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华管理学院《博弈与社会》-第14章儒家文化与社会秩序2
博弈社会学

博弈社会学是一种研究社会行为和社会结构的学科,它借鉴了博弈论的思想和方法,探讨社会中个体和集体的行为和决策。
博弈社会学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互动:博弈社会学认为,社会中的个体和集体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这些互动可以看作是一种博弈过程,每个人都在努力争取自己的利益,而其他人的行为也会影响到自己的利益。
2.社会决策:博弈社会学强调,社会中的决策往往是一种博弈过程。
人们在做出决策时,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利益,还要考虑其他人的行为和可能的反应,从而做出最优的决策。
3.社会结构:博弈社会学认为,社会结构对个体和集体的行为和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
社会结构包括社会制度、组织结构、权力结构等,这些结构会影响到人们的行为和决策,从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运作。
博弈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借鉴了博弈论的思想和方法,包括纳什均衡、博弈树、博弈解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社会中的行为和决策,从而为社会政策和社会改革提供参考。
博弈论翟文明处世

博弈论翟文明处世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博弈论是一门研究在冲突、竞争等情况下进行决策的学科,它的应用范围极为广泛,涉及到政治、经济、生活等各个领域。
在这个充满竞争和利益冲突的社会里,每个人都在不断地进行博弈,寻找最有利于自己的解决方案。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学习博弈论的原理和方法,来指导我们在处世之路上做出最优的选择。
翟文明是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专家,在博弈论领域中有着深厚的造诣。
他认为,博弈论的核心在于博弈双方在互相竞争的情况下,通过掌握对手的策略和动态变化来做出最优的决策。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需要通过识别对手的动向和战略意图来应对各种挑战和压力。
翟文明提出了一些在处理人际关系和处世之道上的建议,这些建议都是基于博弈论的原则而得出的。
他强调了在与他人互动时要保持冷静和理性,避免情绪化的冲动行为。
这样可以更好地分析形势和对手的动向,找到最合适的对策。
翟文明指出了在与他人博弈时要根据情况来选择合适的策略。
有时候需要采取合作的态度,与他人形成利益共享的局面;有时候则需要采取竞争的姿态,争取更大的利益。
在不同情况下,选择正确的策略对于博弈的结果至关重要。
翟文明还特别强调了在博弈中要勇于承担风险。
在现实生活中,机会和危险常常并存,只有敢于冒险和尝试,才能够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成就。
不过,他也提醒我们要谨慎行事,不可轻易冒险和盲目进取,要在充分考虑风险和收益的基础上做出决策。
翟文明还强调了在博弈中要注重团队合作和沟通。
在团队合作中,不同成员之间的协作和沟通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在团结一致的基础上才能够获得最好的结果。
要注重与他人的沟通和交流,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意见,共同努力实现共同的目标。
博弈论翟文明处世的关键在于理性分析、灵活应变和团队合作。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断面对各种挑战和压力,只有通过掌握博弈论的原理和方法,才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取得更大的成功和成就。
希望大家都能够在博弈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目标。
博弈论基本模型

U : Z R n , U ( z ) (u1 ( z ),u 2 ( z ), , u n ( z )), z Z
5. 信息集与信息集分割 信息集由同一个局中人、在相同的时点上的具有相同信息 的决策节点组成。用 I ik (i 0,1,2, , n, k 0,1,2, , ri )表示局中 人i的第k个信息集。它满足 I (1) ik ( 表示空集); (2)从博弈起始点到任一终点的路径至多与 I ik 交一点 (描写同一信息集中的节点处于同一时点上); (3)从 I ik 中的任一节点出发,局中人i可能选择的行动集 合都相同(因为局中人在同一信息集的不同节点上具有相 同的信息)。 在博弈树上,将属于同一信息集的节点用虚线框在一起。 称 I i {I i1 , I i 2 , ,I ir } 为局中人 i( 0,1,2, , n) 的信息集类(在数 学上,称以集合为元素的集合为类)。 称 I {I 0 , I1 , I 2 , ,I n } 为信息集分割。
为什么学习?
