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大小谢诗歌的异同
诗歌鉴赏之对比()

诗歌鉴赏
课外拓展训练
表现手法 ——对比、衬托
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比 较 两 首 诗 的 异 同 点
共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题材近似,览古之作。
2、主题相同,都是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感慨。
3、都采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
不同点:
《越中览古》着重在明写昔日之繁华,以四分之三的篇幅 竭力渲染,而全诗的聚集点却在结句今日之荒凉上,以乐 景衬哀景(用昔盛今衰的强烈对比)表达了盛衰无常 的感慨。 《苏台览古》则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 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以新与 旧,以不变的景物和变化的人事作对比),见出今昔盛 衰之感。
大小谢诗风的异同

大小谢诗风的异同魏晋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诗歌创作的高峰,其中建安文学是文人五言诗的腾跃时代,被认为是中国五言古体诗的第一座高峰,而六朝时期却被视为诗歌的低谷。
六朝是我国历史上政治最黑暗、社会最紊乱的动乱的时代,却也出现了许多惊才绝艳的诗人。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东晋时山水诗鼻祖“大谢”——谢灵运和永明文学的领袖“小谢”——谢朓二人诗风的异同。
一、大小谢为人之异同谢灵运与谢朓二人常常被并提为“大小谢”,一方面是由于他们同属于谢氏家族且经历相似,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们都以山水诗而闻名。
但二人所处时代且个人性格不同,因而诗风有异有同。
谢灵运出生于谢氏家族最为鼎盛的时期。
公元384年10月,谢氏一门受封四公,一跃成为甲族之冠。
同年,谢灵运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西南)。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谢灵运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周口太康),且他本人也热爱四处游历,但是谢灵运的一生中却从未踏上太康的土地,其中或有什么原因,终究不为后人所知。
由于父亲天赋平庸且早早逝去,实际上对幼年时期的谢灵运影响最大的人是祖父谢玄,他于谢灵运四岁时逝世,死前叮嘱家人把谢灵运送到故交钱塘杜明师处学习。
青年时期,谢灵运来到京师建康(今南京),在这里他结识了族叔谢混。
正是这三位充当了他人生中“似师似父”角色的杰出人物的影响与教导,奠定了他后来成为一位卓越的山水诗人的基础。
其实,谢灵运的一生虽结局悲惨,可他生命中大部分时间都是极其潇洒恣意的。
李绍文先生的观点与我截然相反,他认为“谢灵运的一生尽管有过荣耀、有过高官,但痛苦失意和孤独始终伴随着他,仕与隐的矛盾一直困扰着他”(李绍文《谢灵运》第一辑谢灵运生平论述)。
但是在我看来,谢灵运少有“乌衣之游”,入仕后虽仕途坎坷、屡受挫折,但始终有所庇佑,两次政治立场的严重错误,也只是让他或被外放或被贬官,过上了四处游历、快意山水的生活,并无性命之忧。
这与他的家族有着不可否认的关系——谢氏仍旧拥有着令帝王忌惮的权力。
古诗的节奏感与现代诗的音乐性对比赏析

古诗的节奏感与现代诗的音乐性对比赏析古代古诗和现代诗歌在表达形式、内容主题以及语言技巧上有很大的差异。
其中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古诗强调节奏感,而现代诗则注重音乐性。
本文将对这两种诗歌表达方式进行对比,并从中展现其独特之处。
古诗作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以其优美的词藻和丰富的意象赢得广泛赞誉。
古代诗人在创作古诗时,往往以词调为基础,力求表现出一定的节奏感。
词调以平仄、轻重为依据,使诗歌具有一定的音乐感。
古人有云:“诗无国语,乐无异声”。
古诗在表达时更注重节奏的韵律,使诗句更具有朗朗上口之感。
