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桥毕设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道路设计文献综述

道路设计文献综述

燕山大学本科毕业设计文献综述课题名称:205国道至京沈高速连接线B线工程设计学院(系):建筑工程与力学学院年级专业:06土木工程(道桥)学生姓名:宋中举指导教师:茹洪忠完成日期:2008-3-22一、课题性质:毕业设计是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

通过“假题真做”,强化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培养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的能力,方案必选和论证的能力,理论分析与设计运算能力。

进一步提高应用计算机绘图的能力以及编写编制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大学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检测,为大学生涯画上完美的句号,进一步为即将步入的岗位做好技术储备。

回顾我国公路发展历程,对比世界公路发展趋势,可以认为,我国公路交通正处于扩大规模、提高质量的快速发展时期。

而二级路作为大学生道桥专业结业性的选题,给了即将走入社会的我们一个试手的机会。

同时,为逐步实现我国交通运输现代化的总体战略目标,按照道路的使用功能和交通需求,高等级公路的发展也是未来我国公路交通发展的战略要点。

二、研究主要内容:(1)进行路线方案必选,确定工程方案(2)排水系统及防护工程的设计(3)道路平、纵断面设计(4)路面结构层设计(5)确定大、中桥位,设计方案,结构类型和主要尺寸(6)确定小桥、涵洞的类型和尺寸(7)挡土墙的设计三、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和方法:1.收集资料,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2.初步勘测与初步设计(1)在教学地形图上研究几条可能的路线方案(2)进行各路线方案的勘测工作,并会出路线平面及纵断面设计图(比例尺位1:10000)(3)概略性确定沿线桥梁、涵洞位置、类型、孔径及数量(4)进行路线方案的技术与经济比较,确定选用方案3.详细技术测量与技术设计(1)进行详细技术测量(在初步设计选定的方案中确定一段3-4公里,沿路线中线两侧各200米的地带上,将原地形图放大,其比例尺为:1:2000)(2)路线平面详细设计(3)路线纵断面详细设计(4)路基设计(5)路面结构设计(5)防护工程设计4.毕业设计说明书应附带的标准图纸(1)路线比较方案平面图(2)路线比较方案纵断面图(3)详细设计的路线平面图(4)详细设计的路线纵断面图(5)详细设计的路线横断面图(6)路面结构图(7)防护工程设计图四、存在问题:(1)资料有限,网上查阅结果的真实性有待验证(2)CAD和纬地软件操作不熟练,影响进度(3)地形图上的等高线标注不明确,尤其是特殊地形处没有明确标出突变值(4)地形图等高线加密过程存在误差,脱离实际(5)地形图上的原有公路、铁路和河流的高程不明确,影响交叉口设计或桥梁定位(6)B线工程与已有高速路的衔接,因资料有限,存在一定困难五、主要参考文献:[1] 杨少伟主编.道路勘测设计.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2] 邓学钧编著.路基路面工程.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3] 冯健主编.土木工程CAD.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4] 交通部行业标准.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5] 交通部行业标准.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J 014-94).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5.[6]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7]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J F10-2006).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8]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9]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 F40-2004).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1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 034-2000).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11]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02).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12] 交通部.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13] 铁道部.铁路桥涵设计基本规范(TB 10002-99).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14]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 交公路发[2007]358号.[15]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图表示例. 交公路发[2007]358号.[16] <日>大塚胜美,木仓正集.公路线性设计.沈华春译.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1.指导教师审阅签字:年月日。

道路桥梁毕业论文

道路桥梁毕业论文

道路桥梁毕业论文道路桥梁是交通基础设施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城市化进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道路桥梁的设计、施工和维护等方面的问题,针对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改进方案,以提高桥梁的安全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首先,桥梁设计是确保桥梁安全的基础。

传统的桥梁设计主要依靠经验和规范,容易忽视细节,导致桥梁的使用寿命缩短。

因此,我们应该引入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技术,如结构优化设计、抗震设计和耐久性设计,以确保桥梁能够承受各种自然和人为的荷载。

