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合集下载

红楼梦的主题

红楼梦的主题

红楼梦的主题《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

这部小说以中国封建社会为背景,描绘了贵族家庭的兴衰荣辱,以及人性的种种表现。

在这部作品中,曹雪芹通过对人物和情节的刻画,深刻地探讨了一系列主题,其中最为重要的主题包括命运与自由、尊严与虚荣、爱与权、生命的意义等。

命运与自由是《红楼梦》中贯穿始终的一个主题。

小说中许多人物的命运似乎早已注定,他们被身世所限,被规矩所束缚,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贾宝玉作为贵族子弟,虽然生活优越,但在感情和人生选择上却受到家庭压力的影响。

相比之下,林黛玉更显得自由奔放,她追求真爱,不受传统礼教的约束。

作者通过这些人物的命运设计,探讨了个人选择与命运的关系。

另一个重要的主题是尊严与虚荣。

在贵族社会中,人们追求的往往是面子和地位,虚荣心驱使着他们表现出各种虚伪和伪善。

贾宝玉身处一个由权谋和勾心斗角构成的家族内部,追求的是完整的真爱和真实的友谊,而不是虚荣和权力。

林黛玉则更加看重人的本真和高尚,她对虚伪和庸俗的生活态度鄙视,坚持自己的尊严和原则。

爱与权也是《红楼梦》的重要主题之一。

小说中的爱情纠葛错综复杂,表现出爱与权的博弈。

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感情纠葛既有爱情的甜蜜,也暗含权力的斗争。

权力和地位成为这些人物爱情命运的重要因素,人性的复杂也在这种爱与权的关系中得到展现。

最后一个主题是生命的意义。

《红楼梦》通过描写一系列生离死别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常。

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贾母、王夫人的生老病死都提示了生活的无常。

在这个流转不息的世界中,人们不断寻求着生命的意义,追问着生与死、人生真谛。

总的来说,曹雪芹的《红楼梦》通过对命运与自由、尊严与虚荣、爱与权、生命的意义等主题的深刻挖掘,呈现出了一个庞大而精致的中国传统文学杰作,不仅在情节和人物上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文学形象,更蕴含着深刻的人性思考。

红楼梦的中心思想跟内容概要

红楼梦的中心思想跟内容概要

红楼梦的中心思想跟内容概要《红楼梦》总的主题思想是反封建主义,在这个总主题下,作者通过贾宝玉、林黛玉两个典型人物,对当时现存正统的封建社会秩序都表示反对,因而这两个典型就成为封建社会的叛逆形象。

红楼梦的中心思想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学的巅峰之作,其深刻的思想性和悲剧性,一直被人广泛讨论,很多人都在所这部小说的思想是非常深刻的。

在这个总主题下,作者通过贾宝玉、林黛玉两个典型人物,对当时现存正统的封建社会秩序都表示反对,因而这两个典型就成为封建社会的叛逆形象。

尤其是说道这部小说的悲剧性时,很多人都大力赞扬,说曹雪芹是中国少有的,有悲剧精神的作家,而中国绝大部分文学作品都是不喜欢悲剧结尾的。

因此,很多人都认为红楼梦的主题思想就是空,从一开始大荒山无稽崖的那一块顽石开始,就告诉读者,一切都是空的。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红楼梦所演义的一切,最后全部变成了一场梦,这一切的繁华就如同过眼云云,什么都没剩下。

最后还是一场空,这个其实不难理解,红楼梦本质上有着二元主题,既证情,又证空,也许最终的确是空幻一场,但只要其中有过美好,有过值得我们珍惜的东西,我们依然是满足的,是需要努力去珍惜的。

这本书主题有两个,并没有哪个更高,有情与空,本来就是并行在这个世界的,春天百花盛开,美得让人沉醉。

红楼梦内容梗概《红楼梦》是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故事情节由主次两条矛盾线索构成的。

