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红高粱浅析

合集下载

电影《红高粱》的分析.

电影《红高粱》的分析.

一、剧情介绍:影片《红高粱》由张艺谋导演,姜文、巩俐、滕汝俊主演,根据莫言的小说《红高粱》改编而成,是一部混合了“描写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伙中国农民古朴、野性的生活和他们与侵略者浴血奋战的过程”的华语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电影之一。

影片一开始,就是了“我”的叙述,“我给你说说我爷爷我奶奶的这段事,这段事在我老家至今还有人提起。

日子久了,有人信,也有人不信”。

接着出现的画面是一片一望无际的黄土地,一群汉子裸露上身一边高歌一边颠轿,而轿里的是一个那披着红盖头、穿着红衣裳和红绣花鞋的新娘,没有陪嫁人也没有迎亲人,显得那么的不和谐。

新娘手里紧紧握着剪刀,突然的啜泣,才让这群汉子停下了歌声、呐喊声和颠轿。

路过一片高粱地,一个强盗出来打劫,逼着大伙放下钱,还要带走新娘。

眼看新娘就要被强盗拉进高粱地里,众汉子在余占鳌的带领下,一拥而上,打死了强盗,抢回了新娘。

新婚三天后回门,奶奶路过高粱地,蒙面的余占鳌将她拉进高梁地里,两个人激情迸发。

回李家不久,李大头死了,我奶奶撑起李家的烧酒作坊。

又一次,土匪秃三炮劫走了我奶奶,罗汉大叔和伙计凑钱将我奶奶赎了回来。

余占鳌看到后跑去找秃三炮,将菜刀架在他的脖上,直到秃三炮用脑袋保证没有动奶奶,余占鳌才罢休,也自此余占鳌成了我爷爷。

我爹9岁那年,日本鬼子到了青杀口,烧杀抢掠。

经奶奶提议打鬼子替罗汉叔报仇,奶奶搬出十八里红给伙计们喝,大家斗志昂扬地去打鬼子。

奶奶挑着做好的饭菜去犒劳他们,路上被鬼子军车上的机枪打死。

我爷爷和我爹久久地伫立在那片充满了深红却又阴暗的土地上,此时在那鲜红的血色的阳光中,甚至出现了日全食,他们没有悲嚎,没有痛哭,没有落泪,只是凝望……愤怒的爷爷和大伙抱着火罐、土雷冲向日本军车。

我爹和爷爷站在我奶奶尸体旁,响起了爹带着哭腔、念白式的指路冥文——陕西民谣,”娘娘,上西南,宽宽的大路,长长的宝船......”。

二、影片分析:影片利用一望无际的红高粱和尘土飞扬的红地组接成一个充满活力激情和诱惑刺激的原始的世界,达到了人本性的自然回归。

小说《红高粱》和电影《红高粱》艺术特色分析 (8)

小说《红高粱》和电影《红高粱》艺术特色分析 (8)

小说《红高粱》是莫言的代表作,电影《红高粱》是张艺谋的代表作,请运用所学习的文艺理论方面的知识,比较分析二者的艺术特色和成就,并着重分析电影《红高粱》对小说的继承和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中期,莫言以一篇《红高粱》轰动文坛,小说以抗战时期的家乡高密为背景,以土匪余占鳌与大胆追求自由的戴凤莲的爱情为线索,书写了高密百姓的不幸遭遇与奋起反抗的精神。

莫言借鉴了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摆脱了中国传统小说的轨迹却又表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懈追求。

《红高粱》也体现了莫言对于写作叙事艺术的探索,小说以“我”的口吻带着崇拜的心情来追忆爷爷奶奶的英雄伟绩,在人称上他一反往常“你”“我”的称呼,而是以“我爷爷”、“我奶奶”贯穿全文,这使得叙述的强烈主观性得以凸显。

同时小说大量口语的运用使作品颇具地方特色,文章内容朴素自然,贴近现实。

小说除了有我的视角,其中也穿插了“我父亲”的视角,因此《红高粱》也可以称作复调小说。

其次,《红高粱》的叙事策略和语言方式追求强烈的“陌生化”效果,它是以由感觉引导,由情绪推动而完成的“非故事”的方式呈现出来的,因此小说逻辑效果不强,多用倒叙、联想的手法自由展开叙述。

同时小说中的红高粱也并不只是一片普通的高粱地,作者赋予其丰厚象征意蕴,高粱本是北方民众的主食,但是莫言用它象征了中国农民旺盛的生命力,文中作者以高粱地为背景,描写了“我爷爷”在高粱地里伏击,“我奶奶”在弥留之际的默祷等事件,红高粱又成了民族精神的象征。

