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D电影的成像原理

合集下载

3D立体电影观看指南

3D立体电影观看指南

3D立体电影观看指南 搜集3D电影观看感受观众只要戴上这种特制的偏光眼镜,这样就可以看到一幅幅连贯的立体画面,观看影片时,就好像身临其境一样。

我观看时,电影画面中的巨蛇好像我身边缠绕打滚,场面心动魂,我旁边的一个小朋居然被吓得哇哇大哭。

出影院后感觉还在电影的世界里。

什么是3D电影D是英文Dimension(线度、维)的字头,3D是指三维空间。

国际上是以3D电影来表示立体电影。

观众对于3D最直接的体验是,看电影时需要戴上一副眼镜,才能体验到真正的立方体效果。

人的视觉之所以能分辨远近,是靠两只眼睛的差距。

人的两眼分开约5公分,两只眼睛除了瞄准正前方以外,看任何一样东西,两眼的角度都不会相同。

虽然差距很小,但经视网膜传到大脑里,脑子就用这微小的差距,产生远近的深度,从而产生立体感。

一只眼睛虽然能看到物体,但对物体远近的距离却不易分辨。

根据这一原理,如果把同一景像,用两只眼睛视角的差距制造出两个影像,然后让两只眼睛一边一个,各看到自己一边的影像,透过视网膜就可以使大脑产生景深的立体感了。

各式各样的立体演示技术,也多是运用这一原理,我们称其为“偏光原理”。

3D电影展望,或成银幕主流3D电影与普通电影的区别在于它利用人的双眼立体视觉原理,使人能从银幕上获得三维空间影像,从而使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虽然现阶段还有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无论是观众还是影院,都非常看好3D电影的未来前景。

一些专家表示,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从黑白电影到彩色电影,是电影技术发展史上的两次革命。

而从2D平面到3D立体电影,毫无疑问,将成为电影技术发展史上的第三次革命。

“3D电影将吸引更多人走进影院。

”一名影院负责人表示,因为只能在电影院中才能体会3D电影的妙处。

在电视或电脑显示屏上,根本看不出3D电影的精彩。

业内人士乐观估计,几年后,3D电影将更加普遍,或成银幕主流。

我们期待着,3D电影不断改进,让更多人体会新技术带来的乐趣。

3D电影的不足1、观看3D电影必须佩戴专用3D眼镜。

三D电影的成像原理

三D电影的成像原理

阿凡达》采用3D技术,将电影屏幕变成了一个通向潘多拉星球的大门。

在看3D电影时,我们不仅能看到上下、左右方向的运动,还能够看到离我们而去或者向我们而来的动作。

3D电影会有这种效果,是因为我们看到的世界,已经过大脑处理。

因为两只眼睛位置的区别,每只眼睛看到的图像都有细微的不同。

大脑会将这些图像处理成立体视觉,让我们能够分辨出距离感。

3D电影原理就是如此———让两只眼睛分别接收到不同的图像,剩下立体电影就是用两个镜头如人眼那样的拍摄装置,拍摄下景物的双视点图像,再通过两台放映机,把两个视点的图像同步放映,使这略有差别的两幅图像显示在银幕上,这时如果用眼睛直接观看,看到的画面是重叠的,有些模糊不清,要看到立体影像,就要采取措施,使左眼只看到左图像,右眼只看到右图像,如在每架放影机前各装一块方向相反的偏振片,它的作用相当于起偏器,的就让大脑自动完成吧。

