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7大气环境质量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2.2-2018)解读

特殊项目评价等级判定
5.3
评价等级判定
8.5 预测模型
采用calpuff预测其他规定:
➢ 风速<0.5m/s持续时间超过72h
➢ 20年统计全年静风频率超过35%
➢ 位于水体岸边3km内,采用估算
• 补充监测点:取监测期的最大值
2021/7/7
条款解读——7、污染源调查调整优化结构布局
特殊项目评价等级判定
5.3
评价等级判定
现状调查重点关注哪些污染源
7.1 调查内容
➢ 包括项目污染源调查和区域污染源调查
• 建设项目环评污染源调查:源强核算技术指南、排污
许可,结合工程分析从严确定
➢ 明确:区域替代、削减、以新带老、总量来
2021/7/7
调整优化结构布局
主要修订内容
调整优化结构布局
竣工环保验收和申领许可证的关系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模型和预测方法修订
• 推荐适合PM2.5、O3环境影响评价的预测模型、评价方法等相关技术方法。
• 推荐模型新增网格模型(CMAQ等,用于区域尺度PM2.5、O3预测模型)和特殊污
染源适用模型(Austal2000、EDMS)
• 不规则厂界:先外延,再取矩形区域得到评价
范围
条款解读——5、评价等级及范围确定
调整优化结构布局
5.5 评价基准年筛选(新增)
• 环境质量现状数据
• 气象资料
特殊项目评价等级判定
5.3
评价等级判定
5.6
环境空气保护目标
• 调查评价范围内主要环境空气保护目标
同一年数据
• 在带有地理信息的底图标注
• 综合考虑可获得性、数据质量、代表性等因素,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精选ppt
2
二、大气环境Biblioteka 晌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1. 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依据 选择推荐模式中的估算模式对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进行分级。结合项 目的初步工程分析结果,选择正常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及排放参数,采用估算模式计 算各污染物的最大影响程度和最远影响范围,然后按评价工作分级判据进行分级。 正常排放下主要污染物的选择标准,应结合污染物毒性、污染物排放量及环境质量 第二章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相关大气环境标准43 标准限值综合判定。对于常规污染物,可参考等标排放量的计算方法,即选择污染 物排放量与环境空气质量浓度标准比值较大的污染物作为项目主要污染物。
精选ppt
5
2. 污染源调查与分析方法 对于新建项目可通过类比调查、物料衡算或设计资料确定:对于评价范围内
的 在建和未建项目的污染源调查,可使用己批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的资料:
对于现 有项目和改、扩建项目的现状污染源调查,可利用已有的有效数据或进行实
测:对 于分期实施的工程项目,可利用前期工程最近5 年内的验收监测资料、年度
精选ppt
3
根据项目的初步工程分析结果,选择l ~3 种主要污染物,分别计算每一种污染 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 C 第i 个污染物),及第i 个污染物的地面浓度达标准限 值10%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D10% 。其中pl 定义为: p =主~x100% C3-1) Co, 式中: P; 一一第i 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 G 一一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出的第i 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时m3; Co; 一一第i 个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mg/m3 o Co;一般选用GB 3095 中l 小时平均取样时间的二级标准
例行监 测资料或进行实测。 评价范围内拟替代的污染源调查方法参考项目的污染源调查方法。
大气环境标准的分类

大气环境标准的分类大气环境标准是环境保护标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管理、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大气环境标准按照其用途和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类:1.空气质量标准:空气质量标准是用来规定和衡量大气环境质量的尺度。
它根据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需要,结合技术和经济条件,对大气中的各种污染物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内的最大允许浓度或量进行规定。
空气质量标准是评价大气环境质量最基本的依据,也是环境决策的重要依据。
