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红高粱》的分析教程文件
《红高粱》赏析剖析

一.导演张艺谋和他的作品
2001: 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宣传片《新北京,新奥运》 总导演 2002:《英雄》 导演 2002: 上海申办2010年世博会宣传片 总导演 2003: 韩国世界杯体育场 大型露天实景歌剧《图兰多》 导演 2003: 北京奥运会会徽发布仪式及会徽宣传片《中国印· 舞动的北京》 总导演 2004:《十面埋伏》 导演 2004: 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 刘三姐》(桂林) 总导演(与樊跃、王潮歌合作) 2005:《千里走单骑》 导演 2006: 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 丽江》 总导演(与樊跃、王潮歌合作) 2006:《满城尽带黄金甲》 导演 2006: 美国大都会原创歌剧《秦始皇》 导演 2007: 北京奥运会火炬及火炬接力宣传片 导演 2007: 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 西湖》 总导演(与樊跃、王潮歌合作) 2008: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第13届夏季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 开闭幕式 总导演 2009: 《三枪拍案惊奇》 2010:《山楂树之恋》 2011:《金陵十三钗》 2013:《归来》 导演 2015:《长城》 导演
① 主题:对自然的人性的歌颂
高粱这东西天性喜水,一场雨下过了,你就在地 里听,四周围全是乱七八糟的动静,……人淹在高 粱棵子里,直觉得仿佛置身于一个生育大广场,满 世界都是绿,满耳朵都是响,满眼睛都是活脱脱的 生灵。我当初看莫言的小说,就跟在这高粱地里的 感觉一样,觉着小说里的这片高粱地,这些神事 儿,这些男人女人,豪爽开朗,旷达豁然,生生死 死狂放出浑身的热气和活力,随心所欲地透出做人 的自在和欢乐。 ——张艺谋
二.《红高粱》的人物与情节
1.
人物 我爷爷—余占螯(姜文饰) 我奶奶—九儿 (巩俐饰) 罗汉( 腾汝骏饰)
红高粱影片分析

《红高粱》影片分析姓名:班级:学号:指导老师:剧情导演:张艺谋主演:巩俐滕汝俊钱明姜文我奶奶19岁时,不得不嫁在十八里坡开烧酒作坊的五十多岁的李大头。
按乡规,新娘子要被颠轿的方法折腾一番,但不管轿夫怎样折腾,奶奶始终不吭声。
奶奶到了十八里坡后,与余占熬发生了感情,而余也就是后来的我爷爷。
不久,李大头死了,众伙计不想再干了,我奶奶劝住了众伙计,又撑起了烧酒作坊。
土匪秃三炮劫走了我奶奶,罗汉大叔和伙计们凑钱又将我奶奶赎了回来。
但我爷爷看到我奶奶头发凌乱,非常生气,跑去找秃三炮,将菜刀架在他的脖上,直到秃三炮用脑袋保证没有动我奶奶,我爷爷才罢休。
我爷爷在刚酿好的高粱酒里撒了一泡尿,没想到高粱酒的味道格外好,我奶奶给它取名叫十八里红。
我爹9岁那年,日本鬼子到了青杀口,烧杀抢掠。
我奶奶搬出被日本鬼子杀害的罗汉大叔当年酿的十八里红给伙计们喝,大家斗志昂扬地去打鬼子。
我奶奶挑着做好的饭菜去犒劳我爷爷他们,却被鬼子军车上的机枪给打死。
愤怒的我爷爷和大伙抱着火罐、土雷冲向日本军车。
军车炸飞了我爷爷,我爹呆了似的与我爷爷站在我奶奶尸体旁,我爹放声唱起了童谣:“娘,娘,上西南,宽宽的大路,长长的宝船……”叙事特点《红高粱》的叙述沿两条线展开,主线是土匪投资“我爷爷”余占鳌率领的武装伏击日本汽车队,辅线是在这次战争发生之前发生的余占鳌与“我奶奶”戴凤莲之间的爱情故事。