从学习中获得心灵的提高,获得心灵的享受。 学习,其实就为自己创造一个美丽的心灵世界的过程。 有人说,我也没什么追求,就学一点实用知识就行,但问题是, 你没有那些“无用”的知识,你怎么驾驭哪些实用的知识呢? “世人只知有用之用,而不知无用只用”。 很多人30岁后就不再读书,到60岁还是30年前的思维;很多人感 慨“现在一读书就头痛”;农村现在不要为生存而挣扎了,那做 什么呢?“我不打牌又做什么呢?” 每个人都生活在现实的物质世界和心灵的精神世界中,但很多人 只知现实世界的繁华,却不知心灵世界的清新和高远。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就是为追求心灵世界。这些年我深刻体会到:生活的 基础是衣食住行,但生活的重点在于文化和精神。我不知道文化 有什么用,我只知道一个人没有了文化还有什么用呢? 教师的功能:催化剂(使学生更快速更深入地学习) 大医医心:能医心者,才是大医。
光华管理学院《博弈与社会》-第14章儒家文化与社会秩序

合作为君子,不合作为小人;君子先走,小人后走: 君子2,小人1。 合作 不合作 先走 -1,4 先走 -1,-1 后走 2,1
合作 不合作
3,3
后走
4,-1
0,0
1,2
,-1
张维迎 版权所有 不得复印
9
张维迎 版权所有 不得复印
10
儒家的激励制度
社会分工、社会地位和才智德行是三位一体 的。儒家“礼”的目的是鼓励大家做“君子” 不做“小人”; 人人可以成尧舜。 养尊处优的物质享受只是贤德的报酬。
5 张维迎 版权所有 不得复印 6
志的实证法……与此相反,儒家则恪守古 老的习惯\惯例和礼仪,而这些……历代中 国人本能地认为是天经地义的……这就 是礼,我们也许可以把它等同于自然法.
张维迎 版权所有 不得复印
1
礼作为协调机制:荀子(礼论)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
协调博弈
以进门为例 先走 先走 -1,-1 后走 2,1
教育与社会规范
好的规范 道德教育 坏的规范
自己的行为准则时,社会规范就成了个 人道德; 教育的重要性:性相近,习相远。 习惯成自然:以学剃头为例
+ +
张维迎 版权所有 不得复印
+
知识教育
18
张维迎 版权所有 不得复印
17
3
中华文化的复兴
儒家文化是不是更符合法治精神? 有关自然法与实证法的争论; 良法与恶法; 文化的继承与革新。
儒家的激励机制
“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无功不赏…..朝无幸 位,民无幸生,尚贤使能而等位不移。”(荀 子,王制) “德必称位,位必称禄,禄必称用。”(荀 子,富国篇) “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皆使人载其事而 各得其宜。上贤使之为三公,次贤使之为诸 侯,下贤使之为大夫。”(荀子,君道篇) “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 其寿。”(中庸)
北京大学张维迎_博弈与社会全套讲义ch2

"囚徒困境"的一般表示
合作 合作 不合作 T,T R,S 不合作 S,R P,P
满足:R>T>P>S; (S+R)<T+T
用法律解决"囚徒困境"
合作 合作 不合作 满足:X>R-T T,T R-X,S 不合作 S,R-X P,P
"智猪博弈"(boxed pigs)
有些博弈没有占优均衡,但通过剔除"坏"战 略,我们可以预测博弈的结果.如"智猪博弈"
企业2
做广告 不做广告 4, 4 1 5, 1 1 0, 10
企业1
不 做 广 告 1 , 15
纳什均衡:(做广告,做广告)
所有权配置与等级结构
q2
纳什均衡与学习过程
R1
考虑团队生产:让其中的一个人变成所 有者
工作 工作 偷懒 6,6 8,0 偷懒 0,8 2,2
NE R2 q1
双寡头竞争:Cournot博弈
理性共识
(common knowledge of rationality)
(1)Zero-order CKR: 每个人都是理性的,但不知 道其他人是否是理性的; (2)First-order CKR: 每个人是理性的,并且知道 其他每个人也都是理性的,但并不知道其他人 是否知道自己是理性的; (3)Second-order CKR: (1)+(2)+每个人知道(2) Nth-order CKR: R(b)C(b)R(b)……C(b)R is rational,
按 按 等待 3,1 7,-1 等待 Nhomakorabea2,4 0,0
这个博弈中,大猪的最优选择依赖 于小猪的选择,但小猪的最优选择 与大猪的选择无关.如果大猪知道 小猪的理性的,大猪将选择"按". 均衡是"大猪按,小猪等待". "劣"战略:无论对方选择什么,如 果自己选择A得到的总是收益小于 选择B得到的收益,A就是相对于 B的劣战略.
