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文化与旅游
安徽戏曲旅游文化:嗨子戏

二、艺术形式
嗨子戏的唱腔委婉清脆,优美动听,在表演时是一人独唱,众人帮腔 的形式。
嗨子戏的行当分生、旦、净、丑。对应的唱腔也有四种:一是苦嗨子, 常用于叙事抒情;二是喜嗨子,用于表达欢愉;三是平嗨子,多用于平铺 直述;四是花嗨子,也叫曲牌或杂调,多反应民风民俗。
一、历史溯源
嗨子戏的雏形来自民间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大都是手工艺人在工余之时, 即兴演唱,多为当时流行的民歌、小调。逐渐丰富,说唱形式也发展为歌 舞表演形式,被艺人称为“杂出子”。
在后来的表演过程中,老艺人为适应流动演出的需求,逐渐剔除演出 中庞杂的部分,创造了一种新的表演舞蹈——“花挑子”。即演员肩挑两只 由百余朵彩花点缀的花篮,在欢乐的锣鼓声中载歌载舞跳起花场。一来吸 引目光,招揽观众,二来提前热场,抛砖引玉,群众称之为“花篮戏”。
第
七
本 节 结
嗨章 子第
束
戏三
节
——
安 徽 各戏 地曲 剧百 种花 闻开 香 来
三、特色剧目
新中国成立后,嗨子戏绽放全新的 艺术生命力,人民群众满怀翻身解放的 喜悦,创作出一批表达新时代的喜悦、 批判封建礼教的剧目。艺术形式上也日 渐成熟,演出场所也逐渐由田间地头的 草台班子向舞台转移。既整理改编出了 《打桃花》、《三击掌》等传统剧目, 也新编了《考官》、《沙家浜》等新时 代剧目,反响空前,传播深远。
——
第 七 嗨章 子第 戏三 节
安
各 地 剧 种 闻 香
徽 戏 曲 百 花 开
来
目录
contents
0
02
03
1
历
艺
特
戏曲故事与旅游文化品牌争夺——以豫剧《朝阳沟》为例

像 近年争夺激烈 的豫剧 《 朝阳沟》 董永故事 与《 , 天仙配 》 梁 ,
祝 故事 与《 梁祝 》 都是 与戏 曲故事 紧密相关旅 游文化 品牌 。 ,
了一套 新铺盖 , 里新表新棉 花 /在 家没有种 过地 , 一次 新 她 锄把也没有拿 。 /家里地里都能干 , 十人见 了九人夸 。/ …… 虽说吵过 两句嘴 , 怨我 的水 平态度 差。/ 狗皮袜子没反正 , 谁
长达二十 回合 的对 唱交流 , 从栓 保娘待 客请坐 , 到银环 娘 都坐下 的礼数 ; 银环妈对 女儿 的担 心 , 从 到婆婆 和二 大娘
的反复 劝解 ; 从狗皮袜 子不 分反 正 , 到舌头 牙齿磕碰难免 , 唱
的都是家里 长短 、 生活常理 , 父母之情 、 邻里之谊 , 情世故 、 人
性格德行都在本 色朴 素 , 云流水的语言 中体现 。我们还可 行
绘出革命理想 中农村 生活的蓝图 , 当代 戏曲发展的历史上 在
所 具 有 独 特 的品 位 和 地 位 是 无 可 争辩 和替 代 的 。
《 阳沟》 朝 全剧共八 场 , 描写高 中毕业 生银 环到未婚 夫拴
保 的家乡朝 阳沟参加 农业生产 , 遇到了一连 串 困难 , 思想 上
家舌 头 不 磨 牙 。/ 家人 不 说 两 家话 [ 一 1 1 。
本 文以豫剧《 阳沟》 朝 引起 的争夺为例 :
一
、
豫剧 《 阳沟》 其 影响 朝 及
《 阳沟》 朝 是在中 国一个充满 了革命 浪漫激情 的时期 , 产
生的带有过多理想主义色彩和浪漫主义情调的作 品。 它在特 定的年代里 , 图用一两代人 的青春 、 试 汗水挥洒在热 土中 , 描
景物景点 中去。 多数 戏曲故事经过 流传后很 多带有神话传说 色彩 , 大 和名胜 古迹 、 游景点结合 能够吸 引大量 的游客 , 旅
《2024年文旅融合视角下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活化研究》范文

《文旅融合视角下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活化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全球化与信息化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戏剧作为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民族文化的记忆,也是地方文化特色和历史传承的重要载体。
文旅融合为传统戏剧类非遗的活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本文将从文旅融合的视角出发,探讨传统戏剧类非遗的旅游活化策略及其在实践中的效果。
