珙县僰人悬棺开发的经济意义与可行性分析
文旅融合打造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

文旅融合打造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地处川滇黔结合部的兴文县,是四川省最大苗族聚居区、古僰人生存消亡之地、中国绿色名县,既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资源,也有浓郁厚重的历史人文资源,需要展示出文旅融合的独特点、差异点、精彩点,借力国际文化旅游节、苗族花山节等活动载体,致力将兴文打造为中国乃至东南亚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之一。
坚定发展定位立足文旅资源的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坚定国际文化旅游的发展定位。
兴文县立足发育成熟的喀斯特地貌、浓郁厚重的僰苗文化、富氧富硒的优良生态等自然资源禀赋,打造长江上游国际地质园林生态示范县、民族地区特色文旅示范县。
——蕴藏了“四绝共生”的世界地质公园。
兴文县是世界喀斯特地质地貌发育典型地区之一,形成了如天泉洞、大漏斗、岩溶峡谷等珍贵的岩溶地质地貌奇观,其中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AAAA级旅游景区兴文石海,荟萃了地球所有喀斯特地质景观,“世界第一大漏斗”“中国天然游览长度最大的溶洞——天泉洞”“大型地表石海”“天下第一石虎”等四绝共生构成了世界级喀斯特景观资源,构成了“兴文式”喀斯特独有的特色。
——孕育了“僰苗融合”的神秘独特文化。
兴文是四川省最大苗族聚居县,也是古僰人生活和消亡之地,世代繁衍生息在兴文土地上的僰、苗等少数民族,其中苗族花山节被列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曾在中国民族节庆峰会上被评为“最具国际影响力节庆”,大坝高装被列为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着力挖掘僰苗文化内涵、历史沿革等风俗,建立“僰·苗民族民俗民风博物馆”等,有效保护和彰显独特僰、苗文化特色。
——保护了“富氧富硒”的立体良好生态。
兴文县作为中国绿色名县,全县森林面积96万余亩,森林覆盖率达47.83%,拥有以僰王山、仙峰山、香水山、玉屏山为主的10万亩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基地,其中僰王山风景区素有“天然氧吧”之称,香水山被评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兴文县土壤具有富含微量元素硒的天然优势,富硒大米、富硒猕猴桃等产品已成为生态养生食品的代名词。
悬棺葬秘密论文

浅谈悬棺葬的秘密摘要悬棺葬,系古代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丧葬形式,它不入土,不入水,而是把棺木置于高高的悬崖峭壁之上,是与弃尸、鸟兽葬、火葬、土葬等不同的一种奇特葬俗,成为所谓“千古之谜”。
关键词地理环境宗教观念置棺方式僰人悬棺悬棺葬具如何放置“悬棺”一词,来源于梁陈间顾野王(519~581)“地仙之宅,半崖有悬棺数千”(《太平御览》卷47引)一语。
1946年中国学者考察四川珙县、兴文悬棺葬时,始将此词作为专称。
各地发现的悬棺葬,葬具与年代各不相同。
福建武夷山地区的多系整木挖制的船形棺,属春秋、战国之物。
这一地区白崖悬棺的随葬品有龟状木盘及大麻、苎麻、丝、棉纺织品残片、残竹席等。
四川珙县、兴文一带的多系整木挖制的长方形棺,其上为人字坡盖,属元、明时期之物。
珙县洛表悬棺的随葬品以衣服为主,其上装饰繁缛,随葬的竹筷上写有汉字。
依据文献及实地考察,在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江西等省区,均有此种葬俗。
江西贵溪仙岩、福建武夷山、重庆忠县卧马函、重庆奉节县夔峡、风箱峡、麻塘坝螃蟹溪山崖等地,曾发现大批战国至秦、汉之际的古代悬棺葬遗物。
悬棺葬是古代一种比较奇特的葬式。
即人死后,亲属殓遗体入棺,将木棺悬置于插入悬崖绝壁的木桩上,或置于崖洞中、崖缝内,或半悬于崖外。
往往陡峭高危,下临深溪,无从攀登。
其俗流行于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悬置越高,表示对死者越是尊敬。
中国南方古代少数民族的葬式之一,属崖葬中的一种。
