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的繁殖
鱼类生殖行为与繁殖策略

鱼类生殖行为与繁殖策略鱼类生殖行为和繁殖策略是鱼类繁殖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不同鱼类在生殖行为和繁殖策略上存在着差异。
本文将从生殖行为和繁殖策略两个方面来讨论鱼类的繁殖方式和策略。
一、鱼类生殖行为1.外育外育是一种由雌性鱼类将卵产到水中,卵经精子受精后在水中孵化和发育的生殖方式。
这种方式常见于多数鱼类,如金鱼、鲤鱼等,它们在适当的季节会选择合适的水域以及水质来产卵。
此外,一些海洋鱼类也采用了外育的方式,如鳐鱼、鲨鱼等。
2.内育内育是一种由雌性鱼类体内孵化卵并将幼鱼产下的生殖方式。
这种方式主要存在于一些特殊的鱼类,如鲫鱼、鲈鱼等。
在这种繁殖方式中,雌性鱼会将卵孵化成幼鱼,然后通过产道将幼鱼产出。
内育的好处是能够提高幼鱼的存活率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3.口育口育是一种特殊的内育方式,也称为孵化养育。
在这种方式中,雌性鱼类将卵产到雄性鱼的口中,然后雄性鱼会孵化卵并养育孵化出的幼鱼。
这种繁殖方式常见于一些口孵类鱼类,如孔雀鱼、若鱼等。
雄性鱼在孵化期间会保护卵和幼鱼,直到幼鱼具备独立存活的能力。
二、鱼类繁殖策略1.选择配偶鱼类在选择配偶时往往会考虑多种因素,如颜色、大小、行为特征等。
有些鱼类通过展示自己的鲜艳颜色或特殊行为来吸引异性配偶,例如孔雀鱼的雄性会在交配期间展开美丽的尾巴以吸引雌性配偶。
2.筑巢鱼类中的一些物种会进行筑巢行为,以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来产卵和孵化幼鱼。
筑巢的方式有很多种,如用鱼沫、植物纤维等建造巢穴,如泥巴鳅会利用泥巴筑巢来孵化卵。
3.群体繁殖群体繁殖是一种多个个体参与的繁殖策略。
在一些鱼类中,雄性和雌性会组成一个群体,协作进行产卵和受精。
例如,在一些珊瑚鱼中,雌性会选择一颗珊瑚作为产卵地,雄性会在周围护卫并释放精子,以提高受精成功率。
4.受精方式鱼类的受精方式主要分为外受精和内受精两种。
外受精是指雄性鱼的精子在水中与雌性鱼的卵结合,这种方式适用于大部分鱼类。
而内受精是指雄性鱼将精子直接注入雌性鱼体内,这种方式适用于一些具有内育繁殖方式的鱼类。
鱼类人工繁殖生物学基础

投资成本高
鱼类人工繁殖需要建设养殖设施 、引进种鱼、购买饲料等,投资 成本较高。
收益周期长
鱼类人工繁殖需要经过较长时间 才能获得收益,且市场价格波动 较大,投资风险较高。
前景展望
1 2
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鱼类人工繁殖技术将 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推动产业的持续发展。
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提高渔业产量
产量增加
通过人工繁殖技术,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 得大量的鱼苗,进而提高渔业产量。这对于 满足市场需求、增加渔民收入以及促进渔业 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养殖效益
