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制造中22个常见问题及其解答
模具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本次培训到此结束,谢谢!
8、产品不容易脱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通常在对部品进行排料时就应考虑部品的出料问题。一般情况下,我们采用以下几 种出料方式: ⑴:风吹出; 对于一些较小的产品,利用吹气销将其吹出。 ⑵:在重心作用下,产品自然滑落; 在下模铣一出料缺口,利用部品的自身重力滑落。 ⑶:零件推零件; 借助条料的传送力,将冲压完成后的部品推出模具。此时应注意模具的升料高度。 ⑷:零件由条料带出; 此方式一般运用在模具在最后工步对部品的外形进行整体落料的情况下采用,通过大力 弹簧将部品重新压入到条料中,在条料送出的同时将部品一同带出。 ⑸:零件整体落料; 在考虑运用此方式之前必须确认部品的毛刺方向是否允许? 为了避免部品粘附在卸料板或凹模板表面,通常会在最后工位的卸料板或凹模板上使用 小顶杆。
80
t
5° ~10°
°~
85
°
第 一 次 弯 曲
第 二 次 弯 曲
R
回弹抵消
回弹抵消
二次弯曲加工
7、模具容易磨损
影响因素:⑴:模具材料的选用; ⑵:模具润滑不够; ⑶:模具材质热处理不良; ⑷:模具间隙太小; 解决对策:⑴:选用合理优质的模具材料; ⑵:合理的润滑; ⑶:模具材料施以表面处理;(如镀钛) ⑷:选择合理的间隙;
5、冲头容易断裂
影响因素:⑴:由于模具间隙不均匀,冲头受到横向负荷而折断; ⑵:模具间隙小使冲头在脱料时受到横向负荷而折断; ⑶:冲头因导引不良使得冲头在冲切时有偏移现象; ⑷:冲头刃部长度过长; ⑸:冲头阶段部发生应力集中; ⑹:冲头所选用的材料; ⑺:冲屑堵塞造成冲头负荷增大; ⑻:卸料板因受到侧压而倾斜; 解决对策: ⑴:模具间隙要均匀; ⑵:模具间隙取大; ⑶:正确的冲头导引; ⑷:冲头刃部长度减短; ⑸:冲头阶段部施以R角; ⑹:使用高韧性的冲头材料; ⑺:凹模直段部取短及下模有确实的逃孔设计; ⑻:防止卸料板发生倾斜;
模具设计常见问题及对策

设计常见问题及对策⒈滑块座侧面尺寸要比滑块大⒉滑块之挤块凸出部分不可与滑道干涉;滑块座之凸出部分也不可与板面干涉;即阴影部分⒈不可与滑道干涉;阴影部分⒉不可与板侧面干涉;如图示意:建议解决办法:滑道高度d≤c(滑块座尺寸)滑块宽度e≤f(挤块宽度)如图所示:3.滑块背板尽量紧固于挤块上,注:滑块小时采用沉头螺钉紧固;滑块大时尽可能采用圆柱头内六角。
注意L尺寸公差。
如图示意:4.自制锥定位单边5º且其画法如图所示:5.水针板上安装的几种方法:(一)板前安装:(二)板后安装如下:(1):(2):6.滑块定位需采用单镶,不可采用整体。
如图:7.2015样条曲线问题,外协加工废,设计时尽量不采用样条,出图时确认样条情况,切割镶件不要在圆弧处用“Use Edge”8.花纹.镜面光等要在技术要求中说明,客户没确认也要说明。
9.油缸采用统一格式“YGC,G型 F型。
如下图所示:10.天面滑块需计算承重,不可估计,碰珠禁止。
11.推杆背扩要在推杆标注后注明,不可标记它处。
12.分型面尽量平行X Y方向设计,角度尽量采用3º 5º 10º,与成型无关处分型面尽量简化。
13.与产品无关的分型面要作成平面,不可作成自由曲面,延伸的分型面也要作成2维,不可有皱折。
14.顶出行程要大于制品高10mm以上(特殊例外)弹簧预压10mm以上。
15.加背板锁紧块采用45,(背板一般加于锁紧块上,材料CrWMn,HRC50~55)16.水管接头间距≥25。
17.凡客户为sie的模具时钟尽量采用三美标准。
18.潜伏浇口一律采用球头靠破式,如图:19.镶件下部压有密封圈的尽量采用螺钉(均布)固定。
如果采用耳台固定时也尽量采用双侧耳台,确保压力平衡。
如图所示:20.推管内孔的有效长度一定要大于脱模距离。
