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朱自清)导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1课《荷塘月色》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1课《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学案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学案重点】1、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领略荷塘月色的美。

2、引导学生感受荷塘月色的意境美。

【学案难点】理解通感、化抽象为具体等表现手法。

【学案方法】1、诵读法2、教师点拨法3、比较阅读法4、自主合作探究法【学案时数】2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学案步骤】【学习目标】1.理清全文结构,了解直接抒情语句的内涵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2.学习文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比喻新鲜贴切的表达效果和移觉(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从而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3.欣赏文章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一、导入(一)同学们,看到屏幕上的这些荷花的图片,大家想到的名句有哪些?“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是她清新可爱的一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她妩媚多姿的一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她高洁脱俗的一面。

荷,她有淡雅恬静的脸庞,亭亭玉立的身姿,碧绿优雅的罗裙,淡淡醉人的清香。

池塘中,她独自宁静;夜幕下,她细细聆听。

晕染一池灵秀,撩起万般情思。

古诗词中对荷花描写的诗句还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王昌龄《采莲曲二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北宋诗人周敦颐的《爱莲说》,而在现当代能将荷塘的美写到极致的恐怕非朱自清先生莫属了。

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一、文章背景《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散文代表作。

这篇文章写于1927年,当时中国正经历着战乱和政治动荡,朱自清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对国家的命运深感忧虑。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描绘一个宁静的夏夜,漫步于清华园荷塘的情景,表达了他内心的彷徨和追求自由的心境。

二、重点字词1. 倩影:美丽的身影、倩丽的身影。

2. 袅娜:形容女子身材苗条,动作轻盈。

3. 弥望:满眼。

弥,满。

4. 斑驳:形容色彩交错,不整齐的样子。

5. 宛然:仿佛,好像。

6. 倩倩:美丽的样子。

7. 摇曳:摇荡,晃动。

8. 恬静:安静,平静。

9. 吠叫:狗叫。

10. 尘世:人世间,现实世界。

11. 幽雅:幽静雅致。

12. 参差:形容不整齐的样子。

13. 幅员辽阔:领土面积广大。

幅员,领土的面积或范围。

14. 安宁:安静、平静。

三、段落结构本文共有五段。

第一段:描绘荷塘周围的景色,包括墙、树、青石板路和水的描写,以及暗示作者的漫步之行。

第二段:着重描写荷塘的美丽景象,包括荷叶、荷花、荷蕊等的描绘,烘托出荷塘的神韵。

第三段:写作者在荷塘的漫步,通过对他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等感官描写,让读者感受到荷塘月色的美妙和作者的心境。

第四段:写作者在荷塘边小亭的休憩,表现出他暂时从尘世纷扰中解脱出来的片刻宁静,并强调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

第五段:总结全文,以荷花的品格和精神象征结束全文,表达了作者对荷花和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四、主题思想《荷塘月色》的主题思想是表达作者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以及对自由、美好、理想世界的向往和追求。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漫步清华园荷塘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现实世界的矛盾心理。

他赞美荷花的高洁品格,把荷花视为理想世界的象征,希望像荷花一样保持清白,超脱于污浊的现实世界。

同时,文章也体现了作者对祖国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担忧。

五、艺术手法1. 描写手法:文章运用了生动的描写手法,通过对清华园荷塘周围景色和荷花的具体描绘,使读者感受到了自然美景的神韵和作者宁静淡泊的心境。

《荷塘月色》导学案(2021最新汇编)

《荷塘月色》导学案(2021最新汇编)

《荷塘月色》导学案《荷塘月色》导学案(1)高一语文制作:王志军共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1. 正确拼读生字词;了解作品、作者、写作背景;2. 深情地诵读课文;3. 掌握本文景物、心情写作的脉络;学习写法;二、预习抽查抽几生板写、回答。

? 1.拼写字词。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蓊蓊郁郁?()袅娜?()踱步()霎时?()弥( )望?斑驳()渺茫?()点缀()脉()梵婀玲?()2. 理解运用:蓊蓊郁郁弥望田田袅娜脉脉斑驳缕缕清香凝碧朗照三、介绍作者、作品、写作背景、散文(见基础梳理)抽学生回答。