人工繁殖的鱼苗品质较高,生长速度快,且 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这使得养殖效益得到 显著提升,降低了养殖成本,增加了养殖户 的收益。
改良鱼类品种
鱼苗培育
当鱼苗孵化后,进行鱼苗的培育和管理,包括饲料的选择和投喂、 水质的调节等,以确保鱼苗健康成长。
03 鱼类人工繁殖的环境因素
水温控制
总结词
水温是影响鱼类生长、繁殖和生存的重要环境因素。
详细描述
不同鱼类对水温的要求不同,适宜的水温可以促进鱼类的新陈代谢和生长,提高繁殖成功率。在人工繁殖过程中, 需要严格控制水温,模拟自然环境下的温度变化,以适应不同鱼类的需求。
将受精卵收集到适当的容器中,并保持适当的温度和 湿度。
胚胎观察
定期观察胚胎发育情况,记录胚胎发育的各个阶段。
胚胎培养条件
调节水温和水质等环境因素,以满足胚胎发育的需求。
鱼苗孵化技术
孵化容器
选择适当的孵化容器,以满足鱼苗孵化所需的水量和氧气需求。
孵化管理
定期更换水,保持水质的清洁和氧气的充足,同时监测鱼苗的生长 情况。
环境因素调节
鱼繁殖后代有三种方式

鱼繁殖后代有三种方式
一、卵生
1、大部分鱼类都是卵生,即直接在水中产卵,比如草鱼、金鱼、大马哈鱼等种类。
2、进入繁殖期后公鱼会向母鱼求偶,二者配对后会一起生活,当母鱼快要产卵时会挑选产卵地,然后释放信息素引诱公鱼,此时公鱼会撞击母鱼的腹部促进它排卵。
3、母鱼排卵后公鱼会在卵上受精,经过一段时间后鱼卵便可孵化。
二、卵胎生
1、繁殖方式为体内受精,包括剑尾鱼、月光鱼、鹤嘴鱼等种类。
2、公鱼发情时会追逐母鱼,母鱼发情时腹部会胀大,体面会出现黑色胎斑。
3、公鱼和母鱼交配时会排出精子,进行体内受精,当母鱼的胎斑变大、颜色变黑且肛门突出时,就会开始产卵。
4、受精卵发育时的主要营养来源为卵黄,和母鱼无营养关系,或者母鱼的生殖道会提供水分、矿物质。
三、胎生
1、公鱼将臂鳍附近的交接期插入母鱼的生殖器中,进行体内受精,受精卵会在母体内发育,比如月光鱼、大青鲨、杜父鱼等种类。
2、胎生鱼的鱼卵在母体中有直接联系,营养来源包括卵黄、母
体,胚胎和母体通过类似脐带的组织连接在一起。
养殖鱼类的繁殖行为与繁殖方式

养殖鱼类的繁殖行为与繁殖方式鱼类是世界上最多样化的脊椎动物之一,其繁殖行为和繁殖方式也非常丰富多样。
在养殖鱼类的过程中,了解鱼类的繁殖行为和繁殖方式对于提高养殖效率和保持种群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养殖鱼类的繁殖行为和繁殖方式。
一、繁殖行为1. 抱卵行为许多鱼类都会进行抱卵行为,即雄鱼和雌鱼为了孵化卵子而进行特定的行为。
例如,部分观赏鱼,如孔雀鱼和剑尾鱼,通常是雄性鱼负责孵化卵子。
在抱卵行为中,雄性鱼会将雌性鱼产下的卵子收集到自己的嘴里,并将其保护起来,直到卵子孵化出幼鱼。
2. 繁殖舞蹈一些鱼类在繁殖期会进行特殊的舞蹈来吸引异性。
这些舞蹈通常包括摆动身体、扇动鳍片、变换颜色等动作。
例如,鲑鱼在洄游期间会进行美丽壮观的跳跃,以吸引雌鱼注意。
3. 灌溉巢穴一些鱼类在繁殖季节会挖掘巢穴,并通过灌溉巢穴来提供更适宜卵的孵化环境。
例如,康吉鳗会挖掘大约1米深的巢穴,并用嘴巴将水灌入巢穴中,保持卵子的湿润维持卵的健康发育。
二、繁殖方式1. 卵生卵生是鱼类最常见的繁殖方式之一。
在这种方式中,雌鱼会将卵子产到水中,然后雄鱼会释放精子进行受精。
卵子随后会漂浮在水中,直到孵化成幼鱼。
这种方式适用于许多养殖鱼类,如金鱼和七彩神仙鱼。