二、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传统戏剧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它通过独特的表演形式和丰富的艺术内涵,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和风俗习惯。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戏剧面临着传承困难、观众流失等问题。
因此,如何将传统戏剧与旅游相结合,实现其旅游活化,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文旅融合视角下的传统戏剧类非遗旅游活化策略(一)开发特色旅游产品结合传统戏剧的特色和文化内涵,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
例如,将戏剧表演、戏曲音乐、戏服制作等元素融入旅游项目中,使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感受传统戏剧的魅力。
(二)创新传播方式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网络直播、短视频等,将传统戏剧传播到更广泛的受众群体中。
同时,通过与旅游平台合作,为游客提供线上线下的互动体验,提高游客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三)加强与地方文化的融合将传统戏剧与地方文化、民俗活动等相结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
例如,可以在旅游景区举办戏剧演出、民俗表演等活动,使游客在欣赏演出的同时了解当地的文化和历史。
四、实践案例分析以某地戏曲文化旅游节为例,该活动通过举办戏曲演出、戏服展览、戏曲知识讲座等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参观。
同时,通过与当地特色美食、民俗文化等相结合,使游客在体验戏曲文化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当地的风土人情。
此外,该活动还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线上直播和短视频传播,扩大了活动的影响力和覆盖面。
这些措施有效地促进了传统戏剧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也为当地旅游业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传统文化与旅游产业的结合

传统文化与旅游产业的结合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吸引了大量游客。
中国传统文化涵盖了诗词、书画、戏曲、民俗等多个方面,这些文化元素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例如,春节期间的庙会活动、中秋节的赏月习俗,以及各地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表演,都成为了游客们体验传统文化、感受民族风情的热门选择。
通过旅游产业的发展,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喜爱。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旅游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旅游业的推动下,各地纷纷挖掘和整理传统文化资源,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产品相结合,推出了一系列富有创意的文化旅游项目。
例如,一些地区将传统手工艺品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推出了独具特色的旅游纪念品;还有一些景区开展了传统文化体验活动,让游客在游玩过程中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这些举措不仅丰富了旅游产品的内涵,也有效地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为旅游业提供了强大的品牌效应。
我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这些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文明的瑰宝。
