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活着》读后感
2023年余华《活着》读后感(15篇)

2023年余华《活着》读后感(15篇)余华《活着》读后感1余华的这本《活着》被几个朋友推荐过了,不知道我是出于偏见还是什么,总觉得这本书大抵描写的也是五六十年代农村的故事,就像《白鹿原》,这类书大多称之为名作,但我好像就是一个单纯喜欢读故事的人,喜欢高潮迭起、迂回曲折,对这类太深刻的作品反而是不大感冒的,《活着》读后感:为活着而活着。
和朋友聊起读书,这本《活着》再次被提及,我想是应该看看了,从下载下来到读完,两天时间,像着了迷似的,越读越被深深的打动,越是停不下来。
一个人的一生装进了一本仅仅几百页的书,没有对人物心理浓墨重彩的渲染,只是简单的叙述。
讲的人娓娓道来,平静的叙述,听的人心里却波澜起伏,久久不能平静,这大概就是余华的高明之处吧!福贵,又富又贵,多好的名字啊,这也是他的父母对他的期望,光宗耀祖、又富又贵,可他的一生却是潦倒穷困、厄运相随,读后感《《活着》读后感:为活着而活着》。
年少轻狂,仗着家里吃喝嫖赌,等到输光家产,父母离世才幡然醒悟,但觉悟、改变并没有阻止厄运的脚步,在那个年代生活本就难以为继,儿子、妻子、女儿、女婿、外孙又相继离世,只剩下他孤零零的活着,他亲手埋葬了自己所有的亲人,与一头老牛为伴,书中有一句话说的很好,活着不是为外在的事物而活着,而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活着,对福贵而言只是一种生活状态,他的心经历太多苦难,已变得波澜不惊,看透人生的磨难,才豁然开朗,才能够平静的叙述那些常人难以承受的苦难,才能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安静的度过人生的黄昏。
福贵的故事能够打动人不是因为命运给了他接二连三的打击,而是那种经历苦难、看破人生后的豁然开朗,亲人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的故事并不离奇,但却是异常痛苦的,当亲人相继离开后,福贵大可以一死了之结束这悲剧痛苦的人生,可他没有,他选择接受,好好的活着,种种地、唱唱歌、和老牛说说话,他困苦的一生让人感慨,但他平静的讲述才真的让人心疼,真的打动人!现实生活的无情与残忍,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宽广,而活着,纵容要承受众多难以接受的痛苦,却依然要坚韧、顽强,这大概就是生命的力量,活着的意义罢!PS:有的酒越品越香,有的书越读越深刻,看来以后读书得沉下去。
《活着》读后感(精选25篇)

《活着》读后感《活着》读后感(精选25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活着》读后感(精选2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余华用质朴的语言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刻着时代烙印的故事。
他用一个自然的开头将我们引入故事中,“二喜、有庆不要偷懒,家珍、凤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
”看起来不着头绪的一句话却包含了整个故事的主线。
福贵年轻时是一个只懂得享乐的大户人家的少爷。
他祖辈曾有丰厚的基业,但他父亲败了大半家业,他的滥赌又彻底让他破产,从一个少爷变为一个穷人的心理落差非常大,但正是这让他第一次真正地思考活着的意义。
这付出的代价是全部的家产和父亲的生命。
家珍,福贵的妻子,陪伴了他大半生的女人。
但福贵只是在最初对她有过男女之情,陪伴他们走过那么多岁月的是亲情。
这个单纯、隐忍的女人一直像是为了福贵而活着。
在丈夫最后一次滥赌时,她去赌场给丈夫下跪,在父亲要求她回去后,为了家庭她又回来。
我没有经历过动荡的社会,但我也能够了解是怎样的情感让这个伟大的女人一直撑下去。
到了这里,像是一切有了好转,有庆(福贵和家珍的儿子)赛跑拿了第一,凤霞(福贵和家珍的女儿)也嫁给了一个勤劳且对她好的男人,但作者又给了我们一记重击,有庆死了!为什么?为了给县长大出血的妻子输血。
医生不计后果地抽干了这个孩子的血,只留下了他发青的冰冷的尸体。
家珍差点儿因为这个打击离开,而她坚持下来了。
