习科学消费知
①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②形象思维的随机性 ③理性认识的创造性 ④感性认识的可靠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B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 话主要说明
A.思考比学习更重要
C
B.要正确处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C.思考在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过程中,起 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D.科学理论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极其巨大 的指导作用
what
在质上要求“合乎实际” 而不是错觉 在量上要求“十分丰富” 而不是零碎不全 根本途径:参加实践—进行观察、调

高二政治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本质

高二政治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本质

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关键是什么?
高二政治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本 质
(2)运用科学的思维方 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 制作----这是关键性条件
1、“去粗取精”:进入人脑的 感性材料,对于分析事物的本 质和规律来说,有的比较重要, 有的比较次要。这就需要进行 分析,需要筛选。
2、“去伪存真”:进入人脑的 感性材料,有一些可能是虚假 的,这样的材料不能作为认识 事物本质和规律的依据,这就 需要分析,需要鉴别。
2.创造两个条件,必须发 挥主观能动性
(1)要占有大量的可靠的感 性材料,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2)要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 的加工制作,必须发挥主观能 动性
小结
两 前提:占有十分丰富、
创造必要条件个 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认识事物本质条 关键:运用科学的

思维方法对感性材 料进行加工制作
实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B 高二政治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本

6.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是不可分割的整个思维过程。
经过这一过程
B
A.才能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 的统一
B.才能获得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C.才能实现认识的扩展和推移
D.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高二政治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本 质
7.感性认识在数量上的总和并不等于理性认
看戏”会有真知灼见吗?为什么?
高二政治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本 质
1、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的起点, 但是,不是任何感性认识都能 上升为理性认识。
2、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 感性认识才有可能上升为理性 认识。
获得感性材料的根本途径是什 么?
高二政治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本 质

高中政治 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本质课件 新人教必修4高二

高中政治 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本质课件 新人教必修4高二
智力题中,能否得到正确答案,主要取决于
B ①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②形象思维的随机性
③理性认识的创造性 ④感性认识的可靠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
话主要说明
A.思考比学习更重要
C
B.要正确处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C.思考在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过程中,起 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④人们要获得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充分发挥主 观能动性,自觉创造条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9.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是不可分割的整个思维过程。
经过这一过程
B
A.才能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
的统一
B.才能获得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C.才能实现认识的扩展和推移
D.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以 概念、判断、推理等抽象 思维的形式反映事物
具有具体、生动、形象的特点 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
联系 (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 展到理性认识
(2)它们都是人的认识,其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 客观的,二者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我 想 上 学!
叔叔、阿姨,可怜可怜我吧!
两 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个 条
——前提
件 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
制作——关键
方法论:学习知识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 两个条件,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1.进入人脑的感性材料,往往是个别的,
彼此分离的,这就需要把它们综合起来
进行思考,从总体上进行研究,我们把
C 这一过程称之为(
C.减少盲目消费,坚持勤俭节约

2019-2020年高二政治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本质

2019-2020年高二政治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本质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2、过程与方法:体验两个条件的取得都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两个条件的分析,比较它们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分析比较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第二个条件难点第二个条件中的“由此及彼”和“由表及里”教学方法讲解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程序学生活动学生通过对上一课知识内容的回答,巩固所学知识,温故知新。

——现象与本质的联系;——认识的根本任务;——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本质。

——两类。

第谷是一类,他的工作主要是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开普勒和牛顿是一类,他们对第谷的材料进行了加工、制作,最终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注意其中的两方面规定性:一是“十分丰富”,说明在量上应该足够充足;二是“合乎实际”,说明在质上应该科学准确。

它为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提供了可能性。

巴甫洛夫说:“鸟的翅膀无论怎样完善,若不借空气支持,是不能使鸟上升的。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

”看图P15“人脑好比加一个工厂”,理解相关内容。

——是一个“筛选”的过程;(抓重点,抓主流)——是一个“鉴别”的过程;——符合辩证法联系的观点。

没个步骤都让学生举些生动的例子来辅助说明。

从整体上把握整个思维过程的连续性、不可分割性。

《善思——成功之舟》,说明思考的重要性,启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多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只是读书,却不开动脑筋去思考,就难以有收获;只是空想,却不去读书学习,就会处于“危险”的境地。