葬地的形势各异,归葬的个体方式也略有差别:或于崖壁凿孔,椽木为桩,尺棺就置放在崖桩拓展出来的空间;或在约壁上开凿石龛,尸棺置入龛内;或利用悬崖上的天然岩沟、岩墩、岩洞置放尸棺,人在崖下可见棺木。
人死了,要找个归宿,要为失去灵魂的躯壳找一个妥当的安置办法,从这个意义上讲,悬棺葬和土葬、火葬、水葬、天葬等等葬式一样平常。
然而,凝神屏息想想:一口沉甸甸的尸棺,一具冷冰冰的尸骨,怎么会“飞”到那高高的悬崖上?尸棺的主人是谁?我们有限的智慧还难以解读这用千年的沉默写下的寓言。
宜宾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纲要

保护内容
历史地段
– 冠英街历史文化街区
• 冠英街是清末民初官绅商贾置地造房之风水宝地,建筑风格兼具川南地方特色 和民国时期西洋建筑风格特色,是宜宾历史风貌的精华地段。
– 走马街—麻线街历史文化街区
• 走马街滨临金沙江边,清中后期商业繁荣,往来于川、滇两地的商贾云集于此, 十分繁华,清中后期至民国期间先后修建了十余座会馆,是当时川滇商贸往来 的重要的见证。
从四个重要方面、四条主线、主脉络展开研究
历史沿革
城市形成时期 (古僰国—隋)
历史背景 民族冲突与融合 经济繁荣与发展
城市变迁时期 (唐—元)
水患长期影响 抵御蒙古入侵
历史文脉 僰人文脉 长江文脉 山水文脉
城市选址文脉 军事文脉
长江文脉
军事文脉 山水文脉
长江文化
文脉 提炼
抗战文脉
教育文脉
抗战文化
城市稳定 发展时期 (明—清)
宜宾名城保护框架
分为市域、中心城区两大层次
市域
辖翠屏区、南溪区和宜宾 县、江安县、长宁县、高县、 筠连县、珙县、兴文县、屏山 县,共2区8县。市域总面积 13298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为 540.7万人
中心城区
包括老城、南岸、旧州、 白沙、天柏和南溪等片区,总 建设用地面积为64.66平方公里, 规划170平方公里。
名城批复文件
• 1986年宜宾历史名城批复文件
– 名城特色及保护内容
• 万里长江的起点,川滇黔接合部的通衢大邑 • 历史悠久,先后为郡、州、路、府治所所在 • 文物古迹风景名胜众多,价值较高 • 历史上名人汇聚,近现代革命人物辈出 • 名酒“五粮液”之乡,新兴的工业城市 • 以宜宾城为中心的文物、风光、名胜群体。
僰人悬棺之谜

僰人悬棺之谜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川省珙县僰(音bó)人悬棺维修工程,经过两个多月的精心施工,已经于2002年年底完成。
这是迄今为止全国最大规模的悬棺加固维修,共修复悬棺43具、新发现悬棺16具。
在对悬棺的清淤过程中,还有新的发现,揭开了僰人悬棺之谜。
留住僰人文明珙县僰人悬棺维护工程,由宜宾市文物管理所和博物馆委托河北省古建筑研究所制定实施方案,并报国家文物局批准,自2002年9月下旬正式动工,这是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的第三次维修,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前两次分别是1974年和1985年。
据宜宾市博物馆馆长崔陈介绍,悬棺葬俗有三种形式:一是木桩式悬棺,二是洞穴式悬棺,三是岩墩式悬棺,这三种形式在珙县均有。
珙县目前是国内保存悬棺数量最多最为集中的地方。
僰人悬棺主要集中在距县城巡场镇约80公里的麻塘坝和苏麻湾,在被称之为僰川沟的南北长约5000米的两侧石灰岩山崖上,置放着成百具悬棺。
根据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文物普查时统计,珙县尚保存着280具悬棺,仅过去10余年,便已坠落了近20具,仅存260具左右了。
在麻塘坝的九盏灯、三仙洞、邓家岩、棺材铺、狮子岩、猫儿坑、九颗印等处有220具,苏麻湾有40多具。
僰人这支古代民族已经在人类文明史中失落,抢救和保护僰人最后的文明———悬棺,已是刻不容缓。
这些悬棺距地面近的有十几米,高的有130多米。
过去,对悬棺的维修,仅仅是对木桩进行加固,这次增加了对悬棺的剔剥修补,即对破损部分进行修复,同时,对石灰岩岩体的裂缝和松动部分进行灌浆浇铸加固。
这种维修方式在全国尚属首次。
惊见僰人遗骸这次悬棺维护工程,主要是在三仙洞进行。
2002年9月16日,施工队伍开进麻塘坝,在三仙洞300余米宽的悬崖下搭起了在建筑工地才能看到的脚手架。
由宜宾市博物馆文博工作者和技术工人组成的维修组具体进行悬棺的维护工作。
9月24日,当第一具距地面近20米的悬棺的棺盖被揭开时,400多年前的僰人遗骸惊现于世!从遗骸的骨架看,这位古代僰人个子不小,但骨骼零乱,棺内堆积了不少的沙土和淤泥,没有发现陪葬物。
悬棺

唐代的五溪蛮人在实行悬棺葬时 认为
