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高效课堂:思辨性阅读:魏征和唐太宗,谁成全了另一半

合集下载

魏征文言文阅读带答案

魏征文言文阅读带答案

魏征文言文阅读带答案魏征文言文阅读带答案「篇一」有关魏征的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16分)魏征,巨鹿人也。

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

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

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

又劳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

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

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钩①,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于卿者乎?六年,太宗幸九成宫,宴近臣,长孙无忌曰:王珪、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者又同此宴。

太宗曰: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

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

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

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太宗大悦,各赐钱十五万。

七年,代王珪为侍中,累封郑国公。

寻以疾乞辞所职,请为散官。

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

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

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

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征乃止。

后复固辞,听解侍中,授以特进,仍知门下省事。

【注】①中钩:人名1.本学期我们学过魏征的《》。

(1分)2.解释下列加点字(4分)(1)雅有经国之才(2)太宗幸九成宫(3)朕能擢而用之(4)寻以疾乞辞所职3.下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朕方自比于金而况于明哲乎?B寻以疾乞辞所职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邪?C竭其力用其皆出于此乎?D不许我为非未为衰老4.翻译下列句子。

(6分)(1).卿罪重于中钩,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于卿者乎?(2).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

5. 本文除了用语言描写刻画魏征外,还较多地运用的方法来刻画魏征、的性格特点。

(3分)参考答案:1.《谏太宗十思疏》(1分)2.一向;(2)皇帝到某地;(3)提拔;(4)不久(4分)3.B(2分)4.(1)你的罪过比中钩还重,(而)我任用你超过管仲,近代君臣之间互相投合,难道有类似于我和你这样的吗?(句式,于,得,宁;3分)(2)你难道没有看到矿石中的金子,哪里值得珍重呢?优秀的工匠(把它)冶炼出来造成工具,便被人视为宝贝了。

关于唐太宗与魏征倾听意见的事例

关于唐太宗与魏征倾听意见的事例

关于唐太宗与魏征倾听意见的事例1. 唐太宗与魏征的关系1.1 唐太宗的开放心态大家都知道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的一位英明帝王。

他当时可是一个极具眼光的君主,他懂得用人之道,也懂得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古人有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李世民正是从点滴的积累中成长为一位杰出的皇帝。

他从来不认为自己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一上位就高高在上。

他的开明与谦虚,为后来的统治铺平了道路。

试想一下,他既要处理朝政,又要防范外敌,结果他总能抽出时间,坐下来认真倾听魏征等人的意见,这可真是很难得的品质啊!1.2 魏征的直言不讳说到魏征,这位大臣那真是个直言不讳的好榜样。

人家魏征可是敢于在皇帝面前直言不讳,他的直言不仅不让皇帝感到厌烦,反而成了唐太宗最宝贵的意见来源。

古人说“忠言逆耳”,魏征就是那种把忠言直接送到耳边的角色。

像魏征这样的直言不讳,实在是难得的宝贵。

他把自己当成了皇帝的镜子,什么问题都不藏着掖着,有啥说啥。

2. 实际案例分析2.1 “骂皇帝”事件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说的是唐太宗李世民为了改革,想要让魏征从新地方担任重要职务,但魏征却一再推辞。

他不怕得罪皇帝,直言不讳地指出这项的缺陷。

那时候,魏征把唐太宗当成朋友一样来交流,虽然有时候批评得很尖锐,但从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

唐太宗听到这些话,虽然心里有些不舒服,但他明白,这是魏征对他的忠诚表现。

正所谓“听者有心”,他知道这些批评是对自己有帮助的。

于是,他逐渐改变了,最终取得了成功。

2.2 与魏征的对话还有一则故事是唐太宗和魏征的对话,反映了李世民对魏征的尊重。

那天,唐太宗和魏征讨论国家大事,唐太宗听到魏征的建议后,点头称赞,并说:“你的建议真是有见地啊!我马上就去落实。

”这表明了他对魏征的意见非常重视。

即使在面对严厉的批评时,他也能以平和的心态去接受,并采取实际行动。

这种举动让人感到唐太宗的伟大,也让人觉得魏征的直言不讳更加珍贵了。

3. 吸取的教训3.1 领导者的虚心从唐太宗与魏征的互动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