2. 胎生胎生是一种少数鱼类的繁殖方式,其中雌性鱼会将卵子连同虫卵一起孵化在体内,并产下幼鱼。
这种方式在雷电鱼和鲨鱼等一些物种中很常见。
胎生方式使幼鱼得到更多的保护和营养,提高了存活率。
3. 子宫孵化子宫孵化是一种特殊的繁殖方式,只存在于一些特定的鱼类中,如卡路里鱼和口孵型鱼。
在这种方式中,雌性鱼会将卵子产到体内,并在子宫中孵化,直到孵化出幼鱼。
子宫孵化方式使幼鱼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照顾。
总结:在养殖鱼类的过程中,了解不同鱼类的繁殖行为和繁殖方式对于养殖效果至关重要。
通过了解鱼类的繁殖行为,可以有针对性地提供养殖环境,创造更适宜的繁殖条件。
同时,根据鱼类的繁殖方式,我们可以在养殖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幼鱼的存活率和饲养效率。
鱼类学(三)第三篇鱼类生物学基础——19鱼类的繁殖

通常性成熟期早的鱼类,其生命周期也较短,性成熟期晚 的鱼类,生命周期就长。
3
二、影响鱼类性成熟的因素
决定鱼类性成熟的因素是很复杂的,包括鱼类本身以及外界 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 1. 饵料。 2. 水温。 3. 光照。 4. 其它因素:水的盐度、水流速度、水质、透明度等条 件,有时对性腺发育也会产生明显的影响。
3.稚鱼期(juvenile)
从各运动器官发育已臻完善开始,直到鳞片开始形成至全身 披鳞,体形、体色基本上已与成鱼相似时为止。早期稚鱼一 般仍浮游生活。
16
胚胎期、 仔鱼期、稚 鱼期和幼鱼 期统称为鱼 类早期生活 史 ( early
life history of fish ) 阶 段。这一阶 段的命名在 学两次成熟分裂:减数分裂和平均分裂。第一次成 熟分裂,即减数分裂,卵母细胞由初级卵母细胞变为次级卵母 细胞。第二次成熟分裂,次级卵母细胞变成成熟的卵细胞。
鱼类卵母细胞由母体产出到受精以前正处于第二次分裂中期, 到精子进入卵中才排出第二极体完成第二次成熟分裂。
在卵细胞进行成熟变化的同时,滤泡上皮细胞分泌一种物质把 滤泡膜与卵膜间的组织溶解并吸收,于是成熟的卵就排出滤泡 之外,成为卵巢囊内流动的成熟卵,这个过程叫排卵。当成熟 卵成为流动状态时,称为成熟的第V时相,此时的卵巢属第V 期。在适合的条件下,已经完成成熟和排卵,处于游离状态的 卵子从鱼体内自动产出,这称为产卵。
8
I期卵巢:性腺紧贴在鳔下两侧的体腔膜上,是透明细线状, 肉眼不能分辨雌雄,看不到卵粒,表面无血管或甚细弱。
Ⅱ期卵巢:为性腺正发育中的性未成熟或产后恢复阶段的鱼 所具有。卵巢多呈扁带状,有不少细血管分布于组织中,肉 眼尚看不清卵粒。
鱼类繁殖方式

鱼类繁殖方式鱼类是一类生活在水中的动物,它们具有丰富多样的繁殖方式。
不同的鱼类采用不同的方式来繁殖后代,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探索一下鱼类的繁殖方式。
1. 卵生繁殖卵生繁殖是一种常见的鱼类繁殖方式。
在这种方式下,雌鱼会产下大量的卵子,然后雄鱼会释放精子使其受精。
受精后的卵子会漂浮在水中,通过水流的冲刷,最终孵化成小鱼。
这种方式的代表性鱼类有鲑鱼和鳗鱼。
2. 胎生繁殖胎生繁殖是一种较为特殊的鱼类繁殖方式。
在这种方式下,雌鱼会孕育卵胎,即将卵子孵化在体内,直到小鱼完全发育成熟,然后才会生下。
这种方式的代表性鱼类有鲨鱼和魟鱼。
