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朗读的基本要求和技巧
小学生朗读的基本要求和技巧

小学生朗读的基本要求和技巧
基本要求:
1.清晰准确:小学生朗读时要注意每个字音和词语的发音,尤其是一些生僻字或外来词。
2.语调自然:语调是文本的魂,小学生在朗读时要注意把握好句子的腔调,尽量不出现生硬或僵硬的读音。
3.音量适中:朗读时要掌握好音量,既不要太小声不清楚,也不要大声过猛,切忌喧宾夺主。
4.语速适宜:小学生初学时朗读速度通常较慢,随着练习的深入,可以逐渐加快语速,但要保证语速清晰。
技巧:
2.抑扬顿挫:根据文本的语调和意义,在适当的地方进行起承转合,加强语句的节奏感。
注意短暂停顿的使用,可以使句子更加生动有力。
3.强调关键词:在朗读中,适当地加强或延长一些关键词和重要词语的发音,以突出它们的重要性。
这样可以增加句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4.抓住情感:朗读不仅要注重词汇和语法的正确,还要注重情感的表达。
通过发声方式和语气调整,将文章中的情感真实地表述出来,并且贴近自己的感受。
5.练习音标:小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可以经常进行音标练习,熟练掌握各个音标的发音规律,提高发音的准确性。
6.查阅词典:当遇到不认识的生词时,要及时查阅词典,了解其正确
的发音和意思,以便准确朗读。
朗读是一种艺术,需要不断地练习和积累。
小学生可以通过大声朗读、录音和听写等方式进行锻炼,不仅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增加对
书面语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家长和老师应该鼓励孩子多读书,多听取优
秀的朗读作品,让他们进一步感受语言的美妙之处。
有序早读的基本要求

新华阳光小学有序早读的基本要求小学生能够流利的进行朗读是新课标基本要求。
从指读到朗读,从朗读到能够流利的朗读,从流利的朗读到有感情的有声有色的朗读,从朗读到默读,完成小学语文教学朗读的教学目标。
学校每天用早晨这个最佳学习时间安排早读,可见朗读的重要性。
朗读时能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器官,形成多器官向大脑传输信息渠道,提高记忆速度。
多次重复朗读能形成记忆,可以进行背诵。
多次重复背诵,可以形成牢固记忆、终生记忆。
这是朗读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我们必须重视早读。
早读是小学生上学第一读,从入学开始,就要讲清早读意义,培养早读习惯,充分利用最佳学习时间,提高早读的效率。
在班级教学中,形成有序早读的习惯,对学生后续学习会起到深远的影响。
我们要有意识的加强班级有序朗读的训练。
一、提前做好早读内容计划。
语文教师(或英语教师)第一天要筹划安排好第二天的早读内容和顺序,做到教师到与不到一样读,学生何时到何时读,增加早读时间。
二、指定课代表组织领读。
要求课代表提前到校(课代表也可以轮流),进教室把作业放在讲台上,就开始朗读教师安排的课文,并按顺序反复朗读,其他同学跟着课代表一起读。
即便是就她一个人,也在那里按老师布置的内容和顺序,郎朗读书。
三、陆续进教室的学生,落座、交作业、回座、跟读。
四、教师到校后或上早读后,督促不读的学生、读声不大的学生,进行催读。
也可以进行示范领读,纠正学生读的不到位的地方。
长期坚持有序朗读,会形成良好的朗读风气,久而久之,会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
一旦形成这样良的朗读风气,是教师最大的欣慰和幸福。
临清市新华阳光小学2018.2.。
有感情的朗读

小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习惯的培养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是课程标准对朗读的基本要求。
朱教仁说过:“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使人知道,朗读使人感受。
”有感情地朗读有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表达课文中的思想感情,通过,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力、想象力,丰富学生的感情,陶冶学生的人格。
1、在朗读训练中,引导学生注意句中的大停顿与小停顿,即在朗读一个长句时,主语与谓语。
动词谓语与宾语之间的停顿时间应稍微长一点,即大停顿,而修饰语与中心语(即定语与主语中心语,定语与宾语中心语、状语与谓语中心语、谓语中心语与补语)之间的停顿时间应稍微短一点,即小停顿,当然,不要对学生讲这些术语,应多作示范,让学生模仿,而且这种方法不可过分机械地训练,否则学生会把课文读得干巴巴,毫无味道。
2.教师可采用范读的方式来进行朗读指导。
通过“范读”可以让学生领会句子的停顿,重音及语调的变化,对于那些字数较多的长句子,“范读”是最好的方法。
3.我们教学生一点方法,学生能自然而然地读出语气语调来,比如让学生动手划划词,读读句子,随后让他们找找哪里是词与词连读的地方,划出来,再读读句子。
1.在布置朗读任务时,应强调朗读的时间和朗读的质量,不宜强调朗读课文的遍数。
2.加强品味性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边读课文边展开联想和想象,体会感情,品味语言,总之,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我们在克服学生朗读弊病的同时,教师自身也得加强朗读基本功的训练。
只有教师的朗读水平高了,才能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正确地指导和点拨,才会对学生提更高的要求,还语文课堂一片朗朗的书声。
一、激发兴趣,端正朗读的态度。
1. 提出要求,端正朗读态度。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地告诉学生朗读在语文学习的重要地位,学会朗读的就是掌握了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
小学生朗读的基本要求和技巧

