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心引力》声音分析

合集下载

声音在影视语言中的新应用

声音在影视语言中的新应用

声音在影视语言中的新应用影视语言被称为视听语言,这个说法意味着,电影电视运用的表现元素包括活动的影像和与之匹配的声音,诉诸视觉和听觉两种感官来共同营造的视听艺术。

然而随着电影创作的发展,声音在影视语言中的应用有了新的表现。

一、声音在影视作品中新的运用(一)特殊效果声的运用电影音响几乎包括了自然环境中各种各样的自然声和效果声,自然声可以直接通过自然界拾音捕获,也可以采用人工模拟的方法制造。

效果声的制作与自然声是不发生冲突的,但是在运用上却带有特别的艺术内涵,故又称之为特殊效果声。

2013年底,由好莱坞导演阿方索卡隆执导的科幻电影《地心引力》风靡全球,电影描绘了一场发生在外太空的灾难,影片60%的画面都采用CG 技术合成,而声音效果的处理是影片的一大亮点,我们知道太空中没有空气,而声音需要空气作为介质进行传播,在没有传播介质的空间里发生的故事,声音该如何设计呢?太空中是无声的,所以宇航员所听到的声音是通过接触物品,由肢体的震动来传播的,所听到的声音都像被蒙上了一层东西,与现实中的体验很不一样。

《地心引力》的混音师SkipLievsay说:导演非常清楚他想要的是怎样的声音,他理解科学的本质,他也会给我们一些指导,该如何如何去做。

很多特效的部分,比如关门声、摩擦衣服的声音等,我们都是用接触式麦克录制的,不需要通过空气传播,直接记录物体发出的震动声音,这样会比较接近于太空中的状态。

只是有一点不得不去权衡,那就是如果偏向于真实性一些,故事的张力就会减小,如果偏向于戏剧性一些,又难免不符合科学事实。

最终,影片成功地模拟出太空中卫星爆炸的碰撞声、人的呼吸声、关门声等环境音响,音响特效的精确使用通过影院的环绕立体声系统使得整部影片气势恢宏,真实而又令人震撼。

(二)现实剧情声的运用现实剧情声,是指影片的声音世界中合乎逻辑存在的声音。

是电影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声音表现方式,现实剧情声给我们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听觉空间,在采录声音的时候通过多种录音装置从不同方位、角度全方位录制现场声,在后期声效处理时,充分考虑声音的质感和层次感,利用不同的声道还原真实场景中的声音,从而使声音具有了非常强烈的真实感。

地心引力影评(精选6篇)

地心引力影评(精选6篇)

地心引力影评(精选6篇)《地心引力》影评如果说上一部我极力推荐去电影院ImAX厅观看的影片是《少年派》的话,那么《地心引力》绝对是另一部只有在电影院里才能最直观地理解画面震撼的影片。

开场的13分钟的长镜头能够说是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导演阿方索卡隆的功力。

这位技术狂人并没有把这个无穷大的宇宙空间拍摄得冷冰冰的,相反,自带气氛调节功能的乔治克鲁尼和另一位俄国口音的移民小伙伴把整个故事的开篇气氛活跃得十分热闹。

技术流的导演往往忽视影片的感情元素的话,至少这一次,这位阿拉伯裔导演把我们生存的这颗蔚蓝星球拍摄的爱意无限。

《地心引力》中所展现的广袤宇宙并不像《少年派》中的海洋那样色彩斑斓,海洋世界随着昼夜交替,会变化着无穷的色彩。

但宇宙中永恒的主题就是静谧与黑暗。

当周围太安静的时候,人往往容易陷入思索。

但无论多么激烈的大脑活动都会在这无尽的真空中归于平静。

回头来看整部电影的剧情主线,但是又是鲁滨逊漂流式的故事而已。

桑德拉布洛克所扮演的宇航员是太空灾难的幸存者,而她需要做的就是从宇宙回归地球。

导演并没有故作高深地给我们设置许多玩味情节,而是简单粗暴地营造了一个未知又无助的太空世界。

我们的女主角行差踏错一步就可能粉身碎骨,观众们也提心吊胆地在这个真实无比的绝境当中同女主角一齐去发现期望。

未知、黑暗,无边无际又静得吓人的宇宙空间原本就能给人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近在咫尺又远在天边的地球上星星点点的礼貌之火此时也是恍如隔世一般,头顶上虽是几十亿的人,但此时此刻,能帮忙自己逃出生天的只有自己。

