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试题试卷分析
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分析与反思

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分析与反思
一、试卷整体分析
在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卷中,题目设计丰富,覆盖了诗歌鉴赏、阅读理解、作
文等多个方面,涵盖了广泛的考查内容。
试卷难度适中,内容涉及面广,考察了学生对于文学知识、语言运用、思辨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二、题目难点解析
1. 阅读理解部分
阅读理解部分设置了多篇阅读材料,其中难点主要体现在理解文本背后的言外
之意、阅读思维的拓展与深化上。
考察学生对于文章主旨、作者意图的把握能力,在这一部分,强调对于细节的把握和整体把握,需要学生能够善于运用归纳、概括、推理等技巧。
2. 文学作品分析部分
文学作品分析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与表达能力,难点在于学
生对文学作品内涵的领悟和把握。
例如,对于古代诗歌鉴赏部分,需要学生深入挖掘诗歌的意蕴,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感情,从而展开深入的解读。
3. 作文部分
作文是语文考试的重要部分,难点在于学生对于话题的理解和论述能力。
要求
学生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逻辑严密,观点明确,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自然,结构清晰。
三、反思与改进
在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卷中,我们应该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勇于表达。
同时,要注重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功底,加强写作训练,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修养。
综上所述,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分析与反思,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文素
养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学生在备考过程中能够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语文素养,做到知识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分析

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分析第一部分:选择题分析本次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卷的选择题部分共包括了40道题目,主要涵盖了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等内容。
整体难度适中,题目设计考查了同学们对于经典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诗歌表达技巧的掌握。
其中,多数题目着重考察同学们的推理能力和文字理解能力,要求同学们具备较为扎实的文字基本功。
在本部分的选择题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几道关于古诗词的题目。
这些题目要求同学们对于古诗的韵律、意境和修辞手法有很好的把握,对于传统文学的传承和积累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通过这些题目的考察,可以更好地促使同学们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视,提高他们的审美修养和文学素养。
第二部分:阅读题分析语文试卷的阅读题部分主要包括了材料阅读题和篇章阅读题。
材料阅读题部分对于同学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提出了一定的挑战,需要同学们具备较强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而篇章阅读题部分则主要考查同学们对于文章结构和语言表达的理解程度,需要同学们能够通过阅读文章的整体把握意思。
在本次试卷的阅读题中,材料阅读题的考查点主要集中在文章的主旨概括、细节理解和观点分析等方面,要求同学们能够通过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和细致分析来回答问题。
篇章阅读题则通常是让同学们通过整体阅读文章来回答问题,考查同学们对于文章结构和语言表达的理解能力。
第三部分:作文题分析语文试卷的作文部分是考查同学们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的重要环节。
本次高三期中考试的作文题目是“怀念童年”,这一主题贴近同学们的生活经验,引导同学们回忆童年的点滴并进行思考。