如图:21.明细表中自制件和外购件要严格区分开。
22外协外购件(模架.热流道.油缸等),订购时不要有模具客户名。
模具问题点总结及改善方法

模具问题点总结及改善方法嘿,大家好,今天咱们聊聊模具的问题。
模具在生产中可是个“核心角色”,没有它,产品就像缺了腿的蜈蚣,走不动。
可是,模具也不是总能顺风顺水,时不时地就会有点小麻烦。
这时候,咱们就得好好“琢磨琢磨”,找出问题的根源,想办法解决。
要知道,问题来了,咱们可不能慌张,得先冷静下来,看看是什么原因。
模具不合格,可能是材料不对劲,或者设计上出了岔子。
这就像做菜,食材不新鲜,出来的菜肴肯定没味道。
咱们得“深挖”一下这些问题。
比如说,模具的寿命短得吓人,真让人感到心累。
这时候,得好好看看使用的材料是不是够硬气,能不能撑得住频繁的使用。
模具的保养也非常重要,像小孩儿一样,要经常关心、维护。
这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往往会被大家忽视,结果就像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所以啊,定期的检查和维护,绝对是必不可少的。
说到模具的设计,嘿,这可是个大工程。
很多时候,设计师一时“兴起”,搞出来的模具形状复杂得让人摸不着头脑。
这样一来,生产时就容易出现误差,真是得不偿失啊。
我们得明白,设计要简洁实用,像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大多数情况下,简单的设计反而能提高生产效率。
为了避免问题,设计师和工程师之间得多沟通,多交流,把想法摊开来讨论,这样才能减少误解。
生产过程中的操作也得小心翼翼。
操作者的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到模具的使用效果。
就像开车,技术好的人,车子开得稳,技术差的人,容易出事故。
所以,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得让每个人都知道该怎么用模具,注意事项有哪些。
就算再忙,也得把这个环节搞好,绝对不能草率。
如果模具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大家一定要保持“冷静”。
要知道,有时候小问题不及时解决,最后可能会演变成大麻烦。
像是漏水的水龙头,初始只是小滴水,等你发现时,整个厨房都淹了。
所以,及时排查,及时处理,是王道。
这里的关键就是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反馈机制,随时收集操作员的意见,及时了解模具的使用情况。
咱们还得考虑到模具的升级换代。
就像人一样,时间一长,总得更新换代,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模具常见问题分析及其解决方法

模具常见问题分析及其解决方法概述模具是工业生产中常用的一种工具,它在各个行业中被广泛应用。
然而,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模具也会出现各种问题。
本文将详细分析模具常见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应对模具问题。
问题一:模具磨损严重模具磨损是使用寿命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之一。
其主要表现为模具表面磨损或凹陷。
磨损的原因可能是: - 使用材料硬度较高 - 使用时间较长 - 模具润滑不足 - 模具设计不合理解决方法: - 使用耐磨性能更好的模具材料,如优质钢材 - 定期进行模具保养和维护,及时更换磨损严重的部件 - 在使用过程中保持适当的模具润滑,减少磨损 - 对模具进行优化设计,减少出现磨损的可能性问题二:模具尺寸偏差大模具尺寸偏差大是另一个常见问题。