最常见的电影3D效果,是用“光分技术”来实现的。

它依赖于偏振光和滤光片,让每只眼睛只接收到一部分光,而滤掉另一部分。

在上世纪拍摄3D电影时,人们会在一个镜头前加一块水平方向的偏振片,只让水平方向振动的光透过;另一个镜头前加垂直方向的偏振片。

再将这两个镜头并列,之间的距离和人眼之间距离差不多,就可以开始拍摄了。

在播放时,让观众戴上带有偏振片的眼镜,偏振方向和摄像机偏振片的方向相同。

这样,左眼的眼镜就会完全滤掉右侧摄像机拍摄的画面,而右眼的眼镜则滤掉左侧摄像机的画面。

这种3D电影要求观众必须坐得笔直。

后来,利普顿改良了这种技术,造就了RealD 3D。

它的偏振光振动方向在一个圆周上旋转,再加上传统电影速度6倍的播放速度,想怎么歪着看电影都行。

现在,RealD 3D已经成为了使用最广泛的3D电影技术。

光分技术是被动式的3D电影技术。

也就是说,它不需要控制眼镜。

色分技术也是这样。

可能有些人还会对上世纪80年代的立体电影记忆犹新———它的两片眼镜片颜色不同。

如果不戴眼镜的话,这种电影投影出来像是印刷有偏差的彩色画册。

3D视频技术原理及应用

3D视频技术原理及应用

3D视频技术原理及应用内容摘要目前许多研究者已经把三维显示系统作为下一代最有潜力的显示系统,并已经提出了许多三维显示技术,如,眼镜式三维显示、三维体显示、全息显示等几大类。

本文首先介绍了三维显示技术的背景和发展概况,接着简要介绍了各种三维显示技术的原理及特点,最后介绍了3D技术在各个领域上的应用。

关键词:3D技术,分类,原理,特点,应用一、3D成像原理(一)什么是3D3D – 3 Dimension即三维立体,是相对于2D平面的一个概念。

我们人类所生存的世界就是一个三维的空间,我们在现实世界中观察到的物体也都具有三个维度:高度、宽度和深度,我们早已习惯了3D的世界。

然而由于技术发展的局限性,在电影、广播电视以及印刷等媒体世界中,我们被局限在了二维世界。

(二)3D影像的特点立体逼真:3D影像与人类现实生活中习惯的场景达成了一致,更加的逼真;临场感强:3D 影像的立体感、景深,让观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强烈视觉冲击:可以利用3D影像特点制造各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如体育比赛直播、演唱会现场直播,以及各种宏大的电影场景。

(三)立体视觉的根源人天生具有两只眼睛,而两只眼睛间的距离大体为6~7厘米。

正是由于这6~7厘米的距离,当人的双眼注视一个物体时,双眼看到的景象并非一致,而是存在细微的差别.存在细微差别的两幅二维图像,经过大脑的合成最终呈现出立体感。

3D影像技术正是利用了双眼分视原理,在节目拍摄的过程中,摄像机在工作模式上模仿人的双眼,左右镜头分别拍摄一幅具有细微差别的二维图像.在观看3D影像时,采用各种技术,以保证让左眼只能看到摄像机的左镜头所拍摄的影像,而右眼只能看到摄像机的右镜头所拍摄的影像。

两幅存在细微差别的二维影像经过大脑的合成,产生立体影像。

(四)3D影像发展简史早在1839年,英国科学家查理·惠斯顿爵士根据“人类两只眼睛的成像不同”发明了一种立体眼镜,让人们的左眼和右眼在看看到两幅存在差异的图像以产生立体效果。

3D电影光电成像原理

3D电影光电成像原理

3D影视拍摄播放原理探析材料物理二班:李峰王亲苗关键词:3D 色差偏振全息技术摘要:2010的《阿凡达》算是世界电影的风向标,在这之后接二连三地出3D立体电影。

它是如何拍摄,又如何使人产生立体感的。

当然,如果你懂美术,知道摄影,会玩3ds Max。

你会觉得“这很简单”,因为这本来就很简单(原理很简单),我们来讨论从3D技术中看光学应用.正文:肉眼看像:人有两只眼睛,一左一右,两眼之间存在大概 3.5-5厘米的间距,我们看东西,之所以能分辨出哪个物体在哪个物体的前面,哪个物体在哪个物体的后面,能够判断物体的距离、远近,就是靠两只眼睛的差距。

