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统一全国的历史条件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图文展示
时间
项目
隋初
隋盛世
人口
3000多万人 4600多万人
表现
人口激增
垦田
1900多万顷 5500多万顷
垦田扩大
粮仓
长安太仓 洛阳含嘉仓、兴洛仓 粮仓丰实
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贞观政要》
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 ——马端临《文献通考》
含嘉仓,一个在文献里屡屡提到,却给墨甚少的名字,直到上 世纪70年代,含嘉仓才在洛阳市老城区北部被发掘。据勘察,含嘉 仓内已勘探出粮窖287座,其中160号仓窖保存有约50万斤炭化谷物 。50万斤粮食在当时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下,约合近千农民一年 辛勤劳动的果实、数千农民一年的口粮,可见含嘉仓规模之大,储 粮之丰富。
长江、钱塘江
想一想? 古人评论大运河说: “天下转漕,仰此一渠。”这句话是
什么意思?水运粮食在古代为什么这么重要?
这句话的意思是,国家水上运粮食全靠大运河。 在古代,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水运粮食比起陆运,装载量的大, 速度快。
动脑筋
隋炀帝时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课本上哪些内容体现出这一点)开通后的影响是什么?
C、科技知识
D、风俗民情
6、最早用分科考试办法选拔官员是在( B)
A、魏晋时期
B、隋朝时期
C、唐朝初期
D、唐朝中期
四、隋朝的灭亡
1.根本原因: 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
奢侈无度
材料:隋末,天下地主武装纷纷起兵造反,而以李唐政权为根据 地的关中地区最多,关中地区集中了大量的地主阶级上层人物, 在地方上势力强大,在社会上声望卓著,在政治上辐射很广。
2.直接原因: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使人民忍无可忍, 终于导致大规模的 农民起义
中国历史知识线索之隋唐五代史

中国历史知识线索隋唐五代史(581年——960年)★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二个繁荣期。
脉络:581年,隋文帝建立隋朝,589年灭陈统一全国;↓618年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隋亡;↓907年,朱温废唐哀宗自立,建立粱,史称后梁,唐亡,五代十国开始;↓960年,陈桥兵变,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史称北宋;↓……一、隋唐五代鼎盛时期总述1、社会制度先进;2、生产发展水平高;A、表现 3、长期统一;4、文化繁荣昌盛;5、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B、史料:《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唐律疏议》《通典》(唐杜佑撰,一部典章制度通史)二、隋朝立国(581年——618年)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
三年后,迁都大兴城,改元开皇。
A、隋王朝统一全国的条件:1、人民要求和平安定的愿望;2、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条件 3、民族矛盾缓和,民族融合加快,分裂势力衰落;4、北方政治清明,南方陈朝政治腐败;B、隋文帝的统一准备工作:1、政治经济改革,加强中央集权,发展经济;2、妥善处理与突厥的关系,是灭陈一统工作无后顾之忧;准备工作 3、废除江陵的后梁政权,消除灭陈的障碍;4、广泛征求文武群臣的意见;A+B↓开皇八年(588年)十月,以次子晋王杨广为元帅,高颖协助,发动平陈战役;↓开皇九年(589年)灭陈朝,统一全国。
★★C、隋王朝政治经济革新——隋文帝施政措施1、在中央确立三省六部制;→作用:提高办事效率;加强皇权;2、地方上实行州县两级制;九品以上地方官均由中央任免;→作用:消(一)政治革新地方割据因素,加强中央集权;3、改革选官制度,废除九品中正制,创立科举制;4、改定律例,制定《开皇律》;1、实行均田制,颁行租庸力役制,五十岁以上均田农民实行庸法;(二)经济革新2、“大索貌阅”,整理户籍;3、颁行输籍之法,制定户等和纳税标准;4、统一度量衡、货币;(三)军事上进行府兵制改革,府兵有军籍和户籍,可按均田制授田;隋王朝政治经济革新——隋炀帝施政措施1、营建东都洛阳,加强对南方和山东地区的控制;2、开凿大运河,巩固和发展统一事业;3、进行北巡、西巡和南巡,巩固统一,同时通西域,加强东西交往;4、改革和完善官制。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课 隋朝的统一和灭亡(共18张PPT)

思考二: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你怎么看? 探究(1)总的来说是好事,但只用一个“好”字或一个“坏”字 来评论大运河的开通太简单化了。 (2)好:大运河开通后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大大促进了我国 南北经济的交流,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大运河成为我国东部的 黄金水道,造福了后世的人民,至今很多河段仍然在发挥作用。 坏:但当时为开凿大运河,过度役使了民力,给劳动人民带来沉 重的徭役负担,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③扩大了 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 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 教育 的发展
④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 选拔官吏 的主要制度,一直维 持了约1 300年
四、隋朝的灭亡 1.隋炀帝的暴政
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
营建工程
征发大批劳动力,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 修筑长城和驰道
一、隋的统一
