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高粱评论
当代中国文艺作品评论:《红高粱》

当代中国文艺作品评论:《红高粱》
《红高粱》是中国著名作家莫言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部被广泛传诵和影响力巨大的文艺作品。
小说以中国山村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家族三代人的爱情、仇恨、生死离别等人性命题,同时也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变迁和人民群众的命运。
作品的标题“红高粱”寓意深刻,高粱是一种耐旱、耐寒、高产的作物,也是中国农村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象征着中国农民的生命力和希望;而“红”则象征着中国人民奋斗的鲜血和牺牲,以及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小说中的主人公叶藏,是一位在历史洪流中颠沛流离的人物,他在家族和国家命运的纠缠中寻找自我与信仰。
在小说中,叶藏虽然经历了家族的兴衰、战争的浩劫,但依然对生命充满着希望和热爱,他的坚韧与执着、智慧与勇气,以及对命运的抗争,让人们为之动容。
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也是作者刻画得非常生动鲜明的。
她们或是倔强、或是聪明、或是柔情似水,但无论何种性格,都表现出了中国妇女的独特魅力和生命力。
在叙事风格上,莫言采用了传统文学的手法,如意境描写、意象运用、叙事技巧等,同时又结合了现代文学的特色,如独特的语言风格、多元化的叙述视角等,使得整个小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思想深度。
《红高粱》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艺巨作,它以其深刻的人物刻画、瑰丽的想象、鲜明的叙述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学的一座里程碑,也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红高粱 影评

红高粱影评
《红高粱》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的经典电影,它以中国北方的乡村为背景,讲
述了一个家族在战乱年代的生活故事。
这部电影不仅在视觉上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且在情感上也让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首先,电影的视觉呈现令人惊叹。
张艺谋导演以其独特的镜头语言和精湛的摄
影技巧,将北方乡村的风土人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从金黄色的高粱地,到红色的火把,再到黑白分明的冰雪世界,每一帧画面都充满了诗意和美感。
观众仿佛置身于画卷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其次,电影所展现的家族故事也让人动容。
主人公祥子在战乱年代艰难生存,
他的坚韧和勇气令人敬佩。
而他与妻子的爱情故事也让人感到心疼,他们在苦难中相互扶持,共同面对生活的挑战。
此外,影片还展现了家族成员之间的纠葛和矛盾,以及他们对家族传统和责任的思考,这些情感元素都让观众产生了共鸣。
最后,电影中的音乐也是一大亮点。
《红高粱》的配乐极具特色,它将中国北
方的民间音乐和现代音乐相结合,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
音乐与画面相得益彰,使整部电影更加生动和感人。
总的来说,电影《红高粱》以其精湛的视觉呈现、动人的故事情节和独特的音乐,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不仅是一部关于家族、爱情和生存的电影,更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和情感共鸣的佳作。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也因其出色的表现,获得了多项国际大奖,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红高粱影评

《红高粱》影片赏析前言《红高粱》以“我”的回忆为叙事角度,通过“我爷爷”和“我奶奶”富有传奇色彩的“爱清结合”与“抗日战争”故事,表现了敢爱敢恨、敢生敢死的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
