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防疫基本常识之欧阳家百创编
动物防疫检疫基础知识

动物防疫检疫基础知识动物防疫检疫是指通过对动物进行检疫、隔离、治疗和预防措施,防止动物疫病的传播和流行,保障动物健康和人畜安全。
以下将介绍动物防疫检疫的基础知识。
一、动物疫病的传播途径动物疫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直接接触传播、空气传播、食物传播和虫媒传播。
直接接触传播是指通过动物之间的直接接触,如交配、咬噬、亲吻等方式传播疫病。
空气传播是指通过空气中的病原体或病毒颗粒传播疫病。
食物传播是指通过食物中的病原体或病毒传播疫病。
虫媒传播是指通过蚊虫等昆虫媒介传播疫病。
二、动物防疫检疫的重要性动物防疫检疫对于保护动物健康和人畜安全非常重要。
动物疫病的爆发不仅会导致动物的大量死亡和经济损失,还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通过加强动物防疫检疫工作,可以及时发现和控制动物疫病,防止疫病的传播和流行。
三、动物防疫检疫的主要措施动物防疫检疫的主要措施包括隔离、消毒、疫苗接种和卫生管理。
隔离是指将疫病动物与健康动物分开,以防止疫病的传播。
消毒是指对动物圈舍、饲料、水源等进行清洁和消毒,以杀灭病原体和病毒。
疫苗接种是指给动物注射疫苗,增强动物的抵抗力,预防疫病的发生。
卫生管理是指对动物圈舍、饲料、水源等进行管理,保持良好的卫生环境,减少疫病的发生。
四、动物防疫检疫的法律法规动物防疫检疫工作在我国受到法律法规的保护和管理。
我国动物防疫法是我国动物防疫检疫工作的基本法律,对动物疫病的防治、动物防疫检疫的组织和管理等做了具体规定。
此外,我国还实施了一系列配套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以加强动物防疫检疫工作。
五、动物防疫检疫的国际合作动物防疫检疫工作是全球性的工作,各国之间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动物疫病的威胁。
国际防疫检疫组织(OIE)是全球动物卫生领域的权威组织,负责制定和推动国际间的动物防疫检疫标准和合作。
各国可以通过加入OIE、参与国际防疫检疫合作项目等方式,加强国际间的动物防疫检疫合作。
六、动物防疫检疫的意义和挑战动物防疫检疫工作对于保护动物健康和人畜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动物防疫基本知识

完善法律法规
制定和完善动物防疫相关法 律法规,明确各方责任和义 务。
强化部门协作
加强农业、卫生、兽医等部 门的协作,形成合力推动动 物防疫工作。
加强科研支持
加大对动物防疫科研的支持 力度,提高科研水平和成果 转化能力。
提升基层防疫能力
加强基层防疫队伍建设,提 高基层防疫人员的待遇和培 训水平。
06
一旦发现疫情,立即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采取紧急措施。
动物防疫的现代技术
01
分子生物学技术
用于病原学诊断,快速、准确。
生物安全技术
通过隔离、消毒等措施,防止病 原侵入。
03
02
免疫学方法
如ELISA、免疫荧光等,适用于 血清学调查和监测。
疫苗研发
利用基因工程等技术,研发新型 疫苗。
04
动物防疫的标准化流程
动物防疫工作包括免疫接种、疫病监测、疫情处置、消毒灭源、动物卫生监督等 内容。
动物防疫是一项社会性、技术性和强制性很强的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需 要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配合。
动物防疫的重要性
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和畜产品安全。 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身体健康。
预防、控制和消灭动物疫病,防止疫情扩散,保障公 共卫生。
01
02
03
预防疾病
通过疫苗接种、药物预防 等方式,预防动物疾病的 发生,保障农业生产的安 全和稳定。
监测疫情
通过疫情监测和预警,及 时发现动物疫情,防止疫 情扩散,保障农业生产的 正常进行。
净化环境
通过消毒、灭菌等方式, 净化养殖环境,减少病原 体的传播,保障动物健康 和农业生产的安全。
动物防疫在城市宠物管理中的应用
动物防疫基本知识

第三节 防疫计划与防制应急预案