“弥高者以为至孝”
元代云南僚人死后
则以棺木盛之,置于千仞巅岩 之上,以先坠者为吉。
中国悬棺葬
1、葬地的选择 悬棺葬与其他形式的崖葬本质上的区别 在于悬棺葬葬地的选择有一定的规律性, 即大多数悬棺葬葬地必须选在临江面海的 悬崖峭壁上。棺木距水面一般十几米至几 十米不等,高达百米的甚至两三百米的并 不罕见。总言之,在葬地文化内涵是依山 傍水。
2、悬棺葬的葬具 ①、船形棺 这是悬棺葬中最独特而富有情 趣的一种葬具,由整木挖凿而成,其形状 与现今江河海滨使用的小船相同,主要见 于福建武夷山的悬棺葬 ②、整木挖凿的圆形棺 ③、整木挖凿的方形棺 ④、木板拼合式 总的来讲,我国悬棺葬中绝大多数葬具 由整木刳制而成,且制作较原始。无论各 地葬具形状有何不同,但棺身、棺盖头尾 部分均凿有方孔,以便共捆绑棺木时穿绳 之。
僰 人 悬 棺 岩 画
为什么把祖先安葬到 高山绝壁之上?
• 1.高山险地能防止人和野兽 的侵扰 • 2.崖墓通风,向阳,干燥, 能够有利於棺木、屍体和 殉葬品的长期保护 。 • 3.依山傍水,是亡灵的依恋 和信仰 • 4.葬得越高,离天堂越近, 升天就越快
悬棺葬由来的传说
上古时,畲族的始祖盘瓠 王与高辛帝的三公主成亲, 育有三男一女,全家迁居 凤凰山狩猎务农。因盘瓠 王是星宿降世,生不落地, 死不落土,所以他去世后 儿孙们就用车轮和绳索把 棺木置于凤凰山悬崖峭壁 的岩洞中。其后代代沿袭, 形成了古代畲族人的悬棺 葬习俗 。
历史渊源
• 依山傍水、船形棺→江河湖海的水居民族; • 最早出现:福建、江西等东南地区 • 最早葬具:福建武夷山船棺。
悬棺的主人:
一般认为是春秋 时期以前居住在 今川南、滇东北 一带的僰人人, 故称“僰人悬 棺”。
僰人的灭亡

僰人的灭亡僰人,一个在华夏土地上生存了两千多年的古老的民族,川南和南丝路的开垦者和建设者,悬棺葬的神秘民族。
僰人的民族发展来源,和百越民族有很大近亲关系。
他们应该是从我国的华东、华南地区逐步迁徙到宜宾的珙县、兴文地区的。
这从悬棺葬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地区分布还可以辨出其密切的文化联系。
百越民族在古代被称为濮人,居住在吴越之地,后来因越国强大,统一了众多的濮人部属,被称为百越,或将其原始称呼相连仍叫濮越,据民俗学家研究濮人和僰人同属一个民族,濮和僰在发音上可以读为b0、bu、po、pu,因而在语源上是一致的,历史上也认为僰就是濮人。
大致可以说,濮、燹是同一个族源的民族。
到汉以后,有关濮的记载就多一些。
在文献中或被称为葛僚、僚、仡佬,明朝时被称为都掌蛮。
僰人立国很早,据顾祖禹《读史方舆记要·叙州府》所论,在殷商时候僰人就定居在四川的东南部,因随周武王伐纣有功,将领被封为僰侯,建燹侯国。
先奏以今四川宜宾为中心,建立了古僰国。
那时古僰国地域宽广,处于川、滇、黔三省的交汇地区,谷深山险、自为一方诸侯。
《珙县志》云:“秦灭开明氏,僰人居此,号为僰国。
”《华阳国志》以成都为基本点描绘了“古僰国”地理位置。
”“僰道县在南安东四百里,距郡百里。
”自汉代及其以后,僰人所居之地即为中央政丵府直接命任官员管理。
据《兴文县志》载,汉武帝建元六年,汉王朝统一夜郎国,改置犍为郡。
汉武帝使唐蒙通僰道,打通南亚的贸易大道。
据传僰人身材矮小,在先秦时常被作为奴隶所掠卖。
先秦的达官显富也以拥有“僰奴”为一时的风气。
僰奴,秦史籍中被称为“僰僮。
”皇帝的娱乐晶——侏懦、杂耍班子的演员都由僰奴担当。
大量的燹人被卖为奴隶、人身失去自由,被迫从事繁重的劳动。
僰人擅长工艺品制作,在古民族中精通商品经济,僰人的竹工艺品甚至流传到了西丵藏和南亚印度地区。
汉代还建“僰道”来加强对这一地区的控制,即便今天,僰人世居的兴文、江安、珙县等地仍有着兴旺发达的竹工艺品市场。
珙县县城总体规划文本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编制背景1992年编制的《珙泉-巡场城市总体规划》至今已十多年,规划指导了珙县作为宜宾地区二级中心城市,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的发展。
城市的行政中心已由珙泉转移到了巡场,川南水泥厂正在建设中,旧城改造、新区建设使房地产逐步兴起,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
指导城镇建设发展的《四川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已完成初步编制,《宜宾市珙县县域城镇体系规划》(2003—2020)已编制完成。
为了突出珙县在川渝经济带和川南城镇群密集区中的城市地位,完善城市功能,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方针,建设工业大县,特色农业县、特色旅游县,实现撤县建市的目标。