其次,桥梁的施工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施工技术不成熟、施工质量难以保证等。

为此,我们应加强对施工队伍的培训和管理,提高施工质量和效率。

同时,在施工中要注重环境保护,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最后,桥梁的维护是保证桥梁长久使用的关键。

目前,对桥梁的维护主要是事后修补,这种方式对桥梁的损伤已经发生,维修成本较高。

因此,我们应采取预防性维护措施,如定期检查、及时修复损坏部位、注重桥梁的环境保护等,以延长桥梁的使用寿命。

为改进以上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引进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技术,加强桥梁设计师的培训和学习,提高桥梁设计水平。

2. 强化桥梁施工队伍的培训和管理,提高施工质量和效率。

同时,注重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3. 加强对桥梁的定期检查和维护工作,及时发现和修复损伤,延长桥梁的使用寿命。

综上所述,道路桥梁作为交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施工和维护都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应引入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技术,加强桥梁施工队伍的培训和管理,改善桥梁的质量和效率。

同时,注重桥梁的定期检查和维护工作,延长桥梁的使用寿命。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造出更加安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桥梁。

毕业设计桥梁文献综述样板

毕业设计桥梁文献综述样板

欢迎共阅文献综述一、前言1、目的通过文献的查阅,可以广泛了解和熟知桥梁的现状、发展和前沿,并为将要进行的大学四年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毕业设计开展收集和积累资料,以便更好地完成毕业设计任务。

2、桥梁的基本功能桥梁是一种具有承载能力的架空建筑物,它的主要作用是供用铁路、公路、渠道、管线和人群 城市激发31布荷载为预先制以保证行车平稳;铁路钢桥当温度跨度超过100米(位于无缝线路上为60米)时,应设钢轨伸缩调节器。

简支梁桥的缺点是邻孔两跨之间有异向转角,影响行车平顺。

为此,现代公路桥和城市桥多采用桥面连续的简支梁桥来改善。

此外,简支梁桥的桥墩上需设置两跨桥端的支座,体积增大,较连续梁桥和悬臂梁桥要多耗费一些材料,阻水面积也大一些。

2、国内外简支梁桥发展现状与趋势综上所述,简支梁桥构造简单,施工方便;又为静定结构,对地基要求不高,能适用于地基较差的桥位;但跨中正弯矩较大,跨越能力差;适合于较小跨径的桥梁,经济合理的常用跨径在20m 以下;若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可提高简支梁的跨越能力,一般在50m 以下。

目前国内最大跨度做到62m ,为1988年10月建成的瑞安飞云江大桥;而世界上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桥最大跨径已达76m 。

随着桥梁的技术提高和材料的发展,超过目前的跨度应该是没有问题,但不是主流发展。

三、拟建桥梁的构造设计、设计计算和施工方法1、构造设计众所周知,板的建筑高度小,但重量重;而梁的建筑高度大,但重量轻。

对城市桥梁来说,为减少道路路基的填土高度,降低造价,应尽量采用较小的纵坡,因此桥梁构造物的建筑高度也要求小,所以板梁是城市桥梁上首选的结构形式。

当跨径增大时,为了减小板的自重,充分合理的利用材料,将界面中部部分挖空成为空心矩形界面板。

空心板较同跨径的实心板重量小,运输安装方便,所以本设计拟采用空心板。

石粘河按规划为七级航道,通航净宽为18m,经计算要满足通航要求,通航孔跨径至少要20m,另结合桥头填土高度要求,拟建桥梁采用三跨跨越石粘河,跨度组合为16m+20m+16m。

铁路桥梁施工方案文献综述

铁路桥梁施工方案文献综述

铁路桥梁施工方案文献综述引言铁路桥梁是铁路交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设施,对于保障铁路运输的安全和顺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铁路桥梁的施工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案是确保桥梁质量和施工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文将从文献综述的角度,对铁路桥梁施工方案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参考。

1. 施工方案的分类铁路桥梁施工方案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划分。

根据施工方式的不同,可以将桥梁施工方案分为浮式施工、悬垂施工和陆上施工等不同类型。

根据结构形式的不同,可以将桥梁施工方案分为钢桥、混凝土桥和组合桥等不同类型。

根据环境条件的不同,可以将桥梁施工方案分为旱地施工、水中施工和恶劣环境下施工等不同类型。

2. 施工方案的影响因素选择适合的施工方案需要考虑多个影响因素。

首先是地质条件,包括地下水位、土质状况和地形地貌等因素,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施工方案的可行性和施工周期。