当我们看东西的时候,两只眼睛除了瞄准正前方以外,看任何一样东西,两眼的角度都不会相同。

虽然差距很小,但经视网膜传到大脑里,脑子就用这微小的差距,产生远近的深度,从而产生立体感。

一只眼睛虽然能看到物体,但对物体远近的距离却不易分辨。

两眼看像,由于漫反射,一只眼睛可以接收到另一只眼睛无法接收到的信息,从而两只眼睛将信息中和,通过大脑呈现出三维立体具有空间感的影像。

我们看到的东西的聚焦点的位置,决定了感知这个物体的位置,聚焦点在屏幕上,所以我们看到的所有的东西都是在显示器平面显示的。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想要看到立体的物体,那么就需要把聚焦点脱离开显示屏幕的平面,如下图所示:根据这一原理,如果把同一景像,用两只眼睛视角的差距制造出两个影像,然后让两只眼睛一边一个,各看到自己一边的影像,透过视网膜就可以使大脑产生景深的立体感。

3D显示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1、色差式3d立体成像色差式3d历史最为悠久,成像原理简单,实现成本低廉,但是3d画面效果也是最差的,需要配合色差式3 d眼镜才能看到3d 效果。

色差式 3 d先由旋转的滤光轮分出光谱信息,使用不同颜色的滤光片进行画面滤光,是的一幅图片能产生出两幅图片,人的每只眼睛都看见不同的图片。

目前较为常见的滤光片是红蓝、红绿,或者红请,但这种3d越来越少了有点:技术难度低,成本低缺点:画质效果差2、快门式3 d技术快门式3d技术,使用一副主动式LCD快门眼镜,交替开关左眼和右眼,让左右眼看到的两幅图像在我们大脑中融合成一体来实现,从而产生单幅图像的3d深度感。

3D立体摄影原理

3D立体摄影原理

3D立体摄影原理立体摄影表现景物三维空间的一种摄影方法。

通过摄制两幅不同视点的影像,各由相应眼睛观看,以模拟三维效果。

拍摄工具有标准型立体照相机,也有在单镜头相机上装配立体附加镜;普通照相机运用左右移动的方法也能拍摄。

原理篇让我们用人类的视觉来理解一下立体摄影的技术原理。

人类的眼睛就像是一套完全自动的数码相机,具有变焦镜头、可变光圈以及能将光信号转变成大脑可以识别的电信号。

本质上,单只眼睛看到的只是物体的二维图像,我们能够分辨出它的高和宽,而无法识别它的深度;在二维图像中,利用物体提供的有关尺寸和重叠等视觉线索,我们可以判断出位于背景前这些物体的前后排列次序,但是却无法知道它们之间究竟距离多远。

幸好我们人类拥有了两只眼睛,并且都长在前面的脸部,呈水平排列,间隔约为60mm。

在我们看同一物体时,由于所处的角度有略微不同,两只眼睛看到的图像还是有略微差别的,我们的大脑将这两幅画面综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深度的视觉。

这个综合处理的过程十分迅速,并且天衣无缝,产生的视觉感受就像是我们在透过一只大眼睛看东西。

更为重要的是,大脑能够根据接受到的两幅图像中同一物体之间位差的大小判断出此物体的深度和远近,距离眼睛越远,位差就越小,反之就越大。

示意图中显示了这个过程的工作原理:(当我们观看无穷远的景物时)遥远的太阳在两幅图像中的位置(几乎)是相同,但是近处的树的位置就有1/4英寸的差别了。

这整个过程就被称为是立体视觉(stereovision),起源于希腊语中的"stereos",意思是具有三维结构的形状或固体等。

立体视法(Stereoscopy)就是指同一物体的两张具有轻微角度差别的照片放在一起(分别用左右双眼)观看,得到一种深度的感觉,从而产生规立体视觉的方法。

那么(最基本)立体摄影就是(模拟双眼的位置)从左右两个具有轻微角度差异的观察点分别拍摄同一个物体,然后将这两幅照片以同样的方式展示出来,让左右眼睛分别观看左视觉和右视觉的照片(来获得立体再现)。