2004年3月受珙县人民政府委托,我院承担了《珙县县城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进行本次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二条编制重点1、突出珙县在川南城镇群密集区的城市地位,完善城市功能。
2、集约用地,确定城市用地可持续拓展的结构模式。
3、确定城市交通发展布局结构。
4、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5、突出城市地方风貌特色。
第三条规划依据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四川省城镇体系规划》、《宜宾市城市总体规划》、《四川省中小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规定》、《宜宾市珙县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珙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珙县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珙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等。
第四条规划期限规划年限为2004—2020年,其中:近期2004—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远景到2050年,城市规模拓展到相对的稳定时期,城市化达到较高水平。
规划成果以远期2020年为主,充分考虑远景2050年。
悬棺葬

悬棺是中国南方古代少数民族的葬式之一。
属崖葬中的一种。
在悬崖上凿数孔钉以木桩,将棺木置其上;或将棺木一头置于崖穴中,另一头架于绝壁所钉木桩上。
人在崖下可见棺木,故名。
“悬棺”一词,来源于梁陈间顾野王(519~581)“地仙之宅,半崖有悬棺数千”(《太平御览》卷47引)一语。
悬棺葬遍及川、黔、滇、湘、桂、粤、浙、赣、闽、皖等省,主要存在于福建武夷山地区和四川与云南交界的珙县、兴文、筠连、镇雄、等县。
各地发现的县棺葬,葬具与年代各不相同。
福建武夷山地区的多系整木挖制的船形棺,属春秋、战国之物。
这一地区白崖悬棺的随葬品有龟状木盘及大麻、苎麻、丝、棉纺织品残片、残竹席等。
四川珙县、兴文一带的多系整木挖制的长方形棺,其上为人字坡盖,属元、明时期之物。
珙县洛表悬棺的随葬品以衣服为主,其上装饰繁缛,随葬的竹筷上写有汉字。
悬棺葬工程艰险,耗资大,主要在贵族中盛行。
产生:生活在福建周宁、福鼎、柘荣、屏南等地区的畲族同胞,有一个关于悬棺葬由来的传说:上古时,畲族的始祖盘瓠王与高辛帝的三公主成亲,育有三男一女,全家迁居凤凰山狩猎务农。
因盘瓠王是星宿降世,生不落地,死不落土,所以他去世后儿孙们就用车轮和绳索把棺木置于凤凰山悬崖峭壁的岩洞中。
其后代代沿袭,形成了古代畲族人的悬棺葬习俗。
畲族的“畲”字,古时写成“輋”字,也包含了这个故事的意思:在凤凰山,有位大人物去世后,用车轮把棺木悬挂在峭壁岩洞中安葬。
上述传说,点明了古人施行悬棺葬的用意,是为了“死不落土”。
那么,这种观念是如何产生的,其他地区和民族的悬棺葬习俗是否也受同样的观念支配?就笔者寡见,目前似乎还没有人从这个角度探讨过。
相反,有人认为悬棺葬正是落土葬习俗的自然发展,具体而言,它与新石器时代的土葬墓有密切关系。
当时我国的土葬墓遍及全国,包括文献记载的悬棺葬地区和考古发现的悬棺葬地区。
青海乐都柳湾马厂类型墓葬的用木棍封门和齐家文化墓葬的独木舟式棺材都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已经出现洞室墓和独木舟船棺的萌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珙县僰人悬棺开发的经济意义与可行性分析经济学院09经济3班:罗正伟内容摘要:四川珙县是古代僰人主要活动地区,神秘的僰人悬棺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价值,因此,对其开发要注重其特色、真实性、完整性,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充分利用当地旅游优势,同时要注意避免开发带来的负面影响,走旅游可持续发展之路,促进当地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僰人悬棺文化的开发与保护。
