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导学案 (教师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导学案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导学案

篇目:荷塘月色【学习目标】1、通过查阅资料及使用工具书的方法,了解作者以及写作本文的一些背景知识,把握文章内容。

2、通过阅读和整体感知,把握本文的结构,进而把握文章的感情脉络。

3、通过品读语言的方法,感受情感美,领略画面美,赏析语言美,提高散文鉴赏能力。

【学习重难点】1.引导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交织”的感情。

2.体会文章的情感美,画面美,语言美,学习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学习方法】诵读感悟;教师讲授;学生自主探究;多媒体辅助;质疑法;合作探究【课时分配】两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并解题《文心雕龙》说:“人禀七情,应物而动。

物色三动,心亦摇焉。

”眼前的物象唤醒记忆中的表象,情感体验也一同苏醒,于是心物感应,情景相生,触景生情,缘情造景。

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散文是“集诸美于一身”的文学体裁,情景交融是散文写作的艺术魅力之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一篇拨动人心弦的脍炙人口的散文,那就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二、走近作者及写作背景1、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

祖籍浙江绍兴。

1923 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当时诗坛,1929年出版诗文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开始研究古典文学,并致力于散文创作。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他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

毛泽东曾热烈赞扬其“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高尚气节。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2、相关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朱自清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他不满现实,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只能努力使自己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却。

《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散文情与景的关系,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

2、培养诵读的能力,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读文本优美的语言。

摘录自己喜欢的词句或语段,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点评。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难点: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3课时预习案【导入新课】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周敦颐《爱莲说》)②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③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④晨鸣共北门,谈笑少时情。

背影秦淮绿,荷塘月色明。

高风凝铁骨,正气养德行。

清淡传香远,文章百代名(江泽民)【预习目标】【方法指导】1、借助语法知识和修辞知识理解句子的含义。

2、做记号、批注,寻语言揣摩点,把握角度,多做比较,反复推敲,深入揣摩。

预习课文时自己觉得有需要揣摩的地方,就标上记号,在课本空白的地方写上问题,一句话或几句话的心得,从一篇做起,坚持不懈,有备而学,就会在整体感知上有所提高。

字面上的意思要了解,深层的含义也别忘却去找寻,还要注意其感情色彩。

感情色彩不同的词语使用上的差异在哪里?在总体上把握,细心揣摩,会有的收获的。

3、勾画句,理清行文脉络。

当缀句成篇时,作者的思路就会贯穿其间,作者的意图和情感就会流露其间,这时,句子已不是完全独立的语言单位,而是与篇章构成不能分离的整体结构。

【预习自测】一、基础知识:积累字词,夯实基础1.给加点字注音蓊蓊()踱步()袅娜()霎时()弥望()倩影()琐屑()脉脉( )独处( ) 参差( ) 煤屑( ) 敛裾( )2.字词积累,解释下列词语:幽僻:幽深、僻静。

苏教版语文必修二第四专题《荷塘月色》导学案

苏教版语文必修二第四专题《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学习重点】1. 捕捉“情感语”,整体感知文章2.分析表现手法,鉴赏作品语言3.深入理解“咏物类”散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一、诵记名言警句——荷之美1.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

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

(晋·乐府)2.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王昌龄《采莲曲》)3.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粉绝世,馨香谁为传?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李白《古风》)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周敦颐《爱莲说》5.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

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二、了解文学常识(一)走进作者朱自清(1898-1948),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原名自华,字佩弦(如半圆之月的玉佩),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浙江省东海县,后随父定居扬州。

1916年中学毕业,考入北大预科班,为策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

1948年8月拒绝接受美国救济粮,因病逝于北京。

(二)了解背景《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

这一年中国发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两次反革命政变,白色恐怖笼罩全国。

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一方面对北洋军阀勾结国民党摧残革命的黑暗现实极端不满,但另一方面按他当时的思想境界以及个人生活上的原因他又不可能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去,他感到“还是暂时超然为好”“乐得暂时忘记,做些自己爱做的事业”。

三、夯实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⑴蓊郁⑵煤屑.⑶踱步⑷袅娜⑸惦记⑹弥望⑺霎时⑻点缀.⑼斑驳⑽梵婀⑾渺茫⑿闰月⒀敛裾.⒁鹢首⒂峭楞楞.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荷塘月色》导学案6免费范文

《荷塘月色》导学案6免费范文

《荷塘月色》导学案【教学目标】1.把握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2.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3.熟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段。

【教学重点、难点】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学习指导】课前充分预习,课堂主动探究,积极讨论,发表个人见解,课后练习,大量阅读散文。

【知识链接】1.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1927年7月正是朱自清思想极端苦闷的时期。

