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脏六腑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PPT课件
六腑之大主” ❖ 心的生理特性是为阳脏而主通明。
(一)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自《医学入门》提出心有血肉之心和 神明之心以来,一般认为血肉之心主 血液运行,而神明之心主人体的生理 活动和心理活动。
1.主血脉
❖涵义:心主血脉,是说心具有化生血 液、推动和调控全身血液运行的作用。
┌化血:水谷之精奉心化
∣ 赤而为血(浊气归心)
2.藏神
❖ 心藏神,又称主神明或主神志,是指心有 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 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 理活动的功能。
❖ 人体之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之神, 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狭 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 感活动及性格倾向等。
❖ 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广 义之神,又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狭义 之神。
之精向下输布到其它脏腑以濡
诸窍,外达皮毛肌腠
养之
─────────────────────────────
宣发卫气于体表肌腠,发挥保
将脏腑代谢产生的废水下输于
卫机体的作用
肾,成为尿液生成之源
─────────────────────────────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 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4 在液为涕
5 与秋气相通应
五行同属于金
三、脾
(一)生理功能 1、主运化 2、主统血
(二)生理特性 1、脾气主升 2、喜燥恶湿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一)生理功能
1.主运化
字面理解:运, 转运、转输; 化, 消化(变化)。
基本概念:
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 微和津液,并将其吸收、转输到全 身各脏腑的生理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15第三章:藏象(第3、4节)

中医基础理论15第三章:藏象(第3、4节)
С下焦如渎:形容下焦,分清别浊, 排泄二便的功能,犹如疏通的水道, 畅通无阻的状态。
(三)辨证三焦:
辨证之三焦,是清代温病学家吴 瑭提出的温热病三焦辨证纲领。上 焦、中焦、下焦病变,分别代表温 热病不同的证候类型,标志着温病 传变的三个不同阶段。三焦是温热 病变导致相关脏腑病理变化的代名 词。
第四 节 奇恒之府
(2)病理:肾气亏虚—膀胱气化不 利—开合失常—遗尿、尿 失禁、尿 少 、小便不利。
故《素问·宣明五气篇》:“膀胱 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
六、三焦(决渎之官)
(一)六腑之三焦: 1、涵义:分布于胸腔中的一个大腑,
因其不与五脏相匹配,又称之为“孤 腑”。
三焦之经脉与心包经脉相互络属, 构成表里关系。 2、主要生理机能:是疏通水道,运行 水液。
脏同盛同衰。
三、奇恒之府各自的生理功能:
(一) 脑
1、脑与髓的关系:脑居头颅内,由髓 汇聚而成。
故《灵枢·海论》称“脑为髓海”。 《素问·五脏生成篇》:“诸髓者, 皆属于脑”。
人脑重约1300~1500g,占全身重 量的 2~5%左右。
2、 生理功能:
( 1 )主宰人体生命活动。 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枢,主
1、受盛化物:
小肠具在接受由胃下传的 食 糜,使之停留一定时间,以利于 进一步消化的作用。
受盛——接受,以器盛物 化物——变化、消化、吸收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 “小 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2、泌别清浊,(分清别浊)。
食糜在小肠进一步消化后,分别为 “清”——水谷精微和“浊”—食物 残渣两部分;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 亦吸收大量水液,经脾转输全身;将 食物残渣下输大肠;将代谢后的水液 归于膀胱。
(2)排泄胆汁:通过肝的疏泄作 用,排泄于小肠, 以助饮食物的 消化。

中医基础理论之阴阳五行脏腑

中医基础理论之阴阳五行脏腑

此长彼消 此消彼长 此长彼长 此消彼消
热盛伤阴,寒盛伤阳
阴虚火旺,阳虚阴盛 补气生血,补血养气 气虚引起血虚,血虚引起气虚
阳偏胜
阴偏胜
阳偏衰
阴偏衰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1.指导方针 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损其有余,恢复阴阳的协调平衡, 促使阴平阳秘。
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行, 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五行相生:相生为相互资生、助长和促进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脾 土
主运化水湿 主肌肉 统血 主造血(消化 主免疫 开窍唇
主消化 (传导 至小肠) 储尿 排尿 主生长发育 主生殖 主骨 通脑 主水 其华在发

