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通用技术稳定结构的探析教学设计完整稿教案
1.2 结构的稳定性 教学设计 高中通用技术粤科版(2019)必修 技术与设计2

《探究结构|结构的稳定性》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结构的稳定性》是《技术与设计2》第一章第二节《探究结构》第一课时,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结构稳定性的概念和结构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本节课承接了第一节认识结构的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理解结构稳定性的概念,通过实践活动掌握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
本节是本章的核心内容,为学生学习结构设计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二年级的学生。
能力上: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缺乏实践,不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与设计实践相结合;知识上:通过第一节的学习和生活常识,学生对结构和结构的受力情况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具体因素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本节课通过一些技术试验深入浅出地让学生自主探究,分析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
三、核心素养目标1.通过感知生活中的案例,掌握结构稳定性的基本概念,学会从稳定性的角度分析结构;(技术意识)2.通过使用自制教具探究、归纳不同因素对结构稳定性的影响,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设计、物化能力)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结构稳定性概念;掌握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了解不稳定结构应用实例。
2、难点:通过技术试验分析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并合理地应用到设计实践中。
五、方法策略教法: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点拨引导;学法:自主学习、问题探究、合作学习等。
六、教学过程七、板书设计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项目式、启发式和探究式的学习策略,通过观察图片视频、动手试验、分析案例等直观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从实践中提炼知识点,并把学到的知识用于解决实际的问题中去,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新课标的要求。
1.3.4 探究结构稳定性 教学设计 高中通用技术地质版(2019)必修《技术与设计2》

《探究结构的稳定性》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是 《技术与设计2》第一章第三节 《结构强度与稳定性》的内容,该章的总体设计思路是:认识结构→探析结构→设计结构→欣赏结构。
“结构”与“设计”是该章的两个核心概念。
本课是在结构认识的基础上作进一步深入的学习,而结构的稳定性则是结构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可使学生对结构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与巩固,为后续结构的设计等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初步掌握了结构的基本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尽量多些涉及结构的稳定性的生活实例,便于师生进行互动探讨,帮助学生加深对影响结构稳定因素的理解。
学生对三角形结构的结实稳固和物体结构的重心越低越稳定相关知识已经通过其它学科有所了解,但对于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缺乏系统认知。
三、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生命观念:通过探究试验,引导学生掌握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理解稳定结构与人类生产生活的有机联系,增强技术意识。
科学思维,科学探究: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针对某一结构的稳定性进行要素分析;让学生领悟稳定性结构的实际运用,培养工程思维。
社会责任:通过综合分析技术问题,让学生能提出符合设计原则且具有一定创造性的构思方案,进行创新设计。
根据构思方案设计出具有稳定性的框架结构作品,培养物化能力。
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分析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难点:利用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对简单结构进行稳定性分析。
五、 教学策略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必须以“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为主线,并以这条主线进行展开。
探究三个因素时,分别采用分组试验、演示试验及对比试验三种不同的试验方法来进行。
通过创设情境、探究试验,图片举例和实物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灵感,以达到应用知识的目的。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进行探究试验时,采用“控制变量法”,即探究支撑面积对结构稳定性的影响时,控制两个模型的重心位置相同。
探究重心高低对结构稳定性的影响时,设计模型科学严谨,控制支撑面积相同的同时,确保了模型质量相同,消除了学生认为影响因素是质量的大小而并非重心位置的高低。
稳固结构的探析(教学设计)高一通用技术下册

2、在自行车各部件之间的连接中,三角架属于什么连接?刹车连杆之间属于什么连接?辐条与钢圈之间属于什么连接?3、同一结构中,比较榫接与钉接,分析哪种连接方式的强度最大?哪种连接方式的强度最小?掌握新的知识案例分析探究结构与功能【案例1】伞与拐杖一把撑开的雨伞,是通过伞的骨架和伞面的受力以实现遮风挡雨功能的,而收起的伞则可以通过伞的主干骨受力实现拐杖的功能。
