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红高粱》的分析.

合集下载

《电影《红高粱》的动态多模态话语分析》范文

《电影《红高粱》的动态多模态话语分析》范文

《电影《红高粱》的动态多模态话语分析》篇一一、引言电影《红高粱》是一部集电影语言、图像语言和声音语言等多元话语表达于一身的经典作品。

本篇论文将通过对电影《红高粱》的动态多模态话语进行详细分析,以探讨其在影视作品中的叙事作用与美学价值。

二、电影概述《红高粱》由著名导演XXX执导,主要讲述了一代人以生命历程见证的高粱地历史。

该片凭借其出色的视听语言,成功的剧情和深刻的主题内涵,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重要印记。

三、动态多模态话语分析(一)画面语言分析在电影中,画面是表达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之一。

通过画面的切换、镜头的运动和画面的色彩等手段,电影将故事生动地展现出来。

在《红高粱》中,导演通过丰富的画面语言,生动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的农村生活场景。

如,在影片中多次出现的红高粱地,既是对人物情感背景的铺垫,也是对历史时代背景的暗示。

同时,影片的镜头语言运用也相当到位,无论是对于主角的特写还是对于场景的宏大拍摄,都恰到好处地传达了导演的意图。

(二)声音语言分析电影的声音是推动剧情发展、塑造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

在《红高粱》中,音效、配乐和对话等声音元素相互配合,共同构建了影片的叙事空间。

影片的配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既能体现时代感,又能与画面相得益彰。

同时,影片中的对话也极具特色,方言的运用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生动。

(三)动态多模态话语的交互性分析在《红高粱》中,画面语言和声音语言的交互性非常强。

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与声音元素紧密相连,如人物的面部表情、动作与对话的配合,音效与场景的呼应等。

这种交互性使得观众在观看电影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故事情节和人物情感。

此外,电影还通过蒙太奇等剪辑手法将画面与声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叙事节奏和视觉冲击力。

四、结论通过对电影《红高粱》的动态多模态话语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其在影视作品中的叙事作用与美学价值。

画面语言和声音语言的有机结合使得影片具有了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2024年电影符号学视角下的电影分析——以《红高粱》为例》范文

《2024年电影符号学视角下的电影分析——以《红高粱》为例》范文

《电影符号学视角下的电影分析——以《红高粱》为例》篇一一、引言电影作为一种视听艺术,其表达方式涵盖了丰富的符号学元素。

本文以电影《红高粱》为例,从电影符号学的视角出发,对电影的镜头语言、声音、色彩等元素进行深入分析,以揭示其如何通过符号的运用,来构建和传达电影的内涵与主题。

二、电影《红高粱》概述《红高粱》是由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根据莫言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

该片以中国农村为背景,讲述了一段充满激情与野性的爱情故事。

影片以其独特的视觉风格和深刻的主题内涵,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三、电影符号学视角下的分析(一)镜头语言在《红高粱》中,导演运用了多种镜头语言,如特写、远景、长镜头等,通过镜头的运用来传递情感、构建场景和塑造人物形象。

例如,影片中多次出现的红高粱特写镜头,既体现了农村的丰收景象,也象征着人物内心的情感波动。

同时,长镜头的运用使得影片的视觉效果更加流畅,增强了观众的观影体验。

(二)声音元素电影的声音元素包括音乐、音效和配音等。

在《红高粱》中,音乐与画面的结合使得影片的情感表达更加丰富。

例如,影片中的主题曲《红高粱之歌》,以其独特的旋律和歌词,传达了影片的主题和情感。

此外,影片中的环境音效和人物配音也使得影片更加真实和生动。

(三)色彩运用色彩是电影中重要的符号元素之一。

在《红高粱》中,导演运用了丰富的色彩来传达情感和主题。

例如,影片中的红色高粱象征着热情与生命,与黑色的土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了生命的力量和生存的欲望。

同时,影片中的其他色彩也各有寓意,共同构成了影片丰富的视觉效果。

四、结论通过对电影《红高粱》的符号学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其如何通过镜头语言、声音元素和色彩运用等手段来传达情感、构建场景和塑造人物形象。

这些符号元素的运用不仅使得影片具有了丰富的视觉效果,也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影片的内涵与主题。

《红高粱》作为一部经典的电影作品,其成功的符号运用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红高粱电影美学文化

红高粱电影美学文化

红高粱电影美学文化
《红高粱》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改编自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

电影以 20 世纪 30 年代的中国农村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家族和生存的故事。