教师活动复习提问1.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什么?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怎样的?导入新课分析:P14毛泽东语录,回答问题,1.为什么要以现象为先导?2.为什么“一进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3.怎样做到“一进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学习新课阅读分析P14小字的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中提到在万有引力发现过程中的三个人可以分为几类?为什么?1、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前提)(1)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2019-2020年高二政治创造必要条件 认识事物本质

2019-2020年高二政治创造必要条件 认识事物本质

【重点】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难点】第二个条件中的“由此及彼”和“由表及里”;【素质要求】⑴知识方面:理解:①能够结合事例表明,实现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什么必须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而关键为什么是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②能够联系第一节的知识,说明要创造两个条件实现认识的飞跃,必须自觉地发挥主观能动性;⑵能力方面:①通过对两个条件的分析,比较它们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分析比较能力;②通过对第二个条件中分层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③通过教学,使学生能体会到怎样提高自己的能力,以学好科学文化知识;⑶觉悟方面: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体会到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很不容易的,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从而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复习提问:1.举例说明认识有什么作用?是不是任何认识都能指导实践,推动客观事物的发展?2."感性认识多了,就成为理性认识。

"这个说法对吗?(设计这个问题,一是复习上节课的知识,进一步明确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指导实践,只有正确的理性认识,只有科学理论,才能指导实践获得成功;是引出怎样才能获得正确的理性认识,从而导人新课。

)导入新课:(教师在小结学生的回答后,提出问题)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获得真理性的认识,是人类苦苦追求探索的问题,为了少走弯路,人们在认识世界的同时,也在研究探讨人怎样认识世界的问题。

人怎样才能获得正确的理性认识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讲授新课:二、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的本质(板书)先请看两例:两小儿辩日之远近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孟,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辩日》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哲学启示呢?(同学回答后,教师总结)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①两小儿想要探索宇宙的奥秘,显然探索的仍是事物的现象问题;②两小儿掌握的感性认识(现象)太少;③两小儿没有对材料进行加工,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

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本质

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本质

马克思与《资本论》 马克思与《资本论》 试一试
你能说说马克思写作《资本论》 你能说说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过 是如何体现“ 程,是如何体现“感性认识上升到理 性认识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的吗? 性认识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的吗?
议一议
《资本论》的写作过程 资本论》 又体现了什么样的思维 过程? 过程?
2、实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实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练习
1、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前提是 、 ( B ) A、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 B、发挥主观能动性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 、 C、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大量可靠别的感性材料 、 D、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
练习
2、“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 、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是( ABD 由表及里” ) A、不可分割的整个思维过程 、 B、一个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动大脑的 、一个发挥主观能动性、 过程 C、获得感性认识的过程 、 D、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与综 、 合的思考过程
去粗取精 分析 去伪存真 感性 材料 由此及彼 综合 由表及里
科 学 思 维 过 程
理性 认识
议一议
大家在讨论问题时常说: 大家在讨论问题时常说: 让我想一想” “让我想一想”,请举出例 子说明“想一想” 子说明“想一想”的意思是 什么? 什么?
3、学生学习知识同样需要创造两个条件 、
二、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本质 1、 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 、 的条件 1)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逻辑的感性材料 ) 2) 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 ) 制作 2、 实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 必须发挥主观能 、 实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动性 3、学生学习知识同样必须创造两个条件 、

