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氧训练前后有效意识时间的测定

合集下载

长时间吸氧有没害

长时间吸氧有没害

长时间吸氧有没害吸氧不会成瘾对于氧疗,有很多患者存在不正确的认识,如有些患者认为长期吸氧会“成长期吸氧会像抗生素那样出现“耐药现象”,以后效果会越来越差。

实际上长期家庭氧疗和戒烟是改变慢支自然病程的两种方法。

家庭氧疗可以纠正慢支患者的低氧血症,延缓病情恶化。

氧疗的疗效是目前所有的药物所不能比拟的,建议所有有指征的病人尽可能进行家庭氧疗。

长期家庭氧疗前,进行血气分析,以决定是否需要给予长期家庭氧疗。

氧疗通常是经鼻导管吸入氧气,流量1.5-2.5升/分。

吸氧持续时间不应少于15小时/每日,包括睡眠时间。

氧疗后定期检测肺功能、动脉血气、血氧饱和度、血红蛋白等情况。

据调查,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慢支患者每日氧疗持续时间较短,上海大多数患者(73%)每日吸氧时间≤3小时氧疗与氧保健一、身体缺氧的症状及程度的测定身体缺氧的症状:1、脑缺氧:人脑耗氧量最大,占人体总耗氧量的23%。

大脑缺氧会造成脑力透支:头晕脑胀、疲乏难眠、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精神倦怠等。

大脑缺氧数秒钟,人就会头痛、躁动不安;缺氧4-6分钟就会出现意识障碍、昏迷、抽搐至细胞坏死。

“人老脑先衰”,中老年人缺氧,脑组织会加速退化,以致患痴呆、帕金森氏病。

2、心脏缺氧:心脏耗氧量占人体总耗氧量的18%左右。

轻度缺氧可使心律加快,血压上升或下降;严重缺氧其血压、心律均下降,可导致心肌坏死、心力衰竭、心律紊乱、休克甚至心脏骤停。

3、视网膜缺氧:引起眼花、视力下降、血管痉孪、栓塞等。

视网膜组织在缺氧和营养中断半小时后便会坏死。

4、血液中缺氧:会感到心慌,易患高血压、冠心病、血栓等,同时使免疫功能下降,抗病能力减弱。

5、肾脏缺氧:可引起肾功能失调,易诱发泌尿系统感染。

6、肺缺氧:轻度缺氧时呼吸加快加深;严重时导致呼吸困难;长时间缺氧很容易患上气管炎、哮喘病。

7、肝脏缺氧:引起肝功能损害、肝水肿等。

缺氧程度的测定:1、轻度缺氧:常常打哈欠,手脚冰凉,在商场、地下室胸闷气短、心慌、不舒服。

气压 高度 氧分压 氧浓度 - 第四军医大学航空航天生理学教研室

气压 高度 氧分压 氧浓度 - 第四军医大学航空航天生理学教研室
《联盟号飞船》
一、定义
• 呼吸空气条件下, ≥10km • 呼吸纯氧条件下,突然暴露于≥14km 高度所引起的极度严重的缺氧。
特征:突然发生,机体代偿机能未发挥
作用,无任何征兆即发生意识丧失。 3~4min,心脑损伤,甚至死亡
一、肺内气体交换的特点
1.氧的反方向弥散
2.原发性缺二氧化碳
氧的反方向弥散
意识清楚, 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
有残存意识,智力紊乱, 完全丧失正常工作能力
有效意识时间 意识时间 意识完全丧失 缺氧暴露开始
图示意识时间与有效意识时间
一、有效意识时间
1.概念 意识时间:从缺氧暴露开始到意识完 全丧失所经历的时间。 有效意识时间(Time of useful consciousness) 当发生急性或暴发性高空缺氧后,人 能继续操纵飞行器、采取有效应急措 施的时间。
神经系统
视觉பைடு நூலகம்统
1200m 夜间视力 3000m 空间视觉 4500m 视觉辨别能力 6000m 视野缩小
神经系统
视觉系统
脑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P300)
神经系统
视觉系统 暗适应计、深径觉仪、 视觉对比敏感度函数 仪
缺氧耐力及其影响因素
一、缺氧耐力的测定 1.“升限”测定 ¾ 低压舱 ¾书写实验 ¾意识丧失前停止
肺泡 110mmHg 静脉 40mmHg
30mmHg
40mmHg
原发性缺二氧化碳
肺泡 40mmHg 静脉 47mmHg
15mmHg
47mmHg
肺内气体交换的特点
1.氧的反方向弥散
2.原发性缺二氧化碳
二、有效意识时间

