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教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练习题(含答案)

【历史】人教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练习题(含答案)
【历史】人教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练习题(含答案)

【历史】人教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练习题(含答案)

一、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辨析论述题

1.探究问题。

材料一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因为轻工业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获利容易,但需要一个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程但我们不能走这条道路,因为战争日益迫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件事做迟了就要失败。

1927年12月联共(布)召开第十五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制订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指示,1928年10月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1934年1月召开的联共(布)第十七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1936年第二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1937年该计划超额完成。

材料二为了不让文化落后拖住工业化的脚步,1928年秋,苏联政府掀起了群众性扫盲运动,全党和全国人民积极投入文化和技术的学习热潮中。从1929年到1939年,熟练工人增加了9倍,工程师增加了5倍多。苏联人民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为社会主义工业化装上了加速器。

材料三 1929年正当苏联轰轰烈烈的进行工业化的时候,经济危机的飓风席卷了资本主义国家。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购买世界市场上先进设备,仅1932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同时,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来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苏联没有走西方工业化道路的原因。

(2)概括20世纪20~30年代苏联工业发展状况。根据上述材料探究其原因。

【答案】(1)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或者战争的威胁)

(2)迅速发展。苏联制定并实施了两个五年计划;苏联人民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利用西方经济危机的时机,大量购买西方先进机器设备,招聘技术专家。

【解析】

【详解】

(1)原因:依据材料一“因为战争日益迫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可知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

(2)状况:依据材料二“从1929年到1939年,熟练工人增加了9倍,工程师增加了5倍多”和所学可知苏联的工业迅速发展。原因:依据材料一“1934年1月召开的联共(布)第十七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可知苏联制定并实施了两个五年计划;依据材料二“苏联人民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为社会主义工业化装上了加速器。”可知苏联人民文化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依据材料三“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购买世界市场上先进设备”可知苏联利用西方经济危机的时机,大量购买西方先进机器设备;依据材料三“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来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可知招聘许多技术专家。

2.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场世界规模的战争,影响深远,引发人们对战争的深刻反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4—1918年间发生的这次战争所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以往的任何战争.战争在革命中结出果实,同时为未来播下了引起新的、更致命的冲突的种子。

——(美)罗伯特·E·勒钠(美)斯坦迪什·米查姆等著《西方文明史》材料二一战后,苏俄自动退出了争霸的行列;德国和奥匈帝国战败,已没有资格参加角逐;所剩下的就是美、英、法、意、日五个主要战胜国。它们之间的经济、军事实力又相差甚远,这就要按战后的实力对比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建立战后世界新秩序。

——徐天新,许平、王红生主编《世界通史现代卷》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列举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的两大军事侵略集团。这场战争的性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材料一中的“战争”期间爆发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革命”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战后建立了什么世界新秩序?导致这新秩序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当今世界仍不太平,从科索沃到伊拉克,再到叙利亚……·可谓是炮声隆隆,硝烟弥漫。以古鉴今,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我们今天留下了什么启示?

【答案】(1)军事集团:三国同盟、三国协约;性质: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革命:十月革命。

(2)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3)启示:①战争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害;②我们要珍爱和平,反对战争;③世界各国要加强合作交流,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解析】

【详解】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的两大军事侵略集团是三国协约、三国同盟。由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他们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集团疯狂的扩军备战,最终一战爆发,一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材料一中的“战争”期间爆发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革命”是指(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11月,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它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集团疯狂的扩军备战。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分割世界,分别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新秩序,形成一战后的世界格局,这就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新秩序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3)开放性题目,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例如:①战争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害;②我们要珍爱和平,反对战争;③世界各国要加强合作交流,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3.观察和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注:1919年1月,协约国集团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会议,讨论对战败国的处置问题,这就是巴黎和会。战胜国同德国签订的《凡尔赛条约》中规定,德国的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和会还决定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非法权益移交给日本。1920年,战胜国与土耳

其政府签订了《色佛尔条约》。规定土耳其在欧洲的领土,只保留伊斯坦布尔及其附近地区;其余地区则要割让给英、法、希腊等国。

(1)通过上面的图片和文字叙述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信息点一:____________ 信息点二:____________ 信息点三:____________

(2)上述图片属于史料类别中的哪一类?

A、实物资料

B、文献资料

(3)根据你获得的信息,你能得出怎样的历史结论?

【答案】(1)信息点一:巴黎和会召开的目的;信息点二: 战胜国同德国签订的《凡尔赛条约》的内容;信息点三:巴黎和会上与其他国家签订的条约。

(2)A。

(3)开放性题目,弱国无外交。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信息“1919年1月,协约国集团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会议,讨论对战败国的

处置问题、《凡尔赛条约》中规定、1920年,战胜国与土耳其政府签订了《色佛尔条

约》”可知,通过材料图片和文字叙述获取的信息点一:巴黎和会召开的目的;信息点二: 战胜国同德国签订的《凡尔赛条约》的内容;信息点三:巴黎和会上与其他国家签订的条约。

(2)依据所学可知,依据所学可知,史料分为文字史料、实物史料、口头史料等类型。其中实物史料是指历史遗留下来的各种遗迹、遗址、图片、出土文物等;文字史料指人物传记、史书、报刊等。故材料图片属于史料类别中的实物资料,故A符合题意。

(3)开放性题目,弱国无外交。

4.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在特定的空间里了解史事,才能对史事有准确、全面的理解。据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①写出在图甲中交战的两大军事集团的名称。

②哪一条约的签订导致图乙比图甲中国家的政治版图发生了巨大变化?列举该条约中导致欧洲国家的政治版图发生变化的具体内容。

(2)在特定的时间里认识特定空间的史事,才能形成时空观念。下图丙是根据图甲、乙绘制的时间轴。写出图丙中A、B所代表的史事。

图丙

(3)根据图甲和图丙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特点。

(4)根据上述探究过程归纳历史地图在历史学习中的作用。

【答案】(1)①同盟国,协约国。②条约:《凡尔赛条约》。

内容:重划德国疆界,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德国承认奥地利、波兰等国独立;

(2)A:萨拉热窝事件。B:凡尔登战役。

(3)时间长、规模大、范围广、参战国家多、特别残酷等。(有类似三点表述可得分)(4)使我们直观生动地了解历史,形成时空观念,加深对所学历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有类似表述即得分)