1.防疫制度与防疫计划
防疫计划 2.平时的预防措施
内
容
3.发生疫病时的扑灭措施
概
要
1.防制应急预案的概念
防制应急预案
2.防制应急预案的内容
一、防疫计划
㈠防疫制度与防疫计划为了切断疫病传播的各种
1.防疫制度 2.防疫计划
途径,根据本场、本地区防 ⑴动疫物工疫作病的防实制际的情方况法,步建骤立健 ⑵人全员切组实织可及行分的工卫生防疫制度。 ⑶经费来源及所需物资
动物防疫基本知识
动物防疫基本知识
动物疫病的发生与流行
内 容
疫病监测
提 防疫计划与防制应急预案
要 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的建立
第一节 动物疫病的发生与流行
一、动物疫病的特征 二① ②、是有传由动染病物原性疫体和引流病起行发的性生.。的条件 三③、具有动特物征疫性的病临的床流症行状和过病程理变化。
④被感染的机体能发生特异性反应。
①夏秋季节:细菌性疾病多见。 ②冬春季节:病毒性疾病多见。 ③口蹄疫每隔2-5年流行一次。
㈣疫源地
1.疫源—地—是指有传染源存在或被传染源 排出的病原体污染的地区。
2.疫源地与传染源的差异?
①含义方面:疫源地比传染源更广泛. ②防治方面: 对传染源要进行隔离、治疗和处理; 对疫源地要进行封锁、检疫、预防接种、消毒 等综合措施,才能防止疫源地内传染病的传播和 防止新疫源地的出现。
第五节 动物环境卫生
一、养殖场建筑与防疫 选二择、合畜适禽的舍场内址部,环科境学与、防合疫理的建筑规划和 布局三养→、殖饲为场养动内管物应理生有环长良境提好与供的防舒消疫适毒的、环粪境便→及污为物组处织 高畜理蚊12效禽..蝇设实科生场等施行学产址,昆饲“和的能虫喂全动选有孳,进物择效生定全防,地。时出疫在控定”工考制量制作虑野保的提水生质饲供电动养,良需物方不好要进式用的、入。霉条土,变件质控、。、制污 气染候饲、料风,向保等证条饮件水的清同洁时安,全以。不不对喂周过围冷环过境热造 成饲污料染或,突不然受更周换围饲环料境。所污染为基本原则
动物防疫基本知识

消毒措施
定期对圈舍、场地、用具等进行 消毒,保持环境清洁卫生。
人员管理
饲养员和兽医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防止人为传播疫病。
卫生与消毒
卫生管理
保持圈舍清洁,及时清理粪便 、尿液等,减少细菌滋生。
消毒制度
定期进行全面消毒,杀灭病原 微生物,防止疫病传播。
个人卫生
饲养员和兽医应注意个人卫生 ,避免交叉感染。
发挥专业组织作用
支持和引导动物防疫专业组织的发展,提高其在技术咨询、培训 、应急处置等方面的作用,形成多元化的防疫体系。
加强国际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动物防疫合作,分享经验和技术成果,提高我国动物 防疫工作的民参与动物防疫的氛围。
02
完善政策法规
制定和完善动物防疫相关政策法规,强化动物防疫工作的法制化管理
,提高防疫工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03
加强部门协作
加强农业、卫生、海关等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形成合力,共同推进
动物防疫工作。
科技进步的推动
创新检测技术
积极引进和研发先进的动物疫情检测技术,提高检测的 准确性和时效性,及时发现和防控动物疫情。
职业教育
在职业培训机构或技术学校中,开展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动物防疫培训,强调 实际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在职培训
定期培训
针对从事动物防疫工作的专业人员,定期组织技术培训和专题讲座,更新和提升 其在动物防疫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进修学习
鼓励在职人员参加各类进修课程和学习班,与同行交流和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和 综合素质。
饲养管理
01
02
03
合理饲喂
根据动物种类和年龄制定 合理的饲喂计划,保证动 物营养需求。
增强免疫力
动物防疫免疫基础知识

动物防疫免疫基础知识1、免疫、免疫接种的概念①免疫:指动物机体识别和消除非已大分子物质,用以维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生理性、保护性反应。