1.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信息
统 一
时间 方式 都城 时间 意义
581年 外戚夺权(外戚 杨坚 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
朝,杨坚就是隋文帝) 长安 589年,隋文帝灭掉 陈朝 ,统一全国
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
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2.隋朝经济的发展 (1)措施: ①发展经济 ②编订户籍 ③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④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2)表现: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 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唐〕胡曾《汴水》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 不较多。
——〔唐〕皮日休《汴河怀古》
隋朝时并没有像今天这样现代化的开凿工具,可是古人怎么就能 在较短的时间内,开通全长2700 多千米的大运河呢? 原来,我们 的祖先充运用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大运河的绝大多数河段都是在 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的基础上,有计划加以疏浚、改建和扩 建的,新开凿的河段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隋朝中国历史上统一南北的第一个王朝

隋朝中国历史上统一南北的第一个王朝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统一南北的第一个王朝,其建立与统一南北的意义深远。
本文将从隋朝的建立背景、统一南北的重要性以及隋朝统一南北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隋朝的建立背景隋朝的建立与南北朝时期长达四百多年的分裂局面密切相关。
南北朝时期,中国被分为北朝和南朝两个政权,国家处于长期的战乱和割据状态。
到了隋朝开国皇帝杨坚时期,他积极推行改革,加强中央集权,恢复了秦汉时期的统一格局。
隋文帝杨坚发起许多战争,不断扩大政权势力,最终于581年统一北方,建立隋朝。
二、统一南北的重要性1.结束了南北朝长期以来的分裂局面:南北朝时期,长期的战乱割据导致国家分裂,对中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隋朝的建立实现了南北统一,结束了几百年的战乱局面,使中国恢复了统一的格局。
2.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隋朝统一南北后,实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各项事业的发展。
文帝杨坚实行了均田制,平息了农民起义,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农业生产的恢复。
隋朝还修建了众多的水利工程,改善了灌溉条件,提高了农业产量。
3.促进了社会各地的交流与发展:南北朝时期,由于分裂割据,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长期隔绝,各地发展不平衡。
隋朝的统一南北打破了这种局面,各地的交流与发展得以促进。
经济和文化交流使得南方地区的繁荣更好地传导到北方,全国各地在经济、技术和文化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三、隋朝统一南北的影响1.为后来的唐朝奠定了基础:隋朝统一南北的成功为后来的唐朝统一奠定了基础。
隋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政治和经济改革奠定了唐朝统一和繁荣的基础,成为唐朝统治的先导。
2.推动了社会稳定和百姓的安居乐业:隋朝的统一南北使得社会稳定,百姓不再受战乱影响,安居乐业。
隋朝的农田整顿和水利建设使得农业得到提升,百姓生活水平有所改善。
3.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隋朝统一南北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事件,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高三历史选择题(附答案)

高三历史选择题说明:本卷共有30道选择题。
题目总体难度偏高,部分题目比较灵活,难度较大。
1、关于西周分封制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A、反映中央对地方的统辖关系B、体现统治者对奴隶阶层的剥削C、反映了诸侯与周王的经济关系C、体现了奴隶主阶层的内部关系2、隋朝时统一全国的条件成熟,该条件是指()A、陈朝统治腐败,双方力量悬殊B、各族人民相互融合C、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南北经济趋向平衡D、隋朝的造船业发达,陈朝的长江失去天堑作用3、战国时期,秦国的农业生产在七国中发展最快,其主要原因是()A、使用了铁器和推广了农耕B、确定了土地私有制C、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D、修筑了郑国渠和都江堰等水利工程4、明朝时期,浙江的棉纺织业出现“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肆吾土,小民从纺所成,或纱或布,侵晨入市,易棉花而归,仍治而纺织之,明日复持以易。