一条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为中心,贯穿全书的全线。

它以贾、林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同封建制度、封建礼教之间的矛盾为线索,以贾、林最后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彻底背叛和爱情的悲剧结局而告终。

这条主线揭示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罪恶;也歌颂了青年男女对封建制度的礼教的叛逆精神。

《红楼梦》的另一条线索赔是以宁、荣二府及其社会关系为中心,由一些彼此独立而又互相关联的情节组成的副线。

它以封建的阶级压迫,等级制度以及封建遗族寄生腐朽,荒淫糜烂的生活所造成的封建制度自身的矛盾为线索,它以贾府及其亲族的所造成的封建制度自身的矛盾为线索,它以贾府及其亲族的一一衰败为结局,不仅构成主线的社会背景,并与主线殊途同归,提示和鞭笞了封建制度的罪恶。

浅析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浅析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浅析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红楼梦》是一部精彩的中国古典小说,作为中国文学的瑰宝,它经历了两百多年的沧桑,仍被广泛地阅读和研究。

本文将浅析《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探究其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一、观念与传统
《红楼梦》描绘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的兴衰历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各种矛盾和危机,也塑造了众多形象生动的人物,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观念和价值观。

它既批判传统观念的束缚,也表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承袭和继承。

二、人生哲学与情感.
《红楼梦》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家族兴衰、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的爱情悲剧,深刻表达了人生无常和有情人的遭遇,揭示了人生的苦短与无常。

此外,《红楼梦》为我们呈现出一个珠玉满堂的世界,代表了一种独特的美学价值,并给我们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趣味和感性追求。

三、文化价值与现实意义.
《红楼梦》表达了许多文化价值观,一方面让我们感受到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魅力,另一方面,它还是我们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一扇窗口,同时也为我们展现了当今世界之所以需要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深刻原因。

此外,它也为我们展示了文学艺术的无限魅力与美感所在。

综上所述,《红楼梦》是一部充满着中国传统文化智慧的小说。

它不仅表达了文化价值观,传递感性趣味,也反映出封建社会的现实与权力斗争。

我们对《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深度解读和理解有助于我们积极探索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文化,同时也有助于我们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从而使更多的人认识和关注中国古典文学,珍爱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和美好传统。

红楼梦中心思想

红楼梦中心思想

1《红楼梦》的主旨思想大概是:,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历史背景,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以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及大观园中点滴琐事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贾、王、薛、史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

从四大家族由盛到衰的过程来批判和鞭策封建社会,以悲剧的爱情故事来对封建等级观念进行批判。

展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

并以其曲折隐晦的表现手法,凄凉深切的情感格调,强烈高远的思想底蕴,在我国古代民俗,封建制度,社会图景,建筑金石等各领域皆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达到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

2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围绕事关贾府家事利益的贾宝玉人生道路而展开的一场封建道路与叛逆者之间的激烈斗争为情节主线,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对叛逆者的悲剧为主要内容,通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没落过程的生动描述,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种种黑暗和腐朽,进一步指出了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运终权尽"的末世,并走向覆灭的历史趋势.《红楼梦》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地,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全书规模宏伟,结构严谨,人物生动,语言优美,此外还有一些明显的艺术特点,值得后人品味,鉴赏.小说作者充分运用了我国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展示了一部社会人生悲剧.如贾宝玉,林黛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晴雯补裘,宝琴立雪,黛玉焚稿等等,还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如林黛玉飘然的身影,诗化的眉眼,智慧的神情,深意的微笑,动人的低泣,脱俗的情趣,潇洒的文采……这一切,都是作者凭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艺术素养培育出来的,从而使她在十二钗的群芳中始终荡漾着充满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飘散着东方文化的芬芳.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真实地再现了人物的复杂性,使我们读来犹如作品中的人物同生活中的人物一样真实可信,《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帐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平凡",令人徒加评论.不仅贾宝玉,林黛玉这对寄托了作者人格美,精神美,理想美的主人公是如此,甚至连王熙凤这样恶名昭著的人物,也没有将她写得"全是坏",而是在"可恶"之中交织着某些"可爱",从而表现出种种矛盾复杂的实际情形,形成性格"迷人的真实"。