②免疫接种:是给动物接种抗原(疫苗、菌苗)或免疫血清等生物制品.激发机体产生对相应病原体的特异性抵抗力,使易感动物转化为非易感动物,从而达到保护个体乃至群体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目的。
在预防传染病中,免疫预防接种是最经济、最有效、最方便的手段。
2、免疫接种的分类①预防免疫接种:为预防传染病的发生流行,平时有计划地给健康畜禽群进行免疫接种。
②紧急免疫接种:发生和流行传染病时,为迅速控制和扑灭疫病的流行,而对疫区和受威胁区内尚未发病的畜禽进行免疫接种。
③临时性免疫接种:临时为避免发生某些传染病而进行的免疫接种。
如引进、外调、运输畜禽时,为避免途中或到达目的地后爆发某些传染病,而临时进行的免疫接种。
3、疫苗的种类①菌苗、②疫苗、③类毒素。
习惯上。
把以上3种生物制品简称为疫苗。
目前常用的疫苗有弱毒疫苗和灭活疫苗a、弱毒疫苗:是利用毒力减弱的细菌或病毒等微生物经大量繁殖后制成的活苗,如:猪瘟、兔化弱毒苗NDIII系.IV系苗。
弱毒苗需低温冷藏,通常制成冻干苗可大大延长保存期。
b、灭活苗:将病源微生物(强毒或弱毒)大量繁殖后,采用物理或化学的(如甲醛)方法使其失活,但仍保留免疫原性制作的苗。
如:w、Q疫苗,不需低温保存(只要保鲜),接种途径只能注射(皮下或肌肉),常加入免疫增强剂(佐剂),能提高免疫应答和免疫期。
4、疫苗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①疫苗选择:要充分了解当地传染病发生的种类和流行状况。
常发病、常见病及危害严重的疫病必须列入常年免疫计划,如猪瘟、ND、W、Q等疫病。
②接种途径和使用方法:接种的途径有滴鼻、点眼、刺种、注射(皮下、肌肉)、饮水、气雾,每种疫苗均有最佳的接种途径。
总的原则:弱毒苗应尽量模仿自然感染途径接种,如:NDIV系弱毒苗以滴鼻、点眼方式进行。
灭活苗均应注射(皮下、肌肉)如:w、Q疫苗(HC疫苗注射)a、肌肉注射操作要点部位:选择肌肉发达的部位,如颈侧、臀部等,方法:左手固定注射部位.右手拿注射器,针头垂直刺肌肉内,左手固定注射器,右手将针芯回抽一下。
动物防疫基本知识

05
动物防疫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动物防疫与公共安全的关系
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动物防疫工作对公共卫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有效防范动物 疫情传播,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
维护社会稳定
动物疫情爆发可能引发社会恐慌和不稳定因素,动物防疫工 作对维护社会稳定具有积极作用。
动物防疫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保护生态环境
动物防疫工作有力地保护了动物生存环境,维护了生态平衡,避免了因动物 疫情传播导致的大规模捕杀和环境污染。
科学防疫
动物防疫工作应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科学 研究和技术支撑,提高防疫工作的科技含量和创 新能力。
02
动物疫情的预防和控制
动物疫情的预防措施
建立和完善动物疫情监测和预警系统
01
通过定期对动物进行检查和监测,及时发现和掌握动物疫情动
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强化动物防疫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行
加强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利用
通过对监测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及时发现疫情隐患和风险点,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严格疫情报告制度
对发现的可疑病例要立即报告,确保疫情信息及时准确上报。
动物疫情的控制和扑灭
制定科学的防控方案
根据疫情的性质、特点和发展趋势,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控方案, 明确防控措施和责任人。
强化防疫措施的落实
动物防疫基本知识
xx年xx月xx日
contents
目录