我国目前实行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中规定了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PM2.5等污染物的浓度限值和颗粒物(PM10和PM2.5)的浓度限值。
2.排放标准:排放标准是用来规定向大气中排放污染物的限量。
它根据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浓度、速率等指标对排放行为进行限制,以保证大气环境质量满足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
排放标准通常包括工业排放标准和机动车排放标准等。
我国目前实行的《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2014)中规定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污染物的排放标准。
3.污染控制标准:污染控制标准是用来规定对大气污染物进行控制的措施和要求。
它通过对污染源的监管、限制和处罚等手段,控制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少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污染控制标准通常包括工业污染源控制标准和移动源污染控制标准等。
我国目前实行的《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9078-1996)中规定了工业炉窑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污染物的控制标准。
4.环保设施运行标准:环保设施运行标准是用来规定环保设施的运行要求和监测技术。
它通过对环保设施的监管、监测和维护等手段,保证环保设施正常运行,以实现大气环境保护的目标。
环保设施运行标准通常包括废水处理设施运行标准、废气处理设施运行标准等。
我国目前实行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23-2011)中规定了火电厂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和环保设施运行要求。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7)简单地 形
距污染源中心点5km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等于或超过排气筒高度时, 定义为复杂地形。复杂地形中各参数见图 2。
8)复杂地 形
式中:
Pi—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 Ci—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出的第 i 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
mg/m3;
C0i—第i个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mg/m3。
Coi的选用: ①一般选用GB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1小时平均取样时间的二
级标准的浓度限值; ②对于没有小时浓度限值的污染物,可取日平均浓度限值的三倍值; ③对该标准中未包含的污染物,可参照TJ36(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体源:由源本身或附近建筑物的空气动力学作用使污染物呈一定体积向大气排放 的源,如焦炉炉体、屋顶天窗等。
5 ) 大 气 污 大气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按存在形态分为颗粒物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其中粒 染物分类 径小于15μm的污染物亦可划为气态污染物。 6)排气筒 指通过有组织形式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各种类型的装置,包括烟囱、集气筒等。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在考试大纲中 包括八个模块,分别为:评价工作等级与评价范围、 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气 象观测资料调查、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大气环 境防护距离、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建议及附录。
首先就要明确在大气导则中给出的一些基础性概念:
基本术语 定义
表1 评价工作等级
(3)注意事项
①同一项目有多个(两个以上,含两个)污染源排放同一种污染物时,则按各污染源分别确定其评价等 级,并取评价级别最高者作为项目的评价等级。