这可能导致生产出的产品尺寸不准确,影响产品质量。
尺寸偏差大的原因包括: - 模具制造过程中的测量误差 - 模具材料膨胀或收缩不均匀 - 模具结构设计不合理解决方法: - 提高模具制造过程中的测量精度,并进行多次验证 - 选择合适的模具材料,控制材料膨胀或收缩的影响 - 对模具结构进行优化设计,避免尺寸偏差的产生问题三:模具易生锈模具易生锈是模具在使用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之一。
模具生锈不仅影响外观,还可能导致模具损坏。
模具易生锈的原因可能是: - 环境湿度较高 - 模具存放不当 - 模具润滑不足解决方法: - 控制使用环境湿度,尽量保持干燥 - 对模具进行正确的存放,避免受潮或受酸碱腐蚀 - 在使用过程中,保持模具的适度润滑,防止生锈问题四:模具易断裂模具易断裂是一种严重的问题,可能导致模具报废,造成生产线停机。
模具易断裂的原因包括: - 模具结构设计不合理 - 模具材料不合格或强度低 - 模具使用过程中发生过载解决方法: - 对模具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提高其受力性能 - 选择合适的模具材料,确保其强度和韧性满足要求 - 在使用过程中,避免过载操作,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问题五:模具易堵塞模具易堵塞是模具在使用过程中常见的问题,特别是对于塑料注塑模具。
模具设计常见问题解决

1、消除制品凹痕的方法2、消除缺料的方法3、消除制品银条痕的方法4、消除制品飞边的方法5、消除制品变形的方法6、消除制品裂纹的方法7、消除制品应力龟裂的方法8、消除制品网装龟裂的方法9、消除制品白化的方法10、消除制品熔合痕的方法11、消除制品内波流的方法12、消除制品产生糊斑的方法13、消除制品产生黑条的方法14、消除制品色不均匀的方法15、消除制品光洁度不良的方法16、消除制品气蚀的方法17、消除制品漩纹的方法18、消除制品脆化的方法19、消除制品使用破碎料产生白化以及脆化的方法20、消除制品内异物不良的方法21、消除制品产生剥离现象的方法22、消除制品尺寸不良的方法23、消除制品小皱纹的方法24、消除制品脱模时的破损以及裂纹的方法25、消除注口料脱模不良的方法26、消除制品上痕迹的方法27、消除制品透明度不良的方法28、消除制品浇口断裂的方法29、消除制品厚度偏差的方法30、消除模具错位的方法31、防止模具胀裂的方法32、防止模具导柱折断的方法33、防止模具咬合的方法34、防止模具生锈的方法35、如何使残留在模具内注口料脱出的方法36、如何使残留在模具内制品出来的方法37、补救外观不良制品的方法38、制品翘曲的矫正方法39、消除制品上热压印不明的方法40、消除制品剥落的方法41、成型缺陷的对策表42、同一材料异色的替换作业43、不同材料的替换作业44、常见塑料材料的简单判别45、常见塑料材料的注塑温度和预干燥温度46、浇口的大小同成型性能的关系47、什么是注塑成型的五要素48、一般的模具构造49、模具的注口,流边和浇口50什么是捏和性螺杆51何谓注塑机52何谓注塑机的注塑量53何谓注塑机的可塑化能力54何谓成形收缩率55何谓成形所必要的锁模力56制品脱模的方法57在固定侧使制品脱模的方法58模具冷却的方法59制品厚度的范围60加强筋同凸起部的设计方法61设计容器类制品时地注意点62透明塑料有那些东西63有既透明又耐冲击性的塑料吗?64耐冲击性最好的塑料是ABS吗?65有耐热性的塑料吗?66耐摩性好的塑料材料那些67倾向于刚性用途的材料是那些68要求制品具有弹性时用什么样的材料69有那些材料是可以镀的70耐燃性的材料有那些71耐药品性的塑料有那些72有必要于干燥的塑料有那些73在料筒内容易分解的塑料有那些74要求成形模具温度高的塑料是那些75流动性太好的塑料在成形上的注意点76成形后必