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专题复习(封建专制制度)公开课
九年级历史知识点串讲

九年级历史知识点串讲历史是一面镜子,能让我们从中看到过去的人们、事件和社会,帮助我们理解当下的现实。
九年级历史课程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篇章,掌握其中的知识点对于深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政治制度和社会变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对九年级历史课程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串讲,以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第一部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有着悠久的封建制度,其中最重要的是封建君主制。
这一制度的核心是皇帝、官员和农民之间的三纵关系。
在这个制度下,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官员在政府中负责管理国家事务,而农民则是全国经济的基础。
这种政治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
第二部分:中国的科技与文化发展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发展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黄河文明。
在这个时期,古人们发明了许多重要的工具和技术,如铁器、丝绸和纸张,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印刷术的国家之一,印刷术的发明使得书籍的传播更加便捷,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第三部分: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近代中国经历了许多社会变革和政治动荡。
19世纪中叶,中国遭受了来自西方列强的侵略,这导致了中国的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发展的滞后。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如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等。
这些事件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为中国的革命和民主化奠定了基础。
第四部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20世纪上半叶,中国经历了艰苦的抗日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中华民族为了抵抗日本侵略而进行了英勇的斗争。
抗战胜利后,中国迎来了解放战争。
这场战争最终导致了新中国的建立,结束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制度,中国成为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这段历史展示了中国人民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而奋斗的艰难历程。
第五部分:改革开放和现代中国的崛起1978年,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这一重大的决策为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通过引进外资和技术,中国实现了持续的经济增长,同时也面临了许多挑战,例如环境污染和贫富差距扩大等。
初三政治总复习教程 (2)

初三政治总复习教程(二)一、本讲教学内容:第三课封建社会的兴衰第四课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二、知识结构(一)第三课封建社会的兴衰封建制生产关系的产生封建社会的建立封建制国家的建立1、封建制的建立和封建社会的建立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文化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和主要表现中国科技文化的发展封建土地所有制封建剥削的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具体形式2、残酷的封建剥削主要方式封建剥削的方式和手段其他手段封建制生产关系的特点封建等级制度的基础封建等级制度封建等级与封建特权3、残暴的封建统治君主专制统治庞大的国家机器暴力机关对农民反抗的镇压无形的精神枷锁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农民反抗地主阶级的斗争农民反抗斗争的最高形式农民起义的意义和局限性4、封建制度的没落概念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产生的过程和根本原因封建制生产关系对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二)第四课两个基本条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基本条件实现条件的主要手段含义、时间、过程1、资本主义依靠暴力掠夺起家圈地运动对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意义主要表现殖民掠夺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意义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的封建统治革命的目的、领导阶级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2、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和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资本主义社会形成的标志必须经过曲折斗争的原因巩固资产阶级政权的曲折道路说明的道理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是历史的进步工业革命的过程工业革命的含义3、资本主义制度的最终确立工业革命的爆发和完成的标志资本主义制度的最终确立(工业革命的历史影响)三、学习内容及能力要求:第三课封建社会的兴衰(一)封建制的建立和经济文化的发展1、封建社会的建立识记:了解封建制生产关系出现的原因。
这主要是奴隶社会后期,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在奴隶劳动中不能被广泛使用。
封建制生产关系正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产生。
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封建制生产关系产生的根本原因。
识记:了解西欧和我国封建制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复习课程教学设计

