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损伤

合集下载

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肝脏是人体最重要的消化器官之一,它负责分解代谢体内的各种物质和药物。

但是,一些药物如乙酰唑胺、氨基苷、异烟肼等,如果长期使用,会对肝脏产生损害,引起药物性肝损伤。

据统计,药物因素占据了药物性肝损伤的70%。

那么,如何去诊断和治疗药物性肝损伤呢?下面,我们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其诊治方法。

一、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方法1.临床表现分析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表现是多种多样的。

早期症状通常是食欲不振、头昏乏力等,晚期症状则会出现肝区疼痛、黄疸等。

除了症状外,临床医生还需要注意患者的年龄、药品使用情况、家族史等因素,对比判断,才能确诊药物性肝损伤。

2.实验室检测血清酶学指标检验是诊断药物性肝损伤的一种常用方法。

如果ALT(丙氨酸转氨酶)、AS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浓度升高,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也随之上升,说明患者肝功能出现异常。

同时,医生还要检测尿液毒酶浓度是否升高,这是诊断药物性肝损伤另一种有效手段。

3.肝组织病理学分析如果患者服用的药物导致肝损伤病情加重,确诊需要进行肝活检,以确定肝脏组织的病理变化和透过肝细胞暴露出的药物元素。

在此基础上,可以对症治疗。

二、药物性肝损伤的治疗方法药物性肝损伤的治疗方法一般分为肝保护和药物治疗两部分。

1.肝保护肝保护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减轻药物对肝脏的损伤。

采取的措施包括停药、限制体力活动、调节饮食、定期监测肝功能检查结果等。

2.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指采用具有直接肝细胞保护作用的药物。

例如,注射谷胱甘肽(GSH)可以有效增加肝细胞对氧化应激的耐受性;采用草药治疗药物性肝损伤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比如黄连、丹参等,这些综合治疗对消除症状和恢复肝脏功能有特殊作用。

除此之外,中药保肝也是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的一种治疗方法。

中药对于肝损伤有很好的效果。

比如,丹参、茯苓等中药有很好的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健脾养肝的作用。

例如葳婆草和金钱草等草本植物释放抗氧化剂和抗击自由基物质。

药物肝损伤讲解PPT课件

药物肝损伤讲解PPT课件

7
药物性肝病的诊断
• l990年巴黎国际会议达成的有关药物性肝损害诊断标准的共识:“肝 损伤”是在缺乏组织学检查依据的情况下,ALT或结合胆红素升高达 正常上限2倍以上(ALT≥2N),或AST、AP溶血磷脂酸极性相似的磷 脂(AP)和总胆红素(TBil)联合升高,且其中之一升高达正常上限2 倍以上;若单纯AST、AP或TBil≥2N或ALT、AST、AP和TB升高介 于N~2N,则称为“肝脏化验检查异常”,不宜称为“肝损伤”。
炎、肝硬化等。本病发病率逐渐增高,占所有黄疸住院病人的2%,占
暴发性肝功能衰竭中的10%~20%。慢性肝炎中的1/4到2/3
属药肝,其中以老年人为多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3
临床表现
• 药物性肝病的前驱症状,常有发热、恶寒、荨麻 症样或麻疹样皮疹、瘙痒、关节痛或淋巴结肿痛。
• 严重者类似急性或亚急性肝坏死,发生出血倾向, 腹水形成,肝昏迷以至死亡。
6
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机制
• 特异体质 有些药物造成的肝损害是难以预计的,它是由特异的个体敏感性造成的, 而非药物固有毒性所致。目前研究认为,这种肝损害与下述两方面的机制有关。 • 免疫因素 有些药物仅在极少数用药者出现肝损害,且无剂量依赖性,这提示肝损害是对药物
的过敏反应。这种肝损害通常潜伏期相对固定;再次给药后立即复发;多伴随发热、皮疹和 血液中嗜酸性细胞增多等药物过敏反应常见的临床表现;而且具有过敏的组织学改变,可见 嗜酸性细胞在汇管区或肝小叶内浸润,有些用药者可出现肉芽肿性炎症。研究发现,有些药 物的代谢产物可与肝脏细胞固有蛋白相结合形成抗原,引起免疫反应。近来有些学者推测, 免疫反应能与抗体依赖的淋巴细胞释放损伤性淋巴因子有关 。 • 代谢因素 多种迹象表明免疫反应与肝损害有关,但也有少数用药者并无药物过敏的临床表 现,这说明有可能存在另一种特异体质的肝损害机制,即一种代谢机制。目前推测其与参与 药物生物转化的酶系异常有关,这种代谢异常有可能是先天的,也有可能是因其他药物的影 响,还有可能是代谢产物失活障碍所造成的。这种肝损害的潜伏期通常变化较大,而且再次 给药后发生肝损害需数天甚至数周。 • 特异体质者药物性肝损害特点: • 1不可预测性 ; • 2仅发生在某些人或人群(特异体质 ) ,或有家族集聚现象; • 3与用药剂量和疗程无关 ; • 4在实验动物模型上常无法复制 ; • 5具有免疫异常的指征 ; • 6可有肝外组织器官损害的表现。

