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式民房火灾特点及扑救对策论文
香格里拉古城火灾事故分析

香格里拉古城火灾事故分析一、火灾事故的背景香格里拉古城位于香格里拉县城东南约五公里处,是中国唯一以藏式建筑为主的藏传佛教文化名城。
其布局迷离、富有传统风格的建筑、原汁原味的藏传佛教寺庙和密集的藏族民居,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摄影师前来参观和拍摄。
然而,像很多古城一样,香格里拉古城也存在火灾隐患。
由于古城建筑多为木质结构、密不透气,且多为老旧建筑,一旦发生火灾,极易蔓延,造成严重的损失。
与此同时,古城内道路狭窄,消防车辆难以进入,灭火救援难度很大。
二、火灾事故发生经过2014年1月11日晚上8点左右,香格里拉古城内的一间藏族民居发生火灾。
由于古城内的民居建筑之间距离很近,火势迅速蔓延,一时间烈焰冲天,浓烟滚滚。
火灾发生后,当地居民和游客迅速撤离,避免了人员伤亡的进一步扩大。
但由于古城内道路狭窄,消防设施缺乏,消防车辆无法进入,火势难以控制。
经过近6个小时的紧急扑救,当地消防队员和公安民警终于将火势控制住。
然而,火灾导致数十间民居被毁,数十名居民受伤,可能还有人员伤亡。
根据初步调查,火灾的发生原因可能与居民家中的火炉有关,具体原因还有待进一步调查。
三、火灾事故的原因分析香格里拉古城火灾事故的发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深思。
古城内建筑多为木质结构,密不透气,一旦发生火灾,极易蔓延。
再加上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古城内的建筑大都是老旧的,消防设施缺乏,消防车辆难以进入,这些因素都是导致火灾事故发生的原因。
要从根本上解决古城火灾隐患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改进。
1. 加强对古城建筑的维护与保护。
古城内的建筑多为木质结构,其防火性能较差,易发生火灾。
对古城内的建筑进行加固和改造,提高其防火能力,是解决古城火灾隐患问题的重要途径。
2. 完善古城的消防设施。
要提高古城内的消防设施建设水平,完善灭火器材、消防通道、自动喷水系统等,提高古城内的火灾防范能力。
3. 加强对古城内居民的消防宣传教育。
古城内居民大多是藏族人,他们的生活习惯和消防安全意识与汉族人有所不同,需要加强对他们的消防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消防防范意识。
西藏发生火灾案例分析报告总结

西藏发生火灾案例分析报告总结摘要:本文旨在对西藏发生的火灾进行案例分析,并总结出产生火灾的原因和解决方法,以提醒人们加强火灾防控意识,保障人民安全和财产安全。
引言:西藏作为我国重要的自治区之一,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然而,由于其高海拔、干燥和缺氧等特殊条件,导致该地区更容易爆发火灾。
近年来,西藏多次发生大面积火灾事件,给当地居民和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
因此,有必要深入分析这些火灾案例,并总结相应的防范措施。
一、西藏近年来火灾概况1. 火灾数量及范围;2. 直接经济损失;3. 人员伤亡情况。
二、西藏火灾主要原因分析1. 自然因素:a. 干燥天气;b. 高海拔缺氧。
2. 人为因素:a. 不当使用明火;b. 违规焚烧。
三、西藏火灾的影响与教训1. 生态环境破坏;2. 居民生活受损;3. 消防力量不足。
四、西藏火灾防控对策1. 完善法律法规;2. 加强火灾预警和监测机制;3. 提升消防设施建设;4. 推广科技创新应用于火灾预防。
结论:西藏作为一个特殊的地区,其火灾风险要高于其他地区。
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对西藏地区的火灾预防和控制工作。
同时,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和提高居民自我保护意识,可以更好地应对突发火灾事件,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此外,还需要注重科技创新,在消防设备方面进行改进,并完善法律法规以确保相关责任单位落实扑救手段。