【案例2】多用起子一把固定结构对案例进行分析、思考、总结和归纳通过案例的形式,让学生总结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不同的结构会带来不同的功能等。
附:(两份试验报告单合印在一张纸上)试验报告1不同截面形状的构件做成的梁的强度试验试验目的:测试不同截面形状的构件做成的梁的强度试验准备:剪切长度及宽度相同的厚卡纸条若干,将卡纸条分别折成截面为“一" L"“U”形,每式一根;做一个“井"字形试验支架;弹簧秤一把.试验过程:1、分别将不同截面形状的厚卡纸构件放到试验支架上,夹紧一端。
2、用弹簧称分别去钩拉卡纸条,直到卡纸条活动的一端离开支撑板,记录此时弹簧称的读数。
3、将木夹带着纸条翻转180度放置,再用上一步的测量方法测量、记录。
试验记录:试验分析:试验结论:结构强度与构件的有关。
试验报告2构件的不同连接方式的强度测验试验目的:测试构件的不同连接方式的强度。
试验准备:取4段长度一致的20cm长的扁铁条,在每段扁铁条的一端开好两个小孔,两段铁条中间用一根方铁棍焊接连接在一起;小螺栓四,螺丝刀一把,书本若干。
试验过程:1、将所有的扁铁条组合起来形成一个人字形框架,使铁条与铁条的两孔对齐,铁条与铁条相互垂直,在其中的一个孔插入一根螺栓并上紧螺母;将框架立放在桌面,加上书本做负载,而后逐步增加书本,直到将框架压垮。
记录支撑量。
2、重复第一步但插多一根螺栓到另一对齐的孔,即用双螺栓连接两铁条,而后逐步加上书本负载,记录支撑量。
试验记录:试验分析:试验结论:结构强度与构件的、有关.。
1.2 稳固结构的探析【教学设计】-高二通用技术苏教版(2019)《技术与设计2》

《稳固结构的探析》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题是《技术与设计2》第一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计划用1课时进行教学。
“结构的强度与稳定性”安排在学生学习了“典型结构分析”之后,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浅到深由易到难。
“结构的强度与稳定性”是“结构与设计”这个单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后面学习“结构设计与制作”知识的基础,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并且“结构的强度与稳定性”和生活实际联系密切。
所以,本节教学内容是本章的重点章节,也是教学的难点。
正确认识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对于学生正确的选择结构和材料,增加结构的稳定性十分重要。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程教学的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
学生们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并且经过技术与设计 1 模块的学习后,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能力,但不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所以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创设情境,采取探究形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让学生尝试用所学的知识分析一些简单结构,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良好的结合,从而达到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节教材及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知道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能运用本节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试验分析、讨论的过程,提高观察分析的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影响结构稳定性的探究过程,提高学习通用技术课程的兴趣,培养严谨的思维,增强科学探究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难点:通过试验,引导学生分析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运用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分析生活实际问题。
五、教学方法1、情境创设:通过试验探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交流、探讨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2、引导发现:在学生参与演示试验的过程中,提出若干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通过自主设计,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通用技术《稳固结构探析》教学设计

《稳固结构的探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结构稳定性的一般概念,能分析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技术试验,学会分析影响结构的稳定性因素,并能通过观察生活简单解释其稳定或不稳定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讨论、分析、试验等方法得到结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体验学习乐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三、教材分析本节选自“苏教版”的《技术与设计2》第一单元第二节“稳固结构的探析”的内容。
“结构”与“设计”是该章的两个核心概念,而结构的稳定性是结构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可使学生对结构的基本认识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为后续的结构的强度,结构的设计等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对结构的类型、结构的受力分析这些基础知识有了了解;在生活中学生对稳定有了一定的认识,只是这种认识还不系统。