低氧训练前后有效意识时间的测定

低氧训练前后有效意识时间的测定

脂 肪肝 的预 防措施 有 :①控 制 高脂 高热 量 饮食 ,热
人 高脂 、高热 量饮 食 ,脂 肪 合成 增 加 。② 运动 过 少 ,脂
肪及 热 量 消耗 过 少 ,摄入 与 消耗 不 能达 到 动态 平 衡 。机
量 配 比应 符 合要 求 。无 论在 飞 行部 队还是 在疗 养 院 ,飞 行 人 员 的膳 食 是 少 吃 动 物 脂肪 及 内脏 、甜食 和淀 粉 类 , 多吃 植 物蛋 白 、植物 油 、蔬 菜 、水 果 及 鱼 类 【。② 积 极 3 】 参 加 体育 锻 炼 ,坚持 完 成规 定 的锻 炼 项 目和 运 动量 ,增

70 ・ 0
Chn Co v lse t i J n ae cn Me No 2 08. 1 1 No 1 d, v. 0 V0 . 7. 1

表 1 1 8例 飞 行 人 员 脂 肪 肝 发 病 因 素 6

讨 论
不 适 、疲 劳 、腹 胀 、恶 心 、厌 食 和肝 区 隐痛 等类 似 慢 性 肝 炎 症状 ,对感 染 、创 伤 和手 术 的抵 抗力 降低 ,肝 功 能 有 不 同程 度 的损 害 ,酒 精性 脂 肪肝 和 肝炎 后脂 肪 肝 还 可
加 热 量 的 消 耗 和脂 肪 分解 。 有 氧 运 动 每 周 不 少 于 3 , 次
关 以上 飞行 干 部 和运 输 机飞 行员 脂 肪肝 及 血脂 增 高者 较 多 ,可 能 与工 作 较忙 和 长期 在外 执 行任 务 ,不 能 经 常参
加体 育 锻炼 有 关 。 即使偶 尔 参加 了体育 锻 炼 ,但 不 能完 成 规 定 的锻 炼 项 目和 运 动 量 ,长 期 热量 过 剩 转 化 为 脂 肪 ,导致 肥 胖 和 血 脂增 高 。③ 疾 病 和 不 良的饮 食 习 惯 。

医学机能实验缺氧实验报告

医学机能实验缺氧实验报告

医学机能实验缺氧实验报告缺氧实验是一种常见的医学机能实验,旨在研究人体在缺氧条件下的生理变化及适应能力。

缺氧是指人体吸入或周围环境的氧气浓度较低,无法满足身体正常代谢所需的氧气供应。

在高海拔地区、山洞、高原等环境下,人体会遭受到一定程度的缺氧刺激。

本实验通过将实验者置于缺氧环境中,观察和测定其生理指标的变化,来研究人体对缺氧的适应能力和机制。

实验方法:1.实验设备:具备缺氧功能的密闭室、氧气浓度检测仪、脉率计、血压计等。

2.实验过程:a. 实验者进入密闭室,戴上脉率计、血压计等监测设备。

b. 密闭室中氧气浓度逐渐减少,调节到所需的缺氧浓度,并持续一定时间。

c. 过程中,记录实验者的心率、血压、呼吸频率等生理指标。

d. 缺氧实验结束后,恢复正常氧气浓度,并观察记录实验者复原情况。

实验结果及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和观察记录,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分析:1.呼吸频率增加:在缺氧环境中,人体为了获得更多的氧气供应,会加快呼吸频率。

通过实验数据可以看到,实验者在缺氧条件下呼吸频率明显增加。

2.心率加快:缺氧刺激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促使心率加快,以提高氧气输送。

实验数据表明,在缺氧环境下,实验者的心率也明显上升。

3.血压升高:缺氧会引起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血管收缩,从而导致血压升高。

实验结果显示,实验者在缺氧条件下,血压明显上升。

4.头晕、恶心等症状:缺氧会导致大脑供氧不足,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

实验者在缺氧环境中也出现了这些症状。

缺氧适应能力是人体长期暴露在缺氧环境下逐渐形成的适应状态。

随着适应的进行,人体对于缺氧的生理变化趋于减弱。

一般而言,合理的实验时间不应过长,避免对实验者的身体健康产生不可逆的影响。

总结:缺氧实验是一种用于研究人体对缺氧的生理变化及适应能力的医学机能实验。

通过测定实验者在缺氧环境中的生理指标变化,可以了解人体对缺氧的适应机制和能力。

然而,在进行缺氧实验时,应控制实验条件和时间,避免对实验者的健康产生不可逆的影响。

无氧运动能力评价指标

无氧运动能力评价指标

无氧运动能力评价指标无氧运动是指以高强度、短时间的运动方式为特点,不依赖氧气供应进行能量代谢的运动。

无氧运动能力的评价对于运动员的训练和竞技表现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几个常用的无氧运动能力评价指标,并解释其评价方法和意义。