2020年高一语文下册文言文专题09《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梳理

2020年高一语文下册文言文专题09《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梳理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梳理一、作家、作品简介魏征(公元580—643年),唐初政治家。

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

少年出家。

曾参加隋末农民起义。

后入唐为太子洗马。

太宗即位后,被擢为议谏大夫,历任秘书监、侍中等职。

参预朝政,先后向太宗陈谏二百余事,是历史上有名的敢谏之臣。

后以修史功,进位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曾提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主张“薄赋敛”,“轻租税”,“息末敦本”,“宽仁治天下”等,对太宗的行动及政策措施给以极有益的影响。

其言论见于《贞观政要》。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

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的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十思”是奏章的主要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疏”即“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

二、字词梳理(1)长:生长。

这里指长得好。

(2)固:使……稳固。

(3)浚:疏通水道。

(4)德义:德行和道义。

(5)下愚:极愚昧无知的人。

用作谦辞。

(6)明哲:明智的人,这里指唐太宗。

(7)当神器之重:掌握帝王的重权。

当,主持、掌握。

神器,指帝位。

(8)居域中之大:处在天地重大的地位。

域中,天地间,语出《老子》第二十五章:“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9)休:喜庆,福禄。

(10)戒奢以俭:戒暂侈,行节俭。

(11)凡百元首:(历代)所有的帝王,凡白。

所有的。

(12)承天景命: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景,大。

(13)殷忧:深深忧虑。

殷。

深。

(14)能克终者盖寡: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慨很少。

克,能够、盖,表示推断。

(15)傲物:看不起别人。

物,人。

(16)吴越:吴国和越国,春秋时彼此敌对的两个诸侯国。

(17)骨肉为行路:亲骨肉成为毫不相干的陌生人。

骨肉,指父母兄弟子女。

行路、路人。

《周亚夫军细柳》《魏征与唐太宗》阅读练习及答案

《周亚夫军细柳》《魏征与唐太宗》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

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

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天子先驱至,不得入。

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

”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

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出自《周亚夫军细柳》)(乙)魏征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

或逢上怒,征神色不移,上亦为之敛威。

上尝.得佳鹞,自臂之,望见征来,匿怀中。

征奏事不已,鹞竟死怀中。

(选自《魏征与唐太宗》)3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军.霸上②上自劳.军③已而..之细柳军④军士吏被.甲⑤善回.人主意⑥上尝.得佳鹞3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②征奏事不已,鹞竟死怀中。

35.(甲)文中的周亚夫和(乙)文中的魏征都深得皇帝器重。

结合两文的内容看,周亚夫得到皇帝器重是因为_______;魏征得到皇帝器重是因为_______。

3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甲)文主要记叙汉文帝到周亚夫的细柳营慰问军士的事。

B.(甲)文文帝在慰问过程中,在棘门军那里,可以直驰入,而在细柳军那里却“不得驱驰”,两相对比,突出细柳军军纪严明,令人对其统帅顿生敬意。

C.(甲)文的周亚夫和(乙)文的魏征都能言善辩,深得皇帝器重。

D.(甲)(乙)两文中的皇帝都是深明大义、胸怀宽广的人。

文言文魏征巨鹿人也阅读答案-作文

文言文魏征巨鹿人也阅读答案-作文

文言文“魏征,巨鹿人也”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魏征,巨鹿人也。

近徙家相州之内黄。

武德末,为太子洗马。

见太宗与隐太子阴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

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

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

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

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

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

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

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

又劳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

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

七年,代王琏为侍中,累封郑国公。

寻以疾乞辞所职,请为散官。

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

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治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

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

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征乃止。

十二年,太宗以诞皇孙,诏宴公卿。

帝极欢,谓侍臣曰:贞观以前,从我平定天下,周旋艰险,玄龄之功无所与让。

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人,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征而已。