小说对题材的处理体现出对传统小说叙事的叛逆,是以追忆的姿态讲述的故事。
在莫言的艺术世界里,蕴含着中国农民的生命观、历史观、乃至时空观。
《红高粱》的叙事策略和语言方式追求强烈的陌生化效果。
小说的展开是由感觉引导,情绪推动。
小说在叙事人称上,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叠合在一起。
在语言运用上,《红高粱》追求一种富有力度的表达,一切都服从主题的自由创造和审美快感。
重视感觉,大胆运用丰富的比喻、夸张、同感,还有对于语言色泽的选择和气势的营造。
影片色彩分析《红高粱》那种铺天盖地的淡淡的红色既愉悦了视觉器官本身,又象征了一种强烈的生命意志。
《2024年电影符号学视角下的电影分析——以《红高粱》为例》范文

《电影符号学视角下的电影分析——以《红高粱》为例》篇一一、引言电影作为一种视听艺术,其表达方式涵盖了丰富的符号学元素。
本文以电影《红高粱》为例,从电影符号学的视角出发,对电影的镜头语言、声音、色彩等元素进行深入分析,以揭示其如何通过符号的运用,来构建和传达电影的内涵与主题。
二、电影《红高粱》概述《红高粱》是由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根据莫言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
该片以中国农村为背景,讲述了一段充满激情与野性的爱情故事。
影片以其独特的视觉风格和深刻的主题内涵,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三、电影符号学视角下的分析(一)镜头语言在《红高粱》中,导演运用了多种镜头语言,如特写、远景、长镜头等,通过镜头的运用来传递情感、构建场景和塑造人物形象。
例如,影片中多次出现的红高粱特写镜头,既体现了农村的丰收景象,也象征着人物内心的情感波动。
同时,长镜头的运用使得影片的视觉效果更加流畅,增强了观众的观影体验。
(二)声音元素电影的声音元素包括音乐、音效和配音等。
在《红高粱》中,音乐与画面的结合使得影片的情感表达更加丰富。
例如,影片中的主题曲《红高粱之歌》,以其独特的旋律和歌词,传达了影片的主题和情感。
此外,影片中的环境音效和人物配音也使得影片更加真实和生动。
(三)色彩运用色彩是电影中重要的符号元素之一。
在《红高粱》中,导演运用了丰富的色彩来传达情感和主题。
例如,影片中的红色高粱象征着热情与生命,与黑色的土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了生命的力量和生存的欲望。
同时,影片中的其他色彩也各有寓意,共同构成了影片丰富的视觉效果。
四、结论通过对电影《红高粱》的符号学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其如何通过镜头语言、声音元素和色彩运用等手段来传达情感、构建场景和塑造人物形象。
这些符号元素的运用不仅使得影片具有了丰富的视觉效果,也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影片的内涵与主题。
《红高粱》作为一部经典的电影作品,其成功的符号运用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红高粱》影片主题及视听语言分析

《红高粱》影片主题及视听语言分析《红高粱》影片主题及视听语言分析一、影片主题:《红高粱》整部影片以女主人公九儿的命运为基本线索,反映了“我”爷爷奶奶那个年代黄土地上农民自由奔放、敢于追求爱情的性格,展现了他们对于酒神的崇拜,以及在抵御外敌时的民族荣辱情怀。
九儿19岁时,被贪财的父亲嫁给十八里铺有麻风病的酒厂老板李大头。
迎亲路上,在经过高粱地时遇到土匪,当时的轿头余占鳌带着轿夫们打死了土匪,自此,九儿与余占鳌互生情愫。