只有采取综合性的措施,方能有效降低西藏地区的火灾风险,保障当地居民祥和安全度日。
致谢:感谢所有为本文提供資訊和支持的相关单位,这些数据和信息均对本文的分析和总结起到了重要作用。
感谢你们的合作!。
藏式石木结构民居震害形式分析及建议

第9卷第16期黑龙江科学V3 9 2018 年 8 月HEILONGJIANGSCIENCE August 2018藏式石木结构民居震害形式分析及建议李秋容,周英(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德阳618000)摘要:以西藏历次地震为研究背景,对藏式石木结构民居进行了震害调查资料的分析,总结出藏式石木结构民居的主要几种结构形式及其各自的特点,并对藏式石木结构民居的震害主要表现形式进行了分析,对藏式石木结构民居以后的建设和修复加固提出建议。
关键词:藏式民居;石木结构;震害中图分类号:TU352. 1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 -8646(2018)16 -0098 -02Analysis and suggestion of seismic damage forms of Tilbet^n stone-^vood structuresLI Qiu-rong,ZHOU Ying(Sichu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Deyang618000,China)Abstract :Based on the earthquakes in Tibe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eismic damage su structures,and summarizes the main structural forms and their respe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ibetan-style stone-wood structures.The main m anifestations of the earthquake damage of stone-wood structure houses were analyzed,and suggestions were made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reinforcement of Tibetan stone-wood structures.Key words :Tibetan dwellings%Stone-wood structure%Earthquake damage藏式石木结构民居的建造技术比不上宫殿、寺院 那样复杂、精湛,但民居就地取材,从满足居住功能角 度出发,因材施工,充分发挥当地材料的优势,形成了 具有不同地方特色的建筑立面形式。
浅谈西藏山南地区古建筑火灾危险特性及消防安全对策研究

西藏 自治 区山南地 区公 安 消 防支队 刘 琦 北 京市石 景 山公安 消防 支队 李 东杰
[ 摘 要] 以西藏 自治区山南地 区古建筑为例 , 古建筑结构、 从 材料 、 地理环境 , 消防设施 、 人为 因素等 方面 系统介绍 了山南地 区古建 筑 消 防的 火 灾危 险 性 和 隐 患 , 古 建 筑 消 防安 全 对 策进 行 了深 入 研 究 , 建设 性 地 分 析 了寺 庙 类 古建 筑 场 所 消 防 器材 的 选 择 特 点 , 对 并 为 古建 筑 消 防安 全 工作 提 供 了理 论 支 持 。 [ 键词 ] 关 西藏 山 南地 区 古建 筑 消防 火 灾危 险 性 消 防 安 全 对 策
一
、
概 述
