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书院

合集下载

中国四大书院简介及排名

中国四大书院简介及排名

中国四大书院简介及排名中国四大书院是指中国古代最有名的四所私塾,它们分别是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南京国子监和云林书院。

这四所书院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白鹿洞书院位于今天的河南郑州市,是中国唐代著名学者孙复发起并主持建立的一所私塾。

白鹿洞书院的创办,标志着中国私塾教育由个体教学向团体教学转变的开始。

白鹿洞书院以其高质量的教育和严谨的学风吸引了众多学子前来求学,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一面旗帜。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长沙市岳麓山下,是中国宋代文化名人朱熹主持创办的一所私塾。

岳麓书院的创办标志着中国古代私塾教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岳麓书院以其严谨的学风和深厚的学术底蕴,吸引了众多学子和文人前来学习和交流,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南京国子监位于江苏南京市,是中国宋代皇家设立的一所官办书院。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最高等的学府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一学府”。

国子监不仅培养了大量的政治家、文人和学者,也为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提供了重要的样本和参考。

云林书院位于今天的浙江绍兴市,是中国明代文化名人王守仁创办的一所私塾。

云林书院以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和严格的学风而闻名于世。

云林书院的创办在中国私塾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提倡的“格物致知”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合排名来看,岳麓书院位列第一,白鹿洞书院位列第二,云林书院位列第三,南京国子监位列第四。

这些书院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瑰宝,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遗产。

中国四大书院作为中国古代最有名的四所私塾,无论是在教育理念、学术成就还是文化传承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的存在和发展,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多样性,也为后世的教育事业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这些书院的故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推动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四大书院 校训

四大书院 校训

四大书院校训
四大书院指的是应天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和嵩阳书院,它们的校训分别是:
1. 应天书院的校训是“聚学为海,则九河我吞,百谷我尊;淬词为锋,则浮云我决,良玉我切。

” 这是范仲淹在执掌应天书院时所作的《南京书院题名记》,足见当年应天书院的博雅学风和恢弘气势。

2. 岳麓书院的校训是“实事求是、敢为人先”。

3. 白鹿洞书院的校训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等五条教规。

4. 嵩阳书院的校训是二程的理学思想。

北宋儒教洛派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在此聚众讲学,使书院名声大振。

这四大书院的校训都反映了各自独特的学术氛围和价值取向,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教育、崇尚道德、尊重知识的精神。

中国四大书院排名及介绍

中国四大书院排名及介绍

中国四大书院排名及介绍中国四大书院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书院,它们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以下是四大书院的介绍:应天书院:应天书院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民办高校,也是中国四大书院中唯一一个位于河南省的书院。

它创建于后晋时期,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在北宋时期,应天书院发展达到了巅峰,成为当时中国的最高学府之一。

其影响力不仅覆盖了整个北宋王朝,也影响了后世许多著名学者和文人。

应天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学术素养,为中国古代培养了许多杰出的人才。

岳麓书院:岳麓书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脚下,是中国四大书院中唯一一个位于湖南省的书院。

它创建于北宋时期,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岳麓书院以培养博学多才、注重德行的人才为目标,在历史上享有盛誉。

它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中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白鹿洞书院: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后屏山南麓,是中国四大书院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院之一。

它始于南唐时期,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白鹿洞书院在南宋时期成为全国的著名学府,其影响力不仅覆盖了整个南宋王朝,也影响了后世许多著名学者和文人。

白鹿洞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学术素养,为中国古代培养了许多杰出的人才。

嵩阳书院:嵩阳书院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太室山南麓,是中国四大书院之一,也是河南省最著名的书院之一。

它创建于北魏时期,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嵩阳书院在北宋时期成为著名的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中心,其影响力不仅覆盖了整个北宋王朝,也影响了后世许多著名学者和文人。

嵩阳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学术素养,为中国古代培养了许多杰出的人才。

这四所书院各有特色,但都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学术素养,为中国古代培养了许多杰出的人才。

