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肌肉活动
第二章 肌肉活动

• 神经肌肉接点的兴奋传递特点: ①化学传递 • 通过化学递质—乙酰胆碱传递。 ②兴奋传递节律是一对一的 • 每次神经纤维兴奋都可引起一次肌肉细胞兴奋。 ③单向传递 • 兴奋只能由神经末梢传向肌肉,而不能相反。 ④时间延搁 • 兴奋的传递要经历递质的释放、扩散和作用等多个环节,
因而传递速度缓慢。 ⑤高敏感性 • 易受化学和其它环境因素变化的影响,易疲劳。
(二)肌肉的兴奋—收缩耦联 • 三个主要环节: (1)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深处 (2)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 (3)终池中的Ca2+释放和再聚积
• 运动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运动终板→产生动作电位, 并沿肌膜传导→通过横管系统传导到肌纤维内部→深入 到三联管的终池→使终池释放Ca2+ →触发肌丝滑行。
• 分类:非等动收缩和等动收缩
• 非等动收缩(等张收缩)
• 特点:在整个收缩过程中负荷是恒定的;但在不 同的关节角度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和收缩速度不 相同。
• 在非等动收缩中所能举起的最大重量是张力最小 的关节角度所能承受的最大重量。
• 非等动收缩发展力量只有关节力量最弱点得到最 大锻练。
• 等动收缩 • 特点:在整个关节范围内肌肉产生的张力始终与
Ach → Ach进入突触间隙→
扩散到达突触后膜(运动终
板) → Ach与突触后膜的受
体结合→引起运动终板对钠
离子的通透性改变→导致运
动终板去极化,形成终板电
位→终板电位通过局部电流
作用,使邻近肌细胞膜去极
化产生动作电位→实现兴奋
由神经传递给肌肉。
胆碱酯酶:2ms内将Ach水解失活,维 持神经—肌肉接头正常的传递功能。
(化学递质)。
• 接点间隙:宽50nm,与细胞 外液相沟通。
肌纤维类型

第二章 肌肉活动
第四节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二、两类肌纤维的形态、生理和代谢特征
(二)代谢特征
1. 快肌纤维 无氧代谢能力高 肌球蛋白ATP酶的活性、肌激酶的活性、肌酸激酶 的活性、乳酸脱氢酶的活性高;肌糖原的含量高
2. 慢肌纤维 有氧代谢能力高 线粒体数量多、体积大、蛋白含量高;氧化酶活性 高(细胞色素氧化酶、 琥珀酸脱氢酶、柠檬酸合成酶等);脂肪多、毛细
第二章 肌肉活动
第四节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三、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分布
肌纤维类型的百分组成 1. 肌纤维类型分布的一般规律:以维持身体姿势为主的肌肉,Ⅰ占优
势。以位相性工作为主的肌肉,快肌纤维占优势。 2. 骨骼肌纤维类型的性别差异(Ⅰ男为55.9%,女为49.1%) 3. 骨骼肌纤维类型组成的年龄变化 随着年龄的增加,慢肌纤维增多 4. 遗传因素对骨骼肌纤维类型分布的影响:男子 99.5%,女子92.2%
快A(Ⅱa) 快B(Ⅱb) 快C(Ⅱc)
第四节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第二章 肌肉活动
第四节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二、两类肌纤维的形态、生理和代谢特征