其次是桥梁结构类型和技术要求,不同类型、不同要求的桥梁需要采用相应的施工方案来保证施工质量。

另外,施工成本和工期也是选择施工方案时需要综合考虑的影响因素。

3. 施工方案文献综述在过去的研究中,已经有很多针对铁路桥梁施工方案的研究和实践。

根据文献综述的结果可以看出,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被应用于铁路桥梁施工方案的选择中。

3.1 浮式施工方案浮式施工是一种常用的桥梁施工方法,它通过准备好的桥梁构件浮运至指定位置进行组装。

文献研究表明,浮式施工方案在水中施工环境下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施工效率。

例如,通过使用浮吊等设备可以有效地完成桥墩和桥面梁等组装工作。

此外,还有研究通过改进浮式施工方案的工艺和装备来提高施工质量和效率。

3.2 悬垂施工方案悬垂施工是一种常用于大跨度桥梁施工的方法,它通过悬挂起重设备和钢丝绳等工具进行桥梁组装。

文献研究表明,悬垂施工方案在大跨度桥梁的施工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适应性。

例如,通过使用大吨位的悬挂起重机可以实现较高的施工高度和悬垂跨越能力。

高速公路桥梁文献综述

高速公路桥梁文献综述

高速公路桥梁文献综述
高速公路桥梁是快速道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为了保障高速公路桥梁的安全和可靠运行,学者们在桥梁工程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本文将对高速公路桥梁领域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从桥梁结构、荷载效应、检测监测等方面进行讨论。

首先,高速公路桥梁的结构设计是桥梁工程的重要环节。

文献中有很多研究探讨了高速公路桥梁的不同结构形式和工程材料的应用。

例如,可以参考文献【1】中对高速公路钢梁桥设计
的研究,或者文献【2】中对预应力混凝土桥梁使用的讨论。

其次,高速公路桥梁在运行过程中要承受各种不同类型的荷载。

文献中的研究也涉及了桥梁荷载效应的问题。

例如,可以参考文献【3】中对动力荷载下高速公路桥梁的疲劳性能分析,或
者文献【4】中对高速公路桥梁的风荷载效应进行的研究。

检测监测是保障高速公路桥梁安全运行的重要手段。

文献中的研究也主要聚焦于桥梁的检测监测技术和方法。

例如,可以参考文献【5】中对基于无人机的高速公路桥梁巡检技术的研究,或者文献【6】中对高速公路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探讨。

此外,高速公路桥梁还涉及到桥梁施工和维修等方面的问题。

文献中的研究也有所涉及。

例如,可以参考文献【7】中对高
速公路桥梁施工质量控制的研究,或者文献【8】中对桥梁维
修保养的相关讨论。

综上所述,高速公路桥梁是快速道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研究涉及到桥梁结构设计、荷载效应、检测监测、施工维修等方面。

以上所列的参考内容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读者可以根据具体的研究方向进行进一步的查阅。

某先简支后连续T型桥梁毕业设计前期报告文献综述

某先简支后连续T型桥梁毕业设计前期报告文献综述

某先简支后连续T型桥梁毕业设计前期报告文献综述【引言】先简支后连续T型桥梁是一种常见的钢结构桥梁形式,具有结构简单、施工方便、技术成熟等优点,在很多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由于桥梁的自重和外部荷载等因素的影响,桥梁在使用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力的作用,如弯矩、剪力、轴力等。

为了确保桥梁的安全可靠,需要对其进行全面的受力分析和设计。

本文将从相关文献综述的角度出发,对先简支后连续T型桥梁的受力分析和设计进行探讨。

【桥梁结构特点】先简支后连续T型桥梁通常由主梁、横梁和支座等部分组成。

其结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梁端截面为T型结构,以提高抗弯刚度和稳定性;(2)梁体中心截面常常为等截面,以方便制造和施工;(3)桥墩设置在梁下面,将桥墩与梁整合成为一个整体,以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4)横梁安装在主梁下面,起到连接和加强作用,可以有效分担梁的荷载。