从电影美学文化的角度来看,《红高粱》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色彩运用:电影中大量运用了红色和黄色两种颜色,红色代表了热情、生命和爱情,黄色则代表了土地、丰收和希望。

这些颜色的运用不仅营造了浓郁的乡土气息,也表达了对生命和爱情的赞美。

2. 视觉风格:电影采用了大量的特写和远景镜头,营造出一种大气磅礴的视觉效果。

同时,电影中也运用了一些象征手法,如红高粱地、酿酒坊等,这些象征手法不仅丰富了电影的视觉效果,也为电影增添了一些文化内涵。

3. 音乐运用:电影中运用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元素,如民间戏曲、唢呐等,这些音乐元素不仅为电影增添了一些地方色彩,也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4. 主题表达:电影通过讲述一个家族的兴衰史,表达了对生命、爱情和家族的思考和探索。

同时,电影也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的一些现实问题,如封建礼教、贫富差距等。

总之,《红高粱》是一部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电影,它不仅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历史和现实,也表达了对生命和爱情的赞美和思考。

《2024年电影符号学视角下的电影分析——以《红高粱》为例》范文

《2024年电影符号学视角下的电影分析——以《红高粱》为例》范文

《电影符号学视角下的电影分析——以《红高粱》为例》篇一一、引言电影符号学作为一种解读电影语言的工具,对于电影的分析和解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以中国经典电影《红高粱》为例,从电影符号学的视角出发,对电影的视觉符号、声音符号以及叙事结构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揭示电影背后的深层含义和文化内涵。

二、电影概述《红高粱》是由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根据莫言的小说改编而成。

该片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讲述了一段发生在山东高密农村的传奇故事。

影片以其独特的视觉风格、强烈的情感色彩和深刻的主题内涵,赢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三、视觉符号分析(一)色彩符号《红高粱》在色彩运用上具有鲜明的特点。

影片以红色为主色调,将红高粱的热烈与鲜活展现得淋漓尽致。

红色在中国文化中具有象征意义,代表着热情、生命力和革命精神。

影片通过红色高粱的视觉形象,传达了主人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

(二)画面构图影片的画面构图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通过运用对比、对称等构图手法,将影片的情节和人物关系呈现得更加鲜明。

例如,在表现战争场面的镜头中,导演运用了大量的动态画面和快速切换,使得战争的残酷和混乱得以充分展现。

四、声音符号分析(一)音乐影片的音乐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将中国传统的音乐元素与现代音乐手法相结合,营造出独特的视听效果。

音乐在影片中起到了烘托气氛、传达情感的作用,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影片的内涵。

(二)音效影片的音效设计也非常出色,通过环境音、人声等音效的运用,使得影片的情节更加真实可信。

例如,在表现农村生活场景的镜头中,观众可以听到鸟鸣、虫叫等自然声音,增强了画面的真实感和代入感。

五、叙事结构分析《红高粱》采用了非线性的叙事结构,通过时空交错的手法将故事情节呈现得更加丰富和复杂。

这种叙事结构不仅使得影片的节奏更加紧凑,还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此外,影片还通过人物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来推动情节发展,使得故事更加扣人心弦。

六、结论《红高粱》作为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电影作品,其符号学元素运用得非常出色。

《红高粱》影片主题及视听语言分析

《红高粱》影片主题及视听语言分析

《红高粱》影片主题及视听语言分析《红高粱》影片主题及视听语言分析一、影片主题:《红高粱》整部影片以女主人公九儿的命运为基本线索,反映了“我”爷爷奶奶那个年代黄土地上农民自由奔放、敢于追求爱情的性格,展现了他们对于酒神的崇拜,以及在抵御外敌时的民族荣辱情怀。

九儿19岁时,被贪财的父亲嫁给十八里铺有麻风病的酒厂老板李大头。

迎亲路上,在经过高粱地时遇到土匪,当时的轿头余占鳌带着轿夫们打死了土匪,自此,九儿与余占鳌互生情愫。

之后,两人在高粱地野合,九儿与父亲决裂,随着李大头的死,两人之后又顺理成章地走在一起生下孩子。

故事主线表现了“我”爷爷奶奶不顾世俗眼光,两人敢爱敢恨,追求幸福爱情的不羁精神。

影片中有两次唱“酒神歌”的镜头,一次是在高粱酒出炉时,另一次是在罗汉大爷遭鬼子毒手,众人要为之报仇时,反映的是这群黄土地上的汉子对于原始神力的崇拜之情。

他们相信,祭酒神能让其保佑每次高粱酒的成功出炉,也能赐予他们为亲人报仇的力量,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安排。