【解析】

【详解】

(1)①根据图甲“第一次世界大战”可知,一战的交战双方是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一战前,伴随着帝国主义国家矛盾的激化,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了三国同盟。英国、法国和俄国组成了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最终导致一战的爆发。

②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凡尔赛和约》的签订导致图乙比图甲中国家的政治版图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战后,1919年召开巴黎和会,签订《凡尔赛和约》,规定重划德国疆界,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德国承认奥地利、波兰等国独立。(2)根据图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一战过程的时间轴,根据A“1914年、导火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的王储在南斯拉夫的萨拉热窝

遇刺,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后,德、奥匈以这一事件为借口,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根据B“转折点、绞肉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共造成交战双方70多万人的伤亡,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凡尔登战役使德军的进攻被遏制,法军开始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是一战的转折点。

(3)根据图甲“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内容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规模大、范围广、参战国家多;根据时间轴“1914-1918”可知,一战时间长;根据“绞肉机”可知,一战特别残酷等。

(4)根据上述探究过程可知,历史地图使我们直观生动地了解历史,形成时空观念,加深对所学历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点睛】

注意分析材料,掌握一战的相关内容。

5.阅读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今,大多数历史学家已能分清一战爆发的直接原因和背景原因。1914年6月28日弗兰兹·斐迪南大公被刺是一战爆发的直接原因。一战最重要的背景因素有四个:经济上的竞争、殖民地的争夺、相冲突的联盟体系和势不两立的民族主义愿望。

——改编自《全球通史》材料二一位战地记者如此描述发生在法国的一场战役:“整个树林被削平得像割去谷穗的田地,所有覆盖物弹痕累累……到处都是残骸、击破的战车、碎成一块一块的尸体、击毁的大炮,几个月都是如此。”

——《世界历史》材料三 1914—1918年大战以前,从来没有任何一次战争消耗如此众多参战者的总资源,覆盖地球上如此广阔的土地。从来没有那么多的国家被卷入战争。从来没有如此大规模的、不分青红皂白的大屠杀。

——(美)鲍德温《第一次世界大战史纲》(1)材料一中“斐迪南大公被刺”是指什么历史事件?根据所学的知识,请解释造成“殖民地的争夺”的原因。“相冲突的联盟体系”指的是什么?

(2)根据你所学知识,材料二的战役指的是指哪一场战役?这场战役的结果对战争的形势产生怎样的影响?

(3)材料三中反映了一战有什么特点?

【答案】(1)萨拉热窝事件;19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实力和占领的殖民地不平衡;协约国和同盟国两个军事集团

(2)凡尔登战役;德军的进攻被遏制,法军开始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成为一战的转折点

(3)时间长,范围广,涉及国家多,伤亡人数多,消耗资源多,残酷等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中“弗兰兹?斐迪南大公被刺”可知指的是萨拉热窝事件。结合课本所

学,1914年6月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在萨拉热窝刺杀了奥匈帝国皇储弗兰兹?斐迪南大公,史称萨拉热窝事件,成为一战的导火线;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但是各国的实力和占领的殖民地出现不平衡的现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配殖民地;在相互争夺中形成了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的三国同盟和英国、法国、俄国组成的三国协约。两大集团疯狂扩军备战,最终导致一战的爆发。

(2)根据材料二“整个树林被削平得像割去谷穗的田地,所有覆盖物弹痕累累……到处都是残骸、击破的战车、碎成一块一块的尸体、击毁的大炮,几个月都是如此。”可知描述的战役非常惨烈,指的是凡尔登战役。结合课本所学,1916年,德、法两国军队在法国的凡尔登展开了激烈的阵地战,这场战役历时约10个月,异常惨烈,交战双方损失近百万人。被称为“绞肉机”“地狱”“屠场”;凡尔登战役使德军的进攻被遏制,法军开始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3)根据材料三“1914——1918年大战以前,从来没有任何一次战争消耗如此众多参战者的总资源,覆盖地球上如此广阔的土地。从来没有那么多的国家被卷入战争。从来没有如此大规模的、不分青红皂白的大屠杀”可知,材料三中反映了一战时间长,范围广,涉及国家多,伤亡人数多,消耗资源多,残酷等。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3月,布尔什维克第四次代表大会通过一个决议。该决议主要提到七点:国有工业仍为国民经济之基础;小工业及手工业应得到充分发展;可以自由出卖其制品及承受定购;苏维埃全力支持人民之日常需要品的生产;自由贸易;废除粮食法定价格,实行市场价格;企业可以出租给私人或外资。

材料二苏联工业总产值由1927年的世界第5位上升到1937年的世界第2位,欧洲第1位;在全球工业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从大约2%上升到大约10%。

材料三苏联虽然号称“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主要消费品长期供应不足,……经常需要凭票供应,暗藏了通货膨胀的危险,人民生活水平从革命前的居欧洲第5位下降到20世纪80年代的居世界第88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俄(联)实行的政策是什么?该政策的实施有什么重大意义?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出现这一结果的重要举措有哪些?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出现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

【答案】(1)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对具有苏俄(联)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使苏俄(联)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到战前的水平;苏维埃政权得以进一步巩固。

(2)苏联工业总产值增长,实现了工业化,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完成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实行苏联模式。

(3)苏联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经济困难。苏联模式存在弊端。

(4)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本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按经济发展的客观

规律办事。

【解析】

【分析】

【详解】

(1)由材料一的时间“1921年3月”及会议内容可知,苏俄实行的政策是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对具有苏俄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使苏俄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到战前的水平;苏维埃政权得以进一步巩固。

(2)依据材料二“苏联工业总产值由1927年的世界第5 位上升到1937年的世界第2位,欧洲第1位;在全球工业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从大约2%上升到大约10%。”说明,苏联工业总产值增长,实现了工业化,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出现这一结果的重要举措有完成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斯大林模式。

(3)由材料三“苏联虽然号称“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主要消费品长期供应不足…经常需要凭票供应,暗藏了通货膨胀的危险,人民生活水平从革命前的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八十年代的居世界第八十八位”说明,苏联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经济困难。出现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是苏联模式存在弊端。

(4)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本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

【点睛】

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7.下图人物是 .