膀胱
胃胀痛 胃口差 易打嗝 反酸 口臭 牙痛 便秘
尿频 尿急 尿痛 浑浊 膀胱炎症


怕冷 腰酸背痛 不易受孕 性欲低下 夜尿多 浮 肿 月经量多 少 颜色黑 血块 痛经 耳鸣
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主呼吸之气 肺主气 主一身之气
气的生成(宗气) 对全身气机的调节
肺主气司呼吸 功能异常
呼吸不畅,呼吸异常,咳嗽气 喘,气虚、甚至呼吸停止生命 告终。
2、主行水
是指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 排泄。 宣发 脾胃 水谷 津液 肺 外达皮毛,汗、呼气

肃降
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
埃及醫師 (3000B.C.)
巴比倫空中花園 (3500B.C.)
鼎: 古時的容器 (1600B.C.)
遠古時代 (公元前2200年)

原始的部落
火的應用
如雲南的元謀人、陜西的藍田人、北京周口店的直立人 (北京人及山頂洞人)等。由其文化遺址中便發現他們在 長期與自然災 害、猛獸、疾病作抗爭的過程中,已開始了 醫療保健活動。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脏六腑医学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脏六腑医学PPT课件

形体 筋 脉 肉
五华 爪 面 唇
肺 大肠 金 秋 悲 鼻 辛 白 皮毛 毛
肾 膀胱 水 冬 恐 耳 咸 黑


.
20
七、五脏与食物
.
21
七、五脏与食物
中国人说:“民以食为天”,从身体健康 来讲,饮食是健康的基础,要合理膳食,中医 认为“药食同源”,不同颜色的食物即可以治 疗不同的疾病,而且可以保证自身血“质”良 好。例如心功能不好的人可多食红色食物;肝 功能不好的人可多食绿色食物;脾功能(消化 功能)不好的人可多食黄色食物;肺功能不好 的人可多食白色食物;肾功能不好的人可多食 黑色食品。
.
12
四、五脏的功能
• 2、肝:“将军之官”。• 主藏血,主疏泄源自 • 肝脏如同国家的最高军事领导者(将
军),勇武能出谋划策。主管藏血,能使 人耐受疲劳。肝还主管疏泄和畅达,使人 的气血舒畅,有助脾胃的消化,腑气的通 利。
.
13
四、五脏的功能
• 3、脾:“仓廪之官”
• 主运化、升清、统摄血液。

健康长寿的理论与实践。
.
16
五、六腑的功能
• 六腑以泻为常态 • 六腑的“腑”,有“府舍”的意思,是空
腔的器官的意思。 • 主要作用是输送营养和排泄糟粕,参与水
液代谢等。
.
17
五、六腑的功能
• 正是由于人体有六腑的“输泻”与五脏 的“贮藏”,这一进一出、一藏一泻, 共同协调较好地完成了物质在体内的贮 藏、转化、利用、输送、排泄等代谢的 全部过程。
• 特点: “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 形态上—实质性器官。 • 功能上—藏精、气、血、津液。
.
9

中医基础理论——六腑、五脏与六腑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六腑、五脏与六腑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六腑、五脏与六腑的关系1、具有主津作用的脏腑是A、大肠B、胃C、小肠D、三焦E、脾2、六腑中具有“太仓”之称的是A、小肠B、三焦C、脾D、大肠E、胃3、关于胆的叙述错误的是A、贮藏胆汁B、生成胆汁C、排泄胆汁D、主决断E、胆者,中正之官4、与肺相表里的是A、胆B、胃C、大肠D、三焦E、膀胱答案与解析1、【正确答案】 A答案解析:大肠主津,指大肠接受食物残渣,吸收津液,使之形成粪便,即所谓燥化作用。