在日本侵略、践踏、摧残的暴行面前,用凝重、悲壮的曲调唱出了中华民族生命自由的不屈之歌。
从一个观众的角度,看完《红高粱》之后,整个人都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在观影过程中,视觉的色彩冲击力和听觉上的音效影响力,让我不得不一直保持着一种敬畏看完全片。
因为在这些色彩和声音,我感受到一种强烈的精神魅力和不可抵挡的矛盾美感。
观影过后,我沉默了很久很久,我贪婪地回味并咀嚼电影给我的每一丝感受,为我在观影时迸发出的思考寻找答案。
观影不久,我想趁余温未消,以此文记录下我对《红高粱》真实的感受和思考。
接下来,我将分别从色彩、音乐、美感和精神层面,谈一谈我眼中的红高粱。
一.色彩的冲击《红高粱》的画面选择以红色为基调,不仅对观众产生了强烈的视觉中级,也传达了影片所承载的一系列象征意义。
在这一片红色中,融入了太多的情感、象征和精神。
从最初象征生命力、如火如荼的红高粱、新娘的红袄、红鞋、红盖头、影片中频频出现的红高粱酒,到最后布满银幕的红色鲜血,这一红色的展现极其具有感染力,经过导演的精心设计,与故事情节和影片内涵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为全片打造了恢弘壮烈的基调。
影片开始,映入眼帘的就是火红色的海洋,“我奶奶”那象征喜庆的大红嫁妆,红盖头,红褂,红裤,红鞋,大红花轿,直接给观众带来了视觉冲击,给人们心里带来了一次红色的洗礼。
“颠轿”部分在黄土高坡那极度贫瘠,寸草不生的地方,火红的大花轿在土黄色高坡的尘土飞扬中左右摇摆,上下颠簸起伏,在视觉上让人极度兴奋,但是在颠簸之中又让人感受到“我奶奶”即将面临灰暗无光生活的悲惨境况。
“日本人说来就来”直接将影片自然地分成了两个部分,后半部分正是借用鲜血和日食的红光,表达了中华儿女不畏强暴、浴血奋战到底的优良品质。
“活剥”这一部分同样给了我极大的冲击力。
影评《红高粱》

重庆邮电大学实践教学论文电影《红高粱》影评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指导老师:许贺双艳老师组长:倪蔚帆组员:苏婷,靳潇洒,伍永红组员:余思慧,邓瑾,李小燕2011年 05 月《红高粱》影评摘要:《红高粱》是一个具有神话意味的传说,这部片子通过颠轿、野合、祭酒和埋雷炸日本鬼子等故事情节来向观众展现出一种敢爱敢恨,敢生敢死,没有太多理性羁绊的原始生命力。
片中不断出现的血腥场面中充满着强烈的感情控诉,但在“屎尿横飞”的场景之间,其实正是演义着一段现代革命的历史。
故事中那片广袤狂野的高粱地,也被描绘成一个把历史、传统、城乡纵横交错的辽阔炫丽空间。
我们也利用这次实践活动的时间,重新领略到它的故事情节,重新融入到那种原始的狂放的生命力当中。
关键词:红色,原始生命力,野性,民族气节一.内容简介张艺谋导演在《(红高粱)导演阐述》中说过:“是要通过人物个性的塑造来赞美生命,赞美生命的那种喷涌不尽的勃勃生机,赞美生命的自由、舒展。
”这部片子,就是在一种神秘,华丽,壮美的色彩中,歌颂了人性与蓬勃的生命力,表达了对生命的礼赞。
需要指出的是,这部片子不只是单纯从反映农民的生活为出发点,而是以以抗日战争为背景,以家族回忆的形式描绘我的爷爷余占鳌与我奶奶之间的姻缘,以及发生在高密东北这个乡野世界中的各种故事,那血腥场面中充满着强烈的感情控诉。
《红高粱》的一开始,就吸引了我们的眼球,一群汉子裸露真上身一边高歌一边颠轿,而轿里的是一个那披着红盖头、穿着红衣裳和红绣花鞋的弱小女子,这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不管是出嫁或迎亲的,都没有陪嫁人也没有迎亲人,这在当时,显得多么的不和谐。
而那位女子,手里紧紧握着剪刀,不停地啜泣,最后才让这群汉子慢慢地停下了歌声和呐喊声。
路过了一片高粱地,一个假强盗出来打劫,逼着大伙放下工钱;眼看那位娇俏新娘就要被强盗拉进高粱地里,众汉子在“我的爷爷”余占鳌的带领下,一拥而上,打死了强盗,抢回了新娘。
《红高粱》文学评论

《红高粱》文学评论《红高粱》是当代著名作家莫言的一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86年,讲述了发生在一个中国北方小村庄中的故事,描述了农村生活的变迁和人们的命运。
作为莫言的代表作,它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认可,并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对《红高粱》进行文学评论,探讨它的叙事手法、主题及意义。
首先,《红高粱》的叙事手法独特,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
莫言采用了第一人称叙事,通过描述主人公回忆录式的叙述,将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种时态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展示了故事中人物的成长、变化和心理状态。