须清除料筒的塑料是那些77塑料的热特性同其它材料的比较78塑料的化学特性同其它材料的比较79塑料的电气特性同其它材料的比较80塑料的老化性能同其它材料的比较81塑料的加工精度同其它材料的比较82塑料的强度同其它材料的比较83塑料使用的可塑剂有那些东西84塑料使用的安定剂有那些东西85塑料使用的润滑剂有那些东西86塑料使用的填充剂有那些东西87塑料使用的色料有那些东西88塑料使用的发泡剂有那些东西89什么叫体积电阻90什么叫表面电阻91什么叫电弧阻抗92什么叫诱电率93什么叫热变形温度94塑料的分子构造同机械性能的关系怎么95塑料的分子构造同耐热性的关系怎么96塑料的分子构造同耐湿性的关系怎么97塑料的分子构造同耐热性的关系怎么98什么是SP值99高分子的结晶化度同溶解度参数的关系怎样100转移点同分子构造的关系怎样101什么叫溶化指数102支配成形性的要点有那些参数103模具内的压力是怎样地变化104树脂温度同射出压对浇口长度有什么影响105成形工程中材料密度是怎样地变化106结晶性塑料在成形上的注意点107配向是怎么样的现象108成形性能同分子量、分子构造的关系怎么样109塑料的流动性特性同流变学110何谓标准注嘴111何谓延长注嘴112何谓溶化型注嘴113何谓搅拌型注嘴114何谓阀控式注嘴115何谓热流道注嘴116注嘴接触应怎么样117模具的普通制作方法时那些118应如何加工模具型腔内带有的花纹119何谓电铸模具120何谓铜合金铸造模具121何谓滚切模具122何谓陶瓷式成型法(肖式精密铸造法) 123何谓电火花加工124何谓L位置注塑机125何谓折缘注塑机126何谓旋转式注塑机127何谓高速注塑机128何谓排气式注塑机129何谓低压注塑机130何谓流动型注塑机131何谓发泡专用注塑机132何谓外壳专用注塑机133何谓压缩成型机134何谓夹层发泡注塑机135何谓锤打式注塑机136注塑机注塑制品的制作程序137注塑制品的设计程序138常见注塑机的所属设备139制品的成本同日期待决定方法140模具的制作顺序141电视机外壳使用有那些特性的材料142电冰箱内装饰品使用那些特性的材料143洗衣机的小部件使用那些特性的材料144照相机的小部件使用那些特性的材料145贮存器具使用那些特性的材料146小汽车部件使用那些特性的材料147精密齿轮使用那些特性的材料148家具使用那些特性的材料149注塑成型的发展方向50、常见塑料材料的中、英名称和简写1、消除制品凹痕的方法一、产生凹痕的原因1-1制品各部分厚度不同1-2模具内在压力不足1-3模具冷却不充分1-4由于冷却时间不足而产生的变形二、相关联的知识2-1 在生产制品过程中,凹痕是不良现象中发生频率最高的,注入模具的塑料在冷却时发生体积收缩,早冷却部分即表面首先硬化,内部就会产生气泡,所谓凹痕,就是冷却慢的部分在气泡收缩的方向产生了显眼的凹面。
注塑模具问题点汇总清单

注塑模具问题点汇总清单一、外观问题1. 飞边(披锋)- 这模具做出来的产品边缘毛毛糙糙的,就像人没刮干净胡子似的。
在合模的地方或者一些薄壁处,老是有多余的塑料跑出来,形成飞边,影响产品的外观,也可能会刮伤人呢。
2. 缩水痕- 产品表面有那种凹下去的小坑洼,就像人脸上突然长了麻子一样。
在产品壁厚比较厚的地方,冷却的时候不均匀,就容易出现这种缩水痕,看起来可丑了。
3. 流痕- 那些像波浪一样的纹路在产品表面,就像有人在塑料还没干的时候乱划了几笔。
塑料在模具里流动的时候不顺畅,就产生了这种流痕,让产品看起来很不精致。
4. 气泡- 产品里面有像小珠子一样的空洞,就像面包没发好里面有大气泡一样。
注塑的时候,空气没排干净或者塑料里有水分,就会产生这种气泡,感觉产品就像个空心萝卜。
5. 熔接痕- 产品表面有一条明显的线,就像衣服上缝了一道歪歪扭扭的补丁。
不同的塑料流在模具里汇合的时候没融合好,就出现了熔接痕,把产品的美观都破坏了。
6. 表面光泽度不一致- 有的地方亮晶晶的,有的地方却雾蒙蒙的,就像人穿了件一半是绸缎一半是粗布的衣服。
可能是模具表面的光洁度不一样,或者脱模剂喷得不均匀造成的。