同时,它们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中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的历史和影响使得它们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珍贵遗产。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
一.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前身可追溯到唐末,北宋潭州太守朱洞正式创立岳麓书院。

1.朱张会讲(朱熹和张栻)
2.学院繁荣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保持相对学术独立性的同时,又积极寻求官方的认可
和鼓励。

3.学院的伟大之处,还在于学校既有尊崇传统的文化坚守,又有“与时俱进”的明智变通。

二.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虽为宋初所建,但不久即废。

直到著名理学家朱熹重修书院之后,白鹿洞书院才
扬名国内
1.朱熹修缮白鹿洞书院,延请名师,充实图书
2.朱熹不仅重修了白鹿洞书院,而且还建立了严格的书院规章制度—《白鹿洞书院教条》。

是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

三.嵩阳书院
创建于北魏,时称嵩阳寺,至唐代改为嵩阳观,为道士修行之所,到五代时改建为太室书院。

嵩阳书院在北宋时最盛,院中有学生几百人,宋廷在此置有校官,并赐九经子史。

1.宋代理学的“洛学”创始人程颢、程颐兄弟都曾在嵩阳学院讲
学,各地学者纷纷慕名而来。

此后,嵩阳书院继续以理学授徒,成为宋代理学的发源地之一。

2.距当时的京都较近。

嵩阳书院历朝置有学田,以充书院费用。

四.应天书院
应天书院的前身是后晋时杨悫所办的私学。

北宋政权开科取士,应天书院人才辈出,百余名学子在科举中及第的竟多达五六十人。

1.商丘是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发迹之处,因此,历代宋朝皇帝都对这里恩宠有加,后改名应天府。

2.当著名文学家晏殊出任应天知府后,更是积极办学,应天书院遂成为北宋最高学府之一。

3.北宋著名文学家、改革家、军事家范仲淹,就曾在应天书院求学,后在此执教。

中国古代的四大书院

中国古代的四大书院

中国古代的四大书院中国古代的四大书院,指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嵩山的嵩阳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

如果单从自然风景而言,这些地方也许并没有明显的长处,但由于诸多教育、文化的先贤曾在这些地方布道、求学,使得这里的一山一水都透露出书香墨色,一砖一瓦都深含着隽永的文化品位。

白鹿洞书院白鹿洞书院可以说是中国第一所讲学式学堂,在庐山五老峰东南,距离庐山的中心景区比较远。

自驾车可以从观音桥一直往北开,如果住宿在牯岭镇,可以顺着去三叠泉的路线一直走下去,大概要半个小时的车程。

路两边的树木,都青翠可爱,更有许多参天大树,愈显古朴幽静。

由于书院位于山沟中间,四周青山围拱,俯视似洞,唐代时李渤隐居在这“洞”中读书,养有一只白鹿,人称白鹿先生,故名这里为白鹿洞。

在这样一个幽深的地方,又有一道小溪碧水流淌,叫贯道溪,溪水淙淙可听,更显得四周清雅淡泊,真是个读书的好地方。

南宋著名的教育家朱熹在江西做官时,为了弘扬他坚持的理学,两宋孝宗申请在此建书院,在上疏中写道:“……至于学校,则一郡一邑仅置一区,附廓之县又不复有……”可见他对当时教育的苦心。

得到批准后他遂亲任洞主,筹款建屋,征图书,聘名师,广集生徒,亲自讲学,制定的《白鹿洞规》成为后世700年的教育宗旨,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等五条教规一直到现在,也是读书的金科玉律。

白鹿洞书院现在的建筑包括紫阳书院、书院门楼、白鹿书院和春风楼,都是沿贯道溪而建。

进入书院门楼,有小桥名枕流桥,由朱熹手书的桥名。

在书院里可以看一下“朱陆讲会”所立的那块碑。

出了书院就是延宾楼,其主楼是春风楼,是个很好的名字,相传是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时的住所。