5.庄园的领主与佃户:形成:9世纪开始形成,大约到11世纪庄园遍布欧洲各地。特点: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生产关系:庄园的居民均为领主的佃户;土地分为领主的“直领地”和佃户的“份地”;庄园周围土地被称为“公用地”;自由农民是独立的小生产者,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和财产,有份地保有权,领主不能随意没收他们的土地。
学习内容与
导学流程
一、单元导学
1世纪,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基督教诞生。4世纪末,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基督教会依靠罗马帝国统治者的支持,不断发展和向外传播。395年,罗马帝国分裂。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逐渐进入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封建庄园经济盛行一时,教会神学对文化绝对控制。10世纪开始,西欧城市重新兴起,许多新兴城市建立起来,成为工商业和文化中心。这些城市在斗争中发展壮大,用赎买等方式争取城市自治。中世纪的鼎盛时期,经济的繁荣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大学纷纷兴起。今天我们一起复习整合 第三单元 封建时代的欧洲。
学习
重点
难点
1.“封君与封臣”,西欧庄园居民、土地、法庭的理解。
2.西欧城市概念的理解。
3.《查士丁尼法典》、拜占庭帝国的历史地位。
方法
策略
1.独学对学群学;2.单元导学、知识梳理、实战演练。
初三历史第四讲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三历史第四讲知识点总结归纳初三历史第四讲知识点总结归纳历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过去经验的总结和反思。
初三历史第四讲主要涉及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变迁,下面将对该讲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一、封建社会与封建制度中国封建社会是指自秦朝到清朝这段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时期。
封建制度是指中国古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组织、制度和规范。
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包括帝国中心制度、宗法制度、封建土地制度以及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
帝国中心制度是指天子为中心,统治全国的政治组织形式。
宗法制度是指以家族为单位的法律权威和社会等级秩序。
封建土地制度则是指土地所有权通过封建等级制度来实现。
二、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主要包括儒家、道家和法家三种思想流派。
儒家强调仁爱、礼教、君子治国,儒家学说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强调自然的无为而治,主张天人合一、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
法家则侧重于法制、权力集中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
这些政治思想对中国社会和政治制度形成了影响,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三、社会变迁与经济发展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主要包括朝代更迭、农业经济转变为手工业经济、商业经济的兴起等。
在朝代更迭中,不同朝代的政权更替和社会制度的变化,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影响。
农业经济向手工业经济的转变,标志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手工业的兴起,加速了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流动。
商业经济的兴起,则促进了商品流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这些变迁和经济发展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结构和面貌。
四、科举制度与文化传承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和提升社会地位。
科举制度的实施对于中国文化和社会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科举制度的实施,提升了社会中的品德和知识水平。
同时,科举制度也给中国古代的文化传媒带来了广泛的影响。
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可以实现政治权力的传承和稳定。
科举制度的废除,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结构和社会等级制度。
初三历史公开课教案

初三历史公开课教案教案:初三历史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历史事件;2.掌握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等级和统治制度;3.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等级;2.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制度。
教学难点:1.学生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复杂性的认识;2.如何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学生作业纸和铅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与学生们互动,询问他们对封建社会的了解;2.带领学生们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并与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进行联系。
二、知识讲解(20分钟)1.向学生们介绍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2.向学生们介绍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等级,包括地主、农民、手工业者等;3.向学生们介绍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制度,包括中央集权制、乡村自治制等;4.通过图片和资料,向学生们展示中国封建社会的具体情况。
三、学生讨论与分组活动(15分钟)1.将学生们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中国封建社会的优点和缺点,并列举理由;2.鼓励学生们提出不同的观点,进行辩论,并记下辩论过程中的观点。
四、辅助讲解(15分钟)1.根据学生们的讨论结果,向他们解释中国封建社会的复杂性,包括利益关系、地方差异等;2.让学生们思考,封建社会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五、小结与展望(5分钟)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历史事件;2.培养学生们对历史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引导他们对未来的历史研究和思考。
六、作业布置(5分钟)1.要求学生们撰写一篇关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文章,包括对封建社会的评价和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影响;2.要求学生们调查一位生活在封建社会的人的生活状况,并写一份简短的报告。
教学延伸:1.带领学生们进行网上或图书馆的研究,深入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细节和历史事件;2.安排学生们进行小组演讲,展示他们对中国封建社会的理解和研究成果。
反馈与评价:1.观察学生们在小组讨论和辩论中的表现,并给予积极的反馈;2.收集学生们完成的作业,并进行评价和纠正。
初中历史中考复习课教案