红楼梦思想主旨总结

红楼梦思想主旨总结

红楼梦思想主旨总结《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通过对贾府荣府和叶府三个大家族的兴衰史进行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弊端,以及个人命运的无奈和遭遇,提出了对现实的思考和反思。

本文将从人性、爱情、财富、权力和命运等方面,总结《红楼梦》的思想主旨。

首先,人性是《红楼梦》的核心主题之一。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多样,有善良正直的宝玉、林黛玉等,也有奸诈狡诈的薛蟠、贾赦等。

通过对人性的揭示,《红楼梦》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小说中的人物不断面对各种困境和选择,他们的行为和命运都受到了自己的人性和道德观念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人也是如此,人性的众多面向在面对各种诱惑和压力时体现得淋漓尽致。

其次,爱情是《红楼梦》的又一重要主题。

小说中表现出了各式各样的爱情,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宝玉对黛玉的深情厚意。

然而,随着故事的发展,他们的爱情却被无奈的现实所打击。

《红楼梦》通过描写这段爱情,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爱情无奈的思考。

第三,财富和权力也是《红楼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说中贾府的家族兴衰和财富纷争成为故事的主要线索之一。

小说中所展现的权力斗争、虚荣心和金钱的滋生与腐化,既是作者对封建社会贾府家族的弊端和矛盾的揭示,也折射出现实世界中贪婪和欲望的扩张。

此外,命运也是《红楼梦》的重要主题之一。

小说中的人物经历了各种命运的坎坷和曲折,有的命运多舛,有的命运辉煌。

贾宝玉的命运尤为典型,他天生贵族,但却无法逃离家族的衰落和个人的悲剧。

小说通过对命运的描写,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社会不公和命运无常的思考。

《红楼梦》是一部深刻描绘封建社会矛盾和人性弊端的小说,通过对人性、爱情、财富、权力和命运等方面的描写,表达了对现实的思考和反思。

小说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一座瑰宝,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红楼梦》思想的主旨超越了个人和特定历史时期,具有普遍的价值和意义。

《红楼梦》的主旨思想

《红楼梦》的主旨思想

《红楼梦》的主旨思想(对封建社会的批判)《红楼梦》是一部以贵族家庭为主要题材的小说。

书中的荣、宁二府,是十八世纪“康雍乾盛世”时期贵族世家的艺术典型。

荣、宁二府和与之“连络有亲”的史、王、薛家,以及有“世交之谊”的王爷、“在都在外”的“世交亲友”,千丝万缕联系着的地方官、京官、都察院、朝廷以及皇宫。

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又有“水旱不收,鼠盗蜂起”、“民不安生”、“家业萧条”、卖儿卖女、世代为奴为仆的。

这贫富悬殊的阶级阶层,构成了所谓“盛世”社会的真实图景。

书中贾雨村说:“今当运隆祚永之朝,太平无为之世,清明灵秀之气所秉者,上至朝廷,下及草野,比比皆是。

”而书中的实际描写,却是充满奸佞邪恶,潜伏着严重的危机。

上至朝廷,下及草野,“比比皆是”“残忍乖僻之邪气”。

冠冕堂皇的都察院,总揽一方军政事务的节度使,各省州县的地方官,无不与贵族豪强、地主恶绅朋比为奸,欺压良善。

应天府的门子说:“如今凡作地方官者,皆有一个私单,上面写的是本省最有权有势、极富极贵的大乡绅名姓”,以作为托庇倚仗之势力,号称“护官符”,而且“各省皆然”。

官场上跌了跤的贾雨村,因为攀上荣国府的关系,得以官复旧职;又因在应天府任上“徇情枉法”,庇护四大家族之一的薛家,此后便官运享通,“由王子腾累上保本”,进京“后补京缺”。