比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以四平八仄的韵脚表达出了安详的氛围,使读者在品读时能够感受到一种悠扬的旋律。
而现代诗则相对于古诗而言更加注重音乐性。
现代诗与传统文学有着明显的风格差异,其表达方式更加自由开放。
现代诗的音乐性主要在于其韵律的掌控和借助现代化的语言技巧来表现。
现代诗在表达情感、思想和主题时更加自由,常常采用自由诗的形式,不拘泥于传统的押韵和格律。
通过语言的排列、变化以及押韵,诗人创作出一种独特的音乐效果,使诗歌具有动听的听觉感受。
例如,现代诗人顾城的《静止的河流》中,“我徘徊在静止的河流,/的确,我只是一个漂泊者。
”通过对押韵和语音的变化运用,使诗歌具有饱满的音乐感。
古诗和现代诗在节奏感与音乐性方面的不同,源于时代背景和文化传承的差异。
古人追求诗句的韵律和节奏是因为杂家美学的影响,受到宫廷音乐和音律的影响,通过严格的平仄、押韵等手法控制诗歌的节奏感。
而现代诗的音乐性则受到西方现代派诗歌的影响,更加注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自由,掌握诗歌的音乐感。
无论是古诗还是现代诗,都有其独特的魅力所在。
古诗强调诗歌的节奏感,能够引领读者进入一种悠扬的音乐空间,使人陶醉其中。
而现代诗则以其自由开放的形式和独特的音乐感,给予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古诗是优雅的舞蹈,而现代诗则是自由的即兴演奏。
综上所述,古诗和现代诗在节奏感与音乐性方面存在差异。
大小谢诗歌艺术创作上的特点

大小谢诗歌艺术创作上的特点
谢诗歌艺术创作具有以下特点:
1.情感深刻。
谢诗作品多表达对自然、生命、人生、情感等事物的感悟和思考,表现出深沉内敛的个性风格和深厚的人文情感。
2.形式独特。
谢诗词的艺术形式多采用对偶、对仗、韵律、格律等技巧,体现出独特的韵律感和音乐感。
3.风格豪迈。
谢诗词的风格多为豪放清远、雄奇磅礴、奔逸不羁、挥洒自如,表现出谢灵运豪放自由的个性特点。
4.意蕴深邃。
谢诗词多具有深层次的内涵和深邃的哲理思考,反映了谢灵运对生命、自然、人性、人生等大问题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5.寓意丰富。
谢诗词常常采用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以扣人心弦的方式表现出诗人对人生和自然的理解和感悟,寓意丰富,层次鲜明。
浅谈“二谢”山水诗的异同

浅谈“二谢”山水诗的异同谢灵运和谢眺同为南朝时期的著名诗人,都对山水诗的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在中国文学史上称谢灵运为'大谢',谢眺为'小谢',合成'二谢'。
二谢都致力于山水诗的创作与发展,使山水诗从出现变得逐渐成熟。
二谢均作为山水诗发展道路上的璀璨星光,在对山水诗的创作上的相同和不同主要体现在诗词的写作对象、思想内容、艺术结构上。
一、同在写作对象山水诗脱胎于玄言诗,由谢灵运开创,主要描写山水风景。
其代表人物有谢灵运、陶渊明、孟浩然等。
谢灵运和谢眺都是以山水风景为创作对象,描写自然美景,力图呈现出王国维笔下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征,达到一种读者与山水美景对话的和谐审美。
如谢灵运在《过始宁墅》中写道'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
'意在通过描写洁白的云怀抱幽俏的岩石,翠绿的藤蔓在清浅的水边婀娜多姿,这一山水风景图悠然呈现在读者眼前,自在娴静,令人神往。
如谢眺在《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写道'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一个'散'和一个'静'均凸显出诗人在登山时的所见所闻,写晚霞的美,写江水的静,均属自然风景,却含蓄表达自我情感。
二、异在思想内容谢灵运对玄言诗有感,改变了东晋以来玄言诗的风格特征,用山水诗的恬静代替了玄言诗的空寂,并使得诗词变得异常清新明丽,但难以免却脱胎于玄言诗的老庄思想,故显得'止乎七篇'、'酷不入情'。
如《登池上楼》的主题句'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就是取材于《易经》的'遁世无闷',《过始宁墅》中的'挥手告乡曲,三载期旋归'也透露出谢灵运想'退隐以遂素志。
'而谢眺的山水诗完全摆脱了玄言诗的影响,洗净了老庄思想的阴霾,更多的寄情于山水,抒发个人情感,常以景显情,以情涂景,用心体味自然,用山水表现自我。