药物性肝损伤PPT课件

药物性肝损伤PPT课件

发病机制与病理生理
发病机制
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 涉及药物的代谢、免疫反应、氧化应 激等多个方面。
病理生理
药物性肝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包括肝 细胞的坏死、炎症、纤维化等,最终 可能导致肝硬化或肝功能衰竭。
发病机制与病理生理
发病机制
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 涉及药物的代谢、免疫反应、氧化应 激等多个方面。
肝区疼痛
右上腹或中上腹疼痛,可放射至 肩背部。
黄疸
皮肤、巩膜发黄,尿液颜色变深 。
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异常
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 酶(AST)等指标升高。
总胆红素升高
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均升 高。
白蛋白降低
合成功能受损。
凝血功能异常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 活动度降低。
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异常
慎重使用药物
在使用任何药物前,应仔细阅读说明 书,了解药物的副作用和禁忌症。
定期监测肝功能
长期用药的患者应定期进行肝功能检 查,以便及时发现肝损伤。
预防措施与注意事项
• 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避免同时使用多种药物 ,特别是已知有肝毒性的药物。
预防措施与注意事项
• 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避免同时使用多种药物 ,特别是已知有肝毒性的药物。
长期用药导致的肝损伤
患者因长期服用多种药物,导致药物性肝损伤,出现乏力 、食欲不振等症状,停药后肝功能仍持续异常。
案例二:长期用药导致的肝损伤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长期用药导致的肝损伤
患者因长期服用多种药物,导致药物性肝损伤,出现乏力 、食欲不振等症状,停药后肝功能仍持续异常。
案例三:联合用药的肝毒性风险

药物性肝损伤

药物性肝损伤

2
DILI发病率逐年增高,西药制剂中以 抗生素(特别是抗结核药物)、解热镇痛 药、抗肿瘤药引发肝损害居多。值得注意 的是中药引起的肝损害比率逐年升高。 在已上市的各类药物中,目前已知有 1100多种药物具有肝毒性,引发DILI的 各种药物所占比例国内外有差异,国外报 道,过量服用对乙酰氨基酚是导致DILI及 急性肝衰竭的首位原因,其次为抗生素及 神经系统药物。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4
三、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相关因素 药物性肝损伤不是单纯的药源性肝病, 医生还应结合药物、遗传背景和基础疾病加 以分析和处理。 1.药物本身的因素:有些药物本身就具有 肝脏毒性。如抗生素(尤其抗结核药物)、 抗肿瘤药物、中枢神经系统药物、非甾体抗 炎药是常见的引起DILI的药物 。 国外导致DILI的药物主要为抗炎镇痛药, 国内中药发生DILI居各种药物之首。近些年 减肥、保健、美容的时尚风行,也导致肝损 害的增加。
3
在我国通过总结 2003年-2007年国内 发表的DILI相关文献,发现抗结核药物是 导致我国DILI的首要病因(常见药物有异 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在抗结核药 物治疗中肝毒性发生率为8%-30%,而且 以老年人多见。有报道所有因为DILI行肝 移植患者中,14%由异烟肼导致。DILI的 实际临床发生率远高于报道率。
6
一、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病机制 药物在肝脏的代谢 药物代谢大致分为3相:第Ⅰ相为非极性 (脂溶性)药物通过氧化、还原和水解等反应 生成极性基团;第Ⅱ相是极性基团与内因性高 极性化合物结合,生成水溶性高且易于排泄的 代谢产物;第Ш相为药物或代谢产物经肝细胞 运转分泌,再由胆汁排泄,也有人将药物向肝 细胞内运转称为0相。
药物性肝损伤
1
药物性肝损害(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 DILI)