之后,两人在高粱地野合,九儿与父亲决裂,随着李大头的死,两人之后又顺理成章地走在一起生下孩子。
故事主线表现了“我”爷爷奶奶不顾世俗眼光,两人敢爱敢恨,追求幸福爱情的不羁精神。
影片中有两次唱“酒神歌”的镜头,一次是在高粱酒出炉时,另一次是在罗汉大爷遭鬼子毒手,众人要为之报仇时,反映的是这群黄土地上的汉子对于原始神力的崇拜之情。
他们相信,祭酒神能让其保佑每次高粱酒的成功出炉,也能赐予他们为亲人报仇的力量,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安排。
如果说要用一个词来形容罗汉大哥的形象,那么侠骨柔情是最好不过了。
在九儿嫁到十八里铺后,罗汉大哥作为一个长辈对九儿嘘寒问暖,关怀备至。
九年后当他重新回到十八里铺时,为了不使酒厂的人受牵连,他躲开了九儿。
直到他作为抗日英雄被鬼子示众剥皮时,我们才被这个话不多但内心情感丰富,为了民族利益直面死亡的铮铮铁汉所打动。
罗汉大哥作为抗日英雄而死或许我们不会太意外,土匪秃三炮就不同了。
虽然他在影他的第一次出现是在劫九儿的时候,第片中只出现了三次,但的确是不可缺的重要人物。
二次是余占鳌找他“算账”时,最后一次便是作为抗日先锋被日本人处死时,每一次出场都会让我们对这个土匪产生新的看法。
土匪似乎就是残害普通百姓的罪恶者,秃三炮先前是为个人利益绑架索钱的自私者形象,而后却是为民族利益勇敢抗日的无私者形象,从中我们看到了土匪的人性光辉,矛盾而又让人欣慰。
《红高粱》在人物的塑造上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也正是每一个有血有肉的荧幕形象,才让我们深刻体会了影片所表达的时代、文化与人性相交织的主题内容。
电影《红高粱》的分析

在音乐的使用和处理上,影片运用了具有鲜明的民族气质和民族风格的音乐,
自始至终洋溢着热情奔放的西北性情。例如:
《酒神曲》
九月九酿新酒
好酒出在咱的手好酒
喝了咱的酒
上下通气不咳嗽
喝了咱的酒
滋阴壮咱的酒
见了皇帝不磕头
一四七三六九
九九归一跟我走
好酒好酒好酒
亢回荡不绝,并以此收尾。
(对“红高粱”象征意义的分析)
《红高粱》的叙事策略和语言方式追求陌生化的效果,情节的展开由感觉引 导,情绪推动。在这里红高粱成了有生命的活物,它作为一股积极的力量将作品 中的人物、事件、环境自然地融为一体。“红高粱”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比喻,也 不仅仅是抽象的寄寓,而是民族生机的征兆,它代表的是广阔深替的民族精神。 在影片中“红高粱”就是千万个生命的化身,千万个生命又是“红高粱”的具体 外观,二者贯通为一体,让人体验到天地之间生生不息的生命律动,人与自然的 融合。这种伟大、深厚、广阔的精神弥漫在整部作品中,给作品带来了生机饱满 的外表和厚实的内在。在莫言的艺术世界里,蕴含着中国农民式的生命观、历史 观,乃至时空观。他是一个骨子里浸透了农民精神和道德的作家,他热爱农民, 关心农民命运,所以也成功地塑造了“爷爷”和“奶奶”这两个既具有汉民族精 神特征又与现实社会理性相悖的农民的艺术形象。这样的艺术形象用一股破晓的力量将对生命的赞誉带到了另一个高度。
无论是文辞还是曲调都狂放不羁,慷慨激昂。当爷爷、奶奶、豆倌和伙计们
大口喝着死去的罗汉大哥酿的“十八里红”时,唱起了《酒神曲》,这不仅是勤劳
的结晶更是生命的礼赞。奶奶,这些生活中的弱势群体也在此刻奋起,在血海深 仇面前,她们也爆发巨大的同仇敌忾的力量是。
在乐器的选择上,运用了唢呐和中国大鼓,几十把唢呐齐奏,突出了一种气
电影《红高粱》

• 影片一开头就是年轻漂亮、灵气逼人的我奶奶那张充满生 命的红润的脸,接着就是占满银幕的红盖头,那顶热烈饱 满的红轿子,野合时那在狂舞的高粱秆上闪烁的阳光,似 红雨般的红高粱酒,血淋淋人肉,一直到那日全食后天地 通红的世界……,整部影片都被红色笼罩。