二、尺寸问题1. 尺寸偏差过大- 做出来的产品大小跟设计的不一样,有的地方大得像个胖子,有的地方小得像个瘦子。
可能是模具的型腔尺寸没加工准确,或者注塑的时候温度、压力等工艺参数影响了塑料的收缩率。
2. 形状变形- 本来应该是方方正正的产品,结果变成了歪歪扭扭的四边形,就像被人捏过的橡皮泥。
可能是模具的结构不合理,在脱模的时候对产品施加了不均匀的力,或者冷却不均匀导致产品变形。
三、结构问题1. 脱模困难- 产品在模具里就像被胶水粘住了一样,死活不愿意出来。
可能是拔模斜度不够,或者模具的表面粗糙度太大,摩擦力太大,让产品卡在里面出不来。
2. 模具零件损坏- 像那些顶针啊、滑块啊,有时候会断掉或者磨损得很厉害。
就像人的牙齿掉了或者磨平了一样,顶针断了就没法正常顶出产品,滑块磨损了可能会导致合模不严或者产品表面划伤。
模具制造中22个常见问题及其解答

模具制造中22个常见问题及其解答铸铁的切削特性是什么?答:一般来说,它是:铸铁的硬度和强度越高,金属切削性能越低,从刀片和刀具可预期的寿命越低。
用于金属切削生产的铸铁其大部分类型的金属切削性能一般都很好。
金属切削性能与结构有关,较硬的珠光体铸铁其加工难度也较大。
片状石墨铸铁和可锻铸铁有优良的切削属性,而球墨铸铁相当差。
加工铸铁时遇到的主要磨损类型为:磨蚀、粘结和扩散磨损。
磨蚀主要由碳化物、沙粒参杂物和硬的铸造表皮产生。
有积屑瘤的粘结磨损在低的切削温度和切削速度条件下发生。
铸铁的铁素体部分最容易焊接到刀片上,但这可用提高切削速度和温度来克服。
在另一方面,扩散磨损与温度有关,在高切削速度时产生,特别是使用高强度铸铁牌号时。
这些牌号有很高的抗变型能力,导致了高温。
这种磨损与铸铁和刀具之间的作用有关,这就使得一些铸铁需用陶瓷或立方氮化硼(CBN)刀具在高速下加工,以获得良好的刀具寿命和表面质量。
一般对加工铸铁所要求的典型刀具属性为:高热硬度和化学稳定性,但也与工序、工件和切削条件有关;要求切削刃有韧性、耐热疲劳磨损和刃口强度。
切削铸铁的满意程度取决于切削刃的磨损如何发展:快速变钝意味着产生热裂纹和缺口而使切削刃过早断裂、工件破损、表面质量差、过大的波纹度等。
正常的后刀面磨损、保持平衡和锋利的切削刃正是一般需要努力做到的。
5. 什么是模具制造中主要的、共同的加工工序?答:模具制造都要经过切削过程,其中至少应分为3个工序类型:粗加工、半精加工和精加工,有时甚至还有超精加工(大部分是高速切削应用)。
残余量铣削当然是在半精加工工序后为精加工而准备的。
在每一个工序中都应努力做到为下一个工序留下均匀分布的余量,这一点非常重要。
如果刀具路径的方向和工作负载很少有快速的变化,刀具的寿命就可能延长,并更加可预测。
如果可能,就应在专用机床上进行精加工工序。
这会在更短的调试和装配时间内提高模具的几何精度和质量。
6. 在这些不同的工序中应主要使用何种刀具?答:粗加工工序:圆刀片铣刀、球头立铣刀及大刀尖圆弧半径的立铣刀。
模具制造过程中常遇到的问题

人员粗心造成加工错误
1.加工过量 2.加工不到位 3.校标不准 4.看错数据或数据不准时,盲目加工。 5.漏加工 6.电极撞伤,变形没能发现,导致异常。 7.零件没有保护好撞伤。 8.模仁装反,或没装到底。 9.入子、顶针装反、漏装、错装
加工者经验不够易发生的问题
1.设计分型时不能尽量避免有薄弱部位,或难于加工修配。导致 模具薄弱或产品不合格 2.加工的机械不同配合有断差,如:进浇口 3.顶针孔打偏,选用的加工方式合理产生毛边 4.修配的经验不足修坏零件。 5.放电积碳或尺寸放大,放深,表面过粗。 6.磨床磨变形,烧刀。 C撞刀。 8.抛光变形 9.未作油槽,顶针斜销卡死。 10.油封未装好,模具漏水 11.模具流道复杂或多个产品时,加节流阀。 12.排气作得不够,产生排气不良
对于检讨的模具要多做一分给模具单位模具单位依照记录一一去修正避免漏修
加工中常遇到的问题
设计问题