3. 口孵育幼口孵育幼是一种非常特殊的鱼类繁殖方式。
在这种方式下,雄性鱼会将受精的卵子吞入嘴里,用嘴巴保护和孵化,直到小鱼孵化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雄性鱼会不吃食物,只靠体内储存的营养供给。
这种方式的代表性鱼类有刺鱼和锯鲨。
4. 鱼群交配鱼群交配是一种大规模的繁殖方式。
在一些鱼类中,雄性和雌性会聚集在一起形成鱼群,进行集体交配。
雄鱼会释放精子,雌鱼会释放卵子,从而实现受精和繁殖后代。
这种方式的代表性鱼类有金枪鱼和鲨鱼。
5. 父母共同照顾后代在一些鱼类中,雌性和雄性会共同照顾孵化出来的小鱼。
它们会轮流在巢穴中孵化卵子,保护和喂养幼鱼,直到幼鱼长大可以独立生活。
这种方式的代表性鱼类有孔雀鱼和口孵育鲶鱼。
总结起来,鱼类的繁殖方式多种多样,每种方式都有其独特之处。
无论是卵生繁殖、胎生繁殖还是口孵育幼,每一种方式都展示了鱼类为了延续后代而做出的努力和付出的心血。
通过了解鱼类的繁殖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保护这些珍贵的水生动物。
鱼通过什么的方式来繁殖后代

鱼通过什么的方式来繁殖后代
一、卵生
1、母体将卵产至体外(自然环境中),父体随后排出精子,待授精后胚胎即可发育。
2、胚胎发育期间,所需营养全部来自于卵黄,与母体没有营养关系。
3、大部分卵生鱼类在体外受精,少数品种(比如鳐类、海产杜父鱼类)在体内受精。
4、少数卵生鱼类会保护受精卵。
5、卵生鱼类包括草鱼、鲳鱼、金鱼、大马哈鱼等品种。
二、卵胎生
1、亲鱼交配时在体内完成受精,受精卵在母体的生殖道内发育,最终由母体产出仔稚鱼。
2、胚胎发育期间,所需营养主要来自于卵黄,与母体没有营养关系(或母体生殖道仅提供水分和矿物质)。
3、卵胎生鱼类包括剑尾鱼、孔雀鱼、月光鱼、玛丽鱼等品种。
三、胎生
1、此种繁殖方式与哺乳类动物类似,因此也被称为假胎生。
2、此类品种在体内完成受精,胚胎发育期间与母体有直接联系,可通过类似于脐带的组织在循环上与母体相联。
3、胚胎可以吸收卵黄,也能依靠母体提供养分(某些板鳃鱼类的胚体与母体有血液循环的联系)。
4、胎生鱼主要包括真鲨科鱼类,比如大青鲨。
鱼类繁殖

中文名称:鱼类繁殖拼音:yuleifanzhi外文名称:reproductiveof fish正文:鱼类重要的生命活动,通过这一活动,鱼类才得以保存和繁衍。
由于各种鱼类进化进程的差异和对环境适应形式的不同,其繁殖特点也不同。
性分化受精卵发育至形成各胚层时即出现原始性细胞。
随着性细胞的增殖与分化,逐渐发育形成生殖腺。
鱼类性分化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多数鱼类经过性分化之后呈雌雄异体,但不少种类却形成雌雄同体。
性成熟鱼类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原始性细胞集中于腹腔,经性分化发育成熟达生殖状态,称为初次性成熟。
不同种类初次性成熟时间不同,同一种类不同种群、同一种群雌雄之间也有不同。
同一种鱼初次性成熟时间一般与体长有关,生理年龄并不经常反映性成熟的前后顺序。
生长越快,达到性成熟时间越短,同一世代体长生长的差异,造成一个世代初次性成熟年龄的不同。
生殖周期与产卵类型不同种类生殖周期的长短不同,雌雄鱼也有差别,同一个体高龄阶段生殖周期往往会延长。
