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要点:血的失常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之血证

中医内科学之血证
3

标本兼顾:在治疗血证时,既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也要针对症状进行治疗,以达到标本兼顾的效果。
4
预防为主:在治疗血证的同时,也要注重预防,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降低血证的发生率。
常用方剂
归脾汤:用于治疗心脾两虚、气血不足的血证
补中益气汤:用于治疗脾虚气弱、血虚气滞的血证
02
桃仁红花煎:用于治疗血瘀气滞、脉络不通的血证
02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偏食、过食辛辣刺激食物等,导致脾胃功能失调,气血运行失常,出现血证。
03
劳倦过度:过度劳累、熬夜、思虑过度等,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失常,出现血证。
04
2
血证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方法
01
望诊: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脉象等
02
闻诊: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
03
问诊: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
2
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
3
运动锻炼: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瑜伽等
4
情绪调节: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过大,影响身体健康
生活习惯注意事项
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饮酒。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过度焦虑和紧张。
保持良好的运动习惯,避免久坐和缺乏运动。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感染和疾病。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疾病。
谢谢
演讲人
中医内科学之血证
目录

血证概述

血证的诊断与治疗

血证的预防与调养
1
血证概述
血证的定义
A
血证是指血液在脉道中运行失常,导致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等出现异常表现的一类病证。

中医助理医师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要点:血

中医助理医师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要点:血

血一、血的基本概念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二、血的生成(一)化生之源1.水谷之精是生成血液的基本物质由水谷之精化生的营气和津液是化生血液的主要物质基础,也是血液的主要构成成分。

2.肾精也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肾精充足,则可化为肝血以充实血液。

此外,肾精化生髓,精髓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之一。

(二)相关脏腑功能1.脾胃脾胃是血液生化之源。

脾胃运化功能的强健与否,饮食营养的充足与否,均直接影响着血液的化生。

若脾胃功能虚弱或失调,造成长期饮食营养摄入不良,都可能导致血液化生之源匮乏,从而形成血虚的病理变化。

临床上治疗血虚,首先要注意调理脾胃的运化功能,并注意饮食营养的合理调配。

2.心肺心肺的生理功能在血液的生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脾胃运化水谷精微所化生的营气和津液,由脾向上升输于心肺,与肺吸入的清气相结合,贯注心脉,在心阳的作用下变化而成为红色的血液。

临床上治疗血虚病证时,也常常注意调补心肺功能。

3.肾肾藏精,精生髓,精髓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之一;肾精化生肾气,而肾气能推动、激发和调控各脏腑的生理活动,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以及促进心肺的气化功能,从而有助于血液的化生。

如果肾精不足,或肾不藏精,往往会导致血液生成亏少。

临床上治疗血虚病证,有时需采用补肾益精的方法。

三、血的运行(一)影响血液运行的因素(二)相关脏腑功能1.心主血脉,心气的推动是血液运行的基本动力。

2.肺朝百脉,主治节,能够助心行血。

3.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能够推动和促进血行,是保证血行通畅的一个重要环节。

肝又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可以根据人体各个部位的生理需要,在肝气疏泄功能的协调下,调节脉中循环血量,维持血液循环及流量的平衡,同时还可以防止出血。