光华管理学院《博弈与社会》-第3章多重均衡与制度和文化

靠左行
1,1
-1,-1
靠右行
-1,-1
1,1
交通规则的演变
• 在多个纳什均衡之间不存在优劣之分时,偶然 事件对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 从历史上来考察,许多交通规则一开始并不体现为法律,而是长 期演化而来的。在欧洲大陆的早期,道路行走规范是非常地方化 的,有些地方采用靠左走的习惯,有些地方采用靠右走的习惯, 是不统一的。只是随着道路的增加和地区间交往的扩大,地方性 的习惯才逐步演变为区域性的规范,然后有演变为全国性的规 范。但直到19世纪前,道路规则也仅仅是作为规范而得到遵 守,而不是作为交通法律而得到执行。现在欧洲大陆的靠右走的 规则是在法国兴起的。
帕累托最优均衡
(3.5“,3.5”) 帕累托优于(5.5“,5.5”) Cheap talk 可 以帮助协调 到一个帕累 托最优均衡
3.5“
5.5“
3.5“
8, 8
3, 2
5.5“
2, 3
6, 6
为什么要相信?
C C1 R1 R R2 8,0 7,7 9,9 C2 0,8
锁定效应与路径依赖
• 如果博弈参与人很多,达成协议的成本很高,最初的 非帕累托均衡可以被锁定(lock-in), 导致路径依赖 (path dependence):每个人多偏好于新产品(或标 准),如果其他人都选择新产品的话;但由于每个人 都预期其他人不会选择新产品,所以每个人的最优选 择是不转向新产品,结果是整个社会被锁定在现有的 产品(标准)(非帕累托最优); • 这常被用来作为市场失灵的理论证据; • 经验证据:QWERT vs Dvorak键盘;Beta vs VHS录象 机;MAC与IBM计算机软件; • 但最新的研究似乎正在推翻这些广泛流行的结论。
博弈论与经济行为(诺伊曼和摩根斯特恩合著的经济学著作)

谢谢观看
内容简介
虽然《博弈论与经济行为》旨在把博奕理论运用于经济和社会问题研究,但它的大部分篇幅是用来阐述“博 奕论”的数学理论论证。《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全书共分12章:经济问题的陈述;策略对策的一般形式描述;二 人零和博奕:理论;二人零和博奕:例;三人零和博奕;理论的一般陈述:n人零和博奕;四人零和博奕;某些有 关参加人数n≥5时的注记;博奕的复合与分解;单纯博奕;一般非零和博奕;优越与解的概念的推广。此外,从 第二版起,又增加了一个附录:效用的公理化处理。
博弈论与经济行为(诺伊曼和摩根 斯特恩合著的经济学著作)
诺伊曼和摩根斯特恩合著的经济学著作
01 内容简介
03 作品思想 05 出版信息
目录
02 创作背景 04 作品影响 06 作者简介
《博弈论与经济行为》是约翰·冯·诺伊曼和奥斯卡·摩根斯特恩合著的经济学著作,于1944年首次出版。
《博弈论与经济行为》首先从讨论经济行为出发,说明了建立博弈论的必要性。然后通过细致的分析,引出 了对博弈概念的公理化描述。接着再系统而全面地建立了博弈理论,最后又回过头来研究经济行为及一些其他方 面的问题,作为理论的直接应用。该书理论建立的线索是:首先,建立二人零和博弈的完整理论;其次,在二人 零和博弈论的基础上,建立n人零和博弈的理论;最后,证明一个一般的n人非零和博弈可以化为一个(n+1)人 零和博弈。这样,就在理论上解决了一切有穷博弈的问题。
作者简介
约翰·冯·诺伊曼
约翰·冯·诺伊曼(John von Neuman,1903—1957),数学家,被称为“计算机之父”。1926年获得数学 博士学位。1933年加入美国国籍。1940年以后参与多次军事领域的应用研究。1943年参与曼哈顿计划。1946年在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完全自动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的研制,并于1951年制造成功,这是现代通用机的原 型,他开创了人工智能研究的新领域。他的研究成果算子代数被称为冯·诺伊曼代数。主要论著有《论博弈策略》 《量子力学逻辑》《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函数算子》《计算机与人脑》等。