如果说要用一个词来形容罗汉大哥的形象,那么侠骨柔情是最好不过了。

在九儿嫁到十八里铺后,罗汉大哥作为一个长辈对九儿嘘寒问暖,关怀备至。

九年后当他重新回到十八里铺时,为了不使酒厂的人受牵连,他躲开了九儿。

直到他作为抗日英雄被鬼子示众剥皮时,我们才被这个话不多但内心情感丰富,为了民族利益直面死亡的铮铮铁汉所打动。

罗汉大哥作为抗日英雄而死或许我们不会太意外,土匪秃三炮就不同了。

虽然他在影他的第一次出现是在劫九儿的时候,第片中只出现了三次,但的确是不可缺的重要人物。

二次是余占鳌找他“算账”时,最后一次便是作为抗日先锋被日本人处死时,每一次出场都会让我们对这个土匪产生新的看法。

土匪似乎就是残害普通百姓的罪恶者,秃三炮先前是为个人利益绑架索钱的自私者形象,而后却是为民族利益勇敢抗日的无私者形象,从中我们看到了土匪的人性光辉,矛盾而又让人欣慰。

《红高粱》在人物的塑造上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也正是每一个有血有肉的荧幕形象,才让我们深刻体会了影片所表达的时代、文化与人性相交织的主题内容。

电影《红高粱》的分析

电影《红高粱》的分析
(影片的音乐分析)
在音乐的使用和处理上,影片运用了具有鲜明的民族气质和民族风格的音乐,
自始至终洋溢着热情奔放的西北性情。例如:
《酒神曲》
九月九酿新酒
好酒出在咱的手好酒
喝了咱的酒
上下通气不咳嗽
喝了咱的酒
滋阴壮咱的酒
见了皇帝不磕头
一四七三六九
九九归一跟我走
好酒好酒好酒
亢回荡不绝,并以此收尾。
(对“红高粱”象征意义的分析)
《红高粱》的叙事策略和语言方式追求陌生化的效果,情节的展开由感觉引 导,情绪推动。在这里红高粱成了有生命的活物,它作为一股积极的力量将作品 中的人物、事件、环境自然地融为一体。“红高粱”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比喻,也 不仅仅是抽象的寄寓,而是民族生机的征兆,它代表的是广阔深替的民族精神。 在影片中“红高粱”就是千万个生命的化身,千万个生命又是“红高粱”的具体 外观,二者贯通为一体,让人体验到天地之间生生不息的生命律动,人与自然的 融合。这种伟大、深厚、广阔的精神弥漫在整部作品中,给作品带来了生机饱满 的外表和厚实的内在。在莫言的艺术世界里,蕴含着中国农民式的生命观、历史 观,乃至时空观。他是一个骨子里浸透了农民精神和道德的作家,他热爱农民, 关心农民命运,所以也成功地塑造了“爷爷”和“奶奶”这两个既具有汉民族精 神特征又与现实社会理性相悖的农民的艺术形象。这样的艺术形象用一股破晓的力量将对生命的赞誉带到了另一个高度。
无论是文辞还是曲调都狂放不羁,慷慨激昂。当爷爷、奶奶、豆倌和伙计们
大口喝着死去的罗汉大哥酿的“十八里红”时,唱起了《酒神曲》,这不仅是勤劳
的结晶更是生命的礼赞。奶奶,这些生活中的弱势群体也在此刻奋起,在血海深 仇面前,她们也爆发巨大的同仇敌忾的力量是。
在乐器的选择上,运用了唢呐和中国大鼓,几十把唢呐齐奏,突出了一种气

《2024年《红高粱》_一场魔幻现实主义的本土化影像实验》范文

《2024年《红高粱》_一场魔幻现实主义的本土化影像实验》范文

《《红高粱》_一场魔幻现实主义的本土化影像实验》篇一《红高粱》_一场魔幻现实主义的本土化影像实验一、引言《红高粱》是一部集魔幻现实主义、本土文化与影像艺术于一体的杰作。

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内涵,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丰富历史与文化底蕴。

本文将从电影的创作背景、内容概述、影像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详细解析,旨在深入挖掘其内在的魔幻现实主义与本土化影像实验的价值与意义。

二、创作背景与内容概述《红高粱》以中国农村为背景,讲述了一群普通人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生活与命运。