直到凤霞因为生孩子大出血死去后,这个坚强的女人才真正倒下。
在这里,我们还抱着一线希望,只要有孩子就还有希望和未来。
二喜(凤霞丈夫)也莫名其妙地死去了,只留下苦根(二喜和凤霞的儿子)与福贵在一起。
这时的苦根就像忽然长大了一样,帮忙干活,他心中一直存着那个鸡变鹅、鹅变羊、羊变牛的愿望,但在这个愿望实现前,苦根也死了。
最终留下福贵和一头老牛。
文章从福贵的一生映射了当时荒诞的社会,人的性命就好像草芥,很轻易就可以连根拔起,但活着的意义却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
2023年《活着》读后感(15篇)

2023年《活着》读后感(15篇)《活着》读后感1初读余华的《活着》,感慨颇深。
在这本书中,主人公福贵一直在忍受着,忍受生命赋予他的责任,忍受现实带给他的各种苦难和逆境。
最后,连唯一的亲人苦根也因意外撑死而离他而去时,他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家人了。
福贵的一生很悲惨,家道衰落,失去亲人,这些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苦难发生在了他的身上。
但他没有气馁,依然“活着”,他的活着好像就是在向我们证明的生命到底有多么坚韧。
更为可贵的是,尽管经历了这么多苦难,他活着也并不仅仅是为了消耗难熬的日子,还有希望、热爱和慰藉。
活着这件事向来不易,家族的衰败和亲人的离去让福贵难以释怀却也无力回击,但他在面对苦难时的生活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对于命运接二连三的捉弄,他没有怨天尤人,相反是自己慢慢消化、独自适应。
这让我想起那些和福贵一样经受过苦难却热爱生活的人,作家史铁生便是之一,失去了双腿后又被查出尿毒症,他的人生是艰难的。
可他最后却拿起了一支笔,用羸弱的笔尖勾勒出了生命最真实的样子。
这群人只是看似在逆来顺受卑微地活着,实际上并没有屈服,而是在用另一种方式反抗着,等待生命的爆发,让“活着”更有意义。
这本小说也将我拉进了对现实的思考,庚子初的疫情让“活着”成为了每一个人平凡到极致的追求。
或许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苦难,工作的烦闷,爱情的失意,家庭的琐事,无休止的“难题”,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尝试重新接纳生活并努力去改变现状!毕竟人只活着一次!《活着》读后感2童年,在许多人的印象中是美好的,可是在作家余华的著名小说《活着》中的三个孩子都过着苦难的童年,在那个年代的孩子和现在的孩子不能比,经济不好,条件不好,甚至连肚子也填不饱。
书中的三个孩子,分别是凤霞,有庆,苦根。
凤霞是一个女孩子,为了让自己的弟弟有庆能上学,被迫到别的有钱人家去干活。
有一次,在三年大饥荒的时候,为了不被别人抢走一个地瓜,差点出人命。
有庆是凤霞的弟弟,冬天时为了不磨坏一双布鞋,天天都赤脚跑到学校,又赤脚跑回家。
余华《活着》读后感心得(15篇)

余华《活着》读后感心得(15篇)余华《活着》读后感心得篇1利用了两天时间,昼夜不停的把余华版《活着》全部读完,我不敢保证自己读的有多精细,两天时间也不可能那么精细,只是粗略的过了一遍,尽管是囫囵吞枣的全部塞进眼睛和脑子里,但依旧还是有些心得体会。
讲述了主人公“福贵”在民国时间至蒋介石统治时期至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三十年的大的整体社会氛围下的生活,这本书可以称得上是那个动荡时代的`缩影。
这本书很有时代感,对我这种想追寻历史想感受历史生活的人提供了线索和指引。
作者余华是个很内敛的人,他的文笔很细腻,在他的笔下,主人公经历了从公子哥到身无分文的贫农且伴随父亲死亡,是感受不到主人公情绪的那种大悲大落,而是选择接受“既来之则安之”。
主人公同时也是悲剧式的人物,“福贵”大概是我看过的书籍里面命运最悲催的人,短短一生中经历死父亲、死母亲、死老婆、死儿子、死女儿、死姑爷、死外甥。
唯独只剩下他自己独活于世。
该是叹息他命苦还是愤怒于他前半生坏事干多了,才有的现世报。
从侧面能看得出来那个时代下的落后人情淡薄。
于此而言,作者给主人公取名为“福贵”乃是讽刺?但我想作者取名为“福贵”同时也能激励人心,还有谁能比“福贵”更悲惨,想想他再结合自身,我们活着比“福贵”轻松太多了,连“福贵”这么悲惨的人生经历他都能好好活着,那还有什么理由去抱怨生活。