一、小学生朗读的基本要求和技巧
2、读流利。字字读音清晰响亮,连绵不断, 娓娓动听。读出语调,读出节奏感。
A:有四种句式:(1)陈述句,尾声与 起调平,(2)祈使句,尾声比起调高,(3)问 句,尾声有疑问、设问、反诘之调,(4)感情句, 尾声有惊讶、钦佩、情不自禁之感。让人听后有抑、 扬、顿挫的感觉。
二、小学生朗读应注意的事项
1、注意外在美,给人第一好印象。 它包含以下内容:第一,做到容装美,时刻 牢记洁净、整齐、微笑;其次是姿态美,端 庄大方,自然得体,不矫揉做作,不搔首弄 姿,不做作姿态;第三,音色美,声音响亮、 清晰、甜润动听。
二、小学生朗读应注意的事项
2、注意运用技巧,读入意境,引人 入胜。也包含三个层次:A:读入意境,给 人以绘声绘色之韵味;B:读出文章的内涵, 迸发出喜怒哀乐之情感;C:配合恰当的动 作、姿势 Nhomakorabea增强感染力。
谢谢
B:还要根据场景环境读出轻重缓急,让 人听后有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之感。
一、小学生朗读的基本要求和技巧
3、读出感情。文章是生活的反映, 它都折射出人的情感,所以文章里也包含了 人世百味,反映了喜怒哀乐之感情。读文章 能设身处地的去思索,入情入境地朗读,就 会使读者也随着文章的情感掀起涟漪,亦喜 亦悲。
小学语文朗读指导

小学语文朗读指导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明确提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朗读训练的功能1、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2、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悟思想情感;3、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4、可以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和审美熏陶。
二、朗读训练的要求《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具体来说就是:正确地读,是指朗读要用标准的普通话,要把字音读正确、清楚(声母、韵母要读准确,调值要“到位”,没有语音缺陷和方音),做到不落(辣)字,不添字,不颠倒,不重复,不唱读(不拖尾韵),词的轻重格式正确。
(荆门方言和普通话轻重格式比较)流利地读,是指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读得通顺流畅,不顿读,不读破句子,不中断朗读。
有感情地读,是指在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能准确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正确处理重音、停连、语速、节奏、语气等,能用声音生动地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做到以情感人。
需要注意的是,有感情地朗读既是朗读训练的最高要求,又是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的普遍要求。
教学中,不应只重视对少数学生的训练,而忽视对大多数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要求。
三、朗读训练的原则(一)整体性朗读是吸收和表现相统一的过程,朗读训练是听说读写的整体性训练。
要充分发挥朗读训练的作用,就必须处理好朗读训练与其他语文训练、教学方法和阅读形式的关系。
1.朗读与理解的关系。
理解课文内容是朗读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理解了课文内容,才有可能通过朗读准确传达出作者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朗读又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也将更加深入。
2.朗读与讲解的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讲,朗读也是讲解,而且是更加深入、具体、生动的讲解。
朗诵技巧的基本要求

朗诵技巧的基本要求朗读就是朗声读书,即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变文字这个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
朗读是一项口头语言的艺术,需要创造性地还原语气,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活生生的有声的口头语言。
如果说写文章是一种创造,朗读则是一种再创造。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朗诵技巧的基本要求,欢迎借鉴参考。
一、用普通话语音朗读朗读和说话不同,它除了要求应试者忠于作品原貌,不添字、漏字、改字、回读外,还要求朗读时在声母、韵母、声调、轻声、儿化、音变以及语句的表达方式等方面都符合普通话语音的规范。
1、注意普通话和自己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
普通话和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大多数的情况是有规律的。
这种规律又有大的规律和小的规律,规律之中往往又包含一些例外,这些都要靠自己去总结。
单是总结还不够,要多查字典和词典,要加强记忆,反复练习。
在练习中,不仅要注意声韵调方面的差异,还要注意轻声词和儿化韵的学习。
2、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一字多音是容易产生误读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必须十分注意。
多音字可以从两个方面去注意学习。
第一类是意义不同的多音字,要着重弄清它的各个不同的意义,从各个不同的意义去记住它的不同的读音。
第二类是意义相同的多音字,要着重弄清它的不同的使用场合。
这类多音字大多数情况是,一个音使用场合“宽”,一个音使用场合“窄”,只要记住“窄”的就行。
3、注意由字形相近或由偏旁类推引起的误读。
由于字形相近由甲字张冠李戴地读成乙字,这种误读十分常见。
由偏旁本身的读音或者由偏旁级成的较常用的字读音,去类推一个生字的读音而引起的误读,也很常见。
所谓“秀才认字读半边”,闹出笑语,就是指的这种误读。
4、注意异读词的读音。
普通话词汇中,有一部分词(或词中的语素),音义相同或基本相同,但在习惯上有两个或几个不同的读法,这些被称为“异读词”。
为了使这些读音规范,国家于50年代就组织了“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并对普通话异读词的读音进行了审定。
小学生语文朗读方法归纳总结13篇(通用)