朱自清在同时期发表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2. 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功能却能出现互相转化、彼此沟通的现象叫“通感”,也叫“移觉”。

举几个例子来说明:诗人艾青曾写诗这样描绘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这也是通感。

又如:“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

”(郭风《叶笛》)这个句子笛声里有草的清香,花的芬芳,还有明亮的阳光,三种感觉相融会,那笛声该多么撩人情思。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花香,如歌声,若有若无、轻灵飘渺,用听觉来写嗅觉,想像奇妙,写出了荷香清淡缥缈、沁人心脾的美好情状。

【学习过程】一、预习文本,积累整合1、字音辨识酣()睡颤()动宛然()独处()脉脉()参差()袅娜()乘()凉点缀()羞涩()皱缬()踱()步煤屑()幽僻()斑驳()倩影()2、词语理解参差:袅娜:脉脉:皱缬:斑驳:倩影:二、文本解读探究1、抓住关键词语,理出作游踪。

2、课文第4小节写了哪些景色,构成了怎样的画面?作者怎样写的?3、课文第5小节写了什么景色?勾出本段中你喜欢的句子,并思考语言有什么特点。

《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第一课时)编写:王宏审核:高一语文备课组班级组别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

2、通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把握文章内容。

【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1.22—1948.8.12),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研究家。

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

笔名余捷、柏香、白水、知白等。

1898年11月22日生于江苏东海;因祖父、父亲长期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

幼年在私塾读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912年进中学学习,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翌年,升入本科哲学系,于1920年修完课程提前毕业。

他著名的诗集有《踪迹》,散文集有《背影》《你我》《荷塘月色》《匆匆》《绿》《春》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朱自清散文的特点........:感情真挚醇朴;对自然景物观察准确精当,对声音、色彩感觉敏锐;文笔精美婉丽,节奏跌宕有致,饱含诗意和生活情趣。

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赞扬他有骨气,“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北京物价飞涨,北大的教授们没法生活下去。

国民党就向人们发美军的救济粮。

可是,以朱自清先生为代表的一批教授们宁可饿死也不去领救济粮。

当时朱自清先生已经因为饥饿全身浮肿,很虚弱了,可是躺在床上还对家人说“不要去”。

于是,朱自清先生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预习展示】1、听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提示与建议:认真听录音(或范读),将不会读的字词或平时读错的字词读音标注在课文里面。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袅.娜()蓊蓊..()敛.()裾羞涩( ) 独处.()酣.( )眠弥.( )望颤.( )动霎.( )时参.( )差脉脉..玲.()..( ) 倩.( )影煤屑.( )踱.( )步梵婀【课堂探究】1. 本文的文眼是哪一句?2.从以上结构分析,可体会到全文写景是为抒情服务,而贯穿全文的是一条作者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环节一: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朱自清朱自清(1898—1948),原名,字,号。

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

中国现代、、。

1927年大革命失败,中国的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给朱自清带来极大的震撼,使其思想和创作发生很大转变。

他的作品不再限于日常生活的抒情小品,也有抨击现实丑恶的杂文。

主要作品有《背影》《春》《欧游杂记》。

2.人物轶事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朱自清是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1948年初,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6月,北平学生掀起了反对美国扶植日本军国主义的运动。

当时,朱自清身患重病,又无钱医治,但他毫不犹豫地在写着“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

的宣言上签了自己的名字。

8月初,朱自清病情加重,入院治疗无效,12日逝世。

那时他年仅50岁。

临终前,朱自清以微弱的声音谆谆叮嘱家人:“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国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合给的美国面粉!”3.了解写作背景《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四一二”政变之后的清华园,此时南方还在进行着血雨腥风的屠杀。

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发生分化。

仍然坚守文化批判阵地的知识分子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寂寞和凄凉,因而陷入苦闷彷徨之中。

这是处在“五四”和第一次大革命两个革命高潮之间的低谷中的时代的苦闷,是觉醒的一代人醒来之后面对无际的黑暗而深感理想失落、无路可走的苦闷。

怀着火一样热情的启蒙者碰到的却是冰一般冷酷的现实,觉醒的个性却无法找到让个性自由伸展的条件,怀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朱自清先生写下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

4.解题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月光。

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5.了解“散文”(一)散文的特点1.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是说散文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空的限制,表现手法也不拘一格,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

《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
学习目标:
通过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学习鉴赏抒情散文的结构脉络,并熟练掌握这个结构特征。

探究过程:作品结构分析
学生阅读课文,找出作者行踪变化和心理感受的语句。

1、提问:从作者行踪变化的角度,归纳每段内容。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第五段:
第六段:
第七、八、九段:
第十段:
2、结合文中描写心理的语句,说说作者的情绪随着景物的转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概括出作者的情感变化的过程。