此外,莫言还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如用高粱花暗示爱情、用红色代表欲望等,使故事更加生动形象。
其次,《红高粱》的主题深刻,反映了农村生活的变迁和人们的命运。
小说通过描述主人公的一生,反映了农村社会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以及人们在这个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困扰和抉择。
在这个过程中,高密东北乡的农民们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从贫困落后走向文明富裕。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断面对着传统道德观的挑战,追求自由和尊严,展现出了人性中善良、勇敢和坚韧的一面。
此外,《红高粱》还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小说中的人物各具特色,他们既有善良的人,也有充满欲望和野性的恶人。
这些人物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作出了不同的选择,从而导致了不同的命运。
这充分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也提醒我们要警惕欲望的膨胀和恶行的滋生。
《红高粱》的意义不仅在于它的艺术表现力和主题深刻,更在于对当代文学的启示。
从莫言的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代中国文学巨大变革的脉络,以及中国文化的精髓和传统。
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继续关注农村地区的发展,关注人们的生活状态,以更好地描绘当代中国的繁荣和进步。
总之,《红高粱》是一部充满艺术魅力和人文关怀的文学作品,它通过讲述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展示了当代中国农村生活的变迁,以及人性中善恶复杂的挣扎。
作为莫言文学创作的代表作品,《红高粱》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丰富的艺术世界,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莫言独特的文风和叙事手法。
红高粱影评

红高粱影评本文是关于观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红高粱影评(一)“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啊,往前走,莫回头。
”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在那片可人爱又可人恨的高粱地里,奶奶被嫁到十八里坡有麻疯病的酒厂老板李大头,出嫁当天奶奶遇到有名的轿夫,对他有了好感。
两人激情迸发,在高粱地里相亲相爱,从此他就成了我爷爷。
李大头被杀酒厂由奶奶负责,也因此和爷爷生活在了一起,最后奶奶在给为罗汉大爷报仇爷爷和相亲们送饭的路上,死在了日本人的枪下。
由张艺谋导演,巩莉、姜文主演的根据莫言同名小说改编的《红高粱》,其中塑造了奶奶这样一位不熟世俗影响,敢爱敢恨的伟大的女人的形象。
这是一部让人看了感受至深的影片。
该片在声音、景别、镜头的运动方式上运用的别具一格。
这是讲述生活在这片高粱地里我的奶奶年轻时的故事,以旁白的方式完美的讲述给观众,客观真实的向观众说明生活在高密东北乡奶奶年轻时的故事,和该片所包含的主题;影片中多次出现唢呐声响,既有真实音响也有虚拟音响。
奶奶出嫁那天吹奏的音乐营造出了环境的真实感,同时体现出了高密东北乡的风土人情,推动故事的发展,烘托出所要展现出的情感。
还有一处响起唢呐声响让人震撼的就是,奶奶给爷爷和乡亲们送饭,被日本人打死,影片中虚拟音响唢呐声起,给人内心以震撼,引起观众的悲鸣,表现出奶奶逝去是如此的悲伤,同时让人内发深醒,战争的残酷性。
故事以“红高粱”为题,就一定不能少了这可人爱又可人狠的高粱地。
影片中多次给出高粱地的镜头,多以远景的形式展现给大家,在太阳升起或是夕阳西下的时候,天与地相接,映衬着一望无际的高粱地,交代出所处的时间环境,烘托出静谧安详的状态,突出奶奶等一系列人生活在这片高粱地里的故事和情感。
片中还巧妙的运用了空镜头转场,顺利过渡,给人美感,更突出主题奶奶就像这高粱地里的红高粱。
奶奶嫁到酒家重新撑起这个酒厂,在就放开工的那天,对刚酿出来的酒特写镜头,着重强调酿出酒后的喜悦,和每个人心中微妙的情感,红红的高粱酒是红高粱的红。
红高粱电影影评

红高粱电影影评导读: 红高粱电影影评(一)《红高粱》是一个具有神话意味的传说。
整部影片在一种神秘的色彩中歌颂了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因此,赞美生命是该片的主题。