电影以独特的视角,将现实与魔幻相结合,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生活的真实。

影片中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活立体,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

三、魔幻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红高粱》将魔幻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运用得淋漓尽致。

在电影中,现实与幻境的交织使得影片更加富有张力和感染力。

影片中的奇幻元素不仅为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震撼,也使影片的主题更加深刻。

通过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电影成功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生活的真实,使观众在欣赏的同时,也能深入思考生活的意义。

四、本土化影像实验的探索《红高粱》作为一部本土化的影像作品,在影像表现手法上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影片运用了中国传统的拍摄手法和现代影像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将中国农村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等元素融入其中,使得影片更加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同时,影片在色彩运用、画面构图等方面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使得影片的视觉效果更加出色。

五、电影的价值与意义《红高粱》作为一部魔幻现实主义的本土化影像实验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首先,它通过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内涵,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丰富历史与文化底蕴,弘扬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

其次,影片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本土文化相结合,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使观众在欣赏的同时,也能深入思考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最后,影片在影像表现手法上的探索和创新,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电影《红高粱》的动态多模态话语分析》范文

《电影《红高粱》的动态多模态话语分析》范文

《电影《红高粱》的动态多模态话语分析》篇一一、引言电影《红高粱》作为一部以中国农村为背景的经典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视觉表达,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对该电影的动态多模态话语分析,探讨其如何通过语言、画面、音乐等多元模态,构建起影片的叙事结构、情感表达以及文化内涵。

二、电影《红高粱》概述《红高粱》以中国农村为背景,讲述了一段关于爱情、家族、复仇的故事。

影片通过丰富的叙事手法和视觉元素,展现了农村生活的苦难与希望,家族的兴衰与变迁,以及人物的成长与抗争。

三、动态多模态话语分析(一)语言模态电影《红高粱》的语言表达丰富多样,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等多种形式。

通过对白和独白,影片展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而旁白则起到了串联故事、交代背景的作用。

在语言表达上,影片运用了地方方言,使得影片更加贴近农村实际,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

(二)画面模态电影《红高粱》的画面表现力极强,通过镜头语言和画面构图,将农村的风景、人物的情感以及故事的冲突呈现得淋漓尽致。

影片运用了大量的自然风景和农作物(如红高粱)作为视觉元素,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同时,通过镜头推拉、旋转等手法,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故事的发展。

(三)音乐模态音乐在电影《红高粱》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影片的配乐既有民族音乐元素,也有现代音乐元素,为影片营造了独特的氛围。

在关键情节处,音乐能够起到烘托情感、推动故事发展的作用。

同时,音乐也反映了农村文化的内涵和人们的情感世界。

四、多模态互动与叙事构建电影《红高粱》通过语言、画面、音乐等多模态的互动与融合,构建了丰富的叙事结构。

语言模态通过对话和独白等形式,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画面模态则通过视觉元素和镜头语言,呈现了农村的风景和人物的情感;音乐模态则通过音乐元素和节奏变化,营造了影片的氛围和情感基调。

这些多模态的互动与融合,使得电影《红高粱》在叙事上更加丰富和立体。

五、情感表达与文化内涵电影《红高粱》通过多模态的互动与融合,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剧情介绍:
影片《红高粱》由张艺谋导演,姜文、巩俐、滕汝俊主演,根据莫言的小说《红高粱》改编而成,是一部混合了“描写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伙中国农民古朴、野性的生活和他们与侵略者浴血奋战的过程”的华语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电影之一。

影片一开始,就是了“我”的叙述,“我给你说说我爷爷我奶奶的这段事,这段事在我老家至今还有人提起。

日子久了,有人信,也有人不信”。

接着出现的画面是一片一望无际的黄土地,一群汉子裸露上身一边高歌一边颠轿,而轿里的是一个那披着红盖头、穿着红衣裳和红绣花鞋的新娘,没有陪嫁人也没有迎亲人,显得那么的不和谐。

