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导学案(学生)
七年级邓稼先导学案

七年级邓稼先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杰出贡献。
2、体会邓稼先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
3、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2)梳理文章的结构,概括邓稼先的主要事迹。
2、难点(1)品味文中真挚的情感,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理解邓稼先的精神品质,并从中获得启示。
三、知识链接邓稼先(1924 年 6 月 25 日—1986 年 7 月 29 日),出生于安徽怀宁,中国共产党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预习导航1、初读课文,标注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字音、字形和词义。
2、再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邓稼先写了哪些内容。
五、课堂学习(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有许多杰出的人物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振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被誉为“两弹元勋”的科学家——邓稼先。
(二)检查预习1、请同学朗读生字词,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纠正错误。
2、提问同学对重点词语的理解。
(三)整体感知1、快速浏览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文章主要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他在核武器研制方面的杰出贡献,同时也展现了他的爱国情怀和高尚品质。
2、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1-9 段):从中国百年屈辱史引出邓稼先,概述他的生平经历和对祖国的贡献。
第二部分(10-18 段):通过对比,突出邓稼先忠厚平实、真诚坦白的品格。
第三部分(19-29 段):写邓稼先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成功研制出“两弹”。
第四部分(30-33 段):高度赞扬邓稼先的崇高品质和巨大贡献。
(四)精读课文1、文中哪些事例表现了邓稼先的爱国情怀?(1)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
(2)在核武器研制工作中,邓稼先不怕艰苦,不怕牺牲,始终坚守在工作岗位上。
3邓稼先导学案

《邓稼先》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马革裹尸”、“妇孺皆知”等词语;2、了解邓稼先的生平经历,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3、整体把握六部分大意,体会作者的感情;第一课时【自主学习】1、快速阅读课文,迅速捕捉文章信息,把你认为比较精美的词语用小圆圈标示出来;并了解下列词语读音和意思。
鲜()为人知任人宰()割马革裹()尸孕()育锋芒毕露()截()然不同至死不懈()妇孺()皆知(四人小组交流、检查)2、学生再读课文,阅读后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第四部分:第五部分:第六部分:【合作讨论】课文六部分之间是否可以调换顺序?如果不能,你能试着找出它们的联系吗?(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六部分的关系)【同步达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鲜.为人知()任人宰.割()至死不懈.()截.然不同()孕.育()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①鲜为人知:②死而后已:第二课时【复习自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宰.割{ } 鲜.为人知{ } 氢.弹{ } 直肠癌.{ }奠.基{ } 鞠躬尽瘁.{ } 元勋.{ } 妇孺.{ }夐.{ } 颤.抖{ } 殷.红{ } 彷徨..{ }2、解释下列词语:可歌可泣:鲜为人知:鞠躬尽瘁:当之无愧:妇孺皆知:马革裹尸:(小组为单位复习检测,后各小组互批)【重点探究】将课文阅读2-3遍,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在写邓稼先之前,作者为什么先概述我国一百多年来的历史?2.课文写了邓稼先的哪些事例?分别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或精神品质?3.为什么作者没有详细的介绍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4. 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5.你认为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请将你的理解写在下面。
《邓稼先》导学案(含答案)

《邓稼先》导学案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包括他的教育背景、科学成就和社会贡献。
深入理解邓稼先在科学领域的杰出贡献,特别是他在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研制中的重要作用。
学习并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引导学生通过提问、讨论和分享的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家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认识到科学家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科学成就。
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语言特点。
难点:深入理解邓稼先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怀。
分析文章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三、学习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互动交流”的方式,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通过自主学习,学生提前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科学成就;在合作探究中,学生分组讨论、互相启发,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在互动交流中,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学习过程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科学成就,标记不理解的词句,查阅相关资料或向同学请教。
学生尝试概括邓稼先的主要贡献和影响力,形成自己的初步认识。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与邓稼先相关的话题(如他的科学精神、爱国情怀、对后世的影响等),进行深入探讨,并准备展示。
角色扮演:选取几名学生扮演邓稼先或其他相关人物,通过对话或表演的形式,展现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精神风貌。
思维导图: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绘制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科学成就的思维导图,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互动交流:各组展示合作探究的成果,分享对邓稼先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析文章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学生提问、讨论和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邓稼先教案(精选14篇)