大肠吸收食物残渣中的津液,由脾气转输全身,部分津液经三焦下渗于膀胱,成为尿液生成之源。

由于大肠参与体内的津液代谢,故说“大肠主津”。

2、【正确答案】 E答案解析:胃主受纳水谷,是指胃气具有接受和容纳饮食水谷的作用。

饮食入口,经过食管(咽)进入胃中,在胃气的通降作用下,由胃接受和容纳,暂存于其中,故胃有“太仓”、“水谷之海”之称。

3、【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胆汁来源于肝,由肝之余气凝聚而成。

4、【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肺与大肠通过经脉的相互属络构成表里关系。

细目一六腑——六腑的生理机能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个脏器的总称。

其共同生理特点是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后世医家将此概括为“六腑以通为用”。

1. 胆的生理机能胆位于右胁腹腔内,与肝紧密相连,附于肝之短叶间。

胆为中空的囊状器官,内盛胆汁。

《灵枢·本俞》称胆为“中精之腑”。

亦有医家将其称为“中清之腑”。

胆为中空器官而类腑。

其内盛的胆汁应适时排泄,具有“泻而不藏”的特性,故胆为六腑之一;又因其内盛精汁,与六腑传化水谷,排泄糟粕有别,故又属奇恒之腑。

胆的生理机能主要有两个方面。

(1)贮藏和排泄胆汁胆汁由肝之余气凝聚而成。

胆汁生成后由胆腑浓缩并贮藏,在肝气的疏泄作用下排泄而注入肠中,以促进饮食水谷的消化和吸收。

(2)主决断指胆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脏六腑与人体平衡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脏六腑与人体平衡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脏六腑与人体平衡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体系极其丰富和独特。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五脏六腑理论,在中医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五脏六腑理论是指人体内部的五脏和六腑,它们在中医理论中被赋予了丰富的功能和相应的平衡调节方法。

一、五脏的功能与平衡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这五个重要脏器。

根据中医理论,五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每个脏器都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1. 心:心主神明,掌管人的思维、情绪和意识活动。

它的平衡与人的情绪健康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愉快的情绪可以调节心脏功能,而悲伤、愤怒等负面情绪可能导致心脏功能紊乱。

2. 肝:肝主疏泄,掌管人体的气机运行。

肝的平衡与人体血液循环、情绪稳定有关。

当肝气不畅,容易出现头痛、眩晕等症状。

情绪不稳定也会影响肝的平衡。

3. 脾:脾主运化,参与消化吸收和水液平衡。

中医认为,脾的平衡与人体对营养的吸收和运用有关,它的虚弱可能引起消化不良、腹胀等问题。

饮食习惯、情绪波动等因素都可以影响脾的平衡。

4. 肺:肺主呼吸,掌管人体的气息和卫气的运行。

肺的平衡与人体的呼吸功效、皮肤的健康等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肺是最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刺激的脏器,如湿邪、热邪等,都可能导致肺功能失调。

5. 肾:肾主藏精,与人的生殖、生长和激素分泌有关。

肾的平衡与人体的生殖能力、骨骼健康等息息相关。

中医认为,肾虚可能导致性功能障碍、骨质疏松等问题。

五脏的平衡是中医学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中医通常通过中药调理、针灸、按摩等方法来保持五脏的平衡,并预防、治疗相关的疾病。

二、六腑的功能与平衡六腑是指胆、膀胱、胃、小肠、大肠、三焦这六个腑器。

它们在中医理论中与消化、排泄等功能有关,同时也与五脏密切配合,维护人体的平衡状态。

1. 胆:胆的主要功能是帮助消化脂肪和排泄胆汁。

胆的平衡与消化能力和情绪稳定有关。

中医认为,胆虚易导致消化不良和情绪烦躁等问题。

2. 膀胱:膀胱主要负责排泄尿液。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脏六腑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脏六腑ppt课件

VS
详细描述
肾在五行中属水,藏精气,主生长发育与 生殖,主水液代谢。肾所藏之精气包括先 天之精和后天之精,是构成人体胚胎及维 持人体生长发育和各种功能活动的基本物 质。肾主水液代谢则是指肾气具有调节体 内水液平衡的作用。
03
六腑详解

总结词
胆是储存胆汁的器官,具有疏泄功能,有助于消化。
详细描述
胆是六腑之一,主要功能是储存胆汁。胆汁由肝脏分泌,储存在胆囊中,有助 于消化脂肪。胆还具有疏泄功能,能够调节情志,保持人体气机调畅。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脏六腑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CONTENTS
• 中医五脏六腑概述 • 五脏详解 • 六腑详解
01
中医五脏六腑概述
五脏定义及功能

主疏泄,主藏血,与 情绪、筋脉、眼睛、 指甲等有关。

主血脉,主神志,与 舌、面、汗液等有关 。

主运化,主统血,与 肌肉、口唇、涎液等 有关。
大肠
传导和排泄糟粕。
五脏与六腑的关系
五脏与六腑相互配合 ,共同完成人体生理 功能。
五脏与六腑在生理上 相互协调,在病理上 相互影响。
五脏主藏精气,六腑 主传化物,两者相互 为用,互为表里。
02
五脏详解

总结词
主宰精神意识,主血脉,藏神志
详细描述
心在五行中属火,为阳中之阳脏,主血脉,藏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 主宰。“主血脉”是指心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的作用,“藏神志”是指心有 统帅全身脏腑生理活动和主司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