最新gb1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天马行空官方博客:/tmxk_docin;QQ:1318241189;QQ群:175569632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一)标准类型:国家标准内容分类:废气排放批准日期:1996/04/12 实施日期:1997/01/0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Integrated emission standard of air pollutantsGB16297-1996代替GB3548-83、GB4276-84、GB4277-84、GB4282-84、GB4286-84、GB4911-85、GB4912-85、GB4913-85、|GB4916-85、GB4917-85、GBJ4-73各标准中的废气部分国家环境保护局1996-04-12批准1997-01-01实施前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七务的规定,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在原有《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GBJ4-73)废气部分和有关其它行业性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基础上制定。
本标准在技术内容上与原有各标准有一定的继承关系,亦有相当大的修改和变化。
本标准规定了33种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限值,其指标体系为最高允许排放浓度、最高允许排放速率和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
国家在控制大气污染物排放方面,除本标准为综合性排放标准外,还有若干行业性排放标准共同存在,即除若干行业执行各自的行业性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外,其余均执行本标准。
本标准从1997年1月1日起实施。
下列各标准的废气部分由本标准取代,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下列各标准的废气部分即行废除。
GBJ4-73 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GB3548-83 合成洗涤剂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4276-84 火炸药工业硫酸浓缩污染物排放标准GB4277-84 雷汞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4282-84 硫酸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4286-84 船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4911-85 钢铁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4912-85 轻金属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4913-85 重有色金属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4916-85 沥青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4917-85 普钙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都是标准的附录。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

由假定d
源强积分式 (单位时间物料守恒)
高斯烟流的形态
q y2 z2 c( x, y , z ) exp[ ( 2 )] 2 2 y 2 z 2πu y z
高斯烟流的浓度分布
高斯烟流中心线上的浓度分布
高架连续点源扩散模式
镜像全反射---->像源法
实源:
c ( x, y , z , H z )
无界空间连续点源扩散模式
由正态分布假定,得下风向任一点的浓度分
布
c( x, y, z) A( x)e
2 y
ay 2 bz 2
e
0
y cdy
2
z2
0
z 2cdz c dz
方差的表达式
0
cdy
0
q
ucdydz
q y2 z2 c( x, y , z ) exp[ ( 2 )] 2 2 y 2 z 2πu y z
将监测点的各项污染物浓度日均值与各自的分级标准限值相比较, 确定对应于该浓度值时API所在的API指数区间,再按照插值法计 算该污染物浓度的API值。
Ii
(Ci Ci ,n ) (Ci , n 1 Ci ,n )
( I i ,n 1 I i , n ) I i , n
例3-3:某监测站点某日的二氧化硫日均浓度值为
大气污染源的分类
自然污染源(如火山喷发、扬尘等) 工业污染源 按大气污染物产生的主要来源 人为污染源 交通运输污染源 农业污染源 生活污染源 点源(一根烟囱) 按污染源的存在形态 线源(一条繁忙的公路) 面源(设备的无组织排放) 固定源(由固定地点排放) 按污染源的运动特性 流动源(各种交通工具,如汽车、轮船) 高架源(>100m) 按大气污染源的几何高度 中架源(30-100m) 低架源(<30m= 连续源(连续排放某一类或几类污染物) 按污染源排放物的时间长短 瞬时源(持续时间很短的源,如爆炸) 持续有限时间源(介于连续源和瞬时源之间)
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技术规范

