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鱼类的繁殖与洄游
鱼类的洄游行为

鱼类的洄游行为鱼类的洄游行为一直以来都是生物学研究中的热门话题之一。
洄游是指鱼类在特定周期内进行的长距离迁徙行为,通常与繁殖、觅食和逃避环境压力等因素密切相关。
本文将介绍鱼类洄游的原因、类型以及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一神秘而又壮观的行为。
一、洄游的原因鱼类的洄游行为是由多种因素所驱动的。
首先,繁殖是鱼类洄游的重要原因之一。
许多鱼类在繁殖季节会迁徙到特定的地点以保证繁殖的成功。
例如,一些鲑鱼会从海洋游向淡水河流,寻找适合产卵的环境。
其次,觅食也是鱼类洄游的重要动力之一。
有些鱼类为了追逐大量的食物资源而进行长途逐水域的洄游。
最后,环境压力也是鱼类洄游的驱动因素之一。
当鱼类所处的水域因氧气含量不足、水温过高或过低等原因不适宜生存时,它们会选择迁徙到更加适合的环境。
二、洄游的类型根据鱼类的不同迁徙路径和目的地,洄游可以分为沿海洄游和远洋洄游两种类型。
沿海洄游是指鱼类在近海水域进行的短距离迁徙。
在沿海洄游中,鱼类通常在浅水区和沿海岸线之间来回穿梭,以觅食或寻找安全的栖息地。
这种洄游模式比较常见于一些底栖鱼类,如平鱼和多鳍鱼等。
远洋洄游是指鱼类在大洋中进行的长距离迁徙。
这种类型的洄游往往与繁殖和觅食有关。
一些远洋洄游的鱼类会在迁徙途中经历跨越千公里的海域,然后在特定的季节返回原来的地点进行交配或产卵。
蓝鳍金枪鱼和大西洋鳕鱼等均是远洋洄游的典型代表。
三、洄游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鱼类的洄游行为对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
首先,洄游可以促进物种的繁殖和生存。
例如,当鱼类迁徙到适合产卵的河流时,它们为了繁殖而返回到自身的出生地,从而实现种群的延续。
其次,洄游也会影响食物网的结构和物种多样性。
一些洄游鱼类可以将能量和养分带回远洋区域,为其他生物提供养分来源,从而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此外,洄游鱼类还可以作为其他海洋动物的食物来源,从而维持食物链的稳定。
洄游行为还有助于维持水域的生态健康。
鱼类在洄游过程中会将营养物质从河流带到海洋,从而为海洋生物提供了重要的营养补给。
鱼类的洄游行为与生态影响

鱼类的洄游行为与生态影响洄游是指鱼类在不同季节间,为了繁殖、觅食或逃避生境的变化而进行的长距离迁移。
这种行为对鱼类的生存和种群的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鱼类的洄游行为以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一、洄游行为的类型1. 远距离洄游:指鱼类在不同洋流间迁徙,通常是为了繁殖或逃避气候变化。
典型的例子是大洋鲑鱼和海鳗。
2. 近岸洄游:指鱼类在近岸水域或河口间迁徙,寻找更适合觅食或繁殖的环境。
3. 横越障碍物的洄游:指鱼类通过跳跃、攀爬或游过障碍物(如瀑布、堰坝等)来完成洄游过程。
这种洄游行为常见于鲑鱼和力鳞鲉。
二、洄游的生态影响1. 营养输送:洄游鱼类在迁徙过程中会带走大量的营养物质,然后在其繁殖地或觅食地释放出来。
这种生物量的转移对海洋和淡水生态系统的营养循环具有重要影响。
2. 生境连接:洄游鱼类在不同水域间迁徙,将不同生态系统连接起来,促进物种的交流和繁殖。
这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至关重要。