4.脾主统血,脾气健旺则能控摄血液在脉中运行,防止血逸脉外。

总结:心气的推动、肺气的宣降、肝气的疏泄是推动和促进血液运行的重要因素。

2022年中西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新

2022年中西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新

2022年中西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2022年中西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细目一:整体观念要点:1.整体观念的概念2.整体观念的内容细目二:辨证论治要点:1.症、证、病的概念和关系2.辨证论治的概念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其次单元精气学说细目一:精气学说的概念要点:1.精的概念2.气的概念细目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要点: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2.精气的运动与变化3.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细目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要点:1.构建中医学的精气生命理论2.构建中医学的整体观念第三单元阴阳学说细目一:阴阳的概念要点:1.阴阳的含义2.事物阴阳属性的肯定性和相对性细目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要点:1.阴阳的一体观2.阴阳对立制约3.阴阳互根互用4.阴阳交感互藏5.阴阳的消长6.阴阳的转化7.阴阳的自和与平衡细目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要点:1.在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的应用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4.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的应用第四单元五行学说细目一:五行学说的概念要点:1.五行的含义2.五行的特性和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细目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要点:1.五行相生与相克2.五行制化3.五行相乘与相侮4.五行的母子相及细目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要点:1.在生理方面的应用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4.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第五单元藏象学说要点:1.藏象及藏象学说的概念与特点2.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3.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及临床意义4.脏腑精气阴阳的概念和关系第六单元五脏细目一: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要点:1.心的生理功能与特性2.肺的生理功能与特性3.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4.肝的生理功能与特性5.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6.命门的概念和功用细目二:五脏之间的关系要点:1.心与肺的关系2.心与脾的关系3.心与肝的关系4.心与肾的关系5.肺与脾的关系6.肺与肝的关系7.肺与肾的关系8.肝与脾的关系9.肝与肾的关系10.脾与肾的关系11.肾与命门的关系细目三:五脏与五体、五官九窍、五志、五液和季节的关系要点:1.五脏与五体的关系2.五脏的外华3.五脏与五官九窍的关系4.五脏与五志的关系5.五脏与五液的关系6.五脏与季节的关系第七单元六腑细目一:六腑的生理功能要点:1.胆的生理功能2.胃的分部名称、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3.小肠的生理功能4.大肠的生理功能5.膀胱的生理功能6.三焦的概念和生理功能细目二: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要点:1.心与小肠的关系2.肺与大肠的关系3.脾与胃的关系4.肝与胆的关系5.肾与膀胱的关系第八单元奇恒之腑细目一:脑要点:1.脑的生理功能2.脑与脏腑精气的关系细目二:女子胞要点:1.女子胞的生理功能2.女子胞与脏腑经脉的关系第九单元精、气、血、津液、神细目一:精要点:1.人体之精的概念2.人体之精的功能3.人体之精的分类细目二:气要点:1.人体之气的概念2.人体之气的生成3.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4.人体之气的功能5.人体之气的分类细目三:血要点:1.血的基本概念2.血的生成3.血的运行4.血的功能细目四:津液要点:1.津液的基本概念2.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3.津液的功能细目五:神要点:1.人体之神的基本概念2.人体之神的生成3.人体之神的分类4.人体之神的作用细目六: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要点:1.气与血的关系2.气与津液的关系3.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4.精、气、神之间的关系第十单元经络细目一:经络学说概述要点:1.经络的基本概念2.经络系统的组成细目二:十二经脉要点:1.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2.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4.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5.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6.十二经脉循行中的重要部位和交接点细目三:奇经八脉要点:1.奇经八脉的含义及特点2.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3.督脉、任脉、冲脉、带脉、跷脉和维脉的循行特点和基本功能细目四:经别、别络、经筋、皮部要点:1.经别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2.别络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3.经筋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4.皮部的概念和应用细目五: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经络学说的应用要点:1.经络的生理功能2.经络学说的应用第十一单元体质细目一:体质的概念和构成要点:1.体质的概念2.体质的构成3.体质的特点细目二:体质的生理学基础要点:1.体质与脏腑精气血津液的关系2.影响体质的因素细目三:体质学说的应用要点:1.体质与发病2.体质与病因病机3.体质与诊治4.体质与养生第十二单元病因细目一:六*要点:1.六*的概念2.六*的共同致病特点3.六*各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2)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3)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4)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5)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6)火(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细目二:疠气要点:1.疠气的概念2.疠气的致病特点细目三:七情内伤要点:1.七情的基本概念2.七情与脏腑精气的关系3.七情内伤致病的特点细目四:饮食失宜要点:1.饮食不节2.饮食不洁3.饮食偏嗜细目五:劳逸失度要点:1.过度劳累2.过度安逸细目六:痰饮要点:1.痰饮的概念2.痰饮的形成3.痰饮的致病特点细目七:瘀血要点:1.瘀血的概念2.瘀血的形成3.瘀血的致病特点4.瘀血致病的症状特点第十三单元发病细目一:发病基本原理要点:1.正气与邪气的概念2.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3.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4.邪正相搏的胜败与发病细目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要点:1.环境与发病2.体质与发病3.精神状态与发病细目三:发病类型要点:1.感邪即发2.徐发3.伏而后发4.继发5.合病6.复发第十四单元病机细目一:邪正盛衰要点: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2.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细目二:阴阳失调要点:1.阴阳偏盛2.阴阳偏衰3.阴阳互损4.阴阳格拒5.阴阳亡失细目三:精、气、血失常要点:1.精的失常2.气的失常3.血的失常4.精、气、血关系失调细目四:津液代谢失常要点:1.津液不足2.津液输布、排泄障碍3.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细目五:内生“五邪” 要点:1.内生“五邪”的概念2.风气内动3.寒从中生4.湿浊内生5.津伤化燥6.火热内生细目六:疾病传变要点:1.疾病传变的形成2.病性转化第十五单元防治原则细目一:预防要点:1.预防与治未病的概念2.未病先防3.既病防变细目二:治则要点:1.治病求本、治则、治法的概念2.正治与反治3.治标与治本4.扶正与祛邪5.调整阴阳6.调理精气血津液7.三因制宜第十六单元养生与寿夭细目一:养生要点:1.养生的原则2.养生的方法细目二:生命的寿夭要点:1.人体生命的产生与变化规律2.打算寿夭的基本因素文档内容到此结束,欢迎大家下载、修改、丰富并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人。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重点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重点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重点笔记阿杰营养师整理作品绪论1.中医学理论体系确立: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问世。