• 动物防疫的基本概念 • 动物疫情的预防和控制 • 动物疫病的诊断和治疗 • 动物防疫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 动物防疫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 动物防疫的未来展望
01
动物防疫的基本概念
动物防疫的定义
动物防疫是指通过一系列预防、控制和扑灭措施,防止动物 疫病发生、传播和危害,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动物健康和生 态安全的重要措施。
动物防疫知识宣传资料5则范文

动物防疫知识宣传资料5则范文第一篇:动物防疫知识宣传资料动物防疫知识宣传资料(一)一、强制免疫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的规定,国家对严重危害养殖业生产和人体健康的重大动物疫病,如牲畜五号病、猪瘟、猪蓝耳病、禽流感、新城疫等疫病实施强制免疫。
二、强制免疫病种国家对严重危害养殖业和人体健康的动物疫病实行计划免疫制度并实施强制免疫。
生猪必须强制免疫注射猪五号病疫苗、蓝耳病疫苗、猪瘟疫苗;牛、羊必须强制免疫注射五号病疫苗;鸡、鸭、鹅等禽类必须强制免疫注射禽流感疫苗;鸡还要注射新城疫疫苗。
三、免疫后果动物接受免疫后,少数动物可能出现减食、减蛋、甚至死亡的免疫副反应,属正常现象,短期内出现减蛋、停食、减产、影响生长,这些免疫副反应所造成的损失均养殖户自行承担。
个别动物接受免疫后出现死亡的,要及时上报乡镇兽医站,由县主管部门第一时间核实、拍照上报市、区主管部门,责成疫苗生产厂家进行补偿。
实施动物免疫标识管理制度1、动物免疫标识包括免疫耳标、免疫档案,免疫耳标必须一次性使用,任何单位、个人不得非法生产、伪造和倒卖,动物凭免疫耳标和动物检疫合格证明上市、买卖和运输。
根据农业部《动物免疫标识管理办法》,对按照规定程序(第二条)实施了强制免疫注射的猪、牛、羊按一畜一标一证要求,填发《动物免疫证明》,佩戴耳标,建立免疫档案。
对实施强制免疫的家禽,发放免疫证明,建立免疫档案。
2、必须凭有效免疫证明、耳标并经临床检查健康等条件,出具《动物产地检疫合格证明》。
对免疫证明上填写的耳标号与生猪耳标号不一致或免疫证明失效的,一律不得出具《动物产地检疫合格证明》。
3、防疫员必须对仔猪实行阉割、注射猪五号病疫苗和猪瘟疫苗后,才能发放免疫标识。
四、生猪新免疫程序即仔猪在25-40日龄时对其进行阉割,同时注射猪五号病和猪瘟疫苗,15天后再注射猪蓝耳病疫苗;然后在春秋两季普防时,再次注射猪五号病和猪瘟疫苗,确保免疫效果,防止重大动物疫病发生。
动物防疫基本常识

动物防疫基本常识一、动物疾病基础知识(一)什么是动物疫病动物疾病是动物受到外界环境致病因素作用或遗传缺陷,引起机体一系列操作和抗损伤的相互斗争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机体内环境之间相对平衡状态被破坏,表现出局部或全身器官系统的功能障碍或形态结构发生变化,出现一系列症状,并造成动物生产性能下降,经济价值降低。
如:役牛病了就不能使疫,奶牛病了产奶量就会下降,猪病了就不会长肉,反而掉膘等。
(二)动物疾病的分类1、疾病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病因作用于机体的结果任何疾病都是由一定的致病因素引起的,这些疾病因素称为病因。
病因包括致病的原因和条件(诱因)。
致病原因是指能够引起疾病,并决定该病特征的因素,它是引起疾病必不可少的。
条件是指在疾病的原因作用于机体的前提下,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
任何疾病都有其原因,不存在没有原因的疾病。
病因学中所指的原因,包括存在于外界环境的各种致病因素(外因)和机体内的因素(内因),没有一定的外因,不可能发生相应的疾病。
例如,机械力是外伤的原因;高温是烧伤的原因;没有病原微生物的入侵,就不可能发生传染病,因此外因与疾病的发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
但是,仅有外因的存在,不一定会有疾病的发生,例如,结核杆菌是结核病的外因,如果没有结核菌的入侵,根本无从谈到结核病的发生。
可是,结核菌入侵机体后,能否发生结核病,不取决于内因——机体的状况而定。
除了外因和内因之外,影响疾病发生的还有一些辅助因素。
它们虽然不直接引起疾病的发生,但却能降低动物的机能活动性与防御适应性(抵抗力),或者加强外因的作用,这些因素我们称之为疾病的诱因。
例如,流行性感冒的发生,首先是病原体(外因)入侵机体,动物受气候骤变或受冻等因素影响(诱因),可促使本病的发生与流行,而在同一条件下,并非全部动物都发生疾病,它还要以动物的抵抗力的强弱(内因)来决定。