3. 营养链控制:洄游鱼类在迁徙途中被捕食或食用其他生物,调控了整个生态系统中物种的数量和分布。
这种控制作用有助于维持生态平衡并减少过度捕捞导致的环境问题。
三、洄游行为的保护和管理1. 建立保护区:为了保护洄游鱼类的生境和迁徙路径,需要建立相应的保护区和禁渔区。
这可以确保鱼类的繁殖和生存环境不受破坏。
2. 移除障碍物:对于那些需要横越障碍物才能完成洄游的鱼类,需要采取措施移除或减轻障碍物的影响,以保证它们能够正常迁徙。
3. 国际合作:由于洄游鱼类的迁徙范围较广,保护和管理需要国际合作。
各国之间应加强沟通,共同制定保护政策和管理措施。
综上所述,鱼类的洄游行为对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影响,它们通过营养输送、生境连接和影响营养链等方式维持着生态平衡。
为了保护洄游鱼类及其生存环境,建立保护区、移除障碍物以及国际合作都是重要的措施。
只有通过合理的保护和管理,我们才能确保洄游鱼类的生存,并保持生态系统的健康。
鱼类的洄游

第一节 鱼类洄游的类型和影响洄游的因素
一、鱼类洄游的பைடு நூலகம்型
各种鱼类在不同生活阶段中,存在不同类型的洄游。对 于洄游的分类,从不同角度出发,存在许多不同的分类方法, 目前,通常是按照鱼类洄游 的不同目的而划分为产卵洄 游、索饵洄游和越冬洄游, 这三种洄游在多数情况下构 成了鱼类三个主要生命过程 之间的相互联系。
我国四大家鱼(青、草、鲢、鳙)等淡水鱼,在产卵前由下
游 及 支 流 洄 游 到 河 流 的 中 上 游 产 卵 , 有 的 行 程 达 500—
1000km以上,这是产卵洄游的又一种类型。
7
3.由江河游向海洋的降河洄游
属于这一类型的代表以鳗鲡最明显,它们平时栖息在淡水 里,性成熟后开始离开其索饵、生长的水域,向江河下游 移动,在河口聚成大群,游向深海。鳗鲡性成熟期较长, 雄性的8—10年,雌性则更长。鳗鲡的洄游,一般多在夜间 进行,开始洄游时身体肥满,但在长距离洄游途中消耗巨 大能量,又不摄食,体质极消瘦,到达产卵场产完卵后, 亲鱼大部疲惫而死。孵化后,幼鱼逐渐向原来的栖居处所 洄游,其时幼鱼白色,头细,形如柳叶状,称为柳叶鳗, 它漂泊于水面波涛间,回到欧洲的柳叶鳗须经三年之久, 在进人淡水以前,始变为鳗形的线鳗。回到美洲的柳叶鳗, 行程较短,约需一年时间方可变态进入淡水。
根据产卵场地的不同,鱼类的产卵洄游有下列三种类型:
5
1.由深海游向浅海或近岸
见之于多数海洋鱼类,如大黄鱼、小黄鱼、鳓鱼、鲐 鱼、马鲛、鲔、鲣等。它们的产卵场多在浅海近湾或 河口附近,此处天然饵料丰富,温度、盐度都很适宜, 对于受精卵的孵化和仔鱼、幼鱼的生长发育十分有利。
6
2.由海洋游向江河的溯河洄游
(一)产卵洄游
鱼类—— 软骨鱼纲和硬骨鱼纲(分类、洄游、经济意义)

3.1 海鲢目
特征:低等类型,具动脉圆锥和喉板。
3.2 鲱形目
特征:鳍无棘,背鳍单个。圆鳞,无侧 线。重要经济鱼类。
斑鰶
鳓
鲱鱼
青鳞鱼
鲥
3.3 鲑形目
特征:体形似鲱形目,但具脂鳍;有侧 线 代表动物:银鱼,鲑鱼,大马哈鱼 大马哈鱼
马苏大麻哈鱼
马苏大马哈鱼
白斑狗鱼
3.4 灯笼鱼目
特征:口大,两颌、腭骨及舌上有能倒 伏的尖齿。 代表动物:蛇鲻,龙头鱼
鲨形总目和鳐形总目
鲨形总目 体形 鳃孔 胸鳍与头侧 背鳍 尾 梭形 侧位 不相连 背位 歪尾 鳐形总目 盘形 腹位 相连 位于尾上 有或无
1 六鳃鲨目
鳃孔6~7个. 代表动物: 扁头哈那鲨
2.虎鲨目
特征:头大吻钝,背鳍2个,前方各具1 枚鳍棘。 代表动物:狭纹虎鲨
3.鲭鲨目
特征:背鳍2个,无硬棘。 代表动物:大白鲨
红金眼鲷
9 蟾鱼总目
特征:裸露,有小刺或小骨板;鳃孔小, 位于胸鳍外侧腹面,腹鳍胸位或喉位。4 (2)目
鮟鱇目 代表动物:鮟鱇
躄鱼
第六节 鱼类的经济意义