2.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张从正(攻邪派);李杲、李东坦(补土派);朱震亨、朱丹溪(滋阴派)3.中医学理论体系主要特点是:一、整体观念;二、辨证论治;4.整体观念:主要体现于: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5.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6.病、证、症的基本概念: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

证,即证侯,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症,即症状和体征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

病的重点是全过程,而证的重点在现阶段。

四诊—>病因、病位、病性、病势;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1.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2.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学说)3.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1.阴阳基本概念: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事物阴阳属性:相对性主要表现三个方面:阴阳属性相互转化;阴阳之中复有阴阳;比较对象不同;3.阴阳学说基本内容: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阴阳消长阴阳转化4.制约太过:“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制约不及:“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5.阴阳互根: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6.阴阳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7.脏腑形体阴阳属性:心—阳中之阳,肺—阳中之阴,肝—阴中之阳,肾—阴中之阴,脾—阴中之至阴;8.概括人体生理功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9.阴阳分析病理变化:阴阳失调主要表现形式:“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

【中医基础知识】血失调主要证候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中医基础知识】血失调主要证候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中医基础知识】血失调主要证候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人体的气血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若气血精液失常,必然会影响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血失调是指血不足和血行失常的病理变化。

血虚证
临床表现
面色苍白或萎黄,唇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发麻,妇女经行量少,愆期甚至经闭,舌质淡,脉细无力。

辨证要点
面色,口唇,爪甲失其血色及全身虚弱。

血瘀证
临床表现
局部肿胀疼痛,痛如针刺,拒按,痛处固定不移,且常在夜间加重,一般伴有面色晦暗、口唇色紫,舌有瘀斑,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等症状。

辨证要点
痛如针刺,痛有定处,拒按,肿块,唇舌、爪甲暗紫,脉涩等。

血热证
临床表现
心烦,或躁扰发狂,口干不喜饮,身热,以夜间为甚,脉细数,舌红绛,或见各种出血证,妇女月经前期,量多等。

辨证要点
出血和全身热象
血寒证
临床表现
疼痛喜暖,得暖痛减,形寒肢冷,舌淡而暗,脉沉迟涩。

妇女常见少腹冷痛,畏寒肢冷,月经愆期,色暗淡有血块等。

辨证要点
手足、腹部等局部冷痛,肤色紫暗。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的失常)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的失常)