古建筑作为 国家文 明进步 的重要标志 , 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其 价值 由于不可再生性而显得愈发重要和珍贵 。 近年来 , 随着国民经济的 高速发 展 , 民生 活水平不断 提高 , 人 旅游行业 随之兴起 , 古建筑作 为重 要的旅游景点 , 也承担起越来越多 的游 览和观光。但是 , 随之 而来 的是 由于古建筑景点人员密集且难管理 等特点 ,限制 了消 防工作 的J, 开 JN  ̄ 展, 增加 了火灾隐患 。且 由于我 国古建 筑 自身结构 、 所处环境 和年代 久 远等因素 , 也大大提高 了火灾发生 的可能性 。 鉴于此 , 国家公安部 、 国家 旅游局 、 国家宗教事务局 、 国家文物局等部 门相继 于 2 0 0 4年 3月 , 下发 通知 、 文件 , 求在全 国范 围内开展 以“ 限预防和 遏制古建筑火 灾事 要 有 故” 主题 的消防安全专项治理工作 。在完善古建筑消 防法规 、 为 制定消 防规划 、 落实 消防责任 、 立消防 队伍 、 建 配备消防设施 等方面做 出了大 量工作 。 西藏 L 南地 区 , 称雅砻 , 处青藏 高原 喜马拉雅 山脉以北 , l J 史 地 冈底 斯 山和念青唐古拉 山脉 以南 ,雅鲁 藏布江 中游宽广谷地 。辖 区总面积 77 . 万平方千米 , 9 下辖 1 个 县 , 2 共有文物古建筑 5 0 6 余处 , 现有 国家级 文物保护单位 1 处 , 3 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2 8处 , ( ) 地 市 级文物保护 单位 4 4处 。 古建筑 的消 防安全工作一直是行业主管部 门和文物使用单 位 以及 消防部 门的工作 重点 。 但是 , 由于历史遗 留问题 、 产权 问题 、 自然 条件等方 面的因素 , 使古建筑 的防火工作 面临着重重 阻力 。 二、 古建筑的火灾危险性和 隐患情 况 1 . 筑结 构危险高, 古建 材料火灾荷载大 在 建筑结 构方面 , 山南 地区古建筑多为木结构 或砖木结构 , 屋顶 由 梁、 、 、 、 枋 檩 椽 望板等大量木构件架于大木柱 的中上部 , 屋顶封闭密实 , 缺 乏排 烟设施 , 在发生火灾时往往屋顶 内部 的烟热 散发不 出去 , 使得温 度快速升高和有毒烟气积聚 , 最终导致轰 燃现象 的发 生。 在建筑材料方 面, 多采用松杉 、 、 柏 香樟等含油质类 的易于燃烧木 材为主要材料 , 建筑 本身耐火等级为三 、 四级 , 耐火极限低 , 易于燃烧 。又由于古建筑历 史悠 久, 木材经过长期 自然风干和侵蚀 , 含水率下 降 , 松程度增加 , 疏 这都使 其降低 了被火源引燃的难易程度 , 加快了蔓延速度。 别是有些 寺庙古 特 建筑及建 筑构件表 面还有大量油 漆和彩绘 , 另外还有如 幔帐 、 哈达 、 地 毯等可燃物作为装饰物 , 这些都大大增加了 占建筑的火灾荷载。 2 . 古建筑布局紧凑 , 火灾易蔓延扩大 我 国古建筑虽然 以单体 、 单层 建筑 为主 ,但其多 以建筑群形式存 在, 景点 中往往是多座古建筑毗连建造 , 建筑密度较大。当塔 、 楼类古建 筑着火 后 , 由于古建筑缺乏完 整的水平 、 直方 向上 的防火 、 垂 防烟分 隔 能力 , 这就造成 了火势 向垂直和水平方 向同时蔓延的条件 。 由于大多 又 数古建筑格局 紧凑封 闭, 台阶重叠 , 很少 考虑现代消防车通行 的消防通 道问题 , 现代消 防车无法靠近进行灭火救援 。 因此如果古建筑群或古建 筑一处起火 , 在得不到及时有效 的扑救 情况下 , 非常容易造成 火灾的迅 速蔓延扩大 。如 18 9 5年 4月坐落在甘南高原上的拉 h 楞寺大经堂发生 火灾 , 同正在展 出的 10 连 0 0多件珍贵文物 , 被无情大火毁于一旦 。 3古建筑地理环境特殊 , . 消防救援难度大 山南地 区古建筑多依 山就势建 在高山或山腰上 , 多在 大台基上 , 且 又有墙 壁包 围, 台阶数量多 , 道路 曲折弯 曲 , 如藏族历 史上 的第 一座宫 殿 : 布 拉 康 , 类 古 建 筑 往 往 远 离 城 市 , 坡 道 路 狭 窄崎 岖 , 旦 发 生 雍 这 山 一 失 火 , 代 消 防 车 到 达 火 灾 现 场 展 开 救 援需 要 很 长 时 间 , 重 影 响 了 初 现 严 期火灾 的扑救 , 有些建筑甚 至特意建设在 险峻的地方 , 水源严重 匮乏 , 供水 困难 , 失火后更增加 了扑救难度 。 4 防设施不足 , 消 扑灭初期火灾能力弱 由于受历史条件和 当地 民俗 文化建筑风格制约 ,山南地 区古建筑 普遍在平面布局和建筑设计方 面缺乏对消防方面 的考虑 ,如建筑之间 间 距 小 , 有 消 防 通 道 , 没有 设 置 防 火 墙 , 防设 施 及 水 源 无 法 满 足 没 更 消 供水需要等 。新 中国成立 以后 , 为了保 护古建筑原貌 , 不破坏 建筑的完