贾雨村做京官时,常出入贾府拉拢关系,为满足贾赦对几把古扇子的贪求,竟至于诬陷持有古扇的石呆子拖欠官银。

小说不止一次地写到太监们外出敲诈勒索,或勾结大臣卖官鬻爵,以中饱私囊。

贾府大办秦可卿丧事时,恰巧三百员龙禁尉(皇帝侍卫)短了两员,内监将此“美缺”一个卖给襄阳侯家,一千五百两银子;一个卖给贸蓉,因是“老相与”,一千二百两银子。

贾蓉父子还千恩万谢,感激不尽。

小说第六十六回曾写到,在“平安州界.遇见伙强盗”。

“平安州”偏有“强盗”,可见并不“平安”。

这不仅是对“平安”的一笔讽刺,对于“康乾盛世”也有象征意味。

荣、宁二府的老祖宗荣国公、宁国公,是“功名贯天”的开国勋臣。

《红楼梦》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红楼梦》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红楼梦》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红楼梦》的中心思想一言以蔽之:身处封建社会的曹雪芹深刻而坚定地预示了主宰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必然灭亡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是铁定的历史规律!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盛衰落为背景,以贾府的衣食住行、家庭琐琐、闺阁闲情、红白喜事为经典场景,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

展示了“金陵十二钗”及其它相关人物的人性美和悲剧美,歌颂了追求光明、崇尚自由的叛逆人物,揭示了当时社会中宫廷及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

无情地批判了封建的科举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等级制度的罪恶。

体无完肤地暴露了“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及社会道德观念的凶残吃人本质。

以无可辩驳的事实,预见了封建社会必然走向灭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规律。

红楼梦主题的研究论述

红楼梦主题的研究论述

红楼梦主题的研究论述《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它被誉为中国文学的巅峰之作。

这部小说凝聚了作者曹雪芹多年的思考和创作,呈现出瑰丽、绚丽、丰富、深奥的艺术形态。

本文从《红楼梦》的主题入手,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讨论。

一、“沉醉于情”是《红楼梦》的主题《红楼梦》的主题是它传达的核心意义。

研究这部小说的主题,我们不禁会想到它的标题——“红楼”。

红色象征着热烈、浪漫、欢乐、快乐,而楼则代表着一种高贵、壮丽、气派,两者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股浓郁、丰富、生动的情感。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红楼梦》的主题就是“沉醉于情”。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构建一个复杂精致的亲友团体,把人物个性、性格、行为、风格等多个方面集中到一个总体中,从而传达出一种丰富鲜活、无所不包的感情。

这些感情的种类和分量,让读者不得不感叹作者对情深境深的掌控力。

作者内心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他从一个对世事观察清醒、冷静、理性的观察者,变成了一个受感情驱使、沉浸于情感境界中的观众。

他的情感通过用巧妙的笔法、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精湛的语言技巧等多种手法,传达到读者心底,引起强烈的共鸣。

二、《红楼梦》的情感描写《红楼梦》通过对人物的情感描写,呈现出了丰富的情感境界和深刻的人性针砭。

其中最为出彩的是对爱情的描写。

小说中的爱情具有多种形式和不同的表现,比如通过描述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表现出一种纯洁、高尚、深刻、执着的爱;而通过秦钟、袭人的爱情描写,则表达了一种细腻、温馨、甜美、感人的爱情;还有宝钗和探春之间的友谊,展示了一种淡薄、开明、豁达的情感。

这些情感反映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轨迹,同时也勾勒出了一个生动丰富的人生图景。