多数鱼类生殖周期1年左右,但如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仅30-60天,一年繁殖多次,鲟科(Acipenseridae)鱼类则达2年或更长。
鱼类的产卵类型中,按世代分有一生产卵1次、一生多次产卵;按产卵季节分为一个产卵季节一次、一季多次分批产卵。
同一种类分布区域不同,产卵类型也可能会改变。
生殖方式和生殖过程多数鱼类行体外受精,少数行体内受精。
体外受精鱼类雌雄鱼各自将成熟性细胞排出体外,在水中受精,发育和孵化。
体内受精鱼类成熟卵在母体内受精,为把成熟镜子输送雌鱼体内,雄鱼一般具有特化的交接器,如软骨鱼类雄鱼腹鳍内侧鳍条特化呈生殖足。
体内受精鱼类胚胎发育有卵生,卵胎生和胎生三种类型:(1)卵生,卵在输卵管内受精,受精卵由卵壳包裹,由卵黄供应养分在水中发育孵化。
(2)卵胎生,成熟卵在母体生殖道内受精,由卵黄和母体共同供给养分,产出体外时已长成幼鱼。
(3)胎生,成熟卵在母体生殖道内受精发育,由母体供应养分,幼鱼孵化成形后排出体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成熟年龄(8-23) 种群,主要栖息地为伏尔加河流域。
春季洄游型当年产卵,秋季洄游型 体重( 4-28 kg) 翌年产卵。春季洄游型洄游距离通 常离河口仅100-300公里,秋季洄 游距离离海口数千公里。
虹鳟
虹鳟鱼(rainbowtrout), 誉为“水中人参”, 喜栖 产卵场条件(沙砾) 产卵季节(11-1月) 于清澈无污染的冷水中,以 产卵水温(4-13℃) 食鱼虾为主,为高寒鱼类, 性成熟年龄(3-4) 只能在20℃以下的水温中生 体重(0.5-10 kg) 长。生存条件要求高,属娇 产卵周期(1/年) 贵鱼种. 常在北美洲的山涧、
类动物。 公鱼有一种清香 黄瓜味,故产地居民称之为
门江下游。公鱼平时栖息于
沉黏性
黄瓜鱼。
大口黑鲈
淡水鱼类 产卵场条件(以水草 筑巢沙砾底) 产卵季节(4-7月) 产卵水温(18-26℃) 性成熟年龄(1-2) 体重(1.0kg) 产卵周期(1/年)
黏 性 卵
大口鲇
是一种以鱼为食的大型淡水型经济鱼类
河流中
沉性
花鲈
花鲈喜欢栖息于河口咸 淡水处,亦能生活于淡 水中生活 产卵场条件(浅河海口处) 产卵季节(8-9月) 产卵水温(18-26℃) 性成熟年龄(1-2) 产卵周期(1/年)
浮性卵
黄鳝
黄鳝产于热带淡水 或咸淡水水域。生 产卵场条件(筑巢穴) 殖情况较特殊,幼 产卵季节(4-8月) 时为雌,生殖一次 产卵水温(16-30℃) 后,转变为雄性, 性成熟年龄(2-3) 这种雌、雄性的转 变现象称为性逆转 身长(20cm) 现象。
浮性卵
黑鲷
黑鲷喜在岩礁和沙泥 产卵场条件(浅海近岸)
产卵季节(5-6月) 底质的清水环境中生
产卵水温(15-21 ℃ ) 活,耐低温能力较真鲷
性成熟年龄(2-3) 体重(0.3kg) 产卵周期(1/年) 浮性卵
强. 黑鲷分布于北太平
洋西部
红鳍东方魨
海洋鱼类 产卵场条件(沙砾底质 或有海藻海区) 产卵季节(4-6月) 产卵水温(13-10℃) 性成熟年龄(2) 身长(35) 体重(1.0kg) 产卵周期(1/年)
漂流性
殖的四大家鱼之一。
池沼公鱼
池沼公鱼分布于黑龙江和图
产卵场条件(石砾底质) 水温低、水质清晰的江口咸 产卵季节(4-5月) 产卵水温(11-15℃) 淡水区或者是大江的下游水 性成熟年龄(1) 域中,喜在岸边游动,当水 身长(4cm) 温升高时便游向支流。公鱼 体重(0.002 kg) 主食桡足类、枝角类和甲壳 产卵周期(1/年)
浮 性 卵
