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爸爸妈妈中班教案.doc
幼儿园中班《我的爸爸妈妈》教案

幼儿园中班《我的爸爸妈妈》教案第一章:活动目标1.1 了解自己的父母,知道爸爸妈妈的名字、外貌特征和兴趣爱好。
1.2 学会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培养亲子间的感情。
1.3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表达力和沟通能力。
第二章:活动准备2.1 家长填写《爸爸妈妈信息表》,包括姓名、年龄、职业、兴趣爱好等。
2.2 准备亲子照片,方便幼儿认识和分享。
2.3 准备画纸、画笔、彩泥等创作材料。
第三章:活动过程3.1 主题导入:教师向幼儿介绍爸爸妈妈的名字和特点,引导幼儿相互分享亲子照片。
3.2 观察和表达: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父母的外貌特征,如身高、眼睛、鼻子等,并鼓励幼儿用语言描述。
3.3 创作环节:3.3.1 绘画:幼儿根据自己的观察,用画笔在画纸上绘制爸爸妈妈的形象。
3.3.2 手工:幼儿用彩泥捏制爸爸妈妈的手工作品,可适当添加装饰。
3.4 分享和展示:幼儿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并分享创作过程中的感受。
3.5 情感升华:教师引导幼儿表达对爸爸妈妈的感激之情,鼓励幼儿给父母一个拥抱或亲吻。
第四章:活动延伸4.1 家庭作业:鼓励幼儿回家后,向爸爸妈妈介绍自己在学校的作品,并表达对他们的爱。
4.2 家长参与:邀请家长参加亲子活动,进一步增进亲子关系。
4.3 环境创设:将幼儿的作品布置在教室展示区,供全体幼儿和家长欣赏。
第五章:活动评价5.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父母认识的深入程度。
5.2 关注幼儿在创作过程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观察力、表达力和沟通能力。
5.3 收集家长反馈,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表现和亲子关系的改善。
第六章:活动准备(续)6.1 家长准备:请家长协助收集家庭照片,可以是与爸爸妈妈一起的欢乐时光,或者爸爸妈妈小时候的照片。
6.2 材料准备:为每个孩子准备一本小相册,以便他们可以把自己的作品和家庭照片一起收藏。
6.3 视频准备:准备一段关于爸爸妈妈工作或日常生活的视频,以便在活动中播放,让幼儿更直观地了解爸爸妈妈。
中班社会教案《我的爸爸妈妈》通用

中班社会教案《我的爸爸妈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用的是《幼儿园中班社会》一书,第四章“家庭”,第一节“我的爸爸妈妈”。
本节内容主要通过图片和故事,帮助幼儿认识自己的父母,了解父母的工作和特点,培养幼儿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认识自己的父母,了解父母的工作和特点。
2. 培养幼儿对父母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3.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表达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认识自己的父母,了解父母的工作和特点。
难点:培养幼儿对父母的尊敬和感激之情,以及幼儿的观察力、表达力和创造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父母的图片、故事书、视频、音乐等。
2. 学具:画笔、画纸、手工材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首儿歌《我的爸爸》引起幼儿的兴趣,让幼儿谈谈自己的爸爸。
2. 新课导入:展示父母的图片,让幼儿观察并说出父母的外貌特征和工作。
3. 故事分享:讲述一个关于父母辛勤工作的故事,让幼儿了解父母的工作不易。
4. 视频观看:播放一段父母工作的视频,让幼儿更加直观地了解父母的工作场景。
5. 小组讨论:将幼儿分成小组,让他们分享自己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并讨论如何表达对父母的感谢。
6. 创作时间:让幼儿用画笔、手工材料等方式,创作一幅关于父母的画作,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