(一)形态特征
1. 结构特点 Ⅱ(直径、肌浆网)
Ⅰ(Z带、M带的宽度、毛细血管、线粒体)
2. 神经支配:大α运动神经元
Ⅱ型肌纤维(快运动单位)
小α运动神经元 Ⅰ型肌纤维(慢运动单位)
第二章 肌肉活动
四、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第四节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男运动员肌纤维类型分布
? 女运动员肌纤维类型分布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二章 肌肉活动
第四节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五、训练对骨骼肌纤维的影响
(一)训练引起肌纤维组成的改变
运动生理学 第2章肌肉力量素质的生理基础与训练

• 相对强度:根据个人最大摄氧量百分数或最大心率 百分值等生理指标来反映某一负荷量对身体的刺激 程度。 优点:能反映运动者的个人体能水平 • 运动生理学中通常采用生理负荷强度衡量运动强度
最大重复次数(RM) :
• 概念:指肌肉收缩所能克服某一负荷的最大次数。 应用: 5RM→肌肉粗大、力量↑、速度↑
• 普通人:60%-70%的肌纤维同时参与收缩 原因:一般人的运动中枢兴奋性难以达到足 够高的水平,所发出的神经冲动不能使更多 的运动单位参与兴奋收缩过程。 • 运动员: 80%-90%甚至更高肌纤维收缩 原因:运动中枢同步放电的程度将大大提 高,最大肌力自然大大增加。
(三)肌纤维类型
• 早期研究:无论是速度训练还是耐力训练都 不会引起肌纤维类型的改变。 • 近期有研究表明:肌纤维间通过亚型的形式 有可能出现相互转化。
(六)合理训练间隔原则
• 概念:是寻求两次训练课之间的 适宜间隔时间,使下次力量训练 在上次训练出现的超量恢复期内 进行,从而使运动训练效果得以 积累。
五、力量训练要素
(一)运动强度 • 分类:绝对强度和相对强度。 • 绝对强度:指机体所承受的物理负荷量(如做了多少 功等),所以又叫做物理负荷强度。
6.年龄与性别
• • • • 20-30岁时达最大 青春发育期前:男肌力>女肌力(不显著) 青春发育期后:男肌力>女肌力(显著) 原因:①雄性激素 ②男子经常参加一些能发展力量 和爆发力的体育活动
成年男子和女子的绝对 与相对力量的比较
7.体重 • 体重大→绝对力量较大
• 体重较轻→较大的相对力量 • 体重的增加→绝对力量直线增加 相对力量 下降 • 肌糖原和肌红蛋白含量和毛细血管分布密 度也会影响肌肉力量。
运动生理 第二章肌肉活动

第二章肌肉活动一、是非题:()1、肌肉收缩需要有ATP的分解,而肌肉舒张即无需ATP的参与。
()2、肌肉舒张也需要ATP,是因为钙泵将Ca2+泵回肌浆网需要ATP。
()3、等速收缩的特点是收缩过程中阻力改变,而速度不变。
()4、ATP不仅是肌肉活动的直接能源,也是腺体分泌、神经传导、合成代谢等各种生理活动的直接能源。
()5、在等长收缩时,肌肉收缩成分的长度完全不变。
()6、短跑时,要求尽量抬高大腿(屈髋)其作用之一是利用弹性贮能。
()7、剧烈运动时,肌肉中CP含量下降很多,而ATP的含量变化不大。
()8、快肌纤维的收缩速度大于慢肌纤维,主要原因之一是快肌纤维的氧化生能速度快。
()9、要使ST优先发生适应性变化,训练时强度要小,时间要短。
()10、快肌纤维百分比高的人适合于长跑运动。
()11、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由于当膜电位降低到阈电位水平时,膜对Na+、K+的通透性突然增大而触发的。