邓稼先教案(精选14篇)篇1:邓稼先教案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3、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并理解其深刻含义教学重点:体会文中洋溢的对中华,对挚友的一片深情及文中所表现出的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对关键语句的理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让学生通过上网、看书查资料的方式,查找有关邓稼先、杨振宁的资料,准备在上课时交流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导入.(放一段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录相,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学生通过看书、上网查资料,在班上交流关于邓稼先、杨振宁的资料。
三、速读训练:快速浏览课文一遍,归纳六个部分的内容1、邓稼先是一位对祖国、对民族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的科学家。
2、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巨大贡献。
3、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进行对比,揭示出它能领导大家做出历史性贡献的原因。
5、写邓稼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肩负重任,身先士卒,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
6、对邓稼先的总的评价。
五、总结: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这篇文章歌颂了邓稼先忠厚谦虚、真诚朴实的思想品格以及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身负重任,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
如:第二部分的9、10节,第五部分的52节第二课时一、思考: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三、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四、第四部分最后说:我热泪满眶,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六、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的深刻含义:(见课后练习一3)①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
试阐释这两句话。
②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
这是他的性格和品质,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你还能从文中找到表现邓稼先优秀品质的语句吗?朗读课文片断,体会课文语言的特点,请举例证明。
《邓稼先》导学案

第1课时【学习目标】1.速读课文,积累重要字词。
2.掌握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方法。
3.感悟邓稼先的不平凡,学习他的优秀品质。
【导学练习】1.速读课文,把你认为比较重要的词语或成语用横线划出来,默读两遍,并抄写下来。
(至少8个)(完成《金榜学案》P27.1-2)2.速读课文,把握文意,完成下列各题。
独立思考完成:(1)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2)写邓稼先,为什么要写奥本海默?这是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3.你认为邓稼先的哪些品质值得我们终身学习?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小组讨论,并做适当记录:【巩固练习】4.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任人宰()割殷()红兽铤()亡群彷()徨5.根据意思,写出相应成语:(1)用马革把尸体包裹起来,描写人战死于沙场。
()(2)形容小心谨慎,不辞劳苦,尽心竭力地工作,到死为止。
()(3)形容英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4)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人皆知。
()6.请用波浪线划出文中高度评价邓稼先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感悟邓稼先的不平凡。
7.学完本文后,同学们觉得邓稼先有哪些打动自己的地方,请把它写出来,与其它同学进行交流。
8.完成《金榜学案》“课内探索舟”P28.8-15。
【学习目标】1.揣摩语言,把握文中关键语句,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寄寓在字里行间的深情。
2.联系生活实际谈学了本文后的收获。
【导学练习】1.“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请阐述这句话的含义?2.“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
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
”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3.请同学们运用跳读的方式再次快速阅读课文,先用括号把你认为美妙的句子或段落标示出来,然后按照“我发现……句子或段落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的句式组织语言,准备再次闪亮登场发言。
【巩固练习】4.心灵的碰撞:超越时空,采访“两弹‘元勋’”邓稼先,一名同学作邓稼先,其他同学设计问题提问。
(完整版)初一语文下第1课《邓稼先》导学案(新课标人教版)

初一语文下第1课《邓稼先》导学案(新课标人教版)邓稼先【导学目标】1、体会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2、能够灵活运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
3、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重点聚焦】体会中洋溢的对中华民族,对挚友的一片深情及中所表现出的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难点突破】对关键语句的理解。
【自主学习案】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交瘁()元勋()孕育()选聘()无垠()黯兮()日曛()2辨析下面的形近字聘:()悴:()骋:()瘁:()擎:()筵:()挚:()涎:()3.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
:马革,马皮。
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
形容军人战死沙场。
:立大功的人。
:走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走。
:到死都不松懈。
形容坚持到底。
:敬仰思慕。
:难以忍受。
4走进本(1)快速浏览一遍,归纳六个部分的内容。
(2)由六个小标题串联成一个整体,这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合作探究案】合作探究点一:背景作用1、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的历史?答:合作探究点二:对比手法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答:合作探究点三:句子赏析3.“‘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
”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答:【随堂巩固案】一、基础积累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署名(shǔ)交瘁(uì)奠基(diàn)妇孺皆知(rú)B 懈怠(iè)癌症(ái)元勋(xūn)马革裹尸(guǒ)选聘(pìng)无垠(ín)难堪(ān)层出不穷(céng))孕育(ùn)黯兮(àn )截然不同(jié)D.氢弹(qīn2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彷徨仰幕可歌可泣家喻户晓B 难堪孕育至死不懈鞠躬尽瘁交瘁奠基锋芒逼露当之无愧D 日曛选聘层出不琼任人宰割3下列标点符号使用符合规范的一项是()A 德国强占东胶州湾,租借99年。
邓稼先教案(精选6篇)