毕业论文-“大小谢”山水诗创作异同论-语言文学论文

毕业论文-“大小谢”山水诗创作异同论-语言文学论文毕业论文-“大小谢”山水诗创作异同论 - 语言文学论文摘要谢灵运和谢朓是中国山水诗派的开派作家,2人并称为“大小谢”,他们的创作对后世山水诗的发展繁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以谢灵运和谢朓的山水诗为考察对象,探析2人山水诗创作上的.异同。
“大小谢”在山水诗创作上的同主要表现在景物描写、语言风格等方面。
在景物描写上,他们的山水诗都注重色彩的涂饰,重色好丽,并且都抓住了山水诗描写上崇尚工巧,追求形似,精雕细刻,穷形尽相的特点;在语言风格上,大小谢山水诗注重声韵对仗,多用偶句。
这反映小谢在山水诗创作上对大谢的继承。
“大小谢”在山水诗创作上的异主要表现在景物描写、章法结构、语言风格等方面。
在景物描写上,大谢注重“文贵形似”,“寓目辄书”,“穷形尽相”,而小谢则注重人境内的物态,使景情完美融合;在章法结构上,大谢山水诗是严整的3段式结构,有玄言的尾巴,而小谢山水诗则章法圆融,首尾相贯,浑然1体;语言风格上,小谢1改大谢雕刻骈俪,用词繁富的风格,而显得平易自然,圆美流畅。
这体现出小谢的山水诗对大谢山水诗的发展。
关键词:谢灵运;谢朓;山水诗;异同ABSTRACTXie Lingyun and XieTiao, the vanward authors of landscape poem of China, had produced far-reaching force to the poetry of landscape. Their poems had differentiae, including creative general picture and originality of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First, It was the same between the description of landscape and language style. they all paid attention to colorific decorations in the description of landscape and worked at something with special care. They regarded antitheses of tone and rhyme, used double sentences. Thus, we know that Xie Tiao was inheritedfrom Xie Lingyun.Secondary, the heterogeneities of their poems was the structure and language style. Xie Lingyun paid attention to comparability in the articles. Another Xie paid attention to characters and landscape. In the structure, Xie Lingyun was the three segment structure and Xie Tiao took care orderly ways. In the language style, Xie Tiao was differed from Xie Lingyun in particularity ways. Thereout, Xie Tiaos landscape poetry was based and developed on Xie Lingyuns. This was which we will discuss in our thesis.Key words: Xie Lingyun; XieTiao; Landscape Poem; Differentia。
略谈二谢山水诗的异同

略谈二谢山水诗的异同略谈二谢山水诗的异同南朝是中国诗史上诗运转的重要时期,尤其是山水诗。
谢灵运和谢朓是南朝文学的代表人物,又是山水诗形成时期最为重要的诗人。
在这里就浅谈山水诗在南朝的兴盛。
山水诗的出现,不仅使山水诗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为中国诗歌增加了一种题材,而且开启了南朝一代新的诗歌风貌。
继陶渊明的田园诗之后,山水诗标志着人与自然进一步的沟通与和谐,标志着一种新的自然审美观和审美趣味的产生。