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多结合生活中有关稳定性的例子,在调动课堂积极性的同时,加深学生对影响结构稳定因素的理解。
五、教学方法试验法、讲授法、探究法等六、教学流程利用观看ppt“生活中的不稳定现象”,导入新课。
讲述结构稳定性的定义马上行动:分组讨论完成填表(分析结构受力与不稳定原因)。
通过三个技术试验探究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三大要素。
小结: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探究四:不稳定结构的应用思考:自行车为什么骑着会不倒?联想生活中不稳定结构的应用布置作业、总结、下课七、教学过程1、导入展示ppt中的图片,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不稳定的现象?2、结构的稳定性定义:结构的稳定性是指结构在负载的作用下维持其原有平衡状态的能力。
马上行动:(学生分组讨论)填表说明物体有可能因受到哪些力的作用而出现不稳定现象,并根据你的生活经验,简要说明原因。
3、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探究一:(探究结构的稳定性与重心的关系)两个相同的矿泉水瓶,里面分别装半瓶水和一瓶水。
1.2探析结构稳定性教学设计-高中通用技术必修《技术与设计2》

稳固结构的探析探析结构稳定性【学科核心素养】【课标内容要求】通过技术体验或技术探究分析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帮助学生领悟技术原理的丰富内涵和广泛应用,提高运用技术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能够理解影响结构稳定的主要因素,并能够分析实际问题。
【学业要求】【学情分析】学生通过第一节“常见结构的认识”的学习,对结构的概念、结构的受力以及结构的一般分类有了初步的认识,且具备相应的力学知识,会对事物进行一般性分析,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日趋成熟,学生对哪些因素影响结构的稳定性有探究的欲望,只要引导方法得当,学生可以很快的建立起相关的概念。
【教材分析】本节是《技术与设计2》第一章第二节《稳固结构的探析》的第一部分内容:“探析结构稳定性"。
本章的总体设计思路是:认识结构→探析结构→设计结构→欣赏结构。
“结构”和“设计”共同构成本单元两个核心概念,结构体现了“空间”的概念,本课是在结构认识的基础上作进一步深入的学习,而结构的稳定性则是结构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可使学生对结构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与巩固,为后续结构的设计等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节主要探讨结构的稳定性的概念,以及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
在上节课的基础上探讨结构受到外力时,其稳定状态是否会改变,会如何改变,如何才能保证结构在受到外力时能保持平衡,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教材通过马上行动、案例分析、探究、小试验及阅读等手段引导学生理解结构的稳定性、探究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结构的基本概念有更深的认识,而且也为以后结构的强度、结构的设计等奠定了良好基础。
【教学目标】了解什么是结构的稳定状态;理解影响结构的稳定性有三个主要因素;能够对简单结构设计进行正确分析,对稳定不合理结构提出改进意见。
参与简单的技术试验过程,能用简单的方法进行技术试验;观察不同的结构,通过探究、试验、讨论、分析等方法学会分析实际问题;能对常见的结构进行分析,并动手改造和革新事物的结构,对结构提出合理化的设计。
1.2.1探析结构稳定性-【新教材】苏教版(2019)高中通用技术必修《技术与设计2》教案

任务一探析结构稳定性浙江省嘉善高级中学鲍建国一、教学内容本节课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结构的稳定性,并从技术试验的角度,来引导学生发现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依据实际需要提出改进的方案。
二、学科核心素养要求1. 技术意识:通过技术活动探究重心、支撑面等因素对结构稳定性的影响,并尝试解决相关技术问题。
2. 创新设计:能依据相关技术试验标准对结构稳定性进行试验,并写出试验报告。
三、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能依据相关技术试验标准对结构的稳定性进行试验,并对结构进行改进。
2. 难点:理解结构稳定性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四、教学准备教学课件,一次性木筷子(或竹筷子)、塑料管、铝条、铝片、木条、热熔胶棒、若干细绳等;剪刀、美工刀、钢锯、钢丝钳、热熔胶枪、若干钩码等。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小明发现有些办公桌在升高后,从水平方向推它时,会有明显的晃动。
而降低高度后,晃动幅度会减小。
2. 新课学习(1)结构稳定性的探究活动1:悬臂结构的稳定性体验。
活动要求:悬臂结构底部与地面接触所形成的支撑面的大小不超过200毫米×200毫米,底部与挂重物的位置在水平和竖直方向相距都不少于200毫米。
活动过程:①分小组设计方案。
②根据给出的结构方案制作悬臂结构。
③在悬臂结构前端逐步悬挂钩码,观察并记录悬臂结构倾倒时所挂钩码的质量。
④在悬臂结构前端悬挂步骤③中悬臂倾倒时的钩码数量,并尝试在悬臂结构的其他位置添加重物,使悬臂结构重新保持稳定。
问题1:悬挂钩码到一定数量后,悬臂结构状态有什么变化?归纳:结构的稳定性是指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维持其原有平衡状态的能力。
问题2:对比各小组的悬臂结构在倾倒时,所挂钩码质量是否相同?问题3:思考分析不同悬臂结构的区别?问题4:在活动步骤④中,所加重物的位置与其质量有什么样的关系?归纳:结构稳定性与重心之间的关系。
活动2:探究四种A字形梯的稳定性问题5:A字形梯在载人时重心很高,为什么还能保持稳定?问题6:A字形梯中间的横梁有什么作用?问题7:图丁中采用八脚支撑的原因是什么?归纳:结构的稳定性与结构形状以及支撑面大小的关系。
高中通用技术必修2__“1.2探究结构---结构的稳定性”.pdf

学生思考分析
开阔学生视 野,培养学生 兴趣。
结构的稳定性是指结构在负载的作用下维持
教 师 总 结
其原有平衡状态的能力。 结构的稳定性与它的几何形状、支撑面积大 小和重心位置密切相关。
1、如何使书直立起来? 课 2、落地扇为何不易倾倒? 后 3、如何更好的用自行车携带一箱子书和一 延 床被子? 伸 4、照相机为什么都采用三脚架?