7. 作品展示:让幼儿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并分享创作背后的故事。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我的爸爸妈妈外貌特征工作特点我对父母的感激之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回家后,观察父母一天的工作,并画出父母工作的场景。
2. 答案:幼儿根据自己的观察,画出父母工作的场景,可以是做饭、上班、打扫卫生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故事、视频等多种方式,让幼儿认识了自己的父母,了解了父母的工作和特点。
在创作环节,幼儿积极参与,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父母的爱和感激之情。
但在讨论环节,部分幼儿表现出对父母工作的不理解,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中班社会教案《我的爸爸妈妈》(5篇)

中班社会教案《我的爸爸妈妈》(5篇)中班社会教案《我的爸爸妈妈》篇1活动设计背景如今的幼儿大都生活在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呵护之中,他们感受不到爸爸妈妈的辛苦,他们认为他们的美好是理所当然的,作为大班的孩子,也该学会明白一些道理,为了让孩子知道感恩父母,感恩长辈,在家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考虑搞这样一个活动。
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讲解并描述、体验、感受浓浓的亲情。
2、体会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和期望,知道自己应当怎样做一个懂事的乖宝宝。
3、引导幼儿正确熟悉自己缺乏,以后留意订正。
教学重点、难点1、引导幼儿讲解并描述、体验、感受浓浓的亲情。
2、讲解并描述详细事例,能引起孩子们对父母的敬意,感恩父母。
3、引导幼儿正确熟悉自己缺乏,以后留意订正。
活动预备1、提前要求幼儿了解父母的生日、爱好(爱吃的食物、喜爱穿的衣服样式、颜色、业余爱好等。
2、了解父母的职业3、小红花若干活动过程一、介绍自己的爸爸妈妈1、请孩子们介绍自己的爸爸妈妈,说说父母的职业、爱好、喜爱吃的食物、喜爱的运动等。
活动开头,要找一个胆子大的、语言表达流畅的孩子起一个带头作用,然后再鼓舞想说又不敢主动站起来的孩子。
营造一个融洽的课堂气氛。
2、分组沟通,让每位小伴侣都有讲话的机会。
二、夸夸我的爸爸妈妈1、讲讲自己的爸爸妈妈起早贪黑、成天劳碌的典型事例。
引导孩子讲,让孩子知道讲什么?该怎么讲?〔工作多么辛苦呀、家务活重呀等等〕2、讲讲爸爸妈妈怎么疼你、爱你?引导孩子从吃的、穿的、玩的,可怕摔着、碰着,病了又是如何照看、担忧等等,使幼儿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体会温馨的亲情。
三、如何报答我的爸爸妈妈1、分组商量:怎样汇报生我养我的父母?鼓舞幼儿相互出想法,提建议。
让孩子学会感恩2、想一想自己能帮帮爸爸妈妈做些什么?自己原来哪些地方做得不好?怎么办?四、为表现好的小伴侣佩戴小红花,鼓舞小伴侣们连续努力。
五、老师寄语:我们都应当好好地爱我们的爸爸妈妈小伴侣们,既然我们的爸爸妈妈那么的爱我们,我们也应当爱我们的爸爸妈妈,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
幼儿园小班活动教案:我的爸爸妈妈

幼儿园小班活动教案:我的爸爸妈妈中班《我的爸爸妈妈》教案篇一活动目标:1、学习清楚连贯的表达自己的见解,同时专心倾听同伴的讲话。
2、在迁移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说出喜欢爸爸妈妈的理由。
3、主动关心自己的父母,逐步养成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4、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5、激发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幼儿全家合影一张,实物展示仪。
活动过程:1、幼儿人手一张全家福照片,介绍家庭成员。
——用实物展示仪放大幼儿的照片,请幼儿介绍自己的爸爸妈妈,引导幼儿讲述父母的主要特征。
——你喜欢你的爸爸妈妈吗?为什么?2、与同伴自由交谈。
——向朋友介绍一下你的爸爸妈妈。
——你的爸爸妈妈是什么样子的?你喜欢爸爸、妈妈什么方面?你为什么喜欢他们?——鼓励幼儿清楚连贯的表达自己的见解,同时专心倾听同伴的谈话。
3、启发幼儿在集体中进行交谈。
——教师引导幼儿讲述“我喜欢的爸爸妈妈”。
——教师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谈论“我喜欢的爸爸妈妈”。