于是乎,破釜沉舟之后才能激发出最大的潜能,女主角闪转腾挪,大闹天宫之后,最后搭上回到地球的末班车。

或许几十年之后,我们的后代会有人重新翻看这部引起广大反响的影片,在感叹影片中航天技术落后导致宇航员生命都无法保证的同时,是不是会想到恰恰如同片中一般,这一位位不计生死的人类航天英雄为人类的探索之路迈出了第一步。

这世人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

《地心引力》观后感3篇

《地心引力》观后感3篇

【篇一:《地心引力》观后感】进场以后电影院里人并不多,大概上座率是三分之一的样子。

看了一气乱七八八的广告,终于开始放了。

屏幕上出现一个巨大的地球还有艘小小的飞船,隐约能听到有人说话,但是一直听不太清,由于这个听不太清的时间有点长,影院里开始有群众在愤怒的吼叫,搞什么鬼,把声音放大一些,还有热心人出去叫影院管理……虽然后来觉得开始那种细碎的说话声是一种剧情需要,但真心有点略长了点。

这个糟糕的开始导致我完全没感受传说中的“十分钟长镜头之美”,好吧,我也不知道什么叫长镜头……尔后观影中我就开始不停的出戏了。

女主角在我看来整个就是没断奶的小娃娃。

想起她,我的脑海中就浮现出她和马景涛大叔混合在一起的脸,“哦我没有氧气了!”“吟霜!吟霜!”在宇航飞船发生灾难以后,男主角想方设法要挽救她的生命,她一直就是笨手拙脚,各种出状况……还有不停地在太空中转啊转啊转啊……至于那些物理学、太空学什么的智力硬商我就不提了。

我也是看果壳看回来的,不装大尾巴狼。

观影40分钟我开始打瞌睡,50分左右时我开始顶着3d眼镜刷淘宝,间或看眼大屏幕。

影片后半段大概就是男主角为了女主角牺牲了,把生的希望留给她,自己去死了。

女主角经过各种磨难终于登上了我们国家制造的天宫,成功返回地球。

女主角进入天宫时全场终于小高潮了一次,她戳着手指按着各种中文按键不知所措时,全场开心地笑了。

后来她平安返回地球,掉在一个大池子里,脱掉衣服从池底往上游的时候,后排传来一个哥们的声音“这电影要是这样结局也不错,在天上没死,回地球在水池里淹死,这才是传奇。

”我忍不住在黑暗中给这哥们抛了个媚眼。

地心引力是我本年度看过的最不能入戏的电影。

平时看看什么《精灵旅社》、《金刚狼2》这种俗片我还能看到有资有味,间或流点眼泪,看完这个引力,我只记得中间有几次想站在影院椅子大叫,你丫神经病、你丫神经病。

不是电影真的有这么神经病,而是心中一股欲结之气无地发散,只有大叫神经病才能散发这股郁气。

电影声音设计的风格化特点分析

电影声音设计的风格化特点分析
的设计 ,在进行声音表现的时候 以技术主 放性声音 ,能够凸显出主 ^ 、 公的无助。
一 旦 是真 实感知 的过 程 中,不 同的声音设 计 音设计就是封闭性 的。故事 内容 围绕太空 的清 晰 度 对 于 电影 具 有 重要 的影 响 , 进行 ,封闭性声音在描述太空声 音的过程 电影当 中声音不够清晰 ,将 导致观众失去 都能 够给 观众带 来更 加深刻 的体 会 ,在
1 时空塑造 程度的取舍才能够充分发挥该声音的效果, 的手段就是频率采样 ,然而这一方法会 同 时导致将 主人公高频对话删 除,最后 只能 光 波 和声 波是荧 幕 与 电影 之间 最主 并释放 出独特的魅力 。在商业电影 当中,
要 的媒 介 ,它是 呈 现真 实立体 空间 的主 为 了促使观众更完全地沉浸在电影当中, 在主人公讲话过程 中不进行声音抹除 ,但 要 手段 ,但 是 电影 中相关 幻觉 空间 主要 因此很少使用 开放性空 间镜头 ,因此 ,对 是这样—来 ,整部影片的质量都会下降。 是声 音 和光来 创造 的。影 视构 图 中存 在 开放性声音的使用也较少 ,这种声音设计 3 结 论 两 种含 义 ,分别 用 于对封 闭和 开放 空间 通常在独特的电影中出现。 如电影《 小武 》 , 在 人类 社会 不断进 步 的背景 下 ,电
出了设计者重要的设计理念 。太空中 ,没 音高低及频率 等多种 因素。现阶段在高频 有介质 ,声音的传 递失去可能 ,声音 只有 增益的状况下 ,电影 中的声音设计 出现 了 参 考 文 献 : 更高的清晰度 ,多种高频音节得 以展现。 【 1 ] 赵 婷婷 . 王丹戎 电影 作品 中声 音 接触物体 ,才会发 出声 响,例如 , 影片 中,
中非常得体 ,这是 因为 ,在现实世界 中,