作文题的设定旨在锻炼同学们的写作能力,培养他们对于情感表达的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在作文题的阐述中,同学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童年回忆和思考,展开对于童年时光的感慨和体会,通过具体的事例和细致的描写来表达自己对于童年的理解和回忆。
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结构合理、逻辑清晰,以及语言表达准确、生动,力求使读者产生共鸣和思考。
结语通过对本次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卷的选择题、阅读题和作文题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试卷整体设计合理,题目考察点符合同学们的学习要求。
高三语文月考总结分析

高三语文月考总结分析一、试卷难度分析本次高三语文月考试卷整体难度适中,题目设计合理,涵盖了语文知识的各个方面,考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
试卷分为选择题、填空题、阅读理解题和作文题四个部分,全面考察了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试题分析1. 选择题选择题部分题目设计较为细致,既考察了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也考查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
选择题中的词语理解题、诗句赏析题和文章阅读题都要求学生对文本进行准确的解读和分析,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2. 填空题填空题考查了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题目以句子补全为主,要求学生对语法和词语搭配的正确运用进行辨析和选择。
题目涵盖了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等多个语法要点,考察了学生对语法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阅读理解题阅读理解题包括短文阅读和篇章阅读两个部分。
短文阅读要求学生从文章中获取信息,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观点,进行推理和判断,并对文中的问题进行回答。
篇章阅读要求学生对较长的文章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包括对文中的观点、论证、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
阅读理解题考查了学生的文章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也考察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 作文题作文题为命题作文,要求学生围绕特定的主题进行写作。
本次作文题是“我对诗歌的理解”,要求学生通过对诗歌的理解和抒发,展示自己对诗歌的情感和思考。
作文题考察了学生的文化素养、语言表达和思辨能力,也是综合能力的一次集中考查。
三、学生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1. 答题过程中的时间不够。
有些学生由于阅读速度慢、思维反应较慢等原因,导致答题过程中花费了较多的时间,最后时间不够仓促完成试卷。
解决方法:要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学会快速抓住文章的重点和逻辑关系,通过平时的阅读训练提高阅读效率。
2. 词语理解和运用不准确。
有些学生对一些常见的词语或成语的意思和用法理解不准确,导致选择、填空和阅读理解题中的词语理解出现错误。
高中语文试卷分析[5篇模版]
![高中语文试卷分析[5篇模版]](https://img.taocdn.com/s3/m/149c6661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e6.png)
高中语文试卷分析[5篇模版]第一篇:高中语文试卷分析高中语文试卷分析一、基础知识ν考查重点:ν1、字音(多音字、形似字,易读错的的字音,形声字的声旁与读音不一致的字音)ν2、字形(形近字、同音字、错别字)ν3、文学常识(识记重要作家作品及文学体裁知识)。
ν4、成语ν5、病句三、文言文阅读ν考查重点:ν(1)常用实词,一词多义ν(2)常用虚词ν(3)特殊句式及用法ν(4)对文意进行理解ν(5)直译四、诗词鉴赏(6分)ν考查重点:分析意象;ν鉴赏诗词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五、名句默写教材要求默写的部分;课文中出现的名句七、文学作品阅读ν考查范围:当代散文ν考查重点: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4、简单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八、语言应用ν修改病句ν对联ν扩展、压缩语段ν续写句子九、写作ν高一:记叙文ν侧重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写景要抓住特征;写人要凸显个性;写事要有点波澜。