【答案】列宁

【解析】

【详解】

依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人物是列宁。列宁在1917年11月领导了俄国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点睛】

解答图片问题的关键是识图,需要具备一定的识图能力,平时学习时,需要注意对图片的识别。

8.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1921年3月8日,苏俄潘非洛弗乡的农民在给列宁的一封信中写道:

“在这封信中,我们向你叙述以下一些情况。现在几乎把我们乡的农民的一切东西——粮食、牲畜、种子、原料都拿走了。给每一个农民留下的粮食每个月只有18到30俄镑。”(1)农民在信中向列宁反映了对哪两种经济政策?

(2)实行“新经济政策”前,苏俄的首要任务是什么?

(3)新经济政策开始实行的时间?主要内容是什么?

(4)新经济政策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2)苏俄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的发展。

(3)时间:1921年。内容:实行粮食税,农民纳税后的余粮可以在市场上自由买卖;退还一部分收归国有的企业,让国内外资本经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自由贸易;恢复商品货币关系等。

(4)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指导意义,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到1925年,苏俄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解析】

【详解】

(1)依据“现在几乎把我们乡的农民的一切东西----粮食、牲畜、种子、原料都拿走了。给每一个农民留下的粮食每个月只有18到30俄镑”可知,农民在信中向列宁反映了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余粮收集制表示不满,对新经济政策中征收粮食税表示欢迎。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实行“新经济政策”前,苏俄的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为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列宁决定“后退一步”即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其主要内容有,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内容有实行粮食税,农民纳税后的余粮可以在市场上自由买卖;退还一部分收归国有的企业,让国内外资本家经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自由贸易, 恢复商品货币关系等。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指导意义,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到1925年,苏俄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9.1919年1月,帝国主义战胜国召开了巴黎和会。假如你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参加了这次会议的采访工作,请你写一篇有关“巴黎和会”的报道。(200字内)

要求:报道内容:用第一人称,以亲历者的身份,介绍这次会议召开的目的、会议的主要操纵国、签订的主要条约以及会后构建的国际关系新格局。

历史感悟:结合中国外交在巴黎和会上的失败谈谈你的感受,以及从中得到的启示。说明:表述成文,叙述顺畅。

【答案】目的:讨论对战败国的处置问题。操纵国:美、英、法。签订的条约:《凡尔赛和约》。国际关系新格局:“凡尔赛体系”。

历史感悟:中国作为战胜国提出收回山东等正义的要求遭到拒绝,我深感在大国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操纵下,弱国无外交,落后遭欺凌。要想在外交斗争中取得胜利,必须提高国

家的综合实力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巴黎和会的目的:讨论对战败国的处置问题;会议上午操纵国有美、英、法;签订的主要条约:《凡尔赛和约》;国际关系新格局:“凡尔赛体系”;

历史感悟:此题是开放性题目,结合中国外交在巴黎和会上的失败,联系实际从中国作为战胜国提出收回山东等正义的要求遭到拒绝,我深感在大国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操纵下,弱国无外交,落后遭欺凌方面谈自己的感受;结合中国近代史屈辱历程,可以从要想在外交斗争中取得胜利,必须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方面来谈启示。

10.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1)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地点、内容、

(2)苏维埃政权采取的措施

(3)意义

【答案】(1)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

①地点:斯莫尔尼宫

②内容:

A.大会宣告全部地方政权一律转归当地的苏维埃。苏维埃政权在全国建立起来。

B.大会通过了《和平法令》,建议各交战国立即和谈,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C.大会宣布成立苏维埃政府,新政府由布尔什维克党组建,列宁任人民委员会主席。(2)苏维埃政权采取的措施:①政治:废除旧的国家机器,创建了新的政权机关;②军事:废除了旧的常备军,组建了红军;③经济:将大工业、铁路和银行收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④外交:废除沙皇政府和临时政府与外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退出一战。

(3)意义:①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②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苏俄。

③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④十月革命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解析】

【详解】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地点是斯莫尔尼宫;会议内容包括:大会宣告全部地方政权一律转归当地的苏维埃,苏维埃政权在全国建立起来;大会通过了《和平法令》,建议各交战国立即和谈,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大会宣布成立苏维埃政府,新政府由布尔什维克党组建,列宁任人民委员会主席。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苏维埃政权采取的措施包括,政治上:废除旧的国家机器,创建了新的政权机关;军事上:废除了旧的常备军,组建了红军;经济上:将大工业、铁路和银行收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外交上:废除沙皇政府和临时政府与外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退出一

战。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苏维埃俄国;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十月革命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第课《第一次世界大战》说课稿

第2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说课稿 滦县第四中学刘金伟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六个方面进行述说。 一、教材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就影响而论是空前的,它导致了民主政治的衰弱和极权主义的盛极一时,并为二十多年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祸根。本课概括地介绍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凡尔登战役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形成初步的、轮廓性的了解,树立热爱和平等观念。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本课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希望老师讲课内容新鲜、充实、有趣味性,最怕空洞的说教;但看问题不深刻、不全面。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趣味性与学科严谨性、科学性相融合。所以在本节内容的处理上适当补充一些史实,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和影响。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影响帝 2、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事件的意识和能力。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的作用。 3、情感教育目标: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发展和进步带来的严重灾难,树立热爱和平、远离战争的现代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依据:通过学习两大军事集团形成,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情形。第一次世界大战就影响而论是空前的,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分析和评价。 依据:通过教学中对战争残酷的描述,使学生认识“战争给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带来严重灾难”。培养学生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并形成科学的历史观。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测试题1新人教版.doc