邓稼先教案(精选6篇)邓稼先教案(精选6篇) 作为⼀名教学⼯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教学质量。
那么⼤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是⼩编精⼼整理的邓稼先教案(精选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邓稼先教案篇1 教学⽬标: 1、理清作者的思路,深⼊理解课⽂的思想内容; 2、了解邓稼先的⽣平事迹,学习他的伟⼤精神; 3、学习本⽂通过对⽐表现⼈物的写作⽅法; 4、积累“可歌可泣”“当之⽆愧”等词语。
教学重点: 理清作者的思路,深⼊理解课⽂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本⽂通过对⽐表现⼈物的写作⽅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课时 ⼀、有感情地朗读课⽂,把握⽂意,完成下列各题。
1、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百多年来的历史? (先概述我国近⼀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宰割”到“站起来了”这⼀巨⼤转变做出巨⼤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巨⼤影响的历史⼈物。
) 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着写? (课⽂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然⽽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千年传统⽂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奉献精神的⼉⼦。
”“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 3、“邓稼先是中国⼏千年传统⽂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奉献精神的⼉⼦。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试阐释这两句话。
(“邓稼先是中国⼏千年传统⽂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奉献精神的⼉⼦。
”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个最不要引⼈注⽬的⼈物”,“忠厚平实”,“真诚坦⽩,从不骄⼈”,“没有⼩⼼眼⼉,⼀⽣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质”。
中国⼏千年传统⽂化就讲究⼈与⼈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
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的⽓质品格。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是指“他没有私⼼,⼈们绝对相信他”,“⽂⾰”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宣队、军宣队。
邓稼先(第1课时)导学案