——鼓励幼儿按照教师提出的'思路,大胆地讲述自己的爸爸妈妈。
4、引导幼儿想象如何表达对爸爸妈妈的爱。
——教师:爸爸妈妈很爱你们,那你们爱他们吗?你们有没有告诉爸爸妈妈很爱他们?你想对爸爸妈妈说什么?——除了用语言表达对爸爸妈妈的爱,你还可以用什么方式表达对他们的爱?引导幼儿说一说想为爸爸妈妈做一件什么事?你想怎么关心爸爸妈妈?5、师生演唱歌曲《画妈妈》。
——引导幼儿替换歌词仿编歌曲唱一唱歌曲《画爸爸》。
在活动中,鼓励幼儿向同伴介绍自己的爸爸和妈妈、大胆地将自己的甜蜜与他人分享。
活动反思:亲子之间有一种朴素又美好的情感,然而在活动中表达这种情感往往显得表层和单薄,其实在幼儿的生活中平凡的东西同样耐人寻味。
因此在活动中,我以幼儿身边的爸爸妈妈为切口,试图通过欣赏照片、制作和讲述记录卡等方式,一定程度地量化情感,使抽象的事物变得实在,使潜在的亲情自然流露,从而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和社会交往等能力。
中班社会活动《我的爸爸妈妈》

中班社会活动《我的爸爸妈妈》活动背景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温床,对于中班幼儿来说,父母是他们最亲密、最熟悉的人。
为此,我们策划了一次以“我的爸爸妈妈”为主题的社会活动。
通过活动的展开,鼓励孩子们与家长积极参与,增进亲子沟通,提高孩子家庭意识,增强孩子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活动目的1.提高学生爱家、爱父母的意识,强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2.增加幼儿对家庭的认识、理解与关注,激发幼儿对家庭的热爱和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3.在活动中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的安全习惯,提高孩子的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
活动流程第一阶段(主题介绍)教师先引出“我的爸爸妈妈”这个主题,让幼儿了解本次活动的主题,并自由发言谈一下自己对父母的认识以及对家庭的看法。
第二阶段(亲子互动)1.蕾丝闪闪:鼓励幼儿自带一张爸爸或妈妈的照片,并让幼儿口头介绍自己家长的名字和工作。
2.生活同桌:幼儿与家长坐在一起,共同制作爸爸妈妈的形象,如用颜料画简单的头像,妈妈的头发一般比爸爸妆容要华丽。
让孩子们体验亲子间的爱与相处。
3.感受相似:让孩子和家长找出自己的相似点,比如眼睛、鼻子、嘴巴、耳朵等,又或是某种共同兴趣爱好,以促进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互动。
第三阶段(知识普及)通过讲故事、模仿讲解、绘制图片等方式,帮助孩子们认识平凡父母的劳动和付出。
包括:1.讲述家长工作的种类,视情况引入家庭财务、家务等问题。
2.知识普及:如何拨打“110”报警、发生紧急情况时的自保、简单的火灾逃生知识等。
提醒孩子们在家中、学校、街道等场所注意安全,深化安全意识。
第四阶段(评比环节)1.个人表演环节:鼓励孩子们表演一首歌、一段小舞蹈甚至是朗读一首诗等。
并由家长来评判,同时教师也会给予评价和点评。
2.家务小帮手:让幼儿在家庭中参与家务,例如帮助妈妈做饭、打扫房间或是摆放桌椅等。
教育幼儿要学会尽自己的一份力,获得家庭的快乐与幸福。
活动总结通过本次活动,幼儿们对爸爸妈妈、对家庭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幼儿园小班活动教案:我的爸爸妈妈(优秀6篇)

幼儿园小班活动教案:我的爸爸妈妈(优秀6篇)中班《我的爸爸妈妈》教案篇一活动目标:1.感受家庭的温暖,增进对家庭成员的了解和热爱之情。
2.尝试用完整连贯的语言向同伴介绍自己的家人、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等。
3.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了解家庭成员的`姓名、职业等。
活动准备:1.趣味练习:找一找你的家人2.照片:全家福、纸盒一个。
活动过程一、导入1.谈话的形式:讲讲我的家,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
2.引导幼儿说说谁接送自己上幼儿园的?家里都有谁?二、展开1.出示全家福的照片,互相介绍自己的家人。
问:这是谁?爸爸(妈妈或其他家庭成员)是什么样的?从外貌、性格等方面介绍。
2.游戏:抽照片、猜名字向同伴介绍自己的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等。