1.作者、作品: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

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

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

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他,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

毛泽东曾热烈赞扬其“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高尚气节。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2.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

他只是一个民主型的战士,虽不满现实,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只能努力使自己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却。

作者这种矛盾的情绪,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情绪。

但作者还是惟妙惟肖地“言传”了出来。

《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第一课时)编写:王宏审核:高一语文备课组班级组别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

2、通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把握文章内容。

【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1.22—1948.8.12),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研究家。

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

笔名余捷、柏香、白水、知白等。

1898年11月22日生于江苏东海;因祖父、父亲长期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

幼年在私塾读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912年进中学学习,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翌年,升入本科哲学系,于1920年修完课程提前毕业。

他著名的诗集有《踪迹》,散文集有《背影》《你我》《荷塘月色》《匆匆》《绿》《春》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朱自清散文的特点........:感情真挚醇朴;对自然景物观察准确精当,对声音、色彩感觉敏锐;文笔精美婉丽,节奏跌宕有致,饱含诗意和生活情趣。

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赞扬他有骨气,“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北京物价飞涨,北大的教授们没法生活下去。

国民党就向人们发美军的救济粮。

可是,以朱自清先生为代表的一批教授们宁可饿死也不去领救济粮。

当时朱自清先生已经因为饥饿全身浮肿,很虚弱了,可是躺在床上还对家人说“不要去”。

于是,朱自清先生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预习展示】1、听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提示与建议:认真听录音(或范读),将不会读的字词或平时读错的字词读音标注在课文里面。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袅.娜()蓊蓊..()敛.()裾羞涩( ) 独处.()酣.( )眠弥.( )望颤.( )动霎.( )时参.( )差脉脉..玲.()..( ) 倩.( )影煤屑.( )踱.( )步梵婀【课堂探究】1. 本文的文眼是哪一句?2.从以上结构分析,可体会到全文写景是为抒情服务,而贯穿全文的是一条作者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整理版]《荷塘月色》导入案例

[整理版]《荷塘月色》导入案例

《荷塘月色》的导入(案例20例)案例一:“我们以前有没有学到过有关写夜色的文章,或赞美或抒情的?”学生背出已学过的李白、杜甫等诗人描绘夜色的著名诗句。

“那么这些是不是给我们许多美好的想象,好似一幅优美的夜色图展现在眼前?但是这些都是绝句,容量有限,往往是选取一个景物或两三个景物来描写夜色的,今天学的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写的景物可多了,有水,有草,有树,有荷叶,有月光,有小径等等,他把描写荷塘和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

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突出了优雅、朦胧、幽静之美。

那么是怎样描绘的呢?我们平时有没有注意到,好,我们细读课文,加以领略。

”案例二:“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这是我们在初中时学过的《爱莲说》,作者是?周敦颐。

莲就是荷花。

周敦颐笔下的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跟荷花有关文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看看朱自清笔下的荷花、荷塘又是如何的。

案例三:朱自清的作品我们读过哪些呢?《春》、《背影》。

大家能不能谈谈自己的体会,他的文章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地方打动你?文章的语言朴实、清新、淡雅,充满诗意,感情真挚、动人。

我们来看看他的《荷塘月色》是不是也是这样的。

案例四:“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多年以后,我们依然能记起《春》的美丽;“父亲穿着青布棉袍,黑布马褂,蹒跚地爬过月台”为我买橘子,多年以后,我们依然会看到那伟大的背影,那浓浓的父子深情。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朱自清先生的另一篇散文佳作《荷塘月色》。

案例五:荷塘月色(板书)是朱自清的早期散文作品之一。

荷塘,是指作者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表明作者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朱自清《荷塘月色》导学案附答案

朱自清《荷塘月色》导学案附答案

朱自清《荷塘月色》导学案(附答案)【《荷塘月色》导学案】【预习导学】【预习指要】1.把握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2.揣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3.认识“通感”的修辞手法,体会“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知识链接】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同时开始研究古典。

1928年出版散文集《》,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1927年7月正是朱自清思想极端苦闷的时期。