• 导演对这种基调的选择几乎完全剥夺了我们对戏剧情节的 关注,而进入一种对一个特定的造型空间的纯粹情绪性体 验了。这是一种对完美自由的自然生命的渴望与赞美。这 不是一个完全现实时空的再现,而是我们内在生命力的精 神外化。影片结束在那神秘的日全食中,红色的扩张力获 得了一种凝固的近乎永恒的沉寂效果。黑红色的高粱舒展 流动充满了整个银幕空间,极为辉煌、华丽、壮美。
《大红灯笼高高挂》
这个时期的张艺谋,影片中一贯的主题是 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和剖析。剧中人物在强大 的传统制度中苦苦挣扎,不仅难于逃脱,最 后甚至成为这种秩序延续的见证者。《大红 灯笼高高挂》正是这一主题表现的极至。
《秋菊打官司》
译名:The Story of Qiu Ju 导演:张艺谋 主演:巩俐 上映年度:1992 主要奖项: 1992年第49届威尼斯 国际电影节金狮奖
• 在短短的五年间,张艺谋完成了从摄影、表演到导演的大跨步跃进, 在中国电影界创造了一个近乎神话般的现实。《红高粱》的成功还使 得“第五代”导演前期创作中遭遇的现实困境获得了暂时的解脱。然 而也就是从这部影片开始,“第五代”导演创作群体向着不同的方向 分散发展。
一.导演张艺谋和他的作品
张艺谋主要作品: 《红高粱》(1987年) 《菊豆》(1990年) 《大红灯笼高高挂》(1991年) 《秋菊打官司》(1992年) 《活着》(1994年)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1995年)
《菊豆》
红高粱影片主题及视听语言分析

红高粱影片主题及视听语言分析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红高粱》影片主题及视听语言分析一、影片主题:《红高粱》整部影片以女主人公九儿的命运为基本线索,反映了“我”爷爷奶奶那个年代黄土地上农民自由奔放、敢于追求爱情的性格,展现了他们对于酒神的崇拜,以及在抵御外敌时的民族荣辱情怀。
九儿19岁时,被贪财的父亲嫁给十八里铺有麻风病的酒厂老板李大头。
迎亲路上,在经过高粱地时遇到土匪,当时的轿头余占鳌带着轿夫们打死了土匪,自此,九儿与余占鳌互生情愫。
之后,两人在高粱地野合,九儿与父亲决裂,随着李大头的死,两人之后又顺理成章地走在一起生下孩子。
故事主线表现了“我”爷爷奶奶不顾世俗眼光,两人敢爱敢恨,追求幸福爱情的不羁精神。
影片中有两次唱“酒神歌”的镜头,一次是在高粱酒出炉时,另一次是在罗汉大爷遭鬼子毒手,众人要为之报仇时,反映的是这群黄土地上的汉子对于原始神力的崇拜之情。
他们相信,祭酒神能让其保佑每次高粱酒的成功出炉,也能赐予他们为亲人报仇的力量,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安排。
如果说要用一个词来形容罗汉大哥的形象,那么侠骨柔情是最好不过了。
在九儿嫁到十八里铺后,罗汉大哥作为一个长辈对九儿嘘寒问暖,关怀备至。
九年后当他重新回到十八里铺时,为了不使酒厂的人受牵连,他躲开了九儿。
直到他作为抗日英雄被鬼子示众剥皮时,我们才被这个话不多但内心情感丰富,为了民族利益直面死亡的铮铮铁汉所打动。
罗汉大哥作为抗日英雄而死或许我们不会太意外,土匪秃三炮就不同了。
虽然他在影片中只出现了三次,但的确是不可缺的重要人物。
他的第一次出现是在劫九儿的时候,第二次是余占鳌找他“算账”时,最后一次便是作为抗日先锋被日本人处死时,每一次出场都会让我们对这个土匪产生新的看法。
土匪似乎就是残害普通百姓的罪恶者,秃三炮先前是为个人利益绑架索钱的自私者形象,而后却是为民族利益勇敢抗日的无私者形象,从中我们看到了土匪的人性光辉,矛盾而又让人欣慰。
《红高粱》色彩分析

• 红红的火焰和刚酿出的高 梁酒都是红色 说明着日子 的红火和生命的灿烂对生 命的礼赞喜庆的颜色.