古之名臣,何以加也。

于是亲解佩刀以赐二人。

寻遇疾。

征宅内先无正堂,太宗时欲营小殿,乃辍其材为造,五日而就。

遣中使赐以布被素褥,遂其所尚。

后数日,薨。

太宗亲临恸哭,赠司空,谥曰文贞。

太宗亲为制碑文,复自书于石。

特赐其家食实封九百户。

太宗后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因泣下久之。

乃诏曰:昔惟魏征,每显予过。

自其逝也虽过莫彰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故亦庶僚苟顺难触龙鳞者欤!所以虚己外求,披迷内省。

言而不用,朕所甘心;周而不言,谁之责也?自斯已后,各悉乃诚。

若有是非,直言无隐。

(节选自《贞观政要·任贤》).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征雅有经国之才雅:一向。

魏征与唐太宗

魏征与唐太宗

魏征与唐太宗魏征是唐朝早期的著名政治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是一位非常聪明、有才华的人,因此在唐太宗时代成为了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

魏征与唐太宗之间有着许多深厚的情感联系,下面就来详细介绍一下他们之间的关系。

魏征生于隋朝,他年轻时曾经与唐太宗早年相识,并为唐太宗效力。

唐太宗即位后,魏征被招募为了宰相,并担任中书令和集贤院总裁一职。

他在政治上表现得非常出色,不仅被赞誉为唐朝时代的钦点重臣,而且还得到了皇帝的高度赞赏和礼遇。

魏征与唐太宗的友谊是在他成为宰相后达到顶峰的。

魏征非常了解唐太宗的思想和性格,因此在政治建议方面给予了他许多指导和帮助。

唐太宗在政治方面非常重视魏征的意见,并且多次亲自听取他的建议。

魏征则在皇帝面前表现得非常虔诚和忠诚,始终如一地支持和推崇唐太宗的众多改革和政策。

魏征还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精彩的故事和逸闻,这些故事既有他的智慧和机智,又有他对国家和皇帝的忠诚。

例如,有一次唐太宗问他:“忠臣是谁?”魏征回答:“忠臣就是不能把事情瞒着陛下,就像孙子告诉祖父一样。

”唐太宗就像是找到了一种新的分类方式,非常赞赏魏征的回答。

魏征还曾经敢于挑战唐太宗的主张。

在一次误判案件之后,唐太宗要求确定刑罚的方法。

魏征坚决反对用“杀一儆百”的方法来治理官员们的不当行为。

他认为,杀头不能解决问题,改革应该建立在更加平等、最终目的是建立国家安全、富强的基础上进行。

唐太宗很欣赏魏征的理由,最终他采纳了魏征的建议并取消了杀头这种严厉的惩罚。

总之,魏征与唐太宗之间的关系非常深厚、牢固。

他们之间的友谊和信任无疑给唐朝政治带来了稳定、繁荣的局面。

魏征的英明和忠诚为唐太宗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指导,也为后代政治家树立了榜样。

魏征进谏阅读理解

魏征进谏阅读理解

魏征进谏阅读理解
《魏征进谏》是一篇讲述唐朝名臣魏征向唐太宗李世民进谏的故事。

这个故事以魏征的直言敢谏和唐太宗的从善如流为主线,展现了君臣之间的良好互动和唐朝的政治风貌。

在阅读理解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了解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
在阅读《魏征进谏》之前,我们需要了解唐朝的历史背景和唐太宗、魏征等人物的身份和关系。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内容和人物的行为。

二、抓住故事主旨和中心思想
《魏征进谏》的主旨是讲述直言敢谏的重要性,以及君主应该善于纳谏、从善如流。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需要抓住这一主旨,理解魏征进谏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唐太宗对进谏的态度和回应。

三、分析人物性格和行为特点
在故事中,魏征以直言敢谏著称,而唐太宗则以从善如流、善于纳谏而闻名。

我们需要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和行为,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方式,进而理解他们在故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作用。