初中历史中考复习课教案
教学内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的君主制和封建制度。
2.掌握周朝、秦朝、汉朝、唐朝等朝代的政治制度特点。
3.能够区分不同时期的政治制度对社会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
1.明确中国古代的君主制和封建制度的定义。
2.了解周朝、秦朝、汉朝、唐朝等朝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1.区分不同朝代的政治制度特点。
2.分析政治制度对社会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等形式,引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话题,引起学生的兴趣。
2.学习(25分钟)
(1)讲解中国古代的君主制和封建制度的定义和特点。
(2)介绍周朝、秦朝、汉朝、唐朝等朝代的政治制度特点。
(3)分析不同政治制度对社会的影响。
3.练习(15分钟)
让学生做一些相关的选择题或简答题,巩固所学知识。
4.总结与拓展(5分钟)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政治制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五、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作业,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进行梳理和总结。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较好地区分不同朝代的政治制度特点。
但在教学中需要更多关注学生的实际思维能力培养,引导他们深入分析政治制度对社会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散性思维。
初中历史中考专项复习教案

初中历史中考专项复习教案
主题:中世纪欧洲的封建社会和文化
一、知识梳理
1. 中世纪欧洲的封建社会组成及特点
2. 封建时代的人民生活与文化
3. 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特点
4. 中世纪的宗教信仰与文化传播
二、重点难点解析
1. 封建社会的主要阶层是什么?各个阶层的职责和关系是怎样的?
2. 封建制度对欧洲经济的影响有哪些?可以举例说明。
3. 中世纪的文化传播主要方式是什么?它对欧洲文化的发展有何影响?
4. 封建社会对农民和平民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农民的主要生活内容是什么?
三、题目解析
1.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中世纪欧洲的封建社会主要由哪几个阶层组成?各个阶层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 分析封建社会对欧洲经济的影响,并举例说明。
3. 描述中世纪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及其对欧洲文化的影响。
4. 讨论封建社会对农民和平民生活的影响,并列举实例说明。
四、实践演练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中世纪欧洲的封建社会中,哪个阶层拥有土地并向上阶层效忠?
2. 完成以下练习。
细心观察下图,请你简要描述封建社会的层次结构。
五、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围绕封建社会中的某一方面进行研究,撰写一篇短文,分享给全班同学。
可以选择的方面包括: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宗教信仰、文化传播、经济结构等。
六、课堂反思
通过此次教学,你对中世纪欧洲的封建社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吗?你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问题?如何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以上是初中历史中考专项复习教案范本,希望对同学们的复习有所帮助。
祝同学们备考顺利,取得优异成绩!。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复习共28张课件