【文献综述】1. 受力分析先简支后连续桥梁的受力分析是桥梁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确保桥梁结构安全可靠的关键。

卢健等(2018)通过数值仿真方法,对一座三跨T型连续梁的受力状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静态荷载的作用下,主梁中心处的弯矩和剪力较大;在动态荷载作用下,桥梁的位移和振动响应较大,需要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控制。

2. 设计方案正确的设计方案是保障先简支后连续桥梁结构安全可靠的重要保障。

朱思远等(2019)通过研究三跨T型先简支后连续梁设计方案,得出了一套完整的桥梁设计方案,包括桥梁的基本参数、构造形式、荷载试算、各杆件设计计算以及施工程序等,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了参考。

3. 动力响应先简支后连续桥梁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定的振动及响应,对桥梁结构的安全性造成一定的威胁。

张龙等(2018)采用有限元模拟方法对一座T型先简支后连续桥梁的动力响应进行了数值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桥梁在固有频率处产生共振现象,对桥梁结构造成了一定的危害。

为了避免此类问题的出现,需要针对桥梁的共振问题进行相应的控制和优化。

桥作文之桥梁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桥作文之桥梁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桥梁毕业设计文献综述【篇一:台州学院桥梁工程毕业设计文献综述】关于桥梁全寿命周期的文献综述学生姓名:蒋祥林指导老师:郭范波摘要:桥梁全寿命周期分为规划建设期与使用回收期,而我国在以前“重建设、轻管理、重新桥、轻旧桥”的理念指导下人为地使桥梁全寿命周期分割,造成桥梁全寿命周期成本无法控制,本文从国内外桥梁全寿命周期研究的现状出发,探讨桥梁全寿命研究遇到的问题,展望桥梁全寿命研究的前景。

关键词:全寿命周期;桥梁1.概述我国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公路建设事业步入了调整发展时期,建设了大量各类桥梁,目前公路桥梁总数已突破57万座,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桥梁大国。

根据交通运输部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危桥数量逐年增多,绝大多数设计载重低于现行标准,结构也有不同程度的损坏。

传统的桥梁建设理论是从满足安全使用的要求出发,比较注重桥梁建设期成本的经济性,忽视了桥梁结构构件在使用中的耐久性和运营期桥梁的养护、检测及维修的经济性,造成桥梁使用一段时间后结构破坏严重,且运营过程中的管理、维修、养护成本以及对用户和环境的影响成本大幅提高。

在“重建设、轻管理、重新桥、轻旧桥”理念指导下人为地使桥梁全寿命周期分割,造成桥梁结构耐久性降低,服务寿命短的问题,给社会带来越来越严重的经济负担。

2.国外研究现状寿命周期成本的概念首先由美国军方于20 世纪60 年代提出[1],应用于军用器材采办领域,并迅速推广到民用企业。

20世纪80 年代开始,寿命周期成本的方法逐渐应用到交通领域,人们开始研究建设项目的全寿命成本优化问题。

鉴于以往对基础设施耐久性认识不足或重视不够而引起许多经济损失的惨痛教训,以美国为首的国家率先针对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项目提出寿命期成本分析的概念,即全寿命经济分析( total life cycle cost analyze) 。

在分析过程中必须要确定桥梁从建成到其寿命期结束的总费用。

简而言之,桥梁在其整个寿命过程中要使用多少净现资金。

道桥毕设文献综述

道桥毕设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课题名称:高速公路路面结构的使用性能评定与改建设计研究学院:土木与交通学院专业: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年级: C1201 指导教师:宋学生:博楠学号: 1274992016年4月13日高速公路路面结构的使用性能评定与改建设计研究一、前言高速公路在我国交通运输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客运货运需求及汽车保有量对高速公路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

自1988 年我国大陆首条高速公路沪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以来,经过20 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截至2013 年末,我国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10.44 万公里,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位,近十年来年均增长率在10%以上(如图所示),当前的绝对增量依然强劲。