”该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产生B、商品经济渗透到浙江农村C、大量棉纺织品投入市场C、一些城市成为棉纺织业的中心5、在中国古代,下列各个地方机构,均对今广东地区有管辖权的是()①南海郡②象郡③广州④湖广行省⑤江西行省A、①②③⑤B、①③④⑤C、①④⑤D、①②③④⑤6、宋朝把与契丹政权边境临界地区的一些地名该名,如“威虏”该成“广信”,“静戌”该成“安肃”,“破虏”该成“永静”等,这种现象约出现于()A、澶渊之盟前B、澶渊之盟后C、宋金和议前D、宋金和议后7、唐朝时,从下列哪一个港口出发可到达波斯湾()A、扬州B、登州C、广州D、明州8、郑和下西洋做到了()①宣扬了明朝国威②加强与海外诸国的长期联系③为亚非国家的交往确立了不成文的准则④开始带动华侨开发南洋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D、①③9、秦汉时期,特别是张骞出使西域后,中国大规模的吸收外来文化,主要是()A、欧洲、罗马文化B、埃及、西亚文化C、中亚、印度文化D、朝鲜、日本文化10、明清文化中“萌新”的有:①集大成的科学著作相继问世②带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思想应运而生③市民文学兴起,小说成为主流④西方传教士东来,带来了外来文化A、①③④B、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11、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主要依据是()A、清政府被迫放弃闭关锁国政策与西方五口通商B、中国关税自主权和贸易自主权遭到严重破坏C、中国东南沿海棉纺织手工业受到了极大上午冲击D、清政府被迫适应列强需要而设立总理衙门12、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说明资产阶级的活动有改良转到革命,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民族危机日益加重C、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D、清政府自身改革的失败13、俄国十月革命后,当时中国先进知识分之提出向俄国学习的目的是为了()①强国②富国③救国④改造社会A、①③B、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14、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与时俱进,不断革新思想,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
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D
3、结束南北朝时期分裂割据局面,使南北重归统一的是哪个王朝 ( )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秦朝
A
4、结束南北朝分裂割据局面,实现全国统一的标志性事件是: ( ) A. 西晋统一全国 B. 北魏建立起强大的政权 C. 隋军南下灭掉陈 D. 大运河的开通
C
二、开通大运河 1、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巩固统治)
一、隋的统一 3、隋朝的统治 (1)措施: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衡量制 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2)作用: ①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 ②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 ③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1、赵翼说:“古得天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隋文帝的名字 及其名字及其当初夺取权时的身份是( ) A.杨坚,北魏外戚 B.刘备,东汉王室 C.杨坚,北周外戚 D.曹操,东汉丞相
2、修建者和时间:隋炀帝,605年起
3、概况: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南至余杭,全长2700多千米, 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4、意义: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5、消极的作用: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隋朝大运河
一条:一条贯穿南北的大动脉 二长:二千七百多公里
1、公元618年,一位末代皇帝在江都(今扬州)自觉大势已去, 揽镜自照,无奈哀叹:“好头颈,谁当斫之!”从这段材料可以得到 的结论是( ) A.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 B.隋朝灭掉南方的陈朝,实现统一 C.隋朝开凿大运河,加强了南北联系 D.隋炀帝酷虐残暴,隋朝行将灭亡。
D
B
4、下列关于科举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开创于唐初,废除于清末 B. 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 C. 毫无公平、公正性可言 D. 看重门第,不利于选拔人才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复习练习及答案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1. 隋统一南北的历史条件是( )①南北朝后期北方民族大融合②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交通③东晋南朝时江南经济发展④东晋南朝时北人南迁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③2. 隋朝开凿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B. 加强水利灌溉C.供隋炀帝到江都巡游 D. 为了对高丽战争3. 隋炀帝乘“龙舟”从洛阳巡游到扬州,要经过大运河的哪几段( )①通济渠②永济渠③邗沟④江南河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④4. 魏晋时期,选拔官员的主要标准是( )A. 才能B. 财产C. 民族D. 门第5. 科举制诞生时,统治者选拔人才的考试内容是( )A. 儒家经书B. 对时事的看法C. 科技知识D. 风俗民情6. 最早用分科考试办法选拔官员是在( )A. 魏晋时期B. 隋朝时期C. 唐朝初期D. 唐朝中期7. )“他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一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
”他在1978年美国学者麦克·哈特所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排行第82位。