牙鲆
产卵场条件(浅海水深 20m处) 产卵季节(4-6月) 产卵水温(18 ℃ ) 身长(30-40cm) 体重(0.35kg) 产卵周期(1/年)
浮 性 卵
高眼鲽
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近海、 我国的黄海和渤海产量多, 东海较少。
浮性卵
真鲷
海洋鱼类 产卵场条件(浅海84m) 产卵季节(4-6月) 产卵水温(15-18 ℃ ) 性成熟年龄(2-3) 体重(0.5kg) 产卵周期(1/年)
乌鳢
产卵场条件(水表层以 水草筑巢) 产卵季节(5-6月) 产卵水温(18-30℃) 性成熟年龄(2) 身长(20-30cm) 体重(0.13-0.5 kg) 产卵周期(1/年)
浮性卵
细鳞斜颌鲴
产卵场条件(涨水期石 砾河滩急流处) 产卵季节(4-6月) 产卵水温(18-28℃、 20-25℃) 性成熟年龄(1-2) 身长(10-20cm)
产卵水温(18-26℃) 类. 北半球淡水溯河性鱼类,
每年上溯到长江上游产卵, 性成熟年龄(♀9-10,♂7-8)
沉 黏 性
鲟鱼卵大,为名贵的食品。 身长(♀105cm,♂103cm)
体重(♀6kg,♂4kg) 产卵周期(2-4/年)
后回到海中。
幼鱼在江中停留一段时间
中华鲟
产卵场条件(沙砾底河段 Grdy)是一种大型的溯河洄游 1.1-1.7m/s) 产卵季节(9-11月) 性鱼类,是我国特有的古老 产卵水温(17-20℃) 珍稀鱼类。世界现存鱼类中 性成熟年龄(♀14-16, 最原始的种类之一。一种海 ♂8-12) 栖性的洄游鱼类,每年9—11 身长(65cm) 体重( ♀130,♂68 kg) 月间,由海口溯长江而上, 产卵周期(4/年) 到金沙江至屏山一带进行繁
产卵场条件(流水、卵石浅 滩) 产卵季节(3-6月) 产卵水温(15-24℃) 性成熟年龄(3-4) 身长(♀66.5,♂52.5) 体重(♀2.6 kg,♂1.3 kg) 产卵周期(1/年) 黏性卵
短盖巨脂鲤
淡水白鲳(Colossomabrachypomum),学名短盖巨 脂鲤,原产南美亚马逊河,为热带和亚热带淡水鱼类。 产卵场条件(洪水期流 水产卵) 产卵季节(5-7月) 产卵水温(25-28℃) 性成熟年龄(3) 身长(43) 体重(2.7 kg) 漂流性
革胡子鲶
淡水鱼类
产卵场条件(水草丛生浅 水处) 产卵季节(4-9月) 产卵水温(20-28℃) 性成熟年龄(1) 体重(0.5-1kg) 产卵周期(1/年) 黏性
鳜
一般栖息于静水或缓流的水体中,尤以水草茂盛的湖 泊中数量最多 产卵场条件(静水或浅流 水石砾底) 产卵季节(5-7月) 产卵水温(23℃) 性成熟年龄(2-3) 身长(21cm) 体重(0.25 kg) 产卵周期(1/年) 浮性卵
鱼类的繁殖
生物工程(1)班 组员:崔丽佳、郑露伸 寇冠通、孙恒
鱼类繁殖特征
产卵场环境条件
产卵季节与水温 产卵周期
年产卵次数
怀卵量、卵的结构与大小 胚胎发育适温与时间
产卵类型
性成熟年龄与规格
鱼的分类
海洋鱼类 淡水鱼类 回溯性鱼类
遮目鱼
海洋鱼类 产卵场条件(近岸沙 滩海区20~40m) 产卵季节(4-7月) 产卵水温(24-31℃) 性成熟年龄(6-9) 身长(♀100,♂94) 产卵周期(1/年)
现。中国沿海的大黄鱼可分为3
身长(23-28cm)
浮 性 卵
个种群:①东海北部、中部群。②
闽、粤东群。这一种群又分为北
体重(0.25-0.35kg)
产卵周期(1/年) 部和南部两大群体。③粤西群。
大菱鲆