电影版的《红高粱》是张艺谋的代表作,张艺谋导演的电影看过不少,也听过不少,但唯独对《红高粱》情有独钟。

他的这部影片是获得第三十八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的第一部中国作品,张艺谋导演对《红高粱》的阐释并没有受到小说的限制,他把小说的“魂”转化为电影的“魂”,把小说当做是等待被加工的素材,传达出一种从影像出发、以影像为中心的阐释观念。

影版的《红高粱》改编自莫言的《红高粱》和《高粱酒》,不同于小说通过文字来描写故事,电影是通过直观的视觉、听觉将情节展现到观众眼前。

《红高粱》影片主题及视听语言分析

《红高粱》影片主题及视听语言分析

《红高粱》影片主题及视听语言分析《红高粱》影片主题及视听语言分析一、影片主题:《红高粱》整部影片以女主人公九儿的命运为基本线索,反映了“我”爷爷奶奶那个年代黄土地上农民自由奔放、敢于追求爱情的性格,展现了他们对于酒神的崇拜,以及在抵御外敌时的民族荣辱情怀。

九儿19岁时,被贪财的父亲嫁给十八里铺有麻风病的酒厂老板李大头。

迎亲路上,在经过高粱地时遇到土匪,当时的轿头余占鳌带着轿夫们打死了土匪,自此,九儿与余占鳌互生情愫。

之后,两人在高粱地野合,九儿与父亲决裂,随着李大头的死,两人之后又顺理成章地走在一起生下孩子。

故事主线表现了“我”爷爷奶奶不顾世俗眼光,两人敢爱敢恨,追求幸福爱情的不羁精神。

影片中有两次唱“酒神歌”的镜头,一次是在高粱酒出炉时,另一次是在罗汉大爷遭鬼子毒手,众人要为之报仇时,反映的是这群黄土地上的汉子对于原始神力的崇拜之情。

他们相信,祭酒神能让其保佑每次高粱酒的成功出炉,也能赐予他们为亲人报仇的力量,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安排。

如果说要用一个词来形容罗汉大哥的形象,那么侠骨柔情是最好不过了。

在九儿嫁到十八里铺后,罗汉大哥作为一个长辈对九儿嘘寒问暖,关怀备至。

九年后当他重新回到十八里铺时,为了不使酒厂的人受牵连,他躲开了九儿。

直到他作为抗日英雄被鬼子示众剥皮时,我们才被这个话不多但内心情感丰富,为了民族利益直面死亡的铮铮铁汉所打动。

罗汉大哥作为抗日英雄而死或许我们不会太意外,土匪秃三炮就不同了。

虽然他在影他的第一次出现是在劫九儿的时候,第片中只出现了三次,但的确是不可缺的重要人物。

二次是余占鳌找他“算账”时,最后一次便是作为抗日先锋被日本人处死时,每一次出场都会让我们对这个土匪产生新的看法。

土匪似乎就是残害普通百姓的罪恶者,秃三炮先前是为个人利益绑架索钱的自私者形象,而后却是为民族利益勇敢抗日的无私者形象,从中我们看到了土匪的人性光辉,矛盾而又让人欣慰。

《红高粱》在人物的塑造上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也正是每一个有血有肉的荧幕形象,才让我们深刻体会了影片所表达的时代、文化与人性相交织的主题内容。