这位在西方人眼中影响深远的中国皇帝是( )A.秦始皇 B.汉武帝 C.隋文帝 D.唐太宗8. 唐朝一位余杭(今杭州)商人,要到洛阳去经商,如果走运河水路,他不必经过( )A.江南河 B.邗沟 C.通济渠 D.永济渠9. 繁荣一时的隋朝很快灭亡。
隋朝被推翻的根本原因是( )A.开凿大运河 B.隋炀帝游江都C.隋炀帝的暴政 D.皇族内部的争权夺利10. 隋炀帝时正式创立了科举制度,其主要特征是( )A.能言善辩,委以重任 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C.分科考试,择优录取 D.品评人才,注重门第11. 下面是某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史时制作的一段政权更迭的年代标尺,其中①处建立的是朝12. 下图所示工程是世界上最长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
简述隋统一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简述隋统一的原因和历史意义(一)主要原因(1)民族融合的基本完成。
自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方各少数民族基本上被汉族所同化,南北方都出现了各族人民大融合的情景。
民族大融合消除了原先造成分裂割据的主要因素。
民族大融合缓和了民族矛盾,有助于国家统一。
(2)经济发展的要求。
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南北对峙的局面。
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期分裂,长期战乱,民不聊生。
南北政治上的对立和斗争,不仅阻碍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也给两地人民造成了很大的负担和痛苦,人民渴望统一。
南北方经济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特别是南方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南北经济的差距基本上消除了,客观上要求国家统一。
(3)门阀世族的衰落。
士族势力的衰落,庶族地主的兴起,造成了有利国家统一的条件。
(4)隋文帝杨坚在南北统一的过程中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隋文帝审时度势,代周自立前后励精图治,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隋朝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大大超过了南方的陈,进一步打破了南北均势,为隋朝统一南北提供了条件。
(5)北朝的均田制和府兵制在统一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北朝均田制的继续推行,自耕小农大大地增多,在均田制的基础上扩大起来的府兵,也由于他们的经济比较稳固,身份地位有所提高,因而兵源增多,战斗力加强;而南朝自耕小农经济日益衰颓,兵士身份日益低落,国力也因以不振,最终导致了南朝为北朝所并。
(6)隋朝在经济、政治和军事方面,比陈朝明显占有优势。
南北统一是历史向南北政权提出的共同课题,但结果不是陈朝统一北方,而是隋朝统一南方,这是由于隋强陈弱的缘故。
北方自北魏实现统一以后,农业生产不断发展。
隋文帝代周以后,励精图治,在政治上着力进行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特别加强了府兵建设,控制了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
陈朝占有长江以南的土地,在南朝几个王朝中疆域最小。
以后主陈叔宝为首的陈朝统治集团非常腐败。
(二)历史意义隋朝的统一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它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近四个世纪的分裂局面,使经济上同样繁荣的黄河、长江两流域在一个朝廷统治下统一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隋朝统一全国的历史条件
可以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析。
从主观方面来看,统一全国是人心所向。
南北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打破界限,加强经济交流,结束分裂割据的局面。
广大人民经过长期战乱,人心希望统一,期盼有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
从客观方面来看有两点,第一北方民族融合。
自东汉以来,内迁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经过长期的交往已于汉族没有什么区别。
南北政权的使者往来频繁,南北对峙的民族矛盾逐渐趋于消失。
这样,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就有利于隋朝统一全国。
第二,江南经济的发展。
东晋、南朝时,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不仅为南方增加了劳动力,而且也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南北方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使江南经济得到发展,为隋朝统一全国提供了物质条件。
581年,隋朝建立以后,隋文帝开始了统一全国的战争。
北方民族融合,江南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期盼统一为隋朝统一准备了条件。
589年隋朝统一南北,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割据的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隋初经济发展的原因
一方面是隋的统一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社会安定。
另一方面,隋文帝顺应历史发展,采取了许多开创性的措施,改革政治制度,发展和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制度:发展生产,缩短农民服徭役、兵役的时间,减少赋税,促进农业发展,注重吏
治,裁汰冗员,节省政府开支,提高行政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