西藏发生火灾案例分析报告

西藏发生火灾案例分析报告概述:西藏是中国的一块宝地,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美丽的风景。
然而,由于其复杂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气候条件,常常面临着火灾的威胁。
本文将就近期在西藏发生的火灾案例展开详细分析,并提出相关应对措施。
背景介绍:近期,西藏某县发生了一起严重火灾事件。
据初步调查,该起火灾起因尚未确认,但特殊气候、人为活动以及不合适的消防设备都可能是导致火灾扩散和造成损失的原因。
这次火灾持续时间较长,受到强风影响且附近无水源,因此防治工作异常困难。
一、火灾原因分析1.气候条件:西藏地处高山峡谷地带,在夏季晴空万里、阳光明媚之时也常伴有强风天气。
干燥多风成为引发森林火灾的主要原因之一。
2.人为活动:某些人类行为如乱扔烟蒂、燃放烟花爆竹以及无控制的野火烧荒,都有可能引发火灾。
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防火意识的认识。
3.消防设备:由于地理环境复杂,交通不便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地方在建设消防设施时遇到困难。
缺乏合适的灭火工具和专业训练人员,使得火势无法有效扑灭。
因此,在西藏这样的特殊地区应加大投入力度,提升消防设备和队伍建设。
二、火灾损失评估1.生命财产损失:该次火灾导致了多栋房屋被毁坏,数十位当地村民失去家园。
一些农作物也受到严重损失,给当地经济带来了巨大影响。
此外,还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生态环境破坏。
2.社会稳定性:这次火灾引发了广泛关注和恐慌情绪,并对当地社会稳定产生一定冲击。
自然资源枯竭、居民流离失所等问题催化出社会不满情绪,需加强后续的心理干预和社会援助工作,以稳定当地社会秩序。
三、防灭火措施建议1.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广泛宣传防火知识,提高公众对火灾危险性的认知。
此外,鼓励民众积极参与到防火演习中,增强应急能力。
2.科学管理土地资源:加强草原管理、森林抚育等方面的工作,减少干燥可燃材料数量。
要求相关部门制定详细的计划和指导意见。
3.完善消防设备:投资购置一批先进的消防车辆、设备和器材,并确保其正常运行和有效处置。
西藏火灾情况分析总结报告

西藏火灾情况分析总结报告概述西藏是我国的五个自治区之一,因其特殊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而具有极高的火灾风险。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增加以及缺乏有效的防火措施,西藏地区发生了多起严重火灾事故。
本报告将对西藏火灾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一、火灾情况:近年来发展趋势1. 西藏地区近年来火灾数量呈逐渐增长的趋势。
2. 大部分火灾是由于人为因素引起的,如焚烧垃圾、放牧管理不善等。
3. 另外,天气干燥和高温也是导致火灾频发的重要原因。
二、主要影响因素分析1. 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干旱程度加剧,降雨量减少,为火灾提供了条件。
2. 人类活动:不良的农业和放牧管理习惯、过度开采和非法盗采森林资源等人为行为都导致了大面积的火灾发生。
3. 缺乏有效防火措施:缺乏专业的消防队伍、资源匮乏等问题是导致火灾无法得到及时救援和扑灭的原因之一。
三、火灾对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影响1. 火灾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损失生物多样性,并加剧了土壤侵蚀和水源污染问题。
2. 经济方面,火灾造成农田和林地损毁,使当地农民和牧民遭受巨大经济损失。
