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通信电台的通信协议研究

合集下载

无线通信协议比较与选型

无线通信协议比较与选型
Sigfox:低速、远距离、低 功耗,适用于物联网设备、
智能城市等领域
不同无线通信协议的应用领域和优缺点分析
Zigbee:低功耗、低成本、适用于低数据传输速率、低复杂度、近距离 传输的无线通信协议,适用于智能家居、工业自动化等领域。
LoRa:低功耗、远距离、适用于低数据传输速率、低复杂度、传输距 离远的无线通信协议,适用于物联网、智能城市等领域。
考虑数据传输速率:选择不同的无线通信协议,其数据传输速率也会不同,需要根据实际需 求选择。
考虑传输距离:不同的无线通信协议其传输距离也会不同,需要根据实际需求选择。
考虑设备兼容性:不同的无线通信协议,其设备兼容性也会不同,需要考虑设备是否能够支 持。
考虑安全性:不同的无线通信协议其安全性也会不同,需要根据实际需求选择。
Sigfox:低功耗、远距离、适用于低数据传输速率、低复杂度、传输距 离远的无线通信协议,适用于物联网、智能城市等领域。
Wi-Fi:高功耗、高成本、适用于高数据传输速率、高复杂度、近距离 传输的无线通信协议,适用于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设备。
无线通信协议的 选型原则
根据应用场景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无线通信协议
不同无线通信协议的传输速度、传输距离、功耗等性能指标 的比较
Wi-Fi:高速、中等距离、 高功耗,适用于互联网接入、 智能手机等
Bluetooth:高速、短距离、 高功耗,适用于耳机、智能
手表等
Zigbee:低速、短距离、 低功耗,适用于智能家居、 工业物联网等领域
LoRa:低速、远距离、低功 耗,适用于物联网设备、智 能城市等领域
无线通信协议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问题:信号衰减
解决方案:采用差分 编码技术、使用高功 率放大器等提高信号

超短波电台通信网络中的自组网路由协议应用研究

超短波电台通信网络中的自组网路由协议应用研究
信 网络 。 关键 词:超 短波 电台: 自组 网:OL S R;DS D V;DS R; A O DV;NS 3
中图分类号:T P 3 9 1
文献标识码 :A
DO I : 1 0 . 3 9 6 9  ̄ . i s s n . 1 6 7 4 . 8 0 8 5 . 2 0 1 7 . 0 4 . 0 1 0
e ic f i e n t d a t a r t a n s mi s s i o n . F u r t h e r mo r e , t h i s p a p e r d e s i g n s a n a p p l i c a i t o n s c e n a r i o wh ic h i s s u i ab t l e f o r i f e l d
o f d i fe r e n t a d h o e n e wo t r k s . T h e r o u t i n g p r o t o c o l s re a c o mp re a d nd a a n a l y z e d i n t wo a s p e c t s : p a c k e t d e l i v e y r
第 3 8卷第 4期 2 0 1 7年 7月
V o 1 . 3 8 No . 4 J u l y 2 0 1 7
井 冈山大学 学报( 自然科 学版) J o u r n a l o f J i n g g a n g s h a n Un i v e r s i t y( N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 5 7
GONG Yi — h u a , DU Hu a , Li S h i — b i n g , ’ ZHONG Xi a o - f e n g

无线通信网络的新型协议研究

无线通信网络的新型协议研究

无线通信网络的新型协议研究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更加高效、可靠的通信协议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

传统的通信协议如WiFi、4G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需求,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信号穿透力不足、容易受到干扰等。

因此,在无线通信网络领域,新型的协议研究备受关注。

一、背景介绍无线通信网络是指利用无线电波或红外线等无线电磁波进行信息传输的一种通信方式。

在现代社会中,无线通信网络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比如移动通信、物联网、智能家居等。

然而,当前主流的通信协议的瓶颈,限制了无线通信网络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研究新型协议成为了当务之急。