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 1、19 世纪末,一个以德国为中心、依附于德国的伙伴奥匈帝国和随时待价而沽的动摇的盟 友意大利组成的军事组织是( A ) A. 三国同盟 B .轴心国集团 C. 三国协约 D .反法西斯同盟 2.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参战各国共死伤 3000 多万人,其中被战争、饥饿、疾病等夺取生命的人超过 1000 万。“一战”开始和结束的时间是: ( A )A 、 1914; 1918; B 、 1916;1918 ; C 、 1914; 1916; D 、 1914; 1917; 3.1914 年 7 月,德皇威廉二世借口“千载难逢的机会”向塞尔维亚宣战。这个“机会”是 指 ( c ) A. 三国同盟成立 B. 三国协约成立 C. 萨拉热窝事件 D. 凡尔登战役 4. 在外交上有句名言“没有永久的朋友,也没有永久的敌人” 。下列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 C ) A. 各帝国主义之间军事同盟的建立 C.意大利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 D. 5. 十月革命与以往革命的首要不同点是( B.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开展军备竞赛 美国对协约国的支持 B ) A .新的历史时期开始的标志 B .建立了一种全新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C .有人民群众广泛参加的社会革命 D .推翻了旧的统治阶级的社会革命 6. 下列关于二月革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C ) A 、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 、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C 、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D 、结束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 7. 列宁说:“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 ” 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B ) A .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没有俄国社会主义革命 B .一战激化了俄国各种矛盾,推进了革命的发生 C .一战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D .俄国爆发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具备战争条件 8.1917 年 11 月 7 日晚,“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一声炮响,发出了攻占冬宫的信号。经过 激烈战斗,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以上场景发生在哪次革命中?( D ) A .宪章运动 B .巴黎公社 C .二月革命 D .十月革命 9. 在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上, 与 1919 年中国的“五四”运动爆发有直接关联的国际会议是 ( A ) A .巴黎和会 B .华盛顿会议 C .慕尼黑会议 D .开罗会议 10. 使中国“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的国际会议是( B ) A .巴黎和会 B .华盛顿会议 C .万隆会议

《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

第2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 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的根源,三国协约,三国同盟,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影响。 通过了解一战爆发前经历的长时间的矛盾冲突,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相关史料的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根据历史事实得出结论的能力。通过在课堂上对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阐述自己观点的语言表述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由和平与战争引出萨拉热窝事件,回顾一战前世界的发展趋势与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的史实,从不同角度了解一战爆发的原因。以凡尔登战役为例,认识战争的残酷,帮助学生分析战争给世界带来空前灾难,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关注现实,把握未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一战这场帝国主义战争规模空前,给各国人民造成了深重灾难,阻碍了人类的发展与进步,从而认识到热爱和平远离战争是一种进步的现代意识。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2、教学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分析和评价。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大家还记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有哪些吗? 汽车、飞机…… 科技改善了我们的生活,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但是,科技也是一柄双刃剑,如果使用不当,将会给人类造成更大的灾难。今天我们来拍摄一场由于科技发展所带来的人类空前的灾难的影片。 二、新课内容 第一幕原因篇—根本原因、导火线

镜头一:一战的根本原因 展示《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工业生产总值、殖民地面积情况表》 问题:上表反映了主要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的状况,你发现了什么变化? 答案: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镜头二:两大集团 在课文地图中,划出三国同盟、三国协约 镜头三:一战导火线 1、一战最有可能发生在什么地区?素有什么之称?巴尔干半岛,火药桶 观看《萨拉热窝事件》影片,回答以下3个问题。 2、一战导火线是什么?萨拉热窝事件 3、如果没有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会不会爆发? 会。因为一战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4、你对塞尔维亚青年的暗杀行为有什么看法?(小组讨论) 刺杀的目的是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刺杀行动性质上属于恐怖主义行为,不是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的正义行为;其后果是点燃了世界范围内的战火,造成了人类社会的灾难。 拓展延伸:展示“火烧日系车”图片,思考怎么看待他们的行为?突出个人行为不可以损害国家、他人、自己的利益。 第二幕过程篇—开始、主要战线、主要战役 展示问题:制片们,请阅读课文,找出镜头四、镜头五、镜头六答案。 镜头四:一战开始的时间及标志。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 镜头五:战前的变化。 意大利国家由三国同盟加入到三国协约(以自身利益出发) 镜头六:一战主要战场、主要战役。 观看《凡尔登战役》影片,回答以下4个问题 1、主要战场?欧洲 2、凡尔登战役被称为什么?——凡尔登绞肉机 3、从死伤的人数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战争的残酷性 4、战役中使用了什么武器?——坦克、大炮、毒气弹…… 第三幕结束篇—扩大、战争结束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一、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辨析论述题 1.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战后初期,建立起统治世界的新秩序,帝国主义的力量也被削弱,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出现了高涨的新局面。 材料一 炮轰后的凡尔登 (1)图片中被称为“绞肉机”“屠场”的战役发生在什么战争中?这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 材料二重划德国疆界,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归法国开采;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德国拥有空军,规定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德国承认奥地利、波兰等国独立;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2)材料二出自什么条约?它是在什么会议上签订的?此条约的签订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虽然《九国公约》规定:“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但也明确提出保证各国在华“机会均等”,对外“门户开放”,实质上是对中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的粗暴侵犯。 (3)材料三中涉及的《九国公约》是在哪次会议上签的?此次会议是由哪个国家倡议召开的? (4)《九国公约》的签署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5)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帝国主义最终确定了什么样的国际新秩序? (6)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却遭到了和战败国德国一样的待遇,你有什么感想? 材料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下,印度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高潮。号召印度人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内容包括:抵制在殖民政府和法院中工作;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鼓励发展手工纺织业以抵制英国商品;拒绝纳税;等等。群众斗争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浪潮。 (7)材料四中“ ”应该填什么人物?他领导的这个事件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1)第一次世界大战。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2)《凡尔赛条约》。巴黎和会。《凡尔赛条约》的签订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 (3)华盛顿会议。美国。

【历史】人教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练习题(含答案)