在春风楼前,矗立着一尊朱熹的铜像,作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值得纪念。

岳麓书院岳麓书院位于湖南长沙南岳七十二峰最末一峰的岳麓山脚,故得名。

岳麓书院的雏形可追溯到唐末五代,但兴盛同样是在宋代。

北宋时,潭州太守朱洞正式创立岳麓书院,到1926年,在此基础上兴建了湖南大学,世称“千年学府”,因此广义上的岳麓书院就是湖南大学,狭义上的岳麓书院则是大学校园内的故书院,要参观故书院,找到湖南大学就行。

四大书院是哪四个

四大书院是哪四个

“四大书院”分别是应天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

1、应天书院应天书院又称应天府书院、睢阳书院、南京书院、南都书院、南京国子监,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绥阳区商丘古城南岸。

应天书院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影响深远,人才辈出,在北宋“四大书院”中名列前茅。

北宋初年,书院多分布在山林胜地,而田院地处繁华市区,人才辈出。

这个书院是由五代后晋时期的大儒杨悫所创办,进过其学生的发展,至北宋初年,睢阳书院的学生参加科举考试,登第者竟然达到五六十人之多,由此可以想见当时睢阳书院的繁荣情况。

后来北宋的晏殊、范仲淹都曾经到此讲学,应天府书院的知名度得以更上一层楼。

在《宋史》中更是这样高度评价睢阳书院:“宋朝兴学,始于商丘。

”2、岳麓书院岳麓书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南岳72峰最后一峰岳麓山脚下。

五代时,智宣等僧人在岳麓建房办学,形成书院的雏形。

进入南宋,大儒朱熹曾和张栻在此论学,岳麓书院的学术地位和知名度都得以大大提高。

在这几个书院中,岳麓书院可谓是最命途多舛的。

自创办后,几经战火所毁,屡建屡毁,屡毁屡建。

两宋之交,书院被战火所洗劫焚毁。

1275年,蒙古军攻破长沙,书院再次被焚毁,因为爱国心切,岳麓书院的几百名学生参与抗击蒙古的战争,长沙城被攻破后,这些学生纷纷自杀殉国。

元末至正十八年(1368年),岳麓书院又一次毁于战火。

明朝崇祯十六年(1643年),张献忠进攻长沙,书院又一次被毁。

清康熙十三年,平西王吴三桂起兵攻克长沙,岳麓书院又一次被毁。

清咸丰二年,太平军进攻长沙,书院又被战火所毁。

1926年,岳麓书院更名为湖南大学,1938年4月,日军战机轰炸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部分建筑被毁,到了1941年的4月,这正是抗日战争进行到十分激烈的时候,日军战机再次轰炸湖南大学,书院的多处建筑被毁。

岳麓书院这数次兴起和焚毁,艰难地走了下来,这有点像我们民族的历程,一路风雨兼程。

3、白鹿洞书院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是世界文化景观,享有“中国第一书院”的美誉,被评为“中国四大书院之首”。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

四大书院
“四大书院”:应天府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

一、应天府书院
应天府书院又称应天书院、睢阳书院、南京书院、南都书院、南京国子监,位于河南省商丘市,史载“州郡置学始于此”。

北宋庆历三年(1043 年),应天府书院改升为“南京国子监”,成为北宋最高学府,同时也成为中国古代书院中唯一一座升级为国子监的书院。

应天府书院(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南长沙湘江西岸的岳麓山脚下。

千年学府岳麓书院,是三湘人才辈出的历史记录,而爱晚亭内那吟唱着“停车坐爱枫林
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又留着一缕长髯的老夫子,那情那景更是让人流连忘返。

岳麓书院门口挂有“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对联。

岳麓书院(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坐北朝南,为三进院落。

从方位格局上看,白鹿书院布局考究,为大四合院建筑;从建筑材质结构上看,白鹿书院建筑为石木或砖木结构,以明、清建筑为主,屋顶为人字形硬山顶,颇具清雅淡泊之气。

白鹿洞书院享有“海内外第一书院”之誉,并被誉为我国四大书院之首。

白鹿洞书院(图片来源于网络)
四、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为宋代程朱理学的发源地之一。