总结词
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
详细描述
肺在五行中属金,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 通过肺的呼吸作用不断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以维持人体气体的正常交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六腑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六腑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六腑中医基础知识之五脏六腑中医以五脏六腑为基础理论,认为人体内的五个脏器和六个腑器互相联系,共同维持着人体内部的平衡和健康,它们是心、肝、脾、肺、肾、胆、胃、小肠、大肠、膀胱。

以下是五脏六腑的详细介绍。

五脏:1.心心主血脉,主宰人的神明意识和生命力,同时心还掌管着人的胸腔、喉咙和舌头。

中医认为,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有重要影响,因为情绪问题可能导致心血管系统的疾病。

2.肝肝主筋、主管血液排毒和血液运行,同时还调节人的情绪状态。

肝在中医中被认为是人体内分解和代谢毒素的重要器官,因此肝脏病会影响其他脏器的功能。

3.脾脾主治运化,又称“后天之本”、“脾胃之源”,掌管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与消化相关的疾病和体重问题常常和脾有关。

4.肺肺是人体呼吸系统的中心,主管人体的呼吸和气血,也是抗外界病原体的重要防线。

肺疾病会导致呼吸系统的问题,如支气管炎和肺炎。

5.肾肾为明确功能,主要负责人体的水液代谢、排泄系统和生殖系统,是人体中的主要滤器。

肾为人体储存精气,代表着人体的生殖力。

肾疾病会影响肾脏功能和生殖能力。

六腑:1.胆胆为肝的器官之一,主管胆汁的分泌和排泄,胆汁是人体用于消化和吸收脂肪的重要物质。

胆结石和胆囊炎是胆的疾病最为常见的问题。

2.胃胃为脾的器官之一,主要负责储存、消化和分解食物,是人体消化系统的中心。

胃疾病如胃病、胃痛以及病态反酸问题等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3.小肠小肠负责消化和吸收人体食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同时也发挥着保护身体的作用。

小肠炎、小肠绞痛和痢疾等疾病都与小肠有很大的关系。

4.大肠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盐分,帮助人体排泄废物。

大肠疾病主要考虑以后期肠癌的发生为多,而早期检查能有效减少因大肠癌带来的危害。

5.膀胱膀胱是肾脏与泌尿道之间的储水器官,主要负责存储尿液,当尿量达到一定程度时,膀胱会将尿排出人体。

膀胱疾病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排尿困难等症状。

总的来说,五脏六腑是中医基础理论之一,人体内部的重要部位,也是人体内环境的主要维护者,五脏六腑的功能协调和协同起作用是维护人体健康和平衡的重要保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体 筋 脉 肉
五华 爪 面 唇
肺 大肠 金 秋 悲 鼻 辛 白 皮毛 毛
肾 膀胱 水 冬 恐 耳 咸 黑


七、五脏与食物
七、五脏与食物
中国人说:“民以食为天”,从身体健康 来讲,饮食是健康的基础,要合理膳食,中医 认为“药食同源”,不同颜色的食物即可以治 疗不同的疾病,而且可以保证自身血“质”良 好。例如心功能不好的人可多食红色食物;肝 功能不好的人可多食绿色食物;脾功能(消化 功能)不好的人可多食黄色食物;肺功能不好 的人可多食白色食物;肾功能不好的人可多食 黑色食品。
六、脏腑的各种关系
• 1、脏与腑的表里关系 • 脏与腑之间生理病理存在密切关系,
相互影响。中医学将这种某脏与某腑之间 的最亲密关系概括为互为表里关系。他们 分别是:心与小肠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 里,肾与膀胱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脾 与胃相表里。
六、脏腑的各种关系
2、脏腑的其他关系
五脏 六腑 五行 季节 情绪 五官 五味 五色 肝 胆 木 春 怒 目 酸 青/绿 心 小肠 火 夏 喜 舌 苦 赤/红 脾 胃 土 长夏 思 口 甘 黄
• 内容包含: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等不同于平常之腑。
• 特点: • 形态上—官腔性器官(类脏)。 • 功能上—藏精气(似腑)
四、五脏的功能
1、心:“君主之官”。
• 主血脉,主藏神。 • 心脏如同国家的最高领导者,主宰全
身,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都是由心 脏发生。主管血和脉,血液的运行和脉络 的通畅与心脏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常说 的“心情舒畅”、“操心”等都是心主管 人的精神思维的表现。
所以我们通过研究观察人体外在现象、 征象,就可以研究人体内在脏腑的生理功 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这就是《内 经》所说的“有居内,必形于外”的道理。
一、脏象学说的内容
• 1、构成人体的基本结构: 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经络等。
• 2、构成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精、气、血、津液。
二、中医脏腑概念的特征
中医脏象学说——
五脏六腑
中医学的特点之一是整体观念,认 为人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
中医以研究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为中心,结合脏腑与形体、诸窍的关系, 以及脏腑和自然界关系的学说,称为脏象 学说。脏象二字的“脏”(通藏字),是 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表现于外 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
四、五脏的功能
• 4、肺:“相辅之官”。
• 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宣散卫气;朝百脉, 主治节。
• 肺脏如同国家的总理,帮助(辅佐)着君主(最 高领导者),主管一身之气并调节着全身的活动 。主管着一身之气,全身的各种生理活动都依靠 着肺气的作用。人有没有气力,也要依靠肺的作 用。肺脏不主管呼吸,时行吐故纳新。肺脏还与 心脏紧紧配合,推动着全身的血液运行。肺还调 节全身的水液,使用水液下行。肺还主管发声。
七、五脏与食物
黄色食物养脾 黄色食品代表有玉米、胡萝卜、木瓜等。这
• 中医脏象学说的“脏腑”表述的是以 某一脏腑名称为代表的某一系统的生理病 理概念;
• 西医学所说的“内脏”则是指解剖形 态上的具体脏器与他的生理病理功能。