3. 社会方面,火灾给当地居民的安全带来威胁,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并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
四、应对策略1.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向公众普及防火知识和技能,提高群众自身防范意识与能力。
2. 激励管委会:建立奖惩机制,激励乡镇、村级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预防火灾、扑救火灾工作。
3. 建立防火设施:加大对消防队伍的投入,建立完善的消防系统。
4. 改善生态环境:限制砍伐森林、过度放牧等行为,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5. 全面监管和执法:加强对非法盗采及其他破坏性活动的监管力度,并依法惩处违规行为。
五、国际合作1.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他国成功案例,分享西藏火灾防控经验。
2. 配置国际化救援力量,在发生特别严重情况时互相协助进行灭火工作。
结论西藏地区的火灾情况正日益严峻,需引起足够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应对。
西藏火灾事故分析总结

西藏火灾事故分析总结近年来,西藏地区发生了一系列火灾事故,给当地居民和环境造成了严重伤害。
本文将对这些火灾事故进行分析,并总结出导致火灾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一、深入调查火灾起因根据最近发生的几起火灾事故,我们可以初步确定造成这些事件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 电器设备老化或不当使用:许多火灾都是由于电器设备老化或者不当使用引起的。
例如,在某工业厂房中,一个老旧的电线短路引发了大火;在一家商场里,不按规定摆放插座导致了意外发生。
这些例子表明,电气设备管理和维护不善是引发火灾的重要因素之一。
2. 自然灾害:带着高山和冰川作为背景的西藏,常年受到自然灾害的威胁。
森林火灾、草原大火等天然资源失控燃烧是无论如何都随时可能爆发的恶性循环现象。
加上环境中强风干扰的存在,一旦火势失控,会给当地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
3. 防火意识淡薄:在某些农牧区域,由于人们对火灾防范意识不强,往往没有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
比如,在玉树地震后不久发生了一起森林大火事故,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该地区由于属高海拔山区, 森林覆盖率较高、草地分布广泛,因为这种自然特点造成被称之为中国天空之境、“青藏高原绿肺”的玉树东巴丘陵有关户外炭炕炙手可热。
二、加强火灾预防和应急处置针对西藏地区出现的火灾事故频发情况, 以下是我们可以采取的一些解决办法:1. 提高公众安全意识:通过开展宣传活动、安全知识普及等方式提高公众安全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政府可以组织各类培训班和演习活动,向群众讲解消防知识和应急处理措施。
此外,媒体和社会组织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各种渠道向公众传播安全知识。
2. 加强火灾预警体系:建立高效、精准的火灾预警体系是防范火灾的关键。
引入先进技术,如无人机、监控摄像头等设备来进行火灾监测和预警,并将数据及时传输到指挥中心进行分析处理与决策。
3. 完善消防设施:加强对各类场所的消防设施建设和日常管理工作,确保消防栓、灭火器等装置的正常运行。
尤其对于那些居民密集地区和易发生火灾的场所,应严格要求按照规定配置相应的消防设备。
浅析古建筑火灾特点及防护对策