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
2、教师要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生朗读的欲望。
3、采取激励机制,抓住学生在朗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表扬,使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
4、经常进行各种朗读比赛。
二、打好朗读基本功要读好课文,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打好朗读基本功。
即做到“六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唱读,不读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读书也不例外,就这点来讲,最好从小学一年级抓起,严格要求,学生读书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学生能达到正确朗读,也就初步形成了读书能力,那么把课文读流利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范读领路,摹仿入境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范读。
摹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有的学生摹仿出来的东西一点也不亚于老师的“原汁原味”。
学生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形成了。
例如,我曾听到一位朗读能力很强的教师执教的《丰碑》一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位教师的范读,她读课文时,声音时而低沉,时而高昂……当场所有的学生和听课教师都鸦雀无声,伴随着她的朗读,每个人都仿佛回到了红军过雪山的时代。
当学生读课文时,他们也能初步地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由此可见,教师的范读不容忽视。
这里要提一点。
“打铁还要榔头硬”,教师的朗读水平高了,才能正确的指导,点拨学生,教师的表情朗读多了,学生的脸上才会显出丰富的情感。
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
四、采取多种朗读形式,使学生愿读,乐读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主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要避免烦琐的教学分析。
如果一味地讲,不讲求形式的多样,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和高年级的学生都是很厌烦的事,所以在朗读时可采用指名读、自己选段读、小组齐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小组合作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引读、帮读、领读,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但有一点需注意,低年级的学生喜欢竞赛、表演的形式,教师不妨试一试。
朗诵技巧和方法发声