()12、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也就结束。
()13、运动电位又称Na+平衡电位,它是不能传播的。
()14、肌肉收缩时,细肌丝向粗肌丝中部滑行,肌丝本身的长度不变,肌节缩短。
()15、等动收缩时在关节运动的整个范围内肌肉都能产生最有效的收缩,这是因为负荷能随关节运动的进程而减少。
()16、骨骼肌的张力-速度曲线表明,肌肉作等张收缩时,其产生的张力和收缩的初速度之间呈正变关系。
()17、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和速度的变化,都取决于活化的横桥数目。
()18、肌肉在最适初长度时,粗肌丝和细肌丝处于最理想的重迭状态,因而能取得最好的收缩效果。
()19、肌肉收缩的力量与肌肉的生理横断面成正比。
()20、在不同强度运动中肌纤维募集程序的差异,主要由两类肌纤维兴奋阈的不同所决定。
()21、力量训练能使肌纤维运动性肥大,有氧氧化能力提高。
()22、快肌百分比占优势的人,通过训练也能获得很高的有氧氧化能力。
二、选择题:()1、在骨骼肌兴奋-收缩偶联中起关键作用的离子是:A、Na+B、K+C、Mg2+D、Ca2+ E 、Cl-()2、吊环十字支撑是:A、向心收缩B、等长收缩C、等张收缩D、离心收缩E、等速收缩()3、快肌纤维75%以上的人,较为适宜于A、800M跑B、1500M跑C、100M跑D、1万米跑E、1500M游泳()4、在下楼梯时,股四头肌做:A、向心收缩B、等动收缩C、离心收缩D、等长收缩E、等张收缩()5、骨骼肌中的收缩蛋白是指A、肌动蛋白B、肌动蛋白和原肌球蛋白C、肌球蛋白D、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E、原肌球蛋白()6、骨骼肌中的调节蛋白是指A、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B、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C、肌钙蛋白和肌动蛋白D、肌球蛋白和原肌球蛋白E、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 )7、安静时,阻止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的结构是A、肌钙蛋白B、原肌球蛋白C、肌钙蛋白I单位D、肌球蛋白E、以上都不是()8、肌肉中的弹性成份是A、肌动蛋白丝B、肌球蛋白丝C、肌中结缔组织、肌腱、Z线D、肌原纤维E、肌动-球蛋白复合体()9、在等张收缩时,负荷与速度的关系是A、负荷恒定,速度恒定B、负荷改变,速度改变C、负荷恒定,速度改变D、速度恒定,负荷改变E、二者同步变化()10、按照物理学定律,等长收缩时肌肉A、做正功B、做负功C、先做正功后做负功D、未做功E、做外功()11、慢肌纤维在80%以上的人,较为适宜于A、掷标枪B、举重C、跳高D、马拉松跑E、100m自由泳()12、训练对肌纤维直径的影响表现为A、可使两类肌纤维均肥大B、对肌纤维直径大上无影响C、使肌纤维出现选择性肥大D、举重训练可使慢肌纤维肥大E、长跑可使快肌纤维肥大()13、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到刺激时存在于膜两侧的A、电位的绝对值B、电位差C、平衡电位D、比值E、负后电位()14、下列有关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传递特征的错误叙述是A.电传递;B.单向性;C.时间延搁;D.易受药物或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