关键词:僰人悬棺;经济价值;可行性;开发;保护一.基本情况1.研究目的僰人悬棺具有重要历史文化、经济、社会价值,是古老僰人留下的宝贵财富,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本文主要通过对其的调查研究,探明其开发的现实可行性和经济意义,找到一条实现悬棺开发与保护相协调,同时促进僰人文化的研究与保护和当地旅游经济的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调查对象和方法本次调查研究主要以实地考察、访谈为主,以文献查找为辅,走访当地居民,了解当地的生产生活状况和一些基本情况,搜集一些当地的交通旅游等资料,并进行分析研究。
3. 珙县僰人悬棺简介“僰人悬棺”位于四川省宜宾市境内,珙县、兴文、筠连等县以及云南昭通境内均有分布。
珙县是世界上悬棺分布规模最大最为集中的地区,早在1956年就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珙县僰人悬棺遍布全县13个乡镇,共40余处,但现在最多和最集中处,当首推珙县洛表镇的麻塘坝和曹营乡的苏麻湾,现尚存悬棺265具,是目前国内保存数量最多最集中的地区。
其中,洛表麻塘坝现存悬棺223具。
置棺高度,一般距离地表 10米~ 50米,最高者达100米。
置棺方式,一为木桩式,即在峭壁上凿孔2~3个,楔入木桩以支托棺木;二是凿穴式,即在岩壁上凿横穴或竖穴,以盛放棺木;三是利用岩壁间的天然洞穴、裂缝盛放棺木。
棺木头大尾小,多为整木,用子母扣和榫头固定。
采用仰身直肢葬,麻布裹尸身,随葬品置脚下两侧,多寡不定,有陶瓷器、木竹器、铁器和麻织品,其中麻织品最多,有少量的丝织品。
悬棺葬的族属,学术界争议颇大,比较集中的有僰人说、僚人说。
其时代,上限未知,下限为明代。
绝壁上还有密如蜂眼的桩孔遗迹和红色彩绘岩画200多幅,诉说着僰人神秘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具有很高的考古、观赏和民族文化价值。
二.珙县僰人悬棺开发的可行性分析1.珙县僰人悬棺具有独特旅游价值珙县僰人悬棺分布集中、规模巨大、保存较完好,积木桩式、凿穴式、天然洞穴式于一体,拥有世界悬棺葬的所有形式,堪称世界悬棺宝库。
数以万计的木桩孔遗迹和大量的僰人壁画,反映了僰人神秘的生活习俗和独特民族文化,为研究古代川南民族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关于珙县僰人悬棺的研究仍是一个世界之谜,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和强大的吸引力。
特色的旅游资源,使其开发的主题鲜明,加之其自身具有的深厚的社会历史价值、民族价值和文化内涵,使其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和无法复制的竞争力。
2.川南旅游资源集群较好,珙县悬棺开发区位优势明显珙县地处川南旅游带核心,与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蜀南竹海、兴文石林、宜宾五粮液酒城等相邻,另外与峨眉山、碧峰峡、三峡、都江堰—青城山、九寨沟、卧龙大熊猫保护区等处于同一旅游线上。
珙县地处川滇黔交接地带,可以与三省旅游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促进三省旅游圈的共同发展。
珙县海拔在300多米到1600多米,全县占90%以上,属于次喀斯特地貌,多悬崖、溶洞、峰丛等,适合开发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攀崖、溶洞等特色地貌景观。
由于海拔高差大,地貌差异大,珙县拥有多样的气候类型,且森林覆盖率高,为旅游的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3.交通通达条件较好,有利于悬棺旅游的开发珙县毗邻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拥有便利的水陆交通,通过长江水道可以从长三角直达宜宾;川滇黔铁路通过宜宾,可通往广东、上海、杭州、西安、重庆、成都等,且宜珙铁路可到珙县巡场镇;另外宜宾高速公路可通往全国主要经济发达地区,宜宾到珙县的高速公路也快开通,珙县县内公路网密集,水泥路、泊油路可通往每个乡镇和大部分村社。
并且宜宾、泸州等机场,可提供大量客流。
因此,珙县僰人悬棺的开发具有明显的交通优势。