第二篇:高中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分析高二语文阶段性考试试卷分析2014年7月18日试题的知识面覆盖面符合高二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既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又重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的考查,较好地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原则,可以较好地检验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语文素养。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1.基础知识部分:基本涵盖了本册课本主要的知识点,但学生对字音字形字义这些基础性的东西掌握得不够清楚,所以普遍失分比较严重,可见学生日常积累做得不扎实2.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侧重于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无论是词义辨析题还是综合分析题、文言文翻译题都贴近教材,可以有效引导学生树立对课本和课堂学习高度重视的意识。
即使这样还有不少学生做错。
翻译题,难度都不大,但我们的学生还是没能准确地翻译出来。
不少内容是课堂上教师反复强调过的知识,但是学生的做对率还了低。
我们的学生文言文的语言功底还是比较薄弱的,这要引起教师的重视。
高三语文试卷分析失分原因和改进措施

高三语文试卷分析失分原因和改进措施
一、失分原因分析
在高三语文试卷中,学生常常会因以下原因导致失分:
1. 知识点掌握不牢固
由于语文涉及的知识点繁多,学生在应付考题时可能会出现某些知识点掌握不
牢固的情况,导致答题错误。
2. 理解能力不足
语文试卷中往往会有一些需要深度理解和分析的题目,如果学生的理解能力不足,就很容易失分。
3. 写作表达不够规范
写作题在语文试卷中占有一定比重,学生如果写作表达不够规范,逻辑不清晰,写错别字或句子结构出错等,都会导致失分。
4. 马虎粗心
有些学生在答题时可能由于马虎粗心,没有仔细审题或者没有认真核对答案,
造成失分。
二、改进措施建议
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语文试卷的得分率,以下是一些建议的改进措施:
1. 查缺补漏,强化基础知识
学生应该重点关注语文知识点,及时查缺补漏,强化基础知识的掌握,建立知
识体系。
2. 多读多练,提升理解能力
除了课堂学习外,学生还应该多读书、多练习,提升对语文知识和文学作品的
理解能力,培养深度思维。
3. 提高写作技巧,规范表达
学生应该多加练习写作,不断提高写作技巧,注意句子结构、用词规范,避免
错别字和语法错误。
4. 注重细节,认真审题
学生在答题时要注重细节,认真审题,确保理解题意,不漏掉任何重要信息,以避免因马虎粗心而失分。
综上所述,通过查缺补漏,加强练习,提升理解能力和写作表达规范性,可帮助学生有效提高高三语文试卷的得分率。
希望同学们在备战高考过程中能够认真贯彻以上建议,不断提升自身语文水平,取得优异的成绩。
高三语文考试试卷分析

高三语文考试试卷分析刘翠兰一、试卷的构成本次高三语文试题总分为150分,其中写作60分,阅读部分现代文,古代诗歌及文言文部分,和高考卷相同。
写作总分和高考分值相同。
总题量为29题,其中阅读28题,写作1题,从试题难度梯度上看,试题的梯度呈现由浅入深的排列,两题文言文前一题的得分较低,作文只限定学生写供材料作文。
本次试卷只考查了高中课内背诵部分。
侧重于学生古代汉语的理解、分析、综合运用,如解释文言实词和虚词,将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分析,理解文中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言语的真实用意,分析寓言故事所蕴含的哲理,这些试题的设置强化了学生的基本技能的训练。
二、试卷的特点总体来说,这份高三语文试卷,试题题量适中,试题形式灵活,侧重基础。
整体成绩有了提高。
班级 2 4平均分78.93 83.3及格率21% 36.40%优良率2% 2%存在问题、三、存在的问题(一)、学生方面1、学生各班之间差异不大,但班内学生差异颇大,最高分与最低分悬殊70-80分,分数悬殊。
学习态度、兴趣、成绩两极分化严重。
2、年级平均分为81.9分,与期望值90分差异较大,悬殊9分。
3、文化积淀较薄弱,试卷中考的古诗词默写一共占6分,学生平均得分4-5分,有些偏低。
.4、学生答题表述欠规范,欠准确,欠简洁,欠连贯,有时心里理解明白可表述不当。
5、鉴赏能力不强,分析能力不强,观点明确了,在评价时缺乏有力的论据支持。
少数同学阅读量严重不足,积累不够。
现代文阅读中主观表述题语言组织能力较差,亟待加强训练。
6、学习态度存在功利性,不肯下功夫背诵,背诵时讲条件,对语文学习总的投入时间不多。
7、作文书写仍有几例不按要求书写,不写题目,不完篇。
在批卷时每人被扣了分,整体书写水平不高。
作文的结构意识不强,议论能力有待提高。
写作是时感到材料匮乏,词汇贫乏,语言缺乏表现力,立意不深,更缺少创新。
8、阅卷教师对评分标准把握不一致,特别是作文。
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及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掌握不牢。
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分析

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分析一、试题评价本次月考试卷充分体现了高中语文教学的要求,突出了教学重点,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侧重对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考查,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1、基础知识部分本文1)选择题部分本次考试中,选择题得分情况一般,主要问题是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牢固,导致失分。