四、理解故事中的典故和成语
《魏征进谏》中涉及一些典故和成语,如“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载舟覆舟”等。

我们需要理解这些典故和成语的含义和用法,以便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内容和表达方式。

五、思考故事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最后,我们需要思考《魏征进谏》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直言敢谏是一种美德,而善于纳谏、从善如流则是一种智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同时也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和批评,以便更好地改进自己、完善自己。

《以人为鉴》阅读附答案

《以人为鉴》阅读附答案

《以人为鉴》阅读附答案以人为鉴郑公魏征①卒。

征寝疾,上②与太子同至其第③,指衡山公主欲以妻其子叔玉④。

征薨(hōng)⑤,上自制碑文,并为书石。

谓侍臣日:“人以铜为鉴⑥,可正衣冠⑦;以古为鉴,可知兴替⑧;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朕(zhèn)⑨尝保此三鉴以防己过。

今魏征没,朕亡一鉴矣。

”(选自《史纲评要》)【注释】①郑公魏征:魏征在世时封为郑国公。

魏征是唐太宗时名臣,常给太宗李世民提意见。

②上:指唐太宗李世民。

③第:府第,封建社会中官僚的大宅子。

④指:指名。

衡山公主:唐太宗的女儿。

叔玉:魏征之子。

⑤薨:公侯死称薨。

⑥鉴:镜子。

⑦正衣冠:使衣冠正,把衣服、帽子穿戴整齐,这是使动用法。

⑧兴替:兴衰。

替,衰落。

⑨朕:皇帝自称。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1)郑公魏征卒(2)并为书石(3)可正衣冠(4)朕亡一鉴矣2.将文中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_3.选出对划线词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郑公魏征卒③并为书石②士卒多为用④得鱼腹中书A.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相同4.文中唐太宗以三镜自照的话,言简意赅,说明了一个至今仍有借鉴作用的道理。

请简要总括出这个道理的内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死(2)写(3)使……正(4)丢失2.“略”3.C4.说明要善于接受历史教训和别人的意见,使自己少犯错误。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高效课堂资料
【思辨性阅读】
魏征和唐太宗:谁成全了另一半
王开东
魏征作为历史上的一代良臣,甚至被宋代的包拯视为偶像,可见他的清廉刚直。

但穿过历史的风尘,究竟是魏征成全了唐太宗,还是唐太宗成全了魏征,还实在是一个问题。

魏征自幼丧父失母,家境贫寒,但酷爱读书。

在侍奉太宗之前,魏征还曾侍奉过三个主子。

公元618年,魏征投奔瓦岗军首领李密。

李密失败后,魏征又入关降唐。

不久,魏征被起义军首领窦建德俘获,于是又归顺了窦建德。

窦建德失败后,魏征回到长安,侍奉太子李建成。

曾多次劝说建成先发制人,干掉李世民,未果。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非但没有怪罪魏征,反而任其为谏官。

于是魏征倒入唐太宗的怀抱。

从此欣逢明主,江河直下,竭诚辅佐,终于成为一代良臣。

魏征共侍奉过四个主子,特别是这四个主子又都是矛盾对立的双方,如此立场不稳,反戈相向,这难道不是一个严重的污点?但魏征似乎并未受到影响,尤其是此前的魏征似乎并没有显露出诤臣良骨的气态来。

那么,何以在唐太宗面前,魏征就改头换面,敢谏善谏,终于成为历代第一谏臣呢?
魏征关于忠臣和良臣的辩论,可作注解。

有一次,唐太宗听信了其他人的谗言,批评魏征包庇自己的亲戚,后来查无实据,又经魏征辩论,唐太宗知道自己错了。

魏征进一步说道:“我希望陛下让我做一个良臣,不要让我做一个忠臣。


太宗听后很吃惊,问:“难道良臣和忠臣有什么区别吗?”
魏征说:“区别很大。

良臣身享美名,君主也得到好声誉,子孙相传,流传千古;忠臣得罪被杀,君主得到的是一个昏庸的恶名,国破家亡,忠臣得到的只是一个空名。


唐太宗听后,十分激赏。

试想想还真是这么回事,被剖心的比干,风波亭上的岳飞至今都被人们传诵,而昏庸的商纣王和赵构却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忠臣事实上是通过劝谏对比出国君的昏庸,陷国君于不义而留名青史。