浅析古建筑火灾特点及防护对策作者:巴桑顿珠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3年第37期摘要:文物古建筑是中华民族的珍贵财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因此就要保护其免遭火灾毁坏。
由于古建筑结构复杂、用材特殊,而且一般建在远离城镇的偏远地区,所以其火灾特点与常规建筑有很大不同。
本文以西藏文物古建筑(寺庙)为例,针对其严峻的火灾形势,分析其火灾特点,并对消防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古建筑西藏文物防火措施中图分类号:F765我国有着非常丰富的文物古迹和古代建筑,这些都是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遗留下来的宝贵的文化遗产。
而西藏作为佛教圣地,全区各个乡镇遍布寺庙等文物古迹,其中布达拉宫、大昭寺和罗布林卡等三大世界历史文化遗产更是备受关注。
随着近年来到西藏地区旅游观光的人数不多增多,许多寺庙作为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尚且存在着诸多的“先天性”火灾隐患,因此针对西藏文物古建筑(寺庙)存在的火灾隐患,积极采取防护对策,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社会财富安全,显得十分迫切。
一、古建筑存在的火灾隐患根据古建筑存在的火灾隐患:古建筑以木结构为主,且绝大部分未经防火处理;用火用电管理不严,电器线路老化与私拉乱接现象严重;缺少消防给水,没有消防专用供水管网;消防车道不畅,消防车几乎根本无法开进古建筑区等,可以概括出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交通状况差,自救能力弱(1)防火间距小,水平蔓延快目前除了布达托宫等极少数文物保护单位之外,绝大多数古建筑均未划分保护范围。
古建筑与居民建筑毗邻,建筑密度较大,很少考虑防火问题以及建筑的垂直和水平防火分隔问题,其防火间距严重不足。
由于大部分古建筑依山而建.位于山坡或山顶之上,远离城镇.通往文物古建筑的部分道路陡峭,无消防车通道,通訊不便、水源缺乏,一旦发生火灾.扑救十分困难,且庭院式的建筑格局相对封闭,墙高院深,台阶重叠,又无防火分布,极易造成火烧连营的局面。
(2)火灾荷载大,耐火等级低西藏文物古建筑以土、石、木结构为主,时间久远.由于木材的长期自然干燥,含水量极低,就等于架空的干柴,木材的燃点逐渐降低,极易燃烧,且经过酥油灯常年熏烤和自然侵蚀,有的已经变色或炭化,具有良好的燃烧和传播火焰的条件,并且在高原低压环境下着火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藏式民房火灾特点及扑救对策探析【摘要】加强藏式民房火灾特点及扑救措施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作者结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对藏式民房火灾特点及扑救措施进行了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藏式民房火灾特点扑救措施
中图分类号:x92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藏式传统建筑有着十分独特和优美的建筑形式与风格,与雪域高原壮丽的自然景观浑然一体,给人以古朴、神奇、粗犷之美感,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和鲜明的基本特点。
从结构形式划分,有土木结构、石木结构等;从屋面形式划分,有平顶房屋、坡面房屋等。
由于各地民俗的差异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不同区域,形成了各自特有的建筑形式和风格。
以迪庆州为例,当地藏族民居外观雄伟,传统的藏族民居建筑多为三层的土木、石木混合结构坡面碉房。
土坯墙厚一般40-50厘米,毛石墙厚50-80厘米,二楼、三楼楼板一般分三层铺设,主要为:木板、密排楞木、木梁,各楞木、木梁中间夹有茅草或泥土。
外承重墙体用石块或土坯砌成,石墙用小片或泥填缝,纵向排列杂架,土(石)木架混合承重。