所以说:一切疾病都是由于原因和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
2、疾病是完整机体的反应疾病的发生意味着机体内部器官之间和它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平衡发生紊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防疫基本常识欧阳家百(2021.03.07)一、动物疾病基础知识(一)什么是动物疫病动物疾病是动物受到外界环境致病因素作用或遗传缺陷,引起机体一系列操作和抗损伤的相互斗争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机体内环境之间相对平衡状态被破坏,表现出局部或全身器官系统的功能障碍或形态结构发生变化,出现一系列症状,并造成动物生产性能下降,经济价值降低。
如:役牛病了就不能使疫,奶牛病了产奶量就会下降,猪病了就不会长肉,反而掉膘等。
(二)动物疾病的分类1、疾病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病因作用于机体的结果任何疾病都是由一定的致病因素引起的,这些疾病因素称为病因。
病因包括致病的原因和条件(诱因)。
致病原因是指能够引起疾病,并决定该病特征的因素,它是引起疾病必不可少的。
条件是指在疾病的原因作用于机体的前提下,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
任何疾病都有其原因,不存在没有原因的疾病。
病因学中所指的原因,包括存在于外界环境的各种致病因素(外因)和机体内的因素(内因),没有一定的外因,不可能发生相应的疾病。
例如,机械力是外伤的原因;高温是烧伤的原因;没有病原微生物的入侵,就不可能发生传染病,因此外因与疾病的发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
但是,仅有外因的存在,不一定会有疾病的发生,例如,结核杆菌是结核病的外因,如果没有结核菌的入侵,根本无从谈到结核病的发生。
可是,结核菌入侵机体后,能否发生结核病,不取决于内因——机体的状况而定。
除了外因和内因之外,影响疾病发生的还有一些辅助因素。
它们虽然不直接引起疾病的发生,但却能降低动物的机能活动性与防御适应性(抵抗力),或者加强外因的作用,这些因素我们称之为疾病的诱因。
例如,流行性感冒的发生,首先是病原体(外因)入侵机体,动物受气候骤变或受冻等因素影响(诱因),可促使本病的发生与流行,而在同一条件下,并非全部动物都发生疾病,它还要以动物的抵抗力的强弱(内因)来决定。
所以说:一切疾病都是由于原因和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
2、疾病是完整机体的反应疾病的发生意味着机体内部器官之间和它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平衡发生紊乱。
并出现一系列的症状与体征。
但任何变化都是完整机体的反应。
动物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和机体内部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是动物健康的标志。
疾病时就是这种统一平恒的破坏,此时表现出机体各器官之间和机体内部对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生改变,协调作用发生障碍或完全破坏,都是完整机体的反应,并且受着神经和体液调节的影响。
3、疾病是一种损伤,与抗损伤的相互斗争的过程动物机体受到外界致病因素作用时,一方面动物机体受到损伤,发生病理反应;另一方面,机体也必然产生抗损伤的生理反应,以消除致病因素的作用及造成的损伤。
疾病就是在这种损伤与抗损伤的矛盾斗争中发生、发展和变化着的。
而这一矛盾始终贯穿于疾病的整个过程。
4、生产性能的降低是动物发生疾病的重要标志动物患病时,随着疾病的发生、发展,生命活动障碍,自身适应能力差,机体内部各种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发生障碍或遭受破坏,导致动物生产性能(使疫、增重、育肥、产蛋、产奶、繁殖能力)下降,这是动物发生疾病的标志。
疾病的概念给我们指出了在疾病防制中应注意查明病因,善于区别损伤与抗损伤过程,抓住主要矛盾,及时而尽早提出对疾病的预防措施。