药物性肝损伤

药物性肝损伤
✓建议4:不建议NAC用于儿童严重DILI患者。
DILI的预防
减少同时 使用药物
的种类
仔细询问 药物过敏

预防 措施
选择用药、 监测肝功能
必要时使 用护肝药
注意药物 配伍
DILI的预防
• 特殊情况可以预防性的使用“保肝”药 • 1.抗肿瘤化疗,尤其是大剂量使用化疗药物; • 2.抗结核治疗; • 3.器官移植后使用抗排异药物; • 4.长期使用抗癫痫药; • 5.长期使用治疗甲亢的药物; • 目前无证据显示2种或以上抗炎保肝药物对DILI有更好的疗效,因此不推
行区旅居史等高度可疑的临床线索时,应考虑检测。 • 若有相关临床表现,应排除肝豆状核变性和肝静脉阻塞综合征。
DILI诊断相关建议
• 建议2:对疑似胆汁淤积型DILI患者。 • 所有病例均应进行B超/CT等腹部影像学检查,以除外胆道疾病。 • 腹部影像学检查未发现明确胆道疾病证据的患者,应做原发性胆汁性肝
正确的诊断书写格式? 药物性肝损伤,肝细胞损伤型,急性,RUCAM 6分(很可能),严重程度2级
病例1
• 1月19天,男性,2020.09.24入院 • 病史:咳嗽2天,伴喘息,无发热,无呕吐等,未予特殊处理,既往体健 • 体查: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明显干湿啰音 • 诊断:喘息性支气管肺炎 • 化验,TBil:9.3umol/L,
痛、发热,皮疹和/或嗜酸性粒细胞>5%。
DILI的治疗-针对发病机制
➢固有型 ✓促排出:洗胃、导泻、血液净化 ✓解毒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 ➢代谢特异质型 ✓促排出:血液净化 ✓解毒剂: N-乙酰半胱氨酸(NAC) ➢免疫特异质型 ✓抗免疫:糖皮质激素
不建议NAC用于儿童严重 DILI患者

药物性肝损伤诊断标准

药物性肝损伤诊断标准

药物性肝损伤诊断标准药物性肝损伤是指由药物引起的肝脏功能异常或肝细胞损伤的疾病。

随着药物的广泛应用,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率逐渐增加,给临床诊疗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因此,明确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标准对于及时发现和治疗这一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一、临床表现。

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轻重不一。

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乏力、食欲不振、黄疸、腹痛、恶心、呕吐等。

部分患者还会出现皮肤瘙痒、皮肤色素沉着、尿色加深等症状。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当认真询问患者用药史,对于可能引起肝损伤的药物要有高度警惕。

二、实验室检查。

对于怀疑药物性肝损伤的患者,应当进行相应的实验室检查。

血清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γ-谷氨酰转肽酶等指标是判断肝功能是否异常的重要检测项目。

此外,还可以进行肝脏B超、肝功能影像学检查等辅助检查,以帮助明确诊断。

三、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临床表现符合药物性肝损伤特点,如乏力、食欲不振、黄疸等;2. 实验室检查显示血清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γ-谷氨酰转肽酶等指标异常;3. 排除其他可能引起肝损伤的因素,如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等;4. 与用药时间的关联性,如停药后肝功能指标逐渐恢复正常。

四、治疗原则。

一旦确诊为药物性肝损伤,应当立即停止使用可能引起肝损伤的药物,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治疗。

对于轻度肝损伤患者,可以采取保肝、解毒、调理肝气等中医治疗方法。

对于重度肝损伤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肝移植等手术治疗。

五、预防措施。

为了减少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医生在用药前应当充分了解患者的用药史,对于可能引起肝损伤的药物要慎重使用,并定期进行肝功能监测。

患者在用药期间应当密切关注自身的身体状况,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应当及时就医。

总之,药物性肝损伤是一种常见但又容易被忽视的肝脏疾病,对于临床医生来说,要加强对该疾病的认识,及时发现和治疗,以降低患者的病情恶化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药物性肝损伤诊断标准

药物性肝损伤诊断标准

药物性肝损伤诊断标准药物性肝损伤是指由药物引起的肝脏损害,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肝酶升高、黄疸、肝功能异常等。

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对于临床治疗和用药安全至关重要。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药物性肝损伤诊断标准对于临床医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肝功能检查。

1. 肝酶升高。

肝酶升高是药物性肝损伤的常见表现之一。

临床上常用的肝酶指标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等。

药物性肝损伤时,这些指标往往会显著升高,提示肝功能异常。

2. 肝功能异常。

除了肝酶升高外,药物性肝损伤还可能导致肝功能异常,表现为胆红素升高、凝血功能异常等。

因此,在诊断药物性肝损伤时,需要综合考虑肝功能检查的各项指标,以全面评估肝脏的功能状态。

二、临床表现。

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恶心、呕吐、腹痛、乏力、黄疸等。

这些表现并非特异性,但结合肝功能检查结果,可以有助于对药物性肝损伤进行初步判断。

三、病史。

患者的用药史对于诊断药物性肝损伤至关重要。

医生需要了解患者的用药情况,包括长期用药史、药物剂量、用药途径等,以判断是否存在药物性肝损伤的可能性。

四、排除其他病因。

在诊断药物性肝损伤时,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引起肝损伤的病因,如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等。