3、梳理结构脉络
当堂检测:
从结构的角度分析下面这首诗。

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仅仅近黄昏。

从结构的角度,分析本诗的特点。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荷塘月色导学案教师版

荷塘月色导学案教师版

《荷塘月色》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理解散文情与景的关系,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

2、培养诵读的能力,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读文本优美的语言。

勾画自己喜欢的词句或语段,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点评。

【学习时间】两课时【知识链接】1、作家作品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

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

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

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同志曾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7月的北京清华园,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此时的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

作者这种矛盾的情绪,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情绪,而《荷塘月色》正是这种情绪的表现。

我们来了解这时期作者的思想,看看他的自我表白:“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

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那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塘月色》导学案(教师版)[三维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3.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4.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法,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意。

2.运用多媒体手段,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画面美。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教学重点]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直接抒情的语句的含义,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难点]1.通感手法的运用。

2.对本文语言技巧的鉴赏。

[教学时数]2 课时[教学过程及内容]一、导入课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铮铮铁骨,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他就是写出了《背影》、《绿》等著名作品的散文大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

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另一篇散文名作《荷塘月色》。

二、简介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入哲学系学习。

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

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1931—1932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著有《朱自清全集》,代表作品:长诗《毁灭》、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等。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

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

当时蒋介石叛变,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中国革命转入低潮,朱自清陷入了苦闷彷徨之中。

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方法”,认为“还是暂时超然为好”。

但他毕竟又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于这种“超然”。

这种矛盾心情,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很有代表性。

不少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既不甘心沉沦,又不敢投入革命斗争。

《荷塘月色》就是作者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四、检查课前预习1.正音煤屑(xiè)霎时(shà)弥望(mí)蓊蓊郁郁(wěnɡ) 羞涩(sè) 酣眠(hān)踱着(duó) 妖童媛女(yuán) 乍看(zhà)敛裾(jū) 梵婀玲(fàn) 鹢首徐回(yì)2.多音字荷(hé)荷花(hè)负荷处(chǔ)独处(chù)妙处曲(qū)曲折(qǔ)歌曲娜(nuó)袅娜(nà)娜拉颤(chàn)颤动(zhàn)颤栗挨(āi)挨着(ái)挨打脉(mò)脉脉(mài)血脉差(cī)参差(chā)差强人意五、初读课文1、整体感知课文提挈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用语要简明、准确)。

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候、地点和缘由。

(心境:“颇不宁静”)第2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第4段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第7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2、《荷塘月色》共8个自然段,这8个自然段可以划分成几个大部分?(一)1-3 夜赏缘起“心里颇不宁静”(二)4-6 漫步荷塘“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月色下的荷塘水墨荷叶图荷塘月色图荷塘上的月色光影素淡图荷塘四周月色蝉唱蛙鼓图(三)7-8 联想回到现实“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全文层次结构(游踪):想荷塘去荷塘赏荷塘离荷塘六、研读课文,1、研读全文找出表现作者内心思绪变化的句子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开篇)。

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渴求宁静)。

4、5、6段未直接写出作者的心情,但通过作者对荷塘、月色优美景色的描写,可以感受到作者暂时沉浸到了在优美景色中而忘记了烦恼,寻得了片刻的宁静。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片刻宁静得而复失,过渡极为自然)。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心境回到现实)。

2.讨论解决如下问题(1)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主要是由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全文就是围绕“颇不宁静”这一心情展开的,它就像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始终在全曲中回荡!此句称“文眼”。

(2)文章开头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这句话在文章的结构和思想内容的表达上有什么作用?从文章结构的角度来讲,这句话是组织文章材料的一条线索,这条线索相对于作者的游踪是一条暗线,它是从感情的角度串穿全文的。

从思想内容表达的角度来说,它具有以下作用①.为全文确定感情基调。

所谓的“不宁静”是说心中有愁闷,无法排解。

这自然就为全文笼罩了一层愁得色彩,但这种愁似乎无以言说,故而调子显得有些低沉。

②.造成一种悬念,引出下文。

疑问的产生自然会引起阅读的兴趣。

同时,它也是下文作者漫步荷塘边的小路,欣赏荷塘月色的起因。

③.与下文写环境的幽静形成对照,从中也可以看出作者借助环境之静来求得内心平静的愿望。

(3)怎样理解“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①在行文上,这是一个过渡句,提挈下文重笔写荷塘月色。

②这一句感情上起了变化,作者没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

他要追寻美来自慰,反映了不满现实而又幻想超脱现实的心态。

(4)作者在第4段中选取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物来描写? 归纳月下荷塘的总体特点,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来源:高考资源网]先总写荷塘,再写叶子、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