《地心引力》剧情介绍

《地心引力》剧情介绍

《地心引力》剧情介绍起初整个宇宙风平浪静,马特一边在太空中漫步,一边说着自己在地球上的尴尬事。

同样是第一次来到太空的瑞恩·斯通却对太空并没有那么的好奇,而是安静的忙着自己手里的工作。

对她而言地球是一个让她伤心地。

她四岁的女儿在学校玩耍的时候不幸身亡。

就在男宇航员马特和女同事瑞恩出舱修复望远镜时,他们突然接到了休斯敦指挥中心发来的指令,一枚导弹击中俄罗斯的卫星,卫星碎片导致的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使太空垃圾如子弹般在空中穿梭,转瞬间瑞恩已被碎片击中的空间勾臂挂连着飞向了宇宙深处。

此时的瑞恩对于回到地球上表现得并不十分积极,轻易就想到了放弃。

马特救了她,两人通过一根绳索相连。

在到达国际空间站的过程中,撞击导致连接二人的绳索被刮断,原本绕在瑞恩脚上几圈的绳子现在只剩下一圈了,瑞恩尝试挽留,而马特为了保全瑞恩,自己放手飘进了太空。

看到氧气快要用完了,她又立刻想到了放弃,马特一直不断地鼓励着她,让她产生重新活下去的希望。

教她登上空间站找到气闸,瑞恩来到闸门旁转动开关成功登上了国际空间站。

当瑞恩历经重重困难到达国际空间站后,她把自己身上宇航服一件件的脱掉,整个过程宛若重生。

瑞恩马上找通讯系统联络马特但没有得到任何回复,当她发现国际空间站那里同样遭到破坏并引起火灾,瑞恩拿出灭火器向火焰喷去但灭火器威力太强,自己冲力被撞向舱口,火灾无法控制了,瑞恩只能放弃这里,来到了联盟号飞船,按了几个键后屏幕开始倒数,成功脱离!瑞恩启动操作模式,离开国际空间站,但联盟号被降落伞缠着,于是瑞恩穿好装备出舱,拿着工具要打开降落伞和太空站相连的地方。