4.珙县僰人悬棺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珙县僰人悬棺距经济消费水平较高的成都、重庆较近,都只需两、三个小时的车程,可充分利用两地的游客市场。
另外西南地区是全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僰人悬棺是最为独具特色的旅游景点,可融入西南旅游圈,实现市场共享,可充分吸引国内外旅客。
近年来,川南地区旅游业蓬勃发展,也为僰人悬棺的开发旅游提供了有利的经济社会形势。
5.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为僰人悬棺的开发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2010年宜宾市实现经济总量890多亿元人民币,已成为四川乃至全国经济大市,且经济增长潜力巨大。
2010年宜宾全市共接待旅客1459.5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8.01亿元,居全省第三位。
在2011年的宜宾旅游发展大会上,提出了今年全年实现旅游收入130亿元,增长20%,力争达到140亿元的目标。
珙县经济总量也达到了65亿多人民币,这都为僰人悬棺的开发保护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形势和充足的资金保证。
近年来,当地教育飞速发展,现拥有宜宾学院等数所高等院校,高等教育普及率不断提高,居民文化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这些都有利于悬棺的开发于保护,为悬棺等当地旅游开发提供了大量人才。
三.珙县僰人悬棺的开发的经济文化意义1.悬棺开发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悬棺的开发前提必然是资金的引进和投入,景区的建设必然会带来当地基础设施的进一步改善,交通设施、水电通信等的改善又有利于促进当地资源优势的充分利用,有力的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另外,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大量游客的进入,可以带动餐饮、住宿、消费、交通等相关服务业及农业的发展。
同时,也有利于当地与国内外的交流,开拓当地居民视野,激发当地活力,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总之,僰人悬棺的开发,将为当地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悬棺开发有利于提高当地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僰人悬棺所在的珙县南部山区长期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属于四川省较为贫困的山区。
当地地形崎岖,耕地有限,加上以前居民文化水平不高,农民增收乏道,生活水平相对较低,娱乐主要局限于看电视、打牌等,居民社会生活方式单调。
悬棺的开发,带动当地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将有力的促进农民增收,从而为丰富居民生活打下基础。
景区建设使当地环境更加美化,可以提高居民生活的幸福指数,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3.悬棺开发有利于悬棺和僰人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僰人悬棺的开发,可以增加当地的财政收入,从而也就可以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悬棺的修护、保养和对僰人文化的深度挖掘和研究。
旅游的发展,可以通过对僰人生活、风俗、村寨、建筑及那种原始的生产状况的复原,僰人服饰、生活用品等的再造和销售展览,增加收入,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也起到对僰人文化的保护作用。
另外,随着开发和旅游业的发展,可以极大地提高僰人悬棺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专家学者对悬棺和悬棺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实现旅游与保护相协调,相互促进,以旅游促保护,在保护的基础上实现更好的开发旅游。