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可以排除其他病因,从而更加准确地诊断药物性肝损伤。

五、肝组织病理学检查。

对于疑似药物性肝损伤的患者,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确诊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肝活检,可以观察肝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病变情况,从而明确诊断药物性肝损伤。

综上所述,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肝功能检查、临床表现、病史、排除其他病因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

只有全面、准确地评估患者的情况,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因此,临床医生在面对疑似药物性肝损伤的患者时,需要谨慎细致地进行评估,以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药物性肝损伤指南

药物性肝损伤指南
药物性肝损伤指南
目录
• 药物性肝损伤概述 • 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与评估 • 药物性肝损伤的预防与管理 • 药物性肝损伤的治疗与康复 • 药物性肝损伤的科研进展与展望
01
药物性肝损伤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药物性肝损伤是指在使用某种或 多种药物后,肝脏受到的损害或 异常反应。
分类
药物性肝损伤可按发病机制、临 床表现、严重程度等进行分类。
对于长期用药的患者,应定期进行肝 功能检查,以便及时发现肝损伤。
合理用药
遵循医嘱,避免超剂量、超疗程用药,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联合用药。
管理策略
个体化用药
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性别等 因素,制定个体化的用药方案,
降低肝损伤风险。
及时停药
一旦发现肝损伤,应立即停药, 避免损伤进一步加重。
药物治疗
对于轻中度肝损伤,可采用保肝 药物治疗,促进肝功能恢复;对 于重度肝损伤,应及时住院治疗。
除了传统的药物性肝损伤研究,还应关注环境因素、生活方式等对肝脏
健康的影响。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发病机制
01
02
03
直接毒性作用
某些药物在体内代谢过程 中产生有害物质,直接对 肝脏造成损害。
过敏反应
机体对药物的某些成分产 生过敏反应,导致肝脏炎 症和损伤。
抑制肝脏代谢
某些药物会抑制肝脏的正 常代谢功能,导致肝脏负 担加重,引发损伤。
临床表现
肝功能异常
肝区疼痛
消化系统症状
其他症状
表现为转氨酶、胆红素 等肝功能指标升高。
新型药物性肝损伤模型的建立和研究
建立更接近人类的动物模型,用于研究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物性肝损伤
定义:药物性肝损伤是指在治疗过程中由于药物的毒性损害或过敏反应所致的肝脏疾病,是常见肝脏疾病之一,发病率仅次于病毒性肝炎、脂肪性肝病(酒精性和非酒精性)。

BING因
脂肪肝酒精摄入过多数日内即可导致肝细胞脂肪变。

临床上多数病人无症状。

少数有右上腹部不适或可触及柔软肿大的肝脏。

酒精性脂肪肝临床上与轻度酒精性肝炎不能区别。

怀疑酒精性肝病,需做超声检查和一系列的实验室生化学检查。

以上的酒精性肝病患者,可检出谷氨酰转肽酶(γ-GT)、碱性磷酸酶(AKP)和均匀红细胞容积的病理性升高,以γ-GT为显着。

酒精性脂肪肝在戒酒后预后良好,不需要额外的药物治疗,治疗的措施仅是严格戒酒,病变在数周内,有时几个月,可自行消失。

酒精性肝损伤的临床表现多样,症状繁多,如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体重下降等,也可有严重症状如肝性脑病、肾功能衰竭和上消化道大出血等。

常见发热和上腹部不适、黄疸,有时出现白细胞明显升高,易误诊为急性胆系感染。

伴有不同程度慢性肝炎征象(蜘蛛痣、肝掌等)和肝脏异常重大。

实验室生化检查见
γ-GT、谷丙转氨酶(GPT)升高等。

酒精性肝炎的临床经过和预后多样,脑病、腹水和肾功能衰竭等临床指标提示预后凶险。

酒精性肝损伤的治疗应根据肝病严重程度而异,轻度和中度病例往往单凭戒酒可是病情好转,严重经过病例病死率相对较高,特别是同时伴有肝硬化(liver和/或病毒性肝病患者。