二、现有协议存在的问题1. 信号穿透力不足:一些传统的无线通信协议如WiFi,在墙壁等障碍物面前信号的穿透能力相对较差,导致室内信号弱化或无法到达。

2. 容易受到干扰:当前无线通信网络频谱资源有限,导致频段拥挤和相互干扰的问题,影响了通信质量和性能。

3. 能源消耗大:一些无线通信协议在传输数据时需要较多的能源,不利于长时间使用。

三、新型协议的研究1. 毫米波通信技术:毫米波通信技术是指利用波长为毫米级的电磁波进行通信的技术。

与传统的通信频段相比,毫米波通信具有更宽的频谱资源,能够提供更高的传输速率。

此外,毫米波通信还能够实现大容量的数据传输,提供更稳定的通信连接。

2. 全双工通信技术:传统的通信方式中,发送和接收需要通过时间分割来实现,即同一时刻只能进行发送或接收。

全双工通信技术则能够在同一设备上同时进行发送和接收,大大提高了通信效率和吞吐量。

3. 网络虚拟化技术:网络虚拟化技术是指将网络中的资源进行逻辑划分和隔离,使得不同网络应用能够共享网络资源。

通过将无线通信网络虚拟化,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网络容量,实现更灵活、弹性的网络服务。

四、新型协议的应用前景新型协议的研究不仅能够解决当前通信协议存在的问题,更能够开辟出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1. 高速移动通信:新型协议的研究可以提供更高的传输速率和更稳定的通信连接,能够满足高速移动通信的需求,比如5G、6G等。

无线通信协议

无线通信协议

无线通信协议无线通信协议是指在无线通信过程中,不同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和通信时所遵循的一套规定和约定。

这些协议确保了数据的可靠传输和设备间的互操作性。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无线通信协议,包括蓝牙协议、Wi-Fi协议和移动通信协议。

一、蓝牙协议蓝牙协议是一种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耳机、音箱等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

蓝牙协议采用了低功耗的通信方式,电量消耗较少。

在设备之间建立连接时,蓝牙协议会自动进行信号配对,并确保数据的安全性。

蓝牙协议具有简单、实用、稳定的特点,适用于家庭、办公室和公共场所的无线数据传输。

二、Wi-Fi协议Wi-Fi协议是一种基于无线局域网的无线通信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个人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的无线上网和数据传输。

Wi-Fi 协议通过无线接入点将设备连接到互联网,实现了远程无线通信。

Wi-Fi协议具有高速传输、稳定性好、覆盖面广的特点,适用于家庭、企业和公共场所的无线网络环境。

三、移动通信协议移动通信协议是一种将声音、图像和数据等信息通过无线网络进行传输的技术。

移动通信协议包括2G、3G、4G和5G等多种网络标准。

2G网络主要用于语音通信和简单的短信传输,3G网络能够实现语音通信和高速数据传输,4G网络进一步提升了数据传输速度和网络容量,而5G网络则具备更高的传输速度和更低的延迟,能够支持更多的连接和更丰富的应用场景。

移动通信协议的发展使得人们能够随时随地进行语音通话、视频通话和在线数据传输。

总结无线通信协议在现代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人们提供了便捷的无线通信和数据传输方式。

蓝牙协议适用于设备之间的短距离数据传输;Wi-Fi协议则提供了高速、稳定的网络连接;而移动通信协议则使得人们可以在移动的状态下进行语音和数据的通信。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无线通信协议将继续进步,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和创新。

各种无线传输方式以及通信协议

各种无线传输方式以及通信协议

目前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无线通信技术的使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要实现全球对无人驾驶智能车的监控,无线通信自然不能少。

在我们实际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无线通信技术有:红外线、蓝牙、UWB、以及我们早期使用的Zigbee、无线数传电台、WIFI、GPRS、3G等等。