其建筑风格是研究中国古代书院建筑、教育制度以及儒家文化的“标本”。

嵩阳书院(图片来源于网络)。

介绍中国古代四大书院的书

介绍中国古代四大书院的书

介绍中国古代四大书院的书中国古代四大书院是指在北宋时期(960年-1127年)成立的泰州书院、白鹿书院、成皋书院和颜氏书院。

这些书院在当时的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以下是对这四大书院的书的介绍:1. 《太白山集》(泰州书院):这是泰州书院的代表著作,由北宋文学家苏轼所撰写。

《太白山集》是苏轼在书院期间写下的一系列诗文和散文集合。

作品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诗、词、赋、文言文等多个文学体裁。

其中,苏轼的豪放诗风和对现实社会的揭露以及对红楼梦的点评等都在书中有所体现。

2. 《白鹿丛林》(白鹿书院):白鹿书院是被称为北宋风流才子的文学家范仲淹所创办。

《白鹿丛林》也是范仲淹的作品之一,它是一部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集子,内容涵盖了范仲淹思想和学术见解的补充和发展。

书中的文章以散文为主,探讨了人生哲理、治国理政和儒家道德伦理等方面的问题。

3. 《成皋画案》(成皋书院):成皋书院是北宋时期重要的书院之一,也是供奉了文昌帝君的书院。

《成皋画案》是成皋书院的代表著作,由文学家熊逸所创作。

该书是一部研究绘画理论和艺术欣赏的文集,涵盖了熊逸对绘画技法、构图和形象形态等方面的见解和研究。

4. 《颜氏家训》(颜氏书院):颜氏书院是由北宋学者颜真卿创建的书院,他是中国著名的书法家和学者。

《颜氏家训》是颜真卿创作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这本书内容集中介绍了颜氏家族的家训、家族传统和道德观念,以及对个人修养和家庭教育的思考和建议。

它不仅对颜氏家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成为了后来中国家庭教育的重要参考之一。

这些书籍代表了中国古代四大书院的学术成果和文化传承,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在不同领域的研究和学术发展上都起到了推动和引领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四大书院中国四大书院中国四大书院
●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南麓的后屏山之阳。

书院傍山而建,一簇楼阁庭园尽在参天古木的掩映之
中。

白鹿洞最初是唐代贞元时,李渤、李涉兄弟隐居
读书的地方。

据传李渤在此隐居时,曾养一白鹿自娱,因此人们称李渤为“白鹿先生”,又因此地四山回合,由山麓小路进去也有数里之遥,真有点入洞之感,所以称为白鹿洞。

南唐升元年间,白鹿洞正式辟为书馆,称白鹿洞学馆,亦称“庐山国学”,由李善道为洞主,掌教授,置田聚徒,成为讲学和藏书之所。

“四方之士受业而归,出为用世,名绩彰显者甚众。

”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赐九经。

宋仁宗皇祐五年,孙琛在故址建学馆十间,称“白鹿洞之书堂”,与当时的岳麓、应天府、嵩阳并为“四大书院”。

白鹿洞书院虽为宋初所建,但不久即废。

直到著名理学家朱熹重修书院之后,白鹿洞书院才扬名国内。

南宋淳熙六年,朱熹知南康军。

朱烹到任时,白鹿洞书院已经毁于兵燹,栋宇消落,林园荒芜,触目皆是尘封书海,网结门廊。

经过朱熹的一再请求,宋孝宗终于同意重建白鹿洞书院。

修葺后的白鹿洞书院,以圣礼殿为中心,组成一个错落有致、相得益彰的庞大建筑群。

书院共有殿宇书堂三百六十余间,其中包括御书阁、明伦堂、宗儒词、先贤祠、忠节祠等。

圣礼殿是用于学生拜谒孔子的殿堂,门上方两块匾额写有“学达性天”、“万世师表”的字样。

在文会堂有朱熹亲书“鹿豕与游,物我相忘之地;峰泉交映,知仁独得之天”的对联。

朱熹不仅重修了白鹿洞书院,而且还建立了严格的书院规章制度。

《白鹿洞书院教条》不但体现了朱熹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一套儒家经典为基础的教育思想,而且成为南宋以后中国封建社会七百年书院办学的样式,也是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