底楼一般用泥土夯墙,少窗无地板,一般作牲畜圈和堆放农具、柴禾。
二楼夹层堆放牲畜草料,二楼为主人居室,中间一室宽大,窗口面大小不等,光线明亮,通常作客厅兼作厨房,而顶层的“棚柯”,存放粮食等物品,一般无人居住。
顶层面一般为泥土覆盖,整平打实防止漏水,冬暖夏凉,适应高原的气候特点,整屋房顶一般为长木片或青石板镶嵌
而成,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少新建碉房屋顶由彩钢瓦代替长木片、青石板。
藏房耐火等级低,火灾荷载大,加之年代久远,其木结构特别干燥易燃。
一旦发生火灾只能望火兴叹,眼睁睁看着一座座民房变成了废墟。
因此研究和探讨藏式民房火灾的特点及扑救措施,对于加强藏区消防安全工作意义重大。
1、藏式民房的火灾特点
由藏式民房建筑的自身特点和所处环境、消防设施、消防水源等情况,藏房火灾特点可概括为“三易两难”:
1.1 藏民房易发生火灾
藏房多采用松、柏、杉等木材建造,除了四周外承重墙外,支撑柱、楼板、梁、楼梯等均为木材,一座藏式民房一般至少用上七、八十立方米的木材,多的可达几百立方米,而经过多年的干燥,含水量极低,特别是一些枯朽木材,由于质地疏松,在干燥的季节,遇到火星就易发生火灾。
加之平时生活用火、取暖、烧香、点酥油灯、吸烟等使用的明火,如果管理不善,极易引起火灾。
1.2易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藏式民房通常只有一个出入通道,且大部分楼梯设置不符合紧急疏散要求,加之二楼窗口面积较小,楼层较高,发生火灾后人员疏散、抢救财产难度大,稍有不慎极易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1.3火灾扑救难
由于碉房其建筑风格的独特性,注定在对碉房火灾的扑救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在对火势进行控制时,往往由于其窗、口相对较少较窄,在各外墙、间隔墙及屋顶彩钢瓦的阻挡下使大量灭火用水不能直接打在建筑起火部位及时有效灭火。
二是灭火战斗内攻难。
特别是今年来新建的碉房,由于受到木材资源的影响,在各楼层间的柱子通常只是进行简单的连接而没有使用隼口连接等方法连接,更有部分碉房除中柱外其他柱子均只是简单叠放未加固定。
而房内梁与梁、梁与柱之间的连接,虽然使用隼口连接,但隼口较浅,在火焰燃烧下极易脱口,这样一来就极大增加了内攻灭火的危险性,造成灭火战斗内攻难的局面。
三是余火清理难。
余火清理一直以来都是影响藏民房火灾扑救效率提升的瓶颈,一方面由于楼层间的“地面”内夹有大量茅草、楞木及木梁,这些物质在泥土的包围下,一旦燃烧很难被发现,即使发现利用水枪也很难精确的将水打到燃烧部位扑灭余火;另一方面梁与梁、梁与柱之间存在有大量的空隙,火势一旦进入这些空隙内同样存在难发现难扑灭的情况。
2、藏民房火灾扑救的对策
由于藏民房火灾的扑救难度较大,因此,笔者针对藏民房火灾扑救结合个人工作实际作如下抛砖引玉之解,以期提升部队灭火救援能力。
2.1 针对初期火灾的扑救。
依托现有民间义务消防队伍,提高全民消防安全意识和自防自
救能力。
通常情况下,居民自己是火灾的第一发现人,是初期火灾扑救的最佳人选,故增强居民的消防安全意识,提升居民对初期火灾的扑救能力是有效处置初期火灾的关键。
以迪庆为例,截至目前各乡镇、行政村已基本实现了水枪、水带、手抬机动泵等基础灭火设施的配备,但在培训等方面难度较大,外加这些队伍均为兼职业余人员组成,其素质参差不齐,使得这些队伍在控火方面的能力不强。
对此,笔者认为可依托公安机关的各基层组织机构,如派出所、警务站纵深贯穿到各乡镇、行政村,这样既提高了队伍的整体素质,又从时间、人员和培训上得到保障,为初期火灾的扑灭和控制奠定坚实的基础。
2.2 猛烈燃烧阶段火灾的扑救。
火情侦察是贯穿于灭火作战行动始终一项灭火战斗措施。
当消防人员到场后根据火灾情况,及时对火场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并根据评估情况迅速采取有效合理的灭火技战术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造成的损失。
一是及时做好现场的火势控制。
就单纯的火灾扑救来说,任何火灾的扑救行动均是围绕现场的火势控制在开展的,现场火势的控制就是保证火势在一定范围内没有向周围扩散,全力保护毗邻建筑。