第二章 第2节 肌

2.口周围肌下组: ⑴降口角肌: 起自下颌骨外斜线 止于口角皮肤,另一部分 参与口轮匝肌的组成。 ⑵降下唇肌: 起自下颌骨外斜线 止于下唇皮肤和粘膜。 ⑶颏肌:位于降下唇肌深面 起自下颌骨侧切牙根尖处骨面 止于颏部皮肤。
★
★ ★
功能:降口角肌、降下 唇肌的主要作用是降口 角和下唇。 颏肌使下唇靠近 牙龈以及使下唇前伸。
1.二腹肌
后腹起自颞骨乳突切迹,向前下外止于中间腱。 前腹起自下颌骨二腹肌窝,向后下止于中间腱。
2.下颌舌骨 肌 起点:下颌舌骨线
止点:舌骨体的前面
3.颏舌骨肌:位于中线两侧,舌的下方
和下颌舌骨肌的上方
起点:颏棘
止点:舌骨体
4.茎突舌骨肌:二腹肌后腹的上方
起点:茎突 止点:舌骨体与舌骨大角的连接处
上部有颏舌骨肌附着,下部有下颌舌骨肌、胸骨舌骨肌 和肩胛舌骨肌附着。
舌骨大角:舌骨体的外侧端延伸向后上方,上缘一般与 舌动脉起始部在同一水平,为舌骨舌肌的起始处。是寻 找或结扎舌动脉的重要标志。 舌骨小角:起于舌骨体和大角的连接处,有茎突舌骨韧 带附着。
(五)舌骨上肌群
位于舌骨到下颌骨、颅底之间。包括二腹肌、 下颌舌骨肌、颏舌骨肌、茎突舌骨肌。
(二)颞肌 :扇形
起点:颞窝及颞深筋膜 止点:喙突及下颌支前缘
作用:闭口运动
单侧后束纤维运动→侧方运动(同侧) 双侧后束纤维运动→后退运动
(三)翼内肌
浅头:腭骨锥突和上颌结节 起点: 深头:翼外板的内面和腭骨锥突 止点:下颌角内侧面和翼肌粗隆。 作用:闭口运动、侧方运动 单侧收缩 → 下颌向对侧运动
二、咀嚼肌
狭义的咀嚼肌 指咬肌、颞肌、翼 内肌和翼外肌。广 义的咀嚼肌包括舌 骨上肌群。咀嚼肌 均为左右成对。
人体生理学体育专业课件_02_肌肉的工作_

第二章肌肉的工作[内容提要]本章主要阐述肌肉收缩的形式、力学分析及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第一节肌肉收缩的形式和力学分析一、肌肉收缩的形式(一)缩短收缩(二)拉长收缩(三)等长收缩缩短收缩和等长收缩(一)缩短收缩(向心收缩):定义:当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阻力负荷时,肌肉缩短,牵拉它附着的骨杠杆做向心运动。
作用:缩短收缩是人体得以实现各种加速度的基础。
特点:缩短收缩时,因负荷移动方向和肌肉用力的方向一致,肌肉做正功。
形式:缩短收缩分为等张收缩和等动收缩。
1.等张收缩等张收缩时,其负荷即外加阻力在整个收缩过程中是恒定的。
在肌肉收缩进程中,由于关节角度发生变化,肌肉发挥的力量大小有所不同。
用等张收缩发展力量只有关节力量最弱点能得到最大锻炼。
利用肌力计检测等张收缩等张收缩时,肌肉产生的张力随关节角度而变化 2.等动收缩等动收缩通过专门的等动负荷器械来实现的。
该器械使负荷随关节运动进程得到精确调整,在关节角度张力最弱点负荷最小,在关节角度张力的最强点负荷最大。
采用等动收缩形式发展力量,使肌肉在关节整个运动范围内都得到最大锻炼。
等动收缩时,在整个关节范围都能产生同等的张力等动肌力计曲线(二)拉长收缩(离心收缩):定义:当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加阻力时,肌肉虽积极收缩但仍被拉长。
作用:在人体运动中拉长收缩起着制动、减速和克服重力等作用。
特点:拉长收缩时,肌肉做负功。
牵张-缩短环肌肉在缩短收缩前先进行拉长收缩,使肌肉被牵拉伸长,在紧接着的缩短收缩,便可产生更大的力量或输出功率。
(三)等长收缩定义:当肌肉收缩产生张力等于外力时,肌肉虽积极收缩但长度不变。
作用:运动中等长收缩起着支持、固定、保持某一姿势的作用。