【历史】人教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练习题(含答案) 一、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辨析论述题 1.探究问题。 材料一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因为轻工业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获利容易,但需要一个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程但我们不能走这条道路,因为战争日益迫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件事做迟了就要失败。 1927年12月联共(布)召开第十五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制订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指示,1928年10月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1934年1月召开的联共(布)第十七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1936年第二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1937年该计划超额完成。 材料二为了不让文化落后拖住工业化的脚步,1928年秋,苏联政府掀起了群众性扫盲运动,全党和全国人民积极投入文化和技术的学习热潮中。从1929年到1939年,熟练工人增加了9倍,工程师增加了5倍多。苏联人民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为社会主义工业化装上了加速器。 材料三 1929年正当苏联轰轰烈烈的进行工业化的时候,经济危机的飓风席卷了资本主义国家。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购买世界市场上先进设备,仅1932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同时,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来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苏联没有走西方工业化道路的原因。 (2)概括20世纪20~30年代苏联工业发展状况。根据上述材料探究其原因。 【答案】(1)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或者战争的威胁) (2)迅速发展。苏联制定并实施了两个五年计划;苏联人民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利用西方经济危机的时机,大量购买西方先进机器设备,招聘技术专家。 【解析】 【详解】 (1)原因:依据材料一“因为战争日益迫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可知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 (2)状况:依据材料二“从1929年到1939年,熟练工人增加了9倍,工程师增加了5倍多”和所学可知苏联的工业迅速发展。原因:依据材料一“1934年1月召开的联共(布)第十七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可知苏联制定并实施了两个五年计划;依据材料二“苏联人民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为社会主义工业化装上了加速器。”可知苏联人民文化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依据材料三“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购买世界市场上先进设备”可知苏联利用西方经济危机的时机,大量购买西方先进机器设备;依据材料三“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来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可知招聘许多技术专家。 2.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场世界规模的战争,影响深远,引发人们对战争的深刻反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教案公开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 同江三中王云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 和欧洲的三条战线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俄国二月革命美国参战苏俄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奥匈帝国瓦解德国投降大战的性质和影响 2、能力目标:(1)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的讨论,提 高独立思考能力和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大战性质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3)通过对大战结局和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帝国主义两大军 事侵略集团相互争夺,疯狂扩军备战的结果。(2)讲述“凡尔登绞肉机”的情况,观看有关大战的影视资料, 加深对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空前灾难的认 识,树立热爱和平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大战爆发的原因及其影响。 三、教学难点:大战的性质和大战结束的原因。 四、学情分析战争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学生也比较感兴趣,而且美伊战争刚刚结束不久,对战争的残酷场面仍记忆犹新,对战争的性质也比较容易分析。初三学生已经掌握了历史思维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基础,对问题的深入探讨充满热情和自信。但在挖掘历史的现实意义方面尚有欠缺,个别同学的思想认识还比较肤浅。所以,基于已有经验,引导学生认识战争的灾难性,体会和平的宝贵,有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五、学法分析 (1)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阅读、分析有关材料,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研究结果的展示和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 (3)通过“辩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大胆质疑的学习习惯。 本课采用网络研究性学习的模式,进一步改变学生的学习 方式,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六、过程与方法:(1)了解萨拉热窝事件,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 和平的威胁,加深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的理 解 (2)利用影视资料,加深对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空前灾难 的认识,树立热爱和平的意识。 (3)运用问题讨论法或辩论方法,引导探究大战爆发的原因、 性质、结局、和影响。 七、教学过程设计: 1、提出问题,创设辩论情景 问题一:萨拉热窝事件中,19岁的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比从其民族主义立场出发,刺杀了奥国王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夫妇,但却引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世界大战。对萨拉热窝事件与一战的关系人们有不同的看法: 正方观点:没有萨拉热窝事件,“一战”也会发生。 反方观点:没有萨拉热窝事件,“一战”不一定爆发,两大军事集团的对抗不一定就爆发大战。 你的观点是什么?请亮出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高中历史高二选修三(人教版)同步练习:第一单元_第一次世界大战_测试卷含解析

第一单元测试卷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2015·杭州高二检测)菲舍尔在他的《称霸世界的利爪》一书中写道:“……1914年6月的这一事件为德国统治者长期准备的战争提供一个极好的机会……”这一事件是指() A.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遇刺身亡 B.英法对德宣战 C.美国宣布实施中立政策 D.俄国出兵巴尔干半岛 【解析】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地区的首府萨拉热窝遇刺身亡,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故答案为A。 【答案】 A 2.现代交通和信息技术的出现,不仅远没有实现四海之内皆兄弟,反而加深了分歧,这说明20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得以爆发的前提是()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B.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C.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影响。一方面现代科技的进步促进了世界的发展,同时也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故正确答案为C。 【答案】 C 3.(2015·温州高二检测)……一个半疯癫的18岁肺病患者,醉心于狂热民族主义剧毒的普林西普……砰砰几枪,声震全球。这个“声震全球”的事件是指() A.萨拉热窝事件B.巴尔干战争 C.俄国十月革命D.“施里芬计划” 【解析】通过材料中的“狂热民族主义……普林西普”“砰砰几枪”可以判断,此事件是萨拉热窝事件。 【答案】 A 4.(2015·杭州高二检测)第一次世界大战又被称为堑壕战,双方都在试图打破这种僵局,而新式武器的运用可谓是陆战的巨大转折。符合以上论断的典型战役是() A.马恩河战役B.凡尔登战役 C.索姆河战役D.日德兰海战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索姆河战役中,英军首次使用坦克,使德军一时惊慌失措。因此符合题干中“而新式武器的运用可谓是陆战的巨大转折”这一信息,故选C。 【答案】 C 5.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德海军间曾发生过一次被称为“大炮巨舰的高峰”的海战,那就是() A.马恩河战役B.凡尔登战役 C.索姆河战役D.日德兰海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明确要求选择的是“海战”,而马恩河、凡尔登、索姆河战役都是陆战,只有“日德兰海战”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答案】 D 6.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演说:“德意志帝国政府已立意在2月1日以后……击沉所有……敌人所控制的任何港口的船只。……因此我建议国会:宣布德意志帝国政府最近的行为,事实上无异是对于美国政府及其人民作战……”演说中“最近的行为”是指() A.1905年德军参谋长制订的“施里芬计划” B.1916年德军发动的凡尔登战役 C.1916年日德兰海战,德军取得战术性胜利 D.1916年德军实施“无限制的潜艇战”【解析】由题干中“德意志击沉敌人的船只”可知德意志