新娘手里紧紧握着剪刀,突然的啜泣,才让这群汉子停下了歌声、呐喊声和颠轿。

路过一片高粱地,一个强盗出来打劫,逼着大伙放下钱,还要带走新娘。

眼看新娘就要被强盗拉进高粱地里,众汉子在余占鳌的带领下,一拥而上,打死了强盗,抢回了新娘。

新婚三天后回门,奶奶路过高粱地,蒙面的余占鳌将她拉进高梁地里,两个人激情迸发。

回李家不久,李大头死了,我奶奶撑起李家的烧酒作坊。

又一次,土匪秃三炮劫走了我奶奶,罗汉大叔和伙计凑钱将我奶奶赎了回来。

余占鳌看到后跑去找秃三炮,将菜刀架在他的脖上,直到秃三炮用脑袋保证没有动奶奶,余占鳌才罢休,也自此余占鳌成了我爷爷。

我爹9岁那年,日本鬼子到了青杀口,烧杀抢掠。

经奶奶提议打鬼子替罗汉叔报仇,奶奶搬出十八里红给伙计们喝,大家斗志昂扬地去打鬼子。


奶挑着做好的饭菜去犒劳他们,路上被鬼子军车上的机枪打死。

我爷爷和我爹久久地伫立在那片充满了深红却又阴暗的土地上,此时在那鲜红的血色的阳光中,甚至出现了日全食,他们没有悲嚎,没有痛哭,没有落泪,只是凝望……愤怒的爷爷和大伙抱着火罐、土雷冲向日本军车。

我爹和爷爷站在我奶奶尸体旁,响起了爹带着哭腔、念白式的指路冥文——陕西民谣,”娘娘,上西南,宽宽的大路,长长的宝船......”。

二、影片分析:
影片利用一望无际的红高粱和尘土飞扬的红地组接成一个充满活力激情和诱惑刺激的原始的世界,达到了人本性的自然回归。

影片中虽有抗日情节,却并非为展现崇高的革命人物形象,而是用高粱地所滋养的鲜活生命,通过塑造豪迈奔放的人物形象,叙述痛快淋漓的故事情节,表现出对自由的向往,对勇敢,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等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弘扬、讴歌和礼赞。

爱就真爱,恨就真恨;大爱大恨,大生大死。

极力赞美生命的张力,赞美生命的那种喷涌不尽的勃勃生机,赞美生命的自由、舒展。

对原始生命意志、生命欲望即生命本质力量不可抗拒的赞颂与褒扬,对生命激情的呼唤,激发对充满血性的、旺盛、强劲的生命力和反叛的民族精神强烈的崇拜之情。

影片的极力展现艺术形式,那个远古时代被人膜拜的图腾重新树立起来,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最有象征意义的东西也看似随意地穿插其中:唢呐、花轿、土坯房、剪纸、年画、门神、酒篓子,肥棉裤、高粱地,石头小桥,肚兜,粗瓷碗以及黄土地尽处的血一样的红太阳、黄土高原上望不到头的蛇一样的羊肠小路……一切艺术形式的美都展现了人们对生命的美好以及繁衍生息的追求,凝重而张扬。

(一)、影片的画面
整个影片以阳光般眩目、热情似火的红色为背景来渲染主题。

可以说影片中带给我们最大视觉冲击莫过于红色风暴:那披着红盖头、穿着红衣裳和红绣花鞋坐在红轿子里的娇俏新娘,那一大片随风起伏的野红高粱,那一大碗鲜艳的红高粱酒,那一片红色的鲜血以及那刺眼的红色太阳等等的。

影片释放出来的粗犷, 野性, 自由,激情, 渴望以及喜悦也都包含在这红色之中。

正如张艺谋导演说的“在所有颜色中,我最喜欢如火似血的大红”。

他对红色的运用使得全片都被那辉煌的红色所浸透、环绕。

这是对完美自由的自然生命的渴望与赞美,是我们内在生命力的精神外化。

影片一开始,是全黑的画面,慢慢传来了“我”的叙述“。

这种将人们的思想先统一起来,使得观众跟随叙述者,走进这段故事,走进这段历史;这样的开始,不仅奇特新颖,而且可以把故事拉远,具有历史的间离效果。

影片中主要展现了两个空间环境:高梁地和酿酒作坊。

酿酒作坊体现出生命的远古意识,如风雨剥蚀、似古堡般的十八里坡的圆形门洞,还有酿酒时全身几乎裸露的古铜色皮肤。

而那片自生自灭的高粱地,则透着生命的神圣。

当画面上充满了高粱地时,它作为一个巨大的自然生命符号群,舒展、盛大、坚强、热烈、宽厚。

影片中三次对高粱的渲染都呈现出一种人与自然生命的整一性。

当出现日本人强迫百姓踩踏高粱,活剥人皮的画面时,又会感到生命被摧残的震撼。

影片结尾,爷爷与我爹泥塑般立于阳光里,此时整个天地之间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血色火炉,唤起了我们内心的对生命的自信和对热烈悲壮的生命的礼赞。