在中国又称“多宝 鱼”,海洋鱼类 产卵场条件(5-8) 产卵季节(10-第二年 2月) 产卵水温(1-2 ℃ ) 体重(1kg)
殖
中华鲟(Aclpenser Sinensis
沉 黏 性
俄国鲟
俄国鲟属洄游性鱼类,洄游到伏尔
加河产卵,经人工驯化,成为工厂 化、池塘、水库养殖优良品种。俄
产卵场条件(沙砾底床) 产卵季节(4-9月)
罗斯鲟有两种,一种是江海洄游性
种群,主要栖息地为黑海水系。另 一种是终生在淡水中生活的定栖性
沉 黏 性
沉性卵
青鱼
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以 产卵场条件(江河中上游,涨水 南的平原地区,长江以 流速大 1.3-2.5m/s) 北较稀少;它是长江中、 产卵季节(4-6月) 下游和沿江湖泊里的重 产卵水温(18-30℃) 要渔业资源和各湖泊、 性成熟年龄(3-6) 身长(100cm) 池塘中的主要养殖对象, 体重(15 kg) 为我国淡水养殖的“四 产卵周期(1/年) 大家鱼”之一。
漂流性
鲇
淡水鱼类
产卵场条件(静水水草丛生 处) 产卵季节(4-6月) 产卵水温(14-25℃) 性成熟年龄(1-2) 体重(0.25-0.5 kg) 产卵周期(1/年)
黏性卵
团头鲂
淡水鱼类
产卵场条件(静水水草丛生 处) 产卵季节(4-6月) 产卵水温(20-28℃) 性成熟年龄(2) 身长(25cm) 体重(0.4 kg) 产卵周期(1/年) 黏性
性成熟年龄(3-4)
沉黏性
体重(1.2kg) 年的发展, 嘉鱼县建成了全国最大
的叉尾鮰鱼种苗繁殖和供应基地。
草鱼
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栖息于平原地区的江 产卵场条件(江河中上游, 涨水流速大 1.3-2.5m/s) 河湖泊,一般喜居于水的中下 产卵季节(4-6月) 层和近岸多水草区域。性活泼, 产卵水温(18-30℃) 游泳迅速,常成群觅食。为典 性成熟年龄(3-4) 型的草食性鱼类。在干流或湖 身长(67cm) 体重(5 kg) 泊的深水处越冬。生殖季节亲 产卵周期(1/年) 鱼有溯游习性。是中国淡水养
漂流性
长吻鮠
产卵场条件(江川急流 沙砾处) 产卵季节(4-6月) 产卵水温(20-24℃) 性成熟年龄(3-4) 身长(46.5cm) 体重(1.5kg)
黏性
史氏鲟
产卵场条件:沙砾河段 史氏鲟是中国现存鲟鱼中 最具有经济价值的优质珍
产卵季节(5-6月)
稀鱼类, 史氏鲟为肉食性鱼
黏性
鲫鱼
我国除西部高原外,各地江河湖塘等均有分布
产卵场条件(静水水草 丛生处) 产卵季节(4-6月) 产卵水温(14-22℃) 性成熟年龄(1-3) 身长(17cm) 体重(0.2 kg) 产卵周期(1/年) 黏性
尼罗罗非鱼
尼罗罗非鱼俗称非洲鲫鱼, 原产于非洲约旦的 坦噶尼喀湖
产卵场条件(泥沙底挖穴) 产卵季节(4-10月) 产卵水温(20-32℃) 性成熟年龄(1) 身长(20cm) 体重(0.25 kg) 产卵周期(1/年)
斑点叉尾鮰
斑点叉尾鮰(Ietalurus Punetaus)原产于北美洲,是一
产卵场条件(穴洞树洞巢穴) 种大型淡水鱼类,具有食性杂、
生长快、适应性广、抗病力强、 产卵季节(5-7月) 肉质上乘等优点。美国叉尾鮰鱼 产卵水温(22-29℃) 自1985年从美国引进原种进行驯 化,于1989年繁育成功,经过十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