学 瓶口(改变两个矿泉水瓶的重心)。将两个 掌握。
矿泉水瓶同时放在同一块木板上,从一侧慢
慢抬起木板让学生观察哪个矿泉水瓶先倒
下。探究物体的重心越低越稳定,越高越不 稳定。
图片展示埃菲尔铁塔和倒立啤酒瓶的图片,
让学生理解掌握支撑面的大小对结构稳定性 学生动手实验验
的影响, 然后通过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如桌椅、 证
由理论知识加 上生活中的应 用,可以加速 学生对知识的 理解掌握。
培养学生自己 发现问题、分 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能力。
2/ 4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高中通用技术必修 2__“1.2探究结构 ---结构的稳定性 ”
性。引导学生得出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是: 结构的形状。用生活小贴士引导学生思考生 活中一些产品的应用原理。 对比分析静态自行车和骑行自行车的稳定性 原理
讨论
1、稳定性的概念:设问:对于稳定和不稳定 大家是怎么认识的呢?以大家坐的板凳为例
听讲、思考
大家认为什么样的板凳是稳定的?什么样的
板凳是不稳定的呢?根据学生的回答结合不
倒翁的稳定特点引导学生得出稳定的概念:
稳定指的不是状态绝对不变, 而是指受扰后,
允许状态有所波动,但当扰动消失后,能回
到原平衡状态。不能回到原平衡状态,为不
高中通用技术必修 2__“1.2探究结构 ---结构的稳定性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稳固结构的探析【教材版本】通用技术必修2《技术与设计2》【设计理念】1.采用直观教学法。
通过试验、举例、图片和实物展示,采用直观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身体会和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促进对相关概念的理解。
2.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
通过小实验,结合案例分析,激发学生探究热情,提高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稳定性。
3.立足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
通过“做中学”,以学生的亲历情境,亲手操作,亲身体验为基础,学生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教材分析】1.知识结构分析本课时是《技术与设计2》第一单元“结构与设计”的第二节“稳固结构的探析”的第1课时。
本节讲述了结构的两大重要性质:稳定性和强度。
教材先从实例出发,分析影响结构的稳定行的主要因素,再从结构的形状、材料、连接等方面,分析影响结构的强度的主要因素。
教材还简单分析了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2.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分析让学生通过技术试验,学会分析影响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的因素,教师应注意在技术实验中对学生的引导。
3.知识学习意义分析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是影响结构质量的重要因素,不同的结构体现了不同的功能。
这些都是结构的基本知识,是结构设计是必须考虑的基本问题。
4.教学建议与学法指导说明通过适当的概念讲解,教师把影响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的几个主要因素直接讲授给学生,让学生掌握较为系统的知识点,来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从而达到知识的内化,知识的拓展。
这样的教学也体现《技术与设计2》的教学设计思路“学中做”。
2课时。
【学情分析】1.原有认知发展分析在本课时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了常见结构的基本知识。
学生已经初步明白了“结构是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有序搭配和排列、构件的五种基本受力形式,通过有趣的小试验,强化对不同类型结构的特点的理解。
所以本课时是在第一节认识结构的基础上,具体对结构的两个重要性质:稳定性和强度做详细分析。
2.原有知识结构分析学生对结果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对结构的功能和分类也有了一定的基础。