下面针对这些技术做一些简单的介绍。

1. 常见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红外数据传输(IrDA):IrDA是一种利用红外线进行点对点通信的技术,是由红外线数据标准协会(InfraredDataAssociation)制定的一种无线协议,其硬件及相应软件技术都已比较成熟。

IrDA是第一个实现无线个人局域网(PAN)的技术。

起初,采用IrDA标准的无线设备仅能在1m范围内以115.2kb/s速率传输数据,很快发展到4Mb/s(FIR技术)以及16 Mb/s(VFIR技术)的速率。

在小型移动设备,如PDA、手机上广泛使用。

事实上当今出厂的PDA以及许多手机、笔记本电脑、打印机等产品都支持IrDA,多用于室内短距离传输,目前很多应用场合逐渐被蓝牙所取代。

其优点:IrDA无需申请频率使用权,因而红外线通信成本低。

并且具有移动通信所需要的体积小,功耗低,连接方便,简单易用的特点。

此外,红外线发射角娇小传输上安全性高。

其缺点:IrDA是一种视距传输,两个相互通信的设备之间必须对准,中间不能有其他的物体阻隔,也就是穿透能力差。

其点对点的传输连接,也导致无法灵活地组成网络。

蓝牙(Bluetooth):蓝牙是我们生活随处可见的传输技术,蓝牙的数据速率为1Mbps,传输距离约10米左右。

支持点对点及点对多点通信,工作在全球通用的2.4GHz ISM(即工业、科学、医学)频段。

蓝牙较多用于手机,游戏机,PC外设,表,体育健身,医疗保健,汽车,家用电子等。

其优点:使得各种设备在没有电线或电缆相互连接的情况下,能在近距离范围内实现相互通信,也就是一点可以对多点,在10m范围内可以实现1Mb/s的高传输速率。

无线电射频信号的通信协议设计与研究

无线电射频信号的通信协议设计与研究

图 1射频识别 的通信 模型
i : tI —I ‘OK! f  ̄s Dl DT e

T drtIeu 墓 。ep K - c Mu y s
曼 一
2 R R ( T, T T,R EI ) D

2无线 电射频信号的通信协议 、
无线电射频标签与终端机之 间交换的是数据 , 由于采用无接触方式通 信, 还存在一个空间无线信道 。 因而, 无线 电射频标签与终端机之 间的数据 交换构成的是一个无线数据通信系统 。在这样的数据通信系统模型下 , 无
| 6 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Iz M :R D ,
7 I ’ c  ̄pt s Dt =d c Mj u e KD
ll l
i DT I f I DT。 OK!
线电射频标签是数据通信 的一方 , 终端机是通信 的另一方 。 要实现 安全 、 可
靠、 有效 的数据通信 目的, 数据通信的双方必须遵守相互约定的通信协议 。 没有这样一个通信双 方公认的基础 , 步调也无 从协调一致 , 从而造 成数据 通信无法进行。由于无线 电射频系统的发射 设备 本身具有很多特 殊性, 无 线电射频标签的计算机 资源和存储资源都 十分有 限, 因此极少有人设计使 用公钥密码体制的无线 电射频安全机制, 以本文的安全分析并不建立在 所 完善 的公 钥 密 码 体制 之 上 。 到 目前为止, 已有多种 无线电射频安全协议被提 出,其 中包括  ̄ S/ {F A LC O K协议 , 随机化 H S L C A H O K协议 、A H链协议 、 HS 基于杂 凑的 I D变化协 议、 分布式无线 电射频询 问应答认证协议、C P协议等 等 根据 以上几个 LA 无线 电射频安全协议的认证 方式将它们抽象成两种协议模型 , 第一种 是单 向认 证 模 式 , 通 信 过 程 中认 为 T g终 端 机 和 数 据 库 是绝 对 可 靠 的 , 认 其 a 只 证 Tg的合法性 。包括 H S L C a A H O K协议 , 随机化 H S L C A H O K协议 , 等等 。 这类协议具有速度快,a T g成本低 , 安全性差等特 点。第二种 是双 向认证模 式,在通信过程 中在 T g终端机与数据库对 T g验证 的同时, a a a T g也需要 对 通信 对 方 的 合 法性 进 行 验 证 。这 类 协 议 具 有 T g成 本 高 , 全 性 好 等 特 a 安 点。另外还可 以根据通信后 T g标签 I a D是否变化 ( 变化 的 T g标签 I a D可 以抵抗重传攻击) 将它 们划分成两类 模式 : 固定 T g I a D模式和变 化 T g a I D模式 ( 基于杂凑的 I D变化协议、 CP协议 ) LA 。但是 目前提 出的变 化 T g a