《活着》就是这时间最美好的事。
《活着》才有希望,才有目标,才有动力。
余华《活着》读后感心得篇2《活着》是一本有生命、有感染力的书。
我深深记得初读《活着》的感受,从初始的悠然到其后的凝重,翻动书页的手指愈渐迟疑,我感到心中似乎有一种隐秘的期待——呼唤着一个转折,一个让主角福贵走向幸福的转折,然而,我失望了,作者是那么的残忍与吝啬,我几乎是一路心痛地读到最后。
当我满心酸楚地合上书页,猛然望见封面一袭鲜血般的暗红:刺目一如长长伤口上的血淋淋,却又宛如生命勃勃的涌动……我的泪直直地落下来了。
从一个少爷吃喝嫖赌到终于败坏家业,沦落到为糊口而下地,他挚爱的亲人一个一个地逝去——老母病死、幼子因抽血猝死、妻子得病先他而去、聋哑女儿凤霞难产而终、女婿被钢板所夹意外惨死,只留下一个小小的孙子苦根,竟也在那个饥饿的年代里,活活噎死。
余华《活着》优秀读后感【5篇】

余华《活着》优秀读后感【5篇】《活着》里的福贵经历了多于常人的苦难,他失去的东西是我们所无法想象的,可他仍用友好的态度去面对这个世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余华《活着》优秀读后感,喜欢可以分享一下哟!余华《活着》优秀读后感1《活着》是余华在1992年成书的,曾是墙里开花墙外香,如今已名扬海内外,是余华唯一一部兼有现实主义文学和先锋特征的作品。
我曾在几年前看过由《活着》改编的一部电视剧。
当时还小,只是看热闹并不能理解故事中人物的感受。
在这个暑假,我有重现看了一遍《活着》这部小说,感触很深。
故事主要是讲述了一个关于名为福贵的一个人的生活。
我不知道该怎样去评价福贵这个人,说他不幸,他却度过了最为漫长而黑暗的一夜,乐观而坚强地活着;说他幸运,他又亲手埋葬了自己所有的亲人,只剩一头比他年纪还大的病牛陪伴着。
他叫徐福贵,曾经是个阔少爷。
他的祖父白手起家,从养鸡开始,使鸡变成了鹅,鹅变成了羊,羊变成了牛,于是家境变富裕了,拥有两百亩地。
但到了他爹这一代便开始衰败,他爹挥霍奢侈掉了一半土地,到了孙子,也就是徐福贵成了彻底的败家子。
吃,喝,嫖,赌,无一不做,也只会如此。
终于把其余的土地也赌输给别人了。
从此,家庭地位一落千仗,全家都贫穷了起来。
他爹也就被气死了。
从此,他和母亲,妻子,女儿三人相依为命,过着与往日大相径庭的自力更生的农家生活。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被国民党抓壮丁进了部队,在那两年的时间里,他目睹了战争的残酷,也体验了身边战友离去时另人伤心的友情,但是,两年后,他依然活了下来,他的命运还在继续。
回到家后,他的母亲已经死了。
他开始与妻子儿女一起过安稳日子。
但祸不单行,他儿子出意外夭折了。
他是多么伤心啊!他又一次受到打击。
但这就是他的命运,他还要活着!在好不容易把又聋又哑的女儿嫁到了一个好心的人家后,没过多少幸福日子,女儿也因难产死了,仅仅把徐家的根留下了,一条苦命的根。
他老伴不久也伤心地走了,接着,最不能让人接受的是,他的孙子,最后一个亲人,也意外地死了。
高中余华《活着》读后感5篇

高中余华《活着》读后感5篇《活着》同时入选香港《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百年百强”, 与中国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有影响的10部作品”。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余华《活着》(读后感)(范文), 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高中余华《活着》读后感1这本书看完了, 这确实是一本不需要书签的书, 对于想养成读书习惯的人来说, 十分推荐这本书, 读起来很流畅。
一本书一共有五篇自序, 这还是第一次见。
在日本自序中, 余华谈到了时间制造了一切, 制造了生离死别, 制造了酸甜苦辣, 并引用了贺知章的一首诗: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未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对于某些事情的认识, 确实只有亲身经历过才懂。