虽然我国公路通车总里程已经位居世界前列,并且进入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但在已经建成使用的高速公路中,由于受到当时建设社会经济技术水平和建设思想的制约,有相当多的一部分已不能适应交通量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道路的使用性能正在逐年下降,有的还出现了比较严重的路面病害。

在我国,已建成的高速公路大部分为双向四车道,随着经济的发展,某些高速公路现有通行状况将不能适应交通要求,需扩大通行能力,增加行车道数。

从长远的角度考虑,有必要对这些路段进行改扩建,通过改扩建与必要的原路面翻修,彻底恢复道路的使用性能。

本课题将着重研究我国高速公路的路面结构状况以及对路面现有问题的修复,改扩建措施与方法。

二、正文1、国外高速公路路面结构使用状况及发展趋势以德国为例, 自上世纪20 年代德国开始建高速公路, 主要选用水泥混凝土路面,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 德国高速公路90%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

战后50 年,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和沥青路面修筑技术的不断提高, 高等级公路多数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

到1980 年前联邦德国高速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仅占30%, 而沥青混凝土路面占70%, 最有代表性地表明了高等级公路路面发展的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课题名称:高速公路路面结构的使用性能评定与改建设计研究学院:土木与交通学院专业: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年级: C1201 指导教师:宋金华学生姓名:李博楠学号: 1274992016年 4月 13日高速公路路面结构的使用性能评定与改建设计研究一、前言高速公路在我国交通运输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客运货运需求及汽车保有量对高速公路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

自 1988 年我国大陆首条高速公路沪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以来,经过 20 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截至 2013 年末,我国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 10.44 万公里,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位,近十年来年均增长率在 10%以上(如图所示),当前的绝对增量依然强劲。

虽然我国公路通车总里程已经位居世界前列,并且进入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但在已经建成使用的高速公路中,由于受到当时建设社会经济技术水平和建设思想的制约,有相当多的一部分已不能适应交通量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道路的使用性能正在逐年下降,有的还出现了比较严重的路面病害。

在我国,已建成的高速公路大部分为双向四车道,随着经济的发展,某些高速公路现有通行状况将不能适应交通要求,需扩大通行能力,增加行车道数。

从长远的角度考虑,有必要对这些路段进行改扩建,通过改扩建与必要的原路面翻修,彻底恢复道路的使用性能。

本课题将着重研究我国高速公路的路面结构状况以及对路面现有问题的修复,改扩建措施与方法。

二、正文1、国外高速公路路面结构使用状况及发展趋势以德国为例, 自上世纪20 年代德国开始建高速公路, 主要选用水泥混凝土路面,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 德国高速公路90%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

战后50 年,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和沥青路面修筑技术的不断提高, 高等级公路多数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

到1980 年前联邦德国高速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仅占30%, 而沥青混凝土路面占70%, 最有代表性地表明了高等级公路路面发展的趋势。

德国沥青路面结构历来以柔性结构为主, 且沥青层较厚。

在1986 年, 半刚性材料明确不允许用作路面结构的基层, 一般采用22~26cm 的沥青面层。

半刚性材料只作为底基层, 厚度统一为15cm。

2001 年3 月德国新颁布的标准规定, 结构组合设计与路基土的性质、地区划分、水文地质及线路位置等因素有关。

美国的沥青路面结构形式中, 使用最多的是全厚式、沥青层下卧粒料层的柔性路面结构。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在20 世纪50、60 年代曾经是美国沥青路面结构主要类型, 但从70 年代后, 半刚性材料使用越来越少,即使使用半刚性材料也趋向于作底基层, 且主要用于底基层。

21 世纪初美国沥青路面联盟APA 带头联合各单位进行永久性路面研究, 基本结构是全厚式沥青路面, 高强度厚沥青路面, 实际上基本否定了在高速公路、重载交通上使用半刚性基层路面。

其设计理念对美国沥青路面结构发展已经产生了重要影响。

2、国内高速公路路面结构以及使用现况我国高速公路的路面结构基本上可分为三大类: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简称半刚性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常简称刚性路面);刚性组合式路面(即在水泥混凝土或碾压混凝土板上铺一层沥青混凝土)。