第8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教案

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知道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形成及组成国家;理解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根本原因及后果;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大战开始的时间;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进程的概况;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及影响。通过分析一战爆发的原因,培养综合分析能力;通过讲述萨拉热窝事件的主要过程。探讨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以凡尔登战役为例,讨论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和萨拉热窝事件的学习,理解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通过阅读、梳理教材内容,观看图片、图表,阅读史料,进一步培养获取和整理有效信息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认识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关系,认识近代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弊端,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争夺世界霸权的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坚持反对霸权主义、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立场。通过对凡尔登战役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的学习,树立热爱和平、反对战争,促进国际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1.协约国和同盟国的形成。2.萨拉热窝事件。3.凡尔登战役。 二、难点: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2.第一世界大战的性质。 课型:新课。 教学准备:1.学生收集萨拉热窝事件的资料,并整理成故事。2.班级分组。 教学方法:讲解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 教学时间:2课时。班级: 自制课件。 教具(教学媒体)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本课设计了四个子目,先后讲述了一战爆发的原因,一战进程中的重大战役,一战的结果、性质及其影响。主题鲜明,重点突出。讲述的过程中要注意各知识点之间的衔接与过渡,在突出主题的同时,使学生能够对一战有一个整体的印象。本课教学时间为2课时。 一、导入新课: 方式一:使用本课导语,以《好兵帅克》一书导入,其中的设问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增强学习新课的热情。方式二:由回顾中国历史中的相关史实导入,如回顾中国作为一战的战胜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等史实,以此引入新课,这样便于消减学生对世界历史的陌生感,也有利于将中外历史相对照。方式三:剪辑“萨拉热窝事件”或者“凡尔登战役”的影视资料,直接以情景方式导入新课。 二、“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一目,是本课的重点之一。 1.两大军事对抗集团形成的原因。将英、德、法、美实力比较(参考教材分析部分),以数据表的形式呈现,用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分析。根据表格,通过观察19世纪70年代前后英、法、美、德等国家在工业产量排名上的变化,对比分析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接着,探究得出这是由于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引起的。“工业产量”的数据呈现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而没有直接呈现“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的具体情况稍加分析说明。然后,对比1913年英、法、美、德等国家所占殖民地面积的情况,可以看出后起的强国实力与所占殖民地不平衡的状况。正因为如此,形成了几个帝国主义大国之间加紧争夺霸权和殖民地的紧张局面。可以德国为例,结合辅栏的“说说”鼓励学生谈谈:后起的德国为什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2.两大军事对抗集团形成的过程。讲述“三国同盟”的形成时可以把“三国协约”的形成联系起来,在讲述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过程中需涉及各大国之间的利益和冲突。讲述过程中结合教材提供的《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图》,边分析边画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内在联系。在讲述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过程时,使学生加深对“三国同盟”

最新人教部编版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 单元测试题

最新人教部编版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单元测试题 一、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辨析论述题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学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围绕这场战争,小历和小史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小历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小史说:“不对。在战争中,塞尔维亚人是为了维护民族独立而战。这是正义的斗争,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夺霸权的性质完全不同。”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是什么? (2)你同意谁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萨拉热窝事件。 (2)同意小历的观点;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列强出于各自利益考虑,争霸世界,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虽然塞尔维亚人顺应普遍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维护民族独立,是“一战”中一股带有正义性的力量,但并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 【解析】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在萨拉热窝刺杀了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这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是萨拉热窝事件。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同意小历的观点;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列强出于各自利益考虑,争霸世界,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虽然塞尔维亚人顺应普遍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维护民族独立,是“一战”中一股带有正义性的力量,但并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 2.看下图回答问题: (1)请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国家。A是,B是。 (2)以B为中心形成的军事集团是。 (3)在同盟国集团中,(国家),为了自身利益,最终加入协约国作战。 (4)两大军事集团扩军备战带来的后果是导致什么战争爆发?

【易错题】中考九年级历史下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第一次模拟试卷带答案

一、选择题 1.“……瓜分德国殖民地。条约规定剥夺德国全部海外殖民地,由主要战胜国以‘委托统治’形式予以瓜分……”此条约内容出自 A.《九国公约》 B.《国际联盟盟约》 C.《五国条约》 D.《凡尔赛和约》 2.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认为,德国不可能长期忍受条约的压制与束缚,一旦恢复过来,它必然会摆脱条约对它的种种束缚。“束缚”德国的条约是 A.《凡尔赛条约》 B.《国际联盟盟约》 C.《九国公约》 D.《北大西洋公约》 3.斯大林曾说:“工业化的中心,工业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这一思想给苏联发展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A.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B.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C.加速了农业的发展D.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4.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说:“1922年美国召集的华盛顿九国会议签订了一个公约,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材料中的“一个公约”指什么? A.《凡尔登条约》B.《凡尔赛条约》 C.《九国公约》D.《联合国家宣言》 5.苏德战争初期,德国的闪击战使苏联陷入不利局面。但苏联每年制造出4万架飞机、3万辆坦克、12万门大炮和15万挺机枪,最终扭转劣势取得战争胜利。这表明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B.苏联模式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C.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日益僵化,工农业生产比例失调 D.苏联的改革解决了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 6.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美国人的关注。四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人《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等。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A.新经济政策深得人心 B.农业集体化推进 C.工业化取得显著成效 D.文学和艺术空前繁荣 7.法国作家巴比斯的《战火》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战场上)到处散布着破碎弹片,折断了的武器以及成堆的尸体……其中有些人被抛到十五英尺高,断腿残肢挂在那些幸存的树枝上。”该场面应发生在100多年前的()

部编九年级历史下《第一次世界大战》精品教案

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这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原因;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和战争的大概过程;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组织学生讨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播放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有关的影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通过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人类文明的破坏和战争的残酷性,认识到和平的可贵 教学重点: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教学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性质的分析和评价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法国郊外的华工墓地,100年来都在等待亲人的出现。距离巴黎市中心200公里外的小村庄,迎来了几个少见的中国面孔,他们最终停在了一处叫博朗库尔的公墓前。50多岁的程玲在丈夫和女儿的陪伴下来到这里,她被告知,这里就是爷爷毕粹德的安葬之处。她一度对从未见面的爷爷一无所知,后来才了解到,在20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约有14万中国劳工登陆欧洲、加入战事。爷爷毕粹德也在其中,他最终死在了异乡,只有一块纪念章被带回了中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怎样爆发的?远在万里之外的中国公民毕粹德为何牺牲在欧洲战场?这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帮助学生认识“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材料展示:1913年英、法、德、美的比较(注:英、法为老牌殖民国家,美、德为后起殖民国家)