(三)动物疾病发生的原因引起疾病发生的原因多种多样,相当复杂,概括起来大致可分为外因和内因两大类。
1、动物疾病发生的外因:外界环境中各种致病因素对机体的作用,称为疾病的外因。
外因有以下五种:①物理性致病因素:包括机械因素、温度因素、气压、电流、光敏作用、辐射等。
只要它们达到一定的强度和作用时间,都可以使机体发生物理性损伤。
如:机械力可以对动物造成损害,由于机械力的性质,作用部位和强度不同,可以发生各种性质不一的损伤,如挫伤、创伤(包括切伤、刺伤、撕裂伤)、扭伤、骨折、脱臼和振荡等,其后果除引起局部的机能障碍及代谢改变外,严重时可引起全身的重大变化。
又如:高温。
当机体局部接触到40℃以上的高温物体时,局部可发生不同程度的烧伤、红肿、水泡,甚至由于蛋白凝固,细胞死亡可引起结痂和炭化等。
长久暴露于寒冷的环境中机体局部可形成冻伤。
触电可引起电击伤,放射线可引起放射病等。
②化学性致病因素:能够对机体产生致病作用的化学因素很多,有强酸、强碱、重金属盐类、农药、化学药剂、毒草等,化学性致病因素还可来自体内,如各种病理性代谢产物(动物性毒素等)。
③生物性致病因素:是指致病的微生物(细菌、病毒、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螺旋体、真菌等)和寄生虫。
它们入侵机体后主要通过产生有害的毒性物质和蛋白分解酶等而造成病理性损伤。
寄生虫则可通过机械性阻塞,产生毒素,破坏组织,掠夺营养以及引起过敏反应而危害机体。
它们可引起动物各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控制和消灭这一致病因素是我们工作的重点。
④营养性致病因素:营养物质是维持动物生命不可或缺的物质,营养物质的过度和缺乏都会导致相应的疾病,当动物饲养管理不当,特别是得利营养物质供应不平衡(过剩或不足)动物的营养需要得不到合理的补充和调剂时,常可引起动物疾病的发生。
例如,摄入的蛋白质过多可引起家禽的“痛风”,而饲料中的蛋白质不足,则可引起低蛋白血症、贫血、消肿。
幼龄动物维生素D缺乏会引起佝偻病,成年动物维生素D缺乏会导致骨软化等等。
⑤环境中的过敏原和应激源:凡能引起动物发生过敏反应的物质(抗原),称为过敏原,如各种花粉、烟尘等,但动物是否产生过敏反应首先取决于是否有遗传决定的过敏性素质。
动物产生异常应激反应的致病因素如长途运输、过度拥挤都可称为应激源。
2、动物疾病发生的内因:所谓内因就是机体本身的生理状态,一方面是机体受到致病因素作用能引起损伤(机体的感受性),另一方面机体也具有防御致病因素作用的能力(抵抗力)。
实际上就是:机体防御及免疫功能降低和机体反应改变两个方面。
①机体防御及免疫功能降低:机体和防御功能及免疫功能可以阻止和破坏致病因素的致病作用,保持和恢复机体健康,当机体的防御能力和免疫功能降低,致病因素的致病力过强,机体的抵抗力相对不足时,才能引发疾病。
机体的防御能力、免疫功能降低可分为外部屏障和内部屏障结构的破坏及机能障碍两部分。
A、外部屏障结构的破坏及机能障碍:动物的外部屏障包括皮肤、粘膜、皮下组织、肌肉、骨骼等,外部屏障具有保护内部器官免受外界物理、化学因素的损伤和阻止病原微生物侵入的功能,当其结构和功能发生障碍时外界致病因素就容易侵入机体,从而引起重要生命活动器官的损伤,引起疾病的发生。
例如狂犬病毒就是通过受伤的皮肤侵入机体,损伤脑组织而发生狂犬病。
B、内部屏障结构的破坏及机能障碍:动物的内部屏障包括淋巴结、各种吞噬细胞及免疫细胞、血脑屏障、胎盘屏障、解毒排毒器官等,如上述细胞、组织、器官遭到破坏,发生机能障碍,就会导致相应的疾病发生。
②机体反应性改变机体反应性是机体对各种刺激能以一定的方式发生反应特性。
机体反应性主要与动物的种属、年龄、性别、营养状况有关。
总之,任何疾病的发生都不是单一原因所引起,是外因和内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疾病发生的过程中,外因是疾病发生的必要条件,内因是疾病发生的根本依据,外因是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在疾病过程中,内因常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外界致病因素必须冲破动物体的防疫屏障,超过畜体的抵抗能力,才可使动物发病。
所以,疾病能否发生,取决于动物体的状况。
即使发生了疾病,病的性质、轻重、发展和结局也随内因不同而有差异。
预防接种实际上是改变内因的一种措施,使动物机体对传染病产生抵抗力。
因此,在生产中必须首先加强对畜禽的饲养管理和做好预防接种工作,以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和健康水平,同时也要做好环境卫生和清扫消毒工作,这也正是为了清除外界致病因素的致病作用。