通过旅游业的发展,我们可以将这些文化遗产推向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例如,近年来我国成功举办的各类国际旅游文化节、文化遗产日等活动,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提升了我国旅游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然而,在看到传统文化与旅游产业结合带来的机遇的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其中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部分地区在发展旅游业过程中,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一些传统技艺在商业化的过程中失去了原有的韵味,甚至面临失传的危险。
另一方面,一些地区在推广文化旅游产品时,过于注重形式而忽视内涵,导致游客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流于表面。
传统文化与旅游产业的结合是一种互利共赢的发展模式。
通过旅游业的发展,传统文化得到了传承与弘扬,为旅游业注入了独特的魅力和活力。
未来,我们应当继续深入挖掘和开发传统文化资源,推动传统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景区戏曲活动策划方案

景区戏曲活动策划方案一、前言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戏曲文化在中国的旅游景区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艺术价值,能够吸引国内外游客的关注和参与。
因此,结合景区特色和戏曲文化,开展戏曲活动已成为许多景区丰富游客体验和增加旅游吸引力的重要手段。
本文旨在提出一套完善的戏曲活动方案,以帮助景区更好地发挥戏曲文化的价值,为游客提供全新的旅游体验。
二、目标1. 提高景区知名度和声誉。
通过丰富多样的戏曲演出和体验活动,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提升景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 丰富景区旅游产品。
通过举办戏曲演出、展览和体验活动,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旅游体验,增加景区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3. 传承和弘扬戏曲文化。
通过戏曲活动的开展,向游客展示中国传统戏曲的魅力,促进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三、戏曲活动策划方案1.戏曲演出主要内容:精心选取优秀的传统戏曲剧目,邀请知名的戏曲表演团体进行演出。
演出内容涵盖京剧、黄梅戏、粤剧、昆曲等多种戏曲形式,既有经典剧目的演出,也有现代戏曲的创新演绎。
演出地点可以选择景区内的露天剧场或者室内剧场,以保证游客观看的舒适度。
演出时间:根据游客的到访时间,安排多个时间段进行戏曲演出,以保证更多游客的参与。
演出宣传:通过景区官方网站、社交媒体、宣传栏和导游介绍等多种方式宣传戏曲演出信息,吸引游客前来观看。
2.戏曲体验主要内容:为游客提供戏曲体验活动,包括戏曲化妆、戏曲表演学习、戏曲乐器演奏等多种形式的体验。
专业的戏曲老师会教授游客学习戏曲表演技巧,体验戏曲服饰的穿着和化妆等活动,让游客亲身感受中国传统戏曲的魅力。
体验时间:每天安排多个时间段进行戏曲体验活动,供游客选择参与。
体验宣传:通过景区官方网站、景区导游宣传等方式宣传戏曲体验活动的信息,吸引游客参与。
3.戏曲展览主要内容:在景区内举办戏曲文物展览,展示与戏曲相关的传统服饰、道具、乐器、戏曲表演图片等。
戏曲旅游活动策划方案模板

一、活动背景随着文化旅游的蓬勃发展,戏曲作为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为弘扬传统文化,丰富游客的文化生活,提升旅游品质,特制定本戏曲旅游活动策划方案。
二、活动主题“传承国粹,戏韵悠长”三、活动目的1.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戏曲艺术;2. 提升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旅游品牌;3. 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满足游客的精神文化需求;4. 促进旅游与文化、旅游与经济的融合发展。