高二政治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本质36页PPT

高二政治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本质36页PPT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高二政治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本质
11、获得的成功越大,就越令人高兴 。野心 是使人 勤奋的 原因, 节制使 人枯萎 。 12、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如同种树 ,先有 根茎, 再有枝 叶,尔 后花实 ,好好 劳动, 不要想 太多, 那样只 会使人 胆孝懒 惰,因 为不实 践,甚 至不接 触社会 ,难道 你是野 人。(名 言网) 13、不怕,不悔(虽然只有四个字,但 常看常 新。 14、我在心里默默地为每一个人祝福 。我爱 自己, 我用清 洁与节 制来珍 惜我的 身体, 我用智 慧和知 识充实 我的头 脑。 15、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 农夫不 会播下 一粒玉 米,如 果他不 曾希望 它长成 种籽; 单身汉 不会娶 妻,如 果他不 曾希望 有小孩 ;商人 或手艺 人不会 工作, 如果他 不曾希 望因此 而有收 益。-- 马钉路 德。
谢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的本质一、课前预习★预习指南1.学习目标:知识点识记理解运用实现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2.学法建议:学习本框时,可以运用类比推导法和图解法突破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必备条件这一重点和难点。

3.情景导入: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1)漫画蕴含的哲理是什么?(2)应怎样才能认识“换时装”的实质?[提示](1)漫画蕴涵的哲理是: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2)人们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这样才能透过“换时装”的现象,揭露国民党反动派披着“民主”的外衣、实行专科统治的本质。

从封建帝王到北洋军阀,再到国民党反动派,“时装”换了一件又一件,但专利的本质并没有变。

★信息点击新式坦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在诺曼底登陆,一举击溃德军防线。

此番胜利与新式坦克的发明与运用息息相关。

1944年1月一个寒冷的黑夜,一艘英国小型潜艇悄悄地潜到法国诺曼底附近的海岸,两名突击队员上了海滩后,一边观察有无德国哨兵,一边小心翼翼地摸索前进,他俩侦察了20余次,带回了大量的沙土样品。

岩石工程专家对沙土样品进行了分析,发现法国诺曼底海滩的沙土黏土含量高、黏I生大,通过计算,专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如果不采取措施,盟军的重型坦克在登上海岸后,将不可避免地陷入黏性过大的沙土中而无法动弹。

根据专家的分析报告,盟军的后勤保障部门发明了一种新式坦克。

这种坦克前头带有一卷钢席,当它登上海滩后,就开始不断地铺设钢席,形成一条钢席道路,使坦克不致陷入泥潭中。

1944年6月5日深夜,盟军将准备了许久的诺曼底登陆作战计划付诸实施。

新式坦克在海滩上铺下了一条条钢席道路,冲破了德军的防线,取得了诺曼底登陆的成功。

善思——成功之舟杨格是美国新墨西哥州高原地区的一个苹果园主。

他曾说过:“你想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吗?你想成为大众的好朋友吗?那你就多动动脑筋吧!要实干,要动脑这是项重要的。

”杨格每年都将苹果装箱发往各地。

他登出的广告与众不同:“如果你对收到的苹果有不满之处,请函告本人。

苹果不必退还,货款照退无误。

”他的广告,每年都招来大批买主。

高原地区的苹果风味佳美,买主很是满意,所以,从未有人提出退款的要求。

可是有一年一场特大冰雹袭击了果园,把结满枝头的大红苹果打得遍体鳞伤。

杨格看着斑痕累累的苹果哀叹:“这下完了,我已订出9000多吨货呀!”这么难看的苹果是发货等索赔呢?还是认赔不发货呢?杨格苦苦思索,一筹莫展。

他随手拿起一个苹果吃了起来。

苹果清香扑鼻,汁浓爽口,可就是样子实在不好看。

一天夜里,一个绝妙的主意使他兴奋地从床上跳起来。

他决定马上把苹果发运出去。

买主收到杨格发来的苹果,打箱一看,里面有张纸片写着:“这批个个带伤,但请看好,这是冰雹打出的疤痕,是高原地区出产的苹果的特有的标记。

这种苹果果紧内实,具有妙不可言的果糖味道。

”买主半信半疑地咬了一口这满是雹痕的苹果:“哈,味道真棒!高原特有的味道。

”杨格开动脑筋。

用一张纸避免了一次很大的损失。

打那以后,人们还专门要求杨格提供带疤痕的苹果呢。

勤用脑,善用脑,是达到成功彼岸之舟。

二、课堂释疑★要点直击1.任何感性认识都能上升为理性认识吗?这种说法不正确。

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1)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的起点,但不是任何感性认识都能上升为理性认识,只有具备了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感性认识才有可能上升为理性认识。