朱熹在白鹿洞书院还广邀国内著名学者前来讲学,学术空气相当活跃。

宋淳熙二年,朱烹与陆九渊二人由于学术观点不同,曾在地处江西铅山县境内的鹅湖发生过激烈的论辩。

但是朱熹并不因此而持有门户之见,邀请陆九渊前来白鹿洞书院讲学。

陆九渊讲的是《论语》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深受白鹿洞书院师生们的欢迎,有些学生甚至被陆九渊精湛、透辟的说讲感动得落泪。

为此,朱烹特意把陆九渊所讲内容刻石立于院门。

这不仅首开书院“讲会”制度的先河,为不同学派同在一个书院讲学树立了范例,在中国儒学史上也一直被传为佳话。

自朱熹之后,白鹿洞书院“一时文风士习之盛济济焉,彬彬焉”它与岳麓书院一样,成为宋代传习理学的重要基地。

元代末年,白鹿洞书院被毁于战火,一直到明代的正统元年才修复,以后又有所扩修。

●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是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其前身可追溯到
唐末五代(约958年)智睿等二僧办学。

北宋开宝九
年(976),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正式
创立岳麓书院。

嗣后,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至
清末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尔后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至今,历经千年,弦歌不绝,故世称“千年学府”。

岳麓书院自创立伊始,即以其办学和传播学术文化而闻名于世。

北宋真宗皇帝召见山长周式,颁书赐额,书院之名始闻于天下,有“潇湘洙泗”之誉。

南宋张式主教,朱熹两度讲学。

明代中后期,明世宗御赐“敬一箴”,王阳明心学和东林学派在此传播和交流,明清著名的爱国主义思想家王夫之在此求学,清代,康熙和乾隆分别御赐“学达性天”和“道南正脉”额。

岳麓书院占地面积21000平方米,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明清遗物,主体建筑有头门、二门、讲堂、半学斋、教学斋、百泉轩、御书楼、湘水校经堂、文庙等,分为讲学、藏书、供祀三大部分,各部分互相连接,合为整体,完整地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气势恢宏的壮阔景象。

除建筑文物外,岳麓书院还以保存大量的碑匾文物闻名于世,如唐刻“麓山寺碑”、明刻宋真宗手书“岳麓书院”石碑坊、“程子四箴碑”、清代御匾“学达性天”、“道南正脉”、清刻朱熹“忠孝廉洁碑”、欧阳正焕“整齐严肃碑”、王文清“岳麓书院学规碑”等等。

●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在嵩山南麓、登封县城北约三公里处。

创建
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时,时称嵩阳
寺,至唐代改为嵩阳观,为道士修行之所,嵩阳书院
在历史上曾为佛教、道教场所,后来为儒家独占。