代偿性和失
症状:
1、全身倦怠感日趋严重;
2、食欲不振,有恶心感觉;
3、持续性微热,或并发恶寒;
4、皮肤呈黄疸色、或觉搔痒
5、尿液变为啤酒色;
6、便秘,便色灰白;
7、心窝感到胀闷;
8、注意力不容易集中;
9、酒量突然减少;
10、脸色晦暗失去光泽;
11、右上腹部闷痛;
危害:
肝损伤最常见的并发症为感染,继发性出血和急性肝肾功能衰竭。

(一)感染性并发症
有肝脓疡、膈下脓肿和切口感染等。

彻底清除失去活力的肝组织和污染物,妥善止血,并安置可靠有效的引流是预防感染的有效措施。

一旦脓肿形成,应及时引流。

(二)肝创面胆漏
可致胆汁性腹膜炎或局限性腹腔脓肿,也是一种较严重的并发症。

预防胆漏的方法是手术时细心结扎或缝扎断裂的大小胆管并安置引流管。

发生胆漏后,在胆总管安置“T”形管引流,可降低胆道内压力促进愈合。

(三)继发性出血
多因创面处理不当,留有死腔或坏死组织而继发感染,使血管溃破或结扎线脱落而再出血。

出血量大时,需再次手术止血,并改善引流。

(四)急性肝肾肺功能障碍
是极为严重而又难处理的并发症,预后不佳。

多继发于严重复合性肝损伤、大量失血后长时间休克、阻断向肝血流时间过长、严重腹腔感染等。

因此,及时纠正休克,注意阻断向肝血流时间,正确处理肝创面,安置有效的腹腔引流,预防感染是防止这种多器官衰竭的重要措施,也是目前对多器官衰竭最好的治疗。

诊断:、以血清酶检测常用,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俗称谷丙转氨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俗称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或GGT)等.在各种酶试验中,ALT和AST能敏感地反映肝细胞损伤与否及损伤程度.各种急性病毒性肝炎、药物或酒精引起急性肝细胞损伤时,血清ALT最敏感,在临床症状如黄疸出现之前ALT就急剧升高,同时AST也升高,但是AST升高程度不如ALT.而在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时,AST升高程度
超过ALT,因此肝功能检查中AST主要反映的是肝脏损伤程度.
二、在重症肝炎时,由于大量肝细胞坏死,血中ALT逐渐下降,而此时胆红素却进行性升高,即出现"胆酶分离"现象,这常常是肝坏死的前兆.在急性肝炎恢复期,如果出现ALT正常而γ-GT持续升高,常常提示肝炎慢性化.患慢性肝炎时如果γ-GT持续超过正常参考值,提示慢性肝炎处于活动期.
三、肝功能检查项目繁多,并且每一种肝功能试验只能探查肝脏的某一方面的某一种功能,到现在为止仍然没有一种试验能反映肝脏的全部功能.因此,为了获得比较客观的肝功能结论,应当选择多种肝功能试验组合,同时在对肝功能试验的结果进行评价时,必须结合临床症状全面考虑肝功能,避免片面性及主观性.
治疗:肝裂伤的诊断明确后应争取早期手术治疗,伤员大多有内出血和出血
休克,有些还合并其他脏器损伤。

术前抗休克处理很重要,可以损高伤员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性。

首先应建立可靠有效的输血途径,选择上腔静脉分支作为输血途径较为适宜,因有些外伤合并下腔静脉裂伤,从下肢输血可能受阻或外漏,达不到补充血容量的效果。

有些严重肝外伤合并大血管破裂,出血量大,虽经积极快速大量输血仍未能使血压回升和稳定。

此时应当机立断,在加紧抗休克治疗的同时进行剖腹,控制活动性出血,休克好转再作进一步下列手术处理。

血。

术后使用预防性抗生素和止血剂,待情况稳定3~5天后在手术室分次将纱布垫或纱条取出。

填塞止血是一种应急办法,只能在各种止血措施都无效时使用,因它易继发感染引起继发性出血或胆瘘等严重并发症。

注意事项:本病由于遭受外界暴力而致,尚无有效预防措施,日常工作及生活中应尽量避免外界暴力的打击。

药物性肝炎重在预防,应注意下列各点:
1、每个患者在药物治疗期间,特别是用新药治疗时,要注意监视各种药物的不良反应,并定期测定血、尿常规和肝、肾功能。

2、对既往有药物过敏史或过敏体质的患者,用药时应特别注意。

3、对肝、肾病患者,新生儿和营养障碍者,药物的使用剂量应审慎。

4、一但出现肝功能异常或黄疸,应终止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