其中错别字和读音错误的较多,这反映出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对字词的积累不够,需要加强基础知识的训练。
本文2)古文翻译部分古文翻译是学生的一个薄弱环节,很多学生不能准确把握古文的句式和用词,导致翻译出现错误。
这部分失分较多的主要是对古文中的特殊句式和关键词语理解不准确。
本文3)现代文阅读部分现代文阅读部分是本次考试中学生的一个得分点,大部分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但在一些细节问题上出现了错误。
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加强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训练。
2、写作部分写作部分是学生的一个薄弱环节,很多学生的作文存在着思路狭窄、语言平淡、结构混乱等问题。
本次考试中,学生的作文得分情况一般,主要问题在于审题不准确、思路不清晰、表达不流畅。
这需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教学建议根据本次考试的情况,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字词的积累和语法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2、加强古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
在古文教学中,要注重对特殊句式和关键词语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古文的含义。
3、加强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写作思维的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写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同时要注重对学生语言表达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本次月考试卷命题原则是考查学生对课文中的字、词、句、段以及标点符号的掌握情况,同时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语言的表达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
语文高考试卷分析及反思

一、试卷分析2023年语文高考试卷以《语文》教材为基础,注重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运用能力。
试卷结构合理,题型多样,涵盖了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和作文等四个部分。
1. 现代文阅读:以议论性、说明性、文学性文章为主,注重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评价和鉴赏能力。
题型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涵盖了文章主旨、论点论据、论证方法、文章结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
2. 古诗文阅读:以《诗经》、唐宋诗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为主要内容,注重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古诗词鉴赏能力。
题型包括选择题、翻译题和简答题,涵盖了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诗词意象、意境、风格等。
3. 语言文字运用:以现代汉语为载体,注重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运用和修改能力。
题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涵盖了词语辨析、句子排序、病句修改、语言表达连贯等。
4. 作文:以材料作文为主,注重考查学生的思想品质、人文素养和写作能力。
题目贴近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关注人生哲理,考查学生的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反思1. 学生备考方面(1)基础知识不扎实:部分学生在备考过程中,对文言文、古诗词、成语、词语等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导致答题时出现错误。
(2)阅读理解能力不足:部分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存在困难,对文章主旨、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等把握不准确,答题时缺乏针对性。
(3)写作能力有待提高:部分学生在写作方面存在思路不清、结构不完整、语言表达不流畅等问题,导致作文得分不高。
2. 教师教学方面(1)教学目标不明确: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高考语文试卷的结构、题型、考点等把握不准确,导致教学重点不突出。