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技术规范篇一: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技术方法-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技术方法1. 主要内容和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的内容、方法和要求;本评价规范适用于全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评价,包括小时、日、月、季度和年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GB 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及修改单HJ/T 193-2005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范HJ/T 194-2005 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试行)(2007-04)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和预报技术规定(修订中)当上述标准和规范被修订时,应使用其最新版本。
3. 术语和定义3.1 达标与超标污染物浓度小于(或等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中相应各项污染物浓度限值的二级标准,即为达标;污染物浓度大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中相应各项污染物浓度限值的二级标准,即为超标;3.2 超标率超标率=超标日(小时)数/参与评价的有效日(小时)数3.3 超标倍数超标倍数=(污染物浓度-相应的国家二级标准)/相应的国家二级标准4. 评价因子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PM10)、臭氧(O3)、一氧化碳(CO)、氮氧化物(NOX)、总悬浮颗粒物(TSP )、铅(Pb)、苯并【a】芘、氟化物共10项。
4.1自动监测因子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PM10)、臭氧(O3)、一氧化碳(CO)和氮氧化物(NOX)。
4.2手动监测监测因子总悬浮颗粒物(TSP)、铅(Pb)、苯并【a】芘和氟化物。
5、监测点位所有国家认证的点位必须监测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三项污染物,每个城市在现有国家认证点位中至少选择两个点位监测其它七项指标,臭氧点位选取原则另行规定。
臭氧点位选取原则:(1)上风向和背景监测点。
这种监测点用来确定上风向O3及前体物的传输对本地区的影响,监测本地区的背景浓度。
环境质量评价

第8章环境质量评价EQ = Environmental QualityEQA = Environmental Quality AssessmentEIA =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环境质量评价的发展60年代来,世界各国开始注意EQA研究工作,美国在1977~1981年环境科学规划中曾多处提出开展EQA研究。
美国、前苏联、日本、加拿大、英国等国先后提出了用于EQA的水平及变化的多种环境指数。
1971年,在美国费城,美国科协主持召开了环境质量指标讨论会;1974年,国际科学联合会、环境科学委员会在加拿大召开了EQ会议;1969年,美国制定的《国家环境政策法》中首次建立了EIA制度。
此后,很多国家建立了EIA制度,EIA成了环境保护的热门领域。
国内的环境质量评价工作是从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之后陆续开展起来,大体经历了(1)初步尝试(1972-1976)、(2)广泛探索(1977-1979)、(3)全面发展(1979-1981)和(4)由现状评价转入环境影响评价(1981以后)四个阶段.我国十分重视EQA工作,1973年以来,开展了很多区域性EQA工作,其中著名的有北京西郊、东南郊EQA;南京城区EQA;官厅流域EQA;渤海EQA等。
1979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EQA委员会在南京成立,编写了EQA方法指南等。
1979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规定了在我国实行EIA制度。
1986年颁发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方法》,对EIA的要求作了具体规定.EQA的作用和地位环境质量是环境科学的一个最核心的基本概念,环境质量学则是环境科学基本理论的几大柱石之一,环境质量评价是环境科学的一个主要分支学科。
EQA是环境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说是环境管理工作的基础。
通过EQA,可找出区域的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弄清区域的主要环境问题,指出区域EQ发展变化的规律,这就为制定区域污染综合防治规划、确定重点治理工程方案和拟定地方有关环境保护法规条例提供科学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体源:焦炉炉体、屋顶天窗
3
1
大气环境概述
二、大气扩散过程 影响大气扩散过程的主要因素 1、大气湍流
除在水平方向运动外,还会由上、下、左、右方向 的乱运动,风的这种特性和摆动称为大气湍流。
4
1
大气环境概述
扩散机理
速度
对污染物稀释的 贡献
有湍流 湍流扩散 快105—106 加快扩散速度,
Pasquill稳定度分级法分为六类, 即强不稳定、不稳定、弱不稳定、中性、较稳定和稳定, 并分别以A、B、C、D、E和F表示。
8
1
大气环境概述
3.影响大气污染的其他因素
❖风 ❖ 辐射与云 ❖ 天气形势 ❖ 下垫面
9
(1) 风
❖空气N相W对于地面N的W水N平运N动称为N风E,N 它有大小和方
向之分。
6
1
2.大气稳定度