4.悬棺开发有利于转变当地粗放的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僰人悬棺旅游的发展,要求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必然要淘汰高污染高排放的生产线,改变农村粗放的生产方式和不文明的现象。
随着生态旅游在全球的推进,悬棺开发应当走生态的旅游之路,这样实现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四.珙县僰人悬棺开发所应注意的问题和应遵循的原则1.开发自身特色资源,避免雷同化僰人悬棺和僰人文化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和无法复制性,因此僰人悬棺的开发必须紧抓其灵魂和主题;神秘、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文化应当是其灵魂和主题。
不能盲目的照搬其他景区的开发模式,从而造成僰人文化内涵和灵魂的丧失。
总之,特色就是生命。
2.保护与开发并举,重在保护僰人悬棺和僰人文化的珍贵性就在于其不可再生性和神秘性,它是古老僰族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必须得到完好的保存。
保护与开发相结合,以保护促开发,在开发中实现更好的保护。
开发时要注重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有机结合,避免只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悬棺文化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要注重培养居民、游客以及服务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3.注重系统开发和悬棺文化的真实性僰人悬棺作为独特的民俗与遗产,对它的开发不能破坏了它的真实状态,不能为了单纯的为了吸引旅客而对僰人悬棺和文化随意加以改造,景区的建设要进行科学的规划,正确定位,尽量做到在最有效的保护的基础上去开发。
基础设施、服务设施、主要景点和辅助景点建设与环境要达到和谐共融,不能盲目建设,避免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做到自然美与人文美的完美结合。
4.防止悬棺文化和僰人文化的商品化和苍白化在当今商品社会市场经济的浪潮下,民族文化面临着被商品化和苍白化和世俗化的危险。
旅游的开发有时如同商品生产一样被包装、被艺术化程序化,使旅游资源失去了其自身的文化内涵,旅游资源的价值被简单的看成市场占有率和门票收入,使文化日益商品化和苍白化。
僰人悬棺的开发,要以开发和保护僰人文化为主题,深度挖掘僰人文化精髓,以特色取胜,以文化领先。
5.建立有效的景区开发和管理机制合理的开发在于有效的管理,规划、开发、经营管理都离不开有效的管理,僰人悬棺的开发要灵活的借鉴其他景区的管理模式,并结合自身实际,做到真正的开发与保护。
引进高素质的管理和旅游人才,做到有效领导、管理到位、服务一流,实现成功开发与有效保护有机结合。
6.服务当地僰人悬棺的开发要从当地实际出发,最大程度的实现当地居民的利益,通过当地居民的参与开发保护,增强他们对悬棺开发的支持和认同,实现景区开发的本土化和效益最大化。
另外还要正确处理好景区建设和村民利益的矛盾,做好村民安置工作。
在景区运营模式上要使居民真正受益,真正做到服务当地、发展当地。
五.参考文献1 赫晓辉.中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2 郑朝贵.旅游地理学【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3 田里、牟红.旅游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4 邹统钎.中国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5 陶华举.对四川省珙县僰人悬棺的开发与保护分析【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旅游学院,2003.6 艾南山.僰人文化与川南喀斯特地区的旅游发展【D】.成都: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2003.7 201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