(2)教学方法单一:部分教师仍然采用“灌输式”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佳。
(3)评价方式不合理:部分教师评价方式单一,只注重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导致学生缺乏自我反思和改进的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语文试题试卷分析第四题13题,文言文翻译(1)彦超翌日奉表待罪,帝遣中使慰谕,令赴朝谒。
(3分)译文:王彦超第二天献表请罪,皇帝派中使前去劝慰他,让他到朝廷进见。
(3分。
“奉表待罪”“慰谕”“谒”各1分)学生答卷存在的问题:句中重要的实词不能根据语境准确地翻译出来,而是很随意地译出大意,如把“慰谕”译成“告诉”“下旨给他”等。
该题多数学生得1~2分。
(2)彦超尽斥去仆妾之冗食者,居处服用,咸遵俭约。
(4分)译文:王彦超全部辞退了吃闲饭的男女仆人,日常生活穿戴费用,都遵循节俭的原则。
(4分。
“斥去”“服用”“俭约”各1分,“仆妾之冗食者”句式1分)学生答卷存在的问题:①翻译时句式落实不到位,题中的“仆妾之冗食者”是典型的定语后置句,很多同学不能在译文中体现。
②译文不通畅,“咸遵俭约”应译为“都遵循节俭的原则”,不少同学不能补充出句子的中心词。
该题多数学生得2~3分。
(3)今已衰朽,愿乞骸骨归丘园,臣之愿也。
(3分)译文:现在我已经老迈无能,希望能够告老退休返回家园,这是我的愿望。
(3分。
“衰朽”“乞骸骨”各1分,“臣之愿也”句式1分)学生答卷存在的问题:重要文言知识积累不够,如:“乞骸骨”,在《张衡传》中学习过,很多同学不能准确翻译。
题中的“臣之原也”是判断句,有不少同学没在译文中体现出来。
该题多数学生得2~3分建议:学生翻译存在的问题,反映出学生对重点课文、基础知识的积累不够,掌握不扎实,灵活运用能力差。
14题,诗歌鉴赏(1)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4分)参考答案:描绘了一幅高远明净的秋景图。
上句写群山树叶飘落,天空显得辽阔远大;下句写清澈的江水在月光的辉映之下,犹如一道白练。
(4分,“高远明净”2分,结合诗句分析2分。
意思对即可)学生答卷存在的问题:①审题不清,很多同学没审清本题的落脚点是对景物特点的概括,竟答成了情感基调。
②答题不规范,大部分学生答题没有小标号,没有步骤,只是笼统地写感受。
③鉴赏性的词语匮乏,答题时表述不够准确。
如对于画面特点的概括,不少学生用了“美丽”“诗意”等笼统的词语。
该题多数学生得1~2分。
(2)联系全诗,说说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参考答案:前两句从“了却公家事”到“倚晚晴”透露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登快阁亭欣赏自然景色的渴望;五六句巧用伯牙、阮籍的典故写出了诗人的无可奈何、孤独无聊;后两句“归船弄长笛”与“与白鸥盟”表明自己意欲归隐。
(4分。
每个要点2分,答出两点、意思对即可)学生答卷存在的问题:①审题意识不强,题中明确要求“联系全诗”,但是很多同学没有联系诗中的具体诗句去分析情感。
②答题时缺乏步骤,没有序号标注,得分点很容易隐于纷杂的卷面中。
③对诗歌整体把握能力不够。
从试卷上呈现的答案看,不少学生没有准确地把握住这首诗歌,竟出现了“壮志难酬”“思乡”“对朋友的思念”等不准确的情感判断。
该题多数学生得2~3分。
建议:加强训练,增强学生审题意识、规范答题意识,形成答题模式;准确理解诗意,掌握答题术语。
15题,名句名篇默写学生答卷存在问题:书写不规范、潦草,字迹不清,识记不牢,错别字多,几乎每一句都会有错别字。
((1)也—者;鹃—娟;(2)齐—其;(3)夙—素,砧—毡、拈;(4)义—亦)该题多数学生得3~4分。
建议:名句名篇要强化背诵,更应重视书写,写规范,写正确,重在抓落实,坚持不懈。
第五题16题,参考答案:③⑥①④②⑤(4分。
答对3项得1分,4项得2分,全对得4分)该题有近四分之三的学生得满分。
错误多数表现在把③和⑥的位置分开或者连在一起放到①④②⑤的后面。
其他,也有个别学生排列成①④③⑥②⑤的,究其原因,多数学生注意到了③⑥或①④②⑤作为两层各自之间的紧密联系,但是不能确定这两层谁先谁后,不理解应先说“不应该”(这是实际存在的问题)再说“应该”(这是对问题的建议),所以排错。
当然,也有个别学生不会找表明前后衔接的词语。
17题,参考答案:国家科技奖严控(控制)数量调整(优化)结构提高质量(4分。
每个要点1分)学生答卷存在问题:该题70%学生得2—3分,得满分的约占20%。
错误理解“关键词”,以为只能是名词或动词,词组和短语不可以。
出现好几个的名词或动词排在一起不能大体表达出文段主要内容的情形,如严控、调整、优化、质量。
多数错在四个要点找不完整,主要表现在缺少陈述对象“国家科技奖”,或是不能找出并完整表述关键词“严控(控制)数量”。
如调整结构、受理项目、受理、提高质量。
几个关键词无序排放,如“国家科技奖”放在最后。
重复啰嗦。
如国家科技奖、调整奖励结构、优化、提高奖励质量。
18题,示例:边塞诗是大漠马背上的一轮落日,壮阔而苍凉,羌笛、孤烟、胡马,豪情满怀;送别诗是古道边耳畔的一曲长笛,忧伤而惆怅,夕阳、长亭、杨柳,离情凄凄。
(4分。
每句2分。
形式1分,内容1分)学生答卷存在问题:该题多数学生得2—3分。
喻体不当。
如把边塞诗比作“一丝怀念”“一缕黑烟”“一匹骆驼”;把送别诗比作“一座孤岛”“一丝忧愁”“一杯咖啡”“一颗残星”。
意象选取不当。
如,边塞诗选取孤舟;或不是意象,只是纯情感的词语如:伤心;或是纯名词如:将军、士兵等。
情感表述不合语境,和前面的表述不一致。
如边塞诗是帐中的一把宝剑,锋利而孤独,烽火、风雪、长河,归心似箭。
显然“归心似箭”不合适。