“是要通过人物个性的塑造来赞美生命,赞美生命的那种喷涌不尽的勃勃生机,赞美生命的自由、舒展。
”(张艺谋:《(红高粱)导演阐述》)正因为这种对生命的礼赞以及影片那精湛的电影语言的运用,使得《红高粱》获得了国际荣誉,这也是中国电影迄今为止在国际上获得的最高荣誉。
《红高粱》并不是十分具有现实性的作品,也不是一种对民族文化的寻根。
相反,在这个联系三代的以过去时回叙出来的故事中,塑造的是一个未来意义的人格,是一种人格理想,超越了具体的社会表层,具有人的本性与本质的深度,影片自始至终所呼唤的主题就是勃勃的生命力,就是张扬活得不扭曲、无拘无束、坦坦荡荡的生命观。
因此。
摆在观众面前的作品不是一个已被理解的世界,而是对一个世界的生命的理想。
这种理想就是在那具有“太阳崇拜”的神话中。
《红高粱》不同于以往任何一部反映农民的影片,它的视角已从传统的对土地的礼赞转向了对生命的礼赞。
故事的超常特点决定了叙事的非现实性,故事的地点也被淡化。
在影片中甚至淡化了社会最基本的结构——村落。
影片中的所有叙事元素与视听元素都在为这种自然生命的热烈、自由自在和痛快淋漓的风格服务。
与以往的探索影片不同,《红高粱》虽然也承载了导演对生命主题的意念,但并不是完全像《黄土地》等探索片那样淡化情节,靠纯粹的电影视像语言的震撼力来直接表达导演的意念。
张艺谋在这部影片中是从实处入手,从规定情境下的具体人物性格人手,编织一个完整、美妙动人的故事框架,从而使意念通过故事的曲折、人物的行为、动作自然而然地流溢出来。
在此,导演是如何通过具体的方法来达到这两者的完美结合的呢?首先,影片自身有一条完整的故事线,但这条叙事线大部分由画外音来完成。
影片一开始,还是全黑的画面时,声带上就传来了“我”的叙述;“我给你说说我爷爷我奶奶的这段事,这段事在我老家至今还有人提起。
红高粱影评

红高粱看了《红高粱》,感触颇深,使我对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生活有了另一种了解,也对影片有了另一种顿悟。
影片以红色为主基调,利用色彩本身对于人的视觉的美感效应以及色彩的象征意义,勾起人们丰富悠远的联想,充分调动了观众的审美体验。
以童稚观点回忆“我爷爷”和“我奶奶”的故事。
在十八里坡的高粱地,不情愿出嫁的我奶奶在三朝回门的时候跟轿夫余占鳌野合,从此怀了“我爹”。
在李大头死后,我奶奶撑起了李家的烧酒作坊。
土匪秃三炮前来抢走我奶奶,让我爷爷前去土匪窝讨回公道。
后来我爷爷住进酒坊,因为在刚酿好的酒撒了一泡尿而酿成了好酒十八红。
我爹九岁时,日本鬼子来犯,我爷爷率伙记们浴血日本鬼子壮烈牺牲。
电影《红高粱》的结尾,是影片最富有形式感的部分。
有人认为它太过于形式化,其实不然。
这样的红,代表着大爱大恨、大悲大喜、大彻大悟、大执著、大解脱,这是中国艺术雄浑壮丽的“境界”之美。
同时,这种独特的美感形式和艺术风格,也构成了中国艺术的精神气质。
整部电影似乎只由黄色和红色组成。
在黄土高坡上,黄沙漫天,特别是颠轿这个段落,几个轿夫连唱带跳,带起了滚滚尘土。
这些黄沙就是土地,是中华民族的实地所在,是它们孕育了我们。
在《红高粱》这个联系三代的以过去时回叙出来的故事中,塑造的是一个未来意义的人格,是一种人格理想,超越了具体的社会表层,具有人的本性与本质的深度,影片自始至终所呼唤的主题就是勃勃的生命力,就是张扬活得不扭曲、无拘无束、坦坦荡荡的生命观。
因此.摆在观众面前的作品不是一个已被理解的世界,而是对一个世界的生命的理想。
《红高粱》的视角已从传统的对土地的礼赞转向了对生命的礼赞。
电影中还有一些颇具原始状态的情节,比如“颠轿”——一群赤膊光头的汉子抬着个漂亮的小媳妇,再加上几段俏皮粗野的歌词儿,颠傻了所有观众;“酿酒”——完整地虚构了一套祭酒仪式,同样编造了一段“酒神曲”,还有“剥皮”“日食”等,实际上,影片对民俗文化的阐述带有很强的虚构性,征着民族中最古老的东西,象征着原始生命力的张扬,唢呐、花轿、高粱地、剪纸、年画、酒篓子、肚兜以及黄土地尽处的血一样的红太阳……它们被最大程度地赋予了生命、生殖、情绪、梦想等等的一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认为《红高粱家族》中的“我奶奶”——戴凤莲,是莫言笔下饱满而成熟的女性形象中的一个典型,她是一个充满了生命张力和传奇色彩的、非“贤妻良母”式的中国妇女真实的生命形态。
九儿的一生具有传奇色彩,她独特的行为在其临终的回忆中,我们可以找到根据:“我的身体是我的,我为自己做主”。
她无视社会伦理道德,从不羡慕别人的天堂,也不害怕他人的地狱,她所做的一切只为了营造自己的天堂。
九儿最引人注目的性格当为她那敢作敢为的像高粱一样的“火红的”性格。
她虽然风骚可人,但义肝侠胆,敢于反传统礼教,在高粱地里与余占鳌野合;她不是一个坚贞的女人,没有为冤死的单扁郎守身如玉,也没有为深爱的男人恪守妇道,她与中国几千年传统的“贤妻良母”形象相去甚远。
封建礼教已被她打破,传统的道德也被她悖逆,她不是我们所熟悉所赞扬的女性之典范,她是活给自已看的。
也许她的所作所为会被她身后那些所谓的贞洁烈妇所唾弃,但是这些又是多少深受压抑的女人想做而不敢做的呢?