鱼类资源利用 人类食品、饲料 、工业和医 药生产的原料 、蚊子等害虫幼虫的天敌 。 海洋渔业 我国的海洋鱼类资源十分丰富,约 有2 000种左右,占全国所产鱼种的3/4,其 中经济价值最大的有带鱼、小黄鱼、大黄鱼、 鳓鱼,过去号称四大海鱼 。 淡水渔业 我国的淡水渔业资源丰富,有淡水 鱼种800种左右,具经济价值的就有250多种, 已发展成(包括引进鱼种)养殖对象的已有青、 草、鲢、鳙、鲤、鲫、鳊、鲂、鲴、鳗、黄鳝 等70多种。
4.须鲨目
特征:前鼻瓣常有1对鼻须或喉部具1对 皮须。 代表动物:日本须鲨
鱼类的洄游研究

鱼类的洄游研究某些鱼类在生活史的各不同阶段,对生命活动的条件均有其特殊要求,因此必须有规律地在一定时期集成大群,沿着固定路线作长短距离不等的迁移,以转换生活环境的方式满足它们对生殖、索饵、越冬所要求的适宜条件,并在经过一段时期后又重返原地,鱼类的这种习性和行为称为洄游。
鱼类在由海人河的溯河洄游或自河至海的降河期间,都需要有一个转换调节渗透压机制的过程,以适应水质不同的环境改变。
1 洄游的类型依据鱼类洄游的不同类型,可分为生殖洄游、索食洄游和越冬洄游。
1.1生殖洄游大多数海洋鱼类的生活史均在海洋中度过,它们的生殖洄游是由远洋游向浅海,进行近海洄游,如小黄鱼、大黄鱼和带鱼。
与此相反,青鱼、草鱼,等终生生活在江河中的淡水鱼类,其生殖洄游是从江河下游及其支流上溯到河流的中、上游产卵,其行程可达1000----2000km。
1.2索饵洄游鱼类为追踪捕食对象或寻觅饵料所进行的洄游,称作索饵洄游,例如,我国福建南部蓝圆鳄追随犀鳕、带鱼追食隆头鱼类(拟隆头鱼、海猪鱼的集群洄游。
索食洄游在结束繁殖期或接近性成熟的鱼群中表现得较明显而强烈,它们需要通过索食摄取和补充因生殖洄游和繁殖过程中所消耗的巨大能量,并且也为鱼类恢复体能、增强体质,以及积贮大量营养物以供生长、越冬和性腺再次发育的需要。
1.3越冬洄游当气温下降影响水温时,鱼类为寻求适宜水温常集结成群,从索饵的海区或湖泊中分别转移到越冬海区或江河深处,这种洄游叫做越冬洄游。
鱼类进入越冬区后,即潜至水底或埋身淤泥内,体表被有一层黏液,暂时停止进食,很少活动,降低新陈代谢,以度过寒冷的冬季。
生殖洄游、索饵洄游和越冬洄游是鱼类生活周期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但是三者又以各自的特点和不同目的而互相区别。
洄游为鱼类创造最有利于繁殖、营养和越冬的条件,是保证鱼类维持生存和种族繁衍的适应行为,而这种适应是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并由遗传性固定而成为本能的。
至于诱发鱼类洄游和决定洄游路线的原因是极其复杂的,不仅与鱼类自身的生理状况有关,也与季节、温度、食源、海流、水质变化等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同时也与遗传性密切相关。
名词解释鱼类的洄游

名词解释鱼类的洄游鱼类的洄游是指鱼类在其生命周期中发生的定期长途迁徙。
这种迁徙行为常常与其繁殖需求和资源搜索有关。
洄游现象在世界各地的淡水和海洋环境中都有发现。
有些洄游是短途的,而有些是长途的。
洄游对鱼类的生存和繁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洄游为什么会发生?主要是因为鱼类在不同的生活阶段需要不同的生存环境和资源。
例如,有些鱼类出生后需要在淡水中成长,而成年后则需要迁移到海洋或淡水湖泊中进行繁殖。
这种迁移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和利用资源。
同时,洄游也有助于防止近亲交配和减少竞争压力,提高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适应性。