五代时周代改建为太室书院。

嵩阳书院在北宋时最盛,
院中有学生几百人,宋廷在此置有校官,并赐九经子史。

宋代理学的“洛学”创世人程颢、程颐兄弟都曾在嵩阳书院讲学,各地学者纷纷慕名而来。

此后,嵩阳书院继续以理学授徒,成为宋代理学的发源地之一。

明末书院毁于兵燹,清代康熙时重建。

嵩阳书院经历代多次增建修补,规模逐渐形成,布局日趋严整。

书院的建制,古朴雅致,大方不俗。

嵩阳书院与河南睢阳书院(又名应天书院)、湖南岳麓书院、江西白麓洞书院并称我国四大书院,在国内也举足轻重。

嵩阳书院东西山岭环抱,逍遥谷溪水缓缓南流,嵩岳寺溪水汩汩西来,两道清澈的溪水,在嵩阳书院前面汇合成双溪河,然后蜿蜒东南入颍。

书院南面是开阔的沃田。

站在嵩阳书院门口四望,可仰望嵩岳诸峰,可俯瞰登封城全景。

环境十分幽美,不愧为读书胜地。

书院内建筑布局保持着清代前的风格,现存殿堂廊房五百余间,共有五进院落组成。

首为先师祠,供
奉与书院有关的先师先贤,其后为讲堂,讲堂后为道统祠,最后是藏书楼。

两侧配房原为“程朱祠”、书舍、学斋等。

院内廊房墙壁上镶嵌有历代文人、墨客题字留言,其内容书法各具特色,西偏院有清代嵩阳书院教学考场部分建筑。

嵩阳书院历朝并置有学田,以充书院费用。

除了书院有悠久的历史,嵩阳书院的旅游景观还有有西汉的“将军柏”和唐朝的“大唐碑”。

相传在两千多年前,汉武帝刘彻来游嵩山,走到嵩山南麓的嵩阳寺,刚一进门,只见一棵古老的柏树,身材奇伟,枝叶茂密,酷如顶天立地的伟丈夫,武帝尚武,多年征战渴求良将,仰望许久,赞叹有加,当即褒封柏树为“大将军”。

殊不料嵩阳寺乃藏龙卧虎之地,穿过二进院见到的柏树比“大将军”还要大,武帝见了既惊讶,又踌躇,但想到自己贵为天子,不容改口,就将错就错地把二院的柏树封为“二将军”。

“大将军”高兴的大笑,笑弯了腰,成了弯腰树。

“二将军”心生闷气,肚子气炸,变成了空心树。

“三将军”为此十分恼怒,它突起一枝直插天际,怒发冲冠,一副与人争斗的样子。

可惜它在明末被火焚毁。

传说归传说,“将军柏”却实实在在是人间稀少的参天大树:“大将军”柏径周6米,“二将军”柏周径15米,十二个人挽手刚刚能抱住树干。

二柏高达数十米,苍劲矫健,直耸云天。

从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受封,历经千载沧桑而依然生机勃勃,诚不愧伟岸英武了。

院外偏西有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刻立的“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俗称“大唐碑”,碑高8米,是嵩山地区最大的石碑,它记述的是道士孙太冲为唐明皇李隆基炼“九转金丹”的故事,事属荒诞不经,但碑却立得光前隆后:由号称“口蜜腹剑”的唐代宰相李林甫撰文,当时的书法名家徐浩书写。

徐浩的隶书端正工整,笔法俊逸遒劲。

岁月流逝,千载易过,炼丹的荒唐事已成笑料,而“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却因为是唐隶佳品引来一代又一代的欣赏观摩者,这也是立碑之人始料未及的趣事。

●应天府书院
应天府书院亦称睢阳书院,位于商丘县城南。

始建于
后晋,北宋时得到光大。

最初为戚同文讲学之地。

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曹诚
就其地筑学舍150间,聚书1500余卷,广招学生。

使应天府书院扬名的另一位人物就是那个吟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

范仲淹在此求学时就属于有远大抱负的人,虽然贫穷得只能长期就咸菜喝粥(划粥割齑这个故事就是讲范仲淹的),但连岁苦读,春夏秋冬都是凌晨即闻鸡起舞,然后苦读诗书,直到夜半才和衣而眠。

由于应天府书院是免费的,这也是范仲淹选择这个书院的最大原因,所以书院里应该有许多如范仲淹一样的苦学之士。

从这样一个侧面我们也可以看到当时应天府书院的学风是非常刻苦和严谨的。

范仲淹还是一个身体力行的教师,每当给诸生命题作赋,他必定先作一篇,以掌握试题难度和着笔重点,使诸生迅速提高写作水平。

这种做法,与今日许多教授讲课时洋洋洒洒,真正到社会上应用时却不灵光的现象相比,确实大相径庭,真是值得后人借鉴。

应天府书院的原址在现在的商丘故城,完整的书院已不在,只能看看残存的一些建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