常见8种无线通信协议简介

常见8种无线通信协议简介

常见8种无线通信协议简介无线通信协议是在无线通信中用于数据传输的规则和标准化规范。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不同的通信协议应运而生。

本文将介绍8种常见的无线通信协议,分别为:Wi-Fi、蓝牙、NFC、Zigbee、Z-Wave、LoRaWAN、NB-IoT和LTE。

1. Wi-FiWi-Fi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个人电脑网络和移动设备的无线局域网技术。

它基于IEEE 802.11标准,提供了快速、高速和稳定的无线数据传输能力。

Wi-Fi协议广泛用于家庭、办公室、公共场所等地方,提供无线上网服务。

2. 蓝牙蓝牙是一种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用于在电子设备之间传输数据。

蓝牙协议基于IEEE 802.15.1标准,具有低功耗、低成本和高度可靠的特点。

蓝牙广泛应用于耳机、音箱、键盘、鼠标等蓝牙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和连接。

3. NFC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是一种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用于近距离的触碰式数据交换。

NFC技术基于ISO/IEC 18092标准,允许设备进行近场通信。

它常用于移动支付、门禁系统、智能标签等领域。

4. ZigbeeZigbee是一种低功耗、低速率的无线通信协议,特别适用于自组织网络和传感器网络。

Zigbee协议基于IEEE 802.15.4标准,主要用于物联网、智能家居、工业自动化等领域。

它具有低功耗、高网络容量和强大的自组织能力。

5. Z-WaveZ-Wave是一种专用于智能家居的无线通信协议。

它采用低功耗、短距离的无线通信方式,能够连接和控制各种智能家居设备。

Z-Wave 协议相较于其他无线通信协议,更适合于智能家居场景,它提供了更好的互操作性和稳定性。

6. LoRaWANLoRaWAN(Long Range Wide Area Network)是一种低功耗广域网技术协议,用于连接大规模的物联网设备。

它利用LoRa调制技术,可以实现远距离的无线通信,同时具有低功耗和高可靠性。

三种无线通信协议综述

三种无线通信协议综述

三种无线通信协议综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无线通信技术已经成为了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中,无线通信协议是实现无线通信的重要基石。

本文将对三种主流的无线通信协议进行综述。

一、WiFi协议WiFi是一种基于IEEE 802.11标准的无线通信协议。

相比于其他无线通信协议,WiFi具有传输速率高、信号覆盖范围广、兼容性强等优点。

因此,WiFi协议被广泛应用于家庭、办公室、公共场所等场景中。

WiFi协议支持的传输速率可达到数百兆比特每秒,远高于其他无线通信协议。

同时,WiFi信号的覆盖范围可以达到数十米,使得用户可以在较广的范围内保持稳定的网络连接。

此外,WiFi协议还支持多种设备类型,例如计算机、手机、平板等,同时可与其他无线通信协议进行融合。

然而,WiFi协议也存在一些缺点。

首先,WiFi的能耗相对较高,对于需要长时间使用的设备来说,电池续航时间可能会受到影响。

其次,WiFi协议的安全性有待提高,存在一些安全漏洞和攻击方式。

因此,在使用WiFi协议时需要注意网络安全问题。

二、蓝牙协议蓝牙协议是一种基于IEEE 802.15.1标准的无线通信协议,主要用于短距离内的设备之间的通信。

相比于WiFi协议,蓝牙协议的传输速率较低,但具有较低的能耗和更小的体积。

因此,蓝牙协议被广泛应用于移动设备、智能家居等领域中。

蓝牙协议支持一对多的连接方式,可以同时连接多个设备,并可以在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音频连接、设备配对等功能。