(二)、影片的音乐
在音乐的使用和处理上,影片运用了具有鲜明的民族气质和民族风格的音乐,
自始至终洋溢着热情奔放的西北性情。

例如:
《酒神曲》
九月九酿新酒
好酒出在咱的手好酒
喝了咱的酒
上下通气不咳嗽
喝了咱的酒
滋阴壮阳嘴不臭
喝了咱的酒
一人敢走青刹口
喝了咱的酒
见了皇帝不磕头
一四七三六九
九九归一跟我走
好酒好酒好酒
无论是文辞还是曲调都狂放不羁,慷慨激昂。

当爷爷、奶奶、豆倌和伙计们大口喝着死去的罗汉大哥酿的“十八里红”时,唱起了《酒神曲》,这不仅是勤劳的结晶更是生命的礼赞。

奶奶,这些生活中的弱势群体也在此刻奋起,在血海深仇面前,她们也爆发巨大的同仇敌忾的力量是。

在乐器的选择上,运用了唢呐和中国大鼓,几十把唢呐齐奏,突出了一种气势,产生了巨大的震撼力和穿透力。

如迎亲时所演奏的吹打乐曲一共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出现在影片开始时颠轿一场,这一段音乐劲拙热烈,充满了生命的激情而又满含了黄土高原人的火辣酣畅。

音乐和画面所展现的黄土地、轿夫们古铜色的身体以及轿子的中国大红浑然一体。

音乐在这里起着烘托,渲染画面的作用。

第二次出现在奶奶被日本人杀害这一段,余占鳌抱着燃烧地酒坛冲出高粱地,刹那间音乐的再次响起,音乐依旧是颠轿的音乐,但在这里并没有喜庆,而是悲壮,
音乐在这里得以升华。

另外,在余占鳌和九儿在高粱地里野合后,九儿骑着小骡子离去,高粱地里传出了余占鳌毫不修饰粗犷沙哑的歌声: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
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呀往前走
莫回呀头通天的大路
九千九百九千九百九哇
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呀往前走
莫回呀头从此后你搭起那红绣楼呀
抛洒那红绣球呀
正打中我的头呀与你喝一壶呀
红红的高粱酒呀红红的高粱酒嘿
此时的余占鳌恨不得把所有的爱意,用西北汉子独特的方式唱给自己钟爱的女子。

同时这音乐也是对二人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表达。

结尾我奶奶的死去,场景转静,响起了爹带着哭腔、念白式的指路冥文——陕西民谣:娘娘上西南,宽宽的大路,长长的宝船;娘娘,上西南,骝骝的骏马,足足的盘缠;娘娘,上西南,你甜出安身,你苦处化钱。

此处的童稚声音空灵、高亢回荡不绝,并以此收尾。

(三)_影片的意义
《红高粱》的叙事策略和语言方式追求陌生化的效果,情节的展开由感觉引导,情绪推动。

在这里红高粱成了有生命的活物,它作为一股积极的力量将作品中的人物、事件、环境自然地融为一体。

“红高粱”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比喻,也不仅仅是抽象的寄寓,而是民族生机的征兆,它代表的是广阔深替的民族精神。

在影片中“红高粱”就是千万个生命的化身,千万个生命又是“红高粱”的具体外观,二者贯通为一体,让人体验到天地之间生生不息的生命律动,人与自然的融合。

这种伟大、深厚、广阔的精神弥漫在整部作品中,给作品带来了生机饱满的外表和厚实的内在。

在莫言的艺术世界里,蕴含着中国农民式的生命观、历史
观,乃至时空观。

他是一个骨子里浸透了农民精神和道德的作家,他热爱农民,关心农民命运,所以也成功地塑造了“爷爷”和“奶奶”这两个既具有汉民族精神特征又与现实社会理性相悖的农民的艺术形象。

这样的艺术形象用一股破晓的力量将对生命的赞誉带到了另一个高度。

(四)总结
《红高粱》不仅仅是在为我们讲述一个关于西北的故事,它还为我们展示了更多精神上的东西——那自由奔放,充满活力的强大生命力,那厚重苍劲的英雄气节,那爱过爱一切的真情,那毫不掩饰的性格魅力告诉我们每一个人:什么才是真正的红色民族魂!这部影片抒发了人们渴望自由生活的感情,并对生命做出了考究和礼赞;同时,它表达了对传统礼教的蔑视和对自由人格的追求,展现了神态各异的民族风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