电影《红高粱》的分析

电影《红高粱》的分析
(影片的音乐分析)
在音乐的使用和处理上,影片运用了具有鲜明的民族气质和民族风格的音乐,
自始至终洋溢着热情奔放的西北性情。例如:
《酒神曲》
九月九酿新酒
好酒出在咱的手好酒
喝了咱的酒
上下通气不咳嗽
喝了咱的酒
滋阴壮咱的酒
见了皇帝不磕头
一四七三六九
九九归一跟我走
好酒好酒好酒
亢回荡不绝,并以此收尾。
(对“红高粱”象征意义的分析)
《红高粱》的叙事策略和语言方式追求陌生化的效果,情节的展开由感觉引 导,情绪推动。在这里红高粱成了有生命的活物,它作为一股积极的力量将作品 中的人物、事件、环境自然地融为一体。“红高粱”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比喻,也 不仅仅是抽象的寄寓,而是民族生机的征兆,它代表的是广阔深替的民族精神。 在影片中“红高粱”就是千万个生命的化身,千万个生命又是“红高粱”的具体 外观,二者贯通为一体,让人体验到天地之间生生不息的生命律动,人与自然的 融合。这种伟大、深厚、广阔的精神弥漫在整部作品中,给作品带来了生机饱满 的外表和厚实的内在。在莫言的艺术世界里,蕴含着中国农民式的生命观、历史 观,乃至时空观。他是一个骨子里浸透了农民精神和道德的作家,他热爱农民, 关心农民命运,所以也成功地塑造了“爷爷”和“奶奶”这两个既具有汉民族精 神特征又与现实社会理性相悖的农民的艺术形象。这样的艺术形象用一股破晓的力量将对生命的赞誉带到了另一个高度。
无论是文辞还是曲调都狂放不羁,慷慨激昂。当爷爷、奶奶、豆倌和伙计们
大口喝着死去的罗汉大哥酿的“十八里红”时,唱起了《酒神曲》,这不仅是勤劳
的结晶更是生命的礼赞。奶奶,这些生活中的弱势群体也在此刻奋起,在血海深 仇面前,她们也爆发巨大的同仇敌忾的力量是。
在乐器的选择上,运用了唢呐和中国大鼓,几十把唢呐齐奏,突出了一种气

小说《红高粱》和电影《红高粱》艺术特色评析 (1)

小说《红高粱》和电影《红高粱》艺术特色评析 (1)

题目:小说《红高粱》是莫言的代表作,电影《红高粱》是张艺谋的代表作,请运用所学习的文艺理论方面的知识,比较分析二者的艺术特色和成就,并着重分析电影《红高粱》对小说的继承和发展。

《红高粱》小说与电影分析对比小说和影视剧是两种不同门类的艺术,就载体媒介而言,小说叙事依然是语言文字,而影视则依靠的画面组构连缀;小说的传播依靠的纸质媒介,影视则是电子媒介。

同时,小说和影视的叙事语言也是不同的,小说叙事使用的是文字语言。

文字语言有着抽象性、间接性、模糊性、不确定性等特点。

而影视叙事则主要使用的是声像语言,它是由画面、声响、音乐等三个方面组成。

声像语言具有直观性、具体性、可感性、确定性等特点。

因此,小说叙事实际是一种文字线性的组构,而影视叙事则是通过画面运动和蒙太奇剪辑与声音符号连接来完成的。

《红高粱》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成名之作,这篇中篇小说于1986年刊登在《人民文学》的第三期,随即在国内引起轰动并获第四届全国中篇小说奖。

随后莫言与陈建宇和朱伟先生三人共同改编了《红高粱》的电影剧本,而后与张艺谋导演合作将其搬上了电影舞台。

1988年春,电影《红高粱》在第38届柏林电影节上获金熊奖,这是我国当代电影首次获得国际大奖,从此该影片引起海外观众的广泛关注。

同年,该影片进入《国际电影指南》的世界十大佳片行列,并位列第二位,这也是我国电影首次在国际A类电影节上荣获的最高赞誉。

次年,该影片获第十六届布鲁塞尔国际电影节广播电台听众评委会最佳影片奖。

该影片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整地浓缩和演绎了小说的精华,以直观的形象、声音去打动观众,其“阅读”方式和观感效果显然要比小说更直接、迅速、强烈。

《红高粱》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并不是受限于它们特定的艺术表达方式,而是指这种改编更多来自于电影不同于小说的主题诉求。

电影《红高粱》无疑完满地实现了小说《红高粱》和《高粱酒》(电影《红高粱》改编自这两部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除此之外,电影还增添了一些小说所没有的东西,使电影的主题较之小说更加鲜明、深广。

小说《红高粱》和电影《红高粱》艺术特色分析(7)

小说《红高粱》和电影《红高粱》艺术特色分析(7)

小说《红高粱》和电影《红高粱》艺术特色分析(7)小说《红高粱》是莫言的代表作,电影《红高粱》是张艺谋的代表作,请运用所学习的文艺理论方面的知识,比较分析二者的艺术特色和成就,并着重分析电影《红高粱》对小说的继承和发展。

答:小说和影视剧是两种不同门类的艺术,就载体媒介而言,小说叙事依然是语言文字,而影视则依靠的画面组构连缀-小说的传播依靠的纸质媒介,影视则是电子媒介,从某种意义上说,由于文化载体媒介上的不同,造成了叙事艺术上的差异。