精气血的失常一、精的失常精的失常主要包括精虚和精的施泄失常两方面的病变。

(一)精虚精虚主要是指肾精(主要为先天之精)和水谷之精不足,及其功能低下所产生的病理变化。

临床表现,如生长发育不良、女子不孕、男子精少不育或滑遗过多、精神萎顿、耳鸣、健忘,以及体弱多病、未老先衰等。

水谷之精不足,可以出现面黄无华、肌肉瘦削、头昏目眩、疲倦乏力等虚弱状态。

(二)精的施泄失常1.失精:是指生殖之精和水谷之精大量丢失的病理变化。

2.精瘀:指男子精滞精道,排精障碍的病理变化。

二、气的失常气的失常,主要包括气虚及气的运动失常。

(一)气虚气虚,指一身之气不足而表现出相应功能低下的病理变化。

形成原因,多是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肺脾肾功能失调而致气的生成不足;也可因劳伤过度、久病耗伤、年老体弱所致。

临床表现以少气懒言、疲倦乏力、眩晕、自汗、易感冒、脉细弱无力等症为特点。

临床上所谓气虚证,多是指脾气虚和肺气虚以及脾肺气虚。

(二)气机失调气机失调,是指气的升降出入失常的病理变化。

一般地说,气机失调可概括为气滞、气逆、气陷、气闭和气脱等几种情况。

1.气陷:指气的上升不足或下降太过,以气虚升举无力而下陷为特征的一种病理变化。

气陷多因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来。

脾气虚易导致气陷,故气陷常称“中气下陷”。

临床引起某些内脏的下垂,可伴见腰腹胀满重坠、便意频频,以及短气乏力、语声低微、脉弱无力等症。

2.气脱:即气不内守,大量向外亡失,以致生命机能突然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

其形成多由于正不敌邪,或正气的持续衰弱,以致气不内守而外脱,或因为大出血、大汗、大下等原因导致气随血脱或气随津脱,从而出现脏器功能衰竭的病理状态。

3.气滞:是指机体局部气的运行不畅,郁滞不通的病理变化。

形成主要是由于情志内郁,或痰、湿、食积、瘀血等阻滞,以及外伤侵袭、用力努伤、跌仆闪挫等因素所致。

临床上可以出现闷、胀、疼痛。

常见的脏腑气滞有肺气壅滞、肝郁气滞或脾胃气滞等。

4.气逆:指气升之太过,或降之不及,以脏腑之气逆上为特征的一种病理变化。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1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1整体观念定义: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

中医学十分重视人体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

同时,认为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和机体自身的整体性思想,称之为整体观念。

具体论述包括:1.1.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结构组成:人体是由若干脏器、组织、器官组成。

各个脏器、组成、器官都有各自的生理功能,这些各自的不同生理功能又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决定的机体的整体统一性。

机体整体统一性的形成,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作用来实现的。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统一的功能活动。

这种五脏一体观反映出人体内部器官是相互联系的,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生理功能:中医学认为人体正常生理功能一方面靠各脏腑组织发挥自身的功能,另一方面靠脏腑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才能维持人体自身生理平衡。

这就是生理功能方面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这种整体作用只有在心的统一指挥下才能生机不息。

另一方面,中医学的气血津液理论和形神统一学说,则反映了功能与形体的整体性。

整体观念还体现于“阴平阳秘”和“亢则害,承乃治,治则生化”等理论,表明人体阴阳的制约、消长和转化,以及五行的相生相克等,都是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基本条件。

病理变化:中医学在分析病证的病理机制时,首先着眼于整体,着眼于局部病变所引起的整体性病理反映,把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性病理变化统一起来,既重视局部病变和与之直接相关的脏腑、经络,也不忽视病变之脏腑、经络对其他脏腑、经络产生的影响。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考点精讲——血证(2)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考点精讲——血证(2)

