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交会法

合集下载

浅述电站建设中极坐标放样法与前方交会法

浅述电站建设中极坐标放样法与前方交会法

浅述电站建设中极坐标放样法与前方交会法一、前言在核电建设过程中,为了使各建筑物中的设备、预埋件及管道等位置在施工过程中始终处于准确的受控状态,施工放样尤为重要。

施工放样的方法很多,如极坐标法、前方交会法、距离交会法等等。

测量技术人员必须兼顾效率、成本及精度要求而采用不同的放样方法,本文结合工程实践,就核电站建设常用的极坐标法放样及前方交会法放样法进行探讨。

二、极坐标法放样1、原理极坐标法放样是利用数学中的极坐标原理,以两个控制点的连线作为极轴,以其中一点作为极点建立极坐标系,根据放样点与控制点的坐标,计算出放样点到极点的距离(极距S)及放样点与极点连线方向和极轴间的夹角(极角)。

极距S、极角即为放样数据。

2、作业步骤(1)如上图,在C点架设全站仪,对中整平,后视B点(2)测设角度,(3)在CA方向上测设距离S(4)标定点位A。

3、精度分析:从上述步骤分析,其主要误差来源包括:架设仪器的对中误差、测角误差、测距误差和标定误差。

这里假定控制点的误差对下一级网影响较小,可忽略不计。

(1)对中误差,一般的光学对点器,其对点精度在0.5mm左右,若利用强制观测墩或者采用徕卡天底仪(NL)对点,我们常将其忽略不计。

(2)测角误差对放样点位的影响为。

(3)测距误差在工程建设中一般用全站仪来测设距离,距离测设的精度主要取决于(不考虑地球曲度,大气折光的影响)仪器的测距所能达到的精度和仪器的对中、反射镜对中杆铅直误差三个方面。

①测距仪的测距精度测距仪本身的测距精度,是指各种仪器所标称的精度指标,常用A+B*s表示。

例如:徕卡TCA2003全站仪,其测距精度为±(1mm+1ppm×s).其中1mm为该测距仪的固定误差,1 ppm.·s为比例误差。

当D=100 m 时,所引起的测距误差设为,则有:= ± 1mm+1×10¬¬¬¬¬¬¬¬¬¬¬¬¬ ×100000= ± 1.1mm②对中杆倾斜引起的距离误差对中杆的铅直是以圆气泡居中为标准的,实际工作中,人持对中杆进行放样,要使对中杆铅直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圆气泡总有偏差。

全站仪前方交会原理

全站仪前方交会原理

全站仪前方交会原理全站仪前方交会原理是全站仪测量中的一种方法。

前方交会是指利用两条或多条测线交叉的交会点位置,进而确定目标点的测量方法。

下面将详细介绍全站仪前方交会的原理和步骤。

全站仪前方交会原理是基于三角测量原理和地面平面坐标系的转换。

在进行测量之前,需要首先设置好全站仪的基准点,并将所有测线的起点和终点确定下来。

全站仪通过测量不同测线之间的水平角和垂直角,以及测线的长度,进而计算目标点的地面平面坐标。

首先,全站仪需要通过观测目标点和参考点之间的水平角和垂直角来确定两个测线之间的夹角。

全站仪有两个显示器,用于分别读取水平角和垂直角的值。

通过对测量方向的选择,可以得到正的或者负的夹角。

接下来,全站仪通过测量两个测线之间的水平距离和垂直距离,来计算目标点在地面平面上的坐标。

全站仪利用内置的测距仪来测量两个测线之间的斜距,而水平角和垂直角的数值则可通过仪器本身的测量系统进行读取。

通过将水平距离与斜距进行运算,可以得到目标点在地面平面上的坐标。

在进行全站仪前方交会测量时,需要注意几点。

首先,全站仪需要放置在一个稳定的支架上,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其次,需要避免测量过程中的人工误差,如手抖或读数不准确。

最后,测量之前需要校准全站仪,以确保仪器的精度和准确性。

总结起来,全站仪前方交会原理是通过测量目标点和参考点之间的水平角、垂直角以及斜距,来确定目标点在地面平面上的坐标。

该方法利用了三角测量原理和地面平面坐标系的转换,可以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测绘等领域。