《博弈与社会》第2次作业 (参考答案)

这种情况下只能作为寡头企业之一)。在这种情况下,企业 B 将在 t 0 期直至 t 10 期 (共 11
期) 作为寡头企业之一存在于市场中,在 t 11 期直至 t 25 期 (共 15 期) 作为垄断者存在于市
场中,其将获得的累计利润总额为:
tB1,L ,25
10 B
t 1 t
t2511%tB
求解这一博弈的子博弈完美 Nash 均衡 (Subgame Perfect Nash Equilibrium)。(3 分) 解:
首先容易计算:即使企业 A 作为垄断者独自留在市场中,它最多停留到 t 20 期;即使企 业 B 作为垄断者独自留在市场中,它最多停留到 t 25 期。以上分别是两家企业停留在市场中
问求出的间接需求系统和直接需求系统,分别求解当两家企业之间展开 Cournot 竞争和 Bertrand
第2页
竞争时的均衡,在过程中,分别在 qA,qB 空间和 pA,pB 空间画出当两家企业之间展开 Cournot
竞争和 Bertrand 竞争时的反应函数。(2 分) 解:
考虑两家企业之间展开 Cournot 竞争的情况。企业 A 选择产量 qA 最大化利润:
的最长可能期间,如果不是作为垄断者而是作为两家寡头企业之一,任何一家企业停留在市场中 的期间只会更少。
与企业 A 作为垄断者的获利期间相比,企业 B 作为垄断者的获利期间要长出 5 个期间。这 意味着只要能够坚持到 t 20 期以后,那么在自 t 21期直至 t 25 期之间的这 5 个期间,企业 B 将肯定能够获得累计利润:
退出 (否则在该期就将亏损)。
综上,本博弈唯一的子博弈完美 Nash 均衡是:企业 A 将坚持到 t 10 期,然后在 t 11 期 退出市场;企业 B 一直坚持到 t 25 期,然后在 t 26 期退出市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维迎 教授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儒家和法家都以建立和维持社会秩序为
目的,区别只在于他们对于社会秩序的 看法和达到这种理想的方法; 礼与法; 德与刑;
张维迎 版权所有 不得复印
1
张维迎 版权所有 不得复印
2
礼与法
儒家认为,社会必须有贵贱上下的区
11 张维迎 版权所有 不得复印 12
张维迎 版权所有 不得复印
2
社会关系的相互性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 夫、妇妇;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 君仁臣忠;
道德与法律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
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 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 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 给人以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 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故礼者,养也。 君子既得其养,又好其别。
张维迎 版权所有 不得复印 7
后走
1,2
-1,-1
张维迎 版权所有 不得复印
儒家的激励机制
“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无功不赏…..朝无幸 位,民无幸生,尚贤使能而等位不移。”(荀 子,王制) “德必称位,位必称禄,禄必称用。”(荀 子,富国篇) “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皆使人载其事而 各得其宜。上贤使之为三公,次贤使之为诸 侯,下贤使之为大夫。”(荀子,君道篇) “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 其寿。”(中庸)