三、《红楼梦》的意义《红楼梦》从艺术的角度来看,是一个文化积淀丰富、构思精妙、语言华丽飘逸、形象鲜明生动的艺术巨著。

而从人类文化的角度来看,更为重要的是它表现了人性的多面性、思想的多样性和社会的变迁性,体现出中国古代文化的特有风貌和历史发展的场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少读《红楼梦》,脑海里总是回荡着专家、学者对《红楼梦》主题思想的定义:《红》是一部具有鲜明政治倾向的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中心,而宝、黛爱情是建立在共同反对封建主义人生道路的基础上,带有更其鲜明的叛逆性质,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和丑恶……
随着阅历的增加,经过反复阅读之后,总觉得《红楼梦》的主题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可能有不少红学研究者要站出来指责,我却管不了那么多,《红楼梦》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学术空间,不应该是那几个人说了算才对。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嘛。

当然,《红楼梦》有多个层面:政治的、历史的、社会的、文学的、哲学的、道德的……我就其中一点来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当日所有之女子……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亦可使闺阁昭传……”这个“闺阁昭传”很重要呀!这就说明该书的主题是为众女子鸣冤叫屈的。

书中的众女子“无一不冤”,可以说各有各的冤屈!
就拿全书第一个出场的女子——甄英莲来说吧,她是甄士隐的独生女,“生得粉妆玉琢,乖觉可喜”,父母爱如掌上明珠,但被人贩子拐走卖与他人作奴作妾,最后惨死,“平生遭际实堪伤”,甄英莲真的是“真应怜”,命运最为悲惨。

大家说冤不冤?
林黛玉、薛宝钗空有“停机德”和“咏絮才”,最终的结局是那么的冷落与凄苦……难道她们不冤?
元春的判词是:“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深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元春“辨”了二十年,以没辨明“是”与“非”,虽贵为妃子,却死于非命,这就是元春大小姐的悲剧,真死得冤!
“金闺花柳质”的迎春,却嫁了忘恩负义的凶恶丈夫孙绍祖,一年就被折磨而死,冤否?
“才自精明志自高”的探春,却因“庶出”而遭歧视,后远嫁海隅,“清明啼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只能在梦中见到亲人。

探春犹如断线的风筝,一去不返,冤!
惜春似无冤,而却迫于家势,缁衣出世。

“绣户侯门”之女,据脂批得知,惜春为尼后过着“缁衣乞食”的生活,亦是一冤!
凤姐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拿了公众的“月例”钱去放贷生息,勤俭持家,独支大厦,做到“生前心已碎”。

但“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她毕竟无力挽回败局,因犯过而被休,最终“诸罪所归”,成为众矢之的。

“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半世苦心!这“报应”公平吗?凤姐不冤吗?
湘云虽“英豪阔大量”,但“襁褓之中,父母叹双亡”。

从小失去父母,“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人生之大不幸矣!虽“厮配得才貌仙郎”,但好景不长,只落得“云散高唐,水涸湘江”。

巧姐流落于烟花巷;“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的妙玉,为世人“愈妒”、“同嫌”,“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沦为妓女,何其冤?!
秦可卿是从养生堂出来的“弃婴”。

虽出身“微贱”,但理家却是一把好手。

生得袅娜纤巧,性格好,行事温柔和平。

为宁、荣二府众人称道。

但结果却“画梁春尽落香尘”,悬梁自缢而亡,冤否?
李纨一生三从四德,青春丧偶,一肚子的“冤”向谁诉说?成为封建礼
教的牺牲品。

得到的是“枉与他人作笑谈”,成为世人的谈资笑料。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的晴雯,因“风流灵巧招人怨”,受他人毁谤,惨遭摧残而寿夭。