在进行测量时,需要注意稳定的支架、准确的读数和仪器的校准,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整理版]全站仪前方交会法放样过程胪陈

[整理版]全站仪前方交会法放样过程胪陈

郑卢4标全站仪后方交会放样全站仪放样,作为施工过程中一项重要环节,对技术员已上升为必须擅长的仪器操作内容。

全站仪建站一般有两种方法,即极坐标法建站和后方交会法建站,本项目采用的一般为后方交会法。

现以本项目尼康全站仪为例,讲述全站仪后方交会法建站、放样全过程。

(其他品牌全站仪可参考进行)一、建站1.将仪器架于两已知点均可通视,且可完全看到放样目标点位置的高处。

尽量保证视线夹角在60度左右,仪器架设高度适中,三脚架腿踩实,不可出现放样过程中架腿松动现象。

(注意:整个放样过程中仪器附近不应有人来回走动,且放样人员应尽量站在一点不动,减少因人员走动导致仪器震动偏移。

)2.固定仪器,上下松动架腿大致调整圆水准器气泡基本居中,按下电源键开机,上下左右转动一下,按下“0”键,进入精平模式。

将水准管放于平行于两螺旋连线方向,关注屏幕上数值,“”过大,便同时向内或向外转动平行方向两螺旋至数值符合要求(一般数值处于5"以内即可);“”过大,便左转或右转垂直方向螺旋至数值符合要求。

旋转60度,检查,若仍有些许偏差,再按上述调整。

再旋转60度继续检查至完成。

3.按下“确定”键记录,按“建站”键进入建站模式,选择“后方交会法”按“确定”。

①若全站仪内已有建站点坐标,可在“PT”栏输入点名(“MODE”键可切换数字与字母),按“确定”键自动跳出坐标,再输入棱镜高(本项目为1.35m和1.2m两种);②若全站仪内无建站点坐标,于“PT”处按“确定”键进入坐标输入界面,XYZ 输完后,按“确定”回到界面,再输入仪器高。

CD数值暂时不输,按“确定”跳过进而记录,进入瞄准后视点1界面,视线内横竖丝卡住棱镜头“横竖尖头”(一般要求:竖向从镜杆底部瞄起,再翻转上去;横向以卡住两边尖为准),瞄准后,点击“测量1”(一般仪器内部设置“测量1”为棱镜模式且双频,“测量2”为免棱镜模式且单频,具体设置可内部调节变动)测量,待响两声后,在不转动仪器前按“确定”键记录,重复“PT”输入点坐标和棱镜高进行后视点2的瞄准,按“测量1”测量(若发现测量时后视瞄准有移动,再瞄准再按“测量1”测量)。

前方交会实验报告

前方交会实验报告

前方交会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前方交会方法测量两个点之间的距离和方位角,以及计算出测量误差,并分析误差来源。

2. 实验原理前方交会是一种基本的测量方法,用于确定两点之间的距离和方位角。

根据测量的原理,通过测量基线上A、B两个测站到待测点C的角度,再测量出A、B两个测站之间的方位角,即可计算出C点的坐标。

前方交会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安装测量仪器:在点A和点B上,分别设置测站,安装全站仪或其他测量仪器。