洄游可以分为淡水洄游和海洋洄游。
淡水洄游是指鱼类在淡水环境中的迁徙行为,海洋洄游则是指鱼类在海洋环境中进行的迁徙。
这两种洄游形式都具有独特的特点和挑战。
淡水洄游是指鱼类在淡水环境中迁移的过程。
它通常涉及到由河流到湖泊、湖泊到河流的迁移,以及迁移到更大的水域中。
淡水洄游对于一些鱼类的繁殖至关重要。
例如,三文鱼在生命周期中会经历从河流到海洋再回到河流的迁徙过程。
它们在河流中产卵,孵化后的幼鱼下水后会随水流迁移到海洋,成为成年鱼后再迁回河流产卵。
这样的洄游过程保证了三文鱼种群的延续。
海洋洄游是指鱼类在海洋环境中的长途迁徙行为。
这种洄游形式涉及到大洋洄游和沿岸洄游。
大洋洄游是指在大洋中迁徙,而沿岸洄游是指沿海岸线进行的迁徙。
大洋洄游常常涉及到数千甚至数万公里的距离。
例如,旗鱼被称为“海中的猎豹”,它们可以迁徙数千公里,从一个海洋到另一个海洋,寻找更丰富的食物资源。
沿岸洄游则常常涉及到为了繁殖而迁移到特定的海域。
例如,中国的黄鳝就会在每年的夏季迁徙到长江口进行繁殖。
洄游过程中,鱼类需要面对各种挑战。
首先,它们需要找到合适的迁徙路径和目的地,这对于长途洄游尤其重要。
其次,鱼类需要寻找合适的营养资源来满足其能量需求。
这将涉及到找到适宜的繁殖地和合适的食物来源。
同时,鱼类还需要应对生存环境的变化,如水温、盐度等的改变。
《鱼类洄游总》课件

洄游鱼类支撑了渔业和旅游业,为沿海地区带来巨 大的经济效益和就业机会。
生物多样性
鱼类洄游还与其他生物之间形成复杂的相互依赖关 系,对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具有重要作用。
鱼类洄游的保护措施
1
栖息环境保护
保护鱼类的洄游栖息环境,维持水体质量和生态系统稳定。
2
法律法规限制
建立相关法律法规,限制捕捞和破坏鱼类洄游的行为。
3
科学研究与监测
加强对鱼类洄游的科学研究和监测,为制定保护策略提供依据。
鱼类洄游的案例分析
大西洋鳟鱼洄游
大西洋鳟鱼洄游是其中最著名的案例之一,它们完 成了极为惊险的迁徙循环。
座头鲸与鱼类洄游
座头鲸利用鱼类洄游的季节性出现,以获取丰富的 食物资源。
总结和展望
鱼类洄游作为一种奇特而神秘的生物行为,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都具有深 远的影响。我们应加强保护与研究,共同维护洄游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许多鱼类在海洋间进行季节性或长途洄游,以寻 找更适宜的生存环境。
河流型洄游
鱼类在江河湖泊中进行周期性的洄游,完成繁殖 等生命周期关键阶段。
内陆型洄游
部分鱼类仅在内陆水域内进行局部短距离洄游, 实现生态调节与资源分布。
鱼类洄游的影响
生态平衡
经济价值
洄游鱼类能够调节生态环境,维持水域的生态平衡。 它们是重要的资源分配者和食物链中的关键环节。
内源性激素会引导鱼类体内的生理反应和行为,促使洄游的发生。
2
地理感知
鱼类利用地理感知能力导航,根据地理特征确定洄游的方向和路径。
3
环境因素
水温、水质和潮汐等环境因素对鱼类洄游起着重要影响,使其能适应不同的生存 环境。
鱼类洄游的类型
鱼类生殖洄游的主要原因

鱼类生殖洄游的主要原因
鱼类生殖洄游是指鱼类为了繁殖后代而在不同水域之间迁徙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很多种鱼类中都很常见,比如大马哈鱼、鲑鱼、鲟鱼等。
那么,鱼类生殖洄游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鱼类生殖洄游的主要原因是寻找适宜的繁殖场所。