一、最大摄氧量(VO2max)最大摄氧量是一个重要的无氧运动能力评价指标,它表示个体在最大负荷下摄入和利用氧气的能力。

通常以每分钟摄入的氧气体积(毫升/分钟)来表示,与体重联合时则为每公斤体重摄入的氧气体积(毫升/公斤/分钟)。

VO2max反映了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功能,以及身体对氧气的利用效率。

评估VO2max的方法有很多,传统的方法是通过直接测量氧气的摄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来计算。

现今常用的方法是通过跑步机、踏车等设备进行呼吸气体收集和分析,以及监测心率等数据,结合一些数学公式进行估算。

二、乳酸阈值乳酸阈值是无氧运动能力评价中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在高强度的无氧运动中,乳酸的产生量超过了人体的清除能力,导致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升高。

乳酸阈值即为乳酸在运动中开始聚积的那个阈值。

评估乳酸阈值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通过采集运动者在不同强度下的血液样本,用分析仪器检测乳酸浓度,确定其产生的阈值。

另一种是通过心率、速度等指标综合分析,根据机体的生理反应和主观感受来确定。

乳酸阈值的确定对于制定训练计划和评估运动员的竞技水平至关重要。

合理调整训练强度和持续时间,能够更好地提高无氧运动能力。

三、爆发力爆发力是无氧运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短时间内产生高强度运动能力的能力。

爆发力的发挥主要依靠机体的神经系统和肌肉系统。

评价爆发力的常见方法是通过峰值和持续时间来衡量。

例如跳高运动中,能够跳到的最高高度和持续的跳跃次数都可以作为爆发力的评价指标。

爆发力对于某些竞技项目中的爆发性动作非常重要。

如短跑、跳跃、举重等项目,爆发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运动员的竞技成绩。

四、肌力和肌耐力肌力和肌耐力是无氧运动能力中的重要指标,两者相辅相成。

运动负荷常用的测定方法

运动负荷常用的测定方法

运动负荷常用的测定方法1. 最大摄氧量测定法最大摄氧量是指身体在运动中有效利用氧气的最大能力,它是评价人体有氧运动能力的重要指标。

最大摄氧量测定法是通过使用特定仪器测量参与者在跑步、步行或自行车上运动时呼吸道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来计算最大摄氧量的方法。