朱自清在同时期发表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文中表现作者想摆脱这一苦闷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关于“通感”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功能却能出现互相转化、彼此沟通的现象叫“通感”,也叫“移觉”。

如:“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

”(郭风《叶笛》)这个笛声里有草的清香,花的芬芳,还有明亮的阳光,三种感觉相融会,那笛声该多么撩人情思。

【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酣( )睡 ( )动宛( )然独处( )脉脉( ) 参差( ) 袅娜( ) 乘( )凉点缀( ) 羞涩( ) 敛( ) 踱( )步煤屑( ) 幽僻( ) 斑驳( ) 倩影( )2、理解参差:袅娜:脉脉:弥望:斑驳:倩影:3、阅读文段,然后做题第四自然段:月下荷塘。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导学案《荷塘月色》 导学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导学案《荷塘月色》 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学习目标】1.品味朴素典雅、准确生动、充满诗意的语言;2.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准确理解文中所反映的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3.陶冶情操,培养初步的审美能力。

【学习重难点】1.学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2.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的复杂思想感情;3. 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学习方法】通过听朗读、学生默读,让学生读文入境。

通过反复学生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

【学时安排】2学时【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朱自清,字佩弦,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他,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毛泽东曾热烈赞扬其“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高尚气节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2.时代背景本文写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他只是一个民主型的战士,虽不满现实,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只能努力使自己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却作者这种矛盾的情绪,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情绪但作者还是惟妙惟肖地“言传”了出来靠什么言传呢?靠写景,传朦胧的淡淡的哀愁与喜悦之情,使我们沉浸在一种苍茫、淡雅、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朦胧美之中【自主学习】1.给下列词语注音。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精选9篇)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精选9篇)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精选9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篇1教学目标揣摩优美的艺术语言,赏析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理清作品的事物线索和感情线索,析文中之情,赏文中之景,披文以入情;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摹绘比喻、比拟、通感的修辞效果,同时寻踪文中的美点教学重点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了解作者对现实不满,寻求精神解脱和自由而又无法解脱的苦闷心情;通过品鉴景物的色调和情味,体会作者的喜悦和哀愁。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没进入这篇课文的学习之前,先让我们一起联想一下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荷花娇艳的盛开着,面对此等美景,我国宋代的著名诗人杨万里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而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描写同一事物却反差如此之大,这正印证了王国维先生的那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是为了抒情,抒什么样的情?抒的是作者自己的主观感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今天我们就让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去看一看他给我们留下的这一篇优美的散文《荷塘月色》,看一看他给我们描写了怎样的月色下的荷塘美景,抒发了怎样的独特情怀!二、简介作者和《荷塘月色》:1、首先给大家介绍的是本文的作者朱自清,提问:同学们对朱自清了解多少?以前我们学过他哪些文章?(要求学生各抒己见)明确: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对于他,大家应当记得他的四个令人羡慕的闪光点:(1)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2)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3)毛泽东曾高度的赞扬朱自清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4)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独树一帜,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这源于他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对世情精细的观察和体验及朴实、忠厚、平淡、刚正的性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②第一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朱自清)
设计:审核:执教:使用时间:
【目标择定】
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3.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4.体会文中作者表达的情感。

【择定理由】
本文作为朱自清先生经典散文,语言清新,多用修辞,善于景物描写,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但思想感情难于琢磨,颇具“朱氏散文”之风,学习的重心放在对语言的品读上,通过品味朱自清独特的散文语言,训练学生的用词、修辞等语言表达能力,故设目标2、3,抓住本文情景交融这一特点,体会本文之情,故设目标1、4。

第一部分【探究一径】
【主问题】《荷塘月色》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应怎样理解作者的这种感情?
1.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
2.文章第四段和第五段所写景物有何不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阅读第6段,分析“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句话的作用。