在扭开了最后一颗螺丝,太空站和碎片一起飘走了。

瑞恩回到飞船上按照马特说的,瞄准神舟号,点火,发射、但是什么事都没发生。

与此同时瑞恩发现她乘坐的救生舱燃料也没了,这一切使她感到绝望,她关掉了氧气的开关。

这时从电波中传来了地球上的声音,狗叫的声音,婴儿的啼哭声,还有摇篮曲,瑞恩大声喊求救但是求救无果,各种声音夹杂在一起,瑞恩流下了眼泪。

聆听太空的声音——电影《地心引力》声音分析

聆听太空的声音——电影《地心引力》声音分析
面也变 为主观画面 , 通 过 头 盔 透 明罩 看 整
个 宇宙 , 声画配合 十分到位 ; 反之 , 出来 ,
到第 三视角 。 这样 视角 的转换 , 让 单调 的
处理 , 他 把主人公无线 电通讯声放置到 主
的心 跳声 , 这样 的效 果 比一声 巨响更摄入 削弱 了宇航 员声音 的部分 频率 , 瞬 间又回
灭火器 的喷射声 , 有金属碰 撞声 , 有 电线
等 被 火 烧 以后 的 噼 啪 声 以及 主 人 公 的 喘
息声 。 丰富的音效加上带有弦乐器 的独特
音 色 的快 节 奏 配 乐 , 把 紧 张 的 效 果 推 到 极
高亢 的声 音并 不是音量上 的提高 , 而是给 人一 种心理 上的震 动 。 火警 片段 中 , 随着 前 的舒缓 ,急促 的警报声显得格外刺 耳。
后 的点 火 失 败 片 段 。 本 文 以 这 两 个 片 段 为
啪声 , 仅仅依靠 激烈 的音乐 形象 , 营造 出 公 被灭火 器弹开 的同期音效 结束这 一段
高 亢 的音 乐 。这 里 运 用 了人 耳 的掩 。 随后 , 由主人 外声音这两点上也有 出色 的设计 。 斯通博
聆 听太 空 的声 音
电影 地 心 引力 声音分析
。蒋 逸 文
【 摘
要】 地心 引力 在第 8 6届奥斯卡颁 奖典礼 上囊括七项 大奖, 其 中三项音 乐音响 方面的奖项: 最佳 音响效果 、 最佳音效 剪
辑 以及最佳 配 乐奖全部被其收入 囊中。 地心 引力 尽 管故事情节极其 简单 , 人物也非常少 , 却能 由电影技 术带给人 如此震撼 的真 实 感受 。 本 文主要分析 了几种 声音处理的手 法, 包括运用对 比突出声音 的力度强度 、 让 声音参与叙事从 而推动情节发展 。 【 关键词 】 声音 对 比 叙事

电影声音设计之声景的叙事策略研究——以影片《地心引力》为例

电影声音设计之声景的叙事策略研究——以影片《地心引力》为例

电影声音设计之声景的叙事策略研究——以影片《地心引力》为例电影声音设计之声景的叙事策略研究——以影片《地心引力》为例一、引言电影作为一种视听媒体,既重视图像的表现,也注重声音的设计。

声音在电影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可以辅助情节的推进,也可以加强观众的沉浸感。

其中,声景是电影声音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叙事策略对于电影的整体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本文以奥斯卡获奖影片《地心引力》为例,通过对声景的分析和研究,探讨其叙事策略在电影中的运用和意义。

二、声景的定义和作用声景是指通过声音来构建场景的一种声效手法,通过声音的空间分布、时序和动态变化等手段,使观众能够听到与视觉场景相对应的声音效果,达到加强观众的沉浸感和情感共鸣的目的。

声景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增强观众的沉浸感:声景的设计能够将观众带入电影的虚拟空间中,使观众感受到与角色和情节紧密联系的环境氛围。

2. 增加情感共鸣:通过声音的设计,可以使观众更加深入地融入到角色所处的环境中,体验到角色的情感状态,增加观众的代入感。

3. 推进剧情发展:声景设计能够辅助剧情的推进和表达,通过声音的变化来表达角色的心理状态、故事发展的节奏以及衬托情节的紧张感。

三、《地心引力》中声景的叙事策略《地心引力》是一部由阿方索·卡隆执导的科幻冒险电影。

影片以太空站内一次危险的事故为背景,主要讲述了宇航员瑞安和马特在太空中生存的故事。

声景在该影片中的叙事策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空间感的营造影片中,瑞安和马特身处太空站内,与外部的真空环境隔绝,声景的设计通过利用混响效果、无重力的音效等手段,让观众感受到太空环境的特殊氛围和真实感。

比如,在太空站内的场景中,观众可以听到微弱的机器运作声、机器人的声音,这些声音通过合适的增益和平衡处理,增强了观众对太空站内空间的感知,使其更加身临其境。

2. 情感状态的体现影片中,瑞安和马特面临着种种危险和挑战,声景的设计在体现角色情感状态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触及无声——“静默”在有声电影中的运用

触及无声——“静默”在有声电影中的运用

2021/1下触及无声———“静默”在有声电影中的运用阴谯慧琼摘要:影视声音的介入,使电影成为一门视听艺术,“静默”作为一种艺术表达方式,在特定的环境中能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文章结合经典电影片段中“静默”表现出的多种功能与特殊的艺术效果进行分析,努力挖掘出“静默”这种声音效果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静默影视艺术声音设计1927年《爵士歌王》的出现标志着有声电影的诞生,随着科技的发展,有声电影最大程度地满足了观众对银幕上现实生活逼真的渴望,而电影的创作效果并不仅仅取决于声音的叠加或堆砌,而是要巧妙的运用声音,从而达到合理的取舍。