大气环境概述
❖ 用气温的垂直分布表征大气层结的稳定度。
稳定
垂直递减率<干绝热递减率
中性
垂直递减率=干绝热递减率
不稳定
垂直递减率>干绝热递减率
7
Pasquill稳定度分级法认为:近地层大气的热状 况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地表面的加热和冷却过 程。因此,可以用太阳高度角、云量和风速来判 断大气稳定度。
大气稳定度级别
城市 p
乡村
A 强不稳定
0.10
0.07
B 不稳定
0.15
0.07
C 弱不稳定
0.20
0.10
D 中性
0.25
0.15
E 较稳
0.30
0.25
F 稳定
0.30
0.25
16
1
大气环境概述
山谷风
由于山坡与山谷在日夜间的温差所形成的风称山谷风 ❖ 白天产生谷风 ❖ 夜晚产生反谷风 对污染扩散的影响 ❖ 夜间积累的高浓度烟气被导向地面,形成山谷熏烟污染。
不同大气稳定度下的风速高度指数p值
大气稳定度级别
A 强不稳定
B 不稳定
C 弱不稳定
D 中性
E 较稳
F 稳定
城市
0.10
0.15
0.20
0.25
0.30
0.30
p
乡村
0.07
0.07
0.10
0.15
0.25
0.25
15
1
大气环境概述
计算风速的例题
❖ 某城市有一工厂烟囱高45m,地 面风速2.0m/s,稳定度为弱不稳 定,求烟囱出口处的风速。
20
1 (3)天气形势
大气环境概述
• 在低气压控制时,空气有上升运动,云量较多,通常风速也 较大,大气多为中性或不稳定性状态,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 在高气压控制下,一般天气晴朗,风速较小,并伴有空气的 下沉运动,往往在几百米或一二千米的高度上形成下沉逆温, 抑制湍流的向上发展。
• 夜间有利于形成辐射逆温阻止污染物扩散,容易造成地面污 染。
污染系数p
风向频率 该风向平均风速
污染系数表示风向、风速综合作用对空气污染物扩 散影响程度。 P越大,某下风向污染越严重。
13
1
大气环境概述
风的性质: ①随时在变化:如我国季风; ②随地理位置而变:山区会产生山风、谷风,海区有海陆风 (如大连)。 ③随高度变化:在一定范围内,风随高度的增大而增大。 风速随高度变化的曲线叫风速廓线,其数学表达式叫风速廓线 模式。在近地层中性层结情况下推导的表达式为:
7大气环境质量评价
1
一、大气污染物
大气环境概述
按污染源的几何高度,可分为高架源、地面源 按污染源的排放形式,可分为有组织排放和无组织排放 按污染源的排放时间,可分为连续源、瞬时源、间断源 按污染源的几何形状,可分为点源、线源、面源和体源
2
❖ 点源:通过某种装置集中排放的固定点状源,如 烟囱。
❖ 面源:无组织排放及数量多、源高不高、源强不 大的排气筒一般作面源处理,储存堆、渣场、工 艺过程中的无组织排放。
21
1
降水、雾
大气环境概述
❖ 降水对清除大气中的污染物质起着重要的作用。 ▪ 由于有些污染气体能溶解在水中或者与水起化学 反应,降水可以迁移空气污染物。
❖雾是悬浮在大气近地面层的小水滴或小冰晶,可清 洗空气中的一些粒子污染物或气体污染物。
由于雾是在近地面气层非常稳定条件下产生的, 这种条件下,空气污染物不易扩散,所以雾的出现 可能会造成不利的地面空气污染状况。
分子扩散
倍
向四周扩散。
只有风 分子扩散
很少扩散,废气 保持同样的粗细
5
1
大气环境概述
形成:
近地层大气湍流有两种:热力湍流、机械湍流。
❖热力湍流:主要由于大气的铅直稳定度而引起, 大气的铅直稳定度是由于气温的垂直分布决定的。
❖机械湍流:由动力因子产生,由于大气垂直方向 上的风速梯度不同和地面粗糙度不同而产生。
在晴朗的白天,太阳辐射首先加热了地面,近地层 的空气温度升高,使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夜间地 面辐射失去热量,使近地层气温下降,形成逆温, 大气稳定。
❖ 云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它的存在会减少到达地 面的太阳直接辐射,同时云层又加强大气逆辐射, 减小地面的有效辐射,因此云层的存在可以减小气 温随高度的变化。
NE
风向(风的来向):可用8个方位或16方位表示(地面风),见图
WNW
ENE
W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W SW SW
SW S
S
图 2-2
10
SES
E ESE
SE
风向频率和风向玫瑰图
风频:某一风向的观测次数占总的统计次数的百分比
g n 16 f n
fn c
n 1
gn—n方位的风频; c—统计资料中静风总次数;
fn—统计资料中吹n方位风的次数; n为方位,共16个方位。
17
1
大气环境概述
海陆风
由于陆地与海面在日夜间的温差所形成的风称海 陆风
❖ 白天产生海风 ❖ 夜间产生陆风
18
1
大气环境概述
城市热岛效应 由于城市与城郊的温差而产生的风 ❖ 城市温度高于周边温度
▪ 能耗水平大 ▪ 建筑物吸热强、放热慢 ▪ 二氧化碳作用
19
(2) 辐射与云 1
大气环境概述
❖ 太阳辐射是地球主要的能量来源。
风向玫瑰图:用16方位风频联结而成的图
11
❖ 其交点与中心点的距离大小 即代表了这个方向上的风出 现频率的大小。
主导风向是指风频最大的风向角的范围。某区域的主导风向 应有明显的优势,其主导风向角风频之和应≥30%,否则可称 没有主导风或主导风向不明显。其下风向即为污染几率最大 的方位。
12
污染系数
14
1
大气环境概述
u2 = u1 ( z2/ z1)p u2 = u1(200/z1)p
z2≤200m z2 > 200m
式中 :u2——烟囱出口处平均风速,m/s; z2——烟囱出口处的高度,m; u1——气象站z1高度处的平均风速,m/s; z1——测风仪所在的高度(默认为10m处); p——指数,其数值与大气稳定度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