1.合模力的计算:合模力比预计大时,模具会涨模。 2.模具的尺寸与开模行程与机台不符,导致 模具架不上或产品无法取出。 3.机台射嘴与模具灌嘴不配套,生产时料。灌嘴孔 径大于射嘴0.5~1.0。R也大于射嘴 4.零件互相干涉或形状不符。 5.标注错误或不合理,导致加工异常。 6.浇口的大小,位置,数量不合理会导致产品充填 不均,熔接线明显。 7.脱模斜度不够会导致拉模,或产品无法取出
防止加工异常的办法
1.模仁一角作R防呆。 2.入子、顶针防呆,做记号时作明显。 3.模仁入子加工要测量。形状具装好后用气压表试水路。 6.模具部门作个加工确认表,加工后一一对照,并确认。 7.对于检讨的模具要多做一分给模具单位,模具单位依照记 录一一去修正,避免漏修。 8.高温模具导柱周围作水路,使开合模顺畅。 9.模具可以根据需要在模仁的4个角上作定位。 10.斜销的推杆作导向定位,可以保证斜销不会弯曲变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具制造中22个常见问题及其解答铸铁的切削特性是什么?答:一般来说,它是:铸铁的硬度和强度越高,金属切削性能越低,从刀片和刀具可预期的寿命越低。
用于金属切削生产的铸铁其大部分类型的金属切削性能一般都很好。
金属切削性能与结构有关,较硬的珠光体铸铁其加工难度也较大。
片状石墨铸铁和可锻铸铁有优良的切削属性,而球墨铸铁相当差。
加工铸铁时遇到的主要磨损类型为:磨蚀、粘结和扩散磨损。
磨蚀主要由碳化物、沙粒参杂物和硬的铸造表皮产生。
有积屑瘤的粘结磨损在低的切削温度和切削速度条件下发生。
铸铁的铁素体部分最容易焊接到刀片上,但这可用提高切削速度和温度来克服。
在另一方面,扩散磨损与温度有关,在高切削速度时产生,特别是使用高强度铸铁牌号时。
这些牌号有很高的抗变型能力,导致了高温。
这种磨损与铸铁和刀具之间的作用有关,这就使得一些铸铁需用陶瓷或立方氮化硼(CBN)刀具在高速下加工,以获得良好的刀具寿命和表面质量。
一般对加工铸铁所要求的典型刀具属性为:高热硬度和化学稳定性,但也与工序、工件和切削条件有关;要求切削刃有韧性、耐热疲劳磨损和刃口强度。
切削铸铁的满意程度取决于切削刃的磨损如何发展:快速变钝意味着产生热裂纹和缺口而使切削刃过早断裂、工件破损、表面质量差、过大的波纹度等。
正常的后刀面磨损、保持平衡和锋利的切削刃正是一般需要努力做到的。
5. 什么是模具制造中主要的、共同的加工工序?答:模具制造都要经过切削过程,其中至少应分为3个工序类型:粗加工、半精加工和精加工,有时甚至还有超精加工(大部分是高速切削应用)。
残余量铣削当然是在半精加工工序后为精加工而准备的。
在每一个工序中都应努力做到为下一个工序留下均匀分布的余量,这一点非常重要。
如果刀具路径的方向和工作负载很少有快速的变化,刀具的寿命就可能延长,并更加可预测。
如果可能,就应在专用机床上进行精加工工序。
这会在更短的调试和装配时间内提高模具的几何精度和质量。
6. 在这些不同的工序中应主要使用何种刀具?答:粗加工工序:圆刀片铣刀、球头立铣刀及大刀尖圆弧半径的立铣刀。
半精加工工序:圆刀片铣刀(直径范围为10-25 mm的圆刀片铣刀),球头立铣刀。
精加工工序:圆刀片铣刀、球头立铣刀。
残余量铣削工序:圆刀片铣刀、球头立铣刀、直立铣刀。
通过选择专门的刀具尺寸、槽形和牌号组合,以及切削参数和合适的铣削策略,来优化切削工艺,这非常重要。
在切削工艺中有没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答:切削过程中一个最重要的目标是在每一个工序中为每一种刀具创建均匀分布的加工余量。
这就是说,必须使用不同直径的刀具(从大到小),特别是在粗加工和半精加工工序中。
任何时候主要的标准应是在每个工序中与模具的最终形状尽可能地相近。
为每一种刀具提供均匀分布的加工余量保证了恒定而高的生产率和安全的切削过程。
当ap/ae(轴向切削深度/径向切削深度)不变时,切削速度和进给率也可恒定地保持在较高水平上。
这样,切削刃上的机械作用和工作负载变化就小,因此产生的热量和疲劳也少,从而提高了刀具寿命。