项目英法德美 19世纪中期工业 1 2 4 3 产量所占位次 1870—1913年工 1.3 1.9 4.6 8.1 业增长倍数 1913年工业产 3 4 2 1 量所占位次 1913年殖民地 1 2 4 5 面积所占位次 面积上有何变化? 提示:在经济上,美、德工业产量跃居第一、第二位,英、法下降到第三、第四位;在政治上(殖民地占有面积),英、法占有殖民地面积处于第一、第二位,德、美处于第四、第五位。 归纳总结: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图文材料,了解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认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及其影响。 材料展示:在错综复杂的争夺霸权的斗争中,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形成三对基本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和英德矛盾,其中英德矛盾成为主要矛盾。1879年,德奥结盟,1882年,意大利加入德奥集团。1904年、1907年英国协调了与法国、俄国的矛盾,签订了英法协约、英俄协约,三国协约最终形成。 设问:指出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各自的盟友国。 提示: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 归纳总结:两大军事集团之间扩军备战、展开激烈争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原因。 3.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图文材料,了解萨拉热窝事件的发生与影响。 归纳总结: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索(直接原因)。 目标导学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和结局 1.阅读教材,引导学生了解大战的参战国、主要战场等史实。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遭到炮轰后的凡尔登》图片,说说凡尔登战役的影响。 归纳总结:由于死亡人数太多,凡尔登战役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通过此战役,德国企图打破僵持局面的企图破灭。 3.结合教材和相关史实,说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局。 目标导学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影响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材料展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德国和奥匈帝国首先挑起的,在战后应该审判的是它们;而英国、法国、俄国是世界秩序的保护者,应该肯定;美国是见义勇为者,应该表扬;塞尔维亚参与战争是为了维护民族独立,是正义的,但从整体上来说,它无法改变一战的帝国主义战争性质。

人教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一、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辨析论述题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由于一系列战时的经济措施在战后没有得到调整,使苏俄国内矛盾迅速激化,经济生产也陷于停滞。1920年的粮食产量只及1913年的一半。农民不堪忍受愈来愈严厉的无偿征购,有意缩减生产。1921年的播种面积只及1913年的86%,1920年的工业产值只及战前的13.8%,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连最起码的物品都十分缺乏。1921年3月实行新经济政策后,苏联的国民经济逐渐恢复。1925年,人物总产量接近战前水平,达到7247万吨,工业生产总量为战前的73%,铁路运输业的货物总周围量为战前的80%,国内商品流转总额大约是战前的70%,劳动人民的物质生活逐步得到改善,1925—1926年,工人的实际工资水平达到战前的93.7% ——摘编自龚勋《世界通 史》(1)根据材料,指出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时苏俄的国家领导人。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主题提炼观点,结合材料和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答案】(1)列宁。 (2)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世界近代史上,1861年俄国的农奴制改革和1868年日本的明治维新,都使两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加快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日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而近代中国闭关锁国,思想保守,极力维护封建统治,最终导致列强入侵,被动挨打。由此可见,改革是一个国家或社会前进和发展的动力,只有不断在原有制度上加以改革,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才能使国家更加强大,否则就会落后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我国要坚持改革,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开放,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经验,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 【解析】 【详解】 (1)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时,国家最高领导人是列宁。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列宁的领导下,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2)观点: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世界近代史上,1861年俄国的农奴制改革和1868年日本的明治维新,都使两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加快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日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而近代中国闭关锁国,思想保守,极力维护封建统治,最终导致列强入侵,被动挨打。由此可见,改革是一个国家或社会前进和发展的动力,只有不断在原有制度上加以改革,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才能使国家更加强大,否则就会落后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我国要坚持改革,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开放,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经验,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 【点睛】 此题应识记与灵活掌握新经济政策的相关史实。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

九年级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测试题

第2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测试题 1.19世纪末20世纪初,改变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力量对比的根本原因在于 A.英德竞争促使英国协调它同法俄矛盾 B.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加剧 C.德奥结成军事同盟 D.意法矛盾激化,促使意大利加入德奥同盟 2.“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就其实质而言,说明了 A.英法俄与德意奥双方的利益不同 B.英德矛盾已成为列强的主要矛盾 C.欧洲列强为各自的利益相互勾结 D.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日趋激烈 3.一战前夕,围绕殖民地的争夺最激烈的国家是 A.英、美 B.英、德 C.法、德 D.英、法 4.下列各项中,使巴尔干半岛成为“欧洲火药库”的主要因素是①地理位置②民族关系 ③资源丰富④大国干预 A.①③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5.下面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空前规模的战争 B.开始于1914年7月底,结束于1917年11月 C.1917年,美国对德宣战,加快了战争结束的步伐 D.是一场帝国主义、非正义的战争 6.下列有关美国参战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维护世界和平 B.争夺世界霸权 C.援助协约国集团 D.时机已到,坐收渔人之利 7.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失败的原因不包括 A.美国参战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 B.长期战争导致国家的崩溃 C.协约国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 D.同盟国进行的战争是非正义的 二、材料解析题 8.阅读下面材料 德国和奥匈为了加强同俄国和法国的对抗,1879年缔结军事同盟条约。1882年,意大利同法国矛盾加剧,参加了这一军事集团,20世纪初,英德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英国协调了它同俄、法之间的关系,先后于1904年和1907年签订了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 回答: ①德国结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②两大军事集团的名称是什么?他们分别以哪国为主?