很多鱼类会选择在特定的河流、湖泊或海域繁殖,因为这些地方的水温、水流等条件更适合它们的生长和繁殖。
但是,有些鱼类并不局限于一处繁殖场所,它们会在不同的水域间来回迁徙,以寻找最适宜的繁殖场所,这就是鱼类生殖洄游的原因之一。
其次,鱼类生殖洄游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为了避免近亲交配。
如果同一河流或湖泊中的鱼类进行近亲交配,容易导致遗传缺陷和疾病的传播,从而影响鱼类的繁殖和生存。
因此,很多鱼类会选择在不同的水域中繁殖,以避免近亲交配,这也是鱼类生殖洄游的原因之一。
最后,鱼类生殖洄游还与季节变化有关。
很多鱼类的繁殖季节都与季节的变化有关,比如春季和秋季。
在这些季节中,鱼类会开始进行洄游,以寻找适宜的繁殖场所和配偶,完成繁殖任务。
这也是鱼类生殖洄游的原因之一。
综合以上几点,我们可以看出,鱼类生殖洄游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寻找适宜的繁殖场所、避免近亲交配和应对季节变化。
这种洄游行为对鱼类的繁殖和生存至关重要,也是自然界中一种奇妙的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影响鱼类性成熟的因素
决定鱼类性成熟的因素是很复杂的,包括鱼类本身以及 外界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 1)饵料 2)水温 3)光照 4)其它因素:水的盐度、水流速度、水质、透明度等条件, 有时对性腺发育也会产生明显的影响。 5)鱼体本身神经系统和内分泌腺脑垂体的作用。脑垂体分 泌的促性腺激素是直接控制性腺发育成熟的首要生理因 素。许多外界环境因素对性腺发育成熟的影响,都是通 过脑垂体的分泌作用来完成的。分泌腺的分泌作用又受 到神经的管制。
一、 鱼类的繁殖策略和两性系统
1.繁殖策略和繁殖技术
• 所谓繁殖策略,简单来说,是指每一个物种的繁殖特性, 包括该物种的两性系统、繁殖方式、繁殖时间和地点以及 亲体护幼等在繁殖过程中所表现的一系列特性。 • 鱼类每一个体的繁殖特性由该个体的基因型决定的。某种 鱼或某个种群的繁殖特性则由该种或种群的基因库所决定。
2)性征
1)第一性征:指与繁殖活动直接有关的特征,性腺, 生殖导管,交接器(鳍脚等)
2)第二性征:与繁殖活动无直接关系,但和性腺发
育及性激素分泌活动有关的特征
3)雌雄外形区别
1)个体大小:一般雌大雄小,但群体内各年龄组的个体
混合在一起,光凭个体大小不容易区分
2)结构差异:如软骨鱼类的鳍脚,硬骨鱼类鳑鮍性成熟
2)卵巢的分期
鱼类卵巢成熟度的划分有目测法、组织学测定 法、成熟系数测定法和卵径测定法等不同方法。多 数硬骨鱼类卵巢发育过程,依据性腺的体积、色泽、 卵子的成熟与否等标准,一般可以分为六个时期, 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同种类间,划分的标准稍有差别。目前,各国
后的产卵管等
3)体色(婚姻装):隆头鱼科,海猪鱼科,鳑 鮍,斗鱼等,在繁殖季节,雄体体色变得艳丽 4)珠星:许多鲤科鱼类到了生殖季节,雄鱼的 吻部,鳃盖部,头背部及鳍条等部位,出现白 色坚硬的突起
二、鱼类的性成熟和繁殖力
1.性成熟与生长
• 鱼类初次性成熟的年龄在不同的鱼类有很大的差 异。
• 不少学者认为,决定性成熟开始的主要因素是生 长,作为判断性成熟开始的指标通常是鱼体的大 小而不是年龄。但也有人认为,有一些鱼的性成 熟开始早晚与年龄的关系也相当密切,当达到某 一年龄时,即使个体间的体长也有所差别,它们 都能成熟产卵。
• 个体对繁殖特性的表达,通常称表现型,其范围由个体遗 传型决定。由于个体所处环境变化而引起繁殖特性表达的 变动,是个体对这些环境变化的技术性反应。个体的这种 技术性反应就是它的繁殖技术。个体的繁殖技术只能在物 种繁殖策略所规定的范围内变动。