此外,蓝牙协议还支持语音通话和音频传输等功能,使得用户可以在蓝牙设备之间进行无缝的通信和连接。

然而,蓝牙协议的传输距离较短,一般在数十米以内。

同时,蓝牙协议的传输速率也较低,无法满足大数据量传输的需求。

此外,蓝牙协议的兼容性和安全性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三、Zigbee协议Zigbee协议是一种基于IEEE 802.15.4标准的无线通信协议,主要用于低功耗、低速率的物联网应用场景中。

相比于WiFi协议和蓝牙协议,Zigbee协议的传输速率更低,但具有更低的能耗、更小的体积和更强的抗干扰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线通信电台的通信协议研究
摘要:通信协议是通信系统在通信链路上实现复杂任务的软件构架及程序编写规则,任何通信系统之所以能正常工作离不开通信协议的支持。

本文以研制一种通信电台为例,提出了一种适合无线通信电台的通信协议,实验结果证明此协议具有很好的性能。

关键词:通信电台;通信协议;DSP;FPGA
一、引言
任何通信系统均有一定的通信协议支持来完成通信的任务,一般通信系统至少包括物理层通信协议和链路层通信协议。

物理层通信协议用于在数据链路的实体之间为位传输所需要的物理连接的建立、保持和拆断提供电气的、机械的、功能性的特性。

链路层协议是在通信系统的物理层正常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管理和控制,主要完成建立链路、拆除链路、流量控制、同步控制和差错控制的功能。

本文提出的通信协议主要包括物理层协议和链路层协议,经过通信电台的试验证明它是一种可靠的高效的通信协议,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

二、通信协议的原理
本文提出的一种通信协议用在一种无线通信电台上,此协议能很好地满足此通信电台间歇式工作的要求,其原理如图1所示。

当无线通信电台的天线接收到信息时,上变频模块把射频端的数据送给现场可编程门阵列器件(FPGA)进行解码,FPGA解码后的数据放在FPGA的发送数据缓冲区,此缓冲区大小设置为1024 byte大小,当此缓冲区满时产生一中断信号触发数字信号处理器(DSP),DSP内开辟一个大小为1 024 byte的缓冲区txqueue,txqueue通过数据总线方式接收FPGA发来的数据,当txqueue满时,再通过DSP的定时器中断方式把txqueue内的1 024 byte的数据发往接口器件(MAX3111E)内的发送数据Buffer,此Buffer内的数据最终发往个人计算机(PC),PC机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当PC机有数据和命令要发送时,首先把PC内的数据或命令以9 600 bps的速度通过MAX3111E的接收数据FIFO发送到DSP中1 024 byte大小的数据缓冲区rxqueue,当rxqueue的数据满时,查询FPGA的接收数据缓冲有没有空,如果FPGA的接收缓冲区空时,则把rxqueue的数据发往FPGA的接收数据缓冲区,FPGA对接收缓冲区的数据进行编码处理后送上变频模块。

PC机发送的帧包括命令帧和数据帧,帧结构如表1和表2所示。

命令帧用于向DSP发送开机、关机、复位等命令用来监控电台的工作,数据帧用于定义PC和DSP进行数据交换的格式。

命令帧共5 byte,即5×8 bit,其中帧头为70 H、70 H表示一帧开始传输,data1表示所要发送的命令(包括开机、关机、复位等),校验字用于检验所发命令是否正确,帧尾7EH表示帧传输结束。