3d摄像机原理

3d摄像机原理

3d摄像机原理
三维摄像机的原理是通过一系列的技术和设备来捕捉、记录和呈现三维场景的图像。

其工作原理类似于人眼的观察方式,通过两个摄像头同时拍摄不同视角的图像,然后结合两个图像来创建一个立体的场景。

为了进行三维拍摄,需要使用两个摄像头并将它们安装在一个特定的间距上。

这个间距通常与人眼的间距相似,以模拟人眼的观察效果。

两个摄像头同时拍摄场景,每个摄像头捕捉到的图像都有微弱的差异,这种差异称为视差。

通过测量和分析视差,可以计算出相机与场景中各个物体的距离。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利用三角测量原理,通过知道了视差、摄像机间距和相机参数等信息,就可以计算出物体与摄像机的距离。

在得到了物体与摄像机的距离后,可以根据这些数据来创建一个立体的场景。

这个过程被称为立体成像,通过将不同深度的像素点排列起来,就能够生成一个高度逼真的三维场景。

除了视差测量和立体成像外,还可以使用其他技术来增强三维摄像的效果。

例如,使用特殊的3D眼镜或者投影设备来呈现立体图像,或者利用激光扫描仪等设备来获取更精确的三维数据。

总之,三维摄像机的原理是通过同时拍摄不同视角图像、测量和分析视差、计算物体与摄像机的距离以及生成立体图像等步
骤来实现对三维场景的捕捉和呈现。

这种技术在电影制作、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3dled旋转成像原理

3dled旋转成像原理

3dled旋转成像原理宝子们!今天咱们来唠唠超酷的3D LED旋转成像的原理,这可就像是一场在我们眼前上演的神奇魔法呢!咱先得知道啥是3D LED旋转成像。

你看啊,就是有个LED屏幕,它不是乖乖地待着不动,而是欢快地转起来,然后就像变戏法一样,出现了超级逼真的3D图像。

这就好比是一个会跳舞的魔术师,一边旋转一边给我们展示它的奇妙把戏。

那它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这就得从我们眼睛看东西的原理说起啦。

我们的眼睛就像两个超级精密的小相机,当我们看东西的时候,两只眼睛看到的画面其实是有一点点差别的。

这一点点差别呢,就被我们聪明的大脑给利用起来啦,大脑根据这个差别,就能判断出物体的远近、形状,然后就构建出了我们看到的3D世界。

3D LED旋转成像就巧妙地利用了这个原理。

当LED屏幕旋转的时候,它会在不同的角度快速地显示不同的图像。

就像是在给我们的眼睛讲故事,一会儿从这个角度讲一点,一会儿又从那个角度讲一点。

我们的眼睛呢,就像两个好奇的小听众,把这些不同角度的画面都接收进来。

然后我们的大脑就开始发挥它的超能力啦,大脑把这些不同角度的画面按照它自己的理解方式组合起来,就好像是把一堆拼图碎片拼成了一幅完整的3D拼图。

再说说这个LED屏幕本身。

LED灯可神奇了,它们可以非常快速地改变颜色和亮度。

在3D LED旋转成像里,它们就像是一群听话的小彩灯,按照程序的指令,在旋转的过程中,在合适的时间显示合适的颜色和亮度。

比如说,当要显示一个球的3D图像的时候,在某个角度,LED灯就会亮起来形成球的一部分轮廓,然后随着屏幕的旋转,下一组LED灯又亮起来,逐渐把这个球的全貌展现出来。