四、活动时间根据景区实际情况和游客需求,可安排在每周六、周日上午举行,共计4场。
五、活动地点景区内戏曲表演场所,如戏楼、亭台等。
六、活动对象1. 对戏曲感兴趣的游客;2. 景区周边居民;3. 文化爱好者;4. 中小学生等。
七、活动准备1. 确定演出剧目,邀请专业戏曲团队进行表演;2. 安排场地布置,包括舞台、灯光、音响等设备;3. 设计活动宣传资料,如海报、传单等;4. 联系媒体进行宣传报道;5. 培训景区工作人员,提高服务意识。
八、活动流程1. 开场致辞:景区领导介绍活动背景和意义;2. 舞台表演:专业戏曲团队进行精彩演出;3. 互动环节:观众与演员互动,如合影、签名等;4. 知识讲座:邀请戏曲专家为观众讲解戏曲知识;5. 结束语:感谢观众参与,宣布活动圆满结束。
九、活动宣传1. 利用景区官网、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进行线上宣传;2. 在景区入口、售票处等位置张贴海报、发放传单;3. 与旅行社、OTA平台合作,推出戏曲旅游套餐;4. 邀请媒体进行现场报道,扩大活动影响力。
十、活动保障1. 确保演出质量,保证演员阵容强大;2. 保障场地设施安全,确保游客人身安全;3. 提供优质服务,提高游客满意度;4.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十一、活动效果评估1. 参与人数:统计活动当天观众数量;2. 满意度调查:收集游客对活动的意见和建议;3. 媒体报道:统计活动相关报道数量及影响力;4. 经济效益:分析活动对景区旅游收入的影响。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与旅游业的结合的方式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与旅游业的结合的方式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与旅游业的结合方式中国拥有悠久的传统民俗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遗产,它具有丰富多样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并在旅游业中融入传统民俗元素,以丰富旅游体验。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与旅游业结合的方式,包括文化旅游景区的打造、传统民俗活动的举办以及传统手工艺品的推广等。
一、文化旅游景区的打造1.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传统村落是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承载体,通过保护和开发传统村落,可以将传统民俗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
在保护传统村落的基础上,结合村落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恢复传统建筑,建设文化展示馆,举办传统手工艺品展览等活动,吸引游客了解和体验传统民俗文化。
2. 文化主题公园的建设文化主题公园是将传统民俗文化元素融入景区规划和建设中的重要方式。
通过建设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主题公园,如水陆古镇、古代农耕文化园等,为游客提供了解传统民俗文化的场所。
在公园中规划传统民俗表演区、传统手工艺品体验区等专门的场地,让游客亲身参与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体验。
二、传统民俗活动的举办1. 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中国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
在旅游业中,可以通过举办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让游客感受到浓厚的传统民俗文化氛围。
例如,在春节期间,可以组织灯笼展览、龙舞表演、舞狮比赛等活动,让游客亲身体验中国传统节日的喜庆氛围。
2. 传统民俗表演传统民俗表演是向游客展示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
通过举办传统戏曲演出、舞蹈演出、民间音乐表演等活动,不仅可以传承和弘扬传统民俗文化,还可以为游客提供欣赏和了解的机会。