山水诗如同游仙诗和玄言诗一样,与魏晋之后隐逸之风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孔子所谓“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观念,对后来士大夫的影响相当深刻;山水诗的产生,与当时盛行的玄学和玄言诗有着密切的关系;五言诗的成熟以及江南民歌中描写自然景物的艺术经验,也为山水诗的产生做好了文学上的准备。
真正大力创作山水诗,并在当时及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则是谢灵运。
谢灵运所开创的山水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
谢灵运的山水诗,大部分是他任永嘉太守以后所写。
具体来说,从陶渊明到谢灵运,诗歌艺术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俩个方面:从写意到摹象,谢灵运的山姿水态在他的诗中占据了主要的地位,“极貌以写物”和“尚巧似”成为其主要的艺术追求。
他尽量捕捉山水景物的客观美,不肯放过寓目的每一个细节,并不遗余力的勾勒描绘,力图把它们一一真实地再现出来。
如其《入彭蠡湖口》对自然景物的观察与体验十分细致,刻画也相当精妙。
其《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一诗,于山水景物的描摹更加细致入微。
谢灵运的那些垂范后世的佳句,无不显示着高超的描摹技巧,如“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过始宁墅》);从启示性到写实性。
谢灵运的诗歌语言更注重写实性。
他充分发挥了语言的表现力,增强了语言描写实景实物的效果。
他凭着细致的观察和敏锐的感觉,运用准确的语言,对山水景物作精心细致的刻画,力求真实的再现自然美。
因而他笔下的物象,就更多地带有独立性和客观性。
他写风就是风,写月就是月,写山就要描尽山姿,写水就要描尽水态,而且写来也鲜丽清新,自然可爱。
谢灵运与谢眺比较

谢灵运与谢眺比较导语:谢灵运和谢眺都是东晋著名诗人,那么他们的创作风格有什么不同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由于诗歌的不断演变、发展,南朝齐梁时代的山水诗代替东晋玄言诗是一种必然,而这一时期内卓有成就的诗人谢灵运和谢眺,他们都出身于富有文化素养的谢氏名门,自小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文学修养极高,博览群书,才华出重,但仕途坎坷,为排遣心中怨恨,恣意遨游山水,探索揽胜,刻画自然美景,给人以清新气息,故后人常将他二人并举,称为“大小谢”。
一、创作语言风格的比较谢灵运诗“极貌写物,穷力追新”。
谢眺诗清婉华美,情景相宜。
谢灵运在摹景状物中十分注重字句的锻炼,创造出许多名垂后世的佳句,如:“池塘生春草,园柳变呜禽”(《登池上楼》)“林壑敛瞑色,云霞收夕霏”(《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等字句精工,境界清新,色彩鲜明,表现了高超的艺术技巧,但是他有佳句而无佳篇。
谢眺诗歌虽源于灵运,而又不囿于一人,而是广取前人,自铸新体。
以山水写景之作为例,谢灵运写景,善于精细刻画山水形貌,如工笔画然汉以景玄言谓佛,致使山水诗在景、情、理方面有隔;现者,灵运写景,走务崇山大岭,名川大河。
而谢眺之山水没有变也。
首先,谢眺诗工于声律而异于灵运之对仗,隶事,在格律、节奏、语顿等方面都呈现新变特色,明显地呈现出后世五言律诗的特色。
如《离夜》,不仅如此,谢眺诗歌的语言节奏初步形成了五言二、二、一这样一种基本节奏,从而形成了五言律诗在诵读上的“美之数”。
同时,在语言方面,谢眺诗已遗去了灵运的古拙,而代之以清婉华丽,既吸收民歌语言特点,又不失雅致之气,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语言风格。
而谢灵运讲究语言的艺术技巧,善于独锤炼字句、重辞采,讲对偶,求新奇。
(《文心雕龙•明诗》)正概括了谢灵运诗的语言特点,谢诗讲究语言技巧,对于提高客观物象的能力,发挥语言的表现力是一种贡献,但过分地雕琢与追求新奇也使谢诗有生硬晦涩的瑕疵。
其次,小谢在写景抒情方面,已绝少玄言佛理的影响,而是能从所表现的情感为山水景物的底色,能做到景随情移,成“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意境,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大小谢诗歌的异同谢灵运(385~433),生于东晋大士族家庭,,东晋名将谢玄之孙。
刘宋时为永嘉太守,历任秘书监、侍中、临川内史。