• 看见流淌出的红高粱酒, 那份真切的喜悦感染着在 场的每一个观众。酿酒工 人用浑厚的声音唱出的 《酒神曲》不仅是勤劳的 结晶更是生命的礼赞。
• 金黄色 男主角蓄意破 坏刚你酿出来的新酒 在金黄色的环境下 这
也暗示着就是因为他 的蓄意破坏才酿出前 所未有的好酒。烧酒 到达 了一个鼎盛的时 期
• 日本人来到高粱地修 公路把大片的都毁坏 大片绿色高粱被毁坏
暗示着生长在这片土 地上的人生活将会发 生改变 发生转折日本
人破坏了这片土地的 安宁.
• 罗汉大哥死后,九儿要为 之报仇屋内生着熊熊的火 焰 火焰的颜色不是暗红 色而是金黄色 暗示着大 家心里的怒火和誓死要和 日本人拼到底的决心 .
• 整片黄土地的一点红,可看出 漫漫娶亲路上,一群黄土汉子 和一位新娘子 闹新娘的过程,
也为新娘对轿夫产生好感打下 基础。
• 颠轿过程中轿夫的歌声跟九儿 的啜泣声形成声音上的对立, 就像大红花轿跟辽阔的黄土地 的视觉上的对比一样鲜明。体 现了在旧社会妇女受压迫的年 代,父母之命不可违的悲惨命 运,就是有千百个不愿意九儿 也不得不嫁给了有麻风病的李 大头,从不屈服的她抱着视死 如归的心情,走向了十八里坡 .
• 九儿得死 红高粱酒的 洒落满地 说明九儿热 情的生命也因此结束
说明烧锅房的兄弟们 也会倒在血泊之中.
• 在机枪的扫射下倒下 了。漫天遍野的红色 日食与高速流动着的 高粱的镜头唤起了对 悲壮生命的礼赞。
• 一场生死搏斗后 剩下 孩子在黑暗中孩子目 睹自己亲人的死去内 心无限的恐惧 但是金
黄的阳光下男主角矗 立在那 他,没有辜负 九儿得期望 报仇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红高粱》的分
析
一、剧情介绍:
影片《红高粱》由张艺谋导演,姜文、巩俐、滕汝俊主演,根据莫言的小说《红高粱》改编而成,是一部混合了“描写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伙中国农民古朴、野性的生活和他们与侵略者浴血奋战的过程”的华语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电影之一。
影片一开始,就是了“我”的叙述,“我给你说说我爷爷我奶奶的这段事,这段事在我老家至今还有人提起。
日子久了,有人信,也有人不信”。
接着出现的画面是一片一望无际的黄土地,一群汉子裸露上身一边高歌一边颠轿,而轿里的是一个那披着红盖头、穿着红衣裳和红绣花鞋的新娘,没有陪嫁人也没有迎亲人,显得那么的不和谐。
新娘手里紧紧握着剪刀,突然的啜泣,才让这群汉子停下了歌声、呐喊声和颠轿。
路过一片高粱地,一个强盗出来打劫,逼着大伙放下钱,还要带走新娘。
眼看新娘就要被强盗拉进高粱地里,众汉子在余占鳌的带领下,一拥而上,打死了强盗,抢回了新娘。
新婚三天后回门,奶奶路过高粱地,蒙面的余占鳌将她拉进高梁地里,两个人激情迸发。
回李家不久,李大头死了,我奶奶撑起李家的烧酒作坊。
又一次,土匪秃三炮劫走了我奶奶,罗汉大叔和伙计凑钱将我奶奶赎了回来。
余占鳌看到后跑去找秃三炮,将菜刀架在他的脖上,直到秃三炮用脑袋保证没有动奶奶,余占鳌才罢休,也自此余占鳌成了我爷爷。
我爹9岁那年,日本鬼子到了青杀口,烧杀抢掠。
经奶奶提议打鬼子替罗汉叔报仇,奶奶搬出十八里红给伙计们喝,大家斗志昂扬地去打鬼子。
奶奶挑着做好的饭菜去犒劳他们,路上被鬼子军车上的机枪打死。
我爷爷和我爹久久地伫立在那片充满了深红却又阴暗的土地上,此时在那鲜红的血色的阳光中,甚至出现
了日全食,他们没有悲嚎,没有痛哭,没有落泪,只是凝望……愤怒的爷爷和大伙抱着火罐、土雷冲向日本军车。