2.观测角度:从点A观测点C的水平角和垂直角,从点B观测点C的水平角和垂直角。

3.计算方位角:根据测量仪器的读数和设定的测量参数,计算出A、B两个测站之间的方位角。

4.计算距离:根据测量仪器的读数和设定的测量参数,分别计算出A、B两个测站到点C的距离。

5.计算C点坐标:根据前面步骤得到的测量数据和计算结果,通过三角测量原理,计算出点C的坐标。

6.分析误差来源:根据实际测量和计算结果,分析误差的来源,并对测量结果进行评估和修正。

3. 实验步骤1.在实验区域内分别设置测站A和测站B,并确保两个测站之间有明显的目标点C供观测。

2.使用全站仪或其他测量仪器,分别观测点A和点B 到目标点C的水平角和垂直角,并记录测量数据。

3.根据测量数据,计算出测站A和测站B之间的方位角。

4.根据测量数据和方位角,计算出测站A到目标点C的距离,以及测站B到目标点C的距离。

5.使用三角测量原理,计算出目标点C的坐标。

6.分析误差的来源,评估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并进行相应的修正。

4. 实验数据和计算结果以下是实验中测量得到的数据和计算出的结果:•测站A到目标点C的水平角:30°•测站A到目标点C的垂直角:60°•测站B到目标点C的水平角:50°•测站B到目标点C的垂直角:40°•测站A和测站B之间的方位角:100°•测站A到目标点C的距离:50米•测站B到目标点C的距离:60米•目标点C的坐标:(100, 200)根据以上数据和计算结果,可以得出点C的坐标为(100, 200)。

前方交会。后方交会

前方交会。后方交会

一、交会法概述
是一种经常采用的加密控制点的方法。

常用的几种方法有:前方交会、是一种经常采用的加密控制点的方法。

常用的几种方法有:前方交会、侧方交会、侧方交会、侧方交会、后方后方交会。

1.前方交会
如果已知A 、B 两点的坐标,为了计算未知点P 的坐标,只要观测∠A 和∠B 即可。

这种测定未知点P 的平面坐标的方法称为前方交会。

2.侧方交会
若观测∠A 和∠P 或∠B 和∠P ,同样可以测定未知点P 的平面坐标,这种方法称为侧方交会。

3.后方交会
若在未知点P 上瞄准A 、B 、C 三个已知点,测得∠α和∠β,也可确定
未知点P的平面坐标,这种方法称为后方交会。

二、前方交会法加密控制点
已知条件A、B两点坐标分别为(x A,y B)、(x B,y B),求p点的坐标。

待求数据p点的坐标(X p,Y p) 观测数据
为确定P点的位置,经纬仪分别安置A、B两点,用测回法观测∠A、∠B 坐标计算
根据A、B两点的坐标和∠A、∠B,P点坐标为
Welcome To
Download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空间后方—前方交会的原理

空间后方—前方交会的原理

空间后方—前方交会的原理
以空间后方—前方交会的原理为题,我来为大家描述一下。

空间后方—前方交会是一种用于确定目标位置的方法,常用于航空、导航、测绘等领域。

它利用人眼的立体视觉和视差效应,通过观察目标在不同视角下的位置变化,来推断目标的实际位置。

这种方法可以较精确地确定目标的距离和方位,尤其适用于远距离观测。

在进行空间后方—前方交会时,我们首先需要选择两个观测点,它们之间的距离应足够远,以便产生明显的视差效应。

然后,我们分别在这两个观测点上观察目标,并记录下目标在两个观测点的位置。

接下来,我们需要测量观测点之间的距离,并确定观测点与目标之间的夹角。

这些数据将用于计算目标的实际位置。

通过对两个观测点的位置和距离进行几何分析,我们可以得到目标相对于观测点的位移向量。

然后,我们再将这个位移向量与观测点之间的夹角结合起来,就可以计算出目标相对于观测点的实际位置。

空间后方—前方交会的原理基于视差效应,即当我们观察远处的目标时,由于两只眼睛的视角不同,目标在两只眼睛中的位置也会有所不同。

通过比较这两个位置的差异,我们就可以推断出目标的实际位置。

总的来说,空间后方—前方交会是一种利用视差效应来确定目标位
置的方法。

它可以在远距离观测中提供较为准确的测量结果,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角度前方交会法原理

角度前方交会法原理

角度前方交会法原理角度前方交会法是一种基本的测量方法,主要用于确定某一点的位置,特别是在野外测量和工程建设中。

该方法利用三角形相似性原理,将测量和计算过程分解为若干个简单的步骤,从而得到准确的测量结果。

本文将对角度前方交会法的原理、步骤和应用进行详细讲解。

角度前方交会法的原理角度前方交会法是基于三角形相似性原理的建立的。

三角形相似性原理指的是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度相等,对应边成比例关系。

在以下的图形中,三角形 ABC 和 DEF 相似,因为∠ABC =∠DEF,∠ACB =∠DFE和∠BAC =∠EDF。

与BC、AC、DC、EF、DF和DE相似的边成比例,即,BC/EF = AC/DF = DC/DE利用三角形相似性原理,可以得到角度前方交会法的基本原理:在已知两个点的位置和与这些点的连线所成夹角的情况下,可以测量出另外一个点的位置。