可以说,九儿形象的出现,不但使一切“孝妇”和“节妇”黯然失色,同时也是我们在他人作品中经常看到的农村妇女强者形象难以比拼的。
笔者认为其原因在于,后者大多是只有强者的行动,却没有九儿的那种作为强者的人性内涵。
“如果说文学史上不乏那种在爱情与禁欲、正义与邪恶的斗争的困境下迈出反抗脚步的农村女性,那么,像她这样企图全面实现人的权利和人的需要的农村女性就很罕见了。
”引发并贯穿九儿这个人物一生冲突的,不是局部利害的冲突,而是人性与非人性的冲突。
不是在婚姻或局部问题上的反抗压迫,而是把渴望人的自由与实现和占有人性作为贯穿一生的追求这正如莫言所说:“在30年代农村的现实生活中,像我小说里所描写的女性可能很少,‘我奶奶’也是个幻想中的人物。
我小说中的女性与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女性是有区别的,虽然她们吃苦耐劳的品格是一致的,但那种浪漫精神是独特的。
”
然而红色是中国人最熟悉也是最喜爱的颜色,对红的崇拜已深入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中,这个颜色有非比寻常的意义,红色既象征生命的蓬勃和骚动,也象征血的伤痛和死亡,它既是生,又是死,伴随中国人生命的始终,是活力也是血腥,但都让人激动振奋并为之倾倒。
把“红”与“高粱”结合为一个意象,代表了莫言要寻找的民族文化的“根”,象征着中华民族祖祖辈辈的生命力和原始的野性,
敢爱敢恨的豪放和艰苦忍耐的品质。
我认为红高粱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象征意义,论述如下:
“红高粱”的象征意义
1 象征着祖辈的强大生命力
小说中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虽生活不同,性格各异,但他们的英雄气慨是共同的,这根源于他们与这片高粱的深深结合,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吃卡饼、喝粗酒,由红高粱养育的东北人民,无疑是红高粱的人格化显现。
这就是红高粱的第一个象征寓意。
2 象征以奶奶为代表的女性敢爱敢恨的热情
高粱见证了爷爷奶奶的爱情,更是爱情火焰的物化形式,它是一道酥红,幽艳异常,奶奶的大胆和热烈,被火红的高粱渲染得淋漓尽致。
这样突破世俗礼法的惊世之爱,也只有像红高粱一样热烈奔放的爷爷奶奶才能演绎得如此超凡脱俗,凄美动人。
红高粱不仅是爱,也是恨,其中有奶奶对日本侵略者的强烈的仇恨,仇恨他们破坏了红高粱的美丽、摧残了高粱地里可爱的人民,
3 象征着斗争的勇气和决心
红高粱在抗日战争中又被赋予新的意义,它象征着东北人民勇于斗争的决心和百折不回的坚韧。
高粱是暗红的,队伍是暗红的,高粱不但是队伍的掩体,更是队伍的精神所在,它象征一种坚韧顽强、不屈不挠的斗争,蕴含了我们民族的不畏艰难、百折不回的斗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