就像对于读完上面这首诗的感受, 初中和现在相差深远。
而现在当我读完《活着》的这本书时, 感触并不是很深, 并没有觉得这本书写的有多么好, 这可能就是我们这一代人对于上一两代人所遭受的苦难没有切身体会的原因吧。
读完之后大概有以下几点感触:富贵最大的幸运就是取了家珍这么好的妻子, 这一点甚至改变了自己之前的择偶观;凤霞因为生病变成哑巴真的是太可惜了, 但是她第一次就相亲成功我感觉还是比较意外的;有庆一定是一个超级可爱的孩子, 如果当时能给他一只狗狗陪他玩, 简直就是天堂般的生活了, 毕竟绵羊和人类的互动还是很少的, 感触最深的就是富贵夸他跑步得第一名的时候, 仅有的一次表扬, 内心真得比有庆本人还要激动, 这可能和自己的生活经历有关系吧;凤霞因为难产而去世, 二喜因为工地事故而去世, 苦根因为吃豆子而去世, 这样类似的事情回老家时也听长辈提起过, 那个年代这样的事情确实。
只有回老家时, 才能听到长辈讲述他们年轻时的苦难, 表情状态大都相似, 脸上的皱纹快乐的游动着, 和富贵一样, 精彩的讲述着自己。
高中余华《活着》读后感2如果我们有更多选择, 就不会有这么多咄咄逼人的欲望。
可是我们只能沿着这条狭窄的小道, 麻木地走过去。
余华小说《活着》读后感10篇

余华小说《活着》读后感10篇余华小说活着读后感1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
——题记活着?活着为了什么?为了荣华富贵,还是为了享受眼前美妙的生活。
可活着就只能如此吗?当我看完《活着》这本书后,人为什么而活就会出现在我的面前!〔故事〕的仆人公福贵是个典型,旧社会败家子。
用福贵父亲的话来说,我是他的孽子。
当福贵嗜赌成性后,渐渐的他把全部时间都花在了赌博上。
到后来,原来锦衣玉食的福贵少爷一夜之间败尽家业。
一家老小从宽大的房子里住进了简陋的茅屋里,也因此,父亲去世了。
母亲生命倒下,家珍拿出仅有的两块银元,让福贵去城里找郎中治病。
可是事实并不如此,福贵被拉去当壮丁每天饿着肚子过日子。
到后来全国解放福贵可以回家时,母亲已经去世了,女儿凤霞因大病变聋哑。
但他没有在幻想荣华富贵,反而只想平凡的过日子。
可是上天好像总与福贵开玩笑,家人伴侣相继离她而去,莫非这就是报应吗?到了最终只剩下福贵一个人了,但他却坚持活着。
余华说过,活着是一个布满力气的词语,他的力气不是叫喊,也不是攻击,而是忍受,忍受生命责任,忍受现实美好或苦难!在生活中总会听到有人唉声叹气,但是也有人努力前行,虽然那些努力前行的人话不多,但是他们的确始终都在努力着。
所以当我读完这本书时,我猜我更加真实意识到应当珍惜当下,活在当下,享受美妙每一天!余华小说活着读后感2这是一次令人印象深刻的阅读体验,信任全部读完《活着》的读者还都能记得这本书带来的心理恐惊经受。
余华冷静地表达着生活的残酷,他就像一个理智的外科医生用手术刀慢条斯理地将生活的残酷本质从温情脉脉的仁义假象中解构出来。
每一次看到富贵可能会往美妙方向进展的时候,紧接着都会无情地把这些幻想一一击破,甚至可以说是用更加残忍的方式将富贵推到了更加凄惨的境地。
阅读的过程中我不断地被剧烈的情感冲击着,迫不及待地将整本书读完,阖上书本,胸口好像被几大团棉花堵着,悲恸到了极致,只能无言。
《活着》读后感(精选10篇)

《活着》读后感《活着》读后感(精选10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活着》读后感(精选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寒假期间,花了两个星期读完了余华的《活着》。
《活着》其实很简单,它只是讲述了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做的事——活着,或者说更好的活着。
《活着》却又很复杂,它将人们放置在了一个充满苦难的时代里,将“活着”最宝贵的信念,完全地剖析在人们面前:以回忆的姿态,去深刻地体会“活着”,艰辛,本然,宁静。
就如林荫下的福贵,牵着老牛,念叨着亡故妻儿的名字,依旧充满感情,仿佛他们从不曾远去。
文章的主人公福贵,一生坎坷波折。
当所有的亲人都先他而去,亲情的美好被死亡无情的撕碎,他以一种超乎想象的坚毅与执著活着,没有被厄运打垮,扼住了生存的咽喉。
读过《活着》,看到福贵的亲人一个个死于病痛和意外,生死别离剜割着福贵的心,福贵依旧没有放弃,由纨绔子弟变成了有坚定信念的人。
由主人公的信念引发了我对生命的思考,对活着的感悟。