目前我国已建成的高等级公路广泛采用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

我国高速公路的半刚性路面通常由半刚性材料底基层、半刚性材料基层和沥青面层构成。

多数高速公路的半刚性基层厚20cm,采用水泥稳定碎石或石灰粉煤灰稳定碎石。

半刚性路面的总厚度变化在55~80cm(个别填土高度小和地下水位高且土质不好的路段) ,绝大多数在65~75cm之间。

在水泥混凝土刚性板上铺筑薄沥青面层的刚性组合式路面也是沥青路面的一种。

刚性组合式路面与半刚性路面之间的差别仅仅表现为:前者的承载能力可完全由普通水泥混凝土或碾压水泥混凝土板满足,而后者的承载能力则可完全由半刚性材料层满足。

水泥路面因其舒适性及难于修复等缺点在我国高等级公路建设中所占比重正逐渐减少。

但近年来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早期破坏严重, 促使人们对此结构提出一些质疑, 普遍认为半刚性基层的缺点主要集中在收缩开裂及反射裂缝、内部排水性能差、疲劳强度衰减性、对轴载反映敏感性大、破损后难以愈合、难以跨年度施工。

国际上沥青路面结构型式的实际情况, 在高速公路重交通道路上最常用的是全厚式沥青路面、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及混合式基层沥青路面。

鉴于我国的实际情况, 由于全厚式路面的沥青层要求很厚, 价格较高, 短期内在我国应用尚不现实。

高速公路路面的早期破坏现象主要有:由软土地基继续沉降产生的路面(含桥头)沉陷、路基压实度不够导致的局部沉陷变形和纵向裂缝、水破坏(表面产生坑洞、唧浆、网裂、坑洞等)、辙槽、泛油、松散、横向裂缝、反射裂缝以及平整度较快变差或不平整度发展较快等。

上述的路面破坏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结构性破坏,它是路面结构的整体或其某一个或几个组成部分的破坏,严重时已不能承受车辆的荷载;另一类是功能性破坏,如由路面的不平整或抗滑性能降低,使其不再具有预期的功能。

无论是哪一类破坏,路面的破坏都是逐渐积累起来的。

对于功能性破坏,可以通过修整、养护来恢复路面的平整性,以满足行车使用要求。

但是对于结构性破坏,一般均需进行彻底地翻修。

沥青路面所用的矿料质软和粒径规格不符合要求,往往由于强度不足和劈裂作用使矿料压碎导致路面破坏。

3、当前现有的评价方法有以下几种方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既适合于可直接量化的评价指标,也适合不能直接量化的评价指标,可以参照《高速公路养护质量检评方法(试行) 》给出的各分项评价指标的权重参考值和建议范围,路面损坏及其结构状况的评定可以采用此方法完成。

层次分析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路是首先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求达到总的目标,把问题层次化,建立起一个有序的递阶系统,然后对系统中各有关因素进行两两比较评判,通过对这种比较评价结果的综合计算处理,最终把系统分析归结为最低层(决策对象、方案、措施等)相对于最高层(总目标)的相对重要性权重的确定问题。

此种方法有一个明显的缺陷,即评价结果很大程度上受人的主观意志所决定。

灰色关联度法灰色关联度法的基本思路是由样本资料确定一个最优参考序列,通过计算各样本序列与该参考序列的关联度,综合分析评价目标,就能对评价目标做出综合分析。

灰色关联度法适合于对“外延明确,内涵不明确”的对象进行评价,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3、高速公路病害分析及其加铺沥青技术探讨本文通过结合某路面改造工程实例,针对存在的病害情况,系统地分析了该公路病害的处理方案,同时对其采取加铺沥青路面实施,总结出可行的施工技术措施,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实例。

某高速公路项目设计面层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荷载标准为公路-I级,本项目日常养护主要是针对路面的坑洞,剥落以及裂缝等病害,采取一些简单措施进行维护,以确保日常的通车,现项目组根据不同的检测内容分八个检测小组进行检测,分别对路面强度、路面破损、平整度、车辙、钻心取样、交通量情况、桥隧构造物和沿线设施等方面进行检测和调查。