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飞机上尚未安装武器,主要用来侦察敌方阵地,双方飞行员在空中遇见还会绅士般地挥挥手打招呼。可是,1914年的一天,法国飞行员安德烈驾驶一架双翼飞机飞往比利时的列日一带执行侦察任务,与此同时,德国飞行员汉斯也驾机前往马恩河岸侦察。两机迎面相遇,汉斯按照飞行员的规矩向对方挥手致意,但安德烈不吃这一套,反而嘲笑地向他伸出小指头,这污辱性动作令汉斯怒火中烧,立刻调转机头向安德烈扑去,安德烈也不示弱,并再次向汉斯晃动小指头。于是汉斯拔枪射击,安德烈也举枪还击,两人在空中开打,然而弹弹虚发,无法将对方置于死地,很快便兴味索然。最后,两人干脆挥手告别,各干各的活儿去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场空战便这样草草收场。 关于人类第一次空战还有另一个版本:1911年的墨西哥革命战争中,两架飞机在空中相遇,其中一名飞行员发现对方是敌人,便拔出手枪向对方连发数枪,对方也予以还击。这次两个飞行员在空中的对射,被称为“唤醒太空的第一枪”。同年的11月11日,意大利一架飞机在土耳其军队头顶上扔下一颗比橘子大一点的BoB!!!,这便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空袭。从此,广阔无垠的天空便成为交战的重要战场。 最初的空战极富戏剧性。为了阻止敌方侦察,飞行员不仅与对方互相射击,有时也带上几块砖头去砸敌机的螺旋桨,或带上投箭(一种铅笔形的小钢箭)去掷击敌飞行员,甚至扔出扳手砸对方。俄国著名飞行员涅斯捷罗夫竟然在飞机尾部装了一把刀子。1914年8月5日,他成功地用刀子把敌人飞艇的蒙皮剖开,使其坠毁。后来,他又设想过在飞机尾部装一个带有重锤的钢索,以便从敌机前飞过时,用钢索把敌机的螺旋桨缠住。另一位俄国飞行员卡扎科夫受涅斯捷罗夫的启发,在飞机上悬挂了一条带“抓钩”的钢索,抓钩上还连着一个雷管。当从敌机上方飞过时,用抓钩将敌机钩住,并靠钩住敌机时的撞击引爆雷管,炸伤敌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时,尽管航空兵还处于相当幼稚的时期,但是,飞机已经在实践中显示出它的非凡作用与广阔的发展前景。飞机上的武器装备也逐渐由手枪、手榴弹发展成为机枪、BoB!!!。法国率先创建了战斗机部队,其他国家纷纷效仿。开始,空战用的武器还是步兵用的轻武器,虽然打得“很热闹”,战果却不显著。据资料记载,从1914年10月到1915年7月,法国飞行员仅击落了8架战机,而且其中7架是用卡宾枪击落的。 一开始大家倾向于将机枪固定在机头,飞行员可以随时使用。可是,前面就是飞速转动的螺旋桨,子弹会把叶片打坏,这样自身反而有从空中栽下来的危险。后来,法国人在螺旋桨叶片上包一层钢片(偏导板),子弹打在上面就能弹出去——这是一种危险的措施,因为子弹打在螺旋桨上的冲击很可能使发动机停车或产生别的故障,甚至会往后弹而伤到飞行员。 1915年初,法国飞行员加罗斯找到飞机制造家索尔尼埃,请求给他的飞机装上断续器(机枪射击协调装置,可让子弹从螺旋桨旋转的间歇中射出去)。但最终还是只安装了偏导板。然而就是这架飞机,在不到3周的时间里击落了4架德机。从此之后,击落5架飞机就被定为“王牌飞行员”标准。一般击落10架称为“双料王牌”,再多就叫“超级王牌”。 然而,加罗斯的好运不长。1915年4月18日,当他驾机在德国阵地上空飞行时,发动机突然停止工作,飞机失去了动力,被风吹向德军后方。迫降后,他立刻连人带机被俘。加罗斯的飞机被送到了飞机设计师福克那里。福克等工程师们从法机的偏导板获得启发,很快研制出断续器。随后,福克的E系列歼击机出现了 E系列福克式飞机的出现大大加强了德国的空中力量。飞行员驾驶这种飞机既能很快瞄准目标,又能对目标进行俯冲攻击。半年之内,敌方协约国飞行员伤亡率惊人。一批德国“王牌飞行员”脱颖而出。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知识点总结+练习

【初中历史】九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知识点+练习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7—1918.11) 一、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形成了英、法、俄的三国协约和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的三国同盟两大军事集团。 二、导火线: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巴尔干半岛被称为欧洲的“火药桶”) 三、交战双方: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意大利战时加入协约国集团) 四、经过: 1、开始: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一战爆发。 2、重大战役: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3、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参战,大大增强了协约国的力量;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退出一战。 4、结束:1918年11月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五、影响:规模空前,先后有30多个国家和15亿人口卷入战争,战争中使用了新式武器,如坦克、潜艇等,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参战各国共死伤3000多万人。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美俄两个大国开

始崛起。大战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六、正确认识一战: 1、原因: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 2、性质:帝国主义战争。 3、目的: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 1.1914年,奥匈帝国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借口是 ( ) A.萨拉热窝事件 B.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C.倒幕运动 D.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 2.某次战役爆发于1916年,历时约10个月,交战双方损失近百万人,有“绞肉机”之称。据此判断,该战役是( ) A.滑铁卢战役 B.凡尔登战役 C.萨拉托加战役 D.马拉松战役 3.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是因 为 ( ) A.战争发生在帝国主义时代 B.主要参战国的目的是重新瓜分世界 C.交战双方主要是帝国主义国家 D.英德矛盾是导致战争爆发的主要矛盾 4.观察1913年英、德、美、法的实力对比表,分析表格所反映的史实导致的直 B.轴心国集团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C.美、德取代英、法掌握了世界霸权 D.美英矛盾成为帝国主义的主要矛盾

[初中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教案 人教版

《第一次世界大战》教案 课程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简述“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组成国,了解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严重后果。讲述萨拉热窝事件的主要过程,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以凡尔登战役为例,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相关史料的阅读分析,培养学生根据历史事实得出结论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阅读课文和史料,自主讨论与分析,自己得出结论,培养学生根据历史事实得出结论的能力。将历史知识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培养学生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凡尔登战役的学习,讨论战争给人类发展和进步带来的严重灾难,培养学生热爱和平、远离战争的现代意识。 教学重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及影响。 教学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认识和评价。 教具:课件。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用课件展示几张关于战争的图片,提问学生:看到这些图片,最容易让你想到的是什么?将图片内容与第一次世界大战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去走近一战,关注一战。 二、新课。

1、引导学生探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被称为瓜分世界的首次大屠杀,共有38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战争。那么,它是怎样发生的呢?课件展示: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在谈到一战前的欧洲形势时说:欧洲变成一只“火药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请问:你知道欧洲是怎样变成一只“火药桶”的?这将它点燃的“一粒火星”又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寻找答案。 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要用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得出结论:帝国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导致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在学生说到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的导火线后,请学生介绍萨拉热窝事件,教师在此基础上补充介绍萨拉热窝事件的有关内容,充分理解它的导火线作用。课件展示:关于萨拉热窝事件的图片和文字介绍。 2、教师小结: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发展十分迅猛,资本主义国家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主要有美、德、英、法、日、俄等。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如德国要求重新分割世界,而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又不愿意让出自己的既得利益,这样双方就发生了矛盾,从而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课件展示《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图),战争一触即发。塞尔维亚青年刺杀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就成了引发一战的导火线。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开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3、探讨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的灾难。 (1)以凡尔登战役为例,探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性。学生读课文,找出那些描述战争残酷性的语句,体会战争的残酷性。教师补充凡尔登战役的图片和数据,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