五体
皮、肉、 脉、骨、筋
五官
耳、目、 鼻、舌、口
五液
汗、涕、 泪、涎、唾
五脏
• 五脏,是心、肝、脾、肺、肾的合称。在经络学 说中,将心包络也称一脏,合为六脏。藏象学说 习惯将心包络附属于心,故一般称为五脏。
四、五脏的功能
• 2、肝:“将军之官”。
• 主藏血,主疏泄。 • 肝脏如同国家的最高军事领导者(将
军),勇武能出谋划策。主管藏血,能使 人耐受疲劳。肝还主管疏泄和畅达,使人 的气血舒畅,有助脾胃的消化,腑气的通 利。
四、五脏的功能
• 3、脾:“仓廪之官”
• 主运化、升清、统摄血液。
• 脾如同国家主管后勤粮草的最高官员,饮食 五味靠它进行消化吸收,并运送到全身。是人的 后天之本,主管对食物和水液的运输和吸收转化 ,并把精微物质输布到全身。中医叫做“脾主运 化”。脾脏还有提升中焦之气的作用。凡内脏脱 出(子宫脱出、疝气)多是脾气下陷所致。脾脏 主管人体肌肉、四肢的正常发育成长和正常活动 。脾脏统摄血液在血管中正常的运行而不外溢, 就是“脾统血”的功能。
七、五脏与食物
红色食物养心 红食物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维生素A, 能增强人的体力和缓解因工作生活压力造成的疲 劳。尤其是番茄红素对心血管具有保护作用,有 独特的氧化能力、保护体内细胞、使脱氧核糖核 酸及免疫基因免遭破坏、减少癌变危害、降低胆 固醇、防止便秘。红枣,中医认为大枣“性味甘 、温,养胃健脾,益血壮身”。现代营养学研究 表明,大枣含有的环磷酸腺,对保养心脏十分有 益。夏日多吃赤小豆,可缓解夏天出现的口渴烦 躁等症,尤其是在正午时分,是“心火”最旺之 时,容易出现心烦易怒,因此这个阶段,避免心 火过亢,食用赤小豆最适宜不过了。
五、六腑的功能
• 六腑以泻为常态 • 六腑的“腑”,有“府舍”的意思,是空
腔的器官的意思。 • 主要作用是输送营养和排泄糟粕,参与水
液代谢等。
五、六腑的功能
• 正是由于人体有六腑的“输泻”与五脏 的“贮藏”,这一进一出、一藏一泻, 共同协调较好地完成了物质在体内的贮 藏、转化、利用、输送、排泄等代谢的 全部过程。
四、五脏的功能
• 5、肾:“作强之官”。
• 藏精、主水、纳气。 • 肾脏有发挥强力的作用,能产生技巧。是人
的先天根本、真火(即:元阴、元阳)的所在地, 决定的人生老病衰亡的全过程。还主管着生殖机 能和全身水液代谢及大小便的排泄。肾还主管着 脑、髓和骨骼及牙齿的发育生长,决定着人的精 力、智慧与才干。所以古人总结出了保养肾精是 健康长寿的理论与实践。
• 特点: “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 形态上—实质性器官。 • 功能上—藏精、气、血、津液。
六腑
• 六腑,是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的合 称。
• 特点: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 形态上—官腔性器官。 • 功能上—主饮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传导。
奇恒之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