但是它们之间之所以能够转换,是因为它们在故事的组构与叙述上又有着相似性。

当然,将小说改编为影视剧,在叙事的转换上是多方面的,但在笔者看来,最为重要的是叙事语言、叙事结构、叙事方法、叙事思维等。

小说《红高粱》将叙述与描写、动态与静态、书面语与口语,内在心理与外部行动等有机结合,特别是那些场景等的描写,都为影视的改编,提供了坚实的可能性。

《红高粱》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部分。

前半部分是抗战初期,“我奶奶”出嫁,做了酿酒坊的掌柜之后酿出了“十八里香”,在这部分,那个有麻风病的烧酒坊主李大头、远近闻名的土匪秃三炮都为追求自由的九儿和余占鳌造出了一个企图束缚他们的“铁屋子”,那间阴暗的酒坊是一种符号的象征。

后半部分是日本侵略军进了村,强追老百姓修筑公路。

为迫使中国人服从统治,他们惨无人道地把反抗者罗汉大叔剥皮示众。

这个时候,“我爷爷”和“我奶奶”面对的就是外来民族入侵所形成的牢笼,他们的所为已超出了前半部分的意义而更多了民族情绪在其中。

因此,这部影片营造出的是一种双重的压抑。

小说《红高粱》讲述了“我爷爷”和“我奶奶”的传奇人生故事,作者运用了三种叙述视角,在不同的场景叙述中选取不同的叙述视角。

小说一开始就以“我父亲这个土匪种”开头,串联起“我爷爷”“我奶奶”的爱情故事和抗日故事。

“我”是叙述者,是拥有当代身份的人,既是第一人称视角,又是全知视角。

“我”回到故乡高密县后,通过自己查资料以及旁人的叙说,知道了“我爷爷”和“我奶奶”的故事。

生命在拼搏中升华——评析电影《红高粱》

生命在拼搏中升华——评析电影《红高粱》

生命在拼搏中升华
——评析电影《红高粱》
在这样一部影像风格明显的个性化电影中,导演以贯彻始终的激情为我们讲述。

影片节奏张弛有度,笔触刚劲有力而又不失温婉细腻,细节铺垫使得整部影片在讴歌的同时,情节充满、真实可信。

影片中的镜头运用则时时迎合着故事情节,贯穿着主题。

运用俯拍的方式给观众们呈现出一个生机盎然的高粱全景,则隐喻着人民的活力与升级。

而在‚野合‛段落中,‘我奶奶’躺在一片倒下的神坛式的高粱中,‘我爷爷’跪在地上,高粱随着风摇曳飞舞,这时俯拍角度镜头被赋予独特的象征意义和表达效果。

在运用色彩方面对主题也凸显烘托之意。

在影片中,当‘我奶奶’在鬼子机枪的扫射下应声倒地,红色在烟火中弥漫了整个银幕,这是天空出现日蚀,银幕上所有的形象,天地、人、高粱全都变为红色,
红色的高粱迎风狂舞,如血似潮。

这时,色彩的自然属性消失了,升华为一种召唤着中华民族的惨烈与悲天悯人的色彩之魂,为观者留下了久久的回味和深深地印象。

电影的直观视觉冲击力势不可挡,对生命的赞颂响彻人心。

从九儿的红棉袄到豆儿的红肚兜,从罗汉爷爷的敬酒歌到豆儿的敬酒歌,从十八里红中爷爷的尿到豆儿的尿,生命以另一种姿态得以延续。

在颠轿这场戏中,张艺谋第一次向我们展现出他那仪式感极强的影像风格,红色的轿子在烟尘和土地的映衬下,犹如一团炽出的跳动的火焰,再配以轿夫们那低沉粗犷的嗓音,使得这场颠轿变换出了一种无比奔放的力量,这场狂热的颠轿就是用一种原始的还原,让我们领略到了那张扬而又酣畅淋漓的生命力。

张艺谋就是这样凭借自己对色彩和造型的独到理解,用镜头将一些原本看似普通的场面表现得极为盛大,从而最大限度的将影像中所表现的内在意义呈现给银幕前的观众。

从《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浅析张艺谋早期电影中人物性格的变化

从《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浅析张艺谋早期电影中人物性格的变化

从《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浅析张艺谋早期电影中人物性格的变化作者:王亚丽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0年第11期摘要:张艺谋及他的电影已经成为中国电影研究方面的一大热门,但大多数人集中在探讨其电影的商业性和艺术性,而本文将以《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这三部电影为例,研究其电影早期人物性格的变化。

关键词:张艺谋;人物性格;《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1-0091-04张艺谋是一位不同寻常的电影创造者;一位在艺术上永远不甘寂寞的导演;是第五代导演中的一个突出人物。