鸳鸯遭遇色魔——贾赦,其下场可知。

金钏投井,茜雪、司棋被逐,芳官出家,尤三姐用“鸳鸯剑”自刎……
无须多举例,书中的群芳,有谁不冤呢?所以曹公就是为众女儿鸣冤叫屈,为“闺阁昭传”而写此书。

让这些“群芳”的形象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

什么“宝黛爱情”的主题,什么“反封建”的主题等等,不是那么回事。

我们不能被“爱情”啦、“阶级”啦等主题迷住了双眼,舍大抓小,做买椟还珠之事!
至于说宝玉是反封建阶级的叛逆者,翻遍全书,我不见他“叛逆”了谁?宝玉见到贾政如老鼠见猫似的,“受笞”一事后,也不见他对贾政有任何“叛逆”的言行。

抄捡大观园时,晴雯被逐,面对盛怒的王夫人,他连屁都不敢放一个。

他见到封建官僚水溶王彬彬有礼,诚惶诚恐……作为”纨绔”、“膏粱”、“富贵闲人”的贾宝玉,口口声声“天恩祖德”、“今上”,他那儿“叛逆”了?我只看到他遵守封建道德——长幼有序,兄友弟恭。

对君、对父、对祖宗,他是知忠、知孝、知悌、知礼的,总之他是顺民一个。

请问,他“叛”了哪门子“逆”呢?我没见到,一个不爱读书的公子哥儿,发两句牢骚就算“叛逆”吗?那么叛逆的人何止他一人?实际行动在哪儿呢?唯一的反抗就是“想死”、“想化烟化灰”罢了,他“叛逆”了什么?他的革命性在哪儿?他“革”了谁的“命”?没有。

说到“阶级压迫”之类的主题,那就更怪了。

阶级压迫肯定是统治阶级压迫被统治阶级。

那么,就以晴雯为例,人家“统治阶级”要辇她出去,还她“自由之身”,可她宁死也不想出去,心甘情愿地被“压迫”、被“剥削”。

柳五儿还想往这个有“阶级压迫”的大观园中钻呢!大家想想,怎么会有这么奇怪的“阶级压迫”呢?“阶级压迫”的主题对吗?也有人说《红楼梦》的主题是为了宣扬“色空”观念。

我就更纳闷,曹雪芹都“色”了、“空”了,他还何必伤精费神地用十年时间来创作“字字看来皆是血”的《红楼梦》呢?因此,《红楼梦》的主题是什么?我们得慢慢的、仔细的揣摩、思量。

《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中,警幻给他喝的奇茗叫“千红一窟”,异酒叫“万艳同杯”,闻的香叫“群芳髓”。

没看脂本之前,不明白是啥意思。

看过后才恍然大悟,茶曰:“千红一窟”,原来是红楼中众女儿的“千红一哭”,异酒“万艳同杯”是“万艳同悲”,“群芳髓”原来是“群芳碎”呀!看过这些后,难道我们还不明白曹雪芹为“群芳鸣冤”,为“闺阁昭传”的良苦用心吗?
贾宝玉虽用整个生命去关怀、体贴这些“水做的骨肉”,但“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

迎春之嫁、晴雯之死、司棋之逐、宝钗之迁、妙玉的落难、惜春的出家……他空怀“悲悯千红、拯救万艳”的志愿,换来的却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真真正正的“群芳碎”呀!
“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大观园人去楼空,园毁花残,群芳落尽,给人一种“物是人非,无语泪先流”之感。

作者提醒读者不要忘了“群芳髓(碎)”,“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

为了鸣冤,他用“泪”研成“墨”,用“血”滴成字,写成了“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红楼梦》。

曹雪芹用“血”和“泪”写成的《红楼梦》,发出了“叹青春之易逝,哀人生之须臾。

悲世事之无常,惧己身之非有。

”向大家展现了真正的生活,表达了他对人生经验和社会体验的种种慨叹,表现了以十二钗为代表的众女儿的悲惨
命运,为“闺阁昭传”,为她们的不幸遭遇鸣冤、呐喊,抒发了他对人世的感叹,悲悯万物的情怀!此即《红楼梦》的主题吧! -+
面对博大精深的《红楼梦》,作为一个红学门外汉的我,只是谈谈自己感受,正确与否,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