谢灵运是诗歌史上自觉以山水入诗的第一人。
他的山水诗,绝大部分是作永嘉太守以后写的。
在这些诗里,他用富丽精工的语言描绘了永嘉、会稽、彭蠡湖等地的自然景色。
谢朓南朝齐诗人。
字玄晖。
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
曾任宣城太守,因称谢宣城。
晚于谢灵运的时代,与谢灵运并称大、小谢,他的感情丰富细腻,书卷气很浓,性格单纯,没有世俗影响。
谢灵运是六朝时代一位有着多方面才能和素养的悲剧性诗人.他在仕途受阻、进身乏路的"幽愤"之中,为寻找"宣泄处",便转而走向山水自然,以他独到的审情调、趋向所创造出来的山水审美诗篇。
谢朓与谢灵运同族,经历类似。
谢灵运诗喜欢描写山水名胜,善于刻画自然景物,是山水诗派的创始人。
他以生动鲜明的辞色,细致逼真地刻画了自然景色,表现了山水的绚丽多姿。
创作了一大批以山水为审美对象的诗歌,奠定了中国山水诗的写实的雏形。
而且由此开始,山水诗正式成为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谢灵运第一个以成功的创作实践确立了山水题材的独立地位,为山水诗展示了无限的发展潜力。
同时,他在继承前代古诗艺术成就的基础上,创造了“极貌写物”的各种表现技巧。
而谢眺山水诗比谢灵运山水诗要丰富,谢眺所生活时代统治阶级政治斗争分场激烈,他在诗歌中表现了对政治的畏惧和不满,反应了当时知识分子的普遍心理和,和谢灵运相比,诗歌的社会意义更加突出。
如果说大谢诗脱胎于前晋的玄言诗,那么小谢则换骨于大谢。
尤其是在景物描写、语言风格等方面,共同之处可见一斑。
在景物描写上,他们的山水诗都注重色彩的涂饰,重色好丽,并且都抓住了山水诗描写上崇尚工巧,追求形似,精雕细刻,穷形尽相的特点;在语言风格上,大小谢山水诗注重声韵对仗,多用偶句。
这反映小谢在山水诗创作上对大谢的继承。
然而,大谢的山水诗几乎都是在独游的情况下创作的。
因为是独游,诗人不受其他社会活动的干扰,所以把注意力集中到个人与自然山水的交流过程中,对客观山水的审美才得以进行,进而促使他在游赏中努力寻找能表现自己个性化体验的独特意象。
正因如此,山水诗的写景才摆脱了以往的在公宴、送别等题材中借景抒情的从属地位,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在大谢的山水诗里,虽然诗或有些微夸饰,但仍很像游记。
他喜欢用移步换景的铺叙,一步一景,一步山一步水地一路写下来,喜欢用大赋手法——“寓目辙书”地刻画山水,而且务须“内无乏思,外无遗物”(《诗品》)。
正因为如此,在他的诗歌里,会有刻意的排偶的感觉。
何景明在《与李空同书》中说道:“古诗之法亦亡于谢……陆诗语排体不排也,谢则体、语具排矣。
”在他的诗歌中对偶主要运用于写景和叙事部分,对偶是描摹自然山水的主要方式。
如“白云抱幽石,绿蓧媚清连”(《过始宁野》),“池塘生春草,柳园变鸣禽”(《登池上楼》),“野旷河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等千古名句,然而在说理部分则很少运用对偶。
读他的诗,我们不难发现“俯仰对”、“朝夕对”、“合掌对”、“视听对”、“色彩对”五类对偶句的运用,由于受其所在年代的限制,大谢的对偶保留了楚辞,汉乐府的对偶方式,因而常常会出现“语病”,即未发展完善的对偶。
小谢的对偶,不仅注意大小、动静、视听、颜色、明暗、高低等的“差异性”,而且这些差异具有雍容高贵的装饰性,并在精致圆融的描绘中,发掘其中的“一致的方式”,也就是说他所描绘的景物在他的诗歌里都存在着运动变化的规律,使诗歌具有视角的平衡对称感,使诗歌在听觉上流动着同一节奏,体现了“一致”性的“律化”审美特色。
如《入朝曲》总共10句,前8句均对偶。
首联“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属于地域的外延与内涵、山水与政治的对偶,由大对小,各个局部处处显示着“差异”,整体极其平衡,他的两层夹写,多角度的修饰,确实具有高华浑丽的装饰美,和谐优美但又不缺乏壮丽,从而给我们展示了六朝故都最亮丽的景致,包括“佳丽地”“帝王州”都成了诗化的意象。
又如《永明乐》其三“朱台郁相望,青槐纷驰道”高低有别,颜色不同,却又平衡对称。
其七写人物则“燕驷游京洛,赵服丽有晖”,以阴晴南北为对。
再如《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金波丽鳷鹊,玉绳低建章”则用了动静的方式来对偶,“金波”则是装饰字面,使得整句有种装饰意味。
谢眺的山水诗常常描绘京都,简直就是一位“写都高手”,在他的笔下,京都都充满繁华的饱和美,从而也就扩展了山水诗的题材,增加了山水诗生活化的活力。