文中的活着,决不是无目的地延续生命,而是为了心中的信念,将活着演绎为生命的升华,去战胜一切失败,痛苦,永不放弃希望。
为了活着而活着。
当一个人在经历过生死困境,认识到生命的不易,当活着成为一种信念,而非只是想着自己的功名和后人的褒贬时,人们也许就会像福贵那样:独自一人却不孤寂,因为他能从自然中所有有生命的东西身上找到生命的活力,活着的快乐;也许就可以做到,对于自己的过往,那生与死的别离处之泰然,因为活着已成为心中最坚定的信念,看透活着的真谛,不会因生死别离而有所动摇;也许就可以做到夕阳西下,与老牛相依的淡泊、宁静。
回到现实中来吧,文中福贵的时代早已过去,福贵的生活方式早已不适合现在的社会,我们不可能像他那样活着。
我们应该做到保持本心,认清自己的目标,用尽全力去做真正有益于自己和他人的事,创造自己的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活着》读后感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
——读《活着》有感
中能煤业
看到《活着》这本书时,我的脑际浮现出诗人臧克家的《有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
“生命”是多么严肃的话题?我们仰观环宇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有生命都在竞先绽放自己的美丽,无论是亘古永恒的日月,还是昙花一现的流光;无论是长命上百的神龟,还是扑火而亡的飞蛾。
然而,我们却幸运地成为茫茫生命体中一种特殊的存在:人。
几日之前,一篇新闻报道让我看完后坐立不安,思绪如扬起的尘埃久久无法落定。
一位十七岁的少年,在与母亲
争吵一番后,纵身跳桥身亡,独留母亲一人在桥边嚎啕大哭,瞬间崩溃。
我想,像这样的例子在社会当中应是不胜枚举,而且世人也早已漠然,见怪不怪了吧!然而,对于一个如初升的朝阳般的孩子而言,放弃生命需要多大的勇气呢?我的思维凌乱且空洞,只得闭上眼睛跨越时空对话于那个坐在田间地头,满脸褶皱堆积起笑容,抽着烟袋笑对命运的“福贵”了……
福贵,本是大福大贵之意,其父母取名也是本着此意。
然而,命运却总喜欢与人的愿想背道而驰,让人大跌眼镜。
年少的福贵是标准的纨绔子弟,吃喝嫖赌样样俱全,琴棋书画一窍不通,因而浑浑噩噩虚度半生。
但狗血的剧情总是在不经意间开始逆转,随着福贵无尺度的挥霍,整个家业终于走向溃败……贫穷后的福贵开始经历生活的苦难,开始顿悟生命的价值与生活的意义,然而,愿景中的命运只留下一阵冷嘲热讽,并扬长而去。
经历战争,生死一线侥幸而
活,归来却看到的是母亲亡故,女儿失聪;当一家人生活和美时,儿子因救人而离世;女儿嫁得良人,邂逅幸福,却因难产去世,紧接着妻子也悲痛离世;以为艰难的生活就要结束之时,女婿却因一场意外亡故,剩下祖孙两人相依为命;在福贵因这一棵独苗而勉强找到一丝慰藉之时,外孙因吃东西噎着没了气息……
我们当代人何其幸运,我们生活在一个富裕的时代,我们不用害怕衣不遮体,食不果腹,不用忧心茅屋为秋风所破,财富为盗贼所挟。
然而富裕的背后也相继而生出一些骄奢淫逸之风,如习惯了娇惯的孩子们,便像是年轻时的福贵,不知生命存在的价值,肆意挥霍满足内在的迷茫,倘若这些富裕不复存在或被人拿去,便如大海上的船舶失了航线,只剩下望洋兴叹。
可我们活着是为了什么呢?为何刚十七岁少年会舍弃生命?为何当代人对生命漠视的人越来越多?为何我们现代
人的生命如此脆弱?我疯了似的在思维的阡陌中穿梭,找寻着我想要的答案,却始终看着年迈的福贵佝偻着身子半倚在田间树下,望着散发着金色余晖的夕阳沉思,直到困顿的我栽倒在路边,思维如光速般穿越白瑕的云朵,暗黑的穹空,苍茫的宇宙,睁开双眼,才明白原来我们苦苦找寻的,活着的意义,只是:好好活着。
余华先生着《活着》一书,旨在告诉我们,无论面对何种灾难,遭遇人生的何种不测,都不要轻易放弃生命,如福贵一样,即便是家业的溃败,妻儿的离去,女儿的不幸,母亲的长逝,女婿、外孙的意外……即便心中已是千疮百孔,已是血滴成河,都要继续好好活着,如金色的夕阳般,为世间留下自身散发的五彩斑斓。
生命是一首歌,我们都是写歌的作者;生命是一首诗,我们都是赋诗人;生命是一条无止尽的河流,途中有流经细石的叮当作响,有烈日照耀下的闪闪
发光,有暴风来临时的惊涛巨浪,有冬雪覆盖下的静静流淌……但无论经历生命哪种姿态,记得:好好活着。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