这项测试需要在实验室环境下进行,通过多个阶段的运动来逐渐增加运动强度,以达到测量最大摄氧量的目的。

2. 心率变异性测定法心率变异性(HRV)是指心跳之间的间隔变化,它是一种评估心脏自主神经系统控制的指标。

运用HRV测定法,可以确保运动负荷在合适的范围内,从而达到最优化的训练效果。

一般情况下,通过监测器测定参与者的心跳,然后通过软件计算出心率变异性。

3. 乳酸阈值测定法乳酸阈值是维持心肺系统和肌肉系统稳定的最大运动强度,它是评估运动负荷的重要指标。

通过测量参与者运动时的血乳酸浓度,在阈值上或以下的运动状态下监测,可确定乳酸阈值。

4. 最大心率测定法最大心率测定法是通过运动测试减少心跳数目的方法,从而评估参与者的最大心率。

在测试过程中,参与者要逐渐增加运动强度,直到达到最大心率为止。

5. VO2max预测测定法VO2max预测测定法是根据个人的身高、体重和年龄等基本信息,使用特定的公式或设备来预测个体能量代谢最大值的方法。

这种方法相对便宜,适合普通人群的运动负荷评估,因为它不需要运动实验室设备或专业技能。

6. 功率阈值测定法功率阈值(FTP)是一个人在最大耐力条件下所能维持的功率负荷,它通常用于骑车运动员的训练负荷评估。

由于肌肉在面对持续高负荷时的特性,功率阈值测定法被用来判断个人的身体适应性。

7. 心率峰值测定法心率峰值是指参与者的最高心率,这个值可以区分参与者在不同训练阶段难度系数的运动强度。

心率峰值测定法利用心率监测仪器测定参与者的心率,同时运动负荷逐渐加大。

8. 运动负荷测定法运动负荷测定法是通过识别参与者在运动中的感受和体验来测定运动负荷的程度,从而设计最合适的训练计划。

呼吸肌锻炼实验报告

呼吸肌锻炼实验报告

呼吸肌锻炼实验报告引言呼吸肌锻炼是一种力量训练的方法,通过锻炼呼吸肌群的力量和耐力,可以提高呼吸功能和氧气的吸收能力。

在日常生活和体育运动中,呼吸肌锻炼被广泛应用。

本实验旨在研究不同锻炼强度对呼吸肌群的影响,以及呼吸肌锻炼对呼吸功能的改善效果。

实验目的1. 探究不同锻炼强度对呼吸肌群的影响。

2. 研究呼吸肌锻炼对呼吸功能的改善效果。

实验方法实验材料1. 实验被试:30名健康成年人(男性15名,女性15名)。

2. 呼吸肌锻炼训练器材:呼吸肌锻炼器、肺活量计。

3. 实验测量设备:心率监测仪、血氧饱和度监测仪。

实验步骤1. 随机选取10名男性和10名女性为实验组,分别进行低强度呼吸肌锻炼,每次进行30分钟,每周锻炼3次,持续4周。

2. 随机选取5名男性和5名女性为对照组,不进行呼吸肌锻炼。

3. 在实验开始前和结束后,通过肺活量计测量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肺活量。

4. 在实验开始前和结束后,通过心率监测仪和血氧饱和度监测仪测量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心率和血氧饱和度。

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组肺活量变化实验组在4周的呼吸肌锻炼后,肺活量平均增加了10%。

这说明呼吸肌锻炼可以显著提高呼吸肌群的力量和耐力,从而增加肺活量。

实验组心率与血氧饱和度变化实验组在4周的呼吸肌锻炼后,心率平均下降了5%,血氧饱和度平均提高了3%。

这表明呼吸肌锻炼可以改善心肺功能,使心率降低、血氧饱和度提高。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呼吸肌锻炼实验,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呼吸肌锻炼可以显著提高呼吸肌群的力量和耐力。

2. 呼吸肌锻炼可以增加肺活量,改善呼吸功能。

3. 呼吸肌锻炼可以改善心肺功能,降低心率并提高血氧饱和度。

综上所述,呼吸肌锻炼对提高呼吸功能和心肺功能具有积极的作用,是一种有效的训练方法。

实验建议为了进一步研究呼吸肌锻炼的效果和机制,我们建议进行以下方面的深入研究:1. 增加样本数量和不同年龄、性别的被试,以获得更全面的数据。

2. 延长呼吸肌锻炼时间和持续周期,观察长期锻炼的效果。

缺血预适应训练的方法及步骤

缺血预适应训练的方法及步骤

缺血预适应训练的方法及步骤哥们儿,今天咱们来聊一聊缺血预适应训练这个话题吧,究竟怎么做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强大呢?跟着小弟我一步一步走,你就知道啦。

1. 首先,咱们得了解一下什么是缺血预适应训练。

其实就是通过断断续续的供氧来激活身体的应激反应,这样就能提升身体对缺氧的适应能力,让自己更能够应对各种极限挑战。

1.1 那要怎么进行这种训练呢?其实很简单,最常见的方法就是进行间歇性低氧训练。

就是在训练的过程中让身体短暂感受氧气的匮乏,然后再补充氧气,多重复几次后身体就能慢慢适应这种状态了。

1.2 当然,不要贪多哦,慢慢来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不要一下子就把自己逼到极限,适度的挑战才能让身体慢慢变强。

2. 接着,咱们得注意一下训练的时间和频次。

一般来说,最好是每周进行23次的
训练,每次持续2030分钟,时间不宜过长,频次也不宜过多,要给身体足够的恢复时间。

2.1 老铁,别以为天天玩这个就是好事,身体是会累坏的,适度滴训练才是王道。

2.2 要注意训练时间的选择,最好是在早晨或傍晚,气温适中,空气清新,这样训
练效果会更好哦。

3. 最后,咱们要注意恢复和营养补给的问题。

训练后要及时补充水分,合理摄入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帮助身体更好地恢复。

3.1 切记,休息也是训练的一部分哦,要给自己足够的时间休息,让身体有机会恢
复和成长。

3.2 吃喝玩乐要有度,营养均衡才能让训练效果更加明显。

记得啦,合理饮食才是身体的基石。

哥们儿,缺血预适应训练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慢慢来,不要急功近利。

只要坚持每天都有进步,就一定能够看到身体的变化。

加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氧训练前后有效意识时间的测定
适应是指机体在内外环境的变化中,通过改变调节自身的机能、形态和结构以适应其变化,从而更好地生存下去。