喧腾嘻闹的都市在谢眺的笔下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他以多种角度描绘了金陵富贵雍华的风姿,探索都市景观的诸多旋律,都市中最为多见的建筑、道路、绿化、歌舞、人流、乐对、马队、游船以及早晚阴晴,春秋四季等等都在他的诗中得到了展现。
从以上可进一步得出,在诗体方面,大谢并无多少创新,还停留在古风的层面上,而且确存有“作体不辨有首尾”的弊端,篇幅见长,繁芜的物色拥塞排列,通首都是对偶,结构板滞累重。
小谢的永明题,多合律的转句子、加快了向唐人近体声律的转型步伐,开导了向近体诗发展的源头。
其次,在律化形态方面,小谢一改大谢雕刻骈俪,用词繁富的风格,而显得平易自然,圆美流畅。
“永明体”对声律有严格的规定,即“四声八病”,增加了诗歌在形式上的美感。
谢眺的山水景物描写,摒弃了大谢的繁累,不再追求“外无遗物”的表现形式。
首先以感情切入景物,选择那些最能触发心灵的物象,筛汰无关紧要的东西。
在这一点上,大谢往往是细致入微的描摹山水画的,尽量捕捉山水景物的美,不放过所见的任何细节,不遗余力地进行勾画描绘,力图把它们在纸上真实地再现,换句话说,大谢的诗是“照片式”的,而小谢的诗是“版画式”的。
其次,小谢的诗是把那些经过选择的景物给予艺术性的构思,熔铸为述怀言志的意象,而大谢的诗歌在描写景物时往往都是纯粹地叙事,只在最后玄理部分书法情感。
最后,小谢在诗中,尽量捕捉意象之间富有生机的联系,或者用情思有规律的把本不相关的事物组织起来,从而表达出大自然生生不息的活力,或者抒发作者内心潜在的一往深情。
经过锤炼与组织的景物,看起来平平静静,或者清秀优雅,或者明丽清亮,或者请发流转,但却不仅仅只是对山水的客观描写,也不是静止的轮廓勾勒,而是一种带有人生情感的诗化哲思,或是感发出内心深层的情思,蕴含深厚、情致深婉。
大谢的山水诗一般都是记录诗人的心路历程的,类似于一次求道的过程:现实中的困惑由于山水自然之美而暂时被消解了,内心的矛盾也用理智过滤掉了。
于是,用说理构筑起来的虚幻归宿便一次次出现在读者的面前。
如大谢的《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朝旦发阳崖,景落憩阴峰。
舍舟眺迥渚,停策倚茂松。
侧径既窈窕,环洲亦玲珑。
俯视乔木杪,仰聆大壑淙。
石横水分流,林密蹊绝踪。
解作竟何感?升长皆丰容。
初篁苞绿箨,新蒲含紫茸。
海鸥戏春岸,天鸡弄和风。
抚化心无厌,览物眷弥重。
不惜去人远,但恨莫与同。
孤游非情叹,赏废理谁通?前半部分,作者从水中的洲渚写到密林、小径、流水,把整体的景物分解成几个镜头,向读者全面地展示了他眼前所看到的一切。
“解作”指春雨洒落,写“初篁”“新蒲”“海鸥”“天鸡”这些自然中的小景物,来着重刻画色泽声容,其刻画不得不说是细致入微的。
而最后的“孤游非情叹,赏废理谁通”则是道出了大谢内心最为深刻的感受,一切山水美景其实只不过都是虚幻的,是不得志的。
而小谢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写的是登山临江所见的春晚之景以及遥望京师而引起的故乡之思。
诗人通过黄昏天空和春江上的秀色佳气,飞鸟纷纷投林的景色,群芳怒放烦人情形的大致的描写,使读者感受了春天的色彩、春天的声音和春天的气息。
把原本毫无关联的自然景色巧妙地构筑成了一幅思乡的画面。
从以上可以看出,在篇章方面,由于独游无伴的方式和欲为人知的目的,促成了其山水诗结构上的一个特点,即在摹写景物之前先要以叙述记行,摹写景物之后又要诉说议论,从而形成了其山水诗固有模式:叙事、写景、说理三部分叠加。
而小谢山水诗则章法圆融,首尾相贯,浑然一体。
并且不再带有玄言的尾巴。
最后,在用字方面,“清”字是小谢诗歌最为显著的个性,是他诗化生活旋律的最佳音符,是他最见本色的字眼。
他喜用赏心悦目的眼光,屏神静气捕捉景物清妙的感受和清山秀水的幽远风光。
乔亿云:“读小谢诗,令人神思清发,昏不假寐。
”又云:“小谢之清音独绝矣。
”如《江上曲》:易阳春草出,踟蹰日已暮。
莲叶尚田田,淇水不可渡。
愿子淹桂舟,时同千里路。
千里既相许,桂舟复容与。
江上可采菱,清歌共南楚。
一个“清”字就把整首诗歌“清新流丽”的基调奠定了。
而大谢往往多用叠字和连绵字,起到了强调意义,渲染情绪,增强可读性的作用。
如《登石门最高顶》“活活夕流驶,呦呦夜猿啼”,《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袅袅秋风过,凄凄春草繁”,《游南亭》“戚戚感物叹,星星白发垂”等等。
总之,大小谢的山水诗由于时代的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但是他们对山水诗的发展却都是巨大的,是历史所不能忘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