第五代导演们作为一个令人困惑而又振奋的文化群体,无可置疑地占据了新中国电影史上至关重要的地位。

不仅以他们的优秀作品加入了80年代席卷中国大陆的历史文化反思运动,而且使中国电影开始为世界所注目,真正得以与世界电影平等对话。

如果说陈凯歌是一直固执于自己的艺术风格而不能自拔的艺术家,那么张艺谋则是不断探索、勇于突破自我和追求新奇独特的开掘者。

他曾明确宣称:“对于一个创作者来说,最重要的一点是求变,不辞辛苦地反复求变,增强自己的弹性和张力。

”研究张艺谋和张艺谋电影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电影研究方面的一大热门。

但是许多人在研究张艺谋电影的时候,大都集中在探讨张艺谋电影的商业性和艺术性,而忽视了张艺谋电影本身在叙事方法和人物性格方面的突破。

张艺谋曾经说过:“我们这一代导演要在‘写人’上补课。

无论拍什么样的电影都要过好这一关。

我们必须不断在实践中磨练自己刻画人的功夫。

”可见张艺谋对在电影中刻画人物是非常重视的。

在他早期的电影《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人物形象非常鲜明。

可以说,正是由于人物形象刻画的成功,才促使张艺谋的电影获得极大地成功。

不会忘记三部电影给我们所带来的象征符号的震撼:在《红高粱》中,不会忘记青纱口那一望无际的高粱地,那野性弥漫的绿色向我们张扬着自然和生命;在《菊豆》中,不会忘记视觉中反复出现的那杨家染坊里自房粱上悬挂而下的红黄布条,黄色暗含淫荡而红色却预示血腥和死亡,那布条更是给人束缚和限制的联想;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更不会忘记陈家大院里的大红灯笼以及灰色的高墙更是电影故事的主线,红灯笼让人想到青楼和挑逗而灰色的高墙则象征着幽闭和囚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红高粱》浅析
张艺谋的红色风暴
---浅析《红高粱》
这一场红色风暴征服了观众,征服了评委,也征服了世界.正是凭借这部电影,中国人第一次拿到了国际性大奖------柏林电影节金熊奖;也正是这部电影,使得世界开始关注并赞美中国新电影.张艺谋,顾长卫,赵季平,巩莉......这些人现在已成了电影界泰斗级的人物.当然,他们不能忘了这部惊世之作:"红高粱"!
主题:
本片抒发了大众渴望自由生活的感情,并对生命做出了考究和礼赞.正像张艺谋说的那样:"我觉得中国人活的太累了,顾虑太多了."正是这样一种思想贯串了整个影片.这是一部牵手自由的神话,诠释生命的影片.
情节:
本片改编自莫言的同名小说.虽故事情节大抵相同,但张艺谋却在此基础上做了稍许修改和调整.他没有延续原作中时间,空间错乱的形式进
行叙述,而是以顺序的手法将故事展开,把故事讲的很清楚,叙事也非常流畅.实在本片可分为两大段落:"我爹"未出生的前半段和"我爹"出生后的后半段.前面着重讲了对自由的渴望和争取;后面又把侧重点放在了对生命和英雄的礼赞上.可以说后者是前者的一种升华,而两者之间的联系又颇为紧密,甚是自然.固然并无新鲜之举,但却因其一气呵成而可见导演功底一斑.正是由于这样顺畅明了的叙事才使得影片思想能很好的融进其中,这是能高人一等拔得头筹的基石.另外,影片在情节叙述上采用了画外音,且有12次之多.这样大篇幅的画外音叙述会不会降低电影的质量和水平,显得枯燥而乏味?看过电影的人都能得到答案:不会!这里的画外音实在是一种角度,"我"的角度,影片中男女主角的孙子的角度,把影片放到一种故事性的,传说性的概念上,很亲切,也不忽然,同时亦节约了很多时间用来渲染气氛.
其中,“颠轿”——一群臭老爷们抬着个漂亮的小媳妇,再加上几段俏皮粗野的歌词儿,片头的这段“荒野狂欢”震傻了所有观众。

“野合”——倒塌的红高粱就是情欲的温床,波澜壮阔的高粱地代替了帷帐,无所不在的摄影镜头穿透进去,顺着姜文阳刚而伟岸的躯体,完成了对压迫情欲与生命力的主观再造和对世俗礼法的反叛。