已有研究报告,不同程度的持续性低氧对机体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可是合理的间歇性低氧对缺氧机体却有很好的保护作用,被称为间歇性低氧适应(intermittent hypoxia adaptation)[1]。

小鼠经重复密闭缺氧4次后,脑组织匀浆提取液可显著增强未经处理的小鼠对缺氧的耐受能力[2,3]。

为探讨间歇性低氧训练对人的感知、工效的影响,本研究对入我院疗养的歼击机飞行员进行了低氧训练前后有效意识时间的测定并进行分析。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我院健康疗养的歼击机男性飞行员32名,年龄23~25岁,飞行时间230~380 h。

年度大体检身体健康,飞行合格。

无低氧习服及高原作业史。

受训者在整个训练期间生活规律,每次训练前4 h不食用任何含咖啡因或其他刺激性物质的食品或饮料。

1.2训练设备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研制的DY-84型低氧混合仪,Eagle 3000型多功能监护仪,YM-6505加压供氧面罩,TK-A飞行保护头盔,99.5%的医用氧气和99.9%的纯氮气,气体压力不低于
2.9×103 kPa。

1.3有效意识时间测定[4] 有效意识时间测定通常指被试者在极度严重缺氧条件下能够坚持完成一定质量工作(如对刺激信号的应答反应、书写实验等)的时间。

用DY-84型低氧混合仪配制氧含量为7.1%(相当于
7 500 m高空环境)混合气,让受试者吸入,即按下秒表记录时间,同时令受试者从1 000开始依次递减1进行倒写数字,直至受试者书写数字发生错误,本人不知更改,或字迹出现紊乱,书写速度显著变慢,甚至出现停止书写。

此时迅速打开应急供氧开关吸入纯氧,同时记录时间,此段时间即为有效意识时间。

测定过程中同步监测SpO2。

1.4间歇性低氧训练受试者每天上午于同一时间段进入模拟3 500 m高空环境(氧含量为13.1%),每次低氧吸入25 min,共持续15 d。

以低氧训练前1 d 测定的有效意识时间作为训练前,间歇性低氧吸入15 d后第16天测定的有效意识时间作为训练后。

2结果
2.1有效意识时间间歇性低氧训练后的有效意识时间比训练前明显延长,所得数据以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评价,训练前后有效意识时间有非常显著性的差异(P<0.001)。

2.2SpO2间歇性低氧训练前后有效意识时间测定过程中,笔者观察了110~180 s之间的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情况(表1),前、后数据比较P<0.05,差异显著。

3讨论
机体对缺氧适应的主要变化包括:尽可能保持组织的高度氧合作用,最大限度地利用氧产生尽可能多的能量,充分利用有限能量来维持生命活动。

机体对缺氧适应大体分为两个方面:第一包括从吸入气体到细胞氧之间运输机制的改变,第二是指细胞内线粒体及其他部位对氧利用的生化化学过程的改变[5]。

本研究发现间歇性低氧训练后有效意识时间比训练前明显延长,而且其SpO2下降速率明显慢于低氧训练前。

其有效意识时间的延长也是在SpO2进一步下降之前体现出来的。

说明间歇性低氧训练后,大脑产生了低氧适应。

其机制可能是细胞内线粒体及其有关结构部位对氧利用的生化化学过程的适应性改变。

脑内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等活性增高,Na+-K+-ATP酶、细胞色素C氧化酶等活性降低,使氧化能量代谢率降低,磷酸肌酸及无机磷变化小,能量衰竭减轻。

与细胞特定结构结合的醛缩酶、甘油醛脱氢酶的活性增加,有利于产生和利用ATP的过程耦联起来,提高能量的利用率[6],从而提高了脑组织的抗缺氧能力。

本研究结果表明间歇性低氧吸入对提高飞行员的乏氧耐力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

建议飞行员低氧体验时进行低氧吸入训练。

参考文献
1陈铭,周兆年.间歇性低氧对心肌保护作用.生命科学,1966,8(5):38
2Lu G,Ding D,Shi M.Acute adaptation of mice to hypoxichypoxia[J].Biol signals Recept,1999,8(4,5):247
3孔娟,高红,崔键君.缺氧适应脑匀浆对神经细胞抗缺氧损害的影响[J].中国麻醉学杂志,1998,18(8):497
4李志刚,主编.航空医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2,60-118
5Boutellier U,Howald H,Prampero PE,et al.Human muscleadaptation to chronic hypoxia.Prog Clin Biol Res,1983,136:273-285
6高钰琪,黄庆愿,等.促进高原习服措施的研究进展.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2,20(4):306
(收稿日期:2008-06-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