有声电影问世以后,“无声”就变成声音中的“静”,是声音范畴内的一个因素,并且是极有表现力的因素。

作为声音中的一个重要元素“静默”,它就像是一首曲子中的休止符,是作曲家的精心安排与构思。

陆机在《连珠》中说得好:“繁会之音,生于绝弦。

”意思是纷繁美妙的音乐,是产生于停顿间隔之中。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对这种无中生有、大音希声、有生于无的艺术现象,做过淋漓尽致的刻画,诗云:“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因此,此时的听众“无听以耳而听之以心”,甚至进入“无听以心而听之以气”(《庄子·人间世》)的高层次审美观照境界。

“静默”的功能“静默”作为一种特殊的声音效果,在电影中的表现形式为暂时性的消音或减音技艺。

这种暂时性的消音或减音技艺在影视创作中并不是简单的处理,而是体现导演意图的精心设计。

这时无声变得有意义,变成了一种潜台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在现代电影中,无声表达的最多的两种方式是:安宁或者死亡。

例如,于1985年2月在美国上映由彼得·威尔执导的电影《目击者》,该片主要讲述了男孩山姆目击了一宗谋杀案,警察约翰·布克设法查清真相并保护目击者母子的故事。

电影中乡下生活的安静无声和影片开始几分钟所展示的城市的喧嚣形成了对比。

大多数电影或电视中医院的情节,关掉心脏监视器的声音就代表着宣告了失败和死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心引力》声音分析
【作者简介】吉思琪,女,江苏南通人,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生。

【基金项目】电影《地心引力》海报作为年度大作,《地心引力》可谓是票房与口碑齐飞的佳片。

这部只有两个主要人物的影片更是横扫随后的86届奥斯卡金像奖7项大奖,成为本届奥斯卡的最大赢家,这其中就包括了最佳音效剪辑奖。

本片对声音的运用可以说是独具匠心,创立了同类题材电影的典范。

笔者在此试做一些分析。

一、对音响的处理
由于太空环境的特殊性,很多音响
如心跳声、爆炸声、呼吸声,观众都只能借助宇航员的头盔或者舱内的有氧环境才能听见,但是影片对这些音响都做了恰到好处的处理,使其丰富了电影的叙事层次。

接下来我们借助几个典型例子加以说明。

(一)增强了纪实色彩
与《星球大战》等同类科幻题材不同的是,影片在很大程度上还原了太空里声音传播的真实情况,具有很强的纪实色彩。

影片在声音处理上把宇航员从头罩内听到的带有独
特电波感的指令声作为开端,声音缥缈微小却又异常清晰。

画面上则是对地球和缓慢经过的飞行器近距离的呈现。

声音配合画面,一下子就把观众带入到了辽阔无垠的太空中,仿佛观众也是众多宇航员中的一名。

导演遵守了影片开头用黑场字幕打出的“太空中声音无法传播”的规
则,显然并不想用壮怀激烈的星际传奇和科幻电影惯用的英雄主义和探索精神来吸引观众。

我们以出现的爆炸场面为例来说明。

影片中,被卫星残骸击中的太空站溅起无数闪亮的碎片,如同五彩缤纷的火焰般飞向天宇,但是却没有观众惯常期待的令人惊心动魄的轰鸣声,一切都只是在硕大的IMAX屏幕前,在悄无声息的静默中发生然后又消逝。

在静默无边的宇宙中,人各种各样的情感,无论是恐惧、悲伤、绝望都被放至无穷大,这种纪实性的淹没一切的寂静反而对观众产生了一种独特的效果,没有了遗忘在太空战斗场面中的热血和激情,只有在无穷无尽的宇宙面前对人类生命渺小无力的感慨。

此外,画面凡是从飞行舱切到因为真空而无声的太空时,总是瞬间适时地转换成无声。

如46分05秒,瑞恩启动手动脱离船舱键,画面切到太空,船舱与救生舱分离,声音消失。

(二)转换视角
呼吸声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音响,在影片中多次起到了转换视角的作用。

例如,在29分30秒开始的一段瑞恩与科沃斯基连在一起飞速向国际太空站驶去的场景中,伴随着女主人公因为紧张而急促的呼吸声的是上帝视角和主观视角之间的不断切换,时而是以第三视角形式出现的远观两个人的画面,时而是男主人公通过头罩而看到的快速变换的画面。