这就像是一群小精灵,一个接一个地跳出来,最后组成了一个超级酷炫的3D球。

而且哦,这个旋转的速度也是很有讲究的。

如果转得太慢,我们的眼睛就会觉得很不连贯,就像看一个卡壳的动画片一样。

但是如果转得太快呢,又会让我们眼花缭乱,大脑都反应不过来啦。

所以呢,就需要找到一个刚刚好的旋转速度,就像Goldilocks找到的那碗温度刚刚好的粥一样。

电影的成像原理

电影的成像原理

电影的成像原理电影的成像原理是指电影在屏幕上呈现出清晰、连续、流畅画面的基本原理。

电影的成像原理主要包括摄影机的成像原理和放映机的成像原理两部分。

首先,我们来看摄影机的成像原理。

摄影机是通过镜头将现实世界中的光线聚集到感光元件上,形成影像。

摄影机的镜头通过光学原理将景物投射到感光元件上,感光元件接收到光线后产生电信号,经过信号处理后形成连续的图像。

在摄影机中,光线的聚焦、曝光时间和感光元件的灵敏度是影响成像效果的重要因素。

只有在这些因素配合合理的情况下,摄影机才能拍摄出高质量的影像。

其次,我们来看放映机的成像原理。

放映机是通过光学、机械和电子技术将摄影机拍摄的胶片或数字文件转化为连续的动态影像。

在放映机中,胶片或数字文件通过灯光投射到银幕上,观众通过银幕看到连续的画面。

放映机的成像原理主要包括光源的亮度、投影镜头的质量和银幕的反射效果等因素。

只有这些因素达到一定的标准,观众才能看到清晰、连续、流畅的画面。

电影的成像原理是电影技术的基础,它直接影响着电影的观赏效果。

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电影的成像原理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数字摄影机和数字放映技术的出现,使得电影的成像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数字化的成像原理不仅提高了画面的清晰度和色彩还原度,还使得电影的后期制作更加灵活和高效。

总的来说,电影的成像原理是通过摄影机和放映机的技术手段,将现实世界中的图像转化为连续的动态影像,使观众能够在银幕上看到清晰、连续、流畅的画面。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电影的成像原理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为观众带来更加优质的视听体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凡达》采用3D技术,将电影屏幕变成了一个通向潘多拉星球的大门。