定点观察,由近及远,由上到下,先静态后动态。

体现了素淡,宁静的特点,寄寓了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

(5)关于通感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

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

通感就是移觉。

例:①她笑得很甜。

(视觉转为味觉)②人靓歌甜。

(听觉转为味觉)③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嗅觉转为听觉)④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视觉转为听觉)(6)第5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先写月光,再写月影,最后写光与影。

(7)作者选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月光,有什么好处?“泻”,照应“月光如流水一般”中的“流水”这个喻体,增强动感,表现了月辉照耀、一览无余的情景。

“浮”,水气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以“青雾”衬“月光”,表现了月光的朦胧、淡雅。

“洗”,“牛乳”的比喻承上文“泻”字而来,一个“洗”字表现了月光洁白柔和而又鲜艳欲滴。

“笼”,“梦”的比喻承上文“浮”字而来,一个“笼”字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的轻飘柔美的姿容,衬托了月光的朦胧、柔和。

(8)作者欣赏荷塘世界、想起六朝采莲情景、惦记江南风物,这三者有共同点吗?因为在外面的世界中没有自由,作者才躲到荷塘世界中寻求自由,但他不能总待在荷塘中,这只是逃避;正因为现实世界中缺少真情,他才想起六朝采莲时那充满情爱的光景,但人是要生活在现实中的,这也是逃避;正因为在北方的清华园中不得宁静,他才惦记起江南,寻找家园,但他要在北京生活啊,这也是逃避。

由此可知,原来荷塘、六朝、江南都是作者的精神避难所,它们都与现实生活拉开距离:江南在空间上拉开距离,六朝在时间上拉开距离,而夜深人静又幽僻、白天也少人走的荷塘,既在时间又在空间上与现实生活拉开距离。

(9)本文语言朴素典雅,准确生动,富有韵味。

作者是如何使语言表达得如此美的?①作者精心选用恰当的动词,使语言准确、贴切,创造出生动的意境。

②作者善于运用叠词,传神地描写事物特征,加强语气,舒展文气,增加音韵美,深化物态情貌。

③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形象生动,创造出引人入神的意境。

(10)本文是怎样借景抒情,达到情景交融的?文章表达的感情是“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

作者按游踪一路写景,一路抒情。

在“淡淡的月光”下,小路幽僻、寂静,树木阴森森的,此景暗合作者心中的“淡淡的哀愁”;写荷塘,作者依次写了田田的荷叶,像舞女的裙一样动人;白色的荷花,呈现出各种情态,像明珠像星星一样迷人;缕缕的荷香,像渺茫的歌声一样诱人。

写月色,则从正面、侧面来展现。

月光本如流水一样明亮,但因为薄雾而有了几分朦胧,这是从正面写。

以灌木丛的黑影和杨柳的倩影来衬托月色。

这一切构成一幅宁静清幽的美景。

这自然美景,使作者产生一种淡淡的喜悦。

而蛙叫蝉鸣又使作者产生一种“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愁思。

作者缘情写景,以景衬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目的。

七、主题探讨1、不满现实,向往光明。

这篇散文以“我”夜游荷塘的行踪为线索,从“带上门出去”写起,到“推门进去”收尾。

在夜游荷塘的过程中,作者时而缓步前行,时而停立凝想,一路上把荷塘周围环境、荷塘、荷叶和荷花、月光以及远远近近的树木、山色,陆续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仿佛跟着他一路去观赏、领略“这无边的荷香月色”。

这篇散文委婉细腻地描写了荷塘月色的恬静朦胧,抒发了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光明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里彷徨苦闷的心情。

——李国平《<荷塘月色>讲解》2、苦闷彷徨与寂寞朱自清在这篇散文中,一方面表现诗人在形势剧变与政治重压下的苦闷、彷徨和寂寞的情绪,另一个主要的方面,又抒写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不肯与之妥协的态度,以及对于未来美好前景的幻想与追求。

因此月下“荷塘”,映照着诗人心灵种种复杂情感的光影,使我们依稀看到诗人在痛苦中无力挣扎、在幻灭中茫然追求的形象。

——吴周文《谈<荷>》3、内心矛盾与冲突朱自清这类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就不能不陷入不知“那里走”的“惶惶然”中——朱自清的“不平静”实源于此。

……他们试图“躲到学术研究中”,既是“避难”,又在与“政治”保持距离中维护知识分子的相对独立。

在某种意义上,“荷塘月色”(宁静的大自然)的“梦”也正是朱自清们的精神避难所。

既神往于个人的自由世界,又为此感到不安与自谴,这内在矛盾构成了朱自清内心“不平静”的另一个侧面;在《荷塘月色》里就外化为“荷塘月色”与“江南采莲图”两幅画图,在“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相互颠覆中,写尽了这一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内心矛盾与冲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