经检测,本高速公路某标段出现了多种路面破坏现象,主要表现为大面积的麻面、纵横缝、修补、局部路段的车辙相当严重以及路面龟裂和不规划裂缝。

拟养护路段病害主要以麻面为主,其次为横向裂缝,有构造物的位置皆有横向裂缝出现,路面其他位置也有不少横向裂缝出现,车辙主要出现在经过罩面后处治过的路段,其他病害的产生主要是由于麻面或者是剥落引起的次生病害,综合现有路况调查,本项目进行沥青混凝土罩面和以防水为主的预防性养护罩面。

本工程对病害路段采取铣刨后,需铺设沥青面层,另外本工程为了进一步确保改性沥青的使用效果和质量,对改性沥青采取工厂化改性生产,针对沥青质量采取随机严格抽查检测,同时针对改性沥青5摄氏度延度采取加强抽检。

4、高速公路路面结构与路面主要病害成因分析河北省高速公路沥青面层的厚度大致有三种: 第一种为“4+5+6”, 这种形式的组合是目前我省高速公路面层的主要结构形式; 第二种为“4+6+8”, 是重载交通的面层结构, 在宣大、京张等高速公路的重车方向曾半幅使用过; 第三种为“5+5( 或5+7) ”结构, 为我省早期高速公路的路面结构形式( 京石、石太) 。

另外还有一种为“5+6+12 ( 4+5+11) ”, 其在京津塘的应用目前一直作为成功的典范在学习和研究, 但这种路面结构相对较厚, 经济代价相对较高, 且后期应用较少。

然而通车12~14年的实践表明, 该路质量良好, 大家也一致公认: 京津塘高速是我国沥青路面高速公路中最好的一条路。

早期设计中下面层的指导思想是, 提高路面的抗车辙能力。

设计者在满足规范要求中下面层有一层I型沥青混合料的基础上,另一层采用II型级配, 而且采用较大粒径。

随着人们对沥青路面早期破坏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中下面层是从粗到细,从II型向I型发展的。

在我省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为400mm~600mm的情况下, 后来施工的高速公路三层或双层沥青混凝土路面全部采用了I型密级配, 如宣大、石黄、宝山、津保、京沪、京张、唐港等, 从使用效果来看, 这样做不但减少了渗水, 而且加强了沥青路面本身的强度和热稳性。

河北省探索的途径大致分为两个: 一个是从矿料的级配入手,通过采用不同的级配组合以提高面层的抗滑能力和抗车辙能力;另一个是从材料的性能入手, 通过采用坚固耐磨耗的玄武岩等骨料和通过加外掺剂等手段, 改善沥青的路用指标, 加强沥青与石料的粘附性等, 来实现路面表层的功能提高。

我国从欧洲国家引进了SMA沥青玛蹄脂碎石的表面层结构, 与此同时, 又自主研究了SAC多碎石沥青混凝土表面层结构。

这两种结构都是以粗集料为主体的间断级配型沥青混合料, 是由过去传统的连续级配型演变到间断级配型的一种新型多碎石结构。

河北省高速公路建设的三个阶段中各阶段的主要特点及病害类型:第一阶段: 起步阶段(1989~1995)这一阶段集中修建了京津塘( 河北段) 、京石、石太高公路。

第一阶段路面结构的特点: 面层较薄, 基层厚度薄、强度弱,单层设置, 底基层厚度较大。

出现的主要病害有: 唧浆、松散、推移、车辙。

第二阶段路面结构的特点:a) 增加了层厚, 调整了结构层,面层厚度增加为三层设置, 一般为4+5+6; b) 基层分上下两层设置, 通常上层为18cm~20cm水稳碎石, 下层为20cm二灰碎石( 砂砾) ; c) 底基层一般为单层设置, 厚度多为20cm以下; d) 表面层采用进口沥青AH- 90; e) 进行了试验探索, 为了得到更高的表面抗滑、高温稳定等性能, 在石安路上对沥青混合料的级配进行了调整, 保津、京秦一些路段使用了SMA面层, 使路面病害得到控制, 但个别路段的问题仍然不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