另外,学生在物理课上已经学习了有关力学的知识,对物体的受力分析有比较好的基础,可以说物理的力学知识和上节课常见结构的基本知识为本课时做好了知识的准备。
在教学中尽量多举些生活中的案例,进行师生互动探讨,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非认知因素分析学生会对事物进行一般性分析,但缺乏对事物的理性认识能力,自我探究能力还有待提高。
只要引导方法得当,学生可以很快建立起相关概念。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通过技术试验分析影响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的因素,并写出试验报告或总结。
2)理解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讲授、试验、分析总结出影响结构稳定性和强度的几个主要因素,并写出试验报告。
理解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讨论等得到结论,培养学生的探究、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体验学习乐趣,激发学生结构探究兴趣和欲望,渗透安全教育、德育教育。
2)创新和改进事物的结构,使其更能为百姓服务,体现人文关怀;培养学生探究的思想和意识。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影响结构稳定性和结构强度的因素。
2.教学难点结构稳定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教学资源】本节课的教学在技术多媒体教室完成。
通过试验,幻灯片呈现诸多的图片、实物,借以加深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
生鸡蛋和熟鸡蛋、单脚撑自行车、照相机的三角架、陀螺、不倒翁、啤酒瓶、方木块、A字形梯等。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复习导入)教师: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结构的基本知识,对结构有了初步的认识。
大家知道结构是无处不在的,(观看幻灯片)注意观察这些结构,请同学回忆什么是结构?学生发言:结构是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有序搭配和排列。
学生发言:从力学角度来说,结构是指可以承受一定力的架构形态,它可以抵抗能引起形状和大小改变的力。
教师:(观看幻灯片)来看一下这些图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会看到翻到在地的物体。
是什么原因出现了图上所示的现象?学生发言:这些物体失去了平衡。
教师:在台风来之前它是稳定的!是什么原因出现了不平衡状态?学生发言:是台风把它们吹倒了![引出问题]:那到底什么样的结构是稳定的,什么样的结构又是不稳定的?第二节稳固结构的探析二、新课内容:结构的稳定性是指结构在负载的作用下,维持原有平衡状态的能力。
台风过后,部分结构却完好无损,这又说明,有的结构稳定,有的结构不稳定。
想一想:结构的稳定性与什么因素有关?填表说明下表中的物体有可能因受哪些力的作用而出现不稳定现象,并根据你的生活经验,简要说明原因。
(P012)(一)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重心位置的高低 支撑面的大小 结构的形状 [实验探究1]:学生拿一本书,让它直立在桌面上,它马上倾倒了,显然,其稳定性不好。
同样的一本书,把它的下端各书页展开一定的角度,仍旧将它直立在桌面上,它就能很好的挺立住。
因素一:支撑面积的大小 1. 稳定性与支撑面积的大小有关 支撑面越大越稳定,越小越不稳定。
A.落地电风扇或者宾馆里的落地灯,它们都有一个比较大的底座。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结构的底座,结构与地面接触所形成的支撑面大,稳定。
B :为什么大坝的横截面总是建成梯形? 生:思考回答师:大坝需要承受很大的力的作用,如自身的重力,水的冲击力、压力等等,要起到防洪的作用,大坝必须要求非常稳固。
大坝建成梯形,增大了与地面接触所形成的支撑面,支撑面越大越坚实,稳定性就越好。
C.为什么许多课桌椅的支撑脚要做成往外倾斜? 生:思考回答师:这是为了进一步增大与地面接触所形成的支撑面积,增加稳定性。
从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结构的稳定性与支撑面积大小有关。
注意:支撑面≠接触面。
(接触面是物体与地面接触形成的面。
支撑面是物体与地面接触形成支撑点的连线与地面构成的面。
)[实验探究2]:显示落地扇的图片师:落地扇为什么不易倾倒?生:思考回答师:落地扇的底座采用较重的材料,风扇比底座轻很多,使落地扇的重心降低。