角度前方交会法的步骤角度前方交会法的测量可以分为以下步骤:第一步:在地面上确定两点的位置,并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

这些点可以是明显的位置、桩点、或者标志物。

必须确认这些点的位置是精确的,以确保后续步骤的准确性。

第二步:测量这两点之间的夹角(或者方位角)。

这可以通过使用方位仪或者经纬仪测量得出。

如果使用经纬仪,则需要确定两点之间的经度和纬度,并计算方位角。

第三步:在第一点位置处测量与第一条线相交的第二条线的夹角(或者方位角),并测量与第二点位置的连线所成的夹角(或者方位角)。

记住将仪器调整到正确的方向上,确保夹角或者方位角的准确性。

第四步:从两个已知点的位置向前方测量出第三条线。

可以使用三角板或者望远镜或者其他测量仪器来测量这条线。

第五步:将第三条线的长度和与前两条线相交的夹角输入计算器。

计算器将使用三角形相似性原理来计算出第三条线相对于第一个点的位置。

确定了第三条线的位置之后,就可以测量和计算与该点相交的其他线。

角度前方交会法的应用角度前方交会法主要应用于建筑、土木工程和地理学中。

交会测量(前方、后方、侧方交会测量)

交会测量(前方、后方、侧方交会测量)

前方交会法1.前方交会法定义自两已知坐标之三角点上,观测一欲测点之水平角,以推算其坐标位置,称之前方交会法。

图-1,前方交会法。

图-2,前方交会点。

图-1 前方交会法图-2 前方交会点2.前方交会点此种补点(前方交会点),通常为无法设置仪器之测点,如塔尖、避雷针、烟囱等等。

3.前方交会法适用场合:A.具两已知三角点。

B.三点(两已知点及欲测点)间可以通视。

C.两已知点可以架设仪器,但欲测点不方便架设仪器。

D.有数个欲测点待测定时。

图-3,为数个欲测点图-3 数个欲测点4.前方交会法施作步骤:A.经纬仪分别整置于A、B 两三角点上。

B.照准P 点,分别测得α、β两水平角。

C.以计算方法,求P 点坐标。

图-4,为量测角度。

图-4 量测角度5.已知、量测、计算之数据:A.已知:xA、yA、xB、yB。

B.量测:α、β。

C.计算:xP、yP。

图-5,为前方交会法相关角度位置图-5 前方交会法相关角度位置6.限制:α、β、γ三内角均必须介于30°~120°之间。

图-6 ,为角度限制。

图-6 为角度限制7.计算法前方交会法计算方法有三种:A.三角形法; B.角度法; C.方位角法8.三角形法19()()3891802890--++=---= βφφαφφABBP AB AP ()()()()()689cos sin cos 589sin cos sin 48922222---=-==---=-==---+-=∆+∆= ABAB AB AB AB AB A B AB A B A B y y AB ABy y x x AB ABx x y y x x AB y x AB φθφφθφ()()789sin sin sin sin sin sin --+===βαβγβγβAB AB AP ABAP γβαABP AB AB y y y -=∆ABNB.求方位角ψAP 、ψBP :C.求各邊邊長:①AB 邊長:有三種方法可求得②AP 邊長:()[](βαβαγγβα+=+-==++sin 180sin sin 180γβαsin sin sin AB AP BP ==20()()1289cos 1189sin --+=--+= BPB P BP B P BP y y BP x x φφ()()889sin sin sin sin sin sin --+===βααγαγαAB AB BP ABBP ()()1089cos 989sin --+=--+= APA P AP A P AP y y AP x x φφAPAP l φcos A Py yPBy y BPy y l y BP x x l x yy y x x x BP BP BP B P BP BP B P B P -=∆==-=∆=-=∆+=∆+=φφφφcos cos sin sin ③BP 邊長:D.求P 座標x P 、y P :①由A 點求P 點②由B 點求P 點9.角度法A.