在表演过程中,可以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灯光、音响效果等,提升表演的观赏性和艺术性。
三、传统手工艺品的推广1. 手工艺品展销传统手工艺品是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举办手工艺品展销活动,可以向游客展示传统工艺的精湛技艺和独特魅力。
景区戏曲活动策划方案

景区戏曲活动策划方案一、活动背景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在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宣传传统文化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进一步推广和传承戏曲文化,增加景区的吸引力,提升游客的参与度和体验感,我们计划在景区开展戏曲活动。
该计划旨在为游客提供一个观赏精彩戏曲表演的机会,同时结合景区的特色和文化内涵,使活动更具吸引力和独特性。
二、活动目标1. 宣传传统文化:通过戏曲活动,向游客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华,增强游客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知。
2. 营造良好氛围:通过戏曲活动,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增加游客在景区的停留时间,提高游客满意度和口碑。
3. 促进经济发展: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增加景区的客流量和收入,推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4. 传承戏曲文化:通过戏曲活动,将优秀的戏曲作品传承下去,培养更多的戏曲爱好者和传统艺术从业人员。
三、活动内容1. 景区戏曲展示在景区设置一个专门的戏曲表演区域,每天定期安排优秀的戏曲演员进行表演。
演员可以选择经典的戏曲剧目,也可以创作新的戏曲作品,以吸引不同年龄层次的游客。
表演内容包括京剧、豫剧、粤剧、评剧等不同剧种,以及一些新近热门的戏曲流派。
通过展示不同戏曲剧目,让游客了解和欣赏不同地区的戏曲文化,增加他们的参与度和体验感。
2. 戏曲体验活动为了让游客更好地了解和体验戏曲文化,我们可以组织一些戏曲体验活动。
例如,为游客提供学习基本戏曲动作的机会,让他们亲自感受戏曲的魅力。
同时,我们还可以邀请专业的戏曲老师来现场指导,为游客提供更专业的教学和指导。
3. 街头巡回演出在景区内设置一些特定的演出区域,让戏曲演员在街头、广场等地方进行巡回演出。
这种形式的演出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互动性,可以吸引很多游客驻足观看。
同时,演员还可以和游客进行互动,让游客亲自参与到演出中来,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和参与度。
4. 戏曲展览展示在景区内设立一个戏曲展览区,展示一些戏曲道具、服装、音乐器材等。
这些展品可以是真实的历史文物,也可以是复制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舞剧 以舞蹈作为主要手段,综合音乐、舞台美术及 舞蹈演员共同创造。其编导则是一出舞剧的组织者、 整体艺术形象的创造者。芭蕾舞是西方舞剧艺术的 典范,最早从民俗舞蹈、社交舞蹈进入了宫廷和城 市舞台,在不断的革新中形成严谨规范的艺术形式, 具有高超的表现技巧。代表作有《天鹅湖》、《睡 美人》、《胡桃夹子》、《巴黎圣母院》、《堂吉 珂德》等。中国芭蕾舞台上,已创作、上演过自己 的剧目有《红色娘子军》、《白毛女》、《梁山伯 与祝英台》等。民族舞剧以中国古典舞蹈和民间舞 蹈为基础,并不断革新和吸收国外舞蹈艺术的遗产, 已有自己的艺术特色。作品有《宝莲灯》、《丝路 花雨》、《嫦娥奔月》、《木兰飘香》等。
中国戏曲的孕育创生历经几千年之久,有关戏曲起源尚无定论,目前有 以下几种说法: 源于古代宫廷俳优 源于皮影戏和傀儡戏
源于古印度梵剧
源于宗教仪式
2、中国戏曲的形成与发展
早期的戏曲没有严格的角色分工,也没有故事和情节,后来逐步发 展到生旦净丑角色齐全,唱念做打功夫并用,故事情节起伏跌宕的戏剧。
(1)宋杂剧与金院本
戏 曲 文 化
目录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中国戏曲的起源与发展 昆曲文化 京剧文化 黄梅戏文化 现代创新艺术 表演艺术与旅游的关系
第一节 中国戏曲的起源与发展