邓稼先(第1课时)导学案课题: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有感情读课文,积累“可歌可泣”“当之无愧”等词语。
2、快速阅读课文,感知内容,理清思路。
3.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二、学习重点:1、有感情读课文,积累“可歌可泣”“当之无愧”等词语。
2、快速阅读课文,感知内容,理清思路。
学习难点:3.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预学部分【自主学习】第一课时一、了解作者及邓稼先。
1.杨振宁(1922——),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2.邓稼先(1924—1986)安徽怀宁人。
核物理学家,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抗日战争结束后,在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曾任北京大学教职工联合会主席。
1948年赴美国留学,获印第安纳州普渡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
1950年9月回国。
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工作,曾任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学术秘书,为中国核理论做了开创性的贡献。
1951年加入中国民主党派九三学社,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8年8月调到第二机械工业部,参加组织和领导中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
历任第九研究理论部主任、副院长、院长等职。
为中国的核武器研制事业奋斗了二十八年。
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作为上述研究工作的主要参加者,他曾获得全国自然科学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二、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又是一篇典范的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的文字,它往往通过一些特殊事件来刻画人物的特殊贡献、精神品质和高尚情操。
三、请试着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彷()徨筹()划开拓()鲜()为人知殷()红颤()抖孕()育无垠()宰()割呼xiào()热泪满眶()zhì()友diàn()基bá()尖qiān()字yǎngmù()()四、请试着解释下列词语并进行积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导学案(学生用)七年级学科:语文执笔人:执教者:编写日期:2014-3-19课题11邓稼先课型预习+展示导学目标1、整体把握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在行文顺序、材料安排方面的特点。
3、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并理解其深刻含义导学重点难点1、体会文中洋溢的对中华民族,对挚友的一片深情及邓稼先的品格与精神。
2、对关键语句的理解。
导学用具课后思考【导入课题】你知道“两弹元勋”是谁吗?他是个怎样的人呢?今天我们就随着他的朋友一起感悟这位不平凡的科学家。
【自主预习案】【自主学习指导】1、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了解邓稼先。
3、掌握生字词。
2、结合资料了解邓稼先、杨振宁生平。
提示:关于“两弹一星”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
“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关于邓稼先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
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
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关于杨振宁究员。
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
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
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
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叙。
长篇传记要写出当时的时代背景、周围环境等。
当然,重点是写人物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状况。
短小的传记(小传),只需写人物的主要生活经历和思想状况,甚至可以选写人物生平的几件典型事情。
一.学生自主学习(一)积累字词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邓稼先___元勋____至死不懈___鞠躬尽瘁___选聘___无垠___殷红____彷徨____鲜为人知___锋芒毕露___2.根据拼音写汉字jié__然不同chóu___划yǜn___育妇rú__皆知马革guǒ___尸céng___出不穷家yǜ___户晓3.你能根据下面的词义说出成语吗?1.比喻人的锐气、才能完全显露出来,多用于爱逞强显能,好表现自己。
()2.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为止。
()3.每家每户都知道。
()4.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5.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得流泪。
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
()(二)根据你掌握的文学知识填空。
《邓稼先》的作者是______,美籍华裔____学家,获1957年诺贝尔____学奖。
他和邓稼先有长达半个世纪的深厚友情。
(三)速读课文,试用一句话说说“我眼中的邓稼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学习成果展示各组同学将要点写在黑板上,然后指定代表同学总结性发言。
提示其他同学要在书上将重要内容划下来,作上批注。
【课内探究案】【拓展与探究】一速读快速浏览课文一遍,归纳六个部分的内容。
1、2、3、4、5、6、思考:这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二读出自我,合作交流1、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2、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研制“两弹”的过程和巨大贡献上,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地介绍?3、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邓稼先和奥本海默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三.重点赏读,质疑探究4、第四部分最后说:“我热泪满眶,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课堂小结】这篇文章歌颂了邓稼先忠厚谦虚、真诚朴实的思想品格以及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身负重任,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
【拓展检测案】一、朗读(“我不能走”)。
(1)朗读《吊古战场文》的原文和译文。
译文如下: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
河水象飘带一样弯曲流动。
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
幽暗啊悲惨凄凉,明风悲号,天日昏黄。
飞返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各种飞身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
亭长告诉我说:“这犹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夜没在这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2)这部分的标题“我不能走”,如果改为“他忠于职守”好不好?为什么?(3)作者引用他和邓稼先在昆明读大学时一起背诵过的《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4)“不知稼先在……手有没有颤抖”一句表达了作者对老友怎样的思想感情?(5)说说在戈壁滩上搞核武器试验有哪些困难。
(文中词句回答)(6)文章引用“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一首五四时代的歌曲有什么作用?(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我的母亲老舍当我在小学毕业的时候,亲友一致的愿望是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
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辛劳困苦。
可是,我也愿意升学。
我偷偷的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宿处,都由学校供给。
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说升学的话。
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
这是一笔巨款!母亲坐了半个月的摊,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
她不辞劳苦,只要儿子有出息。
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
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眼泪。
我入学之后,三姐结了婚。
母亲对儿女都一样疼爱的,但是假若她有点偏爱的话,她应当偏爱三姐,因为自父亲死后,家中一切的事情都是母亲和三姐共同撑持的。
三姐是母亲的右手,但母亲知道这右手必须割去,她不能为自己的便利以至耽误了女儿的青春。
当花桥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那是阴历四月,天气很暖。
大家都怕她晕过去。
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
不久,姑母死了,三姐已出嫁,哥哥不在家,我又住学校,家中只剩下母亲自己。
她还须自早至晚的操作,可是终日没人和她说一句话。
新年到了,正赶上政府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
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
母亲笑了。
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
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
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
今天,又想起当日孤独的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
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
1.这篇文章写了哪三件事?各用一句话概括。
(1)第一件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件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件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文章是按照________为顺序记叙的。
3.老舍善于运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试根据示例,用一两句话简析下面的话。
示例:“她愣住了”,写出母亲听说儿子还须辞母返校时感到突然,爱子情深。
[甲]“母亲笑了”,写出母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写出母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写出母亲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