魏征目光深邃,穿透古今,对古今忠臣出力不讨好的下场看得格外透彻,因此极力去做一个良臣,努力开创一种君臣双赢的局面。

这就很好的解释了魏征此前的做派。

如果做不了良臣,那就决不去做什么鸟忠臣!
《万历十五年》中记载了万历皇帝对一些忠臣的看法:“一些诤谏者并非是对他尽忠,而是出于自私自利,即所谓的‘讪君卖直’。

这些人把正直当成商品,甚至不惜用诽谤讪议人君的方法作本钱,然后,招摇贩卖他正直的声望。


黄仁宇先生这样评价:“有些文官熟读诗书,深知百世流芳之说,他们可以找到一个题目,宁可在御前犯不敬之罪,今日受刑,明日名扬史册。

”当然伴随着他们的名扬史册,还必须有一个皇帝做一个冤大头。

魏征的确是一个良臣,但这良臣也是有私心的,其私心就在于流芳千古。

魏征曾将自己记录给太宗的谏诤言辞,拿给负责编写起居录的褚遂良作参考。

摆明了是用太宗的昏庸来衬托自己英明神武。

魏征死后,这件事竟然被太宗知晓。

太宗气得大骂:娘希匹,幸亏你死得早。

然后风风火火地取消了和魏征的儿女婚姻,并且挥舞大石锤,把魏征的墓碑砸了个稀巴烂。

与魏征可以互相参读的人是唐朝的裴矩。

裴矩是隋朝重要的顾问大臣之一。

因为炀帝昏庸,聪明绝顶的裴矩成不了良臣,又不敢做拼死抗命的忠臣,干脆就做一个不折不扣的佞臣。

试看裴矩的丑恶表现。

炀帝出巡江都,卫士逃亡甚众,裴矩就出坏点子,向炀帝建议:把江都的女子征集起来,分配给卫士们“恣欲”,以稳定军心,鼓舞士气。

感情隋朝的时候,裴矩就会弄慰安妇了,这实在是一大创举。

炀帝大喜,当然下令照办。

裴矩最大的失误还在于,他顺从炀帝的野心,冒险推动对高丽的侵略战争,战争的结果是灾难性的,并在事实上造成了隋帝国的崩溃。

司马光《资治通鉴》称:“卒令中国疲弊以至于亡,皆矩之唱导也。


后来炀帝被诛杀,裴矩被宇文化及任命为河北道安抚使,为河北起义军窦建德俘获。

窦建德兵败被杀后,裴矩又率余部降唐,摇身一变,成为唐太宗的左膀右臂。

此段经历与魏征何其相像也!
雄才大略的唐太宗,富有雅量,善纳人言。

于是,见风使舵的裴矩,突然间刚正无私,秉公直处,抗辞激烈,犯颜直谏,终于成为一代诤臣。

唐太宗就曾这样夸奖他:“大臣皆如裴矩者,国何忧而不治?”
同是一个人,前后反差何其大也?
司马光说:“国君圣明则臣子正直。

裴矩在隋朝是奸佞之人,但到了唐代却变成了忠臣,并不是他的品性发生了什么变化。

国君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就会变为佞伪;国君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那么佞伪就会变为忠诚。

这说明国君就像是个标竿,臣子就是它的影子,标竿怎么动影子就会怎样跟随。


正所谓:“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
于是,又想起宁武子。

孔子说他,“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当世道浑浊,魏征干脆就在里面洗自己臭脚丫子;当世道清明,魏征就洗干净士大夫的冠缨,做一个出彩中国人。

所以我们与其说,是魏征成全了唐太宗,成全了贞观之治,倒不如说是唐太宗成全了魏征,成就了一代良臣的熠熠生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