世界三大古老戏剧:中国戏曲、古希腊戏曲、古印度梵剧
1、中国戏曲的起源
孕育阶段: 先秦到隋代
形成阶段: 唐到宋金
成熟阶段: 元代
歌剧 以音乐因素和戏剧因素为主,综合诗词、舞蹈、美术、建筑等其他艺术因素 的综合性表演艺术。从广义上讲,中国的戏曲艺术也具有歌剧的性质。近代西方 歌剧,是指16世纪产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演唱剧,后衍变成意大利歌剧,即正 宗的西方歌剧,并形成了各种风格和样式。 如法国的大歌剧、喜歌剧,意大利的喜歌剧、轻歌剧,德国的乐剧以及现在 欧美流行的音乐剧等。西方歌剧基本上属于音乐作品,不以戏剧情节为表现目的, 因而创作以作曲家为主。如威尔第的《茶花女》、普契尼的《蝴蝶夫人》等。中 国民族歌剧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包括40年代在延安出现的《白毛女》。 新中国成立以后,向戏曲和地方戏借鉴中,逐渐形成了既区别于传统戏曲又 与西方歌剧有一定差异的民族歌剧。代表作有《兰花花》、《小二黑结婚》、 《窦娥冤》、《洪湖赤卫队》、《江姐》、《苍原》。
评 剧 《 花 为 媒 》
秦 腔 《 三 滴 血 》
越 剧 《 梁 祝 》
豫 剧 《 花 木 兰 》
丝 弦 戏 《 红 豆 曲 》
花 鼓 戏 《 刘 海 砍 樵 》
邕 剧 《 五 台 会 兄 》
桂 剧 《 灵 渠 长 歌 》
戏曲的基本介绍
1、戏曲的种类
分类/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戏剧可以被分成不同的种类:
4、戏曲脸谱知识
前辈戏剧家张庚先生说:“脸谱是一种中国戏曲内独有的、在舞台演出中使 用的化妆造型艺术。从戏剧的角度来讲,它是性格化的;从美术的角度来看,它 是图案式的。在漫长的岁月里,戏曲脸谱是随着戏曲的孕育成熟,逐渐形成,并 以谱式的方法相对固定下来。”脸谱是中国戏曲独有的,不同于其它国家任何戏 剧的化妆。戏曲脸谱有着独特的迷人魅力 。 戏曲中,不是每个人物都要勾画脸谱,脸谱的勾画要按照人物角色的分类 来进行。
喜剧:审美价值:“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正剧:将悲剧和喜剧“调解成为一个新的整体的较深刻的方式”。
2、戏剧的剧种
木偶 木偶是在幕后由演员操纵用木偶 表演的戏剧形式。中国古代又称傀儡 戏。起源于5世纪的中国、印度等文 化古国。进入20世纪出现了新趋势, 发挥木偶的特点,演一些"人"的演员 无法表演的戏,产生了多样化的演出 形式,如手套式、托棍式、提线式三 者综合演出;真人与木偶同台演出; 演员当看着观众的面操纵演出;台下 观众与台上木偶混合演出及放映电影 与木偶剧混合演出等。
3、地方剧种
河北——评剧、河北梆子、丝弦、老调 哈哈腔、乱弹、平调落子、唐剧 山西——晋剧、北路梆子、蒲剧、上党梆子 内蒙古——二人台、漫瀚剧 辽宁——喇叭戏、辽南戏(辽剧) 吉林——吉剧、新城戏、黄龙戏 黑龙江——龙江剧 陕西——秦腔、碗碗腔、眉户 甘肃——陇剧 宁夏——花儿剧 青海——青海平弦戏 新疆——曲子戏 山东——吕剧、山东梆子、莱芜梆子、柳子戏茂腔、五音戏、柳琴戏 河南——豫剧、越调、河南曲剧、大平调、道情 江苏——昆曲、淮剧、扬剧、锡剧、苏剧 安徽——黄梅戏、徽剧、庐剧、泗州戏、坠子戏、凤阳花鼓戏
多幕剧 按形式规模划分的戏剧类别之一。大幕启闭两次以上者,即称多幕 剧。欧洲戏剧在17世纪以后开始分幕。一幕之内又可分成若干场。幕标 志着剧情发展的一个大段落,而场则表示大段落中时间的间隔或场景的 变换。在现代戏剧中,幕与场的界限已不明显,多场景、无场次的剧目 中,时空变换显得更为自由。
皮影 皮影用皮制或纸制的平展玩偶演出的戏剧形式。它借助灯光把由人操纵 的玩偶影像投射在半透明的屏幕上,供观众欣赏。它在许多国家中盛行。虽 在表演形式、影人造型、音乐舞蹈及剧目内容上有所不同,但都以操纵为其 表演方法,具有傀儡艺术的特点。国外皮影戏最早由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 传入欧美各国的,并与宗教活动有关,后来发展成一种娱乐性的戏剧艺术。 中国皮影戏历史悠久,流传广泛、种类较繁杂。传统剧目有《万仙阵》、 《松朋会》、《天仙送子》、《半夜鸡叫》、《三打白骨精》、《鹤与龟》 等。
雅 即“正”奉昆曲为 正声。 花 即“杂”,指地方戏 的声腔花杂不纯,
京剧
(6)百花齐放
截至20世纪80年代,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中国有戏曲戏 剧种317个,中国戏曲园地百花齐放。 如: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昆曲、粤剧、淮剧、川剧、 秦腔、晋剧、湖南花鼓戏、桂剧、邕剧、丝弦戏、广西师公戏等。