因素二:重心位置2.结构的稳定性与重心位置有关。
物体重心越低,越稳定。
A.不倒翁为什么不倒?如果在它脖子上挂上一定数量的铁环,它还会不倒吗?师:研究不倒翁的结构,发现不倒翁的重心很低,就在它与地面的接触点上,所以不倒,如果往它的脖子挂上铁环,它的重心位置升高了,当铁环达到一定数量时,不倒翁就不在是不倒翁了。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重心的高低影响结构的稳定性。
重心越低,稳定性越好;重心越高,稳定性越差。
B.以前的农作物个子高,遭遇暴风骤雨容易倾覆,造成减产;现在的农作物普遍个子矮。
就是利用了重心低结构稳定的原理。
C.屏幕显示比萨斜塔的图片,比萨斜塔为什么不倒塌?(简单介绍比萨斜塔。
)比萨斜塔(Campanile di Pisa)其实是比萨教堂(Duomo)的一部份,整座教堂建筑分为主教堂、洗礼堂与钟楼三大部份。
主教堂采用了拉丁十字架式,有些设计高雅别致的柱子作装饰;教堂的正面是洗礼堂,紧接著教堂而兴建;在后方有一罗马式的建筑,其圆顶部份是在百多年后才兴建的,采歌德式的设计,像是一个圆球上的圆锥体,十分独特。
据说,大约在10纪,比萨王国打了一次胜仗,掠获了大批财宝。
为了炫耀功绩,大公决定建筑一座大教堂,在教堂旁边修一个钟塔。
钟塔建到三层时就发现向南倾斜,被迫停工。
94年之后,比萨人建塔之心不死,找来著名工程师皮萨诺反复测量,证实此塔虽斜,但无倒塌之虞;便又继续修建并把每层南面的柱子略微加高一点。
比萨斜塔离大教堂20多米,本是大教堂的钟楼,外观呈圆柱形,是由白色大理石砌成。
据说比萨斜塔是用比萨舰队运来的六艘战利品建成的。
根据塔基上的碑文记载,它从1174年始建,1350年竣工,经历了176年。
但由于塔身过重,地质松软,因此塔身仍以每年1.25毫米的速度向南倾斜。
到1999年1月,塔顶比中轴线偏斜已达4.8米。
意大利当局为了拯救斜塔,已向全世界广泛征求保护方案,同时在塔的北侧加压了830吨的铅块,并在塔身的三分之一处加了一圈铜缆,向北牵拉固定。
不过斜有斜的好处,每天为“斜”而来的参观者多达10余万人,扔下大把大把的银子。
如果它是一座正塔,比萨就不会有今天的风光,也就不会有这么多便宜可占了。
比萨斜塔高54.5米,直径16米,重约1.4万吨。
斜塔共有八层,除底层和顶层有所不同外,其余六层结构完全一样。
斜塔底层有15根圆柱,中间六层各有31根圆柱,顶层12根。
沿石柱有宽4米的环行走道。
斜塔每层都有拱门,总共有213个,斜塔底层墙壁上刻有浮雕,顶层有钟亭。
塔内有螺旋台阶294级,供游人登塔,远眺全城风光。
比萨斜塔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
由于塔身压力过重和地质松软,南面的地基比北面约低2米。
在施工期间塔身既出现轻微倾斜,随着工程的进度,倾斜度不断增加。
到塔身建到第三层时,可明显看出倾斜,曾一度停工。
一百多年以后,经工程师托马索·皮萨诺精心测量和计算,证明比萨斜塔虽倾斜,但不会倒塌,使工程继续按原设计继续施工,直到竣工。
比萨斜塔位于意大利中部比萨古城内的教堂广场上,是一组古罗马建筑群中的钟楼,这座堪称世界建筑史奇迹的斜塔,不仅以它“斜而不倒”闻名天下,还因为1590年,意大利的伟大科学家伽俐略,曾在斜塔的顶层做过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验,让两个重量相差10倍的铁球,同时从塔顶落下,结果,两球同时着地,一举推翻了束缚人们思想近2000年的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关于重量不同的物体其下落的速度也不相同的“物体下落速度与重量成正比”的理论。
伽俐略开创了实验物理的新时代,被人们称为“近代科学之父”,而他用来做实验的斜塔也因而更加遐迩闻名。
通过分析长方体重心的垂线位置与稳定性示意图,使学生容易理解,比萨斜塔不倒的原因是它的重心所在点的垂线落在塔的底面的范围内。
当塔倾斜到一定程度,重心的垂线不再落在塔的底面时,塔就会倾倒。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结构的稳定性与重心位置有关。
结构重心的位置:结构重心所在点的垂线是否落在结构底面的范围内,落在就是稳定的,没有就是不稳定的。
例如:一摞书,整齐放置时的稳如泰山;另一种放法:每本都往一边慢慢往外放置,到一定程度时一摞书就全倒了。
小资料(中国的斜塔):辽宁瑞州古塔,现存塔身高10米,塔身向东北方向倾斜12度,塔尖水平位移1.7米。
该塔建成之后虽几经地震与洪水破坏,却始终斜而不倒,堪称奇迹。
苏州的虎丘塔虎丘塔高47.7米,比意大利比萨斜塔矮6米;塔尖偏离中心2.34米,是比萨塔的一半;虎丘塔建于961年,比比萨塔早完工390年。
因为地基不牢,重6000吨的塔便倾向土堆的一边。
3、结构的稳定性与它的几何形状有关。
A、A字形梯为什么载人时能够保持稳定?如果没有梯子中间的拉杆将会怎么样?生:思考回答师:一般情况下,梯子打开的时候,梯面与地面组成三角形,梯子本身就能站得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