我爹和爷爷站在我奶奶尸体旁,响起了爹带着哭腔、念白式的指路冥文——陕西民谣,”娘娘,上西南,宽宽的大路,长长的宝船......”。
二、影片分析:
影片利用一望无际的红高粱和尘土飞扬的红地组接成一个充满活力激情和诱惑刺激的原始的世界,达到了人本性的自然回归。
影片中虽有抗日情节,却并非为展现崇高的革命人物形象,而是用高粱地所滋养的鲜活生命,通过塑造豪迈奔放的人物形象,叙述痛快淋漓的故事情节,表现出对自由的向往,对勇敢,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等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弘扬、讴歌和礼赞。
爱就真爱,恨就真恨;大爱大恨,大生大死。
极力赞美生命的张力,赞美生命的那种喷涌不尽的勃勃生机,赞美生命的自由、舒展。
对原始生命意志、生命欲望即生命本质力量不可抗拒的赞颂与褒扬,对生命激情的呼唤,激发对充满血性的、旺盛、强劲的生命力和反叛的民族精神强烈的崇拜之情。
影片的极力展现艺术形式,那个远古时代被人膜拜的图腾重新树立起来,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最有象征意义的东西也看似随意地穿插其中:唢呐、花轿、土坯房、剪纸、年画、门神、酒篓子,肥棉裤、高粱地,石头小桥,肚兜,粗瓷碗以及黄土地尽处的血一样的红太阳、黄土高原上望不到头的蛇一样的羊肠小路……一切艺术形式的美都展现了人们对生命的美好以及繁衍生息的追求,凝重而张扬。
(一)、影片的画面
整个影片以阳光般眩目、热情似火的红色为背景来渲染主题。
可以说影片中带给我们最大视觉冲击莫过于红色风暴:那披着红盖头、穿着红衣裳和红绣花鞋
坐在红轿子里的娇俏新娘,那一大片随风起伏的野红高粱,那一大碗鲜艳的红高粱酒,那一片红色的鲜血以及那刺眼的红色太阳等等的。
影片释放出来的粗犷 , 野性 , 自由 ,激情 , 渴望以及喜悦也都包含在这红色之中。
正如张艺谋导演说的“在所有颜色中,我最喜欢如火似血的大红”。
他对红色的运用使得全片都被那辉煌的红色
所浸透、环绕。
这是对完美自由的自然生命的渴望与赞美,是我们内在生命力的精神外化。
影片一开始,是全黑的画面,慢慢传来了“我”的叙述“。
这种将人们的思
想先统一起来,使得观众跟随叙述者,走进这段故事,走进这段历史;这样的开始,不仅奇特新颖,而且可以把故事拉远,具有历史的间离效果。
影片中主要展现了两个空间环境:高梁地和酿酒作坊。
酿酒作坊体现出生命的远古意识,如风雨剥蚀、似古堡般的十八里坡的圆形门洞,还有酿酒时全身几乎裸露的古铜色皮肤。
而那片自生自灭的高粱地,则透着生命的神圣。
当画面上充满了高粱地时,它作为一个巨大的自然生命符号群,舒展、盛大、坚强、热烈、宽厚。
影片中三次对高粱的渲染都呈现出一种人与自然生命的整一性。
当出现日本人强迫百姓踩踏高粱,活剥人皮的画面时,又会感到生命被摧残的震撼。
影片结尾,爷爷与我爹泥塑般立于阳光里,此时整个天地之间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血色火炉,唤起了我们内心的对生命的自信和对热烈悲壮的生命的礼赞。
(二)、影片的音乐
在音乐的使用和处理上,影片运用了具有鲜明的民族气质和民族风格的音乐,自始至终洋溢着热情奔放的西北性情。
例如:
《酒神曲》
九月九酿新酒
好酒出在咱的手好酒
喝了咱的酒
上下通气不咳嗽
喝了咱的酒
滋阴壮阳嘴不臭
喝了咱的酒
一人敢走青刹口
喝了咱的酒
见了皇帝不磕头
一四七三六九
九九归一跟我走
好酒好酒好酒
无论是文辞还是曲调都狂放不羁,慷慨激昂。
当爷爷、奶奶、豆倌和伙计们大口喝着死去的罗汉大哥酿的“十八里红”时,唱起了《酒神曲》,这不仅是勤劳的结晶更是生命的礼赞。