一般来说,“生”、“旦”的化妆,是略施脂粉以达到美化的效果,这种 化妆称为“俊扮”,也叫“素面”或“洁面”。其特征是“千人一面”,意 思是说所有“生”行角色的面部化妆都大体一样,无论多少人物,从面部化 妆看都是一张脸。
“净”,俗称花脸。以各种色彩勾勒的图案化的脸谱化妆为突出标志,表现 的是在性格气质上粗犷、奇伟、豪迈的人物。这类人物在表演上要音色宽 阔宏亮,演唱粗壮浑厚,动作造型线条粗而顿挫鲜明,“色块”大,大开 大合,气度恢宏。如关羽、张飞、曹操、包拯、廉颇等即是净扮。
上海——沪剧、滑稽戏 浙江——越剧、婺剧、绍剧、瓯剧、甬剧 江西——赣剧、弋阳腔、南昌采茶戏、赣南采茶戏、萍乡采茶戏、吉安采茶戏 福建——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闽剧、芗剧 广东——粤剧、潮剧、正字戏、广东汉剧、西秦戏、梅山山歌剧 台湾——歌仔戏 海南——琼剧、海南人偶剧 广西——桂剧、彩调、壮剧 湖南——湘剧、祁剧、巴陵戏、湖南花鼓戏 湖北——汉剧、楚剧、荆州花鼓戏 四川——川剧 云南——滇剧、云南花灯戏、傣剧、白剧、彝剧 贵州——黔剧、贵州花灯戏 西藏——藏剧
宋代出现了宋杂剧。宋杂剧是各种滑稽表演、舞蹈、杂技的统称。 其中以《目连救母》最为出名。 金朝在燕山(今北京)建都,逐渐形成了北方派杂剧,即金院本。 金院本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此时,中国戏曲初具规模。
(2)宋元南戏
南戏最初源于我国南方民间,主要是采用当地的民间歌谣,吸收 宋人词调来演唱故事。无宫调、少节拍、灵活通俗。便于传唱。 主要以描写爱情、婚姻、家庭内容的作品为主,著名的有《张协 状元》、《荆钗记》、《白兔记》、《杀狗记》、《琵琶记》。
(4)明清杂剧与传奇
元代末年,杂剧虽已出现衰落的迹象,但进入明代以后仍旧继续发 展,与由南戏发展起来的传奇并行。其中有著名的“余姚、海盐、弋阳、 昆山”四大声腔,著名的明清传奇有《宝剑记》、《浣纱记》、《鸣凤 记》、《红梅记》、《清忠谱》、《长生殿》、《牡丹亭》、《桃花扇》 等。
(5)花雅之争
清中叶以后,地方戏兴盛起来,从而出现了“花雅之争”。
(3)元杂剧
公元13世纪前半叶,在宋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北方 流行曲调演唱的戏曲艺术,称为元杂剧或北杂剧。 以歌曲为主,并有宾白和舞蹈动作相配合。题材广泛,有的暴露上 层统治者罪恶,有的控诉吏治黑暗,有的涉及妇女问题等。著名作品有: 《窦娥冤》、《西厢记》、《汉宫秋》、《墙头马上》、《梧桐雨》、 《倩女幽魂》、《赵氏孤儿》等。采用“一人主唱”的演唱形式。
“丑”(小花脸或三花脸),是喜剧角色,在鼻梁眼窝间勾画脸 谱,多扮演滑稽调笑式的人物。在表演上一般不重唱工,以念白 的口齿清晰流利为主。可分文丑和武丑两大分支。
第二节 昆曲文化
昆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戏曲剧种中历史最悠久、最能体 现民族戏曲特色,影响最深远的一个剧种,享有“百戏之祖”的美誉。
哑剧 不用台词而以动作和表情表达剧情的戏剧。它要求演员有高超的形体语言, 去表达戏剧思想和意蕴。哑剧最早起源于古代人的生活活动。现代哑剧主要产生 于19世纪法国哑剧表演大师德布洛,创作了一个独特的人物形象比埃罗及其一系 列哑剧作品,引人瞩目。现代哑剧有独角戏也有集体哑剧,都有完整的情节。卓 别林(英)、马尔索(法)、莫尔肖(奥地利)为代表人物。中国戏曲中含有大 量无声表演。作为独立哑剧出现始于80年代,有王景愚等人的创造。
按容量大小,戏剧文学可分为多幕剧、独幕剧和小品;
按表现形式,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戏曲等;
按题材,可分为神话剧、历史剧、传奇剧、市民剧、社会剧、家庭剧等;
按戏剧冲突的性质及效果,可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
不过最基本、使用最多的分类是悲剧、喜剧和正剧,其中悲剧出现的时间早于 喜剧。
悲剧: 冲突的实质:“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 悲剧的审美价值:“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净行人物按身份、性格及其艺术、技术特点的不同,大体上又可分为正净 (俗称大花脸)、副净(俗称二花脸)、武净(俗称武二花)。副净中又 有架子花脸和二花脸。丑的俗称是小花脸或三花脸。
关羽(红整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