发挥主观能动性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前提。

(2)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

这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关键。

其中,思考在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怎样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1)进入人脑的感性材料,对分析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来说,有的比较重要,有的比较次要,这就需要分析。

需要筛选。

我们把这称之为“去粗取精”。

(2)进入人脑的感性材料,有一些可能是虚假的,这样的材料不能作为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依据,这就需要分析,需要鉴别。

我们把这称之为“去伪存真”。

(3)进入人脑的感性材料,往往是个别的、彼此分离的,这就需要把它们综合起来进行思考,从总体上进行研究。

我们把这称之为“由此及彼”。

(4)进入人脑的感性材料,毕竟是属于事物现象方面的东西、表面的东西,人们的认识切忌表面化。

因此应当通过表面的东西发现隐藏在其中的内在的联系和内在的规律性。

我们把这称之为“由表及单”。

3.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虽然二者在认识中的地位、作用、特点有所不同,在二者的关系中,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是获得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

但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惟一来源。

所以,不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也不管是何种途径获得的认识,归根到底都是来源于实践。

因此,认为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的观点是错误的。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2.教学难点:第二个条件中的“由此及彼”和“由表及里”。

★案例精析【例1】(单项选择题)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

”毛泽东说:“多思出智慧。

”这说明 ( )A.思考在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B.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C.现象是入门的先导,认识了现象也就认识了本质D.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有一个过程,要从现象开始【解答】A【点评】本题考查对思考的重要性的认识。

题干中心强调思考在人们认识事物中的作用,A项符合题意要求。

B项是讲认识事物不是轻而易举的,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即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C项中认为认识了现象也就认识了本质是错误的。

因为现象是表面的东西,本质是内在的东西,二者有严格区别,现象不等于本质;D 项是讲认识事物的过程,与题无关。

故B、C、D项都排除。

【例2】(不定项选择题)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就士大夫和渔工水师没有正确认识到“钟声”产生的原因时指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这句话蕴含的哲学道理包括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认识正确与否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D.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解答】BD【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石钟山“钟声”产生的原因问题的哲学思考。

苏轼认为士大夫和渔工水师都没有正确认识。

因为士大夫没有亲自实地考察,仅凭主观猜测,不可能产生正确认识,这里包含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道理;渔工水师虽然身临其境,有不少感性认识,但由于知识的肤浅“而不能言”,因此,B、D项为正确选项。

A、C项与题目无关,不能入选。

【例3】(简答题)如何理解“古今中外,一些在科学上有成就的人,都是既勇于和善于实践,又勤于思索的人”?【解答】⑴这段话说明,科学理论的获得是一个在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想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⑵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实现这一飞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勇于和善于实践”即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勤于和善于思索”,既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这两个条件的实现,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抽象思维能力。

实践上的懦夫、思想上的懒汉,是不能正确实现这一飞跃的。

古今中外凡是有重大发明创造的人,都是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典范。

我们要立志成才,必须既勇于实践,掌握丰富感性材料,又要善于思考。

【点评】首先要对命题进行分析,所谓在科学上有成就就是指获得科学理论,而要获得科学理论必须要经过实践,付出艰苦的劳动,占有大量的感性材料,并运用科学思维方法进行加工制作。

因此,这一命题揭示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只要正确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就不难对此做出正确回答。

【例4】(辨析题)丰富的感性认识的总和,就是理性认识。

【解答】(1)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它们的区别不是量的区别而是质的区别。

丰富的感性认识的总和仍是感性认识。

(2)占有丰富的感性材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重要条件,但还不够,还需要有第二个条件,即对这些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综合,找出其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以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途径。

考查的能力有记忆能力、理解能力、辨别能力、比较能力、把握知识内在联系的能力。

材料中的观点认为,大量的感性认识加在一起,就是理性认识。

根据题意,我们选取的知识点是,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条件,一是要占有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二是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由此我们可知材料中的观点是错误的,它只提到了第一个条件,而忽视了第二个关键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