如果后面的工序是一些半精加工工序,特别是所有精加工工序,就可进行无人加工或部分无人加工。
恒定的材料加工余量也是高速切削应用的基本标准。
恒定的加工余量的另一个有利的效应是对机床——导轨、球丝杠和主轴轴承的不利影响小。
为什么最经常将圆刀片铣刀作为模具粗加工刀具的首选?答:如果使用方肩铣刀进行型腔的粗铣削,在半精加工中就要去除大量的台阶状切削余量。
这将使切削力发生变化,使刀具弯曲。
其结果是给精加工留下不均匀的加工余量,从而影响模具的几何精度。
如果使用刀尖强度较弱的方肩铣刀(带三角形刀片),就会产生不可预测的切削效应。
三角形或菱形刀片还会产生更大的径向切削力,并且由于刀片切削刃的数量较少,所以他们是经济性较差的粗加工刀具。
另一方面,圆刀片可在各种材料中和各个方向上进行铣削,如果使用它,在相邻刀路之间过渡较平滑,也可以为半精加工留下较小的和较均匀的加工余量。
圆刀片的特性之一是他们产生的切屑厚度是可变的。
这就使它们可使用比大多数其它刀片更高的进给率。
圆刀片的主偏角从几乎为零(非常浅的切削)改变到90度,切削作用非常平稳。
在切削的最大深度处,主偏角为45度,当沿带外圆的直壁仿形切削时,主偏角为90度。
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圆刀片刀具的强度大——切削负载是逐渐增大的。
粗加工和半粗加工应该总将圆刀片铣刀,如CoroMill 200(见模具制造样本C-1102:1)作为首选。
在5轴切削中,圆刀片非常适合,特别是它没有任何限制。
通过使用良好的编程,圆刀片铣刀在很大程度上可代替球头立铣刀。
跳动量小的圆刀片与精磨的的、正前角和轻切削槽形相结合,也可以用于半精加工和一些精加工工序。
什么是有效切削速度(ve)和为什么它对高生产率非常重要?答:切削中,实际或有效直径上的有效切削速度的基本计算总是非常重要。
由于台面进给量取决于一定切削速度下的转速,如果未计算有效速度,台面进给量就会计算错误。
如果在计算切削速度时使用刀具的名义直径值(Dc),当切削深度浅时,有效或实际切削速度要比计算速度低得多。
如圆刀片CoroMill 200刀具(特别是在小直径范围)、球头立铣刀、大刀尖圆弧半径立铣刀和CoroMill 390立铣刀之类的刀具(这些刀具请参见山特维克可乐满的模具制造样本C-1102:1)。
由此,计算得到的进给率也低得多,这严重降低了生产率。
更重要的是,刀具的切削条件低于它的能力和推荐应用范围。
当进行3D切削时,切削时的直径在变化,它与模具的几何形状有关。
此问题的一个解决方案是定义模具的陡壁区域和几何形状浅的零件区域。
如果对每个区域编制专门的CAM程序和切削参数,就可以达到良好的折中和结果。
对于成功的淬硬模具钢铣削来说,重要的应用参数有哪些?答:使用高速铣对淬硬模具钢进行精加工时,一个需遵守的主要因素是采用浅切削。
切削深度应不超过0.2/0.2 mm(ap/ae:轴向切削深度/径向切削深度)。
这是为了避免刀柄/切削刀具的过大弯曲和保持所加工模具拥有小的公差和高精度。
选择刚性很好的夹紧系统和刀具也非常重要。
当使用整体硬质合金刀具时,采用有最大核心直径(最大抗弯刚性)的刀具非常重要。
一条经验法则是,如果将刀具的直径提高20%,例如从10 mm提高到12 mm,刀具的弯曲将减小50%。
也可以说,如果将刀具悬伸/伸出部分缩短20%,刀具的弯曲将减小50%。
大直径和锥度的刀柄进一步提高了刚度。
当使用可转位刀片的球头立铣刀(见模具制造样本C-1102:1)时,如果刀柄用整体硬质合金制造,抗弯刚性可以提高3-4倍。
当用高速铣对淬硬模具钢进行精加工时,选择专用槽形和牌号也非常重要。
选择像TiAlN这样有高热硬度的涂层也非常重要。
什么时候应采用顺铣,什么时候应采用逆铣?答:主要建议是:尽可能多使用顺铣。
当切削刃刚进行切削时,在顺铣中,切屑厚度可达到其最大值。
而在逆铣中,为最小值。
一般来说,在逆铣中刀具寿命比在顺铣中短,这是因为在逆铣中产生的热量比在顺铣中明显地高。