奶奶,这些生活中的弱势群体也在此刻奋起,在血海深仇面前,她们也爆发巨大的同仇敌忾的力量是。
在乐器的选择上,运用了唢呐和中国大鼓,几十把唢呐齐奏,突出了一种气势,产生了巨大的震撼力和穿透力。
如迎亲时所演奏的吹打乐曲一共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出现在影片开始时颠轿一场,这一段音乐劲拙热烈,充满了生命的激情而又满含了黄土高原人的火辣酣畅。
音乐和画面所展现的黄土地、轿夫们古铜色的身体以及轿子的中国大红浑然一体。
音乐在这里起着烘托,渲染画面的作用。
第二次出现在奶奶被日本人杀害这一段,余占鳌抱着燃烧地酒坛冲出高粱地,刹那间音乐的
再次响起,音乐依旧是颠轿的音乐,但在这里并没有喜庆,而是悲壮,音乐在这里得以升华。
另外,在余占鳌和九儿在高粱地里野合后,九儿骑着小骡子离去,高粱地里传出了余占鳌毫不修饰粗犷沙哑的歌声: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
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呀往前走
莫回呀头通天的大路
九千九百九千九百九哇
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呀往前走
莫回呀头从此后你搭起那红绣楼呀
抛洒那红绣球呀
正打中我的头呀与你喝一壶呀
红红的高粱酒呀红红的高粱酒嘿
此时的余占鳌恨不得把所有的爱意,用西北汉子独特的方式唱给自己钟爱的女子。
同时这音乐也是对二人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表达。
结尾我奶奶的死去,场景转静,响起了爹带着哭腔、念白式的指路冥文——陕西民谣:娘娘上西南,宽宽的大路,长长的宝船;娘娘,上西南,骝骝的骏马,足足的盘缠;娘娘,上西南,你甜出安身,你苦处化钱。
此处的童稚声音空灵、高亢回荡不绝,并以此收尾。
(三)_影片的意义
《红高粱》的叙事策略和语言方式追求陌生化的效果,情节的展开由感觉引导,情绪推动。
在这里红高粱成了有生命的活物,它作为一股积极的力量将作品中的人物、事件、环境自然地融为一体。
“红高粱”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比喻,也不仅仅是抽象的寄寓,而是民族生机的征兆,它代表的是广阔深替的民族精神。
在影片
中“红高粱”就是千万个生命的化身,千万个生命又是“红高粱”的具体外观,二者贯通为一体,让人体验到天地之间生生不息的生命律动,人与自然的融合。
这种伟大、深厚、广阔的精神弥漫在整部作品中,给作品带来了生机饱满的外表和厚实的内在。
在莫言的艺术世界里,蕴含着中国农民式的生命观、历史观,乃至时空观。
他是一个骨子里浸透了农民精神和道德的作家,他热爱农民,关心农民命运,所以也成功地塑造了“爷爷”和“奶奶”这两个既具有汉民族精神特征又与现实社会理性相悖的农民的艺术形象。
这样的艺术形象用一股破晓的力量将对生命的赞誉带到了另一个高度。
(四)总结
《红高粱》不仅仅是在为我们讲述一个关于西北的故事,它还为我们展示了更多精神上的东西——那自由奔放,充满活力的强大生命力,那厚重苍劲的英雄气节,那爱过爱一切的真情,那毫不掩饰的性格魅力告诉我们每一个人:什么才是真正的红色民族魂!这部影片抒发了人们渴望自由生活的感情,并对生命做出了考究和礼赞;同时,它表达了对传统礼教的蔑视和对自由人格的追求,展现了神态各异的民族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