除此之外,在瑞恩被甩开而独自旋转时,宇航服里的氧气耗尽而使女主角发出了沉重的喘息声,镜头由第三视角切换到头罩内部,此时观众仿佛也化身为瑞恩博士,在不断晃动的视野中伸出手来想要抓住一些东西使自己不再任意漂浮。

(三)渲染气氛、推进情节
值得注意的是,本片有一个较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善于在渲染气氛前逐渐减少声音层次以达到巨大反差,从而产生强烈的视听震撼。

在一段紧张的轰鸣之后“声音瞬间停止,一切像是陷入了无穷的黑洞”。

这种音乐的收拢效果加重了观众对太空的恐惧和不安感。

瑞恩在舱内灭火的段落就是此点很好的体现。

瑞恩的一个小疏忽引起了舱内的火灾,此时多种音响交织,警报声、灭火器灭火的声音再加上节奏越来越快的背景音乐,渲染了紧张激烈的氛围,加强了危机感。

但在43分45秒时,瑞恩
被撞击,失去了意识陷入短暂昏迷,声音一下消失,模仿了瑞恩神志不清时的状态。

从先前的多元丰富的声音效果到突然之间的静寂无声,这种对比给观众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感。

音响在某些段落里还起到了推进情节的作用,具有某种象征意义。

如在瑞恩万念俱灰,企图用绝氧的方式来自杀的片段,电波里传来的狗叫声和婴儿的声音是来自地球的声音,象征着地球生富有生机的一切,正是地球的美好让主人公不禁把其与在太空遇到的各种磨难进行对比,从而做出了结束这一切的自杀决定。

同时,音量不断变化的氧气报警声也代表着一种觉醒。

报警声不断减小,主人公陷入梦境,她蜷缩着身躯,就好像婴儿安静地躺在母体中,无力决定些什么,她决定在男人温柔的歌声中永远地睡下去。

但是这时在她的梦境里,同事科沃斯基出现,一番鼓励的话重新燃起了她生存的斗志,“是时候回家去了”更是让她从梦中惊醒,此时警报声音量加大,不断加强的警报声反映出她思想观念上的转变,她决心勇敢面对危机,为自己争取回到地球的希望。

・外国电影评论吉思琪:《地心引力》声音分析二、丰富的背景音乐
本片的配乐也颇具特色,用古典音乐与现代电子乐进行搭配,既加重了对影片虚无感的渲染,又大气磅礴、浑厚激烈,呈现出大开大合的风貌。

(一)烘托气氛,表现人物心理
当《don’t let go》第一次出现时,音乐用电子音乐的交叠、旋转和混合让观众感受到了一种让人窒息的恐惧和压抑,预示着如同科沃斯基多次调侃的一样,将有不幸要发生。

紧接着,科沃斯基和瑞恩博士遭遇了一连串的灾祸,又用极具破坏感的大提琴的固定音符和铜管乐来表现迫在眉睫的危险。

在瑞恩没能成功抓住科沃斯基,科沃斯基牺牲的片段,《don’t let go》再次出现。

音乐的开始部分,编曲和电子音效没有太大的改变,但是深情、空灵的独唱转为了悲凉、孤独的哀叹。

刻画出瑞恩失去同伴和支撑的痛苦与绝望的心理,烘托出科沃斯基自我牺牲以救赎他人的伟大形象。

之后的钢琴独奏用在慌乱之中难得的静谧渲染了伤感的氛围。

女主人公从太空俯瞰地球时,响起了《ISS》的音乐,细碎的电流声和仿佛从远处传来的音乐加上随后的女声哼鸣让人在焦躁中舒缓和平静下来,渲染了在危机四伏的太空中一种难得的静谧气氛。

生与死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只有在宇宙永恒面前人类渺小的由衷感叹。

(二)展现作品主题
影片后半段出现的《Shenzhou》与《Gravity》成功演绎了作品的情感和主题。

《Shenzhou》的前半部分描绘的
是女主人公瑞恩博士的歇斯底里和绝望,配乐以越来越高的音调来加强这种痛苦的程度。

在《Shenzhou》的结尾部分以及最后的《Gravity》中,音量加大,力度更强,给人一种重重磨难之后回归幸福的如释重负。

这仿佛是在告诉观众,无论太空有多么美丽壮观,地球才是人类精神和身体的永恒家园,无论走得多远,地球都对人类有着永恒的“引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