特点:肌肉的张力可发展到最大,但由于未发生位移,肌肉没有做外功,消耗能量。
利用绳索张力计检测等长收缩肌肉三种收缩形式的比较工作形式肌肉状况外力与张力对比作用做功缩短收缩缩短小于肌张力加速正拉长收缩拉长大于肌张力减速负等长收缩不变等于肌张力固定未二、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一)肌肉收缩的张力-速度关系定义:指负荷对肌肉收缩速度的影响张力-速度关系肌肉收缩的张力-速度关系机制:肌肉收缩时产生张力的大小,取决于活化的横桥数目。
第二章第二节肌肉收缩与舒张原理

肌丝滑行
肌丝滑行
终池膜上的钙通道开放 终池内的Ca2+进入肌浆
Ca2+与肌钙蛋白结合 肌钙蛋白的构型改变 原肌球蛋白位移, 暴露细肌丝上的结合位点 横桥与结合位点结合
分解ATP释放能量 横桥摆动
牵拉细肌丝朝肌节中央滑行 肌节缩短=肌细胞收缩
(三)肌肉的收缩与舒张过程
肌肉收缩时,虽然从外观上可以看到整个肌肉或肌 纤维的缩短,但在肌细胞内并无肌丝或它们所含的分子 结构的缩短或卷曲。而只是在每个肌小节内发生细肌丝 想粗肌丝之间的滑行,出现明带的长度缩短,而暗带长 度不变,相应H区变窄。亦即由Z线发出的细肌丝在某 种力量的作用下,主动向暗带中央移动。结果各相邻Z 线都相互靠近,肌小节长度变短,造成整个肌原纤维、 肌细胞乃至整条肌肉长度的缩短。
(二)肌肉的兴奋—收缩耦联
肌细胞的兴奋过程是以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而 肌细胞的收缩过程是以肌纤维机械变化为基础的,它 们有着不同的生理机制,肌肉收缩时,必定存在某种 中介过程把它们联系起来,这一中介过程称为肌肉的 兴奋—收缩耦联。
目前研究认为,肌肉的兴奋—收缩耦联至少包括 三个主要步骤:
1、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深处;
(一)肌原纤维和肌小节
骨骼肌
骨骼肌细胞
肌原纤维
每个肌细胞含有数 百至数千条与肌纤 维长轴平行排列的 肌原纤维。直径约 1-2微米,纵贯肌 细胞全长。
肌小节:两条Z线 之间的结构。
骨骼肌超微结构示意图
肌原纤维的结构示意图
肌原纤维的结构示意图
• 相邻两Z线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肌小节, 它包括中间的暗带和两侧各1/2的明带。
• 肌节又是由更微细的平行排列的粗肌丝 和细肌丝组成的。
• 肌丝及其支持结构是肌原纤维的结构基 础。
运动生理学2第二章 肌肉活动

第二节 肌肉收缩与舒张原理
一、 肌纤维的微细结构
肌细胞(肌纤维)的组成:
细胞膜(肌膜 )
细胞核(多个)
细胞质(肌浆):肌原纤维、肌管 系统、线粒体、糖原、脂滴等
1、肌原纤维
肌原纤维呈长纤维状,纵贯于肌纤维全长,直径约为1-2微米。由若干 个肌小节构成。肌小节又是由更微细的肌丝构成。肌丝及其支持结构是肌 原纤维的结构基础。
引起兴奋的刺激条件
强度 时间 强度-时间变化率
2、强度-时间曲线
3、兴奋性的评价指标
阈强度
时值:以2倍基强度刺激组织时, 刚能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短作 用时间。
2、兴奋本质
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
返回
时值的应用:项目不同,肌肉不同,训练水平不同,
时值不同。
速度练习者<力量练习者 屈肌<伸肌 训练水平提高,时值缩短,且拮抗肌之间的比例 缩小,说明协调性提高了。 疲劳后、肌肉损伤或萎缩后时值延长
(A带)
(I带)
返回
粗肌丝和细肌丝