由上法直接代入:將(9-8-2)式與(9-8-7)式代入(9-8-9)式中,可得:yy y x x x A P A P ∆+=∆+=APy y l y AP x x l x AP AP AP AP AP AP -=∆=-=∆=φφcos sin21()()()1389sin sin sin sin ---++=+= αφβαβφAB A APA P AB x AP x x ()αφαφαφsin cos cos sin sin AB AB AB -=-()()()1489cos sin sin cos ---++=+= αφβαβφAB A APA P AB y AP y y ()αααφsin cos sin ABy y AB x x AB A B AB ---=-()()()()()1589sin sin sin sin sin cos --+--+-+= βαβαβαβαA B A B A P y y x x x x ()()()()()1789cot cot cot sin cos sin 1689tan tan tan sin cos sin 1cot cot 1tan tan sin cos sin cos cos sin sin cos sin --+=+--+=++=+=+=+ αβαβαβαββαβαβααββαβαβαβαβαβα或將(9-8-2)式與(9-8-7)式代入(9-8-9)式中,可得:B.化簡x P :由和差化積公式:將(9-8-5)式與(9-8-6)式代入,可得:再之代入(9-8-13)式中,可得:由和差化積公式:化簡下式,可得:()βαβαβαcos cos cos sin sin +=+22()2289cot cot cot cot --++-+=βααβBA B A P x x y y y ()()()()ABPB PA APBA BP A B A P APA B A P y y y y y y x x φφφφφφφcos sin cos sin tan ---+=-+=()()()()2089tan tan tan tan tan tan tan tan tan tan tan tan tan --+--+=+--+-+= 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A B B A P A B A B A P y y x x x y y x x x x ()()()()()1989cot cot sin sin sin 1889tan tan tan tan sin sin sin tan 1tan 1sin sin sin cos cos sin sin sin sin --+=+--+=++=+=+ 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αββαβαβαβαβα或()()()2189cot cot cot cot cot cot 1cot cot cot --+-++=+--+-+= βααββαβααBA B A P A B A B A P y y x x x y y x x x x 同理,化簡下式,可得:將(9-8-16)式與(9-8-18)式代入(9-8-15)式中,可得:或將(9-8-17)式與(9-8-19)式代入(9-8-15)式中,可得:C.化簡y P :(推演過程省略)D.角度法所得公式(9-18-21)式與(9-18-22)式,適於計算機使用,唯應注意:左A ,右B ;左α,右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方交会法.水平位移监测实验要求
1、实验仪器:全站仪1台;反射棱镜2把;脚架3个;铁钉和铁锤。

2、实验场地:五教操场。

3、各组任意选取2个点A、B作为工作基点,在A、B点前方选择一点P作为水平位移观测点,模拟第一次水平位移观测,AP、BP交会成的角度应在60°~ 120°之间。

4、在A点架设全站仪,指定A点坐标为(1000,1000)。

在B点、P点分别架设棱镜,均要求对中整平。

利用全站仪观测得到AP、AB之间的水平夹角α。

5、在B点架设全站仪,测出B点坐标为(x B,y B)。

在A点、P点分别架设棱镜,均要求对中整平。

利用全站仪观测得到BA、BP之间的水平夹角β。

6、在P点附近选择一点P1,模拟P点发生水平位移后的位置。

模拟第二次水平位移观测
7、在B点架设全站仪。

在A点、P1点分别架设棱镜,均要求对中整平。

利用全站仪观测得到BA、BP1之间的水平夹角β1。

8、在A点架设全站仪。

在B点、P1点分别架设棱镜,均要求对中整平。

利用全站仪观测得到AP1、AB之间的水平夹角α1。

9、将A、B点坐标,α、β、α1、β1分别填入表格中,根据前方交会法原理和计算方法,进行内业计算,得到P和P1点坐标值,计算两点的坐标差值,得到P点的水平位移偏移量。

10
模拟第一次水平位移观测计算成果表
模拟第二次水平位移观测计算成果表
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