学生优秀答案:①边塞诗是千里大漠上的一轮红日,悲壮而肃杀,黄沙、驼铃、旌旗,壮志凌云;送别诗是桃花潭水边的一曲踏歌,惆怅而暖心,孤帆、江水、清酒,离愁满腹。
②边塞诗是大漠沙场上的一声鸿鸣,悲凉而凄清,寒光、剑戟、号角,满是凄楚;送别诗是扬子江畔的一枝折柳,伤感而不舍,孤舟、江水、残月,尽是离愁。
③边塞诗是将军帐中的一壶浊酒,浓郁而悠长,战马、胡笳、烽火,豪情在胸;送别诗是南浦岸边的一株垂柳,纷繁而愁怨,兰舟、美酒、泪眼,离情满心。
④边塞诗是大漠高空的一缕孤烟,寂寞而雄浑,长河、落日、琴曲,愤懑在心;送别诗是夕阳古道的一座长亭,孤独而忧愁,故园、折柳、笛声,别情满怀。
第六题19.第①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母亲捶打野菜的场景的?为什么说这场景是他文学道路的起点?(4分)参考答案:从视觉、嗅觉、听觉等方面描写了母亲捶打野菜的情景。
(2分。
答出两点得1分,三点得2分)这样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有形状的立体记忆,(或这种感受生活和记忆事物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作者小说的面貌和特质。
(2分)(4分。
意思对即可)学生答卷存在问题:①理解题意不准。
第一问“作者怎样描写母亲捶打野菜的场景”“捶打野菜”本身就是动作和细节,因此,再回答“动作和细节描写”就不准确。
应该从下文的描写中提炼出“视觉、嗅觉、听觉”等方面,这样才够准确。
②第二问“文学道路的起点”部分学生理解不准,不能从文学创作的作用方面回答,答成“这一画面让自己记忆深刻,能够感受到严酷的现实”20.请简要概括母亲的形象特征。
(4分)参考答案:①勤劳;②乐观;③坚强(顽强);④尊重生命(热爱生活)。
(4分。
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学生答卷存在问题:①四个方面的特点概括不全,“尊重生命”这一条很多同学都遗漏了。
②要点重复,描述不简洁,如“坚韧不屈”与“坚强”同时出现;“辛勤劳作”与“勤劳”同时运用。
③概念不清。
如有同学把“愁容满面、遭受苦难、疾病缠身”等词语也理解成形象特点。
21.第③段中,画线句子“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
”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有何作用?(4分)参考答案:承上启下,照应前文“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时期”,引出下文我对母亲的担忧;体现生活的艰难、人性的脆弱,反衬母亲的坚强。
(4分。
每个要点2分,意思对即可)学生答卷存在问题:①答题不规范,不能先点明“承上启下”这一手法。
或者点明手法后不能分析出承上什么内容,“启下”什么内容。
②不能从母亲的角度理解引起下文的内容,只从我的角度谈作用,不够准确。
22.“女人、母亲、土地、生命”,这些伟大的概念,为什么会在作者的脑海中翻腾?阅读全文,请探究作者这么说的原因。
(6分)参考答案:(1)母亲的顽强乐观,父亲、爷爷有尊严地生活态度,深深地影响着我,教育着我,使我获得了一种面临重大事件时做出判断的价值标准。
(2)母亲与故乡一起,让我体验到了饥饿岁月里真切的生活,孕育了我的文学才华,让我把握到了文学的灵魂,获得了创作的宝贵资源,形成了我小说的面貌和特质。
(3)母亲、父亲、祖父这些普普通通的人们,虽历经苦难困厄也不屈不挠、顽强乐观的精神(信念),一直伴随、激励着“我”,这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
(6分。
每个要点2分,意思对即可)学生答卷存在问题:①理解题意不准。
题干要求“这些概念为什么会在作者脑海中翻腾?”侧重点在对“我”的影响,学生一般理解成母亲的重要作用,伟大之处。
②要点重复。
参考答案的三个方面,很多学生写到很多条,最多写到七条,但只是一个角度,只能得2分③“使我获得了一种面临重大事件时做出判断的价值标准”,这一条很多同学漏掉。
失分最多。
④答题不规范,不分条,有的密密麻麻的一大段,分不清角度和层次,思维混乱。
第七题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到了麦子成熟的季节,麦田里一片金黄。
农人们都在准备收割。
有位割麦人突然发现,他的麦田里还有一穗麦子泛着青色。
于是他决定等着这一穗麦子黄了再来割麦。
这是他一贯的风格,他的眼睛里容不得半粒沙子。
等这一穗麦子黄了的时候,其他所有的麦子却都已经落地。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一、学生作文情况如下:1.题意与立意材料中有“黄穗麦子”与“青穗麦子”两个重点意象,“割麦人”对“青”“黄”上出现了严重的失误。
据此,立意指向:舍与得(舍小求大,学会放弃)、完美与缺憾、把握时机、关于变通、顾全大局。
2.标题要求自拟题目,大部分学生简单地将立意直接提炼为作文的题目,极个别学生善于包装,加以形象化表达,给题目披上了美丽的婚纱。
如①眼中不能容沙;②放下那一粒沙;③不因青穗舍麦田;④大盈若缺;⑤鱼与熊掌不可兼得;⑥莫待无花空折枝;⑦舍是幸福的密码;⑧大行不顾细谨。
3.题材题材的庸俗化仍然是学生作文的突出问题,刘伟、史铁生、李白、陶渊明、李清照、乔布斯是常客,让阅卷者厌烦。
4.表达诗意与哲理的融合是上乘境界、。
唯有极个别学生才华横溢,语言有世界功力。
在部分学生语文较为平实,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5.结构开篇导入中心,正方用二、三个事例印证,最后加以总结——作文结构呈固定的模式化,千篇一律。
论据有“以一当十”之说,虽地夸张,但至少应要求学生“以一当一”,而不是“以十当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