在看3D电影时,我们不仅能看到上下、左右方向的运动,还能够看到离我们而去或者向我们而来的动作。

3D电影会有这种效果,是因为我们看到的世界,已经过大脑处理。

因为两只眼睛位置的区别,每只眼睛看到的图像都有细微的不同。

大脑会将这些图像处理成立体视觉,让我们能够分辨出距离感。

3D电影原理就是如此———让两只眼睛分别接收到不同的图像,剩下的就让大脑自动完成吧。

最常见的电影3D效果,是用“光分技术”来实现的。

它依赖于偏振光和滤光片,让每只眼睛只接收到一部分光,而滤掉另一部分。

在上世纪拍摄3D电影时,人们会在一个镜头前加一块水平方向的偏振片,只让水平方向振动的光透过;另一个镜头前加垂直方向的偏振片。

再将这两个镜头并列,之间的距离和人眼之间距离差不多,就可以开始拍摄了。

在播放时,让观众戴上带有偏振片的眼镜,偏振方向和摄像机偏振片的方向相同。

这样,左眼的眼镜就会完全滤掉右侧摄像机拍摄的画面,而右眼的眼镜则滤掉左侧摄像机的画面。

这种3D电影要求观众必须坐得笔直。

后来,利普顿改良了这种技术,造就了RealD 3D。

它的偏振光振动方向在一个圆周上旋转,再加上传统电影速度6倍的播放速度,想怎么歪着看电影都行。

现在,RealD 3D已经成为了使用最广泛的3D电影技术。

光分技术是被动式的3D电影技术。

也就是说,它不需要控制眼镜。

色分技术也是这样。

可能有些人还会对上世纪80年代的立体电影记忆犹新———它的两片眼镜片颜色不同。

如果不戴眼镜的话,这种电影投影出来像是印刷有偏差的彩色画册。

戴上滤光眼镜之后,眼前就能出现色彩鲜艳的立体场景。

它最大的弱点是容易引起视觉疲劳,已经淡出电影制作领域了。

直到2007 年,Dolby公司开发出Dolby 3D系统,色分技术才重新热起来。

借助放在放映机前的滤光片将投影机射出的光线分成红绿蓝三原色光,并分别投影到屏幕上。

通过滤光眼镜来分别接收这些光谱的高频部分和低频部分,同样可以实现立体效果。

该技术比传统色分技术好得多。

最重要的是,放映机装上滤光片就可以放映3D电影,而取下滤光片,还可以放映传统电影。

《阿凡达》首映礼上,采用的就是Dolby 3D+IMAX。

只要让两只眼睛看到的图像精确的不同,我们就会看到一个立体的世界。

所以主动式3D电影技术采用了另一种思路———控制眼镜的透光,让每只眼睛看到其中一半的画面。

只要镜片变黑的程序与显示画面同步,就能构成立体视觉。

现在显卡大厂Nvidia已经在家用电脑上提供了这种产品,有些电影院也开始使用这种技术。

但是它的成本较高。

目前的3D电影技术已经达到了成熟阶段,至于哪种技术最后会成为主流,已经早已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另一个问题了。

3D电影并非电影技术发展的唯一方向。

例如“巨型超大银幕”IMAX屏的可视面积比普通电影屏大上10倍左右,且通过多种技术革新来保证在大屏幕上依然能获得清晰良好的视觉效果,更容易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在经过30年的发展之后,IMAX屏幕开始成为人们观影的重要标准。

这也是许多文章鼓励大家去看3D+IMAX《阿凡达》的原因
武警总医院眼科泪器病中心主任陶海
目前正在放映的3D电影《阿凡达》非常火爆,可是有观众反映:看完电影后眼睛出现干涩、酸痛、视物模糊,甚至头晕、恶心、想吐、头疼等症状。

有媒体报道,有人甚至出现了青光眼急
性发作、暂时性失明等
3D眼镜实际上是偏光镜
正常人的两眼相距约5厘米。

两只眼睛除了看正前方之外,看任何一样东西,两眼的角度都是不相同的。

虽然图像差距很小,但图像经眼睛传到大脑,大脑就用这微小的差距,感受远近深度,从而产生立体感。

3D电影是用两个镜头从两个不同方向同时拍摄下景物的影像,制成电影胶片。

在放映时,用两个放映机将两组胶片同步放映,使这略有差别的两幅图像重叠在银幕上。

这时如果用眼睛直接观看,看到的画面是有重影的。

当戴上特制的3D眼镜(实际上是一种偏光眼镜)时,左眼只能看到左像,右眼只能看到右像,通过双眼汇聚功能将左、右像叠和在眼底上,由大脑产生三维立体的视觉效果。

这就是立体电影的原理。

看3D需不断运动眼睛肌肉
在3D电影上看到的立体,与平时我们所看的真实的立体是不一样的,3D电影是虚拟仿真的结果。

这种虚拟仿真的立体感需要观看者的眼睛不断运动眼睛的肌肉,进行紧张的调节才能完成。

长时间(《阿凡达》近3个小时)处于影院光线昏暗的环境中,以及强烈声光的特效刺激,这些都会使人的眼睛容易疲劳。

加上电影情节紧张,观众长时间睁大眼睛,情绪激动,在这种情况下,就可能出现眼睛不适,甚至导致青光眼急性发作。

五种人不宜看3D电影
青光眼病人或有患青光眼危险的人。

比如,医生检查发现眼睛前房浅、房角窄、眼压较高的人,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中有青光眼患者,老年性白内障膨胀期的患者等。

严重干眼症患者。

长时间睁眼和用眼可加重干眼症。

如果坐在影院前三排位置,因为离银幕太近,看片时要仰着脖子,睁大眼朝上看,使眼睛表面暴露在空气中的面积大,会明显加重干眼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