通常情况下消防车抵达现场后,指挥员都会边组织开展火情侦察边将战斗预先展开,通过侦察后再将战斗完全展开,而在预先展开过程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对周围建筑的预先保护,待战斗完全展开后则边进攻灭火变保护周围建筑,并
最终阻止火势向周围蔓延,阻止燃烧向更猛烈发展。
二是及时组织人员开展内攻灭火。
任何火灾的扑灭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内攻近战,藏民房火灾的扑救也不例外,而藏民房火灾的扑救由于受到其建筑结构的特殊性影响,在开展内攻近战时相较时机和条件要求较高。
以迪庆的情况来看,火灾发生后,居民都会进行自救,待自救无望时方才报警,而受到周边交通道路的制约和限制,初期到达现场的消防车通常已经是在起火后的8-10分钟,如果是路途相对较远的则时间更长。
而木质结构火灾的一大特点就是蔓延速度快,外加风等气象因素的作用,当消防车抵达现场后火势已经出于猛烈燃烧阶段。
对此,作为现场指挥员必须在第一时间内判定现场情况是否适宜开展内攻
灭火,并最终有效控制火势,扑灭火灾。
三是及时做好火场排烟。
烟是火灾扑救过程中的头号杀手,特别是在藏民房火灾的扑救中,由于藏民房其独特的建筑结构导致其在自然排烟方面能力较弱,火灾一旦发生后如若不能及时排烟则燃烧产生的大量浓烟将迅速蔓延聚集在整栋房屋内,一方面对被困人员和进入火场人员的人身造成较大威胁,另一方面将加剧火灾蔓延整栋房屋的速度,甚至造成轰然的情况发生。
因此,在藏民房火灾的扑救过程中除了使用自然排烟的方法外还应适时使用机械排烟设施将浓烟及时排除,为灭火救援和挽回损失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是全力提升灭火作战效能。
灭火作战效能是衡量部队灭火救援能力做好的标准,从实际工作中来看笔者认为衡量灭火作战效能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指标,一是灭火剂的使用,二是战斗时间,三是抢救、挽回损失。
通常在藏民房火灾的扑救现场所使用的灭火剂还是水,在灭火过程中由于受到房屋结构特殊性的影响,大量灭火用水不能直接打在起火部位,导致现场灭火用水的“浪费”,特别是在灭火战斗后期尤为突出,对此笔者认为可以将现代一些科技手段应用于灭火战斗中,及时发现火源并采取有效的扑救措施进行扑救,这样一来从时间上看就可以跳过停水排烟阶段,直接找到火源进行扑灭,大大节省了灭火战斗的时间,有效提升了部队的灭火作战效能。
2.3 余火清理阶段的火灾扑救。
对于藏民房火灾扑救来说,余火清理至关重要。
其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官兵的人身安全紧抓不放,余火清理阶段周围的燃烧残余物在火焰的燃烧下其重量承载能力下降,外加大量灭火用水的浸泡,增加了其自身重量,如此一来很容易出现倒塌情况,威胁官兵人身安全;二是对损失的尽量挽回,灭火战斗步入余火清理阶段如果稍有不慎将对部分未损坏的物品造成损坏,因此在余火清理阶段应时刻把握尽量挽救财产损失这一原则;三是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肃清余火,余火清理过程中大多为隐燃火即包括阴燃火和夹层火,特别是夹层火如果处理不当在余火清理完毕之时则整栋房屋已支离破碎,对此在余火的清理过程中应结合实际尽量使用热成像仪等科技装备及时准确查找到余火位置,再将其扑灭。
综上,藏族民居火灾的扑救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是一个见仁见智的处置过程,以上是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所做的粗浅思考,仅供探讨。
参考资料:
1、毕兴权;传统藏式建筑特点.[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s2)
2、刘希臣;王厚华;我国古建筑的火灾特征及消防对策[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8年学术年会资料集[c];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