粗肌丝直径约10纳米,其长度与暗带相同,M线则把成束 的粗肌丝固定在一定的位置上。 细肌丝直径约5纳米,由Z线结构向两侧明带伸出,有一段 插入粗肌丝之间(或暗带中)。
肌丝的分子组成
粗肌丝主要由肌球蛋白(myosin,又称肌凝蛋白)分子组成。每条 粗肌丝大约含有200-300个肌球蛋白分子,每个肌球蛋白由两条相同的 重链和四条轻链组成,分子量约为500kD。
机能、代谢特征
收缩速度快 收缩力量大(较慢肌)
易疲劳 无氧代谢为主
与运动的关系
较大强度运动 速度、爆发力训练 快肌纤维选择性肥大 发展无氧代谢
慢肌纤维:毛细血管丰富,
肌红蛋白、线粒体较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肌肉收缩形式与力学分析
二、肌肉收缩的力学分析
(一)肌肉收缩的力量-速度关系 • 后负荷:肌肉收缩后加在肌
肉上的负荷 • 张力大小:取决于活化的横
桥数目; • 收缩速度:取决于能量释放
速率和肌球蛋白ATP酶活性, 与活化横桥数目无关。 • 用于确定最是负荷强度或速 度,以发挥最大爆发力第二章肌肉活动
– 等张收缩:肌肉在理想状态(无负重且能自由缩短) 收缩——长度↓、张力-
– 等速或等动收缩:在肌肉收缩时,以关节为轴移动 的肢体的角速度保持不变,并允许肌肉在全幅度运 动过程中始终保持1第0二章0肌%肉活的动 最大用力收缩。
第二节 肌肉收缩形式与力学分析
(二)拉长收缩 • 定义:又称离心收缩。当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
第二章 肌肉的活动
第一节 肌肉的收缩 第二节 肌肉收缩的形式及理学分析 第三节 肌肉类型与运动能力 第四节 肌腱和肌中结缔组织的功能
第二章肌肉活动
第一节 肌肉的收缩
运动神经末梢去极化
一、兴奋的传递 1 神经-肌肉接头结构 2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的
传递
Ca2+进入末梢 神经膜通透性改变
突触小泡破裂 Ach释放
第二节 肌肉收缩形式与力学分析
二、肌肉收缩的力学分析 (二)肌肉收缩的张力-长度关系 • 前负荷:肌肉收缩前加在肌肉上的负荷
– 前负荷↑→肌肉初长度↑→收缩力↑
• 机制:肌肉收缩力量的大小取决于参与收 缩的横桥数目。在最适初长度时粗细肌丝 处于最理想的重叠状态,使起作用的横桥 数目达到最大。肌肉过于拉长或过于缩短 都影响参与收缩的横桥数目。
肌钙蛋白
蛋白
第二章肌肉活动
三、肌肉收缩的过程
Hodgkin, Alan Lloyd (1914-1998),
Huxley, Andrew Fielding (1917-),
第二章肌肉活动
肌肉收缩的肌丝滑行理论
• 观点:肌肉的缩短或伸长,是由于肌小节 中粗丝和细丝相互滑行。
• 证据:肌肉缩短后暗带长度不变,仍和收 缩前一样,而明带长度明显减小,,H带消 失;当肌肉拉长时,细肌丝向粗丝暗带外 侧滑动,故明带及H带加宽。
第二章肌肉活动
二、运动单位与肌电图
3肌电图 • 肌电图的引导:
①针电极 ②表面电极 • 运动单位电位
• 肌电图
电压
肌电图的应用 ①分析完成技术动作的主要 肌肉群及其用力顺序和程度 ②评定运动员训练水平 第二章肌肉③活动判定运动疲劳
频率
三、肌纤维的微细结构
(一)肌原纤维和肌小节 肌原纤维 肌纤维 骨骼肌 • 肌小节:肌肉实现收缩和舒张
力小于外加阻力(负荷)时,虽然肌肉处于收 缩状态,但仍然被拉长,称为离心收缩。起着 制动、减速和克服重力等作用。 (三)等长收缩 • 定义:当肌肉在两端被固定或负有不能拉起的 重量情况下收缩时,肌肉虽积极收缩,但长度 并不变化。在实现人体运动中,等长收缩起着 支持、固定和保持第一二章定肌肉姿活动势的作用。
(一)肌肉的机械功