二、动物传染病基础知识(一)传染病的概念传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的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理反应,这个过程叫做传染,也叫做传染过程,有的称为感染。
动物不呈现任何临床症状的叫隐性传染,出现症状的叫显性传染。
传染病: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潜伏期和临床表现,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叫做传染病。
(二)动物传染病的特征在临床上,不同传染病的表现千差万别,同一种传染病在不同种类的动物上的表现也是多种多样,甚至对同种动物不同个体的致病作用和临床表现也有所差异。
但与非传染性疾病相比,传染病具有以下共同特征。
1、传染病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每种传染病都是由特定的病原体引起的,如新城疫病毒感染鸡群引起鸡新城疫,猪瘟病毒感染猪群导致猪瘟等,多杀性巴氏杆菌引发禽霍乱等。
2、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病原微生物能在患病动物体内增殖并不断排出体外,通过一定的途径再感染另外的易感动物而引起具有相同症状的疫病。
这种使疾病不断向周围散播传染的现象,是传染病与非传染病区别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一定的地区和一定的时间内,传染病在易感动物群中从个体发病扩散到整个群体感染发病的过程,便构成了传染病的流行。
3、感染动物机体可出现特异性的免疫学反应感染动物在病原体或其代谢产物的刺激下,能够出现特异性的免疫生物学变化,并产生特异性抗体和(或)变态反应,这些可用血清学方法和变态反应方法检查出来(传染病的一种诊断方法)。
4、传染病耐过动物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多种传染病发生后,没有死亡的患病能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力,并在一定时期内或终身不再感染该种病原体(免疫注射时产生免疫力的理论基础)。
5、被感染动物有一定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大多数传染病都有明显的特征性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而且在一定时期或地区范围内呈现群发性疾病表现。
6、传染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流行规律个体发病动物通常具有潜伏期、前驱期、临床明显期和恢复期四个阶段,传染病在群体中流行时通常具有相对稳定的病程和特定的流行规律。
(三)动物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不是传染病在动物群体中的发生、蔓延和终止的过程,即从动物个体感染发病到群体感染发病的发展过程。
传染病能够通过接触感染,也可通过媒介物在易感动物群中互相感染,这一特性称为流行。
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三个最基本的条件,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
1、传染源:传染源是指体内有某种病原体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动物机体。
按照动物机体感染病原微生物后的表现状态不同,通常可将传染源分为患病动物和病原携带者。
①患病动物:一般来说,发病动物是最重要的传染源,但不同发病阶段的患病动物的传染作用则需要根据病原体排出状况,排出数量和频率来确定。
②病原携带者:是指外表无症状,但能携带并排出病原体的动物,不同传染病的病原携带状态具有明显差异,多数传染病病原体都可诱导不同形式的持续性感染。
2、传播途径: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再侵入其他易感动物所经历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