教育与礼仪的重要性
道德教化是养成遵守社会规范的重要途
径; 礼仪是为了提醒人们遵守规范,邀请别 人监督自己; 参加礼仪也是向别人传递信号:我是一 个愿意合作的人。 服装;法官的服装。
15 张维迎 版权所有 不得复印 16
张维迎 版权所有 不得复印
道德:内在化的社会规范
当社会规范被个人内在化(internalize)为
合作为君子,不合作为小人;君子先走,小人后走: 君子2,小人1。 合作 不合作 先走 -1,4 先走 -1,-1 后走 2,1
合作 不合作
3,3
后走
4,-1
0,0
1,2
-1,-1
张维迎 版权所有 不得复印
9
张维迎 版权所有 不得复印
10
儒家的激励制度
社会分工、社会地位和才智德行是三位一体 的。儒家“礼”的目的是鼓励大家做“君子” 不做“小人”; 人人可以成尧舜。 养尊处优的物质享受只是贤德的报酬。
教育与社会规范
成了个 人道德; 教育的重要性:性相近,习相远。 习惯成自然:以学剃头为例
+ +
张维迎 版权所有 不得复印
+
知识教育
18
张维迎 版权所有 不得复印
17
3
中华文化的复兴
儒家文化是不是更符合法治精神? 有关自然法与实证法的争论; 良法与恶法; 文化的继承与革新。
张维迎 版权所有 不得复印
19
4
5 张维迎 版权所有 不得复印 6
志的实证法……与此相反,儒家则恪守古 老的习惯\惯例和礼仪,而这些……历代中 国人本能地认为是天经地义的……这就 是礼,我们也许可以把它等同于自然法.
张维迎 版权所有 不得复印
1
礼作为协调机制:荀子(礼论)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
协调博弈
以进门为例 先走 先走 -1,-1 后走 2,1
张维迎 版权所有 不得复印
3
张维迎 版权所有 不得复印
4
儒家是自然法?
李约瑟:法家只重视纯粹体现立法者意
对儒家文化的重新认识
儒家文化是社会的行为规范;孔子是人类历史 上最伟大的norm entrepreneur; 儒家的“礼”是道德规范与法律的统一体: “法”源于“礼”,“礼”源于“俗”,表明 制度的演化过程; 儒家强调的“分”和等级制度可以理解为一种 激励制度;“君子”是做人的标准。 儒家的“仁”是人与人相处之道, 内在化的 礼。
子)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张维迎 版权所有 不得复印
13
张维迎 版权所有 不得复印
14
道德规范的人性基础
孟子讲,人有四种本心: 第一是恻隐之心;即爱心,“仁”; 第二是羞恶之心;“义”; 第三是辞让之心;“礼” 第四是是非之心;“智”
8
礼与“异”
荀子: 故人之所以为人者,……以其有辨也,…… 故人道莫大于辨,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 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礼:贵有贵之礼,贱有贱 之礼,尊有尊之礼,卑有卑之礼,长有长之礼,幼有 幼之礼. 不同人有不同的衣着打扮有助于协调;所以, 礼 包括形式化的东西.
作为激励制度的等级体系
自然法与实证法
自然法理论的基本原则是,法律与道德
别,如同家庭内有长幼尊卑之分一样; 这种贵贱尊卑长幼亲疏都有分寸的社 会,是儒家的理想社会;礼是维持这一 理想社会的工具;而道德是礼的基础;
法家认为维持社会秩序要靠“法”;维
护法律要靠“刑”
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他们认为,法律 和人们服从法律的义务应当有伦理的或 理性的理由;一项规则要成为法律,必 须合乎道德;“恶法非法”; 实证法:“君主所喜欢的,即具有法律 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