(1)请幼儿将“全家福”照片放在纸盒里,教师或幼儿先后抽出照片,请其他幼儿仔细观察,猜猜照片是哪位小朋友的家人。
(2)请该幼儿介绍照片上的人员、拍照时发生的趣事以及自己的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等。
3.谈话:我有一个幸福的家,感受家庭的温暖。
激发爱父母、爱家的情感。
(1)爸爸在家干什么?妈妈呢?自己在家干什么?(2)爸爸妈妈是怎样关爱你的?引导幼儿说说爸爸妈妈关爱自己的一两件事。
小结: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幸福的家,有爸爸、有妈妈,他们每天都在为家忙碌着,爸爸妈妈都爱自己的孩子,我们应该怎样关爱爸爸妈妈?想想自己应该为家人做些什么呢?4.欣赏散文诗《家是什么》,感受家的温暖。
联系生活体验,请幼儿说说家是什么?三、结束趣味练习:找一找你的家人,组织幼儿张贴自己的全家福照片,供幼儿随时讲述。
中班社会教案《我的爸爸妈妈》篇二活动目标1、区分爸爸妈妈的用品,乐意参加模仿爸爸妈妈的活动。
2、懂得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
3、关心、爱我们的爸爸妈妈。
4、培养幼儿完整、连贯地表达能力和对事物的判断能力。
5、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活动准备1、收集爸爸妈妈的生活用品。
2、爸爸妈妈在家里做事的录像。
中班社会精品教案《我的爸爸妈妈》通用

中班社会精品教案《我的爸爸妈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班社会领域教材第四章《我爱我家》,详细内容为“我的爸爸妈妈”。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让幼儿了解父母的重要性,学会珍惜和感恩父母。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父母的职业、爱好,增进对父母的认识。
2. 培养幼儿热爱父母,懂得感恩的情感。
3. 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学会表达对父母的爱和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了解父母的职业、爱好,增进对父母的认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图片、卡片、录音机、磁带等。
2. 学具:画纸、画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播放歌曲《我的好妈妈》,让幼儿跟随歌曲一起唱,引导幼儿感受歌曲中对妈妈的赞美和爱。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展示PPT,讲解父母的职业、爱好,引导幼儿观察并学会表达对父母的爱。
3.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发放图片、卡片,让幼儿选择父母的照片,用画笔、剪刀、胶水等制作“我的爸爸妈妈”卡片。
4. 分组讨论(5分钟)教师组织幼儿分成小组,讨论如何向父母表达爱和感激之情。
教师邀请幼儿分享自己的作品和感受,引导幼儿学会珍惜和感恩父母。
6. 情感教育(5分钟)教师讲述一个关于父母关爱孩子的小故事,让幼儿体会父母的爱。
六、板书设计1. 父母的职业、爱好2. 爱父母,感恩父母3. 我心中的爸爸妈妈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一幅“我的爸爸妈妈”画。
答案:幼儿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想象,画出父母的形象,表达对父母的爱。
2. 作业题目:向父母表达爱和感激之情。
答案:幼儿可以用语言、行动或写信的方式,向父母表达爱和感激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让幼儿了解父母的职业、爱好,增进对父母的认识”。
2. 教学难点:“让幼儿学会表达对父母的爱和感激之情”。
中班美术活动教案:我的爸爸妈妈教案(附教学反思)

中班美术活动教案:我的爸爸妈妈教学目标1.让孩子们认识家庭中的亲人并了解它们的特点。
2.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教学准备1.大量的父母妈妈的照片(不限于亲缘关系),包括孩子们自己的家庭成员。
2.绘画纸、油画棒、笔、颜料等。
教学流程第一步:课堂导入1.介绍主题:“我的爸爸妈妈”2.通过展示孩子们家庭成员的照片,让孩子们认知和称呼自己的亲人。
3.引导孩子们感受家庭的温暖,激励他们表达对家庭的爱和敬意。
第二步:案例学习1.给孩子们展示画有爸爸妈妈肖像的油画,让孩子们观察彩色的图画。