2.鱼类的两性系统 1)性别
( 1 )染色体性别:鱼类性别最基本表达方式应该是由遗传基 因控制的遗传性别,是在受精时经过一半来自卵和一半来自 精子的染色体的结合而形成的,所以又称染色体性别。但是, 目前在大约1000多种进行过染色体数目和组型研究的真骨鱼 类中,仅约30多种能从细胞学角度证明具有性染色体。
3.性腺发育与性周期
1)鱼类卵细胞的发育与成熟 卵原细胞发育到成熟的 卵子,大致需要经过三个时 期: (1)卵原细胞分裂期——卵 原细胞分裂为卵母细胞。 (2)卵母细胞的生长期—— 这期又可分为卵母细胞的染 色体交会期、小生长期及大 生长期。 (3)成熟期——卵子完全成 熟。
• 小生长期:是卵母细胞的生长期,发育到单层滤泡为止。这 时的卵母细胞,称为卵母细胞成熟的第Ⅱ时相,以第Ⅱ时相 卵母细胞为主的卵巢称为 Ⅱ期卵巢。性未成熟的鱼,常有相 当长的时期停留在Ⅱ期。 • 大生长期:是营养物质生长的阶段。卵母细胞由于卵黄及脂 肪的积储而体积大大地增加。卵黄沉积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卵黄开始沉积阶段及卵黄充塞阶段。 • 卵黄开始沉积阶段:卵母细胞成熟的第Ⅲ时相,Ⅲ期卵巢。 • 当卵黄充满整个卵母细胞,营养生长即告结束。这时的卵母 细胞已达到了成熟的第Ⅳ时相,以第Ⅳ时相卵母细胞为主的 卵巢为第Ⅳ期卵巢。一般春季产卵的鱼类在前一年冬季即可 进入本期。
( 2 )生理性别:在遗传性别的控制下,通过个体原始性器官 分化而形成的性别,称为生理性别、或性腺性别。目前,鉴 别鱼类的性别主要依靠性腺性别。鱼类的生理性别可能与染 色体性别不一致。
在性腺性别基础上,鱼类的性别可进一步分为雌雄 异体、雌雄同体和单性型三种系统。 A.雌雄异体:大多数鱼类 B.雌雄同体:隆头鱼,鲷,石斑鱼,黄鳝 C.单性型:花锵,银鲫 雌雄同体又可分为不同时性雌雄同体(雌雄间体如 黄鳝:幼体都为雌体,繁殖一次后都成为雄体)和同时 性雌雄同体。 银鲫的性别只有雌性,而没有雄性.那么它是怎样进 行传宗接代的呢?原来,当银鲫性成熟后,其它异性鱼类 的精子会对其卵细胞产生刺激,催化卵细胞开始自我分 裂,并逐渐发育成新一代的雌性银鲫。
• 成熟期:进行两次成熟分裂:减数分裂和平均分裂。第 一次成熟分裂,即减数分裂,卵母细胞由初级卵母细胞 变为次级卵母细胞。第二次成熟分裂,次级卵母细胞变 成成熟的卵细胞。 • 鱼类卵母细胞由母体产出到受精以前正处于第二次分裂 中期,到精子进入卵中才排出第二极体完成第二次成熟 分裂。
在卵细胞进行成熟变化的同时,滤泡上皮细胞分 泌一种物质把滤泡膜与卵膜间的组织溶解并吸收,于 是成熟的卵就排出滤泡之外,成为卵巢囊内流动的成 熟卵,这个过程叫排卵。当成熟卵成为流动状态时, 称为成熟的第V时相,此时的卵巢属第V期。在适合的 条件下,已经完成成熟和排卵,处于游离状态的卵子 从鱼体内自动产出,这称为产卵。 在人工繁殖工作中所称的“亲鱼已经成熟”,是 指性腺发育已达IV期、经催情注射激素能起正常成熟 排卵反应的鱼,而“卵子成熟”,是指第V期的卵。
雌雄两性间初次性成熟年龄的不同,在鱼类中 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在同一生殖季节里也往往是雄 的成熟比较早,而且总是雄的先进入产卵场。 通常性成熟期早的鱼类,其生命周期也较短, 性成熟期晚的鱼类,生命周期就长。
初次性成熟的年龄 • 与温度、饵料、发育状况等有关 • 罗非鱼: 3月 • 香鱼,银鱼: 当年 • 鲫鱼: 1龄 • 四大家鱼: 3-5年 • 鲟鱼: 10年左右 • 鳇: 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