材料二 封臣每年自备鞍马,为封君服40天的骑 兵役;封君被俘,封臣要提供赎金;对封君的政 事和家事,封臣有提出建议的义务。封君则附有 保护封臣本人及其家人生命安全、维持其生活衣 食无忧的责任和义务。
2、 根据 材料一、材料二,结合教材指出封君和
法律
《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 《法理概要》、《新法典》
拜
占
评价 欧洲民法的基础
庭 帝
拜占庭 文化
兼收并蓄
国
灭亡
标志: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
古代世界法著典名) 的法律( 项目 《汉谟拉比法典》
学法指导对比分析
《十二铜表法》
《罗马民法大全》
国家
古巴比伦
古罗马
拜占庭帝国
制定者
汉谟拉比
查士丁尼
内容
有许多关于租赁、雇佣、 涉及诉讼程序、所有权和债
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 务权、宗教法等内容
定
对财产、买卖、债务、
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 定
地位
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 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 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 学的渊源
奠定了欧洲民 法的基础
共同点 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都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巩固统治秩序的工具
A.驱逐出庄园
B.送人监狱
C.处以罚金
D.没收财产
中考练习
8、下列人物为罗马法律的修订、完善 作出巨大贡献的是( )
A.克洛维
B.亚历山大
C.查理曼
D.查士丁尼
中考练习 9、。材料 西方人认为拜占庭帝国的文化带有
明显的东方色彩,东方人却从拜占庭帝国的文化看出希腊罗马文 化的身影。位于亚欧交界的帝国文明博大精深、灿烂辉煌。 1453 年4月5日,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率大军 20万,战船300艘,配备10万攻城重炮,一举包围了君士坦丁堡 。当土耳其人兵临城下时,君士坦丁堡城内兵力甚少。拜占庭人 与土耳其人决战,激战了53昼夜,5月29日被攻陷,拜占庭帝国 灭亡。拜占庭帝国的文化具有兼容东西文化的特点。 因为它是 (1)你希认腊为罗拜马占文庭化帝的国保的存文者化;具东有西什方么文特化点在?这为里什交融么,具处有于这亚样、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制国家
漫长而艰难的古代中国政治文明 的演变过程
夏、商、周三代初备官僚制度发展模式——雏形
一、复习要求
1.说出秦统一中国后先后经历的主要的统一王朝。 2. 通过对相关史料的分析,描述、列举相应王 朝的中央政治制度或地方行政制度。 3.通过自主填写表格,进一步明确秦之后历代王 朝巩固、完善和发展封建君主专制的主要政治 措施。 4.结合史料及所学知识,小组合作探讨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培养辩证思分封 了九个同姓诸侯……汉高祖逝世后,诸侯王 国与中央的矛盾逐渐明朗化,给文帝、景帝 带来了很大的麻烦。——樊树志《国史概要》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 ——新疆地区正式归中央政权统治
分 工 合 作 , 牵 制 监 督
明官制,沿汉唐之旧而损益之。自洪武 十三年(1380年)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 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 之。…… ——《明史· 职官制》 “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 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明太祖实录》
阶段 确立 时期 中央 秦朝 地方 中央 制度(内容) 说明
皇帝制、中央集权官僚制度 郡县制 监察制 推恩令、西域都护府 三省六部制
影响后 世 汉承秦 制 沿袭隋
巩固
西汉
地方 唐朝 中央 中央 元朝
完善
中书省 行中书省、宣政院 、澎湖巡检司
废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 厂卫制 军机处 西藏、蒙古、西南地区、台湾
涉及到的相关考点
考点25:列出秦朝到清朝王朝更替的时序 b 考点26:概述秦始皇、汉武帝为巩固国家同意采 取的主要措施 b 考点21:概括“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 “开元 盛世”的表现,分析他们出现的原因 b 考点27:说明元朝和清朝对国家统一的贡献 b 考点28:比较鸦片战争前欧美和中国的政治、经 济、思想文化概况,分析近代中国逐渐
一位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 “依样胡芦画不难,胡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 旧胡芦,要把胡芦仔细看。”
三、实战练兵——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演变过程表
阶段 确立 时期 中央 秦朝 地方 中央 制度(内容) 说明
巩固
西汉
地方 唐朝 中央 中央 元朝
完善
地方
加强 明朝 中央 中央 顶峰 清朝 地方
三、实战练兵——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演变过程表
地方
加强 明朝 中央 中央 顶峰 清朝 地方
首创行 省制
四、小组合作: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
两千多年来,不管王朝如何更迭,不管哪个民族掌握政权, 这种政治制度和通知形式都一直延续下来。它既有助于打破民族 间的隔阂和地区间的分裂割据状态,又有助于每个民族内部和不 同民族之间的政治凝聚力的形成。这是中国各地区、各民族有如 百川归海、日益统一的政治基础 ——《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嘉庆帝(1796—1820年在位)宣称:“条陈在臣下,而允许 则出朕旨”。在这种高压政策下,官吏“心存畏怯”,或“相率 缄默”,或投皇帝所好,劾皇帝所恶。在清王朝的统治下,19世 纪以后,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差距进一步 加大……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近代史中期政治史》
二、核心突破
史料: “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 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 无以称成功,传后世……朕为始皇帝。后世以 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 大皆决于上。 ——《史记》
皇帝
太 丞 御 尉 相 史 大 夫 郡
县
最高统治者 君主专制 中央政府 中央集权
影响:维护统治者统治,推动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科技 文化进步、造就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力保障统一 多民族国家,延续文明;明清时制度不断僵化,抑制了 中国古代社会的生机和活力,阻碍中国社会的转型,在 近代开始落伍……
西周成熟的礼乐文明确立起封建等级——基础
战国时期秦国确立地方“县制”——制度的转型 秦朝建立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 ——开先河,续千年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 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个大变 动,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 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 一说法,用来讲明清朝是可以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 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 咸不逮元,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 十有一”。——《元史.地理志》 元朝的大一统结束了五代以来 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基本上奠定 了中华民族的版图……也为中国此 后六百多年的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石 ——《元朝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