血证(2)七、血证的辨证论治——证治分类(一)鼻衄1.热邪犯肺证候:鼻燥衄血,血色鲜红,口干咽燥,或兼有身热,恶风,头痛,咳嗽,痰少等症,舌质红苔薄,脉数。

治法:清泄肺热,凉血止血。

代表方:桑菊饮加减。

2.胃热炽盛证候:鼻衄,或兼齿衄,血色鲜红,口渴欲饮,鼻干,口干臭秽,烦躁,便秘,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代表方:玉女煎加减。

3.肝火上炎证候:鼻衄,头痛,目眩,耳鸣,烦躁易怒,两目红赤,口苦,舌红,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

4.气血亏虚证候:鼻衄,或兼齿衄、肌衄,血色淡红,神疲乏力,面色(白光)白,头晕,耳鸣,心悸,夜寐不宁,舌质淡,脉细无力。

治法:补气摄血。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

(二)齿衄1.胃火炽盛证候:齿衄,血色鲜红,齿龈红肿疼痛,头痛,口臭,舌红,苔黄,脉洪数。

治法: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代表方: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加减。

2.阴虚火旺证候:齿衄,血色淡红,起病较缓,常因受热及烦劳而诱发,齿摇不坚,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代表方:六味地黄丸合茜根散加减。

(知柏地黄丸)牵根当连枝,晃根戏雨滴(三)咳血1.燥热伤肺证候:喉痒咳嗽,痰中带血,口干鼻燥,或有身热,舌质红,少津,苔薄黄,脉数。

治法:清热润肺,宁络止血。

代表方:桑杏汤加减。

2.肝火犯肺证候:咳嗽阵作,痰中带血或纯血鲜红,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口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代表方:泻白散合黛蛤散加减。

3.阴虚肺热证候:咳嗽痰少,痰中带血,或反复咳血,血色鲜红,口干咽燥,颧红,潮热盗汗,舌质红,脉细数。

治法:滋阴润肺,宁络止血。

代表方:百合固金汤加减。

(四)吐血1.胃热壅盛证候:脘腹胀闷,嘈杂不适,甚则作痛,吐血色红或紫黯,常夹有食物残渣,口臭,便秘,大便色黑,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胃泻火,化瘀止血。

代表方:泻心汤合十灰散加减。

2.肝火犯胃证候:吐血色红或紫黯,口苦胁痛,心烦易怒,寐少梦多,舌质红绛,脉弦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血虚
(1)概念:是指血液不足,血的濡养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

(2)成因
①血的生成不足:如脾胃虚弱,或饮食营养不足,使血液生化乏源;或因血液的化生功能障碍,以致血的生成不足而形成血虚。

②血的耗损太过:如失血过多,或久病不愈,慢性消耗等,均可导致血的耗损太过而形成血虚。

血虚的成因与脾、胃、肾的关系较为密切。

(3)主要临床表现:以面、唇、舌、眼睑、爪甲等淡白无华(即“贫血外观”),脉细无力为主症。

血虚时心、肝两脏的症状比较多见。

举例说明心血虚证和肝血虚证的临床表现。

2.血运失常
血运失常出现的病理变化,主要有血瘀和出血。

(1)血瘀
①概念:是指血液的循行迟缓、不畅的病理状态。

②病机:主要有气虚、气滞、痰浊、瘀血、血寒、血热等。

(2)出血
①概念:指血液逸出脉外的病理状态。

②病机:主要有血热、气虚、外伤及瘀血内阻等。

血寒与血热是导致血运失常的主要因素,前者多导致血瘀,后者多引起出血。

(3)血寒
①概念:是指血脉受寒,血流滞缓,乃至停止不行的病理状态。

②成因:多因外感寒邪或阳虚生寒,寒入血分所致。

③临床表现:寒象和瘀象。

(4)血热
①概念:是指热入血脉之中,使血行加速,脉络扩张,或迫血妄行而致出血的病理状态。

②成因:外感因素:如外感温邪、疠气,入于血分;或其它外感病邪入里化热,伤及血分;情志因素:如情志郁结,五志过极化火;或阴虚火旺,伤及血分;饮食因素:如嗜酒,或长期嗜食辛辣、燥热之物等,导致体内积热,入于血分。

③临床表现:以既有热象,又有动血为其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