张艺谋出神入化地创造了一个令电影行家称赞不已、至今仍津津乐道的经典性场面,曾被人称做全片的“诗眼”。

“酿酒”——完整地虚构了一套祭酒仪式,同样编造了一段“酒神曲”,这段为强化“酒神精神”而生造的撒尿造酒情节,可谓彻底“魔幻”
的伪民俗。

这些颇具原始状态的情节,强烈地震撼了当时的中国电影界,其他如“剥皮”、“日食”,在中国电影史上也是
首次出现,并引发了随后拍摄民俗
电影的热潮。

实际上,影片对民俗文化的阐述带有很强的虚构性,曾被许多人斥为“伪民俗”。

或许,它们真的满足了别人的窥视目光,但谁也无法否认,这些“伪民俗”就像是图腾,象征着民族中最古老的东西,象征着原始生命力的张扬,唢呐、花轿、高粱地、剪纸、年画、酒篓子、肚兜以及黄土地尽处的血一样的红太阳……它们被最大程度地赋予了生命、生殖、情绪、梦想等等的一切,对生命的美好以及繁衍生息的追求,从来没有这样凝重地张扬过。

这些“伪民俗”与剧情结合得如此完美,即使是那些“真民俗”也不曾做到过。

色彩:
本片中,导演大胆的使用了红色.红衣裳,红盖头,红肩舆,红高粱,红高粱酒,红色的鲜血以及红色的太阳.作者是要以一场红色风暴袭击观众的眼球,给人们以视觉冲击.除此之外,影片开释出来的粗犷,野性,自由,游荡,渴望以及喜悦都包含在这红色之中,以红色为大背景,托出了一个爱恨交织的故事.尤其在结尾,"九儿"和众兄弟都死了之
后,"我爷爷"和"我爹"久久伫立,没有悲嚎,没有落泪,只有凝望,在鲜红的血色的阳光中凝望.这时甚至出现了日全食,短暂黑暗后又出现了深沉的暗红,作者以这种极度唯美的方式放大了两个人,成为对这两位英雄的礼赞.自此之后,很多导演都开始使用单纯颜色来增强视觉感受力,而张导也在自己的后续影片中多次使用红色.如"大红灯笼高高挂".而张导在新作"黄金甲"中又大篇幅使用了金黄色.冯小刚也在"夜宴"中采用红黑白三色结合的方式给人以享受.可见,颜色的运用已成为影片制作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人物:
这部影片中,所有的中国人都是同一个形象------全身古铜色,皮肤饱满,棱角分明.甚至还有大部分为光头.正是这样的一个形象展现了男子的野性和人们敢爱敢恨的一面.男主角姜文强壮的身体,沙哑的嗓音成为一个典型."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这一首歌,倒抱"九儿"的这一动作,往新酒里撒尿,抱土雷炸车......这一形象很好的成为了突破传统道德的一个符号,成为导演对全中国人呼唤新生活的符号.
在音乐上:
哎——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哇往前走,莫回头通天的大路,九千九百,九千九百九哇哎——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哇往前走,莫回头从此后你,
搭起那红绣楼哇抛撒着红绣球哇,正打中我的头哇与你喝一壶哇,红红的高粱酒哎,呀嘿——
敢爱敢恨,不顾一切。

当年,这曲《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由姜文粗哑雄浑的嗓子里“吼”出来,迅速传遍了全国,从都
市到乡村,到处都是“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的歌声,一时间,歌坛也掀起一股强劲的“西北风”潮流。

它使成千上万的中国
人(尤其北方人)心中那种隐隐约约的反哺归巢情结,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满足。

片中,九月初九敬酒神的时候,单单由唢呐营造出的豪放野性的《酒神曲》;高粱地里激情过后,黄土地男人用毫不修饰的粗犷嗓音吼出一曲风靡全国的情歌《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结尾,儿子豆官念白方式的一段音乐,更似神来之笔……
《红高粱》的音乐不但让赵季平完成了自己平民音乐的创作愿望,也和张艺谋进行了一次让人热泪盈眶的寻根之旅。

赵季平的音乐和《红高粱》天人和一,在银幕上大写意地完成了一次雕刻生命的挥洒,大善若水的赵季平与张艺谋双手一握,西部的高粱叶子,森林一样霍霍有声。

于是,人们再也无法忘记十八里坡那片繁茂幽深的高粱地,无法忘记黄土高坡上一段悠久遥远的华夏历史——《红高粱》堪称一部史诗作
品。

由那叹为观止的红色风暴始,张艺谋终于踏上了他“视觉英雄”的不归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