数据帧共128 byte,即128×8 bit,其中帧头为7EH、7EH表示一帧开始传输,Point1、Point0用于计算已传输出帧的个数,Point1表示计数器的高位数值,Point0表示计数器的低位数值,data0~data121表示所要发送的数据,校验字CRC1、CRC0用于检验所发命令是否正确,此类帧采用循环校验码CRC的16位校验方式,此帧不设结束标志,校验结束即表示数据帧传输结束。

三、通信协议的实现
1.通信协议的硬件实现
通信协议的硬件实现是在通信电台基带信号处理的硬件平台上实现的,通信
协议的物理层硬件实现的关键包括DSP与PC交换数据电路和FPGA与DSP交换数据电路两部分。

DSP与PC交换数据如图2所示,采用TMS320VC5416型DSP为通信电台的基带主控芯片,DSP通过MAX3111E型UART接口芯片与PC 机交换数据,MAX3111E芯片内有发送数据缓冲区和接收数据缓冲区,当
MAX3111E收到DSP发来的一个byte时或接收到PC发来的一个byte时均产生中断触发信号触发DSP的外部中断三(INT3),DSP完成数据的收发,从而达到与PC交换数据的目的。

FPGA与DSP交换数据如图3所示,FPGA发送缓冲区满或接收缓冲区空时,产生一低电平触发DSP的一个外部中断(如INT2),首先在中断服务程序中判断是FPGA发送缓冲区满事件产生的中断还是FPGA接收缓冲区空事件产生的中断,如果是FPGA发送缓冲区满事件中断时,FPGA通过数据总线方式向DSP发送数据;如果是FPGA接收缓冲区空事件中断时,DSP 通过MCBSP1口发送数据至FPGA的接收缓冲区。

FPGA数据缓冲空或满状态作为DSP的中断触发事件,避免了DSP的CPU采用查询方式,节省了DSP的CPU资源和软件开销。

2. 通信协议的软件实现
通信协议的软件实现程序流程包括电台接收数据和电台发送数据两部分,电台收发数据的程序流程与图1中所示的通信原理基本相同。

本文用C5416型DSP 为数字信号的主处理器,接收下变频模块来的数字信号完成解扩、同步等功能后进行去除符号间干扰的算法,再送FPGA完成编码信号的解码,解码后的信号送C5416通过MAX3111E接口电路上传给PC机。

PC机把需要发射的数据或命令通过MAX3111E、C5416送给FPGA进行信号编码以起到抗信道干扰的作用。

本文在硬件平台上采用TPC(64,57)x(32,26)的信道编码方式,并且进行速率匹配(码率为0.75)和1.6 s交织后,在高斯信道下可以获得大约2.5dB的增益,仿真结果如图4所示,在瑞利信道下可以获得大约4 dB的增益,仿真结果如图5所示。

本通信协议的软件实现的难点在与如何用MAX3111E接口芯片实现DSP与PC的数据交换,硬件接口如图2所示,其中DSP通过多通道缓冲口(MCBSP)工作于串行同步接口(SPI)协议方式,软件主要包括MCBSP的初始化程序、MAX3111E的驱动程序、DSP外部中断INT3的服务子程序等部分,其中中断INT3的服务子程序流程图如图6所示。

四、结论
通过通信电台的测试结果表明,此通信协议设计正确、可靠,能顺利地保障通信电台之间信息的收发,具有较高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际工程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陈丽,张利华,陈玉萍.一种新型通信控制器的实现[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2,(7).
[2]梁永明,罗汉文,黄建国,等.一种基于软件无线电的信号处理方法[J].通信学报.
[3]TMS320VC5416 DSP Reference Set[Z].TI公司.
[4]MAX3111E Reference Manual[Z].Maxim 公司.
[5]戴明桢,周建江.TMS320C54x DSP结构、原理及应用[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出版社,2001.
[6]胡剑凌,徐盛.数字信号处理系统的应用和设计[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