在逆铣中当切屑厚度从零增加到最大时,由于切削刃受到的摩擦比在顺铣中强,因此会产生更多的热量。
逆铣中径向力也明显高,这对主轴轴承有不利影响。
在顺铣中,切削刃主要受到的是压缩应力,这与逆铣中产生的拉力相比,对硬质合金刀片或整体硬质合金刀具的影响有利得多。
当然也有例外。
当使用整体硬质合金立铣刀(见模具样本C- 1102:1中的刀具)进行侧铣(精加工)时,特别是在淬硬材料中,逆铣是首选。
这更容易获得更小公差的壁直线度和更好的90度角。
不同轴向走刀之间如果有不重合的话,接刀痕也非常小。
这主要是因为切削力的方向。
如果在切削中使用非常锋利的切削刃,切削力便趋向将刀“拉”向材料。
可以使用逆铣的另一个例子是,使用老式手动铣床进行铣削,老式铣床的丝杠有较大的间隙。
逆铣产生消除间隙的切削力,使铣削动作更平稳。
仿形铣削还是等高线切削?答:在型腔铣削中,保证顺铣刀具路径成功的最好方法是采用等高线铣削路径。
铣刀(例如球头立铣刀,见模具制造样本C-1102:1)外圆沿等高线铣削常常得到高生产率,这是因为在较大的刀具直径上,有更多的齿在切削。
如果机床主轴的转速受到限制,等高线铣削将帮助保持切削速度和进给率。
采用这种刀具路径,工作负载和方向的变化也小。
在高速铣应用和淬硬材料加工中,这特别重要。
这是因为如果切削速度和进给量高的话,切削刃和切削过程便更容易受到工作负载和方向改变的不利影响,工作负载和方向的变化会引起切削力和刀具弯曲的变化。
应尽可能避免沿陡壁的仿形铣削。
下仿形铣削时,低切削速度下的切屑厚度大。
在球头刀中央,还有刃口崩碎的危险。
如果控制差,或机床无预读功能,就不能足够快地减速,最容易在中央发生刃口崩碎的危险。
沿陡壁的上仿形铣削对切削过程较好一些,这是因为在有利的切屑速度下,切屑厚度为其最大值。
为了得到最长的刀具寿命,在铣削过程中应使切削刃尽可能长时间地保持连续切削。
如果刀具进入和退出太频繁,刀具寿命会明显缩短。
这会使切削刃上的热应力和热疲劳加剧。
在切削区域有均匀和高的温度比有大的波动对现代硬质合金刀具更有利。
仿形铣削路径常常是逆铣和顺铣的混合(之字形),这意味切削中会频繁地吃刀和退刀。
这种刀具路径对模具质量也有不好的影响。
每次吃刀意味刀具弯曲,在表面上便有抬起的标记。
当刀具退出时,切削力和刀具的弯曲减小,在退出部分会有轻微的材料“过切削”。
为什么有的铣刀上必须有不同的齿距?答:铣刀是多切削刃刀具,齿数(z)是可改变的,有一些因素可以帮助确定用于不同加工类型的齿距或齿数。
材料、工件尺寸、总体稳定性、悬伸尺寸、表面质量要求和可用功率就是与加工有关的因素。
与刀具有关的因素包括足够的每齿进给量、至少同时有两个齿在切削以及刀具的切屑容量,这些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铣刀的齿距(u)是刀片切削刃上的点到下一个切削刃上同一个点的距离。
铣刀分为疏、密和超密齿距铣刀,大部分可乐满铣刀都有这3个选项,见模具制造样本C-1102:1。
密齿距是指有较多的齿和适当的容屑空间,可以以高金属去除率切削。
一般用于铸铁和钢的中等负载铣削。
密齿距是通用铣刀的首选,推荐用于混合生产。
疏齿距是指在铣刀圆周上有较少的齿和有大的容屑空间。
疏齿距常常用于钢的粗加工到精加工,在钢加工中振动对加工结果影响很大。
疏齿距是真正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案,它是长悬伸铣削、低功率机床或其它必须减小切削力应用的首选。
超密齿距刀具的容屑空间非常小,可以使用较高的工作台进给。
这些刀具适合于间断的铸铁表面的切削、铸铁粗加工和钢的小余量切削,例如侧铣。
它们也适合于必须保持低切削速度的应用。
铣刀还可以有均匀的或不等的齿距。
后者是指刀具上齿的间隔不相等,这也是解决振动问题的有效方法。
当存在振动问题时,推荐尽可能采用疏齿不等齿距铣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