朗诵技巧和方法发声朗诵是一种通过声音和语调的表达方式,它要求演员有一定的声音技巧和方法。
下面将介绍一些朗诵的技巧和发声方法。
一、朗诵的基本技巧1.确定节奏:朗诵的节奏要稳定,要根据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进行适当的调整。
注意控制速度和停顿的长短。
2.明确语气:在朗诵中,语气是非常重要的,要根据情感的变化进行抑扬顿挫的调整。
情感饱满的词句要用较大的声音和音量强调。
3.控制声音的高低:在朗诵中,需要根据内容的变化调整声音的高低。
如表达愤怒、震惊等情感时可以提高音调,而描述平和、悲伤等情感时可以降低音调。
4.清晰发音:朗诵要求演员清晰地发音,避免含糊不清。
可以通过锻炼口腔肌肉和练习发音的方式来改善发音质量。
二、朗诵的呼吸方法1.腹式呼吸:朗诵时要使用腹式呼吸,即通过收缩腹部肌肉使呼气产生,并扩张腹部来吸气。
这种呼吸方法可以增加气量和控制呼吸的稳定性。
2.停顿呼吸:在朗诵中,停顿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表达方式。
要学会运用不同长度和位置的停顿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意境。
三、朗诵的音色和韵律1.音色的改变:朗诵中可以通过改变音色来突出词语的不同含义或强调情感。
如通过拖长音调或增加颤音来表现激动的情绪。
2.韵律的灵活运用:朗诵需要根据作品的节奏和气息,运用不同的节奏和韵律。
要注意读出每个字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使整篇作品听起来流畅而有力。
四、朗诵的肢体语言1.眼神交流:朗诵时要学会与观众进行眼神交流,通过目光的转动来表达情感和交代故事的情节。
2.手势和动作:朗诵需要配合一定的手势和动作来增加表现力。
可以用手指点地、挥手或摆手等方式来强调一些词句和情感。
五、朗诵的运动和放松1.身体的运动:朗诵时可以适度地运动身体,如前后或左右晃动身体、变换站立位置等,以增加表现力和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2.身心的放松:在朗诵前要保持身心放松状态,可以通过深呼吸、舒展身体等方式来缓解紧张和提高喉咙的弹性。
六、朗诵的实践方法1.多听、多模仿:可以多听一些优秀的朗诵作品,模仿他人的朗诵风格和技巧,学习他们的呼吸方法和表演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朗读的基本要求和技巧
宜城市小河镇菜园小学吕益锋
导读与摘要:
小学语文教学应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加强朗读指导,发展小学生朗读能力,是时代赋予小学语文教师的使命。
我们在指导小学生朗读实践中,有如下一点浅见,献出以求起到抛砖引玉之效应,敬请行家里手斧正。
关键词:掰钦佩情不自禁妨碍涟漪亦喜亦悲清晰
一、朗读对于小学生的重要性
“朗读”实质就是说话,不过说的是“书上的话”或是事先写在讲演稿上的话。
我们所学的语文就是用文字记录的语言。
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学说规范话的阶段。
“朗读”是小学生达成目标的重要途径。
1、“朗读”就是把书面语言文字变成话说出来,它把看、说、思有机的结合起来;把学的单个汉字,复习、巩固,在语言环境中加深理解的过程。
如“坏”字,通过音形义,了解了这个字,但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它又另有新义。
例如第三册语文20课中“小熊拿起纸船一看,乐坏了。
”这个“坏”它既不是“不好”之意,也不是“变质”之意,而是指“乐”的程度大(极了,很)。
通过加深理解,我们读“坏”字时,不仅不能读出厌恶之情,而要读出“极高兴快乐”之意,从而达到提高识字质量,培养语感之功用。
2、“朗读”是小学生学习说话,积累词汇、语汇的过程。
现行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是根据儿童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践编写的,文中不管是短句,还是长句,都符合小学生现在的水准要求。
而在朗读实践中,有些同学读得不符合要求,短的句子,特别是一、两个字的,读时不停顿,连带到其他标点中;长的句子,(二年级课文中一个标点内最长有15个字的),又要掰成几段读,这就降低了朗读要求。
连带读或是掰断读,都妨碍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妨碍了词汇,特别是语汇的积累,所以朗读不规范极大地妨碍了小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3、朗读是培养小学生说话能力的重要途径。
读是吸收,读是模仿,课文是规范的语言,只有规范的去朗读课文,才能思索练就自己的规范语言,从而形成用规范的语言清楚明白的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
二、小学生朗读的基本要求和技巧
现行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一至六年级,乃至初中三年级都是这样要求的: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不同的是:小学一、二年级颂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联想,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小学三、四年级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和精彩句段;小学五、六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1、读正确:课文是由汉字记录的语言,所以它除了文字处还有表示停顿的标点符号。
所谓的读正确就指两个方面的内容:
A:文字方面;要求读准每一个字,字字读响,不添加,不减掉,不重复。
B:会停顿:各种标点符号表示的意义不同,就有停顿的时间差异。
做到按标点符号停顿。
从时间上看由短到长:、,
/ 。
?!……/自然段,意义段。
会停顿就要做到短句不连读,长句不掰开读,一字一句有板有眼的读,不重复读。
2、读流利。
字字读音清晰响亮,连绵不断,娓娓动听。
读出语调,读出节奏感。
A:有四种句式:(1)陈述句,尾声与起调平,(2)祈使句,尾声比起调高,(3)问句,尾声有疑问、设问、反诘之调,(4)感情句,尾声有惊讶、钦佩、情不自禁之感。
让人听后有抑、扬、顿挫的感觉。
B:还要根据场景环境读出轻重缓急,让人听后有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之感。
3、读出感情。
文章是生活的反映,它都折射出人的情感,所以文章里也包含了人世百味,反映了喜怒哀乐之感情。
读文章能设身处地的去思索,入情入境地朗读,就会使读者也随着文章的情感掀起涟漪,亦喜亦悲。
三、小学生朗读应注意的事项
“朗读”要吸引人,受到瞩目,除了掌握基本的技能技巧外,还要注意一些必要的外在因素:
1、注意外在美,给人第一好印象。
它包含以下内容:第一,做到容装美,时刻牢记洁净、整齐、微笑;其次是姿态美,端庄大方,自然得体,不矫揉做作,不搔首弄姿,不做作姿态;第三,音色美,声音响亮、清晰、甜润动听。
2、注意运用技巧,读入意境,引人入胜。
也包含三个层次:A:读入意境,给人以绘声绘色之韵味;B:读出文章的内涵,迸发出喜怒哀乐之情感;C:配合恰当的动作、姿势,增强感染力。
总之,从思想上认识朗读在小学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自觉地认真朗读,是前提;了解朗读的基本要求,认真地身体力行地去实践,是关键;并注意一些必要的事项,长期坚持必能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乃至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湖北教育》2009年第一期53页《抓住问题解读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