4.作者欣赏荷塘世界,又在7——9段中想起六朝采莲情景、惦记江南风物,这三者有共同点吗?
【再问再新】
【助学资料】
1.“通感”的有关知识——baike.baidu./view/271929.htm
2.“叠词”的有关知识——baike.baidu./view/873119.htm
第二部分必修②第一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对应检测
一、语言积累及应用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幽僻诅咒没精打彩历尽沧桑
B.弥望斑驳专心至志小心翼翼
C.寂莫缥缈蓊蓊郁郁游目骋怀
D.嬉游坐落豁然开朗迥然不同
2.从下面的句子中找出一句在修辞特点上和“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一句相同的句子。

()
A.树逢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B.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C.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一道凝碧的波痕。

D.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3.为下面的句子排顺序,正确的一组是()
①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②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③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④树逢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⑤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柳最多。

A.⑤③②①④
B.①④③②⑤
C.①④②③
⑤ D.⑤②③①④
4. 指出下列比喻句的相似点。

(1)月光如流水一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叶子和花,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下面的对联拟写下联。

(1)上联:月色映荷塘诗情一片下
联:
(2)上联:清清幽幽,荷塘边上斯人独处下
联:
二、课文探究检测
阅读课文,回答6~10题
6.对《西洲曲》一诗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A.此诗是北朝乐府中的名篇。

B.诗中采用了夸、顶真、比喻、借代多种修辞方法。

C.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为的是描写莲花高过人头,莲子清如水的特点。

D.此诗的写作特点是寓情于景,描写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情思缠绵宛转,音节和谐流畅。

7.阅读课文,从下列两个方面说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的作用。

(1)从结构上看,这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2)从贯穿全文的感情看,这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8.“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忽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绪?
9.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是否多余?
10.本文描写的景物色调有什么特点?你从景物描写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写作时间推断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的原因。

必修②第一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参考答案【探究一径】
1.主要是由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全文就是围绕“颇不宁静”这一心情展开的。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本文的“文眼”。

2.第四段主要写月下的荷塘,先总写荷塘,再写叶子、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第五段写荷塘上的月色,先写月光,再写月影,最后写光与影。

作者通过幽美、宁静的景物描写,寄寓了淡淡的喜悦之情。

3.一方面通过蝉声和蛙声的反衬,写出月色的幽静;另一方面,“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又表现出作者淡淡的哀愁。

4.因为在外面的世界中没有自由,作者才躲到荷塘世界中寻求自由,但他不能总待在荷塘中,这只是逃避;正因为现实世界中缺少真情,他才想起六朝采莲时那充满情爱的光景,但人是要生活在现实中的,这也是逃避;正因为在北方的清华园中不得宁静,他才惦记起江南,寻找家园,但他要在生活啊,这也是逃避。

由此可知,原来荷塘、六朝、江南都是作者的精神避难所,它们都与现实生活拉开距离:江南在空间上拉开距离,六朝在时间上拉开距离,而夜深人静又幽僻、白天也少人走的荷塘,既在时间又在空间上与现实生活拉开距离。

【对应检测】
1.D(A 没精打采 B 专心致志 C 寂寞)
2.D(通感)
3.A
4. (1)月光的流泻与流水的流泻相似。

(2)叶子与花在薄雾中朦朦胧胧的状态同梦境中朦朦胧胧的状态相似。

5.(1)衬白云画意无穷;(2)隐隐约约,密林深处月色无边
6.D(A.南朝乐府;B.无借代;C.本诗通过谐音双关,曲折表达情意)
7.(1)从结构上看,“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起了总领全文的作用。

(2)贯穿全文的感情是难以摆脱的“不宁静”,是笼罩在作者心头的哀愁。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奠定了全文感情的基调。

8.“忽然”写出作者不甘心境又归于“不平静”,因此极力由眼前联想欢快的、愉悦的场景,从“忽然”中,不难体察出作者是在努力摆脱烦乱和哀愁。

9.不多余。

从结构上,有照应文章开头的作用;从容上,表现了“依然如旧”的场景:作者“不宁静”也“依然如旧”。

10.朦胧的美,静谧的美。

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1927年7月,当时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叛变而失败,全国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

作为一个有正义感的
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面对反动派的暴行,心充满了苦闷哀愁和不满,他渴求平和自由的生活,而现实中又只能寻得短暂的宁静和自由,因此他的笔下的荷塘才是这番模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