• W=F×D
• 肌肉机械功的大小,与肌肉的生理横断面的大小和肌肉 的初长度。
• 绝对肌力:某一块肌肉做最大收缩时所产生的张力。肌肉的绝对 肌力和肌肉的横断面大小有关,肌肉的横断面越大,其绝对肌力 越大。
Ach扩散至终膜
R-Ach形成
终膜去极化
产生EPP
发放动作电位
第二章肌肉活动
肌纤维收缩
兴奋收缩耦联
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传递特点
• 化学传递 • 单向传递 • 1对1传递 • 时间延搁 • 易受影响
第二章肌肉活动
二、运动单位与肌电图
1运动单位 • 概念:一个运动神经元连同它的全部神经末梢所
支配的肌纤维,从功能上看是一个肌肉活动的基 本功能单位,故称为~ • 特点: ①运动单位中含有的肌纤维数目与肌肉活动所需 的精密程度有关 ②每一运动单位内所有的肌纤维都有相同的生理 生化特征 ③同一运动单位的肌纤维可以和其他运动单位的 肌纤维交叉分布
的最基本功能单位。 (二)肌管系统 • 横管系统(T管):将肌细胞膜
上的兴奋电位变化传到细胞内 • 纵管系统(L管):Ca2+的贮存
库 • 三联管结构:将肌膜的电变化
与细胞收缩偶联的关键部位。
第二章肌肉活动
三、肌纤维的微细结构
(三)肌丝的分子构成
• 粗肌丝:肌球蛋白 收缩蛋白
• 细肌丝:肌动蛋白
原肌球蛋白 调节
• 强直收缩:连串刺激
相对张力
3
不完全强直收缩
(ms)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S
单刺激
S
S
S
S
S
连续刺激(10Hz)
第二章肌肉活动
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
连续刺激(100Hz)
第二章肌肉活动
(一)兴奋-收缩耦联
肌质网外囊(终池)
肌质网纵管
• 过程
横管兴奋
横管
终池
终池内大量Ca2+释放 肌浆Ca2+↑↑ 肌原纤维
Ca2+与肌钙蛋白结合
第二章肌肉活动
(二)横桥运动引起肌丝滑行
Ca2+与肌钙蛋白结合 原肌球蛋白构型改变 原肌球蛋白滑向沟底 肌动蛋白位点暴露 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
第二章肌肉活动
第二节 肌肉收缩形式与力学分析
二、肌肉收缩的力学分析 (三)肌肉收缩能力的改变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肌肉本身的机能状态影响肌肉收缩的效率,
如缺氧、酸中毒、肌肉能源物质缺乏以及 引起兴奋收缩偶联、横桥功能特性改变的 因素都影响肌肉收缩的效果。
第二章肌肉活动
第二节 肌肉收缩形式与力学分析
三、肌肉的机械功和功率
肌纤蛋白
原宁蛋白 原肌凝蛋白
横桥牵拉细肌丝 向肌节中心滑动
肌节缩短
横桥
肌肉收缩
结合下一个结合点
第二章肌肉活动
新的收缩
第二章肌肉活动
(三)单收缩和强直收缩
• 单收缩:一个短促刺激→一个短促收缩 • 收缩强度与刺激强度的关系
激刺
单收缩曲线
潜伏期
缩短期
宽息期
第二章肌肉活动
10毫秒
(三)单收缩和强直收缩
第二节 肌肉收缩形式与力学分析
一、肌肉收缩的形式 • 肌肉收缩:肌纤维受到刺激后所发生的机
械性反应。根据肌肉收缩时长度和张力的 变化,运动生理学将计入收缩分为三种基 本形式。
第二章肌肉活动
第二节 肌肉收缩形式与力学分析
(一)缩短收缩 • 定义:又称向心收缩。当肌肉所产生的张力大
于外加阻力(负荷)时,肌肉的长度缩短,牵 拉它附着的骨杠杆做向心运动。向心运动时人 体实现各种加速度运动的基础。 • 分类:分等张收缩和等动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