2.引导孩子们了解各自家庭的爸爸妈妈,然后带领他们尝试想像各个家庭成员的形象和性格,把这种想象呈现在纸上。
教师可通过问题提问引导,如“你的爸爸妈妈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是什么?”,“他们喜欢做什么活动?”等。
第三步:绘画创作1.给孩子们分配绘图纸,让他们在纸上画自己家庭成员的肖像。
教师可根据孩子们的年龄和能力,制定简单或复杂的任务。
2.引导孩子们使用多彩的颜料和油画棒进行创作,体验色彩的魅力。
3.领导和指导学生表达自己对家庭的感情,鼓励学生通過画作来展示对自己父母的领悟与理解。
教学反思老师在这个活动中发现孩子们特别喜欢画自己的家人,他们从画画中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和感情,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也加深了彼此之间的了解。
通过绘画的活动,不仅促进了孩子们爱家、爱生活的情感发展,也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和绘画技能。
另外,在活动进行中,老师不仅向学生展示了美术作品,还引导他们了解各自家庭成员的特点,活动不仅能发挥孩子们的创造性和兴趣,更加启迪了他们的思维开阔视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爸爸妈妈中班教案
教学意图:
现代的父母都忙于自己的工作,大部分不注重与子女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久而久之,关系会逐渐疏远;或者学生的父母为生活而奔波将孩子交给老人带,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较少;因为与长辈交流过少,大部分学生比较内向,不善于表达。
于是开展了此次活动《我的爸爸妈妈》。
使幼儿了解父母,感受父母的爱,从而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爱父母,乃至关心他人。
感受爸爸妈妈为自己的成长付出了爱与辛苦,培养幼儿对爸爸妈妈的敬爱之情。
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对父母的爱。
教学目标:
1、了解自己的家庭成员爸爸和妈妈。
2、通过了解爸爸妈妈和自己的外部特征,画全家福。
教学重难点:
能够根据了解爸爸妈妈和自己的外部特征,画全家福。
教学准备:
小朋友的全家福照片。
教学过程:
一、介绍自己的全家福
师:今天我们小朋友带来了自己家的全家福,现在我请几个小朋友来介绍一下。
(了解家庭成员爸爸和妈妈)
二、启发想象
师:爸爸和妈妈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性别、穿着打扮、发型等)
三、画全家福
师:我也带来了一张全家福。
先画谁呢?画人要先画什么呢?请你们来说我来画好吗?(教师根据幼儿讲述进行绘画)师:现在我请小朋友画一张和爸爸妈妈的全家福,好吗?
(教师观察,并给予个别指导,教师在指导中注意巩固幼儿对人物五官的掌握,根据幼儿水平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
)
四、分享交流
师:我们一起看看谁的全家福最温馨?谁的妈妈画得最漂亮,谁的爸爸最帅气?
五、总结
孩子们,父母的关怀,让我们温暖;父母的无私,让我们感动;父母的博大,让我们震撼!
结束部分:
鼓励幼儿回家后用刚刚想到的好办法多爱爱爸爸妈妈,这样的话,你们的爸爸妈妈会更开心更爱你们的。
活动延伸:
1.引导幼儿用绘画的方式,将爸爸妈妈工作的情况画出来,把自己对爸爸妈妈的感激之情通过任何一种方式表达出来。
2.用不同的方式庆祝爸爸妈妈的生日,自己策划,自己准备。
3、讲起自己的爸爸妈妈,有很多话要说,这里的爱心相框
里贴了许多爸爸妈妈的照片,游戏结束后,可以跟好朋友介绍介绍自己的爸爸妈妈,让他们知道你爸爸妈妈叫什么名字、他们的属相、做什么工作等等,好吗?
教学反思:
亲子之间有一种朴素又美好的情感,然而在活动中表达这种情感往往显得表层和单薄,其实在幼儿的生活中平凡的东西同样耐人寻味。
在活动中,教师以幼儿身边的爸爸妈妈为切口,试图通过欣赏照片、制作和讲述记录卡等方式,一定程度地量化”情感”,使抽象的事物变得实在,使潜在的亲情自然流露,从而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和社会交往等能力。
让幼儿关注生活细节,感受全家人亲亲热热在一起的幸福生活,同